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書名 >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
目錄
No. 1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是馬剋思的一本早期著作馬剋思批判黑格爾哲學的第一部著作。1843年夏天寫於萊茵省的剋羅茨納赫,故又稱《剋羅茨納赫手稿》。原稿共39張,沒有標題,現在的標題是1927年蘇聯共産黨(布爾什維剋)中央馬剋思列寧主義研究院發表這一手稿時加的。中譯本收入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馬剋思恩格斯全集》第 1捲。
  這部著作是對G.W.F.黑格爾 《法哲學原理》第261~313節闡述國傢問題的部分所作的分析和批判。 馬剋思在任《萊茵報》主編期間通過參加現實鬥爭,動搖了對黑格爾哲學的信仰。退出《萊茵報》後,他係統地研究了歐美一些國傢的歷史,尤其是法國大革命的歷史,並閱讀了L.費爾巴哈的《關於哲學改造的臨時綱要》,得到很大啓發,於是開始了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但是,和費爾巴哈衹註重自然和宗教批判不同,馬剋思的註意力主要集中在社會和政治問題上。在這部手稿中,馬剋思揭露了黑格爾思辨哲學的神秘主義,把被他顛倒了的邏輯觀念和現實事物的關係顛倒過來,指出具有哲學意義的"不是事物本身的邏輯,而是邏輯本身的事物";批判黑格爾把市民社會從屬於政治國傢的觀點,得出了市民社會决定政治國傢的著名結論;批判了黑格爾主張君主、官僚决定國傢制度的英雄史觀,闡明了人民創造國傢的思想;批判了黑格爾在國傢發展問題上否認有質變的緩慢進化論,提出必須經過真正的革命來建立新國傢的觀點。
  馬剋思的青年時代追隨黑格爾的哲學思想,後來根據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觀念來批判黑格爾的哲學思想。費爾巴哈從宗教問題出發,闡述了一個重要思想:人的本質就是人自身。宗教的産生是人性異化的後果。不是上帝創造了人,而是人創造了上帝。由此批判人的異化。
  馬剋思在費爾巴哈的基礎上,深入探討了異化的社會原因。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提出:“宗教的批判的根據是: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人。就是說,宗教是還沒有獲得自身或已經再度喪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但是,人不是抽象地蟄居於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傢,社會。這個國傢、這個社會産生了宗教,一種顛倒的世界意識,因為它們就是顛倒的世界。宗教是這個世界的總理論,是它的包羅萬象的綱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邏輯,它的唯靈論的榮譽問題,它的狂熱,它的道德約束,它的莊嚴補充,它藉以求得慰藉和辯護的總根據。宗教是人的本質在幻想中的實現,因為人的本質不具有真正的現實性。因此,反宗教的鬥爭間接地就是反對以宗教為精神撫慰的那個世界的鬥爭。”
  馬剋思認為,宗教是苦難的現實世界的反映,宗教中的苦難就是現實世界中苦難的歪麯的反應。要批判宗教,最徹底的做法是徹底的推翻顛倒的社會關係,推翻異化人性的社會制度。顛倒的現實世界一旦被推翻,宗教幻想的天國也就隨之瓦解了。
  在這個基礎上,馬剋思又對當時處在封建復闢狀態的德意志各邦的政治,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他提出,正如15世紀的宗教改革是在僧侶頭腦中發端的一樣,當前德意志的政治改革應該是在哲學家的頭腦中發端的。哲學的主要任務是批判和揭露,以便喚醒德意志的政治革命,但“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衹有通過革命鬥爭而不是哲學上的辯論,才能促進德國政治的演進。在革命的力量上,馬剋思註意到了當時剛剛登上政治舞臺的無産階級的作用,提出德國解放的實際可能性在於“被徹底的鎖鏈束縛着的階級”——無産階級。因為“它本身表現了人的完全喪失,並因而衹有通過人的完全恢復才能恢復自己。這個社會解體的結果,作為一個特殊的等級來說,就是無産階級。”