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簡異體: | (黧) | 繁異體: | (菞 㴝 䊍 犂) | 拼音: | lí | | 部首: | 黍 | 總筆畫: | 15 | 部外筆畫: | 3 | | UTF-8: | E9 BB 8E | UTF-16: | 9ECE | UTF-32: | 00009ECE | | GB 2312: | 3272 | GB 12345: | 3272 | Big 5: | BEA4 | | 倉頡: | HHOE | 四角碼: | 2713.2 | 一字全碼: | li2lirenshui | | 一字雙碼: | liliresu | 一字單碼: | llrs | 漢字結構: | 上(中)下 | | 漢字層次: | 6 | 筆畫: | 丿一丨丿㇏丿????丿丿㇏亅丶一丿㇏ | 筆順編號: | 312343533424134 | | 筆順讀寫: | 撇橫竪撇捺撇折撇撇捺竪捺橫撇捺 | 他人筆順: | 312343533424134 | | 部件組構: | ????(禾(丿木(十(一丨)八(丿㇏)))(勹(丿????)丿))????(丿㇏)氺(亅(冫(丶一)(丿㇏))) | | |
|
|
|
|
黎
lí
衆,衆多:黎民。黎庶。
古通“黧”,黑色。
古國名。
姓。
筆畫數:15;
部首:黍;
筆順編號:312343533424134 |
|
黎
lí
【形】
(形聲。從黍,利省聲。本義:黍膠。以黍米製成。古代用以粘履)
假藉為“齊”。衆多,數目很多〖numerous〗
民靡有黎,具禍以燼。——《詩·大雅·桑柔》
黎,衆也。——《爾雅》
黎民於變時雍。——《書·堯典》。傳:“衆也。”
以能保我子孫黎民。——《禮記·大學》。註:“衆也。”
覺悟黎烝。——《漢書·司馬相如傳》。註:“黎烝,衆庶也。”
黎民不饑不寒。——《孟子·梁惠王上》。又如:黎庶(民衆;百姓);黎氓(黎民,人民);黎甿(黎民,人民);黎首(黎民·黔首)
顔色黑中帶黃〖withadarkcomplexion;weatherbeaten〗
土青曰黎。似黎草色也。則謂藉為藜。——《釋名》
今王播棄黎老。——《國語·吳語》。註:“東棃壽徵也。”
厥土青黎。——《書·禹貢》
面目黎黑。——司馬遷《史記》
老,年紀大。通“梨”、“耆”〖old〗
黎,老也。——《方言十二》
又如:黎老(老人)
黎
lí
【動】
粘〖stick〗。古時用黍米打糨子,用來粘鞋子
古人作履,粘以黍米,謂之黎。——宋·羅願《爾雅翼》
比及,等到〖till;when;bythetime〗
黎明,圍宛城三匝。——《史記·高祖本紀》
黎
lí
【名】
古諸侯國名〖Listate〗,在今山西黎城,一說在今長治西南
黎侯寓於衛。——《詩·邶風·式微》
少數民族名,住在海南島〖Linationality〗。如:黎弓(黎族人所使用的弓箭);黎單(黎族人所織青紅相間的木棉布)
姓
黎民
límín
〖thecommonpeople;themultitude〗庶民,人民
黎明
límíng
〖dawn;daybreak〗天快要亮或剛亮的時候
沛公乃夜引兵還。黎明,圍宛城三匝。——《史記·高祖本紀》。司馬貞索隱:“黎,猶比也,謂比至天明也。”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朱伯廬《治傢格言》
黎庶
líshù
〖thecommonpeople;themultitude〗衆民,民衆
黎元
líyuán
〖thecommonpeople;themultitude〗百姓;民衆
黎園
líyuán
〖liyuan〗唐皇宮內教練伎人的教坊中
