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黑頸鶴(grus nigricollis)black-necked crane
生境:高原草甸、農田、沼澤。
捕食:用尖嘴在淺水中捕捉動物或從泥土中掘取食物。
食物:魚類、昆蟲、軟體動物、植物根、莖。
體型:全長約1.2米的大型涉禽。體重5000剋。
分類:鳥綱鶴形目鶴科。 |
|
黑頸鶴別名青莊、衝蟲(藏語),全身灰白色,頸、腿比較長,頭頂皮膚血紅色,並布有稀疏發狀羽。除眼後和眼下方具一小白色或灰白色斑外,頭的其餘部分和頸的上部約2/3為黑色,故稱黑頸鶴。初級飛羽和最內側延長的次級飛羽呈黑色,後者被覆於尾羽上面。外側次級飛羽內翈和尾羽黑色,尾上覆羽灰色。虹膜黃色。嘴角橄欖緑到角灰色,端部黃。附蹠和趾黑色,雌雄相似。幼鳥棕黃色,頸、背、翅部略深,腹部顔色較淡,其嘴、腿為肉紅色。黑鶴頸體重在5.3至5.7公斤之間,體長1.14到1.18米。 |
|
候鳥。繁殖季節成對活動,其他時間以傢族群活動,或結群活動。繁殖期間雌、雄鳥常引頸對鳴,叫聲為響亮的“咯-嚕”聲,並有優雅的求偶舞蹈。在沼澤地中安全的地點營巢。每窩産卵兩枚,雌雄鳥輪流孵化。若食物豐盛,兩衹幼鳥均能長大,否則,衹有一隻幼鶴可以長大。黑頸鶴是世界上現生15種鶴中最晚被科學界發現記錄的種類,1876年由俄國探險傢普熱瓦爾斯基在青海湖邊發現,也是唯一一種棲息在高原地區的鶴。 |
|
它在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海拔3500~4500米的高原沼澤繁殖,在青藏高原南部和雲貴高原3500~2500米的高原或山區越鼕。僅有少數個體在印度越鼕,通常被認為是中國特有鳥類。 |
|
雲南東北部和西北部。中國青藏高原及鄰近地區。 |
|
中國i級重點保護種類。
黑鶴頸為候鳥,每年在青藏高原繁殖,鼕季在南方越鼕。每年4月份遷至可可西裏,在高寒草甸沼澤地或湖泊河流沼澤地中活動,並選擇適應的地區進行繁殖育幼。
長途飛行時,黑鶴頸群多排成“一”字縱隊或“v”字隊形前進,到達目的地後,開始分群配對,並轉為成對活動。這一階段,在棲息地處覓食,伸頸低頭,或仰首長鳴,或繞着大圈跑動,雌雄鳥之間表現極端興奮,特別是雄鳥更主動,繞着雌鳥跑動,展翅跳躍,嚮雌鳥展示自己的風姿。
5月初開始,經常在早晨到中午時間交配,5月底開始産卵。沒能明顯的築巢期,而是在開始産卵及以後整個卵化過程中不斷完善巢穴,巢結構簡單,大小不定,巢材無特殊需求,因生長的草被而定,剛産不久的卵淡青色,布滿不規則的棕褪色斑點,特別是鈍端十分密集,經孵化一般時間後,淡青色變為土褐色。孵化期31-33天。
黑頸鶴是我國特有的珍稀禽類,馳名世界,具有重要的文化交流、科學研究和觀賞價值。民間以鶴為“神”,歷來受到尊崇和保護,但也有不法分子非法捕捉、殺害,甚至有人以吃鶴肉為榮,對其生存造成了威脅。
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一種高原鶴類,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神聖的大鳥,也是世界十五鶴中被最晚記錄到的一種鶴,它是俄國探險傢普熱爾瓦爾斯基於1876年在中國青海湖發現的。黑頸鶴夏季在西藏繁殖,鼕季遷至雲貴越鼕,少數還飛越喜馬拉雅山至不丹越鼕。黑頸鶴的頸、尾、翅羽均為黑色,體灰白,頭上亦有紅頂,但不如丹頂鶴的明顯。 作為高原草甸沼澤棲息的鳥類,本來在“高處不勝寒”的雲貴藏生活、遷飛,與世無爭。可近年人類對濕地的開發,抽幹沼澤使這些高原涉禽正面臨喪失傢園的威脅。
