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涌泉寺
鼓山涌泉寺投訴電話 福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91-83300119
福建省旅遊投訴電話:0591—8753564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涌泉寺居閩剎之冠,建在海拔455米的山腰處,面臨香爐峰,背枕白雲峰。相傳因寺前有羅漢泉涌出地面而得名。相傳涌泉寺所在地原是一個深水竜潭,有毒竜占據,時常出來危害百姓。唐建中四年(783年),太守裴胄請靈嶠禪師入山來誦華嚴經降竜,並在竜潭邊建一個小寺,名為華嚴臺,不久後荒廢。至五代後梁開平二年(908年),閩王王審知大興土木,填潭建寺,並到閩侯雪峰寺邀請神晏法師來涌泉寺住持,取名"國師館"。宋鹹平二年(999年)正式賜額"白雲峰涌泉禪院",明永樂五年(1407年)賜名"涌泉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欽筆禦頒"涌泉寺"泥金匾額。 涌泉寺分別於明永樂六年(1408年)及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兩度毀於大火,明崇禎七年(1634年)重建,到清代又幾次修建後,於1983年重修至今,如今的涌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清兩代的建築風格和佈局。整座佛寺有大小殿堂25座,以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三大殿堂為主體、依着山勢層層上升、構成完整的古代建築組群。 涌泉寺前兩側的兩座千佛陶塔,是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燒製的,左邊一座稱“莊嚴劫千佛陶塔”,右邊一座稱“賢劫千佛陶塔”,雙塔是用陶土分層燒製纍疊而成,八角九層,高約7米左右。塔身細部為仿宋代木構樓閣建築風格,兩座塔上各塑1038尊佛像,因而叫做千佛寶塔,八角塔檐另塑有僧人武將各36尊,懸挂陶製塔鈴72枝。塔座上塑蓮瓣、舞獅、侏儒,並刻有銘文,記載建塔時間和工匠姓名等。 雙塔原座落在福州市城門竜瑞寺,1972年時移到涌泉寺前。這種用陶土燒製的大型寶塔乃全國罕見,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是珍貴的文化遺産,現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王殿正中一位笑容可掬的大肚彌勒佛身着漢裝,這是以五代時期浙江奉化一位名叫"契此"的布袋和尚為原型塑造的,相傳他是彌勒佛的化身,因此彌勒佛也叫布袋佛。清代福建按察使王廷珍寫的一幅對聯,上聯是"日日攜空布袋,少米無錢,卻剩得大肚寬腸,不知衆檀樾信心時,用何物供養?"下聯是"年年坐冷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喜地,請問這頭陀得意處,有什麽來由?"通俗風趣,卻又耐人尋味。 殿內兩廂是四大天王,據說他們是佛教寺院內東西南北四面天的保衛者。四大天王職責合成象徵為"風調雨順,國泰民?quot;。 在彌勒佛像背後,站立着一尊韋馱菩薩,他是護法天神。據說佛主的捨利子被魔王劫走時就是他去追回的。他行走如風,神速無比,也稱善走之神,以勇武著稱,忠實地護衛着寺院的安全。 天王殿後面。一個大天井,天井上方刻的"石鼓名山"四個字,這是清乾隆年間福州郡守李拔所題。天井中央的水池,引入山泉,清澈見底,池上臥着的小橋,名石捲橋,於北宋乾興元年(1022年)砌成。天井兩角立着一對用鋼筋製成的圓形鐵桿,桿尖超出寺院高度,每當寺院舉行重大佛事活動時,用它來挂佛幛、佛幡之類,同時它還起着避雷的作用,是1927年馬尾船政局捐造的。 天井兩邊為鐘鼓樓,兩樓建於明崇禎六年(1633年),1936年又重建,鐘樓保存有一口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鑄造的大鐘,重約兩噸,以銅為主,熔入少量金、銀、鐵、鋁合金鑄造成的,鐘的表面鑄有佛號和《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全文,共有6000多個漢字,稱"金剛般若鐘"。樓旁石柱對聯曰:"百入曉撞潮聲迭送;億千恆覺梵唄同宣。"鼓樓上有一隻大鼓,直徑達1.8米,該鼓是用兩大張牛皮蒙製而成的。寺院的規矩是"晨鐘暮鼓",早晨敲鐘,傍晚擊鼓。