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 > 黑長臂猿
目錄
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黑長臂猿
  【拉丁學名】:hylobates concolor
  【俗名】:黑冠長臂猿,吼猴,撩梆猴,料猴,風猴,黑猴
  【英文名】:concolor gibbon
  【商品名】:
  【國傢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一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
  【特有種】:  【瀕危等級】:瀕危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
  【生態環境】:熱帶森林
  【海拔上限】: 【海拔下限】:
  【緻危因素】:棲息地破壞,種群隔離,種內生物學特點,過度捕獵
  【保護措施】:限製捕獵
  【國內分佈】:海南, 廣西, 雲南
  【分類位置】:
  目: 靈長目 primates
  科: 長臂猿科 hylobatidae
  屬: 長臂猿屬 bunopithecus
  【瀕危等級生效年代】: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 生效年代: 1997 參考文獻
  iucn瀕危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 參考文獻
  iucn瀕危等級: 生效年代: 2003年 參考文獻
  國傢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 生效年代: 1989 參考文獻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
外形特徵
  中型猿類,體矯健,體重7-10kg,體長400-550mm,前肢明顯長於後肢,無尾。毛被短而厚密。雄性全為黑色,頭頂有短而直立的冠狀簇毛;雌性體背灰黃,棕黃或橙黃色,頭頂有棱形或多角形黑褐色冠斑。胸腹部淺灰黃色,常染有黑褐色。
分佈範圍
  黑長臂猿係印度支那北部和中國南部的特有種,已記錄有 6 個亞種,其中 5 亞種分佈於我國 (groves and wang,1990)。分佈於瀾滄江以西的為滇西亞種(h. c. furvogaster)(馬世來、王應祥, 1986),見于云南西南部滄源、耿馬、雙江、永德、臨滄、保山和雲竜;指名亞種(h. c. concolor)分佈于云南南部緑春、屏邊、河口、金平、紅河、元陽、新平、景東哀牢山;景東亞種(h. c. jingdongensis)分佈于云南中部景東無量山區;越北亞種(h. c. nasutus)分佈於廣西西南部靖西;海南亞種(h. c. hainanus)分佈於海南島的五指山、鸚哥嶺、吊羅山、黎母山、東方和白沙(馬世來等,1994;徐竜輝等,1983)。僅有少數種群分佈於越南北部和老撾(groves and wang, 1990)。
生活習性
  主要棲於熱帶雨林和南亞熱帶山地濕性季風常緑闊葉林,其棲息地海拔約從100m至2500m,是已知長臂猿中分佈海拔最高的一個種。在雲南中部的棲息地氣候溫涼濕潤、終年無雪、霜期短,一年四季都有鮮嫩的樹葉、花苞和果實。活動領域比較固定,無季節遷移現象。活動與覓食均在15m高大喬木的樹冠層或中層中穿越進行,,很少下至5m以下的小樹上活動。黑長臂猿與其他長臂猿不同之處在於它的種群較大,一般每群有6衹甚10餘衹。社群配偶製為“一夫多妻”製,即一隻成年雄性和2衹成年雌性組成。衹有受到幹憂的小群才是“一夫一妻”製。黑長臂猿社群的活動範圍大多在60公頃左右,遠大於其他長臂猿(蔣學竜等,1994),種群密度為2.6/km2(馬世來,1994)。
種群現狀
