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魚類 : 中草藥 > 黃顙魚
目錄
魚名 Fish name
黄颡鱼 鱼名
  魚名。體延長,前部平扁,後部側扁,長十餘釐米。青黃色,大多有不規則褐色斑紋。生活於江湖底層。我國各地均産。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鱗四·黃顙魚》:“黃顙,無鱗魚也。身尾俱似小鮎。腹下黃,背上青黃,腮下有二橫骨,兩鬚,有胃。羣遊作聲如軋軋。”
No. 2
黄颡鱼
  黃顙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屬鯰形目,鱨科,黃顙魚屬。俗稱:黃臘丁,央絲。英文名:yellow cartfish 。
  體長,腹平,體後部稍側扁。頭大且平扁,吻圓鈍,口大,下位,上下頜均具絨毛狀細齒,眼小。4對,大多數種上頜須特別長。無鱗。背鰭和胸鰭均具發達的硬刺,刺活動時能發聲。脂鰭短小。體青黃色,大多數種具不規則的褐色斑紋;各鰭灰黑帶黃色。
  多在湖泊靜水或江河緩流中營底棲生活,尤喜生活在具有腐敗物和淤泥的淺灘處。白天潛伏於水體底層,夜間浮遊至水上層覓食,鼕季多聚在支流深水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因之在不良的環境條件下也能生活。黃顙魚是一種典型的廣食性魚類,幼魚主要食浮遊動物和水生昆蟲的幼蟲,成魚以小魚和無脊椎動物為食。黃顙魚2齡達性成熟。每年5-7月,雄魚遊至沿岸地帶水草茂密的淤泥粘土處(水深8-40釐米),利用胸鰭刺在泥底上斷斷續續地轉動,掘成一個小小的泥坑,即為産卵的魚巢。雄魚築巢後即留在巢裏,等候雌魚到來,在巢裏進行産卵受精。産卵活動多在氣候由晴朗轉變陰雨的夜間進行。雌魚産過卵後即離巢覓食,衹有雄魚在巢附近守護發育中的卵和仔魚,直到仔魚能離巢自由遊動時為止(大約7-8天)。
  黃顙魚分佈廣,除西部高原外,全國各水域均有分佈。它個體雖較小,但産量大。肉質細嫩,無小刺,多脂肪,其蛋白質含量為16.1%,脂肪為0.7%,是我國常見的食用魚類。黃顙魚的種類頗多,常見種還有長須黃顙魚(p.eupogon ,英文名:shorthead catfish)、瓦氏黃顙魚(p.vachellii ,英文名:darkbarbel catfish)、光澤黃顙魚(p.nitidus ,英文名:shining catfish)等。黃顙魚類的背鰭刺和胸鰭刺均有毒腺,為淡水刺毒魚類中毒性較強的魚類之一。被刺後立即發生強烈灼痛,常因穿刺造成撕裂傷、出血、局部腫脹、並引起發燒,患處劇痛半小時至1小時始止。
  黃顙魚作為藥用常取其全魚。其肉性味甘、平,有祛風養殖技術 養殖池塘以每口3-5畝、水深1.5-2.0米為宜,換水條件良好,並配套增氧機。放養前幹塘每畝施放150公斤生石灰消毒,3天後註入新水,培肥後才能放苗。