每當舉行重大佛事活動時,便以鼓聲為號,擊鼓鳴鐘,以示隆重。 泰昌堂供奉的是涌泉寺開山祖師--神晏法師。 祖師殿供奉着菩提達摩祖師。達摩祖師是南北朝時的天竺僧人,印度著名的佛教高僧,第一個遠涉重洋來我國傳授佛經的禪宗祖師。 大雄寶殿,這是涌泉寺三個主大殿的核心殿。大雄殿內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三世佛,這三尊坐佛金像是明天啓元年(1621年)福州民間藝人根據佛主釋迦牟尼參禪的形象雕塑的,分別表示管過去、現在、未來,即管三世輪回之意。在釋迦牟尼佛的兩邊分別站着是佛主的徒子迦葉尊者和佛主的堂弟阿難陀。 大雄寶殿既是寺院舉行重要佛事活動的場所,又是用來日常誦經作課的地方。 殿內佛像前兩旁立着一對銅男孩,身穿紅肚兜,神態栩栩如生,滿面笑容,天真活潑,引人註目,他們是福州地區民間吉祥的化身,是1935年由一位福州工匠鑄造的。 殿內兩邊的十八羅漢塑像,是清順治四年(1647年)雕塑的。據說,當佛教傳入我國時,衹有十六羅漢,宋代以後,中國佛教界為了豐富自己的崇拜偶像,就將中國民間廣為傳頌的降竜、伏虎二位列入羅漢之中,就成了現在的十八羅漢。他們都是佛的大弟子,其地位僅次於菩薩。這裏塑造的十八羅漢造型生動,各具特色,神態各異,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釋迦牟尼三世佛的背後供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三聖立像。這是清代康熙年間采用當時最先進的蠟模鑄造工藝鑄成的鐵佛,每尊重約1000公斤多,表面貼上金膜。這三尊鐵佛:左邊的是觀世音菩薩、中間的是彌陀接引佛、右邊的是大勢至菩薩。彌陀接引佛就是南天阿彌陀佛。 "三聖立像"前的一張供桌,是鼓山"鎮寺三寶"之一,這是由雞絲木(也稱鐵木)製成的。據記載,供桌是康熙丙午年間(1666年)海外華僑弟子捐贈。它通熱見潮,入水即沉,遇陰則潮,遇晴漸幹,成了寺裏的晴雨表。在兩旁還有騎着虯首仙青毛獅的文殊菩薩和騎着靈樂仙白象的普賢菩薩。 法堂,是涌泉寺三個主大殿的後殿。是寺院裏講經說法,傳經受戒,護法懲法的地方,也是寺院舉行重大法會的場所。法堂正中現存一座明代楠木雕竜柱龕,龕內供奉一尊從緬甸送來的漢白玉千手送子觀音佛像,這尊觀音佛象造型獨特。觀音佛象兩邊分別塑有十二尊諸天相,兩邊合為二十四尊諸天相,對於天地之間,他們是無所不到、無所不管的。伽藍殿供奉着伽藍菩薩關羽,關羽為寺院守護神,故伽藍殿也稱土地堂。關羽是佛教諸多神將中唯一的中國籍神將,佛教稱關羽將來也會成為菩薩。 在方丈室前的天井中栽有3株鐵樹,左右兩株特別粗大,是雌樹,相傳裏面一株為涌泉寺開山祖師神晏所栽;外面一株是五代閩王王審知所栽的,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中間一株為雄樹,至今也有幾百年的歷史了,是1972年從福州西禪寺移來。近年來這三株鐵樹年年開花。黃色花果大如絨球,被視為奇觀。涌泉寺的香積廚有4衹銅鐵合鑄的巨鍋,最大的一口直徑167釐米,深80釐米,可容水1噸,一次可煮250公斤大米,供1000人食用。階前有幾個供洗滌的大石槽,是950年前鑿製的古物。 寺內的藏經殿,存有古版印刷的各類佛經9000部,計2.79萬多册;手抄經書200多册;用血書寫的《大乘般若波羅蜜多》經657册。其中引人註目的是17世紀鼓山住持道霈和尚著作《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共有120捲,分裝48册,雕版2425塊。這是清康熙年間有代表性的佛學著作。涌泉寺從宋代起就刻經、印經;清康熙間,成了全國出版經書的重要場所。至今,寺內還保存歷代佛經雕版11375塊,堪稱一座佛經的寶庫。 藏經殿正中有一座釋迦如來靈牙捨利寶塔,塔中僅存三顆捨利子與佛牙。捨利子是佛門高僧精、氣、神的結合物,火化後遺留下的,會發光。在塔的背後安放着一尊緬甸送來的漢白玉臥佛象,佛身勻稱,體態安詳,作睡臥狀,據說這就是釋迦牟尼圓寂時的形態。 涌泉寺南側有回竜閣,羅漢臺、佛閣等,回竜閣前的放生池是北宋紹興年間(1131~1161年)開闢,元明兩代重開修繕,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砌池岸石欄。現放生池內放養着上百衹烏龜和紅鯉魚,最大的龜有上千年龜齡了。放生池內還塑有一尊高大的滴水觀音菩薩石雕像,觀音手中聖水瓶可流出聖水。閣後有"蘭花圃","蘭花圃"3字匾額是1961年朱德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