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屬 : 中草藥 : 民間偏方 : 動物 : 被子植物 > 黃連
目錄
No. 1
  多年生草本植物,莖高三四寸到一尺多,羽狀復葉,花小,白色。根莖味苦,可入藥。
huáng lián huáng lián
  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 Coptis chinensis ),羽狀復葉,花小,白色,根莖味苦,是健胃藥,並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No. 3
  黃連苦杕大亨歷。——明· 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
No. 4
  黃連屬植物的泛稱
No. 5
  雲南黃連
No. 6
  黃連、三角葉黃連和雲南黃連的根狀莖,用作中藥,用於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No. 7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味苦,入藥,性寒,功能瀉心火、化濕熱,主治濕熱瀉痢、目赤、口瘡等癥。《太平御覽》捲九九一引 三國 魏 吳普 《本草經》:“黃連,一名王連,味苦寒,生川𠔌,治熱氣、目痛、皆(眥)傷、泣出、明目。生 巫陽 。” 唐 白居易 《得錢捨人書問眼疾》詩:“春來眼闇少心情,點盡黃連尚未平。” 明 葉憲祖 《丹桂鈿合》第五折:“害熱的,一貼乾薑附子,傷冷的,喫些黃栢黃連。”《兒女英雄傳》第三七回:“不想這口稠咕嘟的釅茶,咂在嘴裏,比黃連汁子還苦,攢着眉咽下去。”
基本信息
  【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黃連coptischinensisfranch.三角葉黃連coptisdeltoideac.y.chengethsiao或云連coptisteetawall.的乾燥根莖。
  【原植物】1.黃連:多年生草本,根莖有分枝,形如雞爪。葉基生,有長柄;葉片卵狀三角形,三全裂,中央裂片棱形,羽毛深裂,邊緣有鋸齒。花葶1~2條,頂生,聚傘花序有3~8花。2.雲連:葉中央裂片卵狀棱形或長棱形。羽狀深裂3~6對。
  【性味歸經】苦,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於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酒黃連善清上焦火熱。用於目赤,口瘡。薑黃連清胃和胃止嘔。用於寒熱互結,濕熱中阻,痞滿嘔吐。萸黃連舒肝和胃止嘔。用於肝胃不和,嘔吐吞酸。
  【應用】
  1.用於濕熱內藴、腸胃濕熱、嘔吐、瀉痢等癥。配黃芩、大黃等,能治濕熱內藴之證。對濕熱留戀腸胃,常配合半夏、竹茹;配木香、黃芩、葛根等以治瀉痢。
  2.用於溫病高熱、口渴煩躁、血熱妄行、以及熱毒瘡瘍等。治溫病高熱、心火亢盛,配伍梔子、連翹等;對於血熱妄行,可配伍黃芩、大黃等同用;對熱毒瘡瘍,可配伍赤芍、牡丹皮等藥同用。此外,黃連還可用於胃火熾盛的中消證,可配合天花粉、知母、生地等同用;塗口,可治口舌生瘡。
  【用法用量】煎服,2~5g。外用適量。
  【註意事項】本品大苦大寒,過服久服易傷脾胃,脾胃虛寒者忌用。苦燥傷津,陰虛津傷者慎用。
品種考證 Species research
  黃連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名醫別錄》載:“黃連生巫陽(今四川省巫山縣)川𠔌及蜀郡(今四川省雅安境內)、太山。二月、八月采。”可見自古以來即以四川為主産地。《新修本草》載:“蜀道者粗大節平,味極濃苦,療渴為最;江東者節如連珠,療痢大善。今澧州(今湖南澧縣)者更勝。”《本草綱目》載:“今雖吳、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者為良。藥物之興廢不同如此。大抵有二種:一種根粗無毛有珠,如鷹雞爪形而堅實,色深黃;一種無珠多毛而中虛,黃色稍淡。各有所宜。”據産地、藥物形狀及性味來看,《本草綱目》所載前一種即今之“味連”,原植物為黃連coptis chinensis franch.;後一種即今之“雅連”,原植物為三角葉黃連c.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而《新修本草》所云産江東,節如連珠者即華東一帶所産的“土黃連”,其原植物為短萼黃連c.chinensis franch. var.brevisepala w.t.wang et hsiao,《植物名實圖考》載:“黃連,今用川産,其江西山中所産者,謂之土黃連。”從其附圖的葉形可以確定為短萼黃連
化學研究 Chemical Research
  根莖含多種異喹啉類生物鹼,以小檗鹼含量最高,為5~8%,尚含黃連鹼、甲基黃連鹼、巴馬亭、藥根鹼、表小檗鹼及木蘭花鹼等;酸性成分有阿魏酸,氯原酸等。須根含小檗鹼可達5%;黃連葉含小檗鹼1.4%~2.9%。
藥理研究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抗菌作用 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腦膜炎雙球菌、痢疾桿菌、炭疽桿菌等。
  抗病毒作用 抑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
  抗原蟲作用 體外抑製阿米巴原蟲、陰道滴蟲、錐蟲。
  對心血管係統的影響
  (1)抗心律失常
  有效成分 小檗鹼。
  作用機理
  ① 延長動作電位時程和有效不應期。
  ② 抑製鈉通道,減慢傳導,消除折返。
  ③ 抑製鈣離子內流。
  ④ 抗自由基損傷,保護細胞膜。
  (2)降壓作用
  有效成分 小檗鹼。
  作用特點
  ① 舒張壓下降明顯,脈壓差加大。
  ② 無快速耐受現象。
  ③ 降壓時肢體和內臟容積增加。
  作用機理 競爭性阻斷α-受體,降低外周阻力,減慢心率。
  (3)正性肌力作用
  有效成分 小檗鹼。
  作用表現 心髒興奮、心肌收縮力增強,且強心作用不受利血平、心得安、酚妥拉明和切斷迷走神經的影響。
  作用機理
  ① 阻止k+外流。
  ② 增加細胞內ca2+濃度。
  ③ 抑製自由基的産生,減少脂質過氧化物對心肌細胞的損傷。
  ④ 降低心肌耗氧量。
  解毒作用
  對抗細菌毒素,降低金黃色葡萄球菌凝固酶、溶血素效價,降低大腸桿菌的毒力。
  抗炎、解熱
  ① 抑製多種實驗性炎癥,有效成分為小檗鹼,抗炎機理與刺激促皮質激素釋放有關。
  ② 解熱作用與抑製中樞po/ah區神經元camp的生成有關。
  抑製血小板聚集
  有效成分 小檗鹼。
  作用機理
  ① 抑製血小板內txa2的生成。
  ② 抑製血小板膜釋放花生四烯酸,並影響其代謝。
  ③ 抑製外鈣內流。
藥典標準 Pharmacopoeia standards
  本品為毛茛科植物黃連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葉黃連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或云連coptis teeta wall.的乾燥根莖。以上三種分別習稱“味連”、“雅連”、“雲連”。秋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乾燥,撞去殘留須根。
  【性狀】
  味連 多集聚成簇,常彎麯,形如雞爪,單枝根莖長3~6cm,直徑 0.3~0.8cm 。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粗糙,有不規則結節狀隆起、須根及須根殘基,有的節間表面平滑如莖桿,習稱“過橋”。上部多殘留褐色鱗葉,頂端常留有殘餘的莖或葉柄。質硬,斷面不整齊,皮部橙紅色或暗棕色,木部鮮黃色或橙黃色,呈放射狀排列,髓部有的中空。氣微,味極苦。
  雅連 多為單枝,略呈圓柱形,微彎麯,長4~8cm,直徑0.5~1cm。“過橋”較長。頂端有少許殘莖。
  雲連 彎麯呈鈎狀,多為單枝,較細小。
  【鑒別】
  (1) 本品橫切面:味連 木栓層為數列細胞。皮層較寬,石細胞單個或成群散在。中柱鞘纖維成束,或伴有少數石細胞,均顯黃色。維管束外韌型,環列。束間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黃色,均木化,木纖維較發達。髓部均為薄壁細胞,無石細胞。
  雅連 髓部有石細胞。
  雲連 皮層、中柱鞘及髓部均無石細胞。
  (2) 取本品粗粉約1g,加乙醇10ml,加熱至沸騰,放冷,濾過。取濾液5 滴,加稀????酸1ml 與含氯石灰少量,即顯櫻紅色;另取濾液5 滴,加5% 沒食子酸乙醇溶液 2~3 滴,蒸幹,趁熱加硫酸數滴,即顯深緑色。
  (3) 取本品粉末50mg,加甲醇5ml ,加熱回流15分鐘,濾過,濾液補加甲醇使成5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黃連對照藥材,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酸小檗鹼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 含0.5mg 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1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異丙醇-甲醇-水(6:3:1.5:1.5:0.3) 為展開劑,置氨蒸氣飽和的展開缸內,展開,取出,晾幹,置紫外光燈(365nm) 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黃色熒光斑點;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一個黃色熒光斑點。
  【檢查】
  總灰分 不得過5.0% (附錄Ⅸ k)。
  【含量測定】
  取本品粉末約0.1g,精密稱定,置100ml 量瓶中,加入????酸-甲醇(1:100) 約95ml,60℃水浴中加熱15分鐘,取出,超聲處理30分鐘,室溫放置過液,加甲醇至刻度,搖勻,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酸小檗鹼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製成每1ml 含0.04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1μl、對照品溶液1μl與3μl,交叉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異丙醇-甲醇-水(6:3:1.5:1.5:0.3) 為展開劑,另槽加入等體積的濃氨試液,預平衡15分鐘,展開至8cm ,取出,揮幹,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薄層掃描法)進行熒光掃描,激發波長λ=366nm,測量供試品與對照品熒光強度的積分值,計算,即得。
  本品含小檗鹼以????酸小檗鹼(c20h17no4·hcl) 計,不得少於3.6% 。
  【炮製】
  黃連 除去雜質,潤透後切薄片,晾幹,或用時搗碎。
  酒黃連 取淨黃連,照酒炙法(附錄Ⅱ d)炒幹。
  每100kg黃連 ,用黃酒12.5kg。
  薑黃連 取淨黃連,照薑汁炙法(附錄Ⅱ d)炒幹。
  每100kg黃連 ,用生薑12.5kg。
  萸黃連 取吳茱萸加適量水煎煮,煎液與淨黃連拌勻,待液吸盡,炒幹。
  每100kg黃連 ,用吳茱萸10kg。
  酒黃連、薑黃連、萸黃連照上述總灰分的方法測定,均不得過 4.0%。
  【性味與歸經】 苦,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
  【功能與主治】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於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酒黃連善清上焦火熱。用於目赤,口瘡。薑黃連清胃和胃止嘔。用於寒熱互結,濕熱中阻,痞滿嘔吐。萸黃連舒肝和胃止嘔。用於肝胃不和,嘔吐吞酸。
  【用法與用量】 2~5g 。外用適量。
  【貯藏】 置通風乾燥處。
本草文獻
  《神農本草經》:味苦,寒。主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久服令人不忘。
  《名醫別錄》:微寒,無毒。主治五藏冷熱,久下泄澼、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治口瘡。
  《本草拾遺》:主羸瘦氣急。
  《藥性論》:惡白僵蠶,忌豬肉,惡冷水。殺小兒疳蟲,點赤眼昏痛,鎮肝,去熱毒。
  《日華子本草》:治五勞七傷,益氣,止心腹痛、驚悸、煩燥、潤心肺、長肉、止血、並瘡疥,盜汗,天行熱疾。豬肚蒸為丸,治小兒疳氣。
  《開寶本草》:味苦,微寒,無毒。五髒冷熱,久下泄澼、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療口瘡。
  《本草圖經》:黃連治目方多,而羊肝丸尤奇異。蓋眼目之病,皆血脈凝滯使然,故以行血藥合黃連治之。血得熱則行,故乘熱洗也。
  《本草衍義》:今人多用治痢,蓋執以苦燥之義。下俚但見腸虛滲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更不知止。又不顧寒熱多少,但以盡劑為度,由是多緻危睏。若氣實初病,熱多血痢,服之便止,仍不必盡劑也。或虛而冷,則不須服。餘如《經》。
  《藥類法象》:瀉心火,除脾胃中濕熱,治煩燥惡心,鬱熱在中焦,兀兀欲吐。治心不痞滿必用藥也。仲景治九種心下痞,五等瀉心湯皆用之。
  《藥性賦》:味苦,平,氣寒,無毒。沉也,陰也。其用有四:瀉心火,消心下痞滿之狀;主腸澼,除腸中混雜之紅;治目疾暴發宜用,療瘡瘍首尾俱同。
  《湯液本草》:氣寒,味苦。味厚氣薄,陰中陽也。升也,無毒。
  《象》雲:瀉心火,除脾胃中濕熱,治煩躁惡心,鬱熱在中焦,兀兀欲吐,心下痞滿必用藥也。仲景治九種心下痞,五等瀉心湯皆用之。去須用。
  《心》雲:瀉心經之火,眼暴赤腫及諸瘡,須用之。苦寒者主陽有餘,苦以除之。安蛔,通寒格,療下焦虛,堅腎。
  《珍》雲:酒炒上行,酒浸行上頭。
  《本草》雲: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五髒冷熱,久下泄澼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療口瘡。久服令人不忘。
  《液》雲:入手少陰,苦燥,故入心,火就燥也。然瀉心其實脾也,為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治血防風為上使,黃連為中使,地榆為下使。
  海藏祖方,令終身不發斑瘡:煎黃連一口,兒生未出聲時,灌之,大應。已出聲灌之,斑雖發,亦輕。古方以黃連為治痢之最。
  《衍義》雲:治痢有微血,不可執以黃連。為苦燥劑,虛者多緻危睏,實者宜用之。
  《本草》又云:竜骨、理石、黃芩為之使,惡菊花、芫花、玄參、白鮮皮,畏款鼕花,勝烏頭,解巴豆毒。
  《本草衍義補遺》:以薑汁炒辛散,除熱有功。
  《本草發揮》:成聊攝雲:苦入心,寒除熱。大黃、黃連之苦,以導瀉心下之虛熱。又云:上熱者泄之以苦,黃連之苦以降陽。又云:蛔得甘則動,得苦則安,黃連、黃柏之苦以安蛔。
  潔古雲:瀉心火,除脾胃中濕熱,治煩躁惡心,鬱熱在中焦,兀兀欲吐。味苦,氣味俱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其用有五:瀉心熱一也,去中焦火二也,諸瘡必用三也,去風濕四也,赤眼暴發五也。酒炒則上行。又云:去中焦濕與熱,用黃連瀉心火故也。眼痛不可忍者,用黃連、當歸根,酒浸煎服。宿食不消者,用黃連、枳實。
  《本草綱目》:黃連大苦大寒,用之降火燥濕,中病即當止。豈可久服,使肅殺之氣常行,而伐其發生衝和之氣乎?歧伯言: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攻。久而增氣,物代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王冰註:酸入肝為溫,苦入心為熱,辛入肺為清,鹹入腎為寒,甘入脾為至陰而四氣兼之,皆增其味而益其氣,故各從本髒之氣為用。所以久服黃連、苦參反熱,從火化也,餘味皆然。久則髒氣偏勝,即有偏絶,則有暴夭之道。是以絶粒服餌之人不暴亡者,無五味偏助也。況眼疾本於肝熱,肝與心為子母,心火,肝亦火也,腎孤髒也,人患一水不勝二火,豈可久服苦藥,使心有所偏勝,是以火救火,其可乎?
  黃連,治目及痢為要藥。古方治痢,香連丸(木香、黃連)。薑連散(幹薑伍)。變通丸(茱萸伍)。薑黃散(生薑伍)。治消渴用酒蒸黃連。治下血,大蒜伍。治口瘡,細辛伍。皆一冷一熱,一陰一陽,寒因熱用,熱因寒用,君臣相佐,陰陽相濟,最得利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無偏勝之害也。
  去心竅惡血,解服藥過劑煩悶。
  權、斅、道書皆言黃連犯豬肉令人泄瀉。