黎園弟子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白居易《長恨歌》 |
|
黎〈形〉
(形聲。從黍,利省聲。本義黍膠。以黍米製成。古代用以粘履)
假藉為齊”。衆多,數目很多
民靡有黎,具禍以燼。--《詩·大雅·桑柔》
黎,衆也。--《爾雅》
黎民於變時雍。--《書·堯典》。傳衆也。”
以能保我子孫黎民。--《禮記·大學》。註衆也。”
覺悟黎焌。--《漢書·司馬相如傳》。註黎焌,衆庶也。”
黎民不饑不寒。--《孟子·梁惠王上》。又如黎庶(民衆;百姓);黎氓(黎民,人民);黎甿(黎民,人民);黎首(黎民·黔首)
顔色黑中帶黃
土青曰黎。
黎lí
⒈衆,多~民(百姓)。
⒉
⒊ |
|
黎 li
部首 黍 部首筆畫 12 總筆畫 15
黎
multitude;
黎
lí
〈形〉
(1)
(形聲。從黍,利省聲。本義黍膠。以黍米製成。古代用以粘履)
(2)
假藉為齊”。衆多,數目很多 [numerous]
民靡有黎,具禍以燼。--《詩·大雅·桑柔》
黎,衆也。--《爾雅》
黎民於變時雍。--《書·堯典》。傳衆也。”
以能保我子孫黎民。--《禮記·大學》。註衆也。”
覺悟黎焌。--《漢書·司馬相如傳》。註黎焌,衆庶也。”
黎民不饑不寒。--《孟子·梁惠王上》。又如黎庶(民衆;百姓);黎氓(黎民,人民);黎甿(黎民,人民);黎首(黎民·黔首)
(3)
顔色黑中帶黃 [with a dark complexion;weather beaten]
土青曰黎。似黎草色也。則謂藉為藜。--《釋名》
今王播棄黎老。--《國語·吳語》。註東棃壽徵也。”
厥土青黎。--《書·禹貢》
面目黎黑。--司馬遷《史記》
(4)
老,年紀大。通梨”、耆” [old]
黎,老也。--《方言十二》
(5)
又如黎老(老人)
黎
lí
〈動〉
(1)
粘 [stick]。古時用黍米打糨子,用來粘鞋子
古人作履,粘以黍米,謂之黎。--宋·羅願《爾雅翼》
(2)
比及,等到 [till;when;by the time]
黎明,圍宛城三匝。--《史記·高祖本紀》
黎
lí
〈名〉
(1)
古諸侯國名 [li state],在今山西黎城,一說在今長治西南
黎侯寓於衛。--《詩·邶風·式微》
(2)
少數民族名,住在海南島 [li nationality]。如黎弓(黎族人所使用的弓箭);黎單(黎族人所織青紅相間的木棉布)
(3)
姓
黎民
límín
[the common people;the multitude] 庶民,人民
黎明
límíng
[dawn;daybreak] 天快要亮或剛亮的時候
沛公乃夜引兵還。黎明,圍宛城三匝。--《史記·高祖本紀》。司馬貞索隱黎,猶比也,謂比至天明也。”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朱伯廬《治傢格言》
黎庶
líshù
[the common people;the multitude] 衆民,民衆
黎元
líyuán
[the common people;the multitude] 百姓;民衆
黎園
líyuán
[liyuan] 唐皇宮內教練伎人的教坊中
黎園弟子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白居易《長恨歌》
黎
lí ㄌㄧˊ
(1)
衆,衆多~民。~庶。
(2)
古通黧”,黑色。
(3)
古國名。
(4)
姓。
鄭碼mfok,u9ece,gbkc0e8
筆畫數15,部首黍,筆順編號312343533424134 |
|
