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黃道周(1585-1646),字幼玄(或幼平),又字螭若,螭平,號石齋,明代漳浦銅山(現東山縣)人,祖籍莆田文賦裏雙牌鋪(今莆田山牌村)是福建莆田始祖唐進士桂州刺史開國公謚忠義黃岸公三十世孫、興化軍城始祖北宋會元鄭獬榜傳臚進士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副使謚文正黃中庸二十一世孫、宋隆興癸未特奏進士潭州知府黃豐十八世孫。明末著名學者、書畫傢、愛國民族英雄。助順將軍、愛國名臣。明天啓二年(1622)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南都亡,唐王任以武英殿大學士,謚忠烈。通天文、理數諸書。工書善畫,詩文、隸草皆自成一傢。世人尊稱之「黃聖人」、「石齋先生」。明萬歷十三年(一五八五)生於漳浦縣銅山所,即令東山縣銅陵鎮,1646年逝世。著作甚豐。《儒行集傳》、《石齋集》、《易象正義》、《春秋揆》、《孝經集傳》等。黃道周自幼聰穎好學,少年時就有「閩海才子」之譽。二十五歲建漳浦東臯書捨,從事講學著作。三十八歲(天啓二年、1622年)中進士,先後任明天啓朝翰林編修、經筵展書官,崇禎朝翰林侍講學士、經筵展書官,南明弘光朝吏部侍郎、禮部尚書,隆武朝武英殿大學士、吏部和兵部尚書等職。他是在明末階級矛盾和建州叛亂十分尖銳激烈的時刻登上政治舞臺的。黃道周因支持錢竜錫,連奏三疏。崇楨見疏大怒,將其降三級調用。道周以國事為重,不計個人得失,剛直不阿,敢言直諫,前後三十疏,直到被革除官職,甚至洽罪入獄,表現了為國為民、光明磊落的情懷。晚年,他受命於危難之時,自請募兵北上抗清,在嚮江西婺源進軍中,於牛頭嶺首戰告捷,但終睏後援不繼,孤軍深入而失敗,在童傢坊被俘。清軍得黃道周,認為勝過占領幾個州的土地,設宴招待,派人說降,均被他嚴詞斥責和諷刺,並絶食以示必死之志。就義那天,他談笑風生,從容為人揮亳酣書。臨刑前,他咬破指頭,血書「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傢人無憂」。時順洽三年(一六四六)三月初五,謚忠烈。黃道周先後講學於浙江大滌、漳浦明誠堂、漳州紫陽、竜溪鄴業等書院,培養了大批有學問有氣節的人才。他勤於著述,鑽研儒學,成書幾十種,後人輯成《黃漳浦先生全集》,他能書尚畫,書法自成一體,影響很大。清代著名學者蔡世遠概括其一生:嚴謹的治學精神和淵博的學問可比邵雍,忠貞為國直言敢諫可比李綱,慷慨赴難從容就義可比文天祥。黃道周就義後,邑人在其出生地銅山深井村舊居設神牌祭祀,在其執教的明誠堂設館紀念。相傳在他就義後十年,有人在武夷山林裏,看見一個黃衫朱履的老者策杖優遊於林泉間,酷似黃聖人。於是為之建廟崇祀,享受人閱香火。人們視黃道周為神,尊稱「助順將軍、,以避清廷忌視。乾隆年間,有黃姓移民奉其香火人臺,在艋舳竹巷尾建小廟供奉。臺北市康定路也有助順將軍廟,專祀黃聖人。明代書法,在承接元代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明代書法傢們大都取法高遠,以晉唐書法為學習對象,並有新的發展。明代後期,隨着農業、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新的美學觀、價值觀興起,更是達到了個性化的高峰。這期間涌現了一批大師,如徐渭、董其昌、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等。
黃道周字幼平,號石齋,福建漳州人。他生於1585年,卒於1646年,南明弘光帝時任禮部尚書,後來被清兵俘虜並殺害。他是明末著名的儒學大師、大書法傢。一生著作宏富。學貫古今。他被視為明代最有創造性的書法傢之一。他的書法擅長楷書、行書和草書。他的行書和草書,行筆轉折剛勁有力,體勢方整,書風雄健奔放。他的楷書主要學習鐘繇,比起鐘繇的古拙厚重來,更顯得清秀、飄逸。 黃道周善楷、行、草諸體書,又工隸書。他的楷書,如《孝經捲》、《張溥墓志銘》,字體方整近扁,筆法健勁,風格古拙質樸,十分類似鐘繇楷法。不同處是,鐘書於古拙中顯得渾厚,黃書則見清健,可以看到其受王羲之楷法的影響。他的行草書,如《五言古詩軸》,大略類其楷書的體勢,行筆轉折方健,結字欹側多姿,樸拙的風格同樣接近鐘繇。他的隸書正具有“清截遒媚”的特點,不如楷書那樣古拙清剛。從黃道周書論中,反映出他對魏晉書法是比較傾心的,尤其對鐘繇、索靖等具有古樸書風的書法更為欣賞,而對其當代書法,如董其昌的書法,則並非如此。