  主養每畝投放5-8釐米規格的魚苗1000尾,合理搭配一些鰱、鱅、鯇、鯽。飼料可投喂冰鮮小雜魚,魚苗期把小雜魚絞成魚糜,隨着長大可剁成肉塊投喂,每天2-3餐,日喂量是魚體重的5-10%,投餌的方法在池塘的下風處設投餌點,用20目左右的網片圍出5-10平方米左右的面積,網片高出水面、離塘底50釐米,飼料投放在其中,飼料浮起在網內時不致散開,黃顙魚會從水下上來攝食。高溫季節註意水質變壞,適當更換新水,控製水色透明度20-30釐米;每10-15天施放一次生石灰,每畝15公斤兌水全塘全塘潑灑;同時註意開動增氧機,保持水中溶氧。養殖一周年産量200-300公斤。
  黃顙魚也可以搭養,每畝投放200尾左右魚種,不增加投餌量,利用其清除塘中的小魚蝦、水生昆蟲,也獲得一定的産量。、利尿之功效,可用以主治水腫、喉痹腫痛等癥。http://www.zhongcaoyao.org/zcydq/48/i4s48545738y199k.shtml
No. 3
  黃顙魚
  (《食療本草》)
  【異名】鱨(《詩經》),揚令、黃頰魚、黃鱨魚(陸璣《詩疏》),黃魚(《醫學入門》),黃櫻(《醫林纂要》),黃骨魚(《本草求原》),黃刺魚(《隨息居飲食譜》)。
  【來源】為鮠科動物黃顙魚的肉或全體。
  【動物形態】黃顙魚
  體長約20釐米以上,腹面平直,體後半部側扁,尾柄較細長。頭大且扁平,吻短,圓鈍,不突出,上下頜略等長。口大,下位,兩頜及口蓋骨上有絨毛狀齒帶。眼小,側位,眼間距隆起。4對,鼻須末端可伸至眼後,上頜須1對,末端可延至胸鰭基部,頤須2對,較上頜須短。鰓孔大。全體裸露無鱗。側綫完全。背鰭Ⅰ,6~7,位於胸鰭的後上方與腹鰭的前上方,有硬棘,棘後緣有鋸齒。胸鰭Ⅰ7,硬棘前後緣均有鋸齒,前緣為36~47個,後緣為11~16個。臀鰭條21~25。脂鰭末端遊離,較臀鰭短,並與之相對。尾鰭分叉。體呈黃色;背部黑褐色,體側有寬而長的黑色斷紋;腹部為淡黃色,尾鰭上下葉各有黑色的縱紋。
  生活於江河、湖泊中,白天棲於湖水底層,夜則浮於水面覓食。産卵期一般在4~5月間。分佈長江、黃河、珠江及黑竜江等流域。
  本動物的頰骨(黃顙魚頰骨)、皮膚分泌的粘液(黃顙魚涎)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性味】甘,平。
  ①《日用本草》:"甘,平,有小毒。"
  ②《東醫寶鑒》:"性子,味甘,無毒。'
  ③《醫林纂要》:"甘鹹,平。"
  【功用主治】利小便,消水腫,敷瘰癧。
  ①陶弘景:"醒酒。"
  ②《日用本草》:"祛風。"
  ③《綱目》:"煮食消水腫,利小便;燒灰,治瘰癧久潰不收斂及諸惡瘡。"
  ④姚可成《食物本草》:"主益脾胃和五髒,發小兒痘疹。"
  【用法與用量】內服:煮食。外用:燒存性研末調敷。
  【宜忌】①《日用本草》:"發風動氣,發瘡疥,病人尤忌食之。"
  ②《綱目》:"反荊芥。"
  【選方】①治水氣浮腫:黃顙三尾,緑豆一合,大蒜三瓣。水煮爛,去魚食豆,以汁調商陸末一錢服。(《醫林集要》)
  ②治瘰癧不問破與未破:黃顙魚破開,入蓖麻子二、三十個在肚內,以綿縛定,於厠坑內放,鼕三月,春、秋二月,夏一月,取出,洗淨,用黃泥固濟,文武火煨帶性,爛研末,香油調敷。(《普濟方》)
基本信息 Basic information