  《本草經疏》:黃連稟天地清寒之氣以生,故氣味苦寒而無毒。味厚於氣,味苦而厚,陰也。宜其下泄,欲使上行須加引導。入手少陰、陽明,足少陽、厥陰,足陽明、太陰。為病酒之仙藥,滯下之神草。六經所至,各有殊功。其主熱氣,目痛眥傷淚出,明目,大驚益膽者,涼心清肝膽也。腸澼腹痛下痢,《別錄》兼主泄澼。泄者,瀉利也;澼者,大腸下血也,俗名為髒毒。除水利骨,厚腸胃,療口瘡者,滌除腸、胃、脾三傢之濕熱也。久服令人不忘者,心傢無火則清,清則明,故不忘。
  簡誤:黃連味大苦,氣大寒,群草中清肅之物。其處上經,譬猶臯陶之在虞廷,明刑執法以禁民邪,是其職也。稷契夔竜之事,則非其任矣。故祛邪散熱,蕩滌腸胃,肅清神明,是其性之所長;而於補益精血,溫養元氣,則其功泊如也。凡病人血少氣虛,脾胃薄弱,血不足以致驚悸不眠,而兼煩熱躁渴,及産後不眠,血虛發熱,泄瀉腹痛,小兒痘瘡,陽虛作泄,行漿後泄瀉,老人脾胃虛寒作瀉,陰虛人天明溏泄,病名腎泄,真陰不足內熱煩躁諸證,法鹹忌之。犯之使人危殆,大忌豬肉。
  《本草蒙筌》:味苦,氣寒。味厚氣薄,可升可降。沉也,陰也,陰中微陽。無毒。治諸火邪,依各製炒。治諸火邪,依各製炒。火在上炒醇酒,火在下炒以童便。實火樸硝,虛火釅醋。痰火薑汁,伏火火伏下焦者。????湯。氣滯火同吳茱萸,血瘕火拌幹漆末。食積瀉亦可服,陳壁土嚮東者妙。研炒之。硝茱漆土俱研細,調水和炒。肝膽火盛欲驅,必求豬膽汁炒。又治赤眼,人乳浸蒸。或點或吞,立能劫痛。勝烏附,烏頭、附子。畏款鼕。惡芫菊芫花、菊花。玄參,忌豬肉冷水。為使黃芩竜骨,入手少陰心經。巴豆遇之,其毒即解。可熬膏煎液,任合散為丸。香連丸廣木香和攙,為腹痛下痢要藥;茱連丸吳茱萸佐助,乃吞吐酸水神方。如止消渴便多,單研蜜為丸亦效。同枳殼治血痔,血當歸治眼瘡。佐桂蜜煎服空心,黃連為君,佐官桂少許,煎百沸入蜜,空心服之。使心腎交於頃刻。鎮肝涼血,凡治血,防風為上使,黃連為中使,地榆為下使。調胃厚腸。益膽止驚癇,瀉心除痞滿。去婦人陰戶作腫,愈小兒食土成疳。消惡瘡惡癰,卻濕熱鬱熱。
  謨按:苦先入心,火必就燥。黃連苦燥,乃入心經。雖雲瀉心實,瀉脾髒為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也。但久服之,反從火化,愈覺發熱,不知有寒。故其功效惟初病氣實熱盛者,服之最良,而久病氣虛發熱,服之又反助其火也。
  《本草乘雅》:苦寒凌鼕,寒水之;有節色黃,中土之製,判為心之用藥也。熱氣上炎,即以炎上作苦之品,異以入之,變易其性,以致和平。
  黃取其色,連象其形,凌鼕不凋,氣寒味苦,合得太陽寒水化氣。假此黃土,以為堤防不特默化其侮反侮其侮,以為用神。方隨機應變,絶無內顧之虞。炎上作苦,苦性走下,匹休太陽上及九天,下徹九泉,外彌膚腠,內達五中,故連可上治頭目,下及陰中,外療瘡瘍,內主腸胃。久服則達於熱煩,而安於寧謚。故令人不忘,皆以火熱為本氣,火熱為標見,火熱為化氣者也。
  《藥性解》:黃連,味苦,性寒,無毒,入心經。主心火炎,目疾暴發,瘡瘍紅腫,腸紅下痢,痞滿泄瀉,小兒疳熱,消中口瘡,驚悸煩躁,天行熱疾。黃芩、竜骨、連翹、滑石為使,惡菊花、芫花、玄參、白鮮、白僵蠶,畏款鼕花,解巴豆、烏頭毒,忌豬肉、冷水。
  按:黃連味苦瀉心,治心火諸病不可缺,瀉痢雖屬脾經,正由火不能生土,況心與小腸相為表裏,心火瀉則小便亦利,而腸胃自厚矣。因寒得瀉者忌之,又久病氣虛,心火不盛者,用之則心氣愈虛,虛火反熾。
  《藥鑒》:氣寒味苦,氣薄味厚,無毒,沉也,陰也。手少陰藥也。以薑汁炒肜,則止嘔吐,清心胃。且治一切時氣,又解諸般熱毒穢毒及腫毒瘡瘍、目疾之暴發者。蓋黃連得薑汁製,則和其寒而性輕折,且少變其性,以引至熱處,而使之馴化,正經所謂熱因寒用是也。與木香同用,為腹痛下痢要藥。吳茱萸同用,乃吞吐酸水神方。同枳殼治血痔,同當歸治眼疾。佐桂蜜,使心腎交於頃刻。入薑辛,療心肺妙於須臾。欲上清頭目口瘡之類,酒炒為佳。欲瀉解痘瘡之毒,桔梗、麻黃汁炒之,取其達表而解之也。實火同樸硝,虛火用釅醋,痰火用薑汁,伏火用????湯。米食積瀉者,壁土炒之。赤眼暴發者,人乳浸之。東垣以為厚腸胃者,何也?蓋腸胃為濕熱所撓,而為痢為痛,得此苦寒之劑,則濕熱去而痛止,則腸胃自厚矣。又曰與木香同用,治心下痞滿並伏梁心積宜矣,若停食受寒,及傷寒下早所使者,則不可用。又曰除腸中混雜之紅宜矣,如陰虛下血,及損脾而血不歸脾者,概用之乎?又曰治五勞七情,定驚悸,止心腹痛,皆未分寒熱而混言之,用者宜斟酌可也。
  鬍黃連療勞熱骨蒸,治傷寒咳嗽,溫瘧多熱即解,久痢成疳竟除。補肝膽,劫目疼尤靈。理腰腎,斂陰汗最捷。大都苦先入心,入心則熱澡,此劑雖雲瀉心,實瀉脾土,蓋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也。中病即已,不可久服,久則反從火化,愈覺發熱。故曰:芩連梔子,久服發熱。此之謂也。反花豬肉。
  《景嶽全書》:味大苦,氣大寒。味厚氣薄,沉也,降也,降中微升,陰中微陽。專治諸火,火在上,炒以酒;火在下,炒以童便。火而嘔者炒以薑汁;火而伏者炒以????湯。同吳茱萸炒,可以止火痛;同陳壁土炒,可止熱瀉。同枳實用,可消火脹;同天花粉用,能解煩渴。同木香丸,和火滯下痢腹痛;同吳茱萸丸,治胃熱吐吞酸水。總之,其性大寒,故惟平肝涼血,肅胃清腸涼膽,止驚癇,瀉心除痞滿。上可治吐血衄血,下可治腸便紅。療婦人陰戶腫痛,除小兒食積熱疳,殺蛔蟲,消惡瘡癰腫,除濕熱鬱熱,善治火眼,亦消痔漏。解烏附之熱,殺巴豆之毒。然其善瀉心脾實火,虛熱妄用,必致格陽,故寇宗奭曰:虛而冷者,慎勿輕用。王海藏曰:夏月久血痢,不用黃連,陰在內也。景嶽曰:人之脾胃,所以盛載萬物,發生萬物,本象地而屬土。土暖則氣行而燥,土寒則氣凝而濕,土燥則實,土濕則滑,此天地間不易之至理。黃連之苦寒若此,所以過服芩連者,無不敗脾,此其濕滑,亦自明顯易見。獨因陶弘景《別錄》中有調胃厚腸之一言,而劉河間復證之曰:諸苦寒藥多泄,惟黃連、黃柏性冷而燥。因緻後世視為奇見,無不謂黃連性燥而厚腸胃,凡治瀉痢者,開手便是黃連,不知黃連、黃柏之燥,於何見之?嗚呼!一言之謬,流染若此,難洗若此,悖理惑人,莫此為甚。雖曰黃連治痢亦有效者,然必其毒稟陽髒,或多縱口腹,濕熱為痢者,乃其所宜。且凡以縱肆不節而血氣正強者,即或誤用,未必殺人,久之邪去亦必漸愈,而歸功黃連,何不可也?此外,則凡以元氣素弱,傷脾患痢,或本無火邪而寒濕動脾者,其病極多,若妄用黃連,則脾腎日敗,百無一生。凡患痢而死者,率由此來,可不寒心?餘為此言,而人有未必信者,多以苦燥二字有未明耳,故餘於《傳忠錄》辨河間條中,復詳言苦味之理,以俟衛生仁者再為贊正,庶是非得明,而民生有攸賴矣。道書言:服黃連犯豬肉,令人泄瀉。
  《本草備要》:瀉火燥濕。
  大苦大寒。入心瀉火,王海藏曰:瀉心實瀉脾也。實則瀉其子。鎮肝涼血,凡治血,防風為上部之使,黃連為中部之使,地榆為下部之使。燥濕開鬱,解渴,單用能治消渴。除煩,益肝膽,厚腸胃,消心瘀,能去心竅惡血。止盜汗。涼心。治腸澼瀉痢,便血曰澼,有髒連丸。濕熱鬱而為痢,黃連治痢要藥。噤口者熱壅上焦,同人參煎湯呷之,但得下咽便好。喻嘉言曰:下痢必先汗解其外,後調其內。首用辛涼以解表,次用苦寒以攻裏。《機要》雲:後重宜下,腹痛宜和,身重宜除濕,脈弦宜去風,風邪內結宜汗,身冷自汗宜溫,膿血稠粘宜重劑以竭之。下痢赤屬血分,白屬氣分。戴氏曰:俗謂赤熱白寒者非也,通作濕熱處治,但有新久虛實之分。痞滿燥濕開鬱。仲景治九仲心下痞,五等瀉心湯皆用之。腹痛,清熱。心痛伏梁,心積。目痛眥傷,人乳浸點或合歸、芍等分,煎湯熱洗,散熱活血。癰疽瘡疥,諸痛癢瘡,皆屬心火。明目《傳信方》:羊肝一具,黃連一兩,搗丸,凡是目疾皆治,名羊肝丸。定驚,鎮肝。止汗解毒,除疳同豬肝蒸為丸。殺蛔。蛔得苦則伏。虛寒為病者禁用。久服黃連、苦參反熱,從火化也。昂按:炎上作苦,味苦必燥,燥則熱矣。且苦寒沉陰肅殺,伐傷生和之氣也。韓矛曰:黃連與肉桂同行,能交心腎於頃刻。時珍曰:治痢用香連丸;薑連丸用黃連、幹薑;薑黃散用黃連、生薑;左金用黃連、吳茱萸。治口瘡用黃連細辛,止下血用黃連、大蒜。一陰一陽,寒因熱用,熱因寒用。最得製方之妙。治心火生用,虛火醋炒,肝膽火豬膽汁炒,上焦火酒炒,有吞酸嘈雜等證,亦有吐酸者名酢心,宜黃連、吳茱萸降火開鬱。酢,音醋。中焦火薑汁炒;下焦水????水或童便炒;食積火黃土炒;治濕熱在氣分,吳茱萸湯炒;在血分幹漆水炒;點眼赤,人乳侵。時珍曰:諸法不獨為之引導,蓋辛熱其寒苦,鹹寒製其燥性,用者詳之。黃芩、竜骨為使,惡菊花、玄參、僵蠶、白鮮皮、畏款鼕、牛膝,忌豬肉,時珍曰:方有髒連丸,黃連豬肝丸,豈忌肉而不忌髒腑乎?殺烏頭、巴豆毒。黃連瀉心火,佐以竜膽瀉肝膽火,白芍瀉脾火,石膏瀉胃火,知母瀉腎火,黃柏瀉膀胱火,木通瀉小腸火,黃芩瀉肺火,梔子佐之;瀉大腸火,黃連佐之;柴鬍瀉肝膽火,黃連佐之;瀉三焦火,黃芩佐之。鄭奠一曰:熱鬱惡心,兀兀欲吐,用黃連數分甚效。
  《本經逢原》:苦寒,無毒。治心髒火,生用;治肝膽實火,豬膽汁炒;治肝膽虛火,醋炒褐色;治上焦火,酒炒;中焦火薑,汁炒;下焦火????,水炒;氣分鬱結肝火,煎吳茱萸湯炒;血分塊中伏火,同幹漆末炒;食積火,黃土拌炒。解附子、巴豆、輕粉毒,忌豬肉。
  黃連性寒味苦,氣薄味厚,降多升少,入手少陰厥陰。苦入心,寒勝熱,黃連、大黃之苦寒,以導心下之實熱,去心竅惡血,仲景九種心下痞,五等瀉心湯皆用之。瀉心者,其實瀉脾,實則瀉其子也。下痢胃口虛熱口噤者,黃連人參煎湯,時時呷之;如吐再飲,但得一呷下咽便好。諸苦寒藥多瀉,惟黃連、芩、柏,性寒而燥,能降火去濕止瀉痢,故血痢以之為君。今人但見腸虛滲泄,微似有血,不顧寒熱多少,便用黃連,由是多緻危殆。至於虛冷白痢,及先瀉後痢之虛寒證,誤用致死多矣。諸痛瘍瘡,皆屬心火。眼暴赤腫,痛不可忍,亦屬心火,兼挾肝邪,俱宜黃連、當歸,治痢及目為要藥。故《本經》首言治熱氣目痛,及腸澼腹痛之患,取苦燥之性,以清頭目,堅腸胃,祛濕熱也。婦人陰中腫痛,亦是濕熱為患,尤宜以苦燥之。古方治痢,香連丸用黃連、木香,薑連散用幹薑、黃連,佐金丸用黃連、吳茱萸。治消渴用酒蒸黃連,治口瘡用細辛黃連,治下血用黃連葫蒜。皆是寒因熱用,熱因寒用,而無偏勝之害。然苦寒之劑,中病即止,豈可使肅殺之令常行,而伐生發衝和之氣乎!醫經有久服黃連、苦參反熱之說,此性雖寒,其味至苦,入胃則先歸於心,久而不已,心火偏勝則熱,乃其理也。近代唐流,喜用黃連為清劑,殊不知黃連瀉實火,若虛火而妄投,反傷中氣,陰火愈逆上無製矣。故陰虛煩熱,脾虛泄瀉,五更腎泄,婦人産後血虛煩熱,小兒痘疹氣虛作瀉,及行漿後泄瀉,並皆禁用。
  《本草崇原》:黃連生於西蜀,味苦氣寒,稟少陰水陰之精氣。主治熱氣者,水滋其火,陰濟其陽也。目痛、眥傷泣出者,火熱上炎於目,則目痛而眥肉傷,眥肉傷則泣出。又曰:明目者,申明治目痛,眥傷泣出,以其能明目也。腸澼者,火熱內乘於陰,夫熱淫於內,薄為腸澼,此熱傷陰分也。腹痛下痢者,風寒暑濕之邪傷其經脈,不能從肌腠而外出,則於行腸胃,緻有腸痛下痢之證。黃連瀉火熱而養陰,故治腸澼腹痛下?8救艘踔兄淄湊擼幕鸚嗷鴝懷鬩病;屏嗪誶寤鶉齲手胃救艘踔兄淄礎>梅釗瞬煌擼獻蹋盒幕鴝瘢蠆煌病L部嗪嘣謚釁廢縷罰ɑ屏杏諫掀氛擼踔杏醒簦薌鎂鴝褚病I僖踔魎鷦諫希鴝宦湟丁?
  凡物性有寒熱溫清燥潤,及五色五味。五色五味以應五運,寒熱溫清燥潤以應六氣,是以上古司歲備物。如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司歲,則備溫熱之藥。太陽寒水司歲,則備陰寒之藥。厥陰風木司歲,則備清涼之藥。太陰濕土司歲,則備甘潤之藥。陽膽燥金司歲,則備辛燥之藥。岐伯曰:司歲備物得天地之專精,非司歲備物則氣散也。後世不能效上古之預備,因加炮製以助其力。如黃連水浸,附子火炮,即助寒水君火之義。後人不體經義,反以火炒黃連,尿煮附子。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是製也,非製也。譬之鷹犬之力,在於爪牙。今束其爪,縛其牙,亦何貴乎鷹犬哉。
  《本草求真》:[批]大瀉心火實熱。
  黃連專入心,兼入腸、胃、脾。大苦大寒,據書所載治功,備極表著,且以《別錄》中有厚腸胃一語,互為傳播,以至於今,廖尤莫闢,貽害無窮。詎知黃連止屬瀉心之品,除濕之味。好古曰:黃連苦燥,苦入心,心就燥,瀉心者,其實瀉脾也。實則瀉其子也。即雲腸澼能止,口幹能除,痞滿腹痛能消,癰疽瘡瘍能愈,肝虛能鎮,與夫婦人陰蝕,小兒疳積,並火眼赤痛,吐血、衄血、諸毒等癥,無不由此調治,亦何莫不因濕熱火退而言,豈於濕除火退之外,尚有治效之著哉。元素曰:黃連其用有六,瀉心髒火,一也;去中焦濕熱,二也;諸瘡必用,三也;去風濕,四也;赤眼暴發,五也;止中部見血,六也。朱震亨曰:下痢胃口熱噤口者,用黃連人參煎湯,終日呷之,如吐,再強飲,但得一呷下咽便好。劉完素曰:古方以黃連為治痢之最,蓋治痢惟宜辛苦寒藥,辛能發散,開通鬱結,苦能燥濕,寒能勝熱,使氣宣平而已。諸苦寒藥多泄,惟黃連、黃柏性冷而燥,能降火去濕而止瀉?9手瘟∫災j皆唬悍慚郾┓⒊嘀住⑼床豢扇陶擼嘶屏⒌憊橐躍平逯凰奘巢幌⑿南縷β擼胗沒屏四資怠?齟誦再鞔懇酰諶順ξ桿睾瘢性鍤鶉齲啵杏釁暈Γ攣稈舳倬稹W趭]曰:今人多用黃連治痢,蓋執以苦燥之義,下俚但見腸虛滲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又不顧寒熱多少,惟欲盡劑,由是多緻危睏。時珍曰:黃連大苦大寒之藥,用之降火燥濕,中病即當止,豈可久服,使肅殺之令常行而伐其生發衝和之氣乎。秦觀與喬希聖論黃連書云:聞公以眼疾餌黃連至十數兩猶不已,殆不可也。醫經有久服黃連、苦參反熱之說,此雖大寒,其味至苦,入胃則先歸於心,入而不已,心火偏勝則熱,乃其理也。矧有脾陽素弱,因此一言流播,而可恃為常服者乎。今人一見火熾,不論是寒是熱,是虛是實,輒以取投,以致偏勝貽患,暗受夭折,殊堪嘆惜。時珍曰:黃連治目及痢為要藥。古方治痢,香連丸用黃連、木香;薑連散用幹薑、黃連;變通散用黃連、茱萸;薑黃散用黃連、生薑。治消渴用酒蒸黃連;治伏暑用酒煮黃連;治下血用黃連、大蒜;治肝火用黃連、茱萸;治口瘡用黃連、細辛,皆是一冷一熱,一陰一陽,寒熱互用之意,而無偏勝之害。汪昂曰:黃連瀉心火,佐以竜膽瀉肝膽火,白芍瀉脾火,石膏瀉胃火,知母瀉腎火,黃柏瀉膀胱火,木通瀉小腸火。黃芩瀉肺火,梔子佐之;瀉大腸火,黃連佐之。柴鬍瀉肝膽火,黃連佐之;瀉三焦火,黃芩佐之。綉按:柴鬍瀉火,止就肝膽邪鬱而言,若內實火用此,愈增其害矣,不可不知。
  《得配本草》:黃芩、竜肌、理石為之使。畏牛膝、款鼕,惡冷水、菊花、玄參、白僵蠶、白鮮皮、芫花。忌豬肉。殺烏頭、巴豆、輕粉毒。
  大苦,大寒。入手少陰經氣分。瀉心脾,涼肝膽,清三焦,解熱毒。燥濕開鬱,治心竅惡血,陽毒發狂,驚悸煩躁,惡心痞滿,吞酸吐酸,心腹諸痛,腸澼瀉痢,疳疾蟲癥,癰疽瘡疥,暴赤目痛,牙疳口瘡,孕婦腹中兒啼,胎驚子煩,陰戶腫痛。
  得木香,治熱滯;得枳殼,治痔瘡;得肉桂,使心腎相交;得吳茱萸,治挾熱下痢;得白芍,瀉脾火;得石膏,瀉胃火;得知母,瀉腎火;得黃芩,瀉肺火;得木通,瀉小腸火;得川柏,瀉膀胱火;得槐米,瀉大腸火;得山梔,瀉三焦火。配煨獨頭蒜,治髒毒下血;配川椒,安蛔蟲;配蘆薈末,蜜湯腸,治小兒疳疾。加蟾炭等分,青黛減半,麝香少許,搽走馬牙疳。配茯苓,去濕熱,治白淫。佐竜膽草,瀉肝膽火;佐枳實,消痞氣火脹;佐花粉,解煩渴;使細辛,治口瘡,止下血。
  各經瀉火藥得川連,其力愈猛。
  瀉心火,生用;火在上,酒炒;火在下,童便炒;火在中,薑汁炒;伏火,????水炒;火在氣分而痛,吳茱萸拌炒;食積成火,黃土炒;止瀉,壁土炒;肝膽火,醋炒或膽汁炒;熱結於下,樸硝拌炒;血中伏火,幹漆拌炒。
  虛熱妄用,必致格陽。真陰益乏。久服反化為熱。連必燥而不潤。不可食豬肉,恐令人作瀉。
  邪火橫逆,非至苦至寒之品不能退其熱勢。然發熱初起,邪火正欲攻擊而出,投川連遏抑其火,則邪將盤結而不散,散緻內傷氣血,熱邪愈炎,所謂寒之益熱也。又熱久陰氣大傷,胃液幹枯,宜急救胃陰,以製陽火,涼潤之劑在所必需。若用苦燥者治其熱,則愈燥而愈熱。蓋苦以降氣,氣降則陰不生,燥以耗血,血亡則津益竭,由是畏火起與邪火交相攻擊,其斃也可立而待。
  《本草經解》:黃連氣寒,秉天鼕寒之水氣,入足少陰腎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味俱降,陰也。
  其主熱氣目痛也,心主火,火氣熱,心病捨肝,肝開竅於目也,黃連苦寒,所以清火也。手少陰之正脈,出於面,合目內眥,手少陰為心火,火盛,則心係急而淚出;眥傷者,皆心火,黃連清心,所以主之。實則瀉其子,心者,肝木之子也,清心則肝邪瀉,所以明目也。
  大腸為庚金之腑,心火乘之,則津液化成膿血,痛而下痢矣,其主之者,寒以清火,苦以瀉熱也。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婦人陰中,乃腎竅也,熱盛則腫,腫痛者火盛也,黃連入腎,寒苦清火,所以主之。
  其久服令人不忘者,入心清火,火清則心明,能記憶也。
  《神農本草經讀》:黃連氣寒,秉天鼕寒之水氣,入足少陰腎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水而味水,一物同俱,故能除水火相亂,而為濕熱之病。
  其雲之熱氣者,除一切氣分之熱也。目痛眥傷淚出不明,皆濕熱在上之病;腸澼腹痛下痢,皆濕熱在中之病;婦人陰中腫痛,為濕熱在下之病,黃連除濕熱,所以主之。
  久服令人不忘者,苦入心,即能補心也。然苦為火之本味,以其味之苦而補之;而寒能勝火,即以其之寒而瀉之。千古唯仲景得《本經》之秘,《金匱》治心氣不足而吐血者,取之以補心;傷寒寒熱互結心下,而痞而者,取之以瀉心;厥陰之熱,氣撞心者,合以烏梅;下痢後重者,合以白頭翁等法,真信而好古之大聖人也。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味苦寒。主熱氣,除熱在氣分者。目痛,眥傷淚出,明目,除濕熱在上之病。腸澼腹痛下痢,除濕熱在中之?8救艘踔兄淄礎3仍諳輪 >梅釗瞬煌?噯胄哪懿剮囊病?