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第一章《費爾巴哈》中,我們不難看到,馬剋思着重強調的有以下幾點:人的本質歸根結底並不僅僅是宗教的本質這種抽象物,更不是脫離社會的孤立物,而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有主觀的實踐是必要的,而且是最重要的,因為人的能動性思維能通過實踐作用於客觀;要用哲學改變世界,必須把人的感性活動理解為人的實踐活動,放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去考量------“新唯物主義的立足點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了的人類。”總之,馬剋思之所以批判得不留情面,是因為他認為包括費爾巴哈和黑格爾在內的大多數哲學家們不停的編造新詞彙解釋世界,與其妥協,衹是在意識形態上打轉,也就是說,衹是要改變關於世界的觀念,而無法改變世界本身。在從思想的天國下降到現實生活方面------即在現實中實現哲學繼而消滅哲學方面,大多數哲學家都沒有觸及,這使得哲學的作用多數時候衹停留在思維上,而沒有切入實際,從而不具有物質力量。但是在歷史進程中,“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衹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這一點在馬剋思看來是關鍵的。馬剋思認為,由於人不是孤立抽象的人,而是與所處環境聯繫在一起,所以人有充分的動機去改變環境,而哲學作為一種理論,衹要徹底,“一經掌握群衆,也會變成物質力量”;而費爾巴哈等哲學家卻在涉及人時陷入了唯心主義,將人周圍的世界抽象化了,抽離了,苦難變成了非普遍現象,變成了少數人的例外,而與社會現實無關,所以費爾巴哈等人從根本上忽略了“在現實中實現哲學”,或是認為“不消滅哲學本身,就可以使哲學變為現實”,總之他們忽略了有主觀的實踐這一至關重要的環節,所以馬剋思在剖析德國現狀時痛心地說道,“在這裏,實際生活缺乏精神內容,精神生活也同實踐缺乏聯繫。”可以說,馬剋思激烈批判費爾巴哈等人,是因為他認為他們的觀點的缺陷正是當前德國最致命的缺陷,因為“徹底的革命衹能是徹底需要的革命,而這些徹底需要的産生,看來既沒有任何前提,也沒有必要的基礎”(毫無疑問,要産生“徹底需要”,必須使人和所處社會環境緊密相聯)。這個缺陷導致“(法國和英國)那裏,正在解决問題;(德國)這裏,矛盾纔被提出”,“德國並不是和現代各國同一個時候登上解放的階梯,甚至它在理論上已經超越的階梯,它在實踐上還沒有達到”,“(德國)衹是用抽象的思維活動伴隨了現代各國的發展,而沒有參加這種發展的實際鬥爭”。也就是說,德國的實踐和精神不僅相互脫離,而且實踐水平大大低於英法等國傢。德國羅在了後面。當然馬剋思並不會認為是某些哲學家們導致了德國的此種畸形的意識形態,但他認為他們至少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極大的影響了德意志的意識形態。他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大聲疾呼:“應該像德國制度開火!一定要開火!……對德國政治現實的鬥爭就是對現代各國的過去的鬥爭,而過去的回音依然壓抑着這些國傢……德國人的解放就使人的解放…哲學不消滅無産階級,就不能成為現實;無産階級不把哲學變成現實,就不可能消滅自己。”
  同理,馬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和《費爾巴哈》中,都用了不少篇幅來徹底批判宗教。因為他認為,既然宗教是這個現實的,不合理的,“顛倒了的”世界的産物,是為其服務的有感情的制度,是其“總的理論”,那麽對宗教的批判的預期的目標便是批判那個“顛倒了的世界”本身,是批判使宗教産生的社會矛盾本身。雖然說在“人創造了宗教”這一基本點上,馬剋思和費爾巴哈是一致的,但馬剋思顯然認為這不足以使費爾巴哈的觀點免於被批判。因為儘管費爾巴哈把宗教歸結為人的本質,但他把人的本質抽象孤立地看待,他被遮蔽,從而不可能看到最根本的現實性的問題------宗教的産生是由於歷史進程,宗教裏所表現的苦難既是現實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苦難的抗議以及尋求慰藉,宗教的産生歸根結底是因為現實的普遍的社會矛盾,而不是因為個別人的偶然,而且,宗教這種作為“顛倒了的”世界的總理論的意識,也絶對不是單個的人所能産生的,它産生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社會關係中。費爾巴哈的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了,但卻沒有要確立此岸世界真理的意思,因為他的精神與實踐脫節,由於沒有和實踐結合,它的觀點缺乏更實際的意義,根本無法切入現實,從而對現實作些改變。而馬剋思認為,要消滅宗教最根本的原因和最大的意義就是,一個不需要宗教來麻醉的世界纔是真正合理的,幸福的。因此宗教批判不僅要使人擺脫對自己處境的幻想,還要使人作為有理性的人真正來思想和行動,來使宗教批判真正實現其最大意義-----改變使人抗議的現實,來建立自己所需要的現實性,“伸手摘取真實的花朵”。馬剋思在《費爾巴哈》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反復強調的觀點就在於此,他希望德國不再止於思維,而是跨出實踐的步伐,去嘗試發掘思想的更大更現實的效用。
