動物 > 鼢鼠
目錄
一種桅農作物的鼠類
  一種桅農作物的鼠類。體矮胖,尾很短,無耳殼,眼很小,肢短而壯,前肢爪特別長大,用以掘土。毛細而柔,多呈粉紅色或赤褐色,一般額部有一閃亮白毛區。棲居在草原地區和田間,營地下生活,洞道復雜﹐長可達數十米,以植物的根﹑地下莖和嫩芽為食,分佈於俄羅斯西伯利亞﹑蒙古和我國北部。古人以為即鼴鼠。
fén shǔ fén shǔ
  幾種體形健壯的穴居的倉鼠類嚙齒動物(鼢鼠屬 Myospalax ),産於中國及西伯利亞南部,形狀很像美洲産的衣囊鼠,但不同處在於眼睛大為縮小,且缺外耳
No. 3
  一種危害農作物的鼠類。體矮胖,尾很短,無耳殼,眼很小,肢短而壯,前肢爪特別長大,用以掘土。毛細而柔,多呈粉紅色或赤褐色,一般額部有一閃亮白毛區。棲居在草原地區和田間,營地下生活,洞道復雜,長可達數十米,以植物的根、地下莖和嫩芽為食,分佈於 俄羅斯 西伯利亞 、 蒙古 和我國北部。古人以為即鼴鼠。《太平御覽》捲九一一引 晉 郭義恭 《廣志》:“若傢鼠小異者,鼢鼠,深目而短尾。” 明 劉基 《鬱離子·宋王偃》:“大夫 華犨 諫曰:‘ 宋 之非 楚 敵也舊矣,猶犪牛之於鼢鼠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獸三·鼴鼠》﹝集解﹞引 陶弘景 曰:“此即鼢鼠也……形如鼠大而無尾,黑色,尖鼻甚強,常穿地中行,討掘即得。”
鼢鼠的概述
  鼢鼠,又名地羊,塞隆。鼢鼠頭大而扁,視覺極不發達,背毛銀灰色而略帶淡赭色。體型粗壯,體長15~27釐米;吻鈍,門齒粗大;四肢短粗有力,前足爪特別發達 ,大於相應的指長,尤以第三趾最長,是挖掘洞道的有力工具;眼小,幾乎隱於毛內,視覺差,故有瞎老鼠之稱;耳殼僅是圍繞耳孔的很小皮褶;尾短,略長於後足,被稀疏毛或裸露;毛色因地區而異,從灰色、灰褐色到紅色。共1屬6種,分佈於中國中部和北部,以及西伯利亞和蒙古國。
  主要分佈:在我國東北西部、河北北部、內蒙古、西北山地,青藏高原及川西等地。
鼢鼠的用途
  一是藥用,其骨可代替虎骨入藥,亦可全體入藥,尤其肝、膽入藥價值更高;
  二是毛皮用,地羊皮是珍貴的動物毛皮具有脫水性強的特點,可與水獺皮媲美;三是肉用,地羊肉味道鮮美,是最佳的野味之一。因此,人工馴養地羊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鼢鼠的生活習性
  鼢鼠生話習性五大特點:是棲息在土壤潮濕、疏鬆的洞中。二是雌、雄單獨生活,但繁殖期時在一起生活。三是喜黑暗、怕陽光,視力差,聽覺靈敏,喜安靜,怕驚嚇。四是吃土豆及草根,一般挖洞采食。五是抗病力較強,不鼕眠。
鼢鼠的捕捉
  鼢鼠易捕捉。公鼢鼠掘洞後刨出地表的泥土為直綫,母鼢鼠刨出的表土為麯綫。捕捉時,按其活動規律,掌握地表土堆即可捉到。捕捉時要把“四關”。
    (1)時間關。地羊活動時間為春季從春分到小滿,秋季從秋分到寒露,一般每天上午8~12點活動最頻繁,有時下午3~4點也活動,其它時間活動少。
    (2)高峰關。地羊活動高峰期
  為下雨天、颳風天、陰天或天氣要變壞的前夕。
    (3)辨雌、雄關。為分清雌、雄,達到有目的捕捉。凡地面土堆形成直綫者為雄,麯綫者為雌。
    (4)捕捉關。主要有3種捕捉方法。1)刨洞法。用輕便的小板鎬,當發現新土堆時,按地羊的掘洞規律,先判斷公、母確定鼠洞在土堆的左側還是右側,從新土堆往後數第三或第二個土堆上,在事先確定準的鼠洞上面,猛刨鎬,立即將鎬拔出,一隻手伸進洞中抓住地羊。2)腳踩法。可用腳踩,鼠洞即塌陷露出洞口,使可將手伸進洞中捉鼠。3)手抓法。如鼢鼠在梯田、菜園、果園及深溝附近時,可選擇適當位置,用鎬刨開洞口,將手伸進洞中捕捉。