  苦味屬火,其性皆熱,此固常理。黃連至苦,而反至寒,則得火之味與水之性者也,故能除水火相亂之病。水火相亂者,濕熱是也。凡藥能去濕者必增熱,能除熱者,必不能去濕。惟黃連能以苦燥濕,以寒除熱,一舉兩得,莫神於此。
  心屬火,寒勝火,則黃連宜為瀉心之藥,而反能補心何也?蓋苦為火之正味,乃以味補之也,若心傢有邪火,則此亦能瀉之,而真火反得寧,是瀉之即所以補之也。
  苦之極者,其性反寒,即《內經》亢害承製之義。所謂火盛之極,反兼水化也。
  《本經疏證》:黃連根株叢延,蔓引相屬,有數百株共一莖者,故名連,其治亦多延淹久之證,如淫瘡黃連粉主之是矣,夫名浸淫,則非初起暴得之疾,亦非一治可瘳之候,故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從未有新得之病用黃連者。
  黃連根黃花黃實黃,皆具土色,四月開花,六月結實,七月根緊,適逢太陰濕土陽明燥金主令時,宜乎為入脾胃之藥矣,乃仲景諸瀉心湯以之為關鍵何歟?夫仲景溯諸瀉心證之源曰,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結胸稱熱入,痞不稱熱,可見所入之邪,非陽邪矣。陰邪結於陰位,心下痞鞭,非心病而何?心自病不能溫土,土遂不運而幹噫食臭幹嘔心煩下利矣,腹中雷鳴者,心氣被遏不能上行,下走腸間也(觀本經桔梗丹參之治可見),夫心之為體,於卦象離,今被邪之已化者,陰邪已化,不逼心陽,則在內之沸亂略定,惟在外之邪氣尚阻,則取二黃之泄熱,蕩去其邪,邪去正自安矣,惡寒汗出者也,在上之陰邪纔化,在下之陰氣復逆,故輕取二黃之氣,以蕩熱除穢重任附子之威,以追逐逆陰,使之異趨同歸,相成而不相背也。其未化者,陽餒股肉於陽位,而恣肆於陰分,邪盤踞於清道,而潰泄於下,非幹薑半夏生薑之振散陰霾,不足以廓清心之外郭;非人浸黃連之養陰泄熱,不足以安擾心之內訌,然則直謂之補心可也,而曰瀉心何哉?夫稱謂當循其實,補者益其虛,瀉者泄其實,今者明因邪氣入伐,緻心髒內訌,若曰補則嫌於無邪矣,顧可乎?本經所謂腸澼腹痛下利者,與此心同。蓋腸澼腹痛下利,多發於夏秋濕熱之交,盛暑之時,心氣發舒,其驗在汗,所謂汗為心液也。當此之時,或由口食寒膩,阻遏其發舒之氣,或由乘風取涼,使汗不得暢,於是火鬱於中,陰凝於外,因遂生濕,濕復生熱,寒熱與濕,輾轉膠固,故後世所製香連薑連等法,均傷此意為之。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少陰病,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二方緣以黃連為君,二證皆發於心,可見黃連為瀉心火之劑矣。成無己曰,陰不得升,獨治於下,為腹中痛;陽不得降,獨治於上,為胸中熱。欲嘔吐,夫陰之升,其體由腎,其用由肝,陽之降,其源由肺,其責由心,然脾胃為升降之樞,脾提腎肝之氣以升,胃曳心肺之氣而降,故治陰之不升,必兼治脾,治陽之不降,必兼治胃,是於黃連湯又可參。黃連為心胃之劑,嘔吐為胃病,故後世治嘔用黃連,其效最捷,蓋上升皆火之變見,人身之火,惟欲其降,升則為病,即所謂諸嘔吐酸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者也。尤在涇曰,陽經之寒變為熱,則歸於氣,陰經之寒變為熱,則歸於血,陽經之熱,或有歸於血者,惟陰經之熱,則必不歸於氣,故三陰有熱結證,不用調胃承氣小承氣,而獨用大承氣,諸下利證不已,必便膿血,是其驗證也。心中煩,不得臥,熱證也,至二三日以上,乃心中煩,不得臥,則非始即屬熱矣,始即屬熱,心中煩不得臥者,為陰虛,陰虛則不得瀉火,今至二三日以上始見則為陽盛,陽盛則宜瀉火,然致此陽盛,亦必其陰本虛,故阿膠芍藥雞子黃,無非救陰之品,瀉火則惟恃芩連,而芩止一兩,連乃四兩,此黃連之任,獨冠一方,無可議矣。二方而觀,又可悟黃連一味,在黃連湯為溫劑中寒藥,在黃連阿膠湯,為補劑中瀉藥矣。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註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裏擷筋骨血氣之精與脈並為係,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是故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陰陽合揣而為精明。以是知目疾非一經之病,黃連所主之目痛,必兼皆傷泣,出又須識其目痛皆傷泣出,必因於熱氣所為,乃為的對之劑,此何以故?如上文所云痛,有因於瞳子者,黑睛者,白眼者,則非矣,皆傷有因約束裏擷者,泣出有因風者寒者虛者,皆不得用矣。蓋惟傷在胞之內,白睛之外,始為赤絡之病,泣出隨眵始為濕熱相搏,熱者傷主,赤脈屬心,千金外臺諸方用黃連為君者,其所敷陳諸病,如大棗煎之目熱皆赤生赤脈侵睛,洗眼湯之目熱痛汁出,乳汁煎出,乳出汁煎之淚出皆赤療,黃連煎之眼赤除熱,莫不與本經相吻合,仍不外清心火除濕熱二者而已。
  古書語簡而意深,讀之者慎勿草,如此條所謂婦人陰中腫痛者是也。夫陰中腫痛,丈夫亦有之,何獨於婦人,即婦人陰中為病,亦不止腫痛一端。金匱要略雖無明文,千金外如所臚列者,如陰蝕、陰疳、陰中爛傷、陰癢痛、陰中有蟲、陰下脫、陰挺,皆不用黃連,而獨於腫痛則間用之。大抵陰中之疾,皆始於小便,小便不利,則濕壅熱生,濕與熱相傳不得泄則腫,婦人前陰,又為血潮汐之常道,於是遂涉血為痛,理固然矣。黃連非能治腫痛也,陰中腫痛,須用之者,蓋陰中腫痛,必由濕熱,而燥濕之物,多足以助熱,清熱之物,多足以滋濕,惟黃連既能燥濕,又能情熱,他處腫痛,有因風者,有因熱寒者,有因火者,不必盡由於濕,故本經獨標出婦人也。雖然,丈夫陰中諸疾,亦無不由濕熱,黃連之治,獨標出婦人者何居?蓋惟丈夫多不涉及於血,即使停濕生熱,且涉及於血,亦宜通利,宜滋清,如導赤等方,而不宜燥。夫甘為濕化,苦為燥化,故凡味之甘者,雖性燥亦能壅氣為濕,味之苦者,縱如黃連之寒,獨不能因燥以激發其火耶?是知黃連之治濕治熱,須分別觀之。濕證之急者可用,緩者不可用。蓋濕緩者熱不盛,熱不盛則惡黃連之氣寒也;熱證之緩者可用,急者不可用,蓋熱證急者濕不盛,濕不盛則惡黃連之性燥矣。黃連之治血熱,亦宜分別觀之,蓋惟氣分之熱涉及血者可用,血分自生熱者不可用,以血似水,而性主流動,黃連之寒,恐其凝血,其燥,又恐涸血也。
  或問黃連入心清熱燥濕,子既言之鑿鑿矣,獨不思烏梅丸、幹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任黃連皆重,而所治皆肝病乎?曰,篇中凡言入某髒某腑者,解釋其義如此,耳非鑿鑿言之也。試觀本經別錄,止言某藥治某病,而不言入某髒某腑,解之者不推明某病關係某髒某腑,何由知其病之所以然,而仲景書亦止以某病屬某經,某方主治某病,並不言某方治何髒何腑之病。譬如太陽病有惡風惡寒,而喘非肺病乎?心憒憒,心惕惕,心中悸,非心病乎?大義之所以,講論之所及,原不可一途論也。子以烏梅丸幹薑黃連,別錄蓋已確然言之矣,曰黃連主五髒冷熱久下泄澼膿血是也,夫冷熱天淵,何能久相守而不相入?必也君主之火令不行,斯冷是冷而熱是熱,冷是冷是熱,斯一身所有津液,每日所增水𠔌,悉不化為精純以上騰,而紛紛墜纍而下,冷多者為泄,熱多者為澼,澼甚者為膿血,冷輕者為痰飲,故烏梅丸治入利膿血,幹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治寒格吐下,白頭翁湯治熱利下重,小陷胸湯治飲滯停中,無不有藉於黃連。其病之輕重高下,係於冷熱孰多孰少,故或配以附子幹薑桂枝,或配以幹薑人參,或配以秦皮黃柏,或配以瓜蔞半夏,不全藉黃連,是可知黃連之治,未必在肝,烏梅丸證、幹薑黃連黃芩人參湯證,未必不係心矣。雖然,五髒冷熱久下泄澼濃血一語,讀之當字字較量,觀下利圊𠔌者,與四逆湯,下痢便膿血者,與桃花湯,皆不用黃連,又可知泄澼膿血之未久者,及久而但關乎五髒之冷,不關乎五髒之冷熱相兼者,均與黃連不宜矣。
  千金方之論消渴曰,凡積久飲酒,未有不成消渴,大寒凝海,而酒不凍,明酒性酷熱,物無以加,脯炙監鹼,酒客耽嗜,不離其口,三觴之後,製不由己,飲無度,咀嚼酢醬,不擇酸鹼,積年長夜,酣飲不解,遂使三焦猛熱,五髒乾燥,木石猶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外臺秘要方述古今錄驗方曰,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飲水多,小便數有脂似麥片,甜者,消渴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數者,消中也;三渴飲水,不能多,但腿腫腳先瘦,小陰痿弱,數小便者,腎消也。消渴者倍黃連,消中者倍栝蔞,腎消者加芒硝,由千金而言,酒是濕熱相兼之物,因酒致病,必係濕熱為源,所以宜用黃連,也由外臺而言,消渴略相似之病,有此三種,消中腎消,與黃連不宜,所以別乎可用黃連之的證也,反覆乎此二書,則庶幾欲用黃連止消渴者,知有別擇矣。
  黃連能除濕熱,即是厚腸胃,然黃芩亦除濕熱,何以不然?蓋黃連性燥,故入心而燥即寓味苦氣寒中。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皆屬燥金,同氣相求,是即厚之意也。惟黃連苦寒而燥,黃芩雖苦寒而不燥矣,是以不得以厚腸胃屬之。愚謂別錄謂黃連調胃厚腸,不得混而稱之曰厚腸胃也。夫腸胃中皆有脂膜一道,包裏其內,所以護導滓穢使下行者,若有濕熱混於其間,則脂膜消熔,隨滓穢而下,古人謂之腸澼,後人目為颳腸痢,亦曰腸垢。胃體廣大,容垢納污,雖有所留,亦未必剝及脂膜,故但和其中之所有,邊際自不受傷,故曰調;腸勢麯折盤旋,惟其麯折盤旋之處,更為濕氣留聚,濕阻熱益生,熱阻脂膜益消,去其所阻,則消爍之源絶,而薄者厚矣,故曰厚。凡人所食之物,不論青黑白赤,至胃悉變而黃不得謂不象黃連之色。又人之髒腑,有獨治一處者,有兩相連屬者,從無似大腸之於小腸,小腸之於胃,胃之於咽嗌,三腑相通,徹上徹下,連屬無隔,如此者,不得謂不像連黃之形。是黃連之調胃厚腸,原廣有意義,不必隘之以同氣相求一語也。惟苦寒而燥一語,實足貫徹黃連功能,如膽中清之腑,為濕熱所擾,則其中不清,故曰益膽水,濕洗關節而熱,則骨骱不利,故曰除水利骨,是在用之者意會焉可已。
  《本草新編》:黃連,味苦,寒,可升可降,陰也,無毒。入心與胞絡。最瀉火,亦能入肝。大約同引經之藥,俱能入之,而入心,尤專經也。止吐利吞酸,善解口渴。治火眼甚神,能安心,止夢遺,定狂躁,除痞滿,去婦人陰戶作腫。治小兒食土作疳,解暑熱、濕熱、鬱熱,實有專功。但亦臣使之藥,而不可以為君,宜少用而不宜多用,可治實熱而不可治虛熱也。蓋虛火宜補,則實火宜瀉。以黃連瀉火者,正治也;以肉桂治火者,從治也。故黃連、肉桂,寒熱實相反,似乎不可並用,而實有並用而成功者。蓋黃連入心,肉桂入腎也。凡人日夜之間,必心腎兩交,而後水火始得既濟,火水兩分,而心腎不交矣。心不交於腎,則日不能寐;腎不交於心,則夜不能寐矣。黃連與肉桂同用,則心腎交於頃刻,又何夢之不安乎。
  或問苦先入心,火必就燥,黃連味苦而性燥,正與心相同,似乎入心相宜矣,何以久服黃連,反從火化,不解心熱,而反增其焰者,何也?曰:此正見用黃連之宜少,而不宜多用。蓋心雖屬火,必得腎水以相濟,用黃連而不能解火熱者,原不可再瀉火也。火旺則水益衰,水衰則火益烈,不下治而上治,則愈增其焰矣。譬如釜內無水,止成焦釜,以水投之,則熱勢上衝而沸騰矣。治法當去其釜下之薪,則釜自寒矣。故正治心火而反熱者,必從治心火之為安,而從治心火者,又不若大補腎水之為得。蓋火得火而益炎,火得水而自息耳。
  或問黃連止痢而厚腸胃,吾子略而不談,何也?曰:此從前《本草》各書,無不載之,無俟再言也。然而予之不談者,又自有在。蓋黃連非治痢之物,瀉火之品也。痢疾濕熱,用黃連性燥而涼,以解濕而除熱似矣。殊不知黃連獨用以治痢,而痢益甚,用之於人參之中,治噤口之痢最神;用之於白芍、當歸之中,治紅赤之痢最效,可藉之以瀉火,而非用之以止痢,予所以但言其瀉火耳。況上文曾言止吐利吞酸,利即痢也,又未嘗不合言之矣。至於厚腸胃之說,說者謂瀉利日久,下多亡陰,颳去脂膜,腸胃必薄矣,黃連既止瀉利,則腸胃之薄者,可以重厚。嗟乎!此臆度之語,而非洞垣之說也。夫黃連性燥而寒涼,可以暫用,而不可久用。腸胃之脂膜既傷,安得一時遽厚哉。夫胃薄者,由於氣血之衰,而腸薄者,由於精水之耗。黃連但能瀉火,而不能生氣血、精水,吾不知所謂厚者,何以厚也。
  或問黃連瀉火,何以謂之益心,可見寒涼未必皆是瀉藥。曰:夫君之論,是欲揚黃柏、知母也。吾聞正寒益心,未聞正寒益腎。夫心中之火,君火也;腎中之火,相火也。正寒益心中之君火,非益心中之相火。雖心中君火,每藉心外相火以用事,然而心之君火則喜寒,心之相火則喜熱。以黃連治心之君火,而相火宜從治也。夫相火在心火之中,尚不用寒以治熱,況相火在腎不之內,又烏可用寒以治寒乎。昔丹溪用黃柏、知母,入於六味丸中,未必不鑒正寒益心,亦可用正寒的益腎也。誰知火不可以水滅,腎不可與心並論哉。
  或疑世人用黃連,不比用黃柏、知母,先生闢黃柏、知母,何必於論黃連之後,而大張其文瀾哉?嗟乎!是有說焉,不可不辨也。夫人生於火,不聞生於寒也。以瀉火為生,必變生為死矣。從來脾胃喜溫,而不喜寒,用寒涼降火,雖降腎火也,然胃為腎之關門,腎寒則胃寒,胃寒則脾亦寒。脾胃既寒,又何以蒸腐水𠔌哉。下不能消,則上必至於不能受,上下交睏,不死何待乎。又肺金之氣,必夜歸於腎之中,腎火沸騰,則肺氣不能歸矣。然補其腎水,而益其肺金,則腎足,而肺氣可復歸於腎。倘腎寒則腎火不歸,勢必上騰於肺,而又因腎之寒,不敢歸於下,則肺且變熱,而咳嗽之癥生。肺熱而腎寒,不死又何待乎。慨自虛火實火、正火邪火、君火相火之不明,所以治火之錯也。夫黃連,瀉實火也,補正火也,安君火也,不先將黃連之義,罄加闡揚,則虛火、邪火、相火之道,終不明於天下。吾所以於黃連門中,痛攻黃柏、知母,使天下後世知治火之藥,不可亂用寒涼,實救其源也。
  《本草分經》:大苦大寒。入心瀉火,鎮肝涼血,燥濕開鬱,能消心竅惡血,亦瀉脾火。酒炒治上焦火,薑汁炒治中焦火,水炒治下焦火。
No. 14
  黃連
  (《本經》)
  【異名】王連(《本經》),災連(《藥性論》)。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黃連、三角葉黃連、峨嵋野連或云南黃連的根莖。
  【植物形態】①黃連
  多年生草本,高15~25釐米。根莖黃色,常分枝,密生須根。葉基生,葉柄長6~16釐米,無毛;葉片稍帶革質,卵狀三角形,寬達10釐米,3全裂;中央裂片稍呈菱形,墓部急遽下延成長1~1.8釐米的細柄,裂片再作羽狀深裂,深裂片4~5對,近長圓形,先端急尖,彼此相距2~6毫米,邊緣具針刺狀鋸齒;兩側裂片斜卵形,比中央效片短,不等2深裂或罕2全裂,裂片常再作羽狀深裂;上面沿脈被短柔毛,下面無毛。花莖1~2,與葉等長或更長;二歧或多歧聚傘花序,生花3~8朵;苞片披針形,3~5羽狀深裂;萼片5,黃緑色,長橢圓狀卵形至披針形,長9~12.5毫米,寬2~3毫米;花瓣綫形或綫狀拉針形,長5~6.5毫米,先端尖,中央有蜜槽;雄蕊多數,外輪雄蕊比花瓣略短或近等長,花藥廣橢圓形,黃色;心皮8~12。蓇葖6~12,具柄,長6~7毫米。種子7~8,長橢圓形,長約2毫米,褐色。花期2~4月。果期3~6月。
  野生或栽培。分佈四川、貴州、湖北、陝西等地。
  ②三角葉黃連
  多年生草本。形態與黃連相似,主要特徵為根莖不分枝或少分枝。葉片紙質,卵形,長達16釐米,寬達15釐米,3全裂,裂片均具明顯的柄;中央裂片三角狀卵形,基部急縮成長達2.5釐米的細柄,羽狀深裂4~6對,兩側裂片斜卵狀三角形,不等的2深裂或半裂,小裂片彼此鄰接。苞片綫狀披針形,近中部3裂或櫛狀羽狀深裂。花萼狹卵形;花瓣近倒披針形,均較寬;雄蕊約20,長僅為花瓣的1/2左右;心皮9~12。種子不育。
  栽培於四川,野生種已不多見。
  ③峨嵋野連
  多年生草本,高15~30釐米。根莖較少分枝,節間短而密。葉基生,4~11枚,葉柄長5~16釐米;葉片披針形或窄卵形,約與葉柄等長,寬3.5~6.5釐米,3全裂;中央裂片三角狀披針形,長達14釐米,寬達6釐米,先端漸尖,基部急縮成小柄,羽狀深裂,7~10對,小裂片長橢圓狀卵形,緣具尖鋸齒;兩側裂片斜卵形,長僅為中央裂片的1/3~1/4,2深裂或偶2全裂,小裂片再作羽狀分裂或2深裂;上面沿脈被微柔毛外餘均無毛。花莖多單一,多歧聚傘花序,有花3~6朵;萼片綫形,長7.5~10毫米,寬0.7~1.2毫米;花瓣9~12,狹綫形,長約為花萼的1/2或較短;雄蕊多數,長約4毫米;心皮9~14。蓇葖長約8毫米。種子長圓形,黃褐色。
  野生於陰濕叢林中。分佈四川。
  ④雲南黃連
  多年生草本。形態與黃連很近似,主要區別為:根莖較少分枝,節間密。中央裂片卵狀菱形或長菱形,羽狀深裂3~6對,小裂片彼此的距離稀疏。多歧聚傘花序,有花3~5朵;苞片橢圓形,3深裂或羽狀深裂;花萼卵形或橢圓形,長6~8毫米,寬2~3毫米;花瓣匙形或卵狀匙形,長4.5~6毫米,寬0.5~1毫米,先端圓或鈍,中部以下變狹成細長的爪,中央有蜜槽;心皮8~15。
  生於高山寒濕林蔭下。分佈雲南、西藏昌都地區,雲南有栽培。
  此外,尚有短萼黃連(分佈廣西、廣東、福建、安徽、浙江、江西、湖南、貴州,少有栽培),五裂黃連(分佈雲南東南部),亦同供藥用。
  【採集】以立鼕後(11月)采收為宜。掘出後除去莖葉、須根及泥土,曬幹或烘幹,撞去粗皮。
  【藥材】黃連商品,因原植物與産地的不同,大致可分如下幾種:
  ①味連,又名:川連(《本草蒙筌》),雞爪連、雞爪黃連、光連。為植物黃連的乾燥根莖,多分枝,常3~6枝成束,稍彎麯,形如雞爪,長約3~7釐米,單枝直徑3~8毫米。外表黃褐色,栓皮剝落處呈紅棕色;分枝上有間斷橫紋,結節膨大,形如連珠,着生多數堅硬的細須根及須根痕,有的表面無橫紋而平滑如莖桿,習稱"過江枝"或"過橋桿";上部多有褐色鱗片殘留,頂端有未去淨的殘莖或葉柄。質堅實而硬,斷面不整齊,皮部暗棕色,木部金黃色,射綫有裂隙,中央髓部紅黃色,偶有空心。無臭,味極苦,嚼之唾液可染為紅黃色。以條肥壯、連珠形、質堅實、斷面紅黃色、無殘莖及須根者為佳。
  均屬栽培品,主産四川、湖北。陝西(平利)亦産。
  ②雅連(《本草從新》),又名:峨嵋連、嘉定連、刺蓋連。為植物三角葉黃連的乾燥根莖。多為單枝,少有分枝,略呈圓柱形,微彎麯呈蠶狀,長約4~8釐米,直徑約3~9毫米。外表褐色或黃棕色,間斷橫紋多,結節明顯,有多數須根殘痕、葉柄殘基及鱗片,"過江枝"較味連為少。質堅實,斷面不齊,皮部暗棕色,木部深黃色,射綫明顯,髓部時有空心。無臭,味極苦。以條肥壯、連珠形、質堅實、斷面黃色、無殘莖及須根者為佳。
  均屬栽培品,主産四川(峨嵋、洪雅)。
  ③野黃連,又名:鳳尾連。為植物峨嵋野連的乾燥根莖。外形與雅連相近,惟頂端多留有長6~10釐米的葉柄,作為野生的標記;根莖多單枝或有2分枝,略彎麯,長約5~6釐米,直徑4~6毫米,外表呈黑褐色,結節緊密成連珠狀,無"過江枝";殘留的鱗片較多,須根較硬。斷面木部鮮黃色。
  均屬野生。主産四川(峨嵋、洪雅、峨邊),産量極小,但一般認為品質最優。
  ④雲連(《本草從新》)主要為植物雲南黃連的乾燥根莖。較細小,多彎麯,拘攣,多為單枝,形如蝎尾。長約1.5~8釐米,直徑約2~4毫米。外皮黃緑色或灰黃色。其餘特徵與以上品種大致相同。
  栽培或野生。主産雲南(德欽、維西、騰衝、碧江)。
  此外,植物短萼黃連的根,商品多稱為"土黃連"或"土川連",各地有少量生産;植物五裂黃連的根,在雲南亦作"雲連"使用。黃連加工過程的剩餘部分-黃連須(須根)、剪口連(葉柄基部)、千子連(全部葉柄)、黃連葉(葉片)、黃連渣(撞籠中撞下的渣子)在少數地區亦代黃連使用。
  【化學成分】黃連含小檗鹼7~9%、黃連鹼,甲基黃連鹼、掌葉防已鹼、非洲防己鹼等生物鹼,尚含黃柏酮、黃柏內酯。
  峨嵋野連中分離出小檗鹼、甲基黃連鹼、藥根鹼、掌葉防己鹼,以及兩種非酚性生物鹼,兩種酚性生物鹼。
  【藥理作用】①抗微生物及抗原蟲作用