  黃顙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屬鯰形目,鱨科,黃顙魚屬。俗稱:戈牙 咯魚 咯咯噎 黃臘丁,央絲。英文名:Yellow cartfish 。
  體長,腹平,體後部稍側扁。頭大且平扁,吻圓鈍,口大,下位,上下頜均具絨毛狀細齒,眼小。4對,大多數種上頜須特別長。無鱗。背鰭和胸鰭均具發達的硬刺,刺活動時能發聲。胸鰭短小。體青黃色,大多數種具不規則的褐色斑紋;各鰭灰黑帶黃色。
  多在湖泊靜水或江河緩流中營底棲生活,尤喜生活在具有腐敗物和淤泥的淺灘處。白天潛伏於水體底層,夜間浮遊至水上層覓食,鼕季多聚在支流深水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因此在不良的環境條件下也能生活。黃顙魚是一種典型的廣食性魚類,幼魚主要食浮遊動物和水生昆蟲的幼蟲,成魚以小魚和無脊椎動物為食。黃顙魚2齡達性成熟。每年5-7月,雄魚遊至沿岸地帶水草茂密的淤泥粘土處(水深8-40釐米),利用胸鰭刺在泥底上斷斷續續地轉動,掘成一個小小的泥坑,即為産卵的魚巢。雄魚築巢後即留在巢裏,等候雌魚到來,在巢裏進行産卵受精。産卵活動多在氣候由晴朗轉變陰雨的夜間進行。雌魚産過卵後即離巢覓食,衹有雄魚在巢附近守護發育中的卵和仔魚,直到仔魚能離巢自由遊動時為止(大約7-8天)。
  黃顙魚分佈廣,除西部高原外,全國各水域均有分佈。它個體雖較小,但産量大。肉質細嫩,無小刺,多脂肪,其蛋白質含量為16.1%,脂肪為0.7%,是我國常見的食用魚類。黃顙魚的種類頗多,常見種還有長須黃顙魚(P.eupogon ,英文名:Shorthead catfish)、瓦氏黃顙魚(P.vachellii ,英文名:Darkbarbel catfish)、光澤黃顙魚(P.nitidus ,英文名:Shining catfish)等。黃顙魚類的背鰭刺和胸鰭刺均有毒腺,為淡水刺毒魚類中毒性較強的魚類之一。被刺後立即發生強烈灼痛,常因穿刺造成撕裂傷、出血、局部腫脹、並引起發燒,患處劇痛半小時至1小時始止。
  黃顙魚作為藥用常取其全魚。其肉性味甘、平,有利尿之功效,可用以主治水腫、喉痹腫痛等癥。
  養殖技術 養殖池塘以每口3-5畝、水深1.5-2.0米為宜,換水條件良好,並配套增氧機。放養前幹塘每畝施放150公斤生石灰消毒,3天後註入新水,培肥後才能放苗。
  主養每畝投放5-8釐米規格的魚苗1000尾,合理搭配一些鰱、鱅、鯇、鯽。飼料可投喂冰鮮小雜魚,魚苗期把小雜魚絞成魚糜,隨着長大可剁成肉塊投喂,每天2-3餐,日喂量是魚體重的5-10%,投餌的方法在池塘的下風處設投餌點,用20目左右的網片圍出5-10平方米左右的面積,網片高出水面、離塘底50釐米,飼料投放在其中,飼料浮起在網內時不致散開,黃顙魚會從水下上來攝食。高溫季節要註意防止水質變壞,適當更換新水,控製水色透明度20-30釐米;每10-15天施放一次生石灰,每畝15公斤兌水全塘全塘潑灑;同時註意開動增氧機,保持水中溶氧。養殖一周年産量200-300公斤。
  黃顙魚也可以搭養,每畝投放200尾左右魚種,不增加投餌量,利用其清除塘中的小魚蝦、水生昆蟲,也獲得一定的産量。
混養技術 Polyculture technology
