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黎山老母,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女仙名,亦稱作“驪山老母”。 |
|
驪山老母,《路史》雲:“女媧,立治於中皇山之源,繼興於驪”,《長安志》亦有“驪山有女媧治處,今驪山老母殿即其處”的記載。《漢書·律歷志》將驪山老母稱為“驪山女”,也是因其生活在驪山一帶之故,“驪山女亦為天子, 遂以為女仙,尊曰老母”。驪山乃老母煉石補天之座騎奉命而化之,腹有泉,出溫湯,供人民沐浴,能醫治多 種皮膚頑癥,故曰神湯,亦是老母之聖德也。驪山老母不僅是我道教供奉祭祀的一位遠古尊神,民間祭祀老母的活動也由來已久。農歷正月二十日民間製作面餅是為紀念老母煉石補天之大功,六月十三日是驪山老 母廟會,歷時五天,屆時,各地香客、民衆數萬人上山朝拜、祭祀這位功德無量的遠 古尊神,是正其源而志其德也。
老母殿,位於西安市臨潼區城南驪山西綉嶺第三峰之巔,據殿內現存之《創修山路碑》記載,始建於秦。唐初重建,時稱老母祠。 老母殿整體建築包括山門五間、三仙殿三間、祭殿五間、主殿五間、廂房六間、配殿四間。三仙殿內供奉被尊為“福壽、治眼、授子”三位女仙雲宵、瓊宵、碧宵之神像。主殿內供奉驪山老母(女媧)金身神像。明崇禎八年在主殿後增建藏經樓一座五間兩層(民國年間已毀,遺址尚在)。明萬歷四十七年曾對總體建築進行過較 大修繕,故現有建築基本屬於明清格局,占地面積八千餘平立米。建國後雖進行過兩次維修,但原貌未變。近幾年,道觀對殿前平臺、道路進行了徹底整修,新修 了進殿石臺階路。 老母殿內現尚保存有明萬歷十六年鑄之鐵鍋、鐵缸各一口,老母像前有明代鑄之鐵磬一個。主殿內存有唐廣德元年(公元763年)立之《驪山老母授經碑》一通,記述了唐代著名道士李筌在驪山腳下遇老母為其傳授《陰符經》的經過。 老母殿自古以來就是驪山上一座著名的道教宮觀,驪山老母是我道教供奉的一位遠古尊神。
驪山老母殿,道教宮觀。在陝西省臨潼縣城南的驪山西綉嶺第二峰上。相傳驪山老母曾在此山煉石補天,並於唐玄宗時在此山之下嚮李筌傳授《陰符經》秘義,老母仙逝之後,人們將其葬於驪山之陽 (今陝西藍田縣境內),又於驪山西綉嶺第二峰上修建了一座女媧祠,以為紀念,後人逐漸改稱曰老母殿。此殿坐北面南,建築分前、後兩院,前院有山門、前殿及配房,後院主要有大殿及左右道捨等。主殿老母殿內供奉驪山老母塑像,並藏有唐代所立《驪山老母授經碑》一通,碑文記載了唐代學者李筌在驪山腳下逢老母傳授《陰符經》秘義的經過。山門內兩側置有鐵鍋、鐵缸各一口,均為明代所鑄造。殿外山峰秀麗,風景優美,是驪山風景名勝區內的重要古跡之一,為陝西省道教重點宮觀。 |
|
據《驪山老母玄妙真經》記載:老母乃鬥姥所化,為上八洞古仙女也。鬥姥者,乃先天元始陰神,因其形相象徵道體,故又稱先天道姥天尊。鬥姥上靈光圓大天寶月,號曰九靈太妙中天梵鬥姥元君,因沐浴於九麯華池中,涌出白玉龜臺、神獬寶座,鬥姥登寶座之上,放無極光明,化生九苞金蓮,應現九皇道體,為北斗衆星之母,綜領七元星君、功沾三界,德潤群生,故又稱無極大天尊。
《集仙錄》所載:驪山老母天姿綽約,風華絶代,嘗作閣道於驪山。秦時始皇帝遊此遇之,驚其豔,欲侮之!因受老母施法以懲,乃罷。自此之後化為老嫗,人遂以老母稱之。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捲二八引《集仙錄》略謂:
唐代李筌好神仙之道,在嵩山,得黃帝《陰符經》,抄讀數千遍,但不曉其義。在驪山下,遇一老母,為李筌說《陰符經》玄義。講畢,為時已久,母曰:“觀子若有饑色,吾有麥飯,相與為食。”因自袖中出一瓢,令筌於𠔌中取水。水既滿,瓢忽沉泉中。筌回原處,老母已不見,衹見麥飯數升,筌食麥飯後,絶粒。後入山訪道,不知所終。
另一說,殷周之間有驪山女,為戎胥軒妻,親附於周,為諸侯所推服,唐宋後遂以為女仙,尊為“老母”。小說或戲麯中多作“黎山老母”。如傳說中的女將樊犁花,即為黎山老母的弟子。 |
|
《史記.秦本紀》:“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酈山之女,為戎胥軒妻。生中湡,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
清俞樾《小浮梅閑話》雲:“驪山老母,亦有其人,非烏有也。”
《太平廣記》捲六十三引《集仙傳》記其事。略雲:
“驪山姥,不知何代人也。李筌好神仙之道,常歷名山,博採方術,至嵩山虎口岩石室中,得《黃帝陰符》本,……筌抄讀數千遍,竟不曉其義理。因入秦,至驪山下,逢一老母,鬢髻當頂,餘發半垂,敝衣扶杖,神壯甚異。路旁見遺火燒樹,因自言曰:‘火生於木,禍發必尅。’筌聞之驚,前問曰:‘此《黃帝陰符》秘文,母何得而言之?’母曰:‘吾受此符,已三元六周甲子矣。三元一周,計一百八十年,六周共計一千八十年矣。’”
①於是命李筌坐樹下,為其說《陰符》之義。謂“《陰符》者,上清所秘,玄臺所尊,……乃至道之要樞,豈人間之常典耶!”
②遂對《陰符經》之出世和內容,進行長篇解說。言訖,謂筌曰:“日已晡矣,吾有麥飯,相與為食。袖中出一瓢,令筌於𠔌中取水,飄忽重百餘斤,力不能製而沉泉中。卻至樹下,失姥所在,唯於石上留麥飯數升。”
③筌乃食麥飯而歸。此從絶粒求道,註《陰符經》,著《太白陰經》行於世。
清俞樾《小浮梅閑話》雲:“驪山老母,實有其人,非烏有也。
《史記·秦本紀》:“申侯言於孝王曰:昔我先,酈山之女,為胥軒妻。生中潏,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
《漢書·律歷志》載張壽王言:“驪山女亦為天子,在殷、周間。考驪山女為胥軒妻,正當商、周之間,意其為人,必有非巢囊眨詈釧服,故後世傳聞有‘為天子’之事,而唐、宋以後遂以為女仙,尊為‘老母’。”
《神仙感遇傳》載唐少室書生李筌常遊嵩山,得《黃帝陰符經》,遇驪山老母,指授秘要。
宋鄭所南有《驪山老母磨鐵杵欲作綉針圖》詩。小說所稱,非無自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