  ㈠細菌:體外試驗證明,黃連或小檗鹼對溶血性鏈球菌、腦膜炎球菌、肺炎雙球菌、霍亂弧菌、炭疽桿菌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皆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對痢疾桿菌、白喉桿菌、枯草桿菌、緑色鏈球菌均有抑製作用;對肺炎桿菌、百日咳桿菌、鼠疫桿菌、布氏桿菌、破傷風桿菌、産氣莢膜桿菌、結核桿菌等亦有效;對變形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則作用較差,對宋內氏痢疾桿菌,副傷寒桿菌、緑膿桿菌則幾無作用。由於實驗方法之不同,各傢報告有些差異。對痢疾桿菌,以舒氏痢疾桿菌的敏感度較高,其次弗氏、宋內氏最差。其作用等於或優於磺胺而弱於鏈黴素及氯黴素。黃連粗提取物與純小檗鹼的抗菌作用,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有少數情況,對某種細菌的作用不完全一致的。煎劑即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對鏈黴素、氯黴素、土黴素抗藥後,小檗鹼仍有抗菌作用,也有報告,加用小檗鹼可恢復腸道細菌對上述藥物的敏感性;在體外及體內的試驗中,它與鏈黴素、磺胺對葡萄球菌還顯示有協同作用。小檗鹼與磺胺類藥物對痢疾桿菌同時發生抗藥性的菌株雖較多,但並無完全的交叉耐藥性。在試管中對百日咳桿菌有顯著的抑菌作用,雖然其最低有效濃度高於鏈黴素與氯黴素,但其臨床療效至少不低於鏈黴素與氯黴素。對白喉桿菌,體外有抑菌作用;但口服黃連,不能保護白喉桿菌對豚鼠的致死作用,也未能減輕或抑製局部反應的發生以及皮內註射白喉毒素的局部反應。對鳥型、牛型、人型結核桿菌皆有抑製作用。由於所用培養基及菌株等條件的不同,其抑製作用有較為顯著的,也有不顯著的,一般遠不及對氨水楊酸。體內試驗,對接種結核桿菌的小鼠、傢兔、豚鼠的療效均不十分顯著。有人報告,1:2000小檗鹼與結核菌在體外作用三日後,並不影響細菌對豚鼠的致病力,如作用14日後,則可使其致病力降低1/2。㈡其他微生物及原蟲:在雞胚試驗中,黃連對各型流感病毒、新城病毒均有一定的抑製作用。在試管中對十餘種常見致病性真菌有廣泛而顯著的抑製。對鈎端蠃旋體,在試管中有相當強的殺滅作用,小檗鹼在7.5微剋/毫升,黃連水煎劑在1.9毫剋/毫升時,即有顯著作用。黃連煎劑及硫酸小檗鹼在體外及體內均有抗阿米巴原蟲作用,體外試驗,其效力相當於依米丁的1/128,漢防己甲素的1/4;體內試驗相當於漢防己甲素的1/16。此外,尚有抗滴蟲、抗黑熱病原蟲、抗錐蟲、殺草履蟲等作用。由於其作用廣泛,有人認為可作為防腐劑,其酚係數在5~20之間。黃連抑菌的有效成分,一般認為是小檗鹼。黃連生藥炒焦後,小檗鹼含量有所降低,抗菌力亦隨之減弱。它低濃度(約為10毫剋/100毫升)為抑菌,高濃度(約為20毫剋/100毫升)為殺菌。其殺菌作用原理較為復雜,尚未完全闡明。小檗鹼能抑製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與呼吸,抑製細菌的葡萄糖及糖代謝中間産物的氧化過程,特別是脫氫反應。與維生素PP及B有較顯著的拮抗作用;偏鹼性時,能使大腸桿菌、糞鏈球菌的吡哆醛與酶蛋白的結合受到抑製,在酸性時則否,能抑製細菌對蛋白質的合成;黃連及其復方製劑可使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素及血漿蛋白凝固酶的效價降低。在對霍亂弧菌的研究中證明,小檗鹼可能傷害了細胞膜,而導致細胞內成分的改變;它不影響核酸合成,而增加蛋白質的分解過程,對脂肪酸成分(飽和的及不飽和的)也有改變。據報道,它能增強白細胞及肝髒網狀內皮係統的吞噬能力;能使動物因感染而産生的代謝障礙,如心肌糖元及某些酶活性之降低,有所恢復。對豚鼠對布氏桿菌活菌菌苗的免疫反應,小檗鹼(單用或與磷胺並用)在早期用藥時,稍呈抑製,晚期則並無影響。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與弗氏痢疾桿菌對單用小檗鹼極易産生抗藥性。某些細菌還可從培養基中同化小檗鹼;但對青黴素、鏈黴素、金黴素、異煙肼、對氨水楊酸之間並無交叉耐藥性。據報道,用黃連組成復方後,抗藥性之形成遠較單用時為小,抗菌效力還有所提高。
  ②對循環係統的作用
  靜脈註射或口服小檗鹼對麻醉(犬、貓、兔)或不麻醉(大鼠)動物,均可引起血壓下降。一般劑量時,持續時間不長,重複給藥,無增強作用及耐受現象。降壓作用與心髒無關,因為在一般劑量或小劑量時,它能興奮心髒,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大劑量方抑製心髒;即使再增加劑量,在離體蟾蜍或貓的心髒上亦無停搏現象。降壓與血管的擴張有關,因為降壓的同時,脾、腸、腎及四肢容積皆有增大,蟾蜍血管灌流及傢兔寓體腎髒灌流,也都證明它能直接擴張血管。小檗鹼的降壓作用不受苯海拉明和利血平化的影響;阿托品可阻斷其降壓作用(麻醉大鼠),但不影響乙酰膽鹼的降壓反應;因此其作用可能是直接興奮毒蕈鹼樣受體。對降壓原理中的各方面因素進行了不少的研究以後,一般認為,其降壓乃由於對血管的直接作用與增強乙酰膽鹼(見下節)兩種因素而來。有若幹原理至今尚未獲圓滿解釋,如麥角毒能將小檗鹼的降壓作用翻轉為升壓作用;註射大量阿托品後,乙酰膽鹼的升壓作用可被小檗鹼翻轉為降壓作用等,皆有待繼續研究。
  ③對乙酰膽鹼等的作用
  小檗鹼在哺乳類心髒標本(心肺裝置、離體貓心、離體兔心耳、離體貓心耳)上,小劑量能增強乙酰膽鹼的作用,大劑量則對抗之,在整體動物上也是這樣,小劑量增強乙酰膽鹼或電刺激迷走神經外周端引起的血壓下降,大劑量則削弱此種反應。在兔耳、蛙下肢灌流、離體兔腸、支氣管等標本上,小檗鹼都能增強乙酰膽鹼的作用;亦可增強電刺激鼓索神經、註射毛果芸香鹼引起的唾液分泌。在對傢兔瞳孔的試驗中,局部用藥,小檗鹼(0.5%)可增強乙酰膽鹼的作用。此外,它還能顯著增強乙酰膽鹼對蛙腹直肌的作用,小劑量時呈現顯著的抗箭毒樣作用,劑量過大,則又可增強某些藥的箭毒樣作用。在整體動物身上也可觀察到抗箭毒樣作用,但在體內,作用發生很慢,與毒扁豆鹼不同.其作用強度(兔垂頭及小鼠的毒性試驗)不如毒扁豆鹼,其衍化物可有更強的抗箭毒樣作用。總之,小檗鹼具有雙相作用;它對乙酰膽鹼的增強作用,與其抗膽鹼酯酶有關,在犬、馬血清、兔腦勻漿膽鹼酯酶的活力測定中,都確定它的抗膽鹼酯酶的作用,但效力僅及新斯的明的1/200。另一方面,小檗鹼對乙酰膽鹼的拮抗作用,則可能與其化學結構同屬季銨化合物,因而二者之間發生相互競爭性拮抗所致。
  小檗鹼還有某些抗腎上腺素樣作用,在小檗鹼引起麻醉動物降壓的過程中,腎上腺素的升壓反應被大大削弱,但很快即恢復。小檗鹼能拮抗腎上腺素及其同類物如去甲腎上腺素、異丙腎上腺素、甲氧胺等在麻醉兔身上引起的心律不整、心率變慢以及心電圖的改變。
  ④對平滑肌的作用
  小檗鹼除對血管平滑肌起鬆弛作用外,對其他平滑肌如子宮、膀胱、支氣管、腸胃道等都具有興奮作用。對離體豚鼠及貓的子宮有顯著的興奮作用,甚至超過北美黃連鹼,此點在婦産科應用上有意義。黃連煎劑對離體兔腸,低濃度使腸的緊張度上升,濃度過高反引起弛緩。
  ⑤對膽汁分泌及血液的影響
  小檗鹼有利膽作用,增加膽汁形成,使膽汁變稀,對慢性膽囊炎患者,口服有良好效果。在慢性試驗中,小檗鹼對大鼠口服(20毫剋/公斤)、肌肉註射(2毫剋/公斤)可降低血清膽甾醇。黃連的熱水浸液對傢兔在飼喂膽甾醇或切除甲狀腺後,可使升高的血清C/P值較早的恢復正常或降低血脂質水平。對傢兔的苯肼性動脈硬化癥,三黃粉(黃連、黃芩、大黃)可使升高的c/P值有所下降。早年報告的降低血糖的作用,未被證實。據報道,小檗鹼及某些苦味健胃藥(丁香中的石竹萜烯等)有抗貧血作用。對註射苯肼及二胺甲苯引起貧血的傢兔,小檗鹼可使紅細胞的減少幅度較對照組少而血紅蛋白也有某些增高。但也有報告,未發現黃連粉末有此作用。早年報告的小檗鹼能減少白細胞,抑製白細胞的阿米巴樣運動,未被證實,一般劑量時,它對白細胞並無影響。
  ⑥抗癌、抗放射及對細胞代謝的作用
  以前認為小檗鹼係原漿毒或細胞分裂毒,它與秋水惱、白屈菜鹼同屬芪胺類化合物,並與秋水仙有協同作用。在組織培養試驗中,抑製細胞呼吸、氧的攝取並引起細胞的脂肪性變,螢光照相顯示小檗鹼存在於細胞內之顆粒中。它的抑製細胞呼吸,主要是由於抑製了丙酮酸的氧化脫羧所致,對異丁烯二酸、延鬍索酸、醋酸、無氧糖醇解等並無影響。也有認為,它之抑製呼吸,主要是抑製黃酶,而癌組織的黃酶含量低,故較正常細胞對小檗鹼更為敏感,還有報告它能抑製癌細胞的核酸合成,抑製嘌呤核甙酸合成的中間體羧胺的利用。儘管在試管中有製癌作用,但對小鼠艾氏腹水癌的治療作用效果不佳。小檗鹼對小鼠遭受Coγ-射綫照射而致的死亡有某些保護作用,從體外酵母菌的試驗中得知,此種保護可能與小檗鹼改變了細胞內微粒體表面的某些特性有關。
  ⑦其他作用
  小檗鹼小劑量能加強小鼠大腦皮層的興奮過程,大劑量可削弱之;同時它也能加強抑製過程。小檗鹼對頸動脈體、骨髓及腸管的化學感受器有興奮作用;頸動脈註射與靜脈註射本藥不同,不是引起恆定的降壓反應,而是引起血壓的波動性改變。此種現象可能與它對頸動脈體的反射性升壓作用這一因素有關。在對大鼠的巴豆油肉芽囊的實驗中,用組織學的方法證明,小檗鹼皮下註射,可幫助機體加強對炎癥病竈形成屏障的作用。黃連的甲醇提取液有抗炎作用(大鼠足踝浮腫法及巴豆油肉芽囊性炎癥法等),局部給藥也能使肉芽腫重量減輕,其作用近似保泰鬆。據稱小檗鹼有解熱、抗利尿、局部麻醉、鎮靜、鎮痛、延長戊巴比妥睡眠時間以及降低傢兔眼內壓等作用,無雌性激素樣作用。黃連與萱草根同時或在較短時間內同服,可降低後者對小鼠的毒性。
  ⑧吸收、分佈、排泄
  小檗鹼口服不易吸收。腸外給藥,吸收入血後迅速進入組織,血濃度不易維持;人類口服0.4剋????酸小檗鹼後30分鐘血濃度為100微剋%(體外殺菌濃度大約為20毫剋%),隨後逐漸減少,即使重複給藥,每4小時0.4剋,血濃度亦不見增高。在體內,幾乎所有組織均有小檗鹼的分佈,而以心、腎、肺、肝等為最多。它在各組織中貯留的時間甚為短暫,24小時後僅有微量,主要在體內進行代謝,也有少部分(6.4%)經腎排出。兔口服後,亦能吸收,並能在血中停留72小時,尿中亦有排泄,組織中以心髒中濃度最高,胰、肝次之。大鼠口服,吸收甚微。註射給藥,則主要進入心、胰、肝、大網膜脂肪;24小時後僅有胰、脂肪中中仍可查見相當量的小檗鹼。僅少量(1%)自尿排出。
  【毒性】小蘖鹼的治療量相當安全,副作用也很少,長期服用也未見任何障礙,一次口服小檗鹼2.0剋或連用黃連粉100剋未見任何副作用。在動物試驗中,毒性也很輕,給小鼠口服不易致死,腹腔註射的最小致死量為0.01/公斤,亦有測得其半數致死量為0.066/公斤(黃柏或黃連則各為0.52,0.73/公斤)。貓口服0.1/公斤可引起全身抑製,嘔吐,於8~10天後死亡,呼吸由興奮轉嚮麻痹,死亡前可發生驚厥。
  【炮製】黃連:揀去雜質,洗淨泥砂,潤透,切片,陰幹。炒黃連:將黃連片以文火炒至表面呈深黃色為度,取出放涼。薑黃連:用鮮生薑打汁,加適量之開水,均勻地噴入黃連片內,待吸收後,用文火炒至表面深黃色為度,取出放涼。(每黃連片100斤用生薑12斤8兩)萸黃連:先取吳茱萸加清水適量煎透,去渣,再將黃連片拌入湯內,至湯液吸盡,文火微炒,待略幹,取出晾幹。(每黃連片100斤用吳茱萸6斤4兩)
  酒黃連:取黃連片用黃酒拌勻,稍悶,炒至表面深黃色為度,取出放涼。(每黃連片100斤用黃酒12斤8兩)
  《雷公炮炙論》:"凡使黃連,以布拭上肉毛,然後用漿水浸二伏時,漉出,於柳木火中焙幹用。"
  【性味】苦,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吳普本草》:"神農、歧伯、雷公:苦,無毒;李氏:小寒。"
  【歸經】入心、肝、胃、大腸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少陰經。"
  ②《本草經疏》:"入手少陰、陽明,足少陽、厥陰、陽明、太陰。"
  ③《本草經解》:"入足少陰腎經、手少陰心經。"
  【功用主治】瀉火,燥濕,解毒,殺蟲。治時行熱毒,傷寒,熱盛心煩,痞滿嘔逆,菌痢,熱瀉腹痛,肺結按,吐、衄、下血,消渴,疳積,蛔蟲病,百日咳,咽喉腫痛,火眼,口瘡,癰疽瘡毒,濕疹,湯火燙傷。
  ①《本經》:"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辯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
  ②《本草經集註》:"解巴豆毒。"
  ③《別錄》:"主五髒冷熱,久下泄辯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療口瘡。"
  ④《藥性論》:"殺小兒疳蟲,點赤眼昏痛,鎮肝去熱毒。"
  ⑤《本草拾遺》:"主羸瘦氣急。"
  ⑥《日華子本草》:"治五勞七傷,益氣,止心腹痛。驚悸煩躁,潤心肺,長肉,止血;並瘡疥,盜汗,天行熱疾;豬肚蒸為丸,治小兒疳氣。"
  ⑦《仁齋直指方》:"能去心竅惡血。"
  ⑧《珍珠囊》:"瀉心火,心下痞。酒炒、酒浸,上頸已上。"
  ⑨王好古:"主心病逆而盛,心積伏梁。"
  ⑩《本草衍義補遺》:"以薑汁炒,辛散除熱有功。"
  ⑾《綱目》:"解服藥過劑煩悶及輕粉毒。"
  ⑿《本草新編》:"止吐利吞酸,解口渴,治火眼,安心,止夢遺,定狂躁,除痞滿。"
  ⒀《本草備要》:"治癰疽瘡疥,酒毒,胎毒。除疳,殺蛔。"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煎水洗或浸汁點眼。
  【宜忌】凡陰虛煩熱,胃虛嘔惡,脾虛泄瀉,五更泄瀉慎服。
  ①《本草經集註》:"黃芩、竜骨、理石為之使。惡菊花、芫花、玄參、白鮮皮。畏款鼕。勝烏頭。"
  ②《藥性論》:"惡白僵蠶。忌豬肉。"
  ③《蜀本草》;"畏牛膝。"
  ④朱震亨:"腸胃有寒及傷寒下早,陰虛下血,及損脾而血不歸元者,皆不可用。"
  ⑤《本草經疏》:"凡病人血少氣虛,脾胃薄弱,血不足,以致驚悸不眠,而兼煩熱躁渴,及産後不眠,血虛發熱,泄瀉腹痛;小兒痘瘡陽虛作泄,行漿後泄瀉;老人脾胃虛寒作瀉;陰虛人天明溏泄,病名腎泄;真陰不足,內熱煩躁諸證,法鹹忌之,犯之使人危殆。"
  【選方】①治心煩懊憹反復,心亂,怔忡,上熱,胸中氣亂,心下痞悶,食入反出:朱砂四錢,黃連五錢,生甘草二錢半。為細末,湯浸蒸餅,丸如黍米大。每服一十丸,食後時時津唾咽下。(《仁齋直指方》黃連安神丸)
  ②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四兩,黃芩二兩,芍藥二兩,雞子黃二枚,阿膠三兩(一云三挺)。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納膠烊盡,小冷,納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傷寒論》黃連阿膠湯)
  ③治心腎不交,怔忡無寐:生川連五錢,肉桂心五分。研細,白蜜丸。空心淡????湯下。(《四科簡效方》交泰丸)
  ④治心經實熱:黃連七錢,水一盞半,煎一盞,食遠溫服。小兒減之。(《局方》瀉心湯)
  ⑤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二兩,黃連一兩。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傷寒論》大黃黃連瀉心湯)
  ⑥治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洗),栝樓實大者一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樓,取三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傷寒論》小陷胸湯)
  ⑦治大熱盛,煩嘔,呻吟,錯語,不得臥:黃連三兩,黃芩、黃柏各二兩,梔子十四枚(擘)。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忌豬肉、冷水。(《外臺秘要方》黃連解毒湯)
  ⑧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三兩,甘草三兩(炙),幹薑三兩,桂枝三兩(去皮),人參二兩,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溫服,晝三夜二。(《傷寒論》黃連湯)
  ⑨治嘔吐酸水,脈弦遲者:人參、白术、幹薑、炙甘草、黃連,水煎服。(《癥因脈治》連理湯)
  ⑩治肝火: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或半兩。上為末,水丸或蒸餅丸。白湯下五十丸。(《丹溪心法》左金丸一名回令丸)
  ⑾治諸痢牌泄,髒毒下血:雅州黃連半斤,去毛,切,裝肥豬大腸內,紮定,入砂鍋中,以水酒煮爛,取連焙,研末,搗腸和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米湯下。(《仁齋直指方》)
  ⑿治下痢:宣黃連、青木香,同搗篩,白蜜丸,如梧子。空腹飲下二、三十丸,日再。其久冷人,即用煨熟大蒜作丸。嬰孺用之亦效。(《兵部手集方》香連丸)
  ⒀治大冷洞痢腸滑,下赤白如魚腦,日夜無節度,腹痛不可堪忍者:黃連六兩,幹薑二兩,當歸、阿膠各三蔭。上四味,末之,以大醋八合烊膠和之,並手丸如大豆許,幹之。大人飲服三十丸,小兒百日以還三丸,期年者五丸,餘以意加減,日三服。(《千金方》駐車丸)
  ⒁治髒毒:鷹爪黃連末,用獨頭蒜一顆,煨香爛熟,研和入臼,治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陳米飲下。(《本事方釋義》蒜連丸)
  ⒂治脾受濕氣,泄利不止,米𠔌遲化,臍腹刺痛,小兒有疳氣下痢,亦能治之:黃連(去須)、吳茱萸(去梗,炒)、白芍藥各五兩。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濃煎米飲下,空心日三服。(《局方》戊己丸)
  ⒃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亦治霍亂: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金匱要略》瀉心湯)
  ⒄治消渴能飲水,小便甜,有如脂麩片,日夜六、七十起:鼕瓜一枚,黃連十兩。上截鼕瓜頭去穰,入黃連末,火中煨之,候黃連熟,布絞取汁。一服一大盞,日再服,但服兩三枚瓜,以差為度。(《近效方》)
  ⒅治婦人熱勞羸瘦:黃連三兩(去須),人參一兩(去蘆頭),赤茯苓一兩,黃芪一兩(銼),木香半兩,鱉甲一兩半(塗醋,炙令黃,去裙襴),柴鬍一兩(去苗),地骨皮半兩,桃仁一兩半(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上藥,搗細羅為散,用好嫩豬肚一枚,將前藥末安豬肚內,以綫子縫合,蒸令爛熟,砂盆內研令如膏,為丸加梧桐子大。食前,以粥飲下三十丸。(《聖惠方》黃連豬肚丸)
  ⒆治小兒胃熱吐乳:黃連二錢,清半夏二錢。共為細末,分100等分,日服三次,每次一分。(遼寧《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⒇治甲赤痛,除熱:黃連半兩,大棗一枚(切)。上二味,以水五合,煎取一合,去滓,展綿取如麻子註目,日十夜再。(《僧深集方》黃連煎)
  (21)治癰疽腫毒,已潰未潰皆可用:黃連、檳榔等分,為末,以雞子清調搽之。(《簡易方論》)
  (22)治膿皰瘡,急性濕疹:黃連、鬆香、海螵蛸各三錢。共研細末,加黃蠟二錢,放入適量熟鬍麻油內溶化,調成軟膏。塗於患處,每日三次。塗藥前用熱毛巾濕敷患處,使瘡癡脫落。(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23)治口舌生瘡:黃連煎酒,時含呷之。(《肘後方》)
  (24)治小兒口疳:黃連、蘆薈等分,為束。每蜜湯眼五分。走馬牙疳,入蟾灰等分,青黛減半,麝香少許。(《簡便單方》)
  (25)治醇酒厚味,唇齒作痛,或齒齦潰爛,或連頭面頸項作痛:黃連(炒)一錢五分,生地黃、牡丹皮、當歸各一錢,升麻二錢。上水煎服,實熱便秘加大黃。(《婦人良方》清胃散)
  (26)治妊娠子煩,口幹不得臥:黃連末,每服一錢,粥飲下,或酒蒸黃連丸,亦妙。(《婦入良方》)
  (27)治火燙傷:川連研末,調茶油搽之。(《中醫雜志》(2):170,1922)
  (28)治藥中巴豆,下痢不止:末幹薑、黃連,服方寸匕。(《補缺肘後方》)
  【臨床應用】①治療細菌性痢疾
  黃連治療菌痢,療效比較肯定,多在用藥5~7天治愈。所用口服劑量,小者每日2~3剋,大者8~12 。有人主張每日量以6剋為宜,每日3剋者效果差。小兒1歲以內0.2~0.3剋,2~4歲0.3~0.6剋,4~8歲0.5~1.0剋,8歲以上0.5~1.5剋,日服4~6次,首劑加倍。少數頑固病例可另用2~3%黃連溶液行保留灌腸,成人每次100~200毫升,每日1~2次。慢性菌痢腸粘膜有實質性病理改變者,可在乙狀結腸鏡的幫助下將黃連粉直接噴射於腸壁上,隔日1次,3~5次為一療程。黃連對菌痢的遠期療效亦稱良好,如復發再服仍有效,但對阿米巴痢疾療效較遜,對小兒中毒型菌痢亦堪應用。急性菌痢的平均退熱時間,短者為21小時,長者約為3.2天,腹痛消失時間為1.5~5.9天,大便培養轉陰時間為3~5.8天。有人曾將黃連與碘胺藥物、鏈黴素、痢疾噬菌體作療效對比,發現臨床癥狀改善的速度,黃連組與其他三組相等,而大便培養轉陰時間,以黃連組為快。不少作者認為黃連至少不亞於其他幾種治療痢疾的藥物,且不象碘胺類藥、氯黴素等易有副作用。此外,黃連中所含的生物鹼黃連鹼對痢疾桿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效力,一般用量成人為100~200毫剋,日服3~4次,待臨床癥狀消失,大便性狀轉為正常及培養轉陰後改用半量,連續2~3次培養陰性後停藥。或用0.1%黃連素液1毫升加1%普魯卡因液1毫升,作穴位註射。選穴:關元,氣海,天樞,足三裏(雙側交替註射),每穴0.5毫升,每天1次,7天為一療程。手法為:進針慢,推藥慢,出針快。共治療急慢性菌痢87例,療效以急性者為好。