鼢鼠的繁殖
  鼢鼠在野生狀態下每年4~6月發情配種,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每年3~10月繁殖,年産2~3胎,每胎4~6衹,多者可達8衹以上。一般幼鼠生長2個月性成熟,母鼠發情表現為陰部裏有粘液,並發出“吱、吱……”的叫聲,此時,正是配種的良好時機。地羊妊娠期為30日齡,産仔多在夜間,幼仔在10天內以哺乳為主,以後可飼喂土豆、草根等。20天以後幼仔即能獨立生活,此時,應分窩單獨飼養。
鼢鼠的飼養管理
  一、飼養方法。
   (1)封閉法。用磚砌成長、寬、高1×1×1.2米的池子,池內放土厚度一般以50釐米為宜,以備地羊掘洞。在池內一角放一些稻草或麥草,以備地羊墊草蓄窩,另一角擺放食物和水器。每池養1對,但千萬註意蓋口要封嚴,磚不可有縫,以防地羊逃走。
   (2)籠養法。一籠一鼠,做60*40*30釐米的鐵絲籠,籠眼要小,不可超過2過釐米,以防漏掉哺乳仔鼠。籠中放入1千克左右的柔軟幹草,供地羊休息,籠內放宙物和水器。平時用黑布蓋嚴遮光,以保持地羊藥理性能不變。
    二、飼料。地羊是典型的草食性動物,地羊的飼料以草類為主,約占日糧的50%。地羊喜食蒲公英、大蔥、苦蕒菜、蒿草、芨芨草、地黃根等根莖葉。在其日糧配料中菜類占20%,如白菜、鬍蘿蔔等;精料占30%,主要有玉米、麩皮、土豆、紅薯等;添加食????1~2剋。
  三、科學飼喂。應做到“三定”。1)定時。每日喂3次,從早晨7點開始。2)定量。從不同日齡出發,一般成年地羊每天喂200~250剋。3)定水。供足清水,讓地羊自由飲用。飼養時,要做到有病早治,防止疫病發生,一旦發現地羊有感冒、肺炎、腸胃炎及寄生蟲病等要及時治療。
  四、適時出欄。出售種地羊以30日齡為宜,商品地羊以市場為導嚮,一般成鼠達400~500剋時,即可出售。
鼢鼠亞科的研究
  鼢鼠亞科(myospalacinae lilljeborg,1866)。
  是東北亞特有的穴居較大鼠類。牙齒“w”型。中國華北土狀堆積中化石極多,為劃分地層的重要化石。自晚中新世出現後,齒冠逐漸增高,齒根退化至消失,頸椎逐漸愈合。依頭骨枕部的形態分為3類:凹枕型(已絶滅),如丁氏鼢鼠(myospalax tingi);凸枕型,如中華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平枕型,如東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3個類型曾被認為是平行進化的好例證。鼢鼠類可能起源於中國中新世的倉鼠類,如更新倉鼠(plesiodipus)。
  鼢鼠類是適應地下生活的嚙齒類,尾短,眼小,視力差,外耳退化,僅留下小的皮褶。主要分佈於中國,國外見於蒙古和西伯利亞。棲息於林緣、草原和農田。終生營地下生活,偶爾也到地面活動。植食性,有貯食習性。鼢鼠挖洞速度極快,洞穴係統復雜,分支多,平時地面沒有明顯出口,但附近有不規則的土堆。
鼢鼠的特點
  一、生活於洞中,棲息在土壤潮濕疏鬆的高原和山地草原、草甸草原地區;
  二、公、母單獨生活,繁殖期在一起;
  三、喜黑暗,怕陽光,視力差,聽覺靈敏,喜安靜,怕驚嚇;
  四、吃土豆及草根,最喜食的草根有引果芥、沙蒿、多裂委陵萊、二裂委陵萊、阿爾泰狗娃花等,一般挖洞采食;
  五、抗病力較強,不鼕眠。
  鼢鼠亞科的分類