黄颡鱼 混养技术
  黃顙魚屬底棲雜食性魚類,其肉質細嫩、營養豐富、經濟價值極高,是極具市場潛力的養殖品種。黃顙魚適應能力強,生長速度慢於鯉科魚類,但對該品種本身而言生長較快,當年繁殖的魚苗當年能達到商品規格,且群體産量較高。因目前人工繁殖技術尚不成熟,大規模人工養殖有一定睏難,因此開展混養已勢在必行。魚池中混養黃顙魚具有以下優點:一是可以攝食池中低值小雜魚蝦、魚類殘餌、有機碎屑、浮遊動物等,提高魚池淨産量。二是黃顙魚攝食水體中錨頭鰠等寄生蟲,可以減少魚病的發生。三是在不影響主養品種産量的基礎上,每畝增養黃顙魚5公斤~20公斤,畝增效益在100元以上。現將混養技術介紹如下:
  一、成魚池混養
  成魚池混養黃顙魚,對池塘主養的魚類沒有嚴格的要求。養殖四大傢魚的魚池和主養吃食性魚類(如鯉鯽魚、羅非魚、淡水白鯧)等魚池均可混養黃顙魚。魚池面積20畝~30畝,水深2米~2.5米,水源充足,水質良好,註排水方便。一般畝放黃顙魚40尾~50尾,規格3釐米/尾~4釐米/尾,可畝增收黃顙魚5公斤~8公斤。
  二、親魚池混養
  親魚池混養不僅可以充分利用親魚池的水體空間,提高親魚池利用率,而且黃顙魚可以攝食親魚池中的一些與親魚爭食耗氧的小型野魚類。親魚人工繁殖結束後,每畝放養黃顙40尾~60尾,規格2釐米/尾~3釐米/尾,可畝增收黃顙魚6公斤~10公斤。
  三、成蟹池混養
  蟹池混養黃顙魚,可以充分利用蟹池中天然餌料生物資源。一般蟹池面積30畝~50畝,水草覆蓋率在50%左右,蟹種放養後,畝放養黃顙魚30尾~50尾,規格3釐米/尾~5釐米/尾,可畝增黃顙魚5公斤~10公斤。
  四、河溝混養
  河溝中低值野雜魚類較多,混養黃顙魚可節省人工餌料。一般畝放黃顙魚40尾~60尾,規格2釐米/尾~4釐米/尾,可畝增黃顙魚6公斤~12公斤。
  五、大水面混養
  大水面混養黃顙魚,群體産量高,既不影響主養品種的産量,也不需另外投餌。一般畝放黃顙魚40尾~60尾,規格3釐米/尾~4釐米/尾,可畝增黃顙魚8公斤~15公斤。
  無論采用何種混養方式,在養殖管理中須註意如下事項:
  一、保持水體有較高的溶氧。黃顙魚對池水溶氧要求較高,故混養時要求水質清新、溶氧充足,生長季節要適時加註新水,高溫季節要勤換水,如保持微流水則更佳。
  二、保持合理的放養密度和放養規格。根據水體餌料生物量,科學合理確定混養比例和放養規格,一般水體以混養30尾~60尾為宜,放養規格為3釐米/尾~4釐米/尾。若密度過大,規格過小,年底達不到上市規格。
  三、魚池混養黃顙魚後不再適宜混養其它肉食性魚類,淡水沼蝦、淡水螯蝦的養殖池中不宜混養黃顙魚
  四、養殖過程中,如發現黃顙魚規格過小,說明魚池中天然餌料生物量不足,可適當補放小雜魚蝦、傢魚夏花或投喂人工配製的專用黃顙魚餌料。投喂人工餌料時,應先喂主養品種(投入淺水區),後喂黃顙魚(投入深水區)。黃顙魚有晝伏夜出的生活習性,投餌應以夜間為主。
  五、蟹池中混養黃顙魚,因河蟹、黃顙魚在生態上處於相同的水層位置,容易引起兩者生態位置競爭。因此,蟹池中必須保持充足的天然餌料生物,否則影響黃顙魚飼養效果。可事先在蟹池中每畝投放蠃螄300公斤~400公斤以及部分懷卵的鯽魚、抱卵的青蝦,讓其自然繁殖,供河蟹、黃顙魚自由攝食。