祖籍福建莆田。黃道周乞言自序狀雲:“先代從莆田徙居銅海(今福建省東山縣)再世矣。”黃道周是明天啓間進士。著名學者,莆田名士鄭郟四兄弟都從學於他。黃道周於福王時任禮部尚書。唐王時任武英殿學士。招募義兵,毅然抗清。他率師到衢州,戰敗被執,囚於金陵。在獄數月,唯日誦《周易》。就義之日,其老僕哭之甚哀,道周安慰他說:“吾為正義而死,是為考終,汝何哀?”從容就刑。黃道周因抗清死節,大義凜然!附《莆陽文賦裏雙牌鋪黃道周傢譜》世係簡表與昭穆
一世(莆田黃岸十五代)儀公,字傢端,黃楫公次子,仁公弟,教授勳公孫,潭州知府豐公曾孫。元季之亂季由軍城府西巷避居雙牌鋪仁山黃宅 生子一:朝公
二世 朝公儀公子字顯第號坪洋宋理宗端平乙未年五月十五日生元世祖至元庚辰年十月廿六日卒葬坪洋雙牌石馬配方氏生子一榮
三世 榮公朝公子字顯芳號筱塘宋景定庚申年七月廿二日生元順帝至正辛巳年十二月初五日卒葬坪洋雙牌石馬配邱氏生子三瀎公漳公清公
四世 漳公榮公次子字謹濱號坪洋雙牌元世祖至元丙戌年九月初三日生明太祖洪武庚戌年十一月廿四日卒葬坪洋雙牌石馬配王氏子四欽著欽莨欽簡欽茂
五世 欽莨公漳公次子字承斌號仁山由銅海返雙牌鋪仁山元延佑甲寅年十一月十七日生明惠帝建文庚辰年十二月十九日卒葬坪洋雙牌石馬配鄭氏生子三世俊世傑世儒
六世 世俊欽莨公長子字思傑號東廂太平元順帝至正已卯年七月廿一日生明仁宗洪熙乙巳年十一月初四日卒葬坪洋雙牌石馬配馬氏生子二金仁金義
七世 金義世俊公次子字應貴號文斌明太祖洪武已酉年五月初八日生明景泰乙亥年十二月廿二日卒葬坪洋雙牌石馬配連氏生子一敦基
八世 敦基金義公子字立業號驛田明洪武乙亥年三月初三日生明憲宗成丙申年十月十五日卒葬坪洋雙牌石馬配謝氏生子二沐祖沐宗
九世 沐宗敦基公次子字奇裕號府西明洪熙乙已年二月廿五日生明正德乙未年十一月初八日卒葬坪洋雙牌石馬配劉氏生子一啓裕
十世 啓裕沐宗公子字功智號太平由莆陽坪洋雙牌文賦裏徙居銅海深井黃宅矣明景泰乙亥年四月十六日生明孝宗弘治庚申年十二月十六日卒葬雙牌鋪仁山之原之麓配施氏生子四廷益廷禹廷堯廷舜
十一世 廷堯啓裕公季子字君老號步雲明英宗成化甲辰年十月十五日生明世宗嘉靖乙未年十二月廿三日卒葬仁山之麓配洪氏生子三宗敏宗哲宗德
十二世 宗德廷堯公季子字德中號侃介以曾孫道周貴贈武英殿大學士自軍城筱塘南寺鳳凰山遷銅海深井明武宗正德庚午年二月廿九日生明穆宗隆慶丁卯年十一月初五日卒葬漳浦北山之麓配翁氏魏氏生子一思懋
十三世 思懋宗德公子字祖榮號肅毅以孫道周貴贈武英殿大學士明世宗嘉靖乙未年七月廿三日生明神宗萬歷丙子年十二月十四日卒葬漳浦北山之麓配魏氏贈一品太夫人生子三嘉卿善卿貴卿
十四世 嘉卿思懋公長子字恩重號青原以子道周貴贈武英殿大學士明世宗嘉靖庚申年十月十五日生明思宗崇禎甲申年五月初八日卒葬漳浦北山之麓配李氏贈一品夫人生子二道琛道周
十五世 道周嘉卿公次子字螭若又字幼平號石齋號石齋官武英殿大學士明神宗萬歷乙酉年二月初九日生明隆武丙戌年三月初五日卒抗清殉節於江西終年六十有二清廷贈諡忠端配蔡氏封一品夫人生子四子中子成子和子平偕門人迎遺骸歸故裏北山演武亭坐南朝北墓碑墓桌墓埕其骨骸也於康熙二十九年由道周公第四子黃子平去南京遷葬在道周公右前方墓碑鎸殉節門人四君子之墓
昭穆(從銅山深井黃氏十六世起32字輩)顯謹承恩應立奇功 君德祖恩臣子為宗 鴻基盛業萬福攸同 昭我孫胤受祿芳琮
評價:
“字畫為館閣第一,文章為國朝第一,人品為海內第一,其學問直接周、孔,為古今第一。” - 徐霞客
“一代完人” - 乾隆《四庫全書》總目捲首一
“以直節清德,見重一時”- 《四庫全書》,黃道周《儒行集傳》序
“文章風節高天下”- 《明史》 |
|
- : Huang Daozhou
|
|
黃道周墓 | 黃道周曾祖 | 黃道周講學處 | 黃道周行草捲 | 黃道周行書軸 | 明黃道周榕頌 | 黃道周紀念館 | 黃道周書法精選 | 明黃道周行草軸 | 黃道周/中國書法傢全集 | 明黃道周行書途中見懷詩軸 | 黃道周《張溥墓志銘》捲 | 明黃道周楷書張溥墓志銘捲 | 廣名將傳二十捲明黃道周註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