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鷚鴒背部的體色主要是灰褐色;胸部及腹部大部份為淡黃色,但在非繁殖季時則變為污白色,嘴、腳的顔色為黑色。在臺灣記錄過的黃鷚鴒中,大致可依繁殖地區及羽色將它們分成三個不同亞種。這些亞種都是依它們頭部的特徵來命名:白眉黃鷚鴒的頭上長著一條細細的白色眉綫;黃眉黃鷚鴒的頭上則是較寬大的黃色眉綫,以上兩個亞種都是非常普遍的種類;而藍頭黃鷚鴒頭上沒有眉綫,卻有一大半都是藍灰色的,像極了在蒙上藍色的面罩,每年在臺灣的發現記錄要比前兩個亞種少得多。
每年在平地的河口、沼澤、水田等濕地都可以發現黃鷚鴒快樂地搖搖尾巴的模樣,在春、秋過境期時更可以看到它們大批過境臺灣,可說來往本地的忠實旅客。經過了今天的介紹,下次看到它們和灰鷚鴒在一起時,可別再分不清楚誰是誰了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