  【黃顙魚常見疾病控製技術】
  黃顙魚是我國淡水水體中分佈較廣的底層經濟魚類,在提高單位面積産量、增加放養密度和擴大養殖面積的同時,黃顙魚的病害也逐漸增多,危害加大。為此,提出幾種常見疾病的主要控製技術。
  一、機械損傷病因
  由於黃顙魚喜集群生活,其胸鰭和背鰭長有硬棘,在生産操作和運輸中易造成魚體皮膚擦傷、裂鰭等機械性損傷,繼發細菌感染和黴菌感染,並以爛鰭和生長水黴為主要癥狀。
  流行情況
  主要為網箱分養操作及大規格魚種長途運輸後受傷。
  疾病控製技術
  在拉網鍛煉、運輸中要細心操作。出苗時,暫養網箱時間不要過長,並盡可能降低暫養箱的放養密度。運輸用水中可以 適量添加土黴素,魚種入池或入網箱前要用低濃度高錳酸鉀或30%食????水溶液浸洗消毒。
  二、出血性水腫病
  病因
  由細菌感染引起。病魚體表泛黃,粘液增多;咽部皮膚破損充血呈圓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門紅腫、外翻;頭部充血,背鰭腫大,胸鰭與腹鰭基部充血,鰭條潰爛,甚至腹部自胸鰭到腹鰭縱裂,膽汁外滲。腹腔淤積大量血水或黃色凍膠狀物,胃腸內無食,胃蒼白,腸內充滿黃色濃液,肝髒土黃色,脾髒壞死,腎髒上有黴黑點。該病在苗種或成魚養殖期間危害最大,尤其在苗種培育過程中較為流行,死亡率高達80%。高溫季節,該病易暴發且來勢猛,蔓延快。
  疾病控製技術
  養殖過程中,應密切註意水質情況,保持良好的環境條件,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mg/L以上;適當降低魚苗的放養密度;疾病發生後,每天進行水體消毒1次,連續3天。在投喂魚肉漿時,每天應到餌料中添加1%食????。
  三、水黴病
  病因
  由水黴菌感染引起。水黴菌初寄生時,肉眼看不出異狀,當肉眼能看到時,菌絲已侵入傷口且嚮內外生長與蔓延擴散,呈似灰白色的棉絮狀附着物,病魚遊泳失常,焦躁不安,直到肌肉腐爛,失去食欲,瘦弱而死;若魚卵上布滿菌絲,則變成白色絨球狀,黴卵成為死的魚卵。嚴重危害孵化中的魚卵和魚體體表帶有傷口的苗種和成魚。此病在水溫低時最易發生,多因在拉網、分箱、運輸過程中操作不當引起。
  疾病控製技術
  在捕撈、運輸和放養過程中,盡量避免魚體受傷,並掌握合理的放養密度。魚種下塘前,用濃度為2~3%的食????水溶液藥浴消毒,全池潑灑亞甲基藍,使池水達到2mg/L濃度,2天後再潑灑1次。受精卵在孵化前要進行嚴格消毒,水溫最好控製在26~28℃,孵化過程中還要對受精卵進行再次消毒。
  四、腸炎病
  病因
  由點狀産氣單孢桿菌感染引起。病魚腹部膨大,肛門紅腫,輕壓腹部則肛門有黃色粘液流出。剖開魚腹,患病較輕的魚體食道和前腸充血發炎,嚴重者全腸發炎呈淺紅色,血膿充塞腸管。病魚離群獨遊,活動遲緩,食欲減退。腸炎病主要危害魚種和成魚。病菌感染可能來源於養殖水域的底層淤泥,魚體攝食的浮遊動物、水蚯蚓以及人工配合飼料中的魚肉漿也有可能攜帶該病菌。流行高峰多發生在水溫為25~30℃時。
  疾病控製技術
