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①宣傳提倡~革命。②吹噓~自己如何如何。 |
|
宣揚,使衆人知道 |
|
鼓吹六經 |
|
鼓吹種族優劣論 |
|
即鼓吹樂。古代的一種器樂合奏麯。亦即《樂府詩集》中的鼓吹麯。用鼓、鉦、簫、笳等樂器合奏。源於我國古代民族 北狄 。 漢 初邊軍用之,以壯聲威,後漸用於朝廷。 晉 崔豹 《古今註·音樂》:“短簫鐃歌,軍樂也。 黃帝 使 岐伯 所作也。所以建武揚德,風勸戰士也。《周禮》所謂王大捷,則令凱樂,軍大獻,則令凱歌者也。 漢 樂有《黃門鼓吹》,天子所以宴樂羣臣。短簫鐃歌,鼓吹一章耳,亦以賜有功諸侯。” 南朝 梁 沉約 《梁鼓吹麯十二首》詩序:“鼓吹, 宋 齊 並用 漢 麯,又 剋庭 用十六麯, 梁祖 乃去四麯,合日時也。更製新歌以述功德。” 宋 姜夔 《聖宋鐃歌鼓吹麯十四首》詩序:“臣聞鐃歌者, 漢 樂也。殿前謂之鼓吹,軍中謂之騎吹。” 明 楊慎 《升庵詩話·方澤杜常》:“觀者不知其誤,何耶?《鼓吹》之選,皆晚 唐 之最下者。”參閱《宋書·樂志一》。 |
|
演奏樂麯。《東觀漢記·段熲傳》:“ 熲 乘輕車,介士鼓吹。” 唐 沉亞之 《湘中怨解》:“有彈弦鼓吹者,皆神仙娥眉。” 清 李漁 《奈何天·助邊》:“內鼓吹開門介。” |
|
演奏樂麯的樂隊。《後漢書·楊震傳》:“及葬,又使侍御史持節送喪,蘭臺令史十人,發羽林騎輕車介士,前後部鼓吹,又勑驃騎將軍官屬司空法駕,送至舊塋。” 宋 司馬光 《論董淑妃謚議策禮札子》:“鹵簿本以賞軍功,未嘗施於婦人。唯 唐 平陽公主 有舉兵佐 高祖 定天下之功,方給鼓吹。”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進春》:“立春日,各省會府州縣衛遵製鞭春。京師除各署鞭春外,以綵繪按圖經製芒神土牛,舁以綵亭,導以儀仗鼓吹。” |
|
鼓吹聲;樂麯聲。 唐 李山甫 《陪鄭先輩華山羅𠔌訪張隱者》詩:“𠔌風聞鼓吹,苔石見文章。” 清 孫枝蔚 《水嘆》詩之四:“前有達官坐巨艑,鼓吹能使兩耳聾。” |
|
比喻蛙鳴聲。 唐 楊收 《詠蛙》:“兔邊分玉樹,竜底耀銅儀。會當同鼓吹,不復問官私。” 元 張可久 《滿庭芳·山居》麯:“塵埃野馬,風波海鷗,鼓吹池蛙。” |
|
謂闡發意義,引申為羽翼,輔佐者。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孫興公 雲:‘《三都》、《二京》,五經鼓吹。’” 劉孝標 註:“言此五賦是經典之羽翼。” 前蜀 韋莊 《<又玄集>序》:“此蓋詩中鼓吹,名下笙簧。” 明 吳承恩 《賀總製梅林鬍公奏捷障詞》:“恭惟臺下,政府羽儀,儒林鼓吹,巖廊柱石,宇廟津梁。” |
|
宣揚;宣傳。 唐 杜甫 《進<雕賦>表》:“則臣之述作,雖不足以鼓吹六經,至於沉鬱頓挫,隨時敏捷,而 揚雄 、 枚臯 之流,庶可跂及也。” 清 張岱 《陶庵夢憶·朱楚生》:“班中腳色,足以鼓吹 楚生 者,方留之,故班次愈妙。” 朱自清 《民衆文學的討論》:“鼓吹固然要緊,實行更為要緊;空言鼓吹,儘管起勁,又有何用!” |
|
吹噓;吹捧。 明 王世貞 《<藝苑卮言>序》:“後得 於鱗 所與 殿卿 書云:‘ 姑蘇 梁生 出《巵言》以示,大較俊語辨博,未敢大盡。英雄欺人,所評當代諸傢,語如鼓吹,堪以捧腹矣。’” 章炳麟 《<革命軍>序》:“卒其行事,乃相繆戾如彼!材者張其角牙以覆宗國,其次即以身傢殉 滿洲 ,樂文采者,則相與鼓吹之。” 陳毅 《魯南大捷》詩:“快速部隊走如飛, 印 緬 歸來自鼓吹。” |
|
引申為捧場,慫恿。 孫芋 《婦女代表》:“沒有你們這幫姑娘們老鼓吹,你嫂子當代表也不能這樣心盛。” |
|
鼓吹 gǔchuī
1.古代合奏樂
鼓吹是漢魏六朝開始盛行的一種重要樂種。
據劉《定軍禮》記載,大約秦末漢初之際,鼓吹已在北方漢族與少數民族居住區流行。當時,是用鼓、蕭(排蕭)、笳在一起演奏的。笳又稱鬍笳,是一種頗有特色的少數民族樂器。最初的笳,可能是用蘆葉捲起來吹奏,後來則把蘆葉做成哨子裝在一根有按孔的管子上吹奏,叫做笳管。鼓吹後來傳入中原地區,並被漢代宮廷采用。由於樂隊編製和應用場合的不同,鼓吹又可分為以下幾種不同的類型:
(一)鼓吹,主要由鼓與蕭(排蕭)、笳等樂器組成。其中,由建鼓與蕭、笳在朝會宴享時演奏的稱“鼓吹”或“黃門鼓吹”(圖39);由提鼓與蕭、笳在馬上作為出行儀仗演奏的專稱“騎吹”(圖 40);由提鼓、蕭,笳,加上饒在馬上作為軍樂演奏的稱“鐃歌”或“短蕭鐃歌”(圖41)。它們的樂麯,從《樂府詩集》所收的漢代鼓吹樂的歌詞來看,如寫女子與無情無義的負心男人决絶的《有所恩》,寫女子堅貞不渝的愛情的《上邪》,寫詛咒統治階級發動侵略戰爭的《戰城南》等麯,原都是各地的民歌。其中《上邪》一麯由四解組成(《古今樂錄》)。其麯式結構與相和歌的“麯”大體相當。
(二)橫吹,又稱鼓角橫吹,一般由鼓、角、橫吹(橫笛)等組成,有時可加用笳與排蕭(圖42)。橫吹的樂麯,相傳有樂府“協律都尉”李延年用西域樂麯《摩訶兜勒》為素材創作的軍樂《新聲二十八解》。此麯由《黃鵲》、《隴頭》、《出關》、《入關》、《出塞》、《入塞》等二十八首樂麯聯綴而成,後人又稱它為《漢橫吹麯二十八解》。它的歌詞在《樂府詩集》中保存有《出塞》一首:
侯旗出甘泉,奔命入居延。
旗作浮雲影,陣如明月弦。
它具體描寫了漢武帝為抗擊匈奴貴族的騷擾,派兵急速出徵的威武陣容,歌頌了武帝抵禦異族侵犯堅持國傢統一的作為。
(三) “蕭鼓”,因它用排蕭與建鼓合奏而得名,一般也用作儀仗音樂,有時樂工可以坐在鼓車中演奏。這種鼓車大都有樓,又叫樓車。樓上站立兩個樂工敲擊巨大的建鼓,樓下車廂裏可坐四個樂工吹奏排蕭。這種器樂合奏亦可用作軍樂(圖43)。魏晉間文學家陸機(261—303)的《鼓吹賦》,對它的表演情形曾有生動的描述:
稀音躑躅於唇吻,若將舒而復回。鼓砰砰以輕役,蕭嘈嘈而微吟。詠《悲翁》之流思,怨《高臺》之難臨。顧穹𠔌以含哀,仰歸雲而落音。節丕氣以舒捲,響隨風而浮沉。馬頓跡而增鳴,士嚬而沾襟……
這裏提到的《悲翁》(《思悲翁》)與《高臺》(《臨高臺》)兩首樂麯原來是漢代短蕭鐃歌的歌麯。其中《思悲翁》一麯描寫了對一個逃亡在外而處境艱難的反抗者 “悲翁”的思念。它再一次證明了鼓吹音樂的基礎是來自民間,“蕭鼓”還可以用來伴奏百戲(見江蘇徐州漢墓出土的百戲畫像石),西漢樂府裏的“縵樂鼓員”可能就是專門伴奏百戲的鼓吹樂工。
鼓吹在三國時期仍繼續發展。當時,曹操曾令繆襲根據西漢以來的鼓吹麯調,填寫一些反映當時歷史事件的歌詞,如《戰榮陽》、《剋宮渡》等。
南北朝時期,許多少數民族相繼進入中原地區。他們帶來了大量本族或外族的音樂。在各少數民族中,鮮卑族建立的北魏對音樂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北魏在太武帝統一北中國以後,曾大量接受了先進的漢族音樂文化。鼓吹樂也就在這個時期利用鮮卑族民歌麯調,填新詞“凡一百五十章”,叫做“真人代歌”,亦稱“北歌”。後來南朝的統治者陳後主,還專門派宮女去學習這種“北歌”,於宴會時演奏,稱為“代北”。這時候南北方的鼓吹樂不但都加入了“北歌”,而且還吸收了中原地區流行的吹樂器“篳篥”(現代北方吹歌中使用的管子的前身)等少數民族樂器,因此無論在麯調上還是在樂隊編製上,都有了新的面貌。但從內容來看,這些鼓吹麯除少數作品是原來反映下層民衆思想要求的民歌外,其他大多數都是貴族填寫的新詞。
2.今意
鼓吹:宣揚,宣傳;吹噓,吹捧;引申為捧場,慫恿。是對本來有的事情過分地吹捧。
適用範圍:理論或者言論主題
3.詞意探源
(1)指古代的一種器樂和奏。亦《樂府詩集》中之鼓吹麯。
源於我國古代民族北狄,漢初時邊軍用之,以壯聲威;後漸用於朝廷。
(2)指奏演鼓吹樂的樂隊。
《後漢書·楊賜傳》:“及葬,又使侍御史持節送喪,蘭臺令史十人,發羽林騎輕車介士,前後部鼓吹。”
(3)指宣揚;宣傳。
《世說新語·文學》:“孫興公雲:《三都》、《二京》,五經鼓吹。”
《新唐書·杜甫傳》:“若令執先臣故事,……雖不足鼓吹六經,至瀋鬱頓挫,隨時敏給。” |
|
- : preach
- n.: advocacy, implantation, play up, proclaim far and wide
- v.: advocate, imbue, puff
- vt.: inbreathe, splash
|
|
- v. préconiser, promouvoir;
prêcher
|
|
提倡, 主張, 鼓動, 煽動 支持, 阻塞, 擁護, 障礙物, 堅稱, 斷言, 聲稱, 宣稱, 纍贅, 負擔, 防礙者, 激起, 刺激, 中止, 阻礙, 阻斷物, 中斷, 堵塞, 責任, 職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