亥集下 【唐韻】【集韻】郞奚切【正韻】鄰溪切,????音犂。【說文】履黏也。作履黏以黍米。 又國名。在上黨東北殷侯國。【書·西伯戡黎釋文】黎,國名。又【山海經】有牛黎之國。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魏郡黎陽縣。 又山名。【前漢·地理志】黎山在黎陽之南。 又水名。【書·禹貢】導弱水至於合黎。【傳】合黎,水名。在流沙之東。 又玉名。【班固·西都賦】懸黎垂棘,夜光在焉。 又【玉篇】衆也。【書·堯典】黎民於變時雍。【孔疏】黎,衆也。 又【正韻】黑也。與黧同。【書·堯典蔡傳】黎,黑也。黎民,黑髮之人。【釋名】土靑曰黎,似黎草色也。 又與邌同。黎明,比明也。【史記·高帝紀】黎明圍宛城。【註】索隱曰:黎,猶比也。謂比至天明也。 又與瓈同。玻瓈。【本草】作頗黎。 又與蔾同。【左傳·襄二十五年】引易據於蒺蔾,作蒺黎。 又姓。黎侯國之後。 又人名。【書·堯典乃命羲和傳】重黎之後有羲氏和氏。 又【集韻】【韻會】????憐題切,音藜。又【集韻】良脂切,音棃。義????同。 |
|
編號:4448 履黏也。從黍,????省聲。????,古文利。作履黏以黍米。 郎奚切 |
|
|
|
所謂“九黎”,根據考證,是少昊金天氏之時的諸侯。關於他們當時的活動情形,《國語》《楚語》的一段記載,可資參考。《楚語》指出:“少皞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這段記載的註解上並且說明所謂“九黎”是:“黎氏九人,蚩尤之徒也。”
自古以來,九黎的名氣既然如此之大,那麽,黎氏傢族究竟跟九黎有沒有什麽關係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根據《風俗通》的記載,九黎的後裔之中的確有人以黎為姓。然而,整個黎氏傢族,最主要的組成分子仍然是上古聖君帝堯的後裔,絶大多數的黎姓人,都是最為光彩的炎黃子孫。
原來,距今3000多年以前,在殷商的衆多諸侯之中,有一個黎國。這個國傢到了周代初年被西伯所滅,變成周天子名下的領土。當時,周武王大行封建制度,就把這個地方分封給帝堯的後裔,賜爵為侯,並且仍沿用黎國的名稱。因此,黎侯的子孫後來也就“以國為氏”而姓了黎,使得黃帝的子孫之中,在3000年以前便已經有了以黎為姓的人。
關於黎氏的這段古老源流,許多有關的姓氏古籍都有記載。譬如,《姓纂》指出:“黎侯,殷周時國,周初為西伯所平,後武王封帝堯之後於此,因氏”;《路史》也指出:“西伯勘黎,武王後以封湯後,黎候豐舒之後有黎氏,犁氏”。
當初黎國的所在地,根據考證,是在現在山西省長治縣西南。換言之,黎氏的最早成長溫床,也就在這個地方。
由以上的分析看來,黎氏,真是一個有源有本,歷史悠久而光輝的傢族。 |
|
到了南北朝的五胡亂華時期,黎氏除了帝堯和九黎的兩支血緣之外,又有了第三支“人馬”的加入,那就是《魏書官氏志》所說的:“素黎氏後改為黎氏。”所謂素黎氏,是當時自北方入據中原的鮮卑人。因此,黎氏傢族的組織情形,可說是十分龐大的。
在早期歷史上,黎氏表現得比較岑寂,除了南北朝時的北周有一位官拜車騎大將軍,並以雅好讀書,著述不怠而見稱的黎景熙;以及於唐玄宗時官拜京兆尹,顯赫一時的黎幹之外,具有特殊優異表現的黎姓人傢,並不多見。
宋、明以來的1000多年以來,情形可就完全不一樣了,整個黎氏傢族人材輩出,表現可圈可點,使得黎氏的聲名,盡人皆知。
另:舊稱“輓黎”。泰國北部城鎮,黎府的首府。位於黎河右岸,距河口45公裏,坤敬西北部。𠔌物和木材的貿易中心。有碾米、紡織、鋸木等廠。公路通坤敬和邊境城鎮昌坎。 |
|
黎--文可輔國武衛疆,蒓齋潁然立曾門
源有四:
1、出自九黎的後裔。據《風俗通義》等所載,九黎,古時為我國南方土生土長的龐大種族之一,相傳為少昊(傳說中古代東夷首領)金天氏之時的諸侯。黎曾被封為北正(一說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後裔有以字為氏,稱黎氏。
2、出自黎國後裔。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時有諸侯國,黎國,一個在今山西長治縣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另一個在今山東鄆城縣西。這兩個黎國的子孫,後以國為氏,姓黎。又據《風俗通義》所載,這兩個黎國均為古部落“九黎之後”。
3、出自帝堯的後代。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末為周文王所滅的黎國,在周武王分封諸侯時,被封給帝堯的後裔,賜爵為侯,並且仍然沿用黎國的名稱。春秋時黎國遷都於山西黎城縣東北的黎侯城,後為晉國(在今山西西南部)所滅,其子孫後以國為氏而姓黎。又據《路史》所載,古黎國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剋商後,封商湯後裔於黎國,後有黎侯豐舒,其子孫有黎氏、犁氏。着一支出自帝堯後裔的黎姓人傢,史稱黎姓正宗,後來成了整個黎氏傢族中最為主要的組成
部分。是為山西黎氏。
4、少數民族改姓為黎。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後魏有代北鮮卑族復姓素黎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為漢字單姓黎氏,是為河南洛陽黎氏。 |
|
黎姓最早繁衍於古黎國之地,即今山西省黎城縣一帶。早在戰國時,黎氏就有嚮外遷徙的。據《黎氏族譜》所載,戰國時“黎氏之族或因官而處,或避難而居,於是西入梁(今屬陝西)、益(今雲南晉寧縣),東嚮青、徐(今屬山東、江蘇),南遷交、廣(今屬廣西、廣東及越南北部一帶),北徙燕、冀(今屬河北)”。到漢朝時,黎姓還有遷居江西、湖南的。至魏晉南北朝時,由於北方戰亂,黎姓傢族再次南遷,並在以後的時間裏也主要繁衍遷徙於南方各地,浙江、福建也有黎氏遷居。宋、明以後,黎姓逐漸遍布全國各地,但仍以南方分佈最多。換言之,歷史上,黎氏是我國較典型的一個南方姓氏。 |
|
黎 堂号郡望
黎氏堂號主要有“載酒堂”。宋朝時,黎子云兄弟傢貧好學。蘇東坡曾去訪問他們兄弟,子云和弟弟也經常載酒(帶着酒)去拜訪蘇軾,嚮他請教。蘇軾在他們兄弟的大門上題了一塊匾叫“載酒堂”。
另外還有“京兆”、“九真”、“宋城”等堂號。
郡望:
京兆郡: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職掌相當於郡太守,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西安市西北),相當於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地。三國魏轄區改稱京兆尹,改官名為太守。此支黎氏,開基始祖是唐京兆尹黎幹。
九真郡:公元前三世紀末,南越趙佗置郡。公元前111年入漢,相當於今越南清化、河靜兩省及義安省東部地區。
宋城郡:隋時此地為雎陽,是宋朝的治所,宋時改雎陽為宋城,為今河南省商丘縣南。 |
|
江蘇省:句容黎氏傢譜、江都黎氏傢乘二捲
浙江省:蘭溪黎氏宗譜七捲、象山石浦黎氏宗譜一捲
江西省:清江版城黎氏八修族譜不分捲
安徽省:廣德廣陽黎氏宗譜八捲
湖北省:新洲黎氏宗譜十八捲首二捲