  地位一直比較混亂。鼢鼠亞科先後被劃入鼠科(alston,1876;thomas,1896;ellerman,1940,1941;musser等,1993)、瞎鼠科(tullberg,1899;miller等,1918)和倉鼠科(simpson,1945;chaline等,1977;羅澤珣等,2000)。根據頭骨的特性,lawrence(1991)認為鼢鼠類是相對與鼠科種類而獨立發展的一個類群,而且與倉鼠科的其他類型也是獨立進化的。最近的分子學研究也指出鼢鼠類應劃歸倉鼠科(michaux等,2001),或者與其親緣關係最近的的竹鼠和瞎鼠一同劃入瞎鼠科(jansa等,2004; norris等,2004)。目前,國外多數學者傾嚮將鼢鼠類放在瞎鼠科,中國多數學者沿用傳統的分類,仍然將其劃歸倉鼠科。
  主要異名有:
  myospalacinae miller &; gibley,1918;myospalacidae kretzoi,1961;myospalacinae mckenna &; bell,1997;siphneinae gill,1872,myotalpinae miller,1896;prosiphneinae leroy,1940;mesosiphneinae zheng,in tomida,li &; setoguchi,1994,siphneidae zheng,zhang ╟ cui,2004等。
  鼢鼠亞科共1屬,2亞屬,即:平顱鼢鼠亞屬(myospalax)和凸顱鼢鼠亞屬(eospalax)。平顱鼢鼠亞屬分佈於中國、蒙古、原蘇聯西伯利亞南部;凸顱鼢鼠亞屬僅分佈於我國。目前分類學家主要依據g. allen(1940)、Οгнев(1947)、ellerman(1951)、Кужнецов(1965)、corbet(1978)的觀點進行分類。但對於屬內種與亞種的分類,尚無共同觀點。
  g. allen(1940)將平顱鼢鼠亞屬鼢鼠分為2個種,即:m. aspalax和m. m. psiluruls;С. И.Οгнев(1947)將其分為3個種,即:m. aspalax、m. psiluruls和m. myospalax;b. a. Кужнецов(1965)和g. b. corbet(1978)同意a. П. Кужякина (1965)和於文濤及李榮光的觀點,認為平顱鼢鼠亞屬鼢鼠衹有1種和3個亞種,即:m. m. aspalax、m. m. psiluruls和m. m. myospalax。李華(1995)研究認為本亞屬應有2個種,即東北鼢鼠與草原鼢鼠,其鑒別特徵是第1上臼齒內側有1或2個深內凹角,不存在過渡類型。阿爾泰鼢鼠(m. m. myospalax)幼體第1上臼齒內側的2個內凹角較深,而隨着個體的增大逐漸變淺,造成2個內凹角深淺不一。為了避免混淆,可從第3上臼齒與門齒孔兩方面鑒別東北鼢鼠與草原鼢鼠
  g. alien(1940)、j. r. ellerman(1951)和g. b. corbet(1978)以二額頂嵴的合併或分開(平行)為依據,將凸顱鼢鼠亞屬鼢鼠分為3個種,即:中華鼢鼠(myospalaxfmithi)、羅氏鼢鼠(myospalax rothshidi)和斯氏鼢鼠(myospalax smithi)。
  我國學者曾將我國的鼢鼠分為5種:
  草原鼢鼠(myospalax apalax)、東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中華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羅氏鼢鼠(myospalax rothschildi)和斯氏鼢鼠(myospalax smithi)。