  池塘要徹底清塘消毒;不投喂黴變腐敗的飼料,活餌應用2~3%食????溶液消毒,並定期在飼料中添加1%食????或0.1%鮮大蒜汁進行投喂;全池潑灑每立方0.5g二溴海因。
  五、車輪蟲病
  病因
  由車輪蟲寄生引起。病魚焦躁不安,嚴重感染時病魚沿塘邊狂遊,呈“跑馬”現象;鏡檢可見大量車輪蟲寄生於魚體的鰓絲和皮膚粘液上。主要危害黃顙魚魚苗、魚種,多發生於春末秋初。
  疾病控製技術
  全池潑灑每立方0.7g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或用苦楝樹葉30kg/畝煎煮後用湯汁全池潑灑。
  六、小瓜蟲病
  病因
  由多子小瓜蟲寄生引起。在病魚的體表肉眼可見小白點,嚴重時體表似覆蓋了一層白色薄膜;鏡檢鰓絲和皮膚粘液,可見大量小瓜蟲。多子小瓜蟲的繁殖適溫為15~25℃,流行於春秋季。當過度密養、餌料不足、魚體瘦弱時,魚體易被小瓜蟲感染。
  疾病控製技術
  用每立方福爾馬林50~60g浸洗魚體10~15分鐘,同時,發病魚池亦用福爾馬林消毒;全池潑灑每立方2g亞甲基藍,連續數次,每天1次。
  七、錨頭蚤病
  病因
  由錨頭蚤寄生引起。發病初期,病魚呈急躁不安、遊動遲緩、魚體消瘦等現象。寄生部位充血發炎,腫脹,出現紅斑。肉眼可見錨頭蚤寄生。4月~6月是流行季節。
  疾病控製技術
  用90%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使池水濃度為每立方0.3~0.4g,療效顯著。
  八、營養性疾病
  病因
  飼料中的營養成分過多或過少,飼料成分變性或能量不足,均會引起黃顙魚的營養性疾病。常見癥狀有脂肪肝病、維生素缺乏癥等。病魚肝髒腫大,肝髒顔色粉白或發黃,膽囊腫大,膽汁發黑,胰髒色淡。病魚零星死亡。
  疾病控製技術
  改進飼料配方,提高飼料質量,適當增加飼料中維生素和無機????的用量。
  在養殖黃顙魚常見疾病的控製中,要堅持“以防為主,防重於治”的方針,切實做好預防措施:①徹底清塘,嚴格消毒。②苗種放養時,要用食????等藥物浸浴消毒。③放養體質健壯、無病害的苗種。④投喂新鮮、優質飼料,堅持“四定”、“四看”投喂方法,不施用未經過發酵的糞肥。⑤加強水質管理,定期註換水。⑥定期潑灑藥物消毒水體與口服藥物,堅持對活餌、飼料臺、食場進行消毒。⑦發現魚病,及時診治。應註意:黃顙魚為無鱗魚,對硫酸銅、高錳酸鉀、敵百蟲等藥物比較敏感,尤其要慎用。
巧釣黃顙 Clever fishing Huangsangkouzhen
  黃牙叫肉質細嫩,少刺多肉,好拾掇煎烹,傢裏人多時可多煎幾條,人少時三,五條也可佐一頓飯.方便,實用.垂釣時釣獲十幾條也不抵鯉,草魚一條的價錢,十分合算,端的是既過釣癮又物廉價美.
  在嶽陽的一些養殖塘內,有釣友專攻此物,常常會有驚喜的釣獲.其方法說來其實很簡單:
  在同一個漁塘內,堅持遊釣四個角.一處釣點釣上一,二條後又換位.堅持每換位一次往釣點灑一小把純酒米<完全用麯酒浸泡的米>.
  釣竿不要大長.3.6--405硬調竿即可.釣組不要大精緻.一般傳統釣鯽綫組即可.釣點不宜太遠,盡量近岸一側.
