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學名:黑額伯勞
中文目名:雀形目
中文科名:伯勞科
中文屬名:伯勞屬
中文俗名:小灰伯勞
拉丁文名:lanius minor
英文名:lesser grey shrike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j.f.gmelin,1788
物種信息:體長約20釐米。較灰伯勞或楔尾伯勞體型小。雄鳥額部黑色較多,次級飛羽黑色較濃。兩脅帶粉色。虹膜褐色;嘴灰色;腳黑色。粗啞的喘息叫聲;吱吱的哨音略似鶇鳥。分佈於歐洲南部及東部、亞洲中部;越鼕至非洲。枝、草莖、要編成,內襯草莖及羽毛。也選用具有芳香氣味的蒿草等整株植物編巢,這在紅尾伯勞等多種伯勞的築巢行為中均有發現。滿窩卵通常5~6枚,淡黃色或淡棕色具褐色或紫褐色斑點。雙親孵卵,但以雌為主。孵孵期15天,雛鳥離巢約2周後可獨立活動。共2亞種:新疆亞種(l.m turanicus fediuschin)為罕見夏季繁殖鳥,見於中國極西北部的準噶爾盆地及阿拉陶山脈西北部的有樹平原及灌叢草地。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傢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傢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