  樊乃昌等(1982)對所搜集的分佈於甘肅、寧夏、青海、陝西、四川等地凸顱鼢鼠亞屬的標本進行了整理,並查看了國內其它地區的大量標本。對甘肅鼢鼠(myospalax cansus)和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的分類地位進行了訂正,確認我國凸顱鼢鼠亞屬應為5種,即:中華鼢鼠、甘肅鼢鼠、高原鼢鼠、羅氏鼢鼠和斯氏鼢鼠
  李保國和陳服官(1987)對中華鼢鼠(指名亞種、甘肅亞種、四川亞種)和羅氏鼢鼠的染色體組型和血清idh同工酶進行了比較研究。認為“甘肅鼢鼠”和”高原鼢鼠”未達到種級地位、可仍作為中華鼢鼠的兩個亞種:甘肅亞種(myospalax fontanieri cansus)和四川亞種(myospalax fontanieri baileyi)。
   劉仁華(1995)根據現有研究成果,從形態學特徵、染色體組型和血清idh同工酶電泳的比較進行了我國鼢鼠的分類。將平顱鼢鼠亞屬分為3種,即:東北鼢鼠、草原鼢鼠和阿爾泰鼢鼠;把凸顱鼢鼠亞屬訂為4種,即:中華鼢鼠(包括指名亞種和甘肅亞種)、高原鼢鼠、羅氏鼢鼠和斯氏鼢鼠
  李華(1995)將凸顱鼢鼠亞屬鼢鼠分為6個種。
  認為本亞屬鼢鼠的二額頂嵴在中綫處合併(斯氏鼢鼠),二額頂嵴在中綫處極靠近(秦嶺鼢鼠、高原鼢鼠)、二額頂嵴在中綫處不合併(中華鼢鼠、甘肅鼢鼠、羅氏鼢鼠)的分類特徵穩定。
  王廷正等人(1997)首次報道了甘肅鼢鼠和秦嶺鼢鼠(myospalax rufescens)的染色體組型和c帶帶型。發現兩種鼢鼠在染色體組型及c帶帶型上均有一定差異,認為甘肅鼢鼠、秦嶺鼢鼠和中華鼢鼠是凸顱鼢鼠亞屬的3個獨立種。
  根據現有文獻和生産實際,從中華鼢鼠和甘肅鼢鼠在西北地區的分佈、食性、生活節律和發生規律以及染色體組型和c帶帶型方面分析,兩者差異較大,應為兩個不同的種。所以鼢鼠可定為9種,即:平顱鼢鼠亞屬的東北鼢鼠、草原鼢鼠、阿爾泰鼢鼠和凸顱鼢鼠亞屬的中華鼢鼠、甘肅鼢鼠、高原鼢鼠、秦嶺鼢鼠、羅氏鼢鼠和斯氏鼢鼠
  中國鼢鼠分類檢索表
  1.頭骨後端在人字嵴(頂 — 枕嵴)水平不成截切狀,枕骨嚮後斜伸一段再嚮下方,後頭寬明顯大於後頭高…………凸顱鼢鼠亞屬(eospalax)
  頭骨後端呈截切狀,後頭寬略大於後頭高……平顱鼢鼠亞屬(myospalax)
  2.m1內側有1深凹角,m3很小,長約為m1的1/2,形狀簡化為2葉形,門齒孔1/2~3/4被前頜骨包圍,後端距離m1前緣基部較遠。枕部無白斑,尾和後足背被有白色短毛…………………………………草原鼢鼠(myospalax aspalax)
  m1內側有2深凹角,m3上臼齒較長,長超過m1的1/2,門齒孔在前頜骨包圍中,後端距離m1前緣基部較遠。枕部有1白斑,尾和後足背幾乎裸露
  3.亞成體m1內側有2深凹角,老年體內凹角漸淺…阿爾泰鼢鼠(myospalax myospalax)
  m1內側有2深凹角…………………………………………東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
  4.成體左右額頂嵴在中縫處靠近或合併
  成體左右額頂嵴在中縫處不靠近,不合併
  5. 雄成體左右額頂嵴在中縫靠近以致合併成1條矢狀嵴;眶上嵴不突起,鼻骨後緣幾乎為橫直或略呈尖形,門齒孔後半部也為前額骨所包圍;尾被以密毛…………………………斯氏鼢鼠(myospalax smithii)
  雄成體左右額頂嵴在中縫處極靠近,但不合併,額嵴間寬小於頂嵴間寬,鼻骨後緣有缺刻或橫直,枕中嵴一般缺或不明顯;鼻墊僧帽狀,尾及後足背被灰褐色密毛
  6. 成體額嵴間寬小於頂嵴間寬,門齒孔1/2~2/3被前頜骨包圍,鼻骨後緣有的缺刻明顯,有的平直,後緣超過或平行於頜骨縫……………………………………………………秦嶺鼢鼠(myospalax rufecens)