湖南省:長沙黎氏續修支譜十捲、寧鄉溈寧大田坊黎氏續修支譜十三捲、寧鄉大田坊黎氏續修傢譜十七捲、寧鄉魚潭黎氏五修族譜(捲數不清)、湘潭黎氏四修傢譜十五捲首一捲末一捲湘潭黎氏續修族譜(捲數不清)、湘潭黎氏緒周五修支譜六捲、漢壽竜陽黎氏族譜(捲數不清)、
廣東:中山圓欖黎氏宗譜(捲數不清)、南海黎氏傢譜不分捲、南海黎氏族譜不分捲、順德黎桂澤堂族譜不分捲、順德東洋房黎氏傢譜四捲、順德黎氏族譜不分捲、東莞黎氏族譜不分捲、梅縣黎氏族譜不分捲
貴州:遵義沙灘黎氏傢譜不分捲、遵義沙灘黎氏傢譜一捲、遵義籬汝謙傢乘文(捲數不清)
其他:黎氏宗譜三十捲首一捲、黎氏宗譜十三捲、黎氏族譜(捲數不清) |
|
黎嶷:河間莫阝縣(今河北省任丘)人,南北朝時北魏將軍,因戰功被賜爵容城縣男,加鷹揚將軍。
黎僑:南北朝齊時明州(今浙江省寧波市)人,因戰功被封為永樂侯。
黎幹:唐代戎州(今四川省宜賓)人,曾任諫議大夫,京兆尹。善星緯術。
黎錞:廣安(今屬四川省)人,宋代慶歷進士,蘇軾所作《遠景樓記》中評其為:“剛而仁明,正而不阿”。
黎明:宋代長沙(今屬湖南省)人,以孝友信義之高品受人贊賞。
黎宿:宋代東莞縣人,為人敦厚,重禮義。其割股為親人療病的事跡,受朝廷表彰,為世人傳頌。
黎貫:明代從化人,正德年間進士,著有《臺中稿》、《西巡稿》、《傳閩稿》等文集。
黎淳:華容(今屬湖北省)人,明朝天順年間進士第一,官至南京禮部尚書。
黎恂:貴州遵義人,清代文學家。清心淡泊,用心治學,尤長於詩。
黎簡:清代廣東省順德縣人,著名書畫傢,擅畫山水,畫法得元代四大傢之妙。
黎景熙:北周河間郡莫阝縣(今河北省任丘)人,善書法,知玄象,以雅好讀書,著述不怠見稱,官至車騎大將軍。
黎靖德:宋代永嘉縣(今屬浙江省)人,曾任沙陽主簿。其博學能文,主持編修過《沙陽縣志》,著有《朱子語類》。
黎子云:宋代儋州(今廣東省儋縣)人,傢貧好學,常與弟載酒見蘇軾,軾題其別墅名曰:“載酒堂”。
黎公真:元代時任甘泉令,有仁政,深受百姓擁戴,時民畫其像於學捨,以表思念。
黎遂球:番禺(今廣東廣州市)人,明代詩人,亦擅繪山水。
黎民懷:從化(今屬廣東省)人,明代著名詩畫傢,擅長詩、書、畫,時稱“三絶”。
黎庶昌:貴州省遵義人,清末外交傢、散文傢。歷任駐英、法、德、日四國參贊,又為出使日本大臣。著有《拙尊園叢稿》,編有《續古文辭類纂》。
黎元洪:湖北省黃陂人,歷任湖北軍政府鄂軍大都督、南京臨時政府副總統、北洋軍閥政府總統等職。
黎錦暉:湖南省湘潭人,現代著名音樂傢,首創了兒童歌舞和兒童歌舞表演麯這兩種嶄新藝術形式,曾創辦“中華歌舞專修學校”。主要作品有兒童音樂《好朋友來了》、《老虎叫門》等。
黎錦熙:語言文字學家,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字劭西(1890-1978)。長沙府湘潭人。1911年湖南優級師範學堂畢業,後任《長沙日報》總編輯、省第一師範教員等。1920年起,任北京女子師大、湖南大學等校教授,講授國語文法,對語言文字科學深有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後,任北京師大中文係主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常委等職。著有《新著國語文法》、《中華新韻》、《國語新文字論》等。 |
|
黎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修沙陽志;
開孝義門。
——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永嘉人黎靖德,嘉祐年間任沙陽縣主簿,代理縣令處理政務,清廉謹慎,善於處理繁雜的事務,又博學能寫文章。曾主持修《沙陽縣志》,另著有《朱子語類》。下聯指宋代東莞人黎宿,為人敦厚而重禮義,鄉鄰都受他的影響而感化。曾割大腿肉為親人治病,受到朝廷旌表。