據國際鶴類基金會調查,西藏擁有中國亦既世界最大的黑頸鶴種群,估計達4000衹,目前已經被列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的易危級,一級保護動物。
2006年4月5日,雲南會澤黑頸鶴生活區域經國務院批準列為國傢級自然保護區。 |
|
中文學名: 黑頸鶴
中文目名: 鶴形目
中文科名: 鶴科
中文屬名: 鶴屬
同物異名: Grus nigricollis Przevalski, 1876,
中文俗名: 藏鶴 鶴
拉丁文目名: GRUIFORMES
拉丁文科名: Gruidae
拉丁文屬名: Grus
拉丁文種名: nigricolli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Przevalski, 1876
英文俗名: Black-necked Crane
世界之最:世界最晚發現的鶴類 |
|
黑頸鶴體長110—120釐米,體重4—6公斤。它的頸部和腳都很長,體態婀娜多姿,蕭然肅立,黑色的頸羽象在長長的頸部圍了一條黑絲絨的圍脖,紅色裸露的頭頂在黑色頭部的襯托下更加鮮豔奪目,好像戴了一頂小紅帽。金黃色的眼睛後面綴着一塊白斑,黑色的翅膀和尾羽襯托着白色的體羽,如同穿了一身色調淡雅的禮服,再配上一張堅硬如鑿的臘黃色長嘴和一雙漆黑的長腳,顯得格外挺括俊美。虹膜-黃色;嘴-角質灰色/緑色,近嘴端處多些黃色。 |
|
黑頸鶴在國外繁殖於拉達剋,越鼕於印度東北部,在我國繁殖於西藏、青海、甘肅和四川北部一帶,越鼕於西藏南部、貴州、雲南等地。2006年4月5日,雲南會澤黑頸鶴生活區域經國務院批準列為國傢級自然保護區。還建立雲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傢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昭通)。 |
|
棲息於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是世界上唯一生長、繁殖在高原的鶴。通常生活在沼澤地、湖泊及河灘地帶。以緑色植物的根、芽為食,兼食軟體動物、昆蟲、蛙類、魚類等。每年3月離開越鼕地雲貴高原,集群北上,飛抵青藏高原的草甸、沼澤地帶,4月下旬開始繁殖,築巢於沼澤地帶地勢較高的草墩或泥墩上。
捕食:用尖嘴在淺水中捕捉動物或從泥土中掘取食物。叫聲:一連串的號角聲。
到了秋天,黑頸鶴帶着剛剛長大的幼鳥,與其他傢族結成十幾衹,甚至四、五十衹的大群,排成“一”字形,“V”字形成“人”字形的整齊隊伍,飛越崇山峻嶺,到達氣候溫和的地方去越鼕。它的越鼕地要比繁殖地相對集中,主要有貴州威寧的草海,雲南東北部的昭通、會澤、永善、巧傢,西北部的中甸、麗江和寧蒗,西藏拉孜、謝通門、日喀則、紮囊乃東等地的沼澤、濕地和河流等水域,這些地方由於自然條件優越,又有豐盛的食物,所以每年來越鼕的黑頸鶴很多,還伴隨有上千衹的灰鶴和多種雁鴨類等衆多的水禽種類。
黑頸鶴每年到達越鼕地的時間大約在10月底,第二年的2月下旬開始遷飛,時間長達四個月。越鼕期間,早晨7點前後它們就陸續飛到沼澤地或嚮陽的山坡地覓食,有時也到收割後的農田中刨食遺留的洋芋、青稞、蕎麥、燕麥、蘿蔔以及草根等。它們刨食的時候很少用腳,而是用長嘴直接在鬆土中尋找。越鼕期間很少有大的群體,一般是3到5衹的小群分散覓食。時而也會飛到牛群當中,與之和睦相處,並啄食它們糞便中的食物或寄生蟲。黑頸鶴的警惕性很高,每當有人走近時,便嚮遠處飛走。 |
|
