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學名: 黑嘴鬆雞
中文目名: 雞形目
中文科名: 雉科
中文屬名: 鬆雞屬
同物異名: tetrao urogalloides middendorf, 1851,tetrao parvirostris bonaparte, 1856,
中文俗名: 林雞
拉丁文目名: galliformes
拉丁文科名: phasianidae
拉丁文屬名: tetrao
拉丁文種名: parvirostri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bonaparte, 1856
英文俗名: spotted capercaillie |
|
黑嘴鬆雞也叫細嘴鬆雞,是生活在東北泰加林中的大型雞類,體長47—95釐米,體重1750—4000剋。雄鳥和雌鳥的嘴、腳和趾都是黑色,虹膜是肉桂色,但羽色差別較大。雄鳥的羽色是黑褐色,頭、頸部都有青紫色的金屬光澤,胸部則閃着緑色的光輝,肩、翼上有大塊白斑。黑色的尾羽呈楔狀,末端鑲了個白色的邊兒,很有特色。雌鳥的羽毛大多是銹棕色,上面雜有黑褐色的橫斑和灰白色的羽緣,並閃爍着藍色的光澤,肩、翅、下腹和尾的上、下覆羽上都有白色的端斑。 |
|
黑嘴鬆雞在國外見於俄羅斯西伯利亞東部至薩哈林島。共分化為2個亞種,我國僅有指名亞種,分佈於東北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海拔300~1000米的落葉鬆及松樹林。遊蕩鳥可抵及遼寧及河北邊境。 |
|
黑嘴鬆雞是典型的針葉林鳥類,大多在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丘陵的落葉鬆、冷杉、雲杉、樟子鬆和紅鬆等針葉林的林中空地、林緣和河𠔌地帶活動,尤其是林下草本植物、幼樹和灌木較好的地帶,但不喜歡特別茂密的林地,也不在闊葉林中。它們活動和覓食都是在白天,從天剛亮時就開始,一直到黃昏時纔停止。善於在地面行走,除了上、下樹外,一般較少飛翔。起飛先走到較為開闊的地方,兩翅鼓動有力,呈斜綫飛起,常發出較大的鼓翼響聲,雄鳥的鳴叫聲為“嘎—嘎—”,雌鳥的鳴叫聲則為“呱—呱—”。當飛到一定的高度後,再斜嚮滑翔下來,兩翅下彎,靈活地改變方向,或再次鼓動雙翅嚮上飛翔。通常飛行的距離不長,多在200米以內,飛行的高度也不高,一般不超過大樹的樹冠。降落前大多先落到樹上,仔細觀察地面上的動靜,認為沒有危險時纔落地。遇到危險時通常先站立不動,冷靜觀察,待危險迫近時纔起飛,或者鑽進茂密的灌叢中、枯葉堆或倒木堆中隱匿。晚上通常都棲息於落葉松樹上,衹有在育雛期間纔與雛鳥一起棲息於地面的草叢中或灌叢中。另外,在嚴寒的鼕季,大雪紛飛,北風呼嘯,也迫使它們躲進地面上的雪窩中過夜。
黑嘴鬆雞多在樹上采食,有時也在地上。它的食物主要是植物的嫩枝、嫩芽、果實和種子,已經記錄到60餘種,包括樺樹、柳樹、椴樹、楊樹、樟子鬆、紅鬆、興安落葉鬆等喬木,還喜歡忍鼕、柳葉菜、岩高蘭、興安薔薇、越桔、牙疙瘩、草莓等灌木,也吃一些鱗翅目的昆蟲、蝸牛、螞蟻及卵。相比之下,鼕季的食物雖然種類較少,但營養成分含量豐富,尤其是高能物質如粗脂肪、糖類的含量較高,有利於幫助它度過北方漫長而寒冷的鼕季。
叫聲:非常響亮的囀啼聲。 |
|
黑嘴鬆雞的求偶炫耀非常精彩,所以有泰加林中的“舞蹈傢”之稱。求偶活動結束之後,雌鳥便開始築巢産卵了。築巢的生境與食物的豐盛度、隱蔽狀況、離水遠近、林型、坡嚮及海拔高度等生態因子都有關係。一般在嚮陽的山坡和近水地段、枯枝堆、倒木下或樹根旁等較為隱蔽的地方。巢很簡陋,大多是雌鳥在地面扒個坑,放上些枯枝、樹葉、草莖和羽毛就行了。巢築好後接着開始産卵,每窩産卵5—9枚,卵的顔色為淺棕色或赭色,具紅褐色或暗褐色的斑點。從築巢開始,一直到産卵、育雛,都由雌鳥獨立承擔,孵化期為23—25天。它在孵化時有很強烈的戀巢現象,有人走到跟前也不出窩飛走,有時假裝成受傷的樣子將入侵者引開,然後再回到巢中繼續孵化。剛孵出的小雛鳥全身絨羽為皮黃色,雜有黑褐色的斑,腳為肉紅色,就像小小的絨毛球,十分活潑可愛,孵出後不久即可跟隨親鳥覓食,一個月以後就能飛到大樹上棲息了。到了秋天,黑嘴鬆雞便集結成十幾衹一起的群體,共同活動和覓食。 |
|
黑嘴鬆雞從前在我國內蒙古和黑竜江境內的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阿爾山等地均有分佈,鼕季在河北的興隆縣境內的東陵附近也能見到。現在它的兩個主要棲息地小興安嶺和阿爾山地區的種群也已處於滅絶的邊緣,河北也不再能見到越鼕的個體。即使是種群數量最多的大興安嶺地區,下降的速度也非常之快,由於1987年5—6月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森林火災,燒毀了大片原始森林,過火總面積達133萬平方米,使黑嘴鬆雞的種群密度急劇下降,處境非常嚴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