食療價值 Therapeutic value
  鮠科動物黃顙魚的肉。黃顙魚又稱黃頰魚、黃骨魚、黃刺魚、河竜盾鮠。分佈於我國長江、黃河、珠江和黑竜江等流域。獲得後,除去鰭、內臟,洗淨用。
  性味甘平。能益脾胃,利尿消腫。《醫林集要》治水氣浮腫,即以黃顙魚配緑豆、大蒜,用水煮爛,去魚食豆,並取汁調商陸末服。攻補兼施,對脾虛而腫滿甚者尤其適宜。
  黃顙魚的分類 黃顙魚的種類較多,有瓦氏黃顙魚、岔尾黃顙魚、盎塘黃顙魚、中間黃顙魚、細黃顙魚、江黃顙魚、光澤黃顙魚等。
  岔尾黃顙魚
  吻短。4對;上頜須長,未端超過胸鰭中部。體無鱗。背鰭硬刺後緣具鋸齒。胸鰭刺與背鰭刺等長,前、後緣均有鋸齒。脂鰭短。臀鰭條21~23。尾鰭深分叉。鼻須全為黑色。”為江河、湖泊中常見魚類,尤以中、下遊湖泊為多。營底棲生活。食昆蟲、小蝦、蠃螄和小魚等。個體不大。分佈於長江水係。
  江黃顙魚
  (硬角黃臘丁、江顙)
  頭頂覆蓋薄皮。4對,上頜須未端超過胸鰭基部。體無鱗。背鰭刺比胸鰭刺長,後緣具鋸齒。胸鰭刺前緣光滑,後緣也有鋸齒。腹鰭未端達臀鰭。脂鰭基部稍短於臀鰭基部。臀鰭條21~25。為底層魚類。江河、湖泊中均能生活,尤以江河為多。主食昆蟲幼蟲及小蝦。最大個體2市斤左右。分佈於長江和珠江水係。
  光澤黃顙魚
  (尖嘴黃顙、油黃姑)
  吻短、稍尖。4對,上頜須稍短,未端不達胸鰭基部。背鰭刺較胸鰭刺為長,後緣鋸齒細弱,胸鰭刺前緣光滑,後緣帶鋸齒。腹鰭未端能達到臀鰭起點。脂鰭基部短於臀鰭基部,臀鰭條22~25。尾鰭深分叉。江湖中、下層生活。食水生昆蟲和小蝦。4~5月在近岸淺水區産卵。生殖時,雄魚在水底掘成鍋底形圓穴,上面覆蓋水草,雌魚産卵於穴中,雄魚守候穴旁保護魚卵發育。個體不大,常見體長為80~140毫米。分佈於長江水係。
  瓦氏黃顙魚
  (硬角黃臘丁、江顙、郎絲、肥坨黃顙魚、牛尾子、齊口頭、角角魚、嘎呀子)
  在分類學上屬於魚鯰形目,鱨科魚類,在中國長江、珠江、黑竜江流域的江河、與長江相通的湖泊等水域中均有分佈,均能形成自然種群,瓦氏黃顙魚是中國江河流域水體中重要的野生經濟型魚類。瓦氏黃顙魚喜棲息於江河緩流江段及江河相通湖泊水體,底棲生活,其肉質細嫩肉、味道鮮美、無肌間刺、營養豐富,極受消費者歡迎。瓦氏黃顙魚黃顙魚大的多,最大個體可達1kg以上。
包含詞
江黃顙魚黃顙魚涎黃顙魚屬
光澤黃顙魚全雄黃顙魚岔尾黃顙魚
黃顙魚頰骨瓦氏黃顙魚超雄黃顙魚
小眼黃顙魚細叉黃顙魚王氏黃顙魚
條紋黃顙魚飾帶黃顙魚倫氏黃顙魚
中間黃顙魚富氏黃顙魚叉尾黃顙魚
長須黃顙魚超雄黃顙魚苗黃臘丁黃顙魚
黃顙魚的養殖配黃顙魚餌料似長須黃顙魚
池塘咋養黃顙魚藕塘套養黃顙魚河蟹池套養黃顙魚
黃顙魚的混養技術黃顙魚健康養殖實用新技術池塘套養黃顙魚技術
瓦氏黃顙魚人工養殖黃顙魚的人工繁殖技術無公害黃顙魚苗種繁育技術
黃顙魚人工飼養技術商品黃顙魚的養殖技術模式黃顙魚池塘單養技術
黃顙魚常見疾病的防治技術馴養黃顙魚進食配合餌料黃顙魚病害種類及常規控製技術
黃顙魚病害種類調查及其疾病控製黃顙魚規模養殖睏難多混養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