  黑長臂猿是我國長臂猿中分佈最廣並數量最多一個種。海南亞種,50年代的分佈於海南島12個縣區,森林面積達86萬公頃,數量達2000多衹。60年代中期,先後在6個縣內絶跡,而到1983年僅發現於鸚哥嶺主峰兩側及黎山主峰的南坡,僅約30衹殘存於20萬畝的天然林中(劉振河等,1984)。eudey (1987)估計稱該亞種僅存在於四個地點,總數約為30-40衹。90年代初,海南長臂猿已下降至不足20衹(15-20衹),將可能在短期內絶跡。廣西西南部的黑長臂猿,自1984年獲得過一張雌性皮張外,至今再未發現(吳名川,1993),可能已絶跡,該皮張則可能來自越南。雲南的黑長臂猿為指名亞種,其數量約250衹;景東亞種約200衹,滇西亞種約50衹。越南北部的長臂猿(包括黑長臂猿和白頰長臂猿)約200衹(cao &; pham,1994)。國內外合計,黑長臂猿總數約700衹左右,其中多數在我國。總的來說,本種處在高度瀕危狀態,海南亞種和廣西西南部與越南東北的 h. c. nasutus 亞種已極度瀕危,可能在不久即將絶跡。黑長臂猿種群大多被隔離成島狀分佈。
緻危因素
  棲息生境的縮小和變化是根本原因,在其分佈範圍內,生境已經喪失了75%(john and kathy mackinnon, 1987)。其次,偷獵、種群分佈的不連續以及種群小、繁殖率低等都是黑長臂猿瀕臨滅絶的主要因素。
亞種分化
  5 亞種分佈於我國 (groves and wang,1990)。分佈於瀾滄江以西的為滇西亞種(h. c. furvogaster)(馬世來、王應祥, 1986),見于云南西南部滄源、耿馬、雙江、永德、臨滄、保山和雲竜;指名亞種(h. c. concolor)分佈于云南南部緑春、屏邊、河口、金平、紅河、元陽、新平、景東哀牢山;景東亞種(h. c. jingdongensis)分佈于云南中部景東無量山區;越北亞種(h. c. nasutus)分佈於廣西西南部靖西;海南亞種(h. c. hainanus)分佈於海南島的五指山、鸚哥嶺、吊羅山、黎母山、東方和白沙(馬世來等,1994;徐竜輝等,1983)。僅有少數種群分佈於越南北部和老撾(groves and wang, 1990)。
分佈範圍
  黑長臂猿係印度支那北部和中國南部的特有種,已記錄有 6 個亞種,其中 5 亞種分佈於我國 (Groves and Wang,1990)。分佈於瀾滄江以西的為滇西亞種(H. c. furvogaster)(馬世來、王應祥, 1986),見于云南西南部滄源、耿馬、雙江、永德、臨滄、保山和雲竜;指名亞種(H. c. concolor)分佈于云南南部緑春、屏邊、河口、金平、紅河、元陽、新平、景東哀牢山;景東亞種(H. c. jingdongensis)分佈于云南中部景東無量山區;越北亞種(H. c. nasutus)分佈於廣西西南部靖西;海南亞種(H. c. hainanus)分佈於海南島的五指山、鸚哥嶺、吊羅山、黎母山、東方和白沙(馬世來等,1994;徐竜輝等,1983)。僅有少數種群分佈於越南北部和老撾(Groves and Wang, 1990)。
  其中無量山的長臂猿最早為世人所認知始於1957年中國科學院西南生物考察隊在景東溫卜採集的5號樣本,此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與1964年在磨刀河又採集到3號標本。基於這些標本,馬世來和王應祥(1986)據其體型較大、雌性體毛亮金黃褐色、頭冠斑較小,褐黑色、形似蝌蚪狀而描記了一新亞種——景東亞種(Hylobates concolor jingdongensis)。到目前為止,所有資料表明無量山是這一亞種的惟一分佈區。
亞種分化
  5 亞種分佈於我國 (Groves and Wang,1990)。分佈於瀾滄江以西的為滇西亞種(H. c. furvogaster)(馬世來、王應祥, 1986),見于云南西南部滄源、耿馬、雙江、永德、臨滄、保山和雲竜;指名亞種(H. c. concolor)分佈于云南南部緑春、屏邊、河口、金平、紅河、元陽、新平、景東哀牢山;景東亞種(H. c. jingdongensis)分佈于云南中部景東無量山區;越北亞種(H. c. nasutus)分佈於廣西西南部靖西;海南亞種(H. c. hainanus)分佈於海南島的五指山、鸚哥嶺、吊羅山、黎母山、東方和白沙(馬世來等,1994;徐竜輝等,1983)。僅有少數種群分佈於越南北部和老撾(Groves and Wang,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