堂稱載酒;
亭號衆香。
——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儋州人黎子云,兄弟都貧睏而好學。文學家蘇軾被貶儋州時,曾拜訪過他們兄弟。他們對蘇軾也很敬重,常常載着酒去見蘇軾,請教學問。蘇軾題其別墅為“載酒堂”。下聯典指清代畫傢、詩人黎簡,字簡民,號二樵,又號石鼎道士,廣東順德人,生員。他所住的地方叫百花村,有亭叫衆香亭,有閣叫藥煙閣。擅長畫山水,工詩詞而刻意煉句,著有《五百四峰草堂詩鈔》、《藥煙閣詞鈔》、《芙蓉亭樂府》等。
蓉城世澤;
京兆傢聲。
——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黎氏宗祠“京兆堂”堂聯。
彝倫攸敘;
明德惟馨。
——佚名撰廣西壯族自治區陽朔縣歸義古城舊縣村黎氏傢祠聯
在歸義古城東面沿田道走百餘米,便到舊縣村,沿着村道行走右邊便是一排清水磚墻大宅。青灰瓦面,馬頭墻高高聳立,屋脊四角翹起,梁檐精雕細鏤,氣勢恢房,頗具典型的明清封閉試莊園風格。最引人註目的是“黎氏傢祠”匾,朱紅底色,鎦金大字熠熠生輝,另有三塊巨大的匾額也高懸於檐下,一為“進士”一為“武魁” 一為“文魁”,祠堂大門兩側有這副對聯。門旁有一對栓馬石,石坊上刻有“舉人黎啓勳丁仲春月吉日立”字樣。此外,村上還有“兩廣巡撫”黎桂生、黎鳳梧的宅第、牌匾,抗日將領、原國民黨四十六軍軍長黎行恕舊居也在其中。
黎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經術傳傢欽北宋;
文章華國耀西川。
——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黎氏祠堂聯。
文章惟讀周秦漢;
儒術兼通天地人。
——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北洋軍閥政府總統黎元洪自題聯。
黎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氣壓英雄,丕振狀元令譽;
學通經史,堪稱直講才華。
——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狀元黎淳,字太樸,華容人。天順進士第一。官至禮部尚書致仕。下聯典指北宋朝議大夫黎的事典。黎錞,字希聲,文安人。慶歷進士,英宗以蜀士為問,歐陽修對曰:“文行蘇洵,經術黎錞。”嘗知眉州,蘇軾作《遠景樓記》,稱其“簡而文,剛而仁明,正而不阿”久而民益信之。
仗節三奏,遠景之登樓有賦;
簪纓奕世,黎陽之信史堪傳。
——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前句)典指唐代諫議大夫黎幹,戎州人。善星緯術。玄宗時待詔翰林。(後句)典指黎希聲有《登遠景樓賦》。下聯典指北周車騎大將軍黎景熙的事典。黎景熙,字季明,曾官著作佐郎,勤於所職,著述不怠。
誠可配天,此處儼如靖樂園;
心能格聖,就中即是武當山。
——佚名撰廣東省東莞市中堂鎮潢涌村黎氏宗祠聯