黑頸鶴的繁殖地比較分散,主要在我國西南的青藏高原和甘肅、四川北部等海拔3500—5000米的沼澤地帶,那裏空氣稀薄,人煙稀少,氣候寒冷,5—6月時的氣溫有時還在零下12℃左右。它們每年3月就來到繁殖地區,當湖沼中冰雪開始消融時,群體便開始分散,雄鳥和雌鳥紛紛四處漫遊,尋覓佳偶。求偶時,雄鶴和雌鶴的頭頸都伸嚮前方,發出“嘎——嘎”的叫聲,彼此呼應,一前一後地相伴行走,並且展翅偎依,似仙女飄逸,盤旋飛舞。然後雌鳥半展兩翅,腿腳微麯,發出“哆,哆”的叫聲,雄鳥一邊應和,一邊從後面躍到雌鳥背上交尾。它們的巢大多營建在四周環水的草墩上、茂密的蘆葦叢中,或在人、畜不易接近的濕地上,用枯萎的苔草、針藺等築成粗大扁平的巢,中央稍微凹陷,直徑約有90釐米,高10餘釐米。5月初開始,經常在早晨到中午時間交配,5月底開始産卵。每個巢中通常産卵2枚,偶而也産1枚。卵的形狀略似鴨蛋。卵殼呈淡青色或暗緑,夾雜形狀不規則的棕褐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密。産完第一枚卵後即開始由雄鳥和雌鳥輪流孵化,但以雌鳥為主。30—33天以後,雛鳥就出世了,在出殼當天就能蹣跚而行,親鳥則在一旁守護料理。 |
|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
生效年代: 1997
IUCN瀕危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瀕危等級: VU C1
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傢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 |
|
作為醫藥成分被捕獵:中醫傳統理論認為黑頸鶴去毛、內臟,取骨曬幹,有利尿通淋的功效,治小便不利。因此被利用。
過度捕獵:黑頸鶴是我國特有的珍稀禽類,馳名世界,具有重要的文化交流、科學研究和觀賞價值。民間以鶴為“神”,歷來受到尊崇和保護,但也有不法分子非法捕捉、殺害,甚至有人以吃鶴肉為榮,對其生存造成了威脅。
棲息地破壞: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一種高原鶴類,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神聖的大鳥,也是世界十五鶴中被最晚記錄到的一種鶴,它是俄國探險傢普熱爾瓦爾斯基於1876年在中國青海湖發現的。 作為高原草甸沼澤棲息的鳥類,本來在“高處不勝寒”的雲貴藏生活、遷飛,與世無爭。可近年人類對濕地的開發,抽幹沼澤使這些高原涉禽正面臨喪失傢園的威脅。
1992年鼕季的數量統計,在我國見到的數量為1268衹,近幾年又在雲南昭通等地發現了較大的越鼕群體,數量已超過1500衹,估計目前全世界總的數量約有2000衹以上。黑頸鶴的生存所面臨的威脅主要有高原地區湖泊的開發利用、建立漁場、修築公路,以及大規模排水、改造沼澤、遊牧區域擴展等。這些人類活動使得沼澤乾燥,面積不斷減少,幹擾了黑頸鶴的正常棲息。 |
|
隆寶灘黑頸鶴自然保護區 | 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 | 雲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傢級自然保護區 | 雅魯藏布江中遊河𠔌黑頸鶴國傢級自然保護區 | 會澤黑頸鶴國傢級自然保護區 | 西藏色林錯黑頸鶴國傢級自然保護區 | 西藏雅魯藏布江中遊河𠔌黑頸鶴國傢級自然保護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