  ②治療傷寒
  用黃連粉裝入膠囊口服,每次2剋,每4小時1次,直至體溫正常後3~5日為止。治療15例,臨床治愈13例,2例無效;治愈病例完全退熱之平均天數為5.6天。2例傷寒復發病人在用各種抗菌素及激素無效後,改用黃連素200毫剋,日服3次,結果用藥後第3日體溫即顯著下降,第13日完全恢復正常。共服21天並無不良反應。停藥2周,大便培養2次陰性。有人報道使用香連丸(黃連、木香)治療傷寒帶菌者137例,絶對療效在98%以上,但另一報道用香連丸或黃連素治療傷寒帶菌者11例,經長期觀察均無效果。
  ③治療肺結核
  用黃連素每次300毫剋,每日3次口服,3個月為一療程。報道30例肺結核患者的咯血、發熱、咳嗽等癥狀治後全部消失,排菌者的陰轉串為83.3%,X綫攝片病竈吸收好轉。亦有用2%黃連液戊0.25%黃連素液作氣管滴入治療結核性空洞,一般以薄壁空洞閉合率為高。曾有以黃連素與異煙胼並用治療重癥肺結核合併糖尿病的患者,用藥後糖尿病病情亦呈觀好轉與穩定。
  ④治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應用大劑量黃連素治療40例,治愈24例,平均療程為7.4天。少數患者腦脊液培養仍有腦膜炎雙球菌生長,提示黃連素對抗腦膜炎雙球菌的作用是製菌而非殺菌,並推測黃連素是通過腦膜血管到達腦膜從而控製炎癥,而不是透過血腦屏障進入腦脊液。故認為黃連素對本病的治療尚不夠理想,不能取代磺胺藥。
  ⑤治療大葉肺炎
  用黃連粉內服,每次2分,每日4~6次。23例觀察,平均退熱天數為2.9天。
  ⑥治療猩紅熱
  用10%黃連糖漿內服治療44例猩紅熱患者,全部治愈;與青黴素和青黴素加磺胺分組對比的結果,黃連組的療效並不遜於其他兩組。再有內服黃連幹浸膏(0.25剋約等於原生藥1)治療猩紅熱患者38例,兒童劑量為0.15~0.3剋,成人0.45剋,每日3~4次,持續用藥6.5天,少數病例兼用5%黃連液滴鼻或噴喉,均獲痊愈。
  ⑦治療白喉
  用黃連粉(每次0.6剋,每日4~6次)內服,並配合1%黃連溶液漱口,治療輕癥白喉11例,體溫在1~3天內恢復正常,假膜平均在2.6天消退。治療後咽拭培養平均2.8天轉為陰性。用上法治療潰瘍膜性咽炎亦取得良好效果。亦有采用黃連梗(即葉柄)治療白喉的報道:凡白喉患者,病程未超過24小時,體溫在38℃以下,一般狀況較佳,局部未形成大塊白膜者,用相當於火柴棒長短粗細的黃連梗8根,含置於口內齒頰間,每次1小時,每日3~4次;體溫38℃以上的患者除含用黃連梗外,同時用10%黃連梗浸液(黃連梗10剋加水浸泡48小時過濾,煎成100毫升,涼透備用),以噴霧器噴射咽腔,每日3~4次。經用上法治療50例,全部治愈。
  ⑧治療肺膿腫
  采取氣管內滴入與口服合併治療法。每次滴入黃連素4~6毫剋,每日1次,同時每日用黃連素1.2~4.8剋,分3次服,4周為一療程,每隔1周復查血常規、痰常規及胸透1次。病變在1個肺葉以內者28例,痊愈14例,顯著進步10例,進步3例,無效1例;超過1個肺葉者4例,顯著進步、進步各1例,無效2例。X綫胸片確診有空洞者25例,治後閉合者28例,無效2例。
  ⑨治療膿胸
  取川黃連研粉用水浸煎2次,配製成10%的溶液,作遊子透入。每日1次,每次20分鐘,15~20次為一療程。如病變頑固者,休息10天後可繼續下一療程。治療小兒急性膿胸12例,以透入療法為主,配合抽膿及全身支持療法等。結果:透入10次以內痊愈(體溫降至正常,氣喘、呼吸睏難消失,胸透積液完全消失)3例,好轉(體溫明顯下降,氣喘減輕,呼吸睏難消失,胸透仍有少量積液)1例;透入10~23次痊愈者6例。另2例病情嚴重,控製感染無效,僅作數次透入療法,即出現呼吸衰竭而死亡。據觀察,黃連除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雙球菌有顯著的製菌作用外,並有特異的收斂作用,減輕炎性滲出,促進病竈的吸收,使癥狀緩解,病程縮短。臨床可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方法,但應盡早施行。
  ⑩治療潰瘍性結腸炎
  共18例,治愈15例。治法:噴粉法-洗淨患者腸內容物,凡使用乙狀結腸鏡可窺視到的潰瘍及其他炎癥病變,均可用帶有長金屬臂的噴粉器.將黃連粉直接噴到潰瘍或病變部位,每次用藥6~8分,隔日1次,9次為一個療程,以後視病情需要可每隔1周進行第二或第三個療程。定位灌腸法-病變如係高位,按X綫檢查測知的病變部位,算好自肛門到病變區的距離插入膠管(使用洗胃管,硬度合適),待膠管頭部抵達目的地,然後將生黃連粉混於150毫升溫水中灌入。註藥後根據病變部位采用左側、右側、平臥和臀部高位等體位,同時囑病人用雙手壓迫腸段病變的兩端安靜休息,一般1~2小時後可隨意活動。隔日灌1次,9次為一療程。需要時每隔1周可進行第二、第三療程。行噴粉法或灌腸法,開始偶有痛感,經2~3次後即可消失,並無其他副作用。如添加適量????酸普魯卡因粉劑可避免疼痛,亦不影響療效。在進行上述治療時,應同時給予一般常規護理及治療。
  ⑾治療高血壓
  用黃連鹼每天0.75~4剋,分3~4次口服,療程6~14天。治療13例,結果有12例於治療後數天內血壓降至正常範圍。據介紹,黃連鹼能抑製鏈球菌,並有擴張血管的作用,故認為,黃連鹼治療急性腎炎之高血壓,及用於高血壓伴有心絞痛和冠狀動脈機能不全時,可能收到雙重效果。同時由於黃連素既有舒張血管降低血壓的作用,故在治療急性感染性疾患合併有血壓降低或休剋時,使用大劑量黃連應慎重。
  ⑿治療布氏桿菌病
  用0.2%註射液(每安瓿2毫升,含黃連素4毫剋),每日2毫升肌肉註射,15天為一療程,適用於各期布氏桿菌病患者,有一定療效。或用黃連素5.5剋,昔魯卡因2.5剋,蒸餾水1000毫升,配成無菌溶液,每天穴位註射3毫升,8天為一療程。同時並配合對癥治療。觀察31例,均有效。此外,曾有用黃連鹼及大劑量黃連為主的煎劑內服進行臨床觀察,結果療效都不明顯。認為黃連黃連鹼對本病的療效均甚差,且易於産生抗藥性。
  ⒀治療肺白色念珠菌病
  曾試用黃連2剋,6小時服1次,配合維生素、葡萄糖生理????水對1例肺白色念珠菌病作實驗性治療。用藥2天後,臨床癥狀顯著好轉,18天後,X綫透視炎癥消失,空洞不明顯,痰細菌培養無致病菌生長。黃連總量共用160剋。
  ⒁治療結腸小袋纖毛蟲病
  本病是由於感染結腸小袋纖毛蟲所引起的結腸炎,嚴重者可因衰竭而危及生命。治療藥物雖不下數十種,尚無療效比較滿意的。曾有1例用黃連粉0.6剋,每日口服2次,治療7天便次減少,腹痛減輕;第9天劑量增至1剋,每日4次,用藥4天後大便減為每日2次,腹痛消失;治療18天大便成形,鏡檢未發現結腸小袋纖毛蟲。臨床癥狀全部消失。隨訪1月,體力恢復,參加勞動。
  ⒂防治麻疹
  以35%黃連註射液1毫升肌註,用於有麻疹接觸史而未見癥狀的兒童。如有咳嗽、目赤、流淚、流涕等癥狀出現,均1次註射2毫升;若出現典型癥狀,並兼有發熱及麻疹粘膜斑者,第1次註射2毫升,2天後再註射2毫升,經2次註射,癥狀可基本消退而進入恢復期。曾用上法對57名有接觸史之兒童進行預防註射,共觀察24天,其中6名出現典型麻疹癥狀,16名衹出現目赤、咳嗽或流淚,其餘36名均未發病。
  ⒃治療百日咳
  用100%黃連煎劑,療效顯著。與鏈黴素、氯()黴素相比較,療效並不遜色。用藥愈早效果愈好。劑量:1歲以下每日1.0~1.5毫升,1~2歲1.5~2.0毫升,2~5歲2.0~2.5毫升,5歲以上2.5~3毫升。均每日3次分服(每次均混以5~10毫升的飽和糖漿)。亦可用20%黃連註射液深部肌肉註射,1歲以下每次0.5~1.0毫升,1~2歲每次1.5~2.0毫升,2~5歲每次2~3毫升,5~12歲每次3~5毫升。每日或隔日一次,5~7次為一療程。
  ⒄治療燒傷
  采用5~10%黃連油或2%黃連水治療Ⅰ、Ⅱ度新鮮燒傷,可使創面迅速乾燥;一般在24~48小時,即可結痂,具有明顯的控製感染、縮短療程作用。黃連油可用蓖麻油或麻油作溶劑,並加入普魯卡因溶液,以減少刺激性。對膿性分泌物較多的創面,用20%黃連水濕敷或噴霧,如能同時用烤燈,保持創面乾燥,則療效更佳。
  ⒅治療化膿性感染
  一般局限在炎癥浸潤期者用10%黃連軟膏貼敷,潰破或術後創口用2~10%黃連溶液換藥;炎癥較重者給予黃連粉膠囊1剋,日服4次,可使疼痛減輕,並兼有健胃作用。治療癤腫、癰、急性乳房膿腫、術後感染、急性淋巴腺炎等共66例,均於2.7~6天炎癥消退,膿性分泌物減少,創面幹淨而愈。應據報道,100例外科急性化膿瘡口換藥用黃連紗條,與50例應用凡士林紗條進行比較,證實其療效較凡士林紗條顯著優異。另據100例創面膿液培養證明有47%的細菌對黃連有不同程度的敏感,黃連液的最低有效濃度為2~3%。
  ⒆治療肛裂
  用10%黃連(或黃柏)煎劑浸泡棉簽於肛裂面作雀啄治療,每次連續使用10餘根,手法由輕至重;觀察20例,一般衹需治療1~2次,便血即止,痛癢即瘥,2~5次痊愈。或有用黃連粉1份,緑豆粉1份調勻加適量生理????水成糊狀,治療肛門瘻周圍皮膚炎。換藥次數隨肛瘻換藥次數而定。可使皮膚浸潤消退,小膿皰及小水泡迅速結癡,應用2~3天後結痂很快脫落,完全恢復正常。
  ⒇治療骨關節結核竇道
  用5%黃連煎液註入竇道中。如竇道較深,麯折不齊,可用細橡皮導尿管插入竇道處,然後註藥,要求藥液遍及膿腔,並擠壓患部,使藥液容易吸收。根據傷口的清潔情況;每日或隔日換藥1次,連續1~2月或2月以上,可使竇道愈合。在最初1~2次註入藥液後,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發熱反應,數次以後即不再發生。黃連除對結核桿菌有效外,尚可控製結核竇道的混合感染,並有收斂及製止發酵的作用。此外,對於慢性結核性瘻管,亦可按上法用細軟的塑料管吸取1%黃連素液5毫升插入瘻管腔底部,進行灌註,療程7~48天。此法有融解瘻管壁、促進新鮮肉芽組織增生的作用。治療初期分泌物可驟增,壞死及穢暗肉芽組織很快分離液化,出現紅潤的顆粒性肉芽;隨着治療的繼續,分泌物逐漸減少,炎癥腫脹現象亦漸消退,治後並無後遺癥。用黃連烏梅液浸紗布濕敷患處,每日1次,治療創口肉芽過剩有一定效果。
  (21)治療婦科疾病
  用20%黃連浸劑浸漬的陰道用棉拴,治療49例滴蟲性陰道炎,治愈率達95%以上。黃連用於治療子宮頸糜爛和婦科其他炎癥亦有一定效果。
  (22)治療眼科疾病
  用5~10%黃連溶液作眼浴或滴眼,可以治療急性結合膜炎和一般淺層角膜炎。用黃連硼酸溶液(含黃連10%,硼酸3%)滴眼,治療急性結合膜炎、淺層角膜炎(加用5%黃連膏外塗)、麥粒腫及各種瞼緣炎等外眼炎癥近200例,均取得良好療效。采用黃連冰片液(含黃連20%)治療急性結合膜炎亦有同樣效果。曾用黃連素電遊子透入治療沙眼102例、瞼緣炎30例,均有效。再有報道用10%黃連液每日滴眼2次,療程3周,治療沙眼110例,有效率86.3%;用10%黃連液浸泡海螵蛸(烏賊骨)棒摩擦沙眼,輕癥1~3次,重癥最多10次;通過1835人次臨床觀察,效果良好,反應均輕微。
  (23)治療化膿性中耳炎
  用黃連10%加入3%硼酸溶液100毫升中,浸泡後,蒸沸過濾2次。按常規洗淨患耳,每日滴耳3~4次,對急性患者效果明顯。亦有用復方黃連滴劑(黃連8錢,珊砂1.5錢,冰片1分,將黃連加水煎成100毫升後過濾,加入硼砂和冰片備用)治療23例久治不愈的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短期內幹耳者22例,僅1例復發。也可用0.5%黃連素作電遊子透入治療,15人17個病耳的觀察,其中急性者6個病耳全部治愈,慢性者11個病耳治愈3個,進步2個。
  (24)治療萎縮性鼻炎
  以長約6釐米、寬0.5釐米之消毒紗條浸於10%黃連液內24小時以上,以之填塞於患側鼻腔,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共治10例,對輕度或中度萎縮之病變效果良好,遇鼻甲高度萎縮及有大量結痂者療效不佳。使用本藥後對嗅覺恢復、結痂、鼻分泌物減少等方面效果顯著。
  (25)治療咽峽炎
  黃連粉0.4(裝膠囊,小兒酌減),日服4次;兼用1另黃連溶液含漱。治療卡他性咽炎19例,急性咽峽炎33例,潰瘍膜性咽炎4例。咽喉部紅腫及頜下淋巴結腫大均在服藥1~4日內恢復正常。
  (26)治療急性扁桃體炎
  用10%黃連素註射液肌註,每次4毫升,每日2次。治療8例,用藥1~2天後,體溫及白細胞總數均明顯下降,最後恢復正常。有少數病例采用黃連素溶液噴霧,效果迅速,4小時後體溫即降至正常,咽痛消失。
  (27)治療上頜竇炎
  常規衝洗上頜竇後,每側灌註30%黃連溶液2毫升,灌後頭側嚮註洗側15分鐘。每周1次,4~7次為一療程。治療15例,4例痊愈,8例進步,療效不明及無效者3例。多數病人灌洗1~2次後即見效。治程中無全身不良反應。亦有用0.2%黃連小檗鹼溶液(新鮮配製的無菌溶液)於每次上頜竇衝洗後,灌註2毫升,每周1~2次。89例統計,治愈率為76.4%,有效率為83.2%。而采用青黴素治療之81例上頜竇炎治愈率為43.2%。
  (28)治療根管疾患
  用10%黃連浸液(經高壓處理)衝洗根管,治療24例,最短1次,最多5次,治愈22例。據觀察,黃連製劑不僅有較強之滅菌作用,還有收斂作用,能促使瘻管早日封閉愈合;且黃連不具有對牙齒根尖牙周組織之有害刺激作用。
  (29)治療口腔頜面部炎癥
  以黃連素(成人600~900毫剋,日服3次,重癥感染600毫剋,日服4次,並加用註射,兒童酌減。療程2~8天)用於16例口腔領面手術後,創口愈合良好,唇裂修補創口呈一期愈合;治療急性牙周膜炎及急性根夾周炎共66例,45例經用藥2~4天後癥狀消失,9例顯著進步,6例無效,6例未再復診;治療急性牙周膿腫共21例,12例在用藥同時切開引流,均於2日後臨床癥狀消失而愈;治療急性智齒冠周炎20例,經口服或註射本藥後,11例癥狀消失而痊愈;治療急性膿腫9例,經用藥5~8天,5例痊愈,2例改善,2例療效不明顯。但使用黃連治療時不能忽視一般治療法則,更不能代替外科手術。
  (30)治療皮膚癌染性炎癥
  采用10%黃連液行遊子透入法治療癤腫、癰等皮膚化膿性感染50例,結果有2/3患者治後當即感到疼痛減輕,早期炎癥漫潤很快消退,一般治療1~3次即愈。已化膿者,治後膿皰很快破潰,壞死組織脫落,肉芽上皮迅速生長,創口愈合。平均治愈日數為4.7天,治程中無任何不良反應。
  (31)治療濕疹
  用黃連粉1份加蓖麻油3份調成混懸液,塗患部。共治療20例,痊愈12例,進步5例,不明顯3例。使用中末遇到癤腫等合併癥發生。
  (32)治療多型性滲出性紅斑
  口腔與唇部用黃連粉和蜂蜜調成10%糖漿塗布,軀幹、肛門及外陰用10%黃連溶液塗抹(連渣),眼部用澄清之溶液;同時內服黃連粉膠囊1剋,每日3次。共治療9例,一般在第2天開始癥狀消退,3~13天痊愈。此病的主要癥狀發生於口腔,常見皰疹潰破糜爛;其他如眼、鼻、尿生殖道、肛門及臍部亦常伴發同樣病變;以抗菌素及激素等治療效果均不明顯。
  此外,臨床上有過內服或註射黃連素引起過敏反應的報道,應予重視。又曾對黃連的抗菌力與抗藥性進行過實驗研究,認為黃連復方的抗菌力遠較單味為強,單味黃連的抗藥性的形成遠遠高於復方。
  【名傢論述】①《本草圖經》:"今醫傢洗眼湯,以當歸、芍藥、黃連等分停細切,以雪水或甜水煎濃汁,乘熱洗,冷即再溫洗,甚益眼目,但是風毒赤目花翳等皆可用之。其說雲:凡眼目之病,皆以血脈凝滯使然,故以行血藥合黃連治之,血得熱即行,故乘熱洗之,用者無不效。"
  ②《本草衍義》:"黃連,今人多用治痢,蓋執以苦燥之義。亦有但見腸虛滲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更不知止,又不顧寒熱多少,但以盡劑為度,由是多緻危睏。若氣實初病熱多,血痢,服之便止,仍不必盡劑也。若虛而冷者,則不須眼。"
  ③《註解傷寒論》:"苦入心,寒除熱,大黃、黃連之苦,以導瀉心下之虛熱。""上熱者泄之以苦,黃連之苦以降陽。""蛔得甘別動,得苦則安,黃連、黃柏之苦以安蛔。"
  ④劉完素:"古方以黃連為治痢之最,蓋治痢惟宜辛苦寒藥,辛能發散,開通鬱結,苦能燥濕,寒能勝熱,使氣宣平而已。諸苦寒藥多泄,惟黃連、黃柏性冷而燥,能降火去濕,而止泄痢,故治痢以之為君。"
  ⑤李杲:"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凡諸瘡宜以黃連、當歸為君,甘草、黃芩為佐。"
  ⑥《湯液本草》:"黃連苦燥,故入心,火就燥也,然瀉心,其實瀉脾也,為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治血,防風為上使,黃連為中使,地榆為下使。"
  ⑦朱震亨:"黃連,去中焦濕熱而瀉心火,若脾胃氣虛,不能轉運者,則以茯苓,黃芩代之。以豬膽汁拌炒,佐以竜膽草,則大瀉肝膽之火。下痢胃熱噤口者,用黃連、人參煎湯,終日呷之,如吐,再強飲,但得一呷下咽便好。"
  ⑧《韓氏醫道》:"火分之病,黃連為主,五髒皆有火,平則治,病則亂,方書有君火、相火、邪火、竜火之論,其實一氣而已。故丹溪雲,氣有餘便是火,分為數類。凡治本病,略炒以從:邪實火,以樸硝湯;假火,酒;虛火,醋;痰火,薑汁;俱浸透炒。氣滯火,以茱萸;食積泄,黃土;血癥瘦痛,幹漆;俱水拌同炒,去萸、土、漆。下焦伏火,以????水浸透拌焙;目疾以人乳浸蒸,或點或服。生用為君,佐官桂少許,煎百沸,入蜜空心服之,能使心腎交於頃刻。入五苓滑石,大治夢遺。以上、薑、酒、蜜四者為君,使君子為臣,白芍藥酒煮為佐,廣木香為使,治小兒五疳。以茱萸炒者,加木香等分,生大黃倍之,水丸,治五痢。以薑汁酒煮者為末,和霞天膏,治癲癇諸風眩暈瘡瘍,皆效,非彼但雲瀉心火,而與芩、柏諸苦藥例稱者比也。"
  ⑨《本草蒙筌》:"黃連,久服之,反從火化,愈覺發熱,不知有寒。故其功效,惟初病氣實熱盛者,服之最良,而久病氣虛發熱,服之又反助其火也。"
  ⑩《醫學入門》:"黃連,酒浸炒,則上行頭目口舌;薑汁炒,辛散衝熱有功。一切濕熱形瘦氣急,一切時行熱毒暑毒、諸般惡毒穢毒,諸瘡瘍毒。俱以薑和其寒,而少變其性,不使熱有牴牾也。"
  ⑾《綱目》:"黃連治目及痢為要藥,古方治痢香連丸,用黃連、木香;薑連散,用幹薑、黃連;變通丸,用黃連、茱萸;薑黃散,用黃連、生薑;治消渴,用酒蒸黃連;治伏暑,用酒煮黃連;治下血,用黃連、大蒜;治肝火,用黃連、茱萸;治口瘡,用黃連、細辛,皆是一冷-熱,一陰一陽,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主輔相佐,陰陽相濟,最得製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無偏勝之害也。"
  ⑿《本草經疏》:"黃連為病酒之仙藥,滯下之神草,六經所至,各有殊功,其主熱氣目痛,眥傷淚出,明日、大驚、益膽者,涼心清肝膽也。腸澼腹痛下痢,《別錄》主泄澼,泄者,瀉利也,澼者,大腸下血也,俗呼為髒毒。除水、利骨、厚腸胃、療口瘡者,滌除腸、胃、脾三傢之濕熱也。久服令人不忘者,心傢無火則清,清則明,故不忘。"
  ⒀《本草匯言》:"黃連,解傷寒疫熱,定陽明、少陰赫曦之傳邪,退心脾鬱熱,祛下痢赤白後重之惡疾。又如驚悸、怔忡、煩亂、恍惚而神志不寧,痛癢、瘡瘍、癍毒、瘄痘而邪熱有餘,黃連為必用也。若目痛赤腫,睛散羞明,乃肝之邪熱也;嘔逆惡心,吞吐酸苦,乃脾之邪熱也;脅痛弦氣,心下痞滿,乃肝脾之邪熱也;舌爛口臭,唇齒燥裂,乃心脾之邪熱也;均屬火熱內甚,陽盛陰衰之證,非此不治。設或七情之火,聚而不散,六鬱之火,結而不舒,用二陳以清之可也,然無黃連之苦寒,則二陳不能獨清;吐血衄血,妄奔於上,溲血淋血,妄泄於下,用四生以止之可也,然無黃連之少佐,則四生不能獨止。又有腸風下血,用之可以厚腸胃而止血。小便熱閉,用之可以清內熱而行便。又能退伏熱而消蓄暑,其功專於瀉火。清濕熱而治疳熱,其味在於苦寒。若胃虛不足,苦寒有不可投,薑汁製炒可也。陰分之病,苦寒有不能入,醇酒製炒可也。按法乘機而用,藥至病自除矣。"
  ⒁《本草新編》:"黃連,入心與胞絡,最瀉火,亦能入肝,大約同引經之藥,俱能入之,而入心尤專任也。宜少用而不宜多用,可治實熱而不可治虛熱也。蓋虛火宜補,而實火宜瀉,以黃連瀉火者,正治也,以肉桂治火者,從治也,故黃連、肉桂寒熱實相反,似乎不可並用,而實有並用而成功者,蓋黃連入心,肉桂入腎也。凡人日夜之間,必心腎兩交,而後水火始得既濟,水火兩分,而心腎不交矣。心不交於腎,則日不能寐,腎不交於心,則夜不能寐矣,黃連與肉桂同用,則心腎交於頃刻,又何夢之不安乎?"
