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學名: 黑琴雞
中文目名: 雞形目
中文科名: 雉科
中文屬名: 琴雞屬
同物異名: lyrurus tetrix (linnaeus, 1758), tetrao tetrix linnaeus, 1758,
中文俗名: 烏雞 鬥雞 黑野雞 鬍日 黑雞 黑雷雞
拉丁文目名: galliformes
拉丁文科名: phasianidae
拉丁文屬名: tetrao
拉丁文種名: tetrix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英文俗名: black grouse |
|
中等雞類。雄鳥:體大(55釐米)全身體羽黑色,頭、頸、喉、下背具藍緑色金屬光澤。翅黑,翼覆羽基端呈粗白色橫紋。尾黑色,呈叉狀嚮外彎麯,以使白色的尾下覆羽能扇形竪起作"跑圈"炫耀。紅色的冠狀肉瘤形成眉塊。雌鳥:體型較小(41釐米),全身體羽深褐色,羽尖具皮黃色斑,圓型尾。 虹膜-深褐;嘴-黑色;腳-鉛灰。 叫聲:雄鳥發出gurururu的連續叫聲。 |
|
國外分佈於歐亞大陸北部山地,俄羅斯南部,蒙古及朝鮮北部。 中國國內分佈於大興安嶺的布特哈、烏爾其汗、紅花爾吉、根河;小興安嶺的遜剋、孫吳、蘿北、緩遠、完達山、張廣纔嶺;長白山區的黃鬆浦、漫江、前川;新疆天山山脈西部的塔城、喀什及北部阿爾泰等地;河北圍場;均為留鳥。 |
|
黑琴雞是落葉鬆和混交林的林棲鳥類,主要棲息在落葉鬆-白樺林;山楊-白樺林;樟子鬆林;也見於幼林及林間空地。為定居性鳥類。秋季和鼕季因覓食而遊蕩,遊蕩路綫不定。秋、鼕季常成群活動覓食,多則上百衹,少則3~5衹。夏季主要食物為喬灌木的嫩枝、葉、芽、花序(樺、柳等)、果實和漿果等。鼕季主食樺樹、柳樹、榛樹的嫩芽和嫩枝等。4月初開始發情,有固定的求偶場。5月上、中旬雌鳥開始營巢。巢多在倒木旁或草叢中,或在山楊、白樺、鬆林附近的隱蔽處。數衹雄鳥聚集於雌鳥前作優雅的求偶炫耀,表演“跑圈”。 |
|
3月末至4月初發情,雌鳥5月初在發情地附近築巢産卵。在樹下的地面營巢,每窩産卵6~8枚,淡赭色,具深褐色斑點。孵卵期19~25天,育雛期約60天。雛鳥出殼1~2天即可離巢隨雌鳥活動,一個月後能做短距離飛行。
為黑竜江、吉林、河北、內蒙古、新疆等地的留鳥。黑琴雞分佈區日漸狹窄,數量稀少,應嚴加保護。近年黑竜江省野生動物研究所及河北師範大學已開展人工飼養繁殖研究。 |
|
cites瀕危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iucn瀕危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iucn瀕危等級: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傢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
|
過度捕獵:主要是亂捕濫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