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蛇類 > 黏蟲
目錄
No. 1
  也叫行軍蟲、剃枝蟲、夜盜蟲、五色蟲等。是稻、麥、高粱、玉米等的主要害蟲。
No. 2
  黏蟲[mythimna seperata (walker)]又稱剃枝蟲、行軍蟲,是一種以為害糧食作物和牧草的多食性、遷移性、暴發性大害蟲。除西北局部地區外,其他各地均有分佈。大發生時可把作物葉片食光,而在暴發生年份,幼蟲成群結隊遷移時,幾乎所有緑色作物被掠食一空,造成大面積減産或絶收。
  【形態】成蟲體長17-20毫米,翅展36-45毫米,淡黃褐至淡灰褐色,觸角絲狀,前翅環形紋圓形,中室下角處有一小白點,後翅正面暗褐,反面淡褐,緣毛白色。卵半球形,直徑0.5毫米,白至乳黃色。幼蟲6齡,體長35毫米左右,體色變化很大,密度小時,4齡以上幼蟲多呈淡黃褐至黃緑色不等,密度大時,多為灰黑至黑色。頭黃褐至紅褐色。有暗色網紋,沿蛻裂綫有黑褐色縱紋,似“八”字形,有5條明顯背綫。蛹長20毫米,第5-7腹節背面近前緣處有橫脊狀隆起,上具刻點,橫列成行,腹未有尾刺3對。
  【發生規律】我國從北到南一年可發生2-8代。成蟲有遷飛特性,3、4月間由長江以南嚮北遷飛至黃淮地區繁殖,4、5間為害麥類作物,5、6月間先後化蛹羽化成為害狀蟲後又遷往東北、西北和西南等地繁殖為害,6、7月間為害小麥、玉米、水稻和牧草,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化蛹羽化成蟲嚮南遷往山東、河北、河南、蘇北和皖北等地繁殖,為害玉米、水稻。在北緯33°(l月份0℃等溫綫)以南幼蟲及蛹可順利越鼕或繼續為害,在此綫以北地區不能越鼕。成蟲對糖醋液和黑光燈趨性強,幼蟲晝伏夜出為害,有假死性和群體遷移習性。黏蟲喜好潮濕而怕高溫幹旱,相對濕度75%以上,溫度23—30度利於成蟲産卵和幼蟲存活。但雨量過多,特別是遇暴風雨後,黏蟲數量又顯著下降。在玉米苗期,卵多産在葉片尖端,成株期卵多産在穗部苞葉或果穗的花絲等部位。邊産邊分泌膠質,將卵粒黏連成行或重疊排列黏在葉上,形成卵塊。
  【防治方法】①在南方黏蟲可順利越鼕地區壓縮小麥種植面積,可壓低越鼕代及一代蟲源數量,秋季在玉米、高粱等高稈作物田結合中耕培土,鋤草滅荒,對控製三代黏蟲效果明顯、②從黏蟲成蟲羽化初期開始,用糖醋液或黑光燈或枯草把可大面積誘殺成蟲或誘卵滅卵。③在玉米、高粱苗期百株有幼蟲20—30頭,或玉米生長中後期百株有幼蟲50-100頭時,就應施藥防治。在幼蟲3齡以前,每公頃用滅幼脲1號有效成分15—30剋,或滅幼脲3號有效成分5-10剋,加水後常量噴霧或超低容量噴霧,田間持效期可達20天。也可用90%敵百蟲1000倍液或80%敵敵畏 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 1500倍液,或25%氧樂氰乳油 2000倍液均勻噴霧。④黏蟲天敵有蛙類、鳥類、蝙蝠、蜘蛛、綫蟲、蟎類、捕食性昆蟲、寄生性昆蟲、寄生菌和病毒等多種。其中步甲可捕食大量黏蟲幼蟲,黏蟲寄蠅對一代黏蟲寄生率較高。黏蟲黑卵蜂對卵寄生率較高,在有些地區黏蟲卵索綫蟲對黏蟲幼蟲寄生率很高,麻雀、蝙蝠可捕食大量黏蟲成蟲,瓢蟲、食蚜虻和草蛉等可捕食低齡幼蟲,各地可根據當地情況註意保護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