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黿鼉為梁
  【 音】 yuán tuó wéi liáng
  【釋 義】 填河架橋
  【出 處】 《書紀年》、《太平御覽》捲三〇五。
  【用 法】橋梁的意象——黿鼉為梁
  【示 例】1.比黿鼉為梁而渡;2.以黿鼉為梁也不足為憑,去尋求虛無縹緲的海上三山,也是徒勞無益。
  【典 故】
  成語,說的是周穆王出師東徵,來到江西九江,因江河密佈,行軍受阻,於是下令大肆捕殺黿、鼉(音駝,即鰐魚),用以填河架橋,終於戰勝了敵方。
  ●黿
  又叫沙鱉、藍團魚、緑團魚等,是淡水龜鱉類中體形最大的一種,體長為80—120釐米,體重約50—100千克左右,最大的超過100千克。外形和常見的中華鱉很相似,渾身都被以柔軟的皮膚,沒有龜類那樣的角質盾片,背、腹兩面由骨板包被,左右兩側連結起來,形成一副特別的“鎧甲”,但也與中華鱉有很多區別,除了體形較大之外,吻部極短,不象中華鱉那樣長而尖。它的頭部較鈍、寬而較扁,鼻孔小,位於吻端,吻部較短,不突出。身體扁平,呈圓形,扁而薄,背部較平,背甲不凸起,呈板圓形。頸的基部和背甲的前沿較為光滑,後部有瘤狀的突起。背部呈褐黃色或褐緑色,頭部、腹部為黃灰色,尾巴和後肢為黃灰色,後肢的腹面有銹黃色的斑塊。第三、第五趾的趾端具爪,趾間的蹼較大。肛門呈灰黑色。
  由於人們長期大肆捕殺,加上生存環境發生了變化,致使其數量急劇減少,目前除浙江的甌江還有少量殘存外,其他地區已經十分罕見,估計野外總數已經不足200.
  ●鼉
  別名中華鼉、土竜、揚子鰐、中華鰐、豬婆竜。成體全長可達2米左右,尾長與身長相近。頭扁,吻長, 外鼻孔位於吻端,具活瓣。身體外被革質甲片,腹甲較軟;甲片近長方形,排列整齊;有兩列甲片突起形成兩條嵴縱貫全身。四肢短粗,趾間具蹼,趾端有爪。身體背面為灰褐色,腹部前面為灰色,自肛門嚮後灰黃相間。尾側扁。初生小鰐為黑色,帶黃色橫紋。
  在江湖和水塘邊掘穴而棲,性情兇猛,以各種獸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和甲殼類為食。6月份交配,7~8月份産卵,每窩可産卵20枚以上。卵産於草叢中,上覆雜草,母鰐則守護在一旁,靠自然溫度孵化,孵化期約為60天。具鼕眠習性。
  産於安徽、浙江和江蘇的交界處。揚子鰐是我國特有的孑遺物種,它在生理上具有許多殘遺特徵,分佈上的不連續性也說明了這一點。為了探索揚子鰐的奧秘,我國已建立了揚子鰐保護區和揚子鰐繁殖研究中心。屬於國傢一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