  ⒂《本草經百種錄》:"凡藥能去濕者必增熱,能除熱者,必不能去濕,惟黃連能以苦燥濕,以寒除熱,一舉兩得,莫神於此。心屬火,寒勝火,則黃連宜為瀉心之藥,而反能補心何也?蓋苦為火之正味,乃以味補之也。若心傢有邪火,則此亦能渾之,而真火反得寧,是瀉之即所以補之也。"
  (16)《本經疏證》:"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疼,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少陰病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蚊湯主之。二方皆以黃連為君,二證皆發於心,可見黃連為瀉心火之劑矣。"
  (17)《本草思辨錄》:"黃連之用,見於仲聖方者,黃連阿膠湯,治心也;五瀉心湯、黃連湯、幹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治胃也,黃連粉,治脾也;烏梅丸,治肝也;白頭翁湯、葛根黃芩黃連湯,治腸也。其製劑之道,或配以大黃、芍藥之泄,或配以半夏、栝樓實之宣,或配以幹薑、附於之溫,或配以阿膠、雞子黃之濡,或配以人參、甘草之補,因證製宜,所以能收苦燥之益而無苦燥之弊也。"
  (18)《本草正義》:"黃連大苦大寒,苦燥濕,寒勝熱,能泄降一切有餘之濕火,而心、脾、肝、腎之熱,膽、胃、大小腸之火,無不治之。上以清風火之目病,中以平肝胃之嘔吐,下以通腹痛之滯下,皆燥濕清熱之效也。又苦先入心,清滌血熱,故血傢諸病,如吐衄溲血,便血淋濁,痔漏崩帶等證,及癰瘍斑疹丹毒,並皆仰給於此。但目疾須合泄風行血,滯下須兼行氣導濁,嘔吐須兼鎮墜化痰,方有捷效,僅恃苦寒,亦不能操必勝之券。且連之苦寒,尤以苦勝,故燥濕之功獨顯,凡諸證之必需於連者,類皆濕熱鬱蒸,恃以為苦燥泄降之資,不僅以清熱見長,凡非舌厚苔黃,膩濁滿布者,亦不任此大苦大燥之品。即瘡瘍一科,世人幾視為陽證通用之藥;實則惟疔毒一證發於實火,需連最多,餘惟濕熱交結,亦所恆用。此外血熱血毒之不挾濕邪者;自有清血解毒之劑,亦非專恃黃連可以通治也。"
No. 15
  黃連
  【來源】外治方
  【原料】黃連、大黃、吳萸各10剋,膽南星7剋。
  【製法】共研為細末,用醋或開水調成糊狀,
  【用法】分成2份,晚上分貼於兩腳心(涌泉穴),外用綳帶包紮,第二天早晨去掉,連敷3個晚上。
  【功效】據報道,用本方治療流行性腮腺炎200多例,效果均滿意。或單用生大黃適量。研細末,每次取10剋,用醋調成糊狀敷患處,每日2次。
基本信息 Basic Information
  【別名】黃連、川連、薑連、川黃連、薑黃連、薑川連、薑製黃連、萸連、萸黃連、炒黃連、吳萸黃連、酒連、酒黃連、酒飲連、豬膽汁炒黃連、????炒黃連黃連炭、薑汁炒川連、尾連等
  【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黃連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葉黃連Coptis deltoidea C.Y.Chenget Hsiao或云連Coptis teeta Wall.的乾燥根莖。
  【原植物】1.黃連:多年生草本,根莖有分枝,形如雞爪。葉基生,有長柄;葉片卵狀三角形,三全裂,中央裂片棱形,羽毛深裂,邊緣有鋸齒。花葶1~2條,頂生,聚傘花序有3~8花。2.雲連:葉中央裂片卵狀棱形或長棱形。羽狀深裂3~6對。
  【性味歸經】苦,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於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酒黃連善清上焦火熱。用於目赤,口瘡。薑黃連清胃和胃止嘔。用於寒熱互結,濕熱中阻,痞滿嘔吐。萸黃連舒肝和胃止嘔。用於肝胃不和,嘔吐吞酸。
  【應用】
  1.用於濕熱內藴、腸胃濕熱、嘔吐、瀉痢等癥。配黃芩、大黃等,能治濕熱內藴之證。對濕熱留戀腸胃,常配合半夏、竹茹;配木香、黃芩、葛根等以治瀉痢。
  2.用於溫病高熱、口渴煩躁、血熱妄行、以及熱毒瘡瘍等。治溫病高熱、心火亢盛,配伍梔子、連翹等;對於血熱妄行,可配伍黃芩、大黃等同用;對熱毒瘡瘍,可配伍赤芍、牡丹皮等藥同用。此外,黃連還可用於胃火熾盛的中消證,可配合天花粉、知母、生地等同用;塗口,可治口舌生瘡。
  【用法用量】煎服,2~5g。外用適量。
  【註意事項】本品大苦大寒,過服久服易傷脾胃,脾胃虛寒者忌用。苦燥傷津,陰虛津傷者慎用。
本草文獻
  《神農本草經》:味苦,寒。主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久服令人不忘。
  《名醫別錄》:微寒,無毒。主治五藏冷熱,久下泄澼、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治口瘡。
  《本草拾遺》:主羸瘦氣急。
  《藥性論》:惡白僵蠶,忌豬肉,惡冷水。殺小兒疳蟲,點赤眼昏痛,鎮肝,去熱毒。
  《日華子本草》:治五勞七傷,益氣,止心腹痛、驚悸、煩躁、潤心肺、長肉、止血、並瘡疥,盜汗,天行熱疾。豬肚蒸為丸,治小兒疳氣。
  《開寶本草》:味苦,微寒,無毒。五髒冷熱,久下泄澼、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療口瘡。
  《本草圖經》:黃連治目方多,而羊肝丸尤奇異。蓋眼目之病,皆血脈凝滯使然,故以行血藥合黃連治之。血得熱則行,故乘熱洗也。
  《本草衍義》:今人多用治痢,蓋執以苦燥之義。下俚但見腸虛滲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更不知止。又不顧寒熱多少,但以盡劑為度,由是多緻危睏。若氣實初病,熱多血痢,服之便止,仍不必盡劑也。或虛而冷,則不須服。餘如《經》。
  《藥類法象》:瀉心火,除脾胃中濕熱,治煩躁惡心,鬱熱在中焦,兀兀欲吐。治心不痞滿必用藥也。仲景治九種心下痞,五等瀉心湯皆用之。
  《藥性賦》:味苦,平,氣寒,無毒。沉也,陰也。其用有四:瀉心火,消心下痞滿之狀;主腸澼,除腸中混雜之紅;治目疾暴發宜用,療瘡瘍首尾俱同。
  《湯液本草》:氣寒,味苦。味厚氣薄,陰中陽也。升也,無毒。
  《象》雲:瀉心火,除脾胃中濕熱,治煩躁惡心,鬱熱在中焦,兀兀欲吐,心下痞滿必用藥也。仲景治九種心下痞,五等瀉心湯皆用之。去須用。
  《心》雲:瀉心經之火,眼暴赤腫及諸瘡,須用之。苦寒者主陽有餘,苦以除之。安蛔,通寒格,療下焦虛,堅腎。
  《珍》雲:酒炒上行,酒浸行上頭。
  《本草》雲: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五髒冷熱,久下泄澼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療口瘡。久服令人不忘。
  《液》雲:入手少陰,苦燥,故入心,火就燥也。然瀉心其實脾也,為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治血防風為上使,黃連為中使,地榆為下使。
  海藏祖方,令終身不發斑瘡:煎黃連一口,兒生未出聲時,灌之,大應。已出聲灌之,斑雖發,亦輕。古方以黃連為治痢之最。
  《衍義》雲:治痢有微血,不可執以黃連。為苦燥劑,虛者多緻危睏,實者宜用之。
  《本草》又云:竜骨、理石、黃芩為之使,惡菊花、芫花、玄參、白鮮皮,畏款鼕花,勝烏頭,解巴豆毒。
  《本草衍義補遺》:以薑汁炒辛散,除熱有功。
  《本草發揮》:成聊攝雲:苦入心,寒除熱。大黃、黃連之苦,以導瀉心下之虛熱。又云:上熱者泄之以苦,黃連之苦以降陽。又云:蛔得甘則動,得苦則安,黃連、黃柏之苦以安蛔。
  潔古雲:瀉心火,除脾胃中濕熱,治煩躁惡心,鬱熱在中焦,兀兀欲吐。味苦,氣味俱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其用有五:瀉心熱一也,去中焦火二也,諸瘡必用三也,去風濕四也,赤眼暴發五也。酒炒則上行。又云:去中焦濕與熱,用黃連瀉心火故也。眼痛不可忍者,用黃連、當歸根,酒浸煎服。宿食不消者,用黃連、枳實。
  《本草綱目》:黃連大苦大寒,用之降火燥濕,中病即當止。豈可久服,使肅殺之氣常行,而伐其發生衝和之氣乎?歧伯言: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攻。久而增氣,物代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王冰註:酸入肝為溫,苦入心為熱,辛入肺為清,鹹入腎為寒,甘入脾為至陰而四氣兼之,皆增其味而益其氣,故各從本髒之氣為用。所以久服黃連、苦參反熱,從火化也,餘味皆然。久則髒氣偏勝,即有偏絶,則有暴夭之道。是以絶粒服餌之人不暴亡者,無五味偏助也。況眼疾本於肝熱,肝與心為子母,心火,肝亦火也,腎孤髒也,人患一水不勝二火,豈可久服苦藥,使心有所偏勝,是以火救火,其可乎?
  黃連,治目及痢為要藥。古方治痢,香連丸(木香、黃連)。薑連散(幹薑伍)。變通丸(茱萸伍)。薑黃散(生薑伍)。治消渴用酒蒸黃連。治下血,大蒜伍。治口瘡,細辛伍。皆一冷一熱,一陰一陽,寒因熱用,熱因寒用,君臣相佐,陰陽相濟,最得利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無偏勝之害也。
  去心竅惡血,解服藥過劑煩悶。
  權、斅、道書皆言黃連犯豬肉令人泄瀉。
  《本草經疏》:黃連稟天地清寒之氣以生,故氣味苦寒而無毒。味厚於氣,味苦而厚,陰也。宜其下泄,欲使上行須加引導。入手少陰、陽明,足少陽、厥陰,足陽明、太陰。為病酒之仙藥,滯下之神草。六經所至,各有殊功。其主熱氣,目痛眥傷淚出,明目,大驚益膽者,涼心清肝膽也。腸澼腹痛下痢,《別錄》兼主泄澼。泄者,瀉利也;澼者,大腸下血也,俗名為髒毒。除水利骨,厚腸胃,療口瘡者,滌除腸、胃、脾三傢之濕熱也。久服令人不忘者,心傢無火則清,清則明,故不忘。
  簡誤:黃連味大苦,氣大寒,群草中清肅之物。其處上經,譬猶臯陶之在虞廷,明刑執法以禁民邪,是其職也。稷契夔竜之事,則非其任矣。故祛邪散熱,蕩滌腸胃,肅清神明,是其性之所長;而於補益精血,溫養元氣,則其功泊如也。凡病人血少氣虛,脾胃薄弱,血不足以致驚悸不眠,而兼煩熱躁渴,及産後不眠,血虛發熱,泄瀉腹痛,小兒痘瘡,陽虛作泄,行漿後泄瀉,老人脾胃虛寒作瀉,陰虛人天明溏泄,病名腎泄,真陰不足內熱煩躁諸證,法鹹忌之。犯之使人危殆,大忌豬肉。
  《本草蒙筌》:味苦,氣寒。味厚氣薄,可升可降。沉也,陰也,陰中微陽。無毒。治諸火邪,依各製炒。治諸火邪,依各製炒。火在上炒醇酒,火在下炒以童便。實火樸硝,虛火釅醋。痰火薑汁,伏火火伏下焦者。????湯。氣滯火同吳茱萸,血瘕火拌幹漆末。食積瀉亦可服,陳壁土嚮東者妙。研炒之。硝茱漆土俱研細,調水和炒。肝膽火盛欲驅,必求豬膽汁炒。又治赤眼,人乳浸蒸。或點或吞,立能劫痛。勝烏附,烏頭、附子。畏款鼕。惡芫菊芫花、菊花。玄參,忌豬肉冷水。為使黃芩竜骨,入手少陰心經。巴豆遇之,其毒即解。可熬膏煎液,任合散為丸。香連丸廣木香和攙,為腹痛下痢要藥;茱連丸吳茱萸佐助,乃吞吐酸水神方。如止消渴便多,單研蜜為丸亦效。同枳殼治血痔,血當歸治眼瘡。佐桂蜜煎服空心,黃連為君,佐官桂少許,煎百沸入蜜,空心服之。使心腎交於頃刻。鎮肝涼血,凡治血,防風為上使,黃連為中使,地榆為下使。調胃厚腸。益膽止驚癇,瀉心除痞滿。去婦人陰戶作腫,愈小兒食土成疳。消惡瘡惡癰,卻濕熱鬱熱。
  謨按:苦先入心,火必就燥。黃連苦燥,乃入心經。雖雲瀉心實,瀉脾髒為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也。但久服之,反從火化,愈覺發熱,不知有寒。故其功效惟初病氣實熱盛者,服之最良,而久病氣虛發熱,服之又反助其火也。
  《本草乘雅》:苦寒凌鼕,寒水之;有節色黃,中土之製,判為心之用藥也。熱氣上炎,即以炎上作苦之品,異以入之,變易其性,以致和平。
  黃取其色,連象其形,凌鼕不凋,氣寒味苦,合得太陽寒水化氣。假此黃土,以為堤防不特默化其侮反侮其侮,以為用神。方隨機應變,絶無內顧之虞。炎上作苦,苦性走下,匹休太陽上及九天,下徹九泉,外彌膚腠,內達五中,故連可上治頭目,下及陰中,外療瘡瘍,內主腸胃。久服則達於熱煩,而安於寧謚。故令人不忘,皆以火熱為本氣,火熱為標見,火熱為化氣者也。
  《藥性解》:黃連,味苦,性寒,無毒,入心經。主心火炎,目疾暴發,瘡瘍紅腫,腸紅下痢,痞滿泄瀉,小兒疳熱,消中口瘡,驚悸煩躁,天行熱疾。黃芩、竜骨、連翹、滑石為使,惡菊花、芫花、玄參、白鮮、白僵蠶,畏款鼕花,解巴豆、烏頭毒,忌豬肉、冷水。
  按:黃連味苦瀉心,治心火諸病不可缺,瀉痢雖屬脾經,正由火不能生土,況心與小腸相為表裏,心火瀉則小便亦利,而腸胃自厚矣。因寒得瀉者忌之,又久病氣虛,心火不盛者,用之則心氣愈虛,虛火反熾。
  《藥鑒》:氣寒味苦,氣薄味厚,無毒,沉也,陰也。手少陰藥也。以薑汁炒肜,則止嘔吐,清心胃。且治一切時氣,又解諸般熱毒穢毒及腫毒瘡瘍、目疾之暴發者。蓋黃連得薑汁製,則和其寒而性輕折,且少變其性,以引至熱處,而使之馴化,正經所謂熱因寒用是也。與木香同用,為腹痛下痢要藥。吳茱萸同用,乃吞吐酸水神方。同枳殼治血痔,同當歸治眼疾。佐桂蜜,使心腎交於頃刻。入薑辛,療心肺妙於須臾。欲上清頭目口瘡之類,酒炒為佳。欲瀉解痘瘡之毒,桔梗、麻黃汁炒之,取其達表而解之也。實火同樸硝,虛火用釅醋,痰火用薑汁,伏火用????湯。米食積瀉者,壁土炒之。赤眼暴發者,人乳浸之。東垣以為厚腸胃者,何也?蓋腸胃為濕熱所撓,而為痢為痛,得此苦寒之劑,則濕熱去而痛止,則腸胃自厚矣。又曰與木香同用,治心下痞滿並伏梁心積宜矣,若停食受寒,及傷寒下早所使者,則不可用。又曰除腸中混雜之紅宜矣,如陰虛下血,及損脾而血不歸脾者,概用之乎?又曰治五勞七情,定驚悸,止心腹痛,皆未分寒熱而混言之,用者宜斟酌可也。