中堂鎮的潢涌村是明清時期東莞四大名鄉之一,數百年來名人輩出,其中時任清朝京官的黎攀鏐曾上書道光皇帝,明確提出嚴禁鴉片,比林則徐奏陳禁煙六條方策還早兩年。村中的黎氏大宗祠是東莞已知建造年代最早的祠堂,以此為代表的古建築群極具地方特色。日前,黎氏大宗祠及古建築群被評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潢涌人90%以上姓黎,黎氏傢族從宋開始,迄今已歷800餘年、30多代。黎氏始祖黎宿即著名典故“割股療親”的主角。傳說當年黎母病重,需人大腿上的肉來配藥,黎宿即割股療親。此事後來傳至朝廷,朝廷恩賜黎宿在村中建“德本坊”一座,以表彰其孝(此類舉動清雍正以後被禁止)。現在村中還有巷子名字就叫德本坊。從宋至清,數百年間潢涌黎氏一門共出了5個進士、27個舉人、80多個秀纔,其中5個進士中有兩個入翰林院。黎攀鏐是第22代,清道光年間中進士,隨後在京城、閩南等地任職,官至江南河庫道。19世紀30年代中期,每年從國外輸入中國大陸的鴉片多達兩、三萬箱,當時清廷中對此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為弛禁,一為嚴禁,弛禁派占上風。時任京官“禮科給事中”的黎攀鏐旗幟鮮明地站在嚴禁派一方。黎氏大宗祠始建於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是東莞目前已知建造年代最早的祠堂,歷代均有重修。祠堂共有三進,在佈局上呈龜形。祠前正中、左、右各有一個伸嚮河道的石階,就像龜頭和兩個前爪。祠後正中有一個旗桿,兩側也各有一個石階,就像龜尾和兩個後爪。據記載,選擇如此造型的目的是“以祈永年”。有趣的是,作為龜身的三進院落朝嚮並非一致,第一進朝正南,第二進偏東,第三進則偏西。據說如此建造大有寓意,即此“龜”是動着的,正“爬”嚮有水的地方。祠內至今還保留着兩塊明代重刻的大石碑,上面刻有宋、元、明 6位東莞名賢為黎氏大宗祠撰寫的碑文。石碑保存完整,碑文清晰可辨。
門對旗峰,百代孝慈高仰止;
祠環潢水,千年支派永流長。
——清·翰林學士黎溢海撰廣東省東莞市中堂鎮潢涌村黎氏宗祠聯
上苑笑看花,喜稱人物傑出;
高堂題載酒,歡迎長者車來。
——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名人黎治事典。下聯典指宋代學者黎子云的事典。黎子云,儋州人。昆弟貧而好學。蘇軾嘗造訪子云兄弟,執禮甚恭,每與弟載酒過從。軾因題其別墅曰“載酒堂”。
祖宗有靈,孰是孰非禍福終有報應;
天地無私,為善為惡休咎總無負人。
——佚名撰江西省上猶縣黎氏宗祠聯
溯傢學以紫陽白鹿為宗,若論顯揚,何必數東漢科中千八百室弟子;
登此堂發春露秋霜之感,是誰瞻拜,獨無慚南安遷後二十一傳賢孫。
——田東溪撰黎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黎氏祠堂聯。
【黎】姓起源
出自九黎的後裔。據《風俗通義》等所載,九黎,古時為我國南方土生土長的龐大種族之一,相傳為少昊(傳說中古代東夷首領)金天氏之時的諸侯。黎曾被封為北正(一說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後裔有以字為氏,稱黎氏。
出自黎國後裔。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時有諸侯國--黎國,一個在今山西長治縣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另一個在今山東鄆城縣西。這兩個黎國的子孫,後以國為氏,姓黎。又據《風俗通義》所載,這兩個黎國均為古部落“九黎之後”。
