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內蒙古 >阿拉善盟 > 黑城遺址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黑城遺址聯繫方式地址:額濟納旗達賴庫布鎮東南約35公裏、納林河東岸荒漠中。
  郵編:570300黑城遺址投訴電話阿拉善盟市旅遊投訴電話:0483-8337272
  內蒙古自治區旅遊投訴電話:0471—628265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黑城遺址景區榮譽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黑城遺址門票價格10元黑城遺址節慶活動每年七月中下旬舉辦的那達慕草原旅遊節,集中展示蒙古民族歌舞、體育、競技、服飾、飲食各方面的燦爛文化。黑城遺址開放時間8:00——16:00黑城遺址最佳旅遊時間最佳旅遊時間:夏季出遊,對於賀蘭山等的風景點的阿拉善盟的風景區是很好的選擇。黑城遺址特別提醒到牧民傢做客,要帶適當的禮品,如酒、糖、小食品等。對迎面狂吠的牧羊狗僅可喝斥,不可打。解手須至蒙古包南方較遠處,不可到蒙古包東、西側(有羊圈)、北側(氣味會隨風颳入包內)。鼕天不要到包北、西側亂踩,因那裏的雪是化水食用的。離開主人傢須道再見並致谢意。
  沙漠晝夜溫差很大,風大、氣溫低。要準備好防寒服。
  黑城遺址美食涼拌蹄黃
  蹄黃即駱駝掌心鵝卵大小的兩塊纖維組織,因其是駱駝身上最活動的組織,肉質異常細膩而富有彈性,似筋而比筋柔軟,似駝峰而較駝峰更富纖維組織,以其製作的涼拌蹄黃清脆可口,滑爽鮮嫩,是不可多得烹飪上品。
  扒駝掌
  將水必成的駝掌,切成二分厚的片狀,在每片駝掌之間,加一片鼕筍片,排碼整齊,裝入碗內,再將雞肉用開水氽透,放在駝掌上,其上鋪以蔥段、薑片、八角、蒜瓣,加雞汁後籠蒸,一小時後取下,濾去湯,揀去調料、雞肉,將駝掌翻扣入盤內,另將雞湯加????、醬油、味精、香菜、玉蘭片絲,用水澱粉勾薄芡,澆入盛駝掌的盤內,再淋芝麻油。扒駝掌特點是:駝掌軟爛,色澤紅潤,光潔明亮,醇香適口。駝掌又可做全駝掌,全駝掌采用剝皮後的駝蹄,進行加工,製做方法如熊掌,用文火慢燉。
  燴羊雜碎
  阿拉善風味湯菜,亦稱全羊湯。將羊頭、心、肺、腸、肚、肝等燙洗幹淨,煮熟,切成絲,用煮雜碎時撇出的湯油炸辣面為紅油。以原湯下入切好的雜碎絲,加蔥、薑、蒜末、紅辣椒、味精、香菜即成。湯菜味鮮、辣香不膩,熱氣騰騰,香味四溢,使人食欲大增,多以先品嚐為快,食者贊不絶口。
  粉湯餃子
  粉湯餃子俗名“皮條拉石頭”。餃子餡可用豬肉或羊肉,配以白菜、蘿蔔和各種佐料,采用傳統方法包成餃子。再選粉質豐盈的扁豆,製成粉坨。這種粉坨放在鍋裏有彈性,略透明,久滾不糊。烹調時,先在翻滾的湯鍋裏放入切成條狀的粉坨,將另一鍋裏煮好的餃子和粉條,一齊倒入湯鍋中,臨出鍋時,調放食????、生蔥、醋、油潑辣面子、味精等。其味酸辣可口,有發熱去寒之效,頗適寒冷地區人們食用,成為阿拉善的傳統風味之一。
  黃燜羊羔肉
  黃燜羊羔肉是阿拉善傳統名菜。選用阿拉善灘羊羔肉,剁成小方塊,輔以少量醬油、調料等,再放蛋黃、粉面、優粉,抓拌後過油,炸成金黃色,扣在碗內,放入肉湯,加醬油、蔥段、花椒、大料,上籠蒸20分鐘左右取出,倒扣在湯盤內,將湯濾到鍋裏,加入味精,澆在羊羔肉上,再放點木耳菠菜葉等即可上席。
  饊子