  鬍黃連療勞熱骨蒸,治傷寒咳嗽,溫瘧多熱即解,久痢成疳竟除。補肝膽,劫目疼尤靈。理腰腎,斂陰汗最捷。大都苦先入心,入心則熱澡,此劑雖雲瀉心,實瀉脾土,蓋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也。中病即已,不可久服,久則反從火化,愈覺發熱。故曰:芩連梔子,久服發熱。此之謂也。反花豬肉。
  《景嶽全書》:味大苦,氣大寒。味厚氣薄,沉也,降也,降中微升,陰中微陽。專治諸火,火在上,炒以酒;火在下,炒以童便。火而嘔者炒以薑汁;火而伏者炒以????湯。同吳茱萸炒,可以止火痛;同陳壁土炒,可止熱瀉。同枳實用,可消火脹;同天花粉用,能解煩渴。同木香丸,和火滯下痢腹痛;同吳茱萸丸,治胃熱吐吞酸水。總之,其性大寒,故惟平肝涼血,肅胃清腸涼膽,止驚癇,瀉心除痞滿。上可治吐血衄血,下可治腸便紅。療婦人陰戶腫痛,除小兒食積熱疳,殺蛔蟲,消惡瘡癰腫,除濕熱鬱熱,善治火眼,亦消痔漏。解烏附之熱,殺巴豆之毒。然其善瀉心脾實火,虛熱妄用,必致格陽,故寇宗奭曰:虛而冷者,慎勿輕用。王海藏曰:夏月久血痢,不用黃連,陰在內也。景嶽曰:人之脾胃,所以盛載萬物,發生萬物,本象地而屬土。土暖則氣行而燥,土寒則氣凝而濕,土燥則實,土濕則滑,此天地間不易之至理。黃連之苦寒若此,所以過服芩連者,無不敗脾,此其濕滑,亦自明顯易見。獨因陶弘景《別錄》中有調胃厚腸之一言,而劉河間復證之曰:諸苦寒藥多泄,惟黃連、黃柏性冷而燥。因緻後世視為奇見,無不謂黃連性燥而厚腸胃,凡治瀉痢者,開手便是黃連,不知黃連、黃柏之燥,於何見之?嗚呼!一言之謬,流染若此,難洗若此,悖理惑人,莫此為甚。雖曰黃連治痢亦有效者,然必其毒稟陽髒,或多縱口腹,濕熱為痢者,乃其所宜。且凡以縱肆不節而血氣正強者,即或誤用,未必殺人,久之邪去亦必漸愈,而歸功黃連,何不可也?此外,則凡以元氣素弱,傷脾患痢,或本無火邪而寒濕動脾者,其病極多,若妄用黃連,則脾腎日敗,百無一生。凡患痢而死者,率由此來,可不寒心?餘為此言,而人有未必信者,多以苦燥二字有未明耳,故餘於《傳忠錄》辨河間條中,復詳言苦味之理,以俟衛生仁者再為贊正,庶是非得明,而民生有攸賴矣。道書言:服黃連犯豬肉,令人泄瀉。
  《本草備要》:瀉火燥濕。
  大苦大寒。入心瀉火,王海藏曰:瀉心實瀉脾也。實則瀉其子。鎮肝涼血,凡治血,防風為上部之使,黃連為中部之使,地榆為下部之使。燥濕開鬱,解渴,單用能治消渴。除煩,益肝膽,厚腸胃,消心瘀,能去心竅惡血。止盜汗。涼心。治腸澼瀉痢,便血曰澼,有髒連丸。濕熱鬱而為痢,黃連治痢要藥。噤口者熱壅上焦,同人參煎湯呷之,但得下咽便好。喻嘉言曰:下痢必先汗解其外,後調其內。首用辛涼以解表,次用苦寒以攻裏。《機要》雲:後重宜下,腹痛宜和,身重宜除濕,脈弦宜去風,風邪內結宜汗,身冷自汗宜溫,膿血稠粘宜重劑以竭之。下痢赤屬血分,白屬氣分。戴氏曰:俗謂赤熱白寒者非也,通作濕熱處治,但有新久虛實之分。痞滿燥濕開鬱。仲景治九仲心下痞,五等瀉心湯皆用之。腹痛,清熱。心痛伏梁,心積。目痛眥傷,人乳浸點或合歸、芍等分,煎湯熱洗,散熱活血。癰疽瘡疥,諸痛癢瘡,皆屬心火。明目《傳信方》:羊肝一具,黃連一兩,搗丸,凡是目疾皆治,名羊肝丸。定驚,鎮肝。止汗解毒,除疳同豬肝蒸為丸。殺蛔。蛔得苦則伏。虛寒為病者禁用。久服黃連、苦參反熱,從火化也。昂按:炎上作苦,味苦必燥,燥則熱矣。且苦寒沉陰肅殺,伐傷生和之氣也。韓矛曰:黃連與肉桂同行,能交心腎於頃刻。時珍曰:治痢用香連丸;薑連丸用黃連、幹薑;薑黃散用黃連、生薑;左金用黃連、吳茱萸。治口瘡用黃連細辛,止下血用黃連、大蒜。一陰一陽,寒因熱用,熱因寒用。最得製方之妙。治心火生用,虛火醋炒,肝膽火豬膽汁炒,上焦火酒炒,有吞酸嘈雜等證,亦有吐酸者名酢心,宜黃連、吳茱萸降火開鬱。酢,音醋。中焦火薑汁炒;下焦水????水或童便炒;食積火黃土炒;治濕熱在氣分,吳茱萸湯炒;在血分幹漆水炒;點眼赤,人乳侵。時珍曰:諸法不獨為之引導,蓋辛熱其寒苦,鹹寒製其燥性,用者詳之。黃芩、竜骨為使,惡菊花、玄參、僵蠶、白鮮皮、畏款鼕、牛膝,忌豬肉,時珍曰:方有髒連丸,黃連豬肝丸,豈忌肉而不忌髒腑乎?殺烏頭、巴豆毒。黃連瀉心火,佐以竜膽瀉肝膽火,白芍瀉脾火,石膏瀉胃火,知母瀉腎火,黃柏瀉膀胱火,木通瀉小腸火,黃芩瀉肺火,梔子佐之;瀉大腸火,黃連佐之;柴鬍瀉肝膽火,黃連佐之;瀉三焦火,黃芩佐之。鄭奠一曰:熱鬱惡心,兀兀欲吐,用黃連數分甚效。
  《本經逢原》:苦寒,無毒。治心髒火,生用;治肝膽實火,豬膽汁炒;治肝膽虛火,醋炒褐色;治上焦火,酒炒;中焦火薑,汁炒;下焦火????,水炒;氣分鬱結肝火,煎吳茱萸湯炒;血分塊中伏火,同幹漆末炒;食積火,黃土拌炒。解附子、巴豆、輕粉毒,忌豬肉。
  黃連性寒味苦,氣薄味厚,降多升少,入手少陰厥陰。苦入心,寒勝熱,黃連、大黃之苦寒,以導心下之實熱,去心竅惡血,仲景九種心下痞,五等瀉心湯皆用之。瀉心者,其實瀉脾,實則瀉其子也。下痢胃口虛熱口噤者,黃連人參煎湯,時時呷之;如吐再飲,但得一呷下咽便好。諸苦寒藥多瀉,惟黃連、芩、柏,性寒而燥,能降火去濕止瀉痢,故血痢以之為君。今人但見腸虛滲泄,微似有血,不顧寒熱多少,便用黃連,由是多緻危殆。至於虛冷白痢,及先瀉後痢之虛寒證,誤用致死多矣。諸痛瘍瘡,皆屬心火。眼暴赤腫,痛不可忍,亦屬心火,兼挾肝邪,俱宜黃連、當歸,治痢及目為要藥。故《本經》首言治熱氣目痛,及腸澼腹痛之患,取苦燥之性,以清頭目,堅腸胃,祛濕熱也。婦人陰中腫痛,亦是濕熱為患,尤宜以苦燥之。古方治痢,香連丸用黃連、木香,薑連散用幹薑、黃連,佐金丸用黃連、吳茱萸。治消渴用酒蒸黃連,治口瘡用細辛黃連,治下血用黃連葫蒜。皆是寒因熱用,熱因寒用,而無偏勝之害。然苦寒之劑,中病即止,豈可使肅殺之令常行,而伐生發衝和之氣乎!醫經有久服黃連、苦參反熱之說,此性雖寒,其味至苦,入胃則先歸於心,久而不已,心火偏勝則熱,乃其理也。近代唐流,喜用黃連為清劑,殊不知黃連瀉實火,若虛火而妄投,反傷中氣,陰火愈逆上無製矣。故陰虛煩熱,脾虛泄瀉,五更腎泄,婦人産後血虛煩熱,小兒痘疹氣虛作瀉,及行漿後泄瀉,並皆禁用。
  《本草崇原》:黃連生於西蜀,味苦氣寒,稟少陰水陰之精氣。主治熱氣者,水滋其火,陰濟其陽也。目痛、眥傷泣出者,火熱上炎於目,則目痛而眥肉傷,眥肉傷則泣出。又曰:明目者,申明治目痛,眥傷泣出,以其能明目也。腸澼者,火熱內乘於陰,夫熱淫於內,薄為腸澼,此熱傷陰分也。腹痛下痢者,風寒暑濕之邪傷其經脈,不能從肌腠而外出,則於行腸胃,緻有腸痛下痢之證。黃連瀉火熱而養陰,故治腸澼腹痛下
  凡物性有寒熱溫清燥潤,及五色五味。五色五味以應五運,寒熱溫清燥潤以應六氣,是以上古司歲備物。如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司歲,則備溫熱之藥。太陽寒水司歲,則備陰寒之藥。厥陰風木司歲,則備清涼之藥。太陰濕土司歲,則備甘潤之藥。陽膽燥金司歲,則備辛燥之藥。岐伯曰:司歲備物得天地之專精,非司歲備物則氣散也。後世不能效上古之預備,因加炮製以助其力。如黃連水浸,附子火炮,即助寒水君火之義。後人不體經義,反以火炒黃連,尿煮附子。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是製也,非製也。譬之鷹犬之力,在於爪牙。今束其爪,縛其牙,亦何貴乎鷹犬哉。
  《本草求真》:[批]大瀉心火實熱。
  黃連專入心,兼入腸、胃、脾。大苦大寒,據書所載治功,備極表著,且以《別錄》中有厚腸胃一語,互為傳播,以至於今,廖尤莫闢,貽害無窮。詎知黃連止屬瀉心之品,除濕之味。好古曰:黃連苦燥,苦入心,心就燥,瀉心者,其實瀉脾也。實則瀉其子也。即雲腸澼能止,口幹能除,痞滿腹痛能消,癰疽瘡瘍能愈,肝虛能鎮,與夫婦人陰蝕,小兒疳積,並火眼赤痛,吐血、衄血、諸毒等癥,無不由此調治,亦何莫不因濕熱火退而言,豈於濕除火退之外,尚有治效之著哉。元素曰:黃連其用有六,瀉心髒火,一也;去中焦濕熱,二也;諸瘡必用,三也;去風濕,四也;赤眼暴發,五也;止中部見血,六也。朱震亨曰:下痢胃口熱噤口者,用黃連人參煎湯,終日呷之,如吐,再強飲,但得一呷下咽便好。劉完素曰:古方以黃連為治痢之最,蓋治痢惟宜辛苦寒藥,辛能發散,開通鬱結,苦能燥濕,寒能勝熱,使氣宣平而已。諸苦寒藥多泄,惟黃連、黃柏性冷而燥,能降火去濕而止瀉。曰:今人多用黃連治痢,蓋執以苦燥之義,下俚但見腸虛滲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又不顧寒熱多少,惟欲盡劑,由是多緻危睏。時珍曰:黃連大苦大寒之藥,用之降火燥濕,中病即當止,豈可久服,使肅殺之令常行而伐其生發衝和之氣乎。秦觀與喬希聖論黃連書云:聞公以眼疾餌黃連至十數兩猶不已,殆不可也。醫經有久服黃連、苦參反熱之說,此雖大寒,其味至苦,入胃則先歸於心,入而不已,心火偏勝則熱,乃其理也。矧有脾陽素弱,因此一言流播,而可恃為常服者乎。今人一見火熾,不論是寒是熱,是虛是實,輒以取投,以致偏勝貽患,暗受夭折,殊堪嘆惜。時珍曰:黃連治目及痢為要藥。古方治痢,香連丸用黃連、木香;薑連散用幹薑、黃連;變通散用黃連、茱萸;薑黃散用黃連、生薑。治消渴用酒蒸黃連;治伏暑用酒煮黃連;治下血用黃連、大蒜;治肝火用黃連、茱萸;治口瘡用黃連、細辛,皆是一冷一熱,一陰一陽,寒熱互用之意,而無偏勝之害。汪昂曰:黃連瀉心火,佐以竜膽瀉肝膽火,白芍瀉脾火,石膏瀉胃火,知母瀉腎火,黃柏瀉膀胱火,木通瀉小腸火。黃芩瀉肺火,梔子佐之;瀉大腸火,黃連佐之。柴鬍瀉肝膽火,黃連佐之;瀉三焦火,黃芩佐之。綉按:柴鬍瀉火,止就肝膽邪鬱而言,若內實火用此,愈增其害矣,不可不知。
  《得配本草》:黃芩、竜肌、理石為之使。畏牛膝、款鼕,惡冷水、菊花、玄參、白僵蠶、白鮮皮、芫花。忌豬肉。殺烏頭、巴豆、輕粉毒。
  大苦,大寒。入手少陰經氣分。瀉心脾,涼肝膽,清三焦,解熱毒。燥濕開鬱,治心竅惡血,陽毒發狂,驚悸煩躁,惡心痞滿,吞酸吐酸,心腹諸痛,腸澼瀉痢,疳疾蟲癥,癰疽瘡疥,暴赤目痛,牙疳口瘡,孕婦腹中兒啼,胎驚子煩,陰戶腫痛。
  得木香,治熱滯;得枳殼,治痔瘡;得肉桂,使心腎相交;得吳茱萸,治挾熱下痢;得白芍,瀉脾火;得石膏,瀉胃火;得知母,瀉腎火;得黃芩,瀉肺火;得木通,瀉小腸火;得川柏,瀉膀胱火;得槐米,瀉大腸火;得山梔,瀉三焦火。配煨獨頭蒜,治髒毒下血;配川椒,安蛔蟲;配蘆薈末,蜜湯腸,治小兒疳疾。加蟾炭等分,青黛減半,麝香少許,搽走馬牙疳。配茯苓,去濕熱,治白淫。佐竜膽草,瀉肝膽火;佐枳實,消痞氣火脹;佐花粉,解煩渴;使細辛,治口瘡,止下血。
  各經瀉火藥得川連,其力愈猛。
  瀉心火,生用;火在上,酒炒;火在下,童便炒;火在中,薑汁炒;伏火,????水炒;火在氣分而痛,吳茱萸拌炒;食積成火,黃土炒;止瀉,壁土炒;肝膽火,醋炒或膽汁炒;熱結於下,樸硝拌炒;血中伏火,幹漆拌炒。
  虛熱妄用,必致格陽。真陰益乏。久服反化為熱。連必燥而不潤。不可食豬肉,恐令人作瀉。
  邪火橫逆,非至苦至寒之品不能退其熱勢。然發熱初起,邪火正欲攻擊而出,投川連遏抑其火,則邪將盤結而不散,散緻內傷氣血,熱邪愈炎,所謂寒之益熱也。又熱久陰氣大傷,胃液幹枯,宜急救胃陰,以製陽火,涼潤之劑在所必需。若用苦燥者治其熱,則愈燥而愈熱。蓋苦以降氣,氣降則陰不生,燥以耗血,血亡則津益竭,由是畏火起與邪火交相攻擊,其斃也可立而待。
  《本草經解》:黃連氣寒,秉天鼕寒之水氣,入足少陰腎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味俱降,陰也。
  其主熱氣目痛也,心主火,火氣熱,心病捨肝,肝開竅於目也,黃連苦寒,所以清火也。手少陰之正脈,出於面,合目內眥,手少陰為心火,火盛,則心係急而淚出;眥傷者,皆心火,黃連清心,所以主之。實則瀉其子,心者,肝木之子也,清心則肝邪瀉,所以明目也。
  大腸為庚金之腑,心火乘之,則津液化成膿血,痛而下痢矣,其主之者,寒以清火,苦以瀉熱也。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婦人陰中,乃腎竅也,熱盛則腫,腫痛者火盛也,黃連入腎,寒苦清火,所以主之。
  其久服令人不忘者,入心清火,火清則心明,能記憶也。
  《神農本草經讀》:黃連氣寒,秉天鼕寒之水氣,入足少陰腎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水而味水,一物同俱,故能除水火相亂,而為濕熱之病。
  其雲之熱氣者,除一切氣分之熱也。目痛眥傷淚出不明,皆濕熱在上之病;腸澼腹痛下痢,皆濕熱在中之病;婦人陰中腫痛,為濕熱在下之病,黃連除濕熱,所以主之。
  久服令人不忘者,苦入心,即能補心也。然苦為火之本味,以其味之苦而補之;而寒能勝火,即以其之寒而瀉之。千古唯仲景得《本經》之秘,《金匱》治心氣不足而吐血者,取之以補心;傷寒寒熱互結心下,而痞而者,取之以瀉心;厥陰之熱,氣撞心者,合以烏梅;下痢後重者,合以白頭翁等法,真信而好古之大聖人也。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味苦寒。主熱氣,除熱在氣分者。目痛,眥傷淚出,明目,除濕熱在上之病。腸澼腹痛下痢,除濕熱在中之?8救艘踔兄淄礎3仍諳輪 >梅釗瞬煌?噯胄哪懿剮囊病?