  成體左右額頂嵴幾乎平行,門齒孔1/2~1/3被前頜骨包圍,鼻骨後緣無缺刻或缺刻不明顯,略超出前頜骨後端……………………………………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
  7. 體型較小,鼻墊僧帽形,爪較纖弱,尾毛密,皮膚不裸露;鼻骨後緣有缺刻,通常為前頜骨後端所超出,門齒孔部分在前頜骨範圍內………………………………羅氏鼢鼠(myospalax rothschildi)
  體型較大鼻墊橢圓形,尾毛稀,皮膚裸露
  8.額嵴不明顯或無,雄性老年個體眶左右額嵴靠近呈“x”形,框上嵴及枕中嵴不甚發達;鼻骨後緣中間缺刻較深;枕骨上半部在人字嵴之後突出寬厚度不大於顱長的10%;顴弧較寬,其最大寬度接近弧後部。額部從鼻墊後緣起通常有一顯著閃亮白區,顱頂中間有或無一白色短紋…………………………中華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i)
  額嵴明顯發達,雄性老年個體左右額嵴靠近呈“八”形,眶上嵴及枕中嵴發達;鼻骨後緣缺刻較淺;枕骨上半部在人字嵴之後突出較多,突出厚度不小於顱長的14%;顴弧不如中華鼢鼠的寬,其最大距離約在弧的中部。額部通常無閃亮白區,如有則很小,通常額部無白色短紋;體略較中華鼢鼠小…………………………………甘肅鼢鼠(myospalax cansus)
鼢鼠的概述
  鼢鼠 鼢鼠,又名地羊,塞隆。鼢鼠頭大而扁,視覺極不發達,背毛銀灰色而略帶淡赭色。體型粗壯,體長15~27釐米;吻鈍,門齒粗大;四肢短粗有力,前足爪特別發達 ,大於相應的指長,尤以第三趾最長,是挖掘洞道的有力工具;眼小,幾乎隱於毛內,視覺差,故有瞎老鼠之稱;耳殼僅是圍繞耳孔的很小皮褶;尾短,略長於後足,被稀疏毛或裸露;毛色因地區而異,從灰色、灰褐色到紅色。共1屬6種,分佈於中國中部和北部,以及西伯利亞和蒙古國。
  主要分佈:在我國東北西部、河北北部、內蒙古、西北山地甘肅、陝西、四川北部,青藏高原及川西等地。 
  【藥 名】:中華鼢鼠 【拼 音】:ZHONGHUAFENGSHU 【來 源】:為倉鼠科動物中華鼢鼠全體。 【功 效】:清熱解毒,活血祛瘀。 【主 治】:可用於溫病,邪入營血,高熱不退,斑疹隱隱,或治紅斑狼瘡,脾胃虛弱,納運失司,脘腹脹滿,大便溏薄。 【性味歸經】:辛、甘,寒。肝、胃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5剋。或入丸散。 【 名】:原鼢鼠鼢鼠、瞎老鼠、瞎獪、瞎老、瞎瞎、仔隆(《中國藥用動物志》) 【動植物資源分佈】:廣泛分佈於我國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湖北、山西、內蒙、陝西、甘肅、青海、四川等地。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捕獲後,剖腹,除去內臟,置瓦上焙幹,研末備用。 【拉丁名】:中華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Milne-Edwards) 【考 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法文解釋
  1. n.  zokor, hamster-taupe
相關詞
動物古生物中草藥草業百科生物植物中醫
青海嚙齒目老鼠
包含詞
裸鼢鼠鼢鼠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