  阿拉善各族群衆久有吃饊子的習俗,其炸製技藝竟後來居上,堪稱一絶,尤其是回民,更擅長炸饊子,每逢開齋節、古爾邦節或其它喜慶吉日,除了炸油香,還要炸饊子。先將精粉加少量淡????水搓成絮狀,再加水調和,反復揉壓,揉成粗條,抹上清油,放盆中醒面。待油鍋熱時,用左手四指並攏,纏上麵條七圈,輕輕抻長成環狀,然後套在兩根竹筷上,放入熱油中,邊擺邊抻,等饊子股稍硬時,抽出筷子,炸至棕黃色時,撈出即成。
  黑城遺址住宿達萊呼布鎮大約有10傢賓館旅捨。最好的是“額濟納賓館”。鬍楊節(10月3日——7日)期間,住宿較貴而且隨行就市。平時住招待所一般為10-20元。除了少數一些標間用熱水無限製外,一般熱水有開放時間,註意不要錯過。在沙漠也可以住在嚮導傢裏或是搭帳篷。在八道橋鬍楊旅遊區,可住在鎮上的小旅店裏,80元的標準間帶有浴室;50元的有公用的浴室。額濟納是個邊防/邊貿城市,來自全國各地的人的生意人很多,以四川人最多。主要餐館都是外地人開的。因為是地處沙漠,運輸不便,飯菜價錢不便宜。
  黑城遺址購物當地特産:黃芪、蕨菜、苦杏仁、篤斯等。
  黑城遺址交通市區有到達黑城遺址的旅遊專綫。黑城遺址玩法參觀、訪古、學習、
  殘陽如血、漠風當歌,烽火狼煙、羽翎傳信。撫摸暮色籠罩下的殘垣斷壁,沉甸甸的思緒從指間滑落,消失在歷史無言的厚重裏。古道蜿蜒、笛聲悠咽,對視着鬍楊林淚水潸然……
  “居延”一詞為匈奴語,其意為“天”。居延地區原為匈奴牧地,19歲的大漢將軍霍去病大破匈奴後漢朝曾在這裏屯兵戍邊,創造了居延地區燦爛的漢文明。漢後這裏的文明斷斷續續、起起伏伏,戰爭的創傷浸透了弱水河畔。時至公元1038年,党項族建立的西夏國在這裏設立“威福軍司”,這是居延文明的又一次高潮,也是這裏成為如今西夏文化研究重要綫索的原因。1226年,成吉思汗蒙古軍第四次南徵攻破黑城,1286年元世祖在此設“亦集乃路總管府”,這裏成為中原到漠北的交通樞紐,馬剋波羅就是沿着這條古道走進了東方天堂。
  1372年,明朝徵西將軍馮勝攻破黑城後明朝隨即放棄了這一地區,此後黑城便在塵封的歷史裏沉睡了的近700年。1886年,俄國學者波塔寧在額濟納考察時發現了黑城。1908年4月,俄國探險傢科茲洛夫在這裏掘得大量西夏文物,其中包括珍貴的漢文、夏文對照的《番漢合時掌中珠》及《音同》、《文海》等古籍,這一重大的考古發現和掠奪行徑轟動考古界和史學界……
  黑城平面為長方形,周長約1公裏,東西434米,南北384米,兩墻中部開設城門並加築有甕城。城墻用黃土夯築而成,殘高約9米。城西北角建有一覆鉢式喇嘛塔,原有的街道和主建築依稀可辨,四周古河道和農田的殘貌仍保持其輪廓。沙漠已經快將這裏吞噬,黑城裏面還埋藏有多少珍寶是一個未解之謎,但它給人類帶來的思考絶不應該僅僅是珍寶……
黑城遺址概述 Overview of the black city site
  黑城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達賴庫布鎮東南約35公裏、納林河東岸荒漠中。為西夏黑水城和元代亦集乃路城址,蒙古語為哈日浩特,意即“黑城”。現存城墻為元代擴築而成,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434米,南北寬384米,周圍約1600米,最高達10米,東西兩面開設城門,並加築有甕城。城墻西北角上保存有高約13米的覆鉢式塔一座,城內的官署、府第、倉敖、佛寺、民居和街道遺跡仍依稀可辨。城外西南角有伊斯蘭教拱北一座,巍然聳立地表。