出自帝堯的後代。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末為周文王所滅的黎國,在周武王分封諸侯時,被封給帝堯的後裔,賜爵為侯,並且仍然沿用黎國的名稱。春秋時黎國遷都於山西黎城縣東北的黎侯城,後為晉國(在今山西西南部)所滅,其子孫後以國為氏而姓黎。又據《路史》所載,古黎國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剋商後,封商湯後裔於黎國,後有黎侯豐舒,其子孫有黎氏、犁氏。着一支出自帝堯後裔的黎姓人傢,史稱黎姓正宗,後來成了整個黎氏傢族中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是為山西黎氏。
少數民族改姓為黎。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後魏有代北鮮卑族復姓素黎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為漢字單姓黎氏,是為河南洛陽黎氏。 |
|
黎 神仙 黎 神仙
顓頊的後代,與老童、太子長琴、重齊名。與重“絶地天通”,就是斷絶了神界與凡界的通道。 |
|
- : Lee, Li, Lai
- n.: multitude, (surname), surname, numerous, many
- adj.: black
- lat.: Loei
|
|
巴黎 | 黎明 | 黎民 | 黎族 | 黎元 | 黎園 | 黎剎 | 黎逸 | 黎庶 | 庶黎 | 黔黎 | 黎樺 | 黎薇 | 黎勇 | 黎梅 | 何黎 | 陳黎 | 黎鵬 | 錢黎 | 黎虎 | 黎昭 | 資黎 | 黎昌 | 黎航 | 趙黎 | 帛黎 | 黎鐸 | 黎洪 | 黎英 | 黎縣 | 黎聲 | 黎裕 | 黎煦 | 焦黎 | 黎傲 | 黎蘅 | 黎中 | 黎朗 | 黎強 | 黎姝 | 廖黎 | 黎蕾 | 黎波 | 韋黎 | 黎群 | 黎玲 | 樓黎 | 黎耶 | 摩黎 | 黎智 | 方黎 | 董黎 | 黎珊 | 鄭黎 | 黎常 | 黎輝 | 黎剛 | 黎駿 | 黎屌 | 黎麗 | 黎齊 | 黎恩 | 黎正 | 黎宿 | 黎馬 | 黎鴻 | 黎鋒 | 黎昆 | 黎幹 | 黎雯 | 頗黎 | 黎竜 | 黎新 | 黎陽 | 黎光 | 黎平 | 高黎 | 黎寨 | 昌黎 | 闍黎 | 育黎 | 懸黎 | 黎城 | 黎川 | 黎逢 | 黎姿 | 黎豆 | 黎刀 | 黎錦 | 黎兵 | 黎竹 | 黎曼 | 黎虹 | 張黎 | 黎蒿 | 孫黎 | 黎簡 | 黎暉 | 黎利 | 黎伐 | 黎弘 | 黎央 | 黎朝 | 黎晭 | 黎玉 | 黎誼 | 後黎 | 黎代 | 黎原 | 黎桓 | 蔡黎 | 謝黎 | 黎鏗 | 黎韋 | 黎彤 | 黎萱 | 黎淳 | 宋黎 | 黎鰲 | 黎穎 | 瀋黎 | 黎筍 | 黎軒 | 黎姓 | 曾黎 | 黎澍 | 黎亞 | 黎蔚 | 黎敏 | 黎鷹 | 黎昕 | 江黎 | 黎離 | 黎海 | 黎林 | 黎青 | 黎溶 | 黎魯 | 黎果 | 黎宣 | 鬍黎 | 徐黎 | 黎棋 | 黎辛 | 宇黎 | 黎白 | 韓黎 | 白黎 | 黎府 | 黎鳴 | 丁黎 | 黎夏 | 黎莉 | 黎燎 | 黎凡 | 黎華 | 黎薑 | 潘黎 | 嚮黎 | 黎兒 | 黎霞 | 馬黎 | 薑黎 | 糊黎 | 黎氏 | 黎實 | 黎雨 | 黎琦 | 黎奇 | 黎黎 | 黎裏 | 李黎 | 黎苗 | 黎黔 | 黎旭 | 重黎 | 青黎 | 九黎 | 殘黎 | 黎旦 | 黎飯 | 黎祁 | 黎甿 | 黎恂 | 黎崱 | 黎貞 | 黎赤 | 黎單 | 黎歌 | 黎洵 | 黎晶 | 黎宏 | 黎叔 | 黎泉 | 黎靜 | 黎之 | 黎軍 | 楊黎 | 黎鶯 | 黎響 | | | | | 更多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