  馬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著作
  馬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 (1843年), 論猶太民族問題 (1843),1844年經濟和哲學手稿 (1844年),論費爾巴哈 (1845年),哲學的貧睏 (1845年),雇傭勞動與資本 (1847年), 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 (1852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1857年), 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1859年),剩餘價值理論共三捲(1862年), 工資、價格和利潤 (1865年),資本論第一捲 (1867年),法蘭西內戰 (1871年),哥達綱領批判 (1875年)
  兩人合著: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年), 神聖傢族 (1845年), 共産黨宣言(1848年),關於美國內戰 (1861年), 資本論第二捲 (1893年), 資本論第三捲 (1894年)
  恩格斯:德國農民戰爭 (1850年),德國的革命與反革命 (1852年),反杜林論 (1878年),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1880年),自然辯證法 (1883年), 家庭、私有製和國傢的起源 (1884年),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1886年)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
  "Zur Kritik der Hegelschen Rechts-Philcsophie"
    日eIge’er「ozeXUe PIPan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Z二K;l’tl’壽der萬此
  schenRechts一屍從1050戶hl’e)馬剋思批判黑術
  哲學的第一部著作。1 843年夏天寫於萊茵省的剋羅藝
  赫,故又稱《剋羅茨納赫手稿》。原稿共39張,沒有標
  現在的標題是1927年蘇聯共産黨(布爾什維剋)中多
  剋思列寧主義研究院發表這一手稿時加的,中譯本比
  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馬剋息恩格斯全集》第1
  一這部著作是對G·w,衹黑格爾《法哲學原理:
  261一313節闡述國傢問題的部分所作的分析和批判。
  剋思在任《萊菌報》主編期間通過參加現實鬥爭,動紮
  對黑格爾哲學的信仰。退出水萊菌報》後,他係統地研多
  歐美一些國傢的歷史,尤其是法國大革命的歷史,並少
  隊石省,
  ,勺火
  上口産一
  夕卜炙﹃
  邪姍瀚蒸黔漪贅撰瓣擻撇默豁孤黯黯器蒸珊豁籍彝髓纂兼黔粼黔翼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手稿的一頁
  L.費爾巴哈的《關於哲學改造的臨時綱要》,得到振
  啓發,於是開始了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但是,和費方
  哈衹註重自然和宗教批判不同,馬剋思的註意力主要
  七氣口司
  露了
  觀念
  不是
  爾把
  决定
  國傢
  了黑
  提出
  黔轉
  經濟
  爭)
  中在社會和政治問題上。在這部手稿中,、馬剋思揭
  黑格爾思辨哲學的神秘主義,把被他顛倒了的邏輯
  和現實事物的關係顛倒過來,指出具有哲學意義的“
  事物本身的邏輯,而是邏輯本身的事物”;批判黑格
  市民社會從屬於政治國傢的觀點,得出了市民社會
  國傢的著名結論;批判了黑格爾主張君主、官僚决定
  制度的英雄史觀,闡明了人民創造國傢的思想;批判
  格爾在國傢發展問題上否認有質變的緩慢進化論,
  必須經過真正的革命來建立新國傢的觀點。
  這部著作是馬剋思哲學思想發展中的一個重望
  折。在此以後,他通過對市民社會的深入解剖和政治
  學的批判研究,終於創立了唯物史觀。(孫伯書
    
包含詞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