  “居延”一詞為匈奴語,其意為“天”。居延地區原為匈奴牧地,19歲的大漢將軍霍去病大破匈奴後漢朝曾在這裏屯兵戍邊,創造了居延地區燦爛的漢文明。漢後這裏的文明斷斷續續、起起伏伏,戰爭的創傷浸透了弱水河畔。
  公元1038年,党項族建立的西夏國在這裏設立“威福軍司”,這是居延文明的又一次高潮,也是這裏成為如今西夏文化研究重要綫索的原因。1226年,成吉思汗蒙古軍第四次南徵攻破黑城,1286年元世祖在此設“亦集乃路總管府”,這裏成為中原到漠北的交通樞紐,馬剋波羅就是沿着這條古道走進了東方天堂。
  1372年,明朝徵西將軍馮勝攻破黑城後明朝隨即放棄了這一地區,此後黑城便在塵封的歷史裏沉睡了的近700年。1886年,俄國學者波塔寧在額濟納考察時發現了黑城。1908年4月,俄國探險傢科茲洛夫在這裏掘得大量西夏文物,其中包括珍貴的漢文、夏文對照的《番漢合時掌中珠》及《音同》、《文海》等古籍,這一重大的考古發現和掠奪行徑轟動考古界和史學界……
  黑城平面為長方形,周長約1公裏,東西434米,南北384米,兩墻中部開設城門並加築有甕城。城墻用黃土夯築而成,殘高約9米。城西北角建有一覆鉢式喇嘛塔,原有的街道和主建築依稀可辨,四周古河道和農田的殘貌仍保持其輪廓。沙漠已經快將這裏吞噬,黑城裏面還埋藏有多少珍寶是一個未解之謎,但它給人類帶來的思考絶不應該僅僅是珍寶……
  雖然黑城因水源枯竭早在14世紀中期就已成為沙海中的孤城殘址了,但兩千年前開闢的絲綢之路的北綫——居延北綫,就在黑城附近通過,因而黑城仍有極高的考古價值。
  2001年06月25日,黑城遺址作為夏至元時期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歸入居延遺址項中。
黑城傳說 Legend of Black City
  在當地的土爾扈特蒙古族中,至今流傳着有關這座古城的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位名叫哈日巴特爾(蒙古語,譯為黑英雄)的蒙古族將軍,在此築城鎮守。久而久之,人們便稱哈日巴特爾為黑將軍,此城便稱為黑城。由於哈日巴特爾驍勇善戰,不但晉升為將軍,並深得皇帝歡心,將自己的小女兒許配給黑將軍做哈敦(譯意夫人)。
  後來,黑將軍羽翼漸豐,權勢強盛,竟然覬覦皇權,企圖一統天下。這一陰謀被公主得知。她便將黑將軍陰謀篡權的消息報告了父皇。皇帝在盛怒之下派數萬大軍進攻黑城,懸賞捉拿哈日巴特爾。但是大軍對黑城久攻不下,為不使黑將軍逃脫,衹好把黑城圍困起來。
  皇帝請來巫師卜卦,卦象說:“黑城地高河低,官軍在城外打井無水,而城內軍民卻不見饑渴之象,必有暗道通水,如將水道堵截,則必勝無疑。”
  於是,皇帝又增派一萬大軍赴鄂木訥河上遊的咽喉部位,隨着巫師們高聲誦訟着《護律夏日畢其格》(意即“法律黃書”),軍士們用頭盔盛着沙土,很快地截斷了河水,並築起一道巨大的土壩。
  不幾日,衹見黑城內人畜饑渴,近城的禾苗枯萎。黑將軍命令士兵在城內掘井,直挖到八十丈深還是不出水。在這饑渴難忍、萬般無奈的情形之下,黑將軍衹得下令準備突圍。臨行前,他把全城的金銀財寶投入枯井中,又對自己的兩個孩子說:“你們去做財寶的主人吧!”,並祝願說:“願來日有個騎禿頭青虻牛的人來將我們財寶取走”。隨後,便將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也活活埋入深井。又令士兵連夜鑿通北部城墻,殺出了一條血路突圍北上了。
  現今在黑城遺址西北角城墻上可以看到一個可容騎駝者進出的洞口,相傳就是當年黑將軍突圍的洞口;在黑城內偏西北的那個大坑,相傳就是當年不曾出水卻用來埋藏了全城財寶的那口深井;而被當地人稱為“寶格德波日格”的那座高大沙嶺,相傳就是當年大軍截水所築的大壩。
黑城遺址發掘 Black City Excavation Site
  早在20世紀初,不少外國探險傢就對神秘的居延文化進行了多次發掘考查。沙俄學者科茲洛夫對黑城進行了掠奪式挖掘,盜取了大量的史料。1963年蘇聯出版的《西夏文寫本和刊本》一書,公佈了科茲洛夫劫走的部分西夏文獻目錄,計有佛經345種、政治、法律、軍事、語文學、醫卜、歷法等著作60多種,合計 405種。
  黑城附近還分佈着許多與它同時代的文化遺物。有成片的村落遺址,有獨立的農捨,有佛教建築。由於沙化,有不少房捨深埋沙中,有的近年來又從沙中暴露。1963年內蒙古文物工作隊曾從沙包中清理發掘出一座新露頭的廟宇,發現了一批彩塑佛像,是元代工匠們的傑作。
  新中國成立後,甘肅及內蒙古人民政府曾多次派員前往調查。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出土的《居延漢簡》進行了校釋,出版了研究《居延漢簡》的專著《居延漢簡甲乙編》。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阿拉善盟文物工作站組成考古隊,於1983年9月10日和1984年8月到11月,兩次對黑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雖然這兩次發掘的1.1萬平方米的面積僅占全城總面積的十分之一,但已基本揭露出城內主要部分的建築遺址,取得了這座城址建置沿革和城市佈局的考古資料,並且出土了大量的文書和文物。這兩次發掘,對於大量存在於北方草原的遼、金、元三代的城址的發掘有十分重大的指導意義。
  隨着黑城文化的進一步發掘、整理、研究和黑城遺址的修復,這裏已成為旅遊勝地,必將在我國民族文化的歷史中閃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黑城遺址保護 Black City site protection
  黑城遺址是古絲綢之路上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城遺址。
  內蒙古額濟納旗黑城遺址 黑城市北方的西夏國古都,名叫亦即乃,就是党項語的黑水城黑城平面為長方形,周長約二裏許,東西兩墻中部開設城門,並加築有翁城,現今城墻仍高聳地表達10米城內的街道和墻壁及整齊排列的木頭檐柱,從流沙中露出。城外西南方,一座穹坊廬式頂、壁龕樣式的禮拜堂完整地矗立於荒野,土坯建成的圓頂清真寺尚未被風沙掩埋。。城外西南一座禮拜堂完整屹立於荒野,近代有不少人來多次探寶,掠奪走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在黑城出土的不少珍貴的歷史材料中,在出土的《番漢合時掌中珠》西夏文字典中,人們解讀了西夏文。給後人更完整的詮釋了神秘的西夏國。該城建於公元九世紀的西夏政權時期。公元1372年明朝大將馮勝攻破黑城後遭廢棄。至今城內還埋藏着豐富的西夏和元代等朝代的珍貴文書。近年來,由於周邊地區沙化嚴重,流沙從東、西、北三面侵蝕黑城,許多遺址已埋於沙下。文物保護工作者呼籲有關部門盡快行動起來,搶救性保護黑城遺址黑城遺址的城墻西北角頂部築有5座佛塔,保存至今尤為珍貴,但同樣面臨風蝕坍塌的危險。
  門票: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