  苦味屬火,其性皆熱,此固常理。黃連至苦,而反至寒,則得火之味與水之性者也,故能除水火相亂之病。水火相亂者,濕熱是也。凡藥能去濕者必增熱,能除熱者,必不能去濕。惟黃連能以苦燥濕,以寒除熱,一舉兩得,莫神於此。
  心屬火,寒勝火,則黃連宜為瀉心之藥,而反能補心何也?蓋苦為火之正味,乃以味補之也,若心傢有邪火,則此亦能瀉之,而真火反得寧,是瀉之即所以補之也。
  苦之極者,其性反寒,即《內經》亢害承製之義。所謂火盛之極,反兼水化也。
  《本經疏證》:黃連根株叢延,蔓引相屬,有數百株共一莖者,故名連,其治亦多延淹久之證,如淫瘡黃連粉主之是矣,夫名浸淫,則非初起暴得之疾,亦非一治可瘳之候,故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從未有新得之病用黃連者。
  黃連根黃花黃實黃,皆具土色,四月開花,六月結實,七月根緊,適逢太陰濕土陽明燥金主令時,宜乎為入脾胃之藥矣,乃仲景諸瀉心湯以之為關鍵何歟?夫仲景溯諸瀉心證之源曰,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結胸稱熱入,痞不稱熱,可見所入之邪,非陽邪矣。陰邪結於陰位,心下痞鞭,非心病而何?心自病不能溫土,土遂不運而幹噫食臭幹嘔心煩下利矣,腹中雷鳴者,心氣被遏不能上行,下走腸間也(觀本經桔梗丹參之治可見),夫心之為體,於卦象離,今被邪之已化者,陰邪已化,不逼心陽,則在內之沸亂略定,惟在外之邪氣尚阻,則取二黃之泄熱,蕩去其邪,邪去正自安矣,惡寒汗出者也,在上之陰邪纔化,在下之陰氣復逆,故輕取二黃之氣,以蕩熱除穢重任附子之威,以追逐逆陰,使之異趨同歸,相成而不相背也。其未化者,陽餒股肉於陽位,而恣肆於陰分,邪盤踞於清道,而潰泄於下,非幹薑半夏生薑之振散陰霾,不足以廓清心之外郭;非人浸黃連之養陰泄熱,不足以安擾心之內訌,然則直謂之補心可也,而曰瀉心何哉?夫稱謂當循其實,補者益其虛,瀉者泄其實,今者明因邪氣入伐,緻心髒內訌,若曰補則嫌於無邪矣,顧可乎?本經所謂腸澼腹痛下利者,與此心同。蓋腸澼腹痛下利,多發於夏秋濕熱之交,盛暑之時,心氣發舒,其驗在汗,所謂汗為心液也。當此之時,或由口食寒膩,阻遏其發舒之氣,或由乘風取涼,使汗不得暢,於是火鬱於中,陰凝於外,因遂生濕,濕復生熱,寒熱與濕,輾轉膠固,故後世所製香連薑連等法,均傷此意為之。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少陰病,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二方緣以黃連為君,二證皆發於心,可見黃連為瀉心火之劑矣。成無己曰,陰不得升,獨治於下,為腹中痛;陽不得降,獨治於上,為胸中熱。欲嘔吐,夫陰之升,其體由腎,其用由肝,陽之降,其源由肺,其責由心,然脾胃為升降之樞,脾提腎肝之氣以升,胃曳心肺之氣而降,故治陰之不升,必兼治脾,治陽之不降,必兼治胃,是於黃連湯又可參。黃連為心胃之劑,嘔吐為胃病,故後世治嘔用黃連,其效最捷,蓋上升皆火之變見,人身之火,惟欲其降,升則為病,即所謂諸嘔吐酸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者也。尤在涇曰,陽經之寒變為熱,則歸於氣,陰經之寒變為熱,則歸於血,陽經之熱,或有歸於血者,惟陰經之熱,則必不歸於氣,故三陰有熱結證,不用調胃承氣小承氣,而獨用大承氣,諸下利證不已,必便膿血,是其驗證也。心中煩,不得臥,熱證也,至二三日以上,乃心中煩,不得臥,則非始即屬熱矣,始即屬熱,心中煩不得臥者,為陰虛,陰虛則不得瀉火,今至二三日以上始見則為陽盛,陽盛則宜瀉火,然致此陽盛,亦必其陰本虛,故阿膠芍藥雞子黃,無非救陰之品,瀉火則惟恃芩連,而芩止一兩,連乃四兩,此黃連之任,獨冠一方,無可議矣。二方而觀,又可悟黃連一味,在黃連湯為溫劑中寒藥,在黃連阿膠湯,為補劑中瀉藥矣。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註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裏擷筋骨血氣之精與脈並為係,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是故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陰陽合揣而為精明。以是知目疾非一經之病,黃連所主之目痛,必兼皆傷泣,出又須識其目痛皆傷泣出,必因於熱氣所為,乃為的對之劑,此何以故?如上文所云痛,有因於瞳子者,黑睛者,白眼者,則非矣,皆傷有因約束裏擷者,泣出有因風者寒者虛者,皆不得用矣。蓋惟傷在胞之內,白睛之外,始為赤絡之病,泣出隨眵始為濕熱相搏,熱者傷主,赤脈屬心,千金外臺諸方用黃連為君者,其所敷陳諸病,如大棗煎之目熱皆赤生赤脈侵睛,洗眼湯之目熱痛汁出,乳汁煎出,乳出汁煎之淚出皆赤療,黃連煎之眼赤除熱,莫不與本經相吻合,仍不外清心火除濕熱二者而已。
  古書語簡而意深,讀之者慎勿草,如此條所謂婦人陰中腫痛者是也。夫陰中腫痛,丈夫亦有之,何獨於婦人,即婦人陰中為病,亦不止腫痛一端。金匱要略雖無明文,千金外如所臚列者,如陰蝕、陰疳、陰中爛傷、陰癢痛、陰中有蟲、陰下脫、陰挺,皆不用黃連,而獨於腫痛則間用之。大抵陰中之疾,皆始於小便,小便不利,則濕壅熱生,濕與熱相傳不得泄則腫,婦人前陰,又為血潮汐之常道,於是遂涉血為痛,理固然矣。黃連非能治腫痛也,陰中腫痛,須用之者,蓋陰中腫痛,必由濕熱,而燥濕之物,多足以助熱,清熱之物,多足以滋濕,惟黃連既能燥濕,又能情熱,他處腫痛,有因風者,有因熱寒者,有因火者,不必盡由於濕,故本經獨標出婦人也。雖然,丈夫陰中諸疾,亦無不由濕熱,黃連之治,獨標出婦人者何居?蓋惟丈夫多不涉及於血,即使停濕生熱,且涉及於血,亦宜通利,宜滋清,如導赤等方,而不宜燥。夫甘為濕化,苦為燥化,故凡味之甘者,雖性燥亦能壅氣為濕,味之苦者,縱如黃連之寒,獨不能因燥以激發其火耶?是知黃連之治濕治熱,須分別觀之。濕證之急者可用,緩者不可用。蓋濕緩者熱不盛,熱不盛則惡黃連之氣寒也;熱證之緩者可用,急者不可用,蓋熱證急者濕不盛,濕不盛則惡黃連之性燥矣。黃連之治血熱,亦宜分別觀之,蓋惟氣分之熱涉及血者可用,血分自生熱者不可用,以血似水,而性主流動,黃連之寒,恐其凝血,其燥,又恐涸血也。
  或問黃連入心清熱燥濕,子既言之鑿鑿矣,獨不思烏梅丸、幹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任黃連皆重,而所治皆肝病乎?曰,篇中凡言入某髒某腑者,解釋其義如此,耳非鑿鑿言之也。試觀本經別錄,止言某藥治某病,而不言入某髒某腑,解之者不推明某病關係某髒某腑,何由知其病之所以然,而仲景書亦止以某病屬某經,某方主治某病,並不言某方治何髒何腑之病。譬如太陽病有惡風惡寒,而喘非肺病乎?心憒憒,心惕惕,心中悸,非心病乎?大義之所以,講論之所及,原不可一途論也。子以烏梅丸幹薑黃連,別錄蓋已確然言之矣,曰黃連主五髒冷熱久下泄澼膿血是也,夫冷熱天淵,何能久相守而不相入?必也君主之火令不行,斯冷是冷而熱是熱,冷是冷是熱,斯一身所有津液,每日所增水𠔌,悉不化為精純以上騰,而紛紛墜纍而下,冷多者為泄,熱多者為澼,澼甚者為膿血,冷輕者為痰飲,故烏梅丸治入利膿血,幹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治寒格吐下,白頭翁湯治熱利下重,小陷胸湯治飲滯停中,無不有藉於黃連。其病之輕重高下,係於冷熱孰多孰少,故或配以附子幹薑桂枝,或配以幹薑人參,或配以秦皮黃柏,或配以瓜蔞半夏,不全藉黃連,是可知黃連之治,未必在肝,烏梅丸證、幹薑黃連黃芩人參湯證,未必不係心矣。雖然,五髒冷熱久下泄澼濃血一語,讀之當字字較量,觀下利圊𠔌者,與四逆湯,下痢便膿血者,與桃花湯,皆不用黃連,又可知泄澼膿血之未久者,及久而但關乎五髒之冷,不關乎五髒之冷熱相兼者,均與黃連不宜矣。
  千金方之論消渴曰,凡積久飲酒,未有不成消渴,大寒凝海,而酒不凍,明酒性酷熱,物無以加,脯炙監鹼,酒客耽嗜,不離其口,三觴之後,製不由己,飲無度,咀嚼酢醬,不擇酸鹼,積年長夜,酣飲不解,遂使三焦猛熱,五髒乾燥,木石猶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外臺秘要方述古今錄驗方曰,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飲水多,小便數有脂似麥片,甜者,消渴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數者,消中也;三渴飲水,不能多,但腿腫腳先瘦,小陰痿弱,數小便者,腎消也。消渴者倍黃連,消中者倍栝蔞,腎消者加芒硝,由千金而言,酒是濕熱相兼之物,因酒致病,必係濕熱為源,所以宜用黃連,也由外臺而言,消渴略相似之病,有此三種,消中腎消,與黃連不宜,所以別乎可用黃連之的證也,反覆乎此二書,則庶幾欲用黃連止消渴者,知有別擇矣。
  黃連能除濕熱,即是厚腸胃,然黃芩亦除濕熱,何以不然?蓋黃連性燥,故入心而燥即寓味苦氣寒中。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皆屬燥金,同氣相求,是即厚之意也。惟黃連苦寒而燥,黃芩雖苦寒而不燥矣,是以不得以厚腸胃屬之。愚謂別錄謂黃連調胃厚腸,不得混而稱之曰厚腸胃也。夫腸胃中皆有脂膜一道,包裏其內,所以護導滓穢使下行者,若有濕熱混於其間,則脂膜消熔,隨滓穢而下,古人謂之腸澼,後人目為颳腸痢,亦曰腸垢。胃體廣大,容垢納污,雖有所留,亦未必剝及脂膜,故但和其中之所有,邊際自不受傷,故曰調;腸勢麯折盤旋,惟其麯折盤旋之處,更為濕氣留聚,濕阻熱益生,熱阻脂膜益消,去其所阻,則消爍之源絶,而薄者厚矣,故曰厚。凡人所食之物,不論青黑白赤,至胃悉變而黃不得謂不象黃連之色。又人之髒腑,有獨治一處者,有兩相連屬者,從無似大腸之於小腸,小腸之於胃,胃之於咽嗌,三腑相通,徹上徹下,連屬無隔,如此者,不得謂不像連黃之形。是黃連之調胃厚腸,原廣有意義,不必隘之以同氣相求一語也。惟苦寒而燥一語,實足貫徹黃連功能,如膽中清之腑,為濕熱所擾,則其中不清,故曰益膽水,濕洗關節而熱,則骨骱不利,故曰除水利骨,是在用之者意會焉可已。
  《本草新編》:黃連,味苦,寒,可升可降,陰也,無毒。入心與胞絡。最瀉火,亦能入肝。大約同引經之藥,俱能入之,而入心,尤專經也。止吐利吞酸,善解口渴。治火眼甚神,能安心,止夢遺,定狂躁,除痞滿,去婦人陰戶作腫。治小兒食土作疳,解暑熱、濕熱、鬱熱,實有專功。但亦臣使之藥,而不可以為君,宜少用而不宜多用,可治實熱而不可治虛熱也。蓋虛火宜補,則實火宜瀉。以黃連瀉火者,正治也;以肉桂治火者,從治也。故黃連、肉桂,寒熱實相反,似乎不可並用,而實有並用而成功者。蓋黃連入心,肉桂入腎也。凡人日夜之間,必心腎兩交,而後水火始得既濟,火水兩分,而心腎不交矣。心不交於腎,則日不能寐;腎不交於心,則夜不能寐矣。黃連與肉桂同用,則心腎交於頃刻,又何夢之不安乎。
  或問苦先入心,火必就燥,黃連味苦而性燥,正與心相同,似乎入心相宜矣,何以久服黃連,反從火化,不解心熱,而反增其焰者,何也?曰:此正見用黃連之宜少,而不宜多用。蓋心雖屬火,必得腎水以相濟,用黃連而不能解火熱者,原不可再瀉火也。火旺則水益衰,水衰則火益烈,不下治而上治,則愈增其焰矣。譬如釜內無水,止成焦釜,以水投之,則熱勢上衝而沸騰矣。治法當去其釜下之薪,則釜自寒矣。故正治心火而反熱者,必從治心火之為安,而從治心火者,又不若大補腎水之為得。蓋火得火而益炎,火得水而自息耳。
  或問黃連止痢而厚腸胃,吾子略而不談,何也?曰:此從前《本草》各書,無不載之,無俟再言也。然而予之不談者,又自有在。蓋黃連非治痢之物,瀉火之品也。痢疾濕熱,用黃連性燥而涼,以解濕而除熱似矣。殊不知黃連獨用以治痢,而痢益甚,用之於人參之中,治噤口之痢最神;用之於白芍、當歸之中,治紅赤之痢最效,可藉之以瀉火,而非用之以止痢,予所以但言其瀉火耳。況上文曾言止吐利吞酸,利即痢也,又未嘗不合言之矣。至於厚腸胃之說,說者謂瀉利日久,下多亡陰,颳去脂膜,腸胃必薄矣,黃連既止瀉利,則腸胃之薄者,可以重厚。嗟乎!此臆度之語,而非洞垣之說也。夫黃連性燥而寒涼,可以暫用,而不可久用。腸胃之脂膜既傷,安得一時遽厚哉。夫胃薄者,由於氣血之衰,而腸薄者,由於精水之耗。黃連但能瀉火,而不能生氣血、精水,吾不知所謂厚者,何以厚也。
  或問黃連瀉火,何以謂之益心,可見寒涼未必皆是瀉藥。曰:夫君之論,是欲揚黃柏、知母也。吾聞正寒益心,未聞正寒益腎。夫心中之火,君火也;腎中之火,相火也。正寒益心中之君火,非益心中之相火。雖心中君火,每藉心外相火以用事,然而心之君火則喜寒,心之相火則喜熱。以黃連治心之君火,而相火宜從治也。夫相火在心火之中,尚不用寒以治熱,況相火在腎不之內,又烏可用寒以治寒乎。昔丹溪用黃柏、知母,入於六味丸中,未必不鑒正寒益心,亦可用正寒的益腎也。誰知火不可以水滅,腎不可與心並論哉。
  或疑世人用黃連,不比用黃柏、知母,先生闢黃柏、知母,何必於論黃連之後,而大張其文瀾哉?嗟乎!是有說焉,不可不辨也。夫人生於火,不聞生於寒也。以瀉火為生,必變生為死矣。從來脾胃喜溫,而不喜寒,用寒涼降火,雖降腎火也,然胃為腎之關門,腎寒則胃寒,胃寒則脾亦寒。脾胃既寒,又何以蒸腐水𠔌哉。下不能消,則上必至於不能受,上下交睏,不死何待乎。又肺金之氣,必夜歸於腎之中,腎火沸騰,則肺氣不能歸矣。然補其腎水,而益其肺金,則腎足,而肺氣可復歸於腎。倘腎寒則腎火不歸,勢必上騰於肺,而又因腎之寒,不敢歸於下,則肺且變熱,而咳嗽之癥生。肺熱而腎寒,不死又何待乎。慨自虛火實火、正火邪火、君火相火之不明,所以治火之錯也。夫黃連,瀉實火也,補正火也,安君火也,不先將黃連之義,罄加闡揚,則虛火、邪火、相火之道,終不明於天下。吾所以於黃連門中,痛攻黃柏、知母,使天下後世知治火之藥,不可亂用寒涼,實救其源也。
  《本草分經》:大苦大寒。入心瀉火,鎮肝涼血,燥濕開鬱,能消心竅惡血,亦瀉脾火。酒炒治上焦火,薑汁炒治中焦火,水炒治下焦火。
黃連配伍禁忌 Berberine incompatibility
  胃虛嘔惡,脾虛泄瀉,五更腎瀉,均應慎服。
  1.《本草經集註》:惡菊花、蕪花、玄參、白鮮;畏款鼕。
  2. 《藥性論》:惡白僵蠶,忌豬肉。
  3.《蜀本草》:畏牛膝。'
  4.《綱目》:黃連大吉大寒,用之降火燥濕,中病即當止,豈可久服,使肅殺之令常行,而伐其生發衝和之氣乎?
  5.《本草正》:黃連善瀉心脾實火,虛熱妄用,必致格陽,故寇宗熒日:虛而冷者,慎勿輕用;王海藏日:夏月久血痢不用黃連, 陰在內也。
  6.《本草經疏》:凡病人血少氣虛,脾胃薄弱,血不足,以致驚悸不眠,而兼煩熱躁渴,及産後不眠,血虛發熱,泄瀉腹痛,小兒 痘瘡,陽虛作泄,行漿後泄瀉,老人睜胃虛寒作瀉,陰虛人天明溏泄,病名腎泄,真陰不足,內熱煩躁諸證,法鹹忌之,犯之使人危 殆。
  7.《本草新編》:黃連,味苦,寒,可升可降,陰也,無毒。入心與胞絡。最瀉火,亦能入肝。大約同引經之藥,俱能入之,而入心,尤專經也。止吐利吞酸,善解口渴。治火眼甚神,能安心,止夢遺,定狂躁,除痞滿,去婦人陰門作腫。治小兒食土作疳,解暑熱、濕熱、鬱熱,實有專功。
  ????酸黃連
  Cas 6020-18-4
  化學式:C19H14ClNO4
  分子量:355.77176
  化學名Bis[1,3]benzodioxolo[5,6-a:4',5'-g]quinolizinium, 6,7-dihydro-, chloride
  來源:毛茛科植物黃連Coptis chinensis Franch
  英文名:Coptisine hydrochloride
  藥理作用:具有抗菌、抗腫瘤和抗心律失常等藥理活性,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也具有抗菌、降血糖、抗腫瘤、保護胃黏膜等活性
中國藥典2005版
  名稱:
  黃連
  漢語拼音:
  Huanglian
  英文名:
  RHIZOMA COPTIDIS
  基原:
  本品為毛茛科植物黃連Copl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葉黃連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連 Coptisteeta Wall.的乾燥根莖。以上三種分別習稱“味連”、“雅連”、“雲連”。秋季來挖,除去須根及泥沙,乾燥,撞去殘留須根。
  性狀:
  味連 多集聚成簇,常彎麯,形如雞爪,單枝根莖長3-6cm,直徑0.3-0.8cm。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粗糙,有不規則結節狀隆起、須根及須根殘基,有的節間表面平滑如莖稈,習稱“過橋”。上部多殘留褐色鱗葉,頂端常留有殘餘的莖或葉柄。質硬,斷面不整齊,皮部橙紅色或暗棕色,木部鮮黃色或橙黃色,呈放射狀排列,髓部有的中空。氣微,味極苦。
  雅連 多為單枝,略呈圓柱形,微彎麯,長4-8cm。直徑0.5-1cm。“過橋”較長。頂端有少許殘莖。
  雲連 彎麯呈鈎狀,多為單枝,較細小。
  鑒別:
  (1)本品橫切面:味連 木栓層為數列細胞。皮層較寬,石細胞單個或成群散在。中柱鞘纖維成束,或伴有少數石細胞,均顯黃色。維管束外韌型,環列。木質部黃色.均木化,木纖維較發達。髓部均為薄壁細胞,無石細胞。
  雅連 髓都有石細胞。
  雲連 皮層、中柱鞘及髓部均無石細胞。
  (2)取本品粗粉約1g,加乙醇10ml,加熱至沸騰,放冷,濾過。取濾液5滴,加稀????酸1ml與含氯石灰少量,即顯櫻紅色;另取濾液5滴,加5%沒食子酸乙醇溶液2-3滴,蒸幹,趁熱加硫酸數滴,即顯深緑色。
  (3)取本品粉末50mg,加甲醇5ml,加熱回流卜分鐘,濾過,濾液補加甲醇使成5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黃連對照藥材,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酸小檗鹼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1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乙酸乙酯-異丙醇-甲醇-水(6:3:1.5:1.5:0.3)為展開利,置氨蒸氣飽和的展開缸內,展開,取出。晾幹,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黃色熒光斑點;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一個黃色熒光斑點。
  檢查:
  總灰分 不得過5.0(附錄Ⅸ K)。
  含量測定:
  取本品粉末約0.1g,精密稱定,置100ml量瓶中,加入????酸-甲醇(1:100)約95ml,60℃水浴中加熱15分鐘,取出,超聲處理30分鐘,室溫放置過夜,加甲醇至刻度,搖勻,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酸小檗鹼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製成每1ml含0.04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1μl、對照品溶液1μl與3μl,交叉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乙酸乙酯-異丙醇-甲醇-水(6:3:1.5:1.5:0.3)為展開劑,另槽加入等體積的濃氨試液,頂平衡15分鐘,展開至8cm,取出,揮幹,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 薄層色譜掃描法)進行熒光掃描,激發波長λ=366nm,測量供試品與對照品熒光強度的積分值,計算,即得。
  本品含小檗鹼以????酸小檗鹼(C20H18ClNO4)計,不得少於3.6%。
  炮製方法:
  黃連 除去雜質,潤透後切薄片,晾幹,或用時搗碎。
  酒黃連 取淨黃連,照酒炙法(附錄Ⅱ D)炒幹。
  每100kg黃連,用黃酒12.5kg。
  薑黃連 取淨黃連,照薑汁炙法(附錄Ⅱ D)炒幹。
  每100kg黃連,用生薑12.5kg。
  萸黃連 取吳茱萸加適量水煎煮,煎液與淨黃連拌勻,待液吸盡,炒幹。
  每100kg黃連,用吳茱萸10kg。
  酒黃連、薑黃連、萸黃連照上述總灰分的方法測定,均不得過4.0%。
  性味:
  苦,寒。
  歸經:
  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
  功效: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中 草 藥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RHIZOMA COPTIDIS
醫藥詞典 Medical Dictionary
    毛莨科。多年生草本。具根莖。葉基生,三全裂,裂片再作疏羽狀分裂,邊緣有細刺狀鋸齒。花小,白色,雌雄異株。花期2~4月,果期3~6月。主産四川、湖北等地,其中四川的黃連産量占全國總産量的80%。
    黃連是著名的中藥,《神農本草經》列之為上品。根莖味極苦,苦味在於它所含多種生物鹼,主要為小檗鹼,其次為甲基黃連鹼、雅托鹼等。黃連素是小檗鹼的????酸????,它對痢疾志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沙門氏菌、霍亂弧菌等許多病菌都有抑製作用。通常製成片劑或針劑,對菌痢有顯著療效。黃連生活條件要求較高,生長慢,産量少,因此難以滿足市場需要。現已發現小檗科小檗屬許多植物的根、莖中亦含有大量小檗鹼,如黃櫨木、豪豬刺、安徽小檗、廬山小檗等,它們可代替黃連,提取小檗鹼,製造黃連素。
中國藥典2000版 Chinese Pharmacopoeia 2000
  黃連
  拼音名:Huanglian
  英文名:RHIZOMACOPTIDIS
  書頁號:2000年版一部-250
  本品為毛茛科植物黃連CoptischinensisFranch.、三角葉黃連Coptisdeltoidea
  C.Y.ChengetHsiao或云連CoptisteetaWall.的乾燥根莖。以上三種分別習稱“
  味連”、“雅連”、“雲連”。秋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乾燥,撞去殘留須根。
  【性狀】味連多集聚成簇,常彎麯,形如雞爪,單枝根莖長3~6cm,直徑0.3
  ~0.8cm。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粗糙,有不規則結節狀隆起、須根及須根殘基,有的
  節間表面平滑如莖桿,習稱“過橋”。上部多殘留褐色鱗葉,頂端常留有殘餘的莖或葉
  柄。質硬,斷面不整齊,皮部橙紅色或暗棕色,木部鮮黃色或橙黃色,呈放射狀排列,
  髓部有的中空。氣微,味極苦。
  雅連多為單枝,略呈圓柱形,微彎麯,長4~8cm,直徑0.5~1cm。“過橋”較長。
  頂端有少許殘莖。
  雲連彎麯呈鈎狀,多為單枝,較細小。
  【鑒別】(1)本品橫切面:味連木栓層為數列細胞。皮層較寬,石細胞單個或
  成群散在。中柱鞘纖維成束,或伴有少數石細胞,均顯黃色。維管束外韌型,環列。束
  間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黃色,均木化,木纖維較發達。髓部均為薄壁細胞,無石細胞。
  雅連髓部有石細胞。
  雲連皮層、中柱鞘及髓部均無石細胞。
  (2)取本品粗粉約1g,加乙醇10ml,加熱至沸騰,放冷,濾過。取濾液5滴,加稀
  ????酸1ml與含氯石灰少量,即顯櫻紅色;另取濾液5滴,加5%沒食子酸乙醇溶液2
  ~3滴,蒸幹,趁熱加硫酸數滴,即顯深緑色。
  (3)取本品粉末50mg,加甲醇5ml,加熱回流15分鐘,濾過,濾液補加甲醇使成5ml,
  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黃連對照藥材,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酸小檗鹼對照品,
  加甲醇製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
  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1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異丙醇-甲醇
  -水(6:3:1.5:1.5:0.3)為展開劑,置氨蒸氣飽和的展開缸內,展開,取出,晾幹,置紫
  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黃色
  熒光斑點;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一個黃色熒光斑點。
  【檢查】總灰分不得過5.0%(附錄ⅨK)。
  【含量測定】取本品粉末約0.1g,精密稱定,置100ml量瓶中,加入????酸-甲醇
  (1:100)約95ml,60℃水浴中加熱15分鐘,取出,超聲處理30分鐘,室溫放置過液,加
  甲醇至刻度,搖勻,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酸小檗鹼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
  加甲醇製成每1ml含0.04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
  吸取供試品溶液1μl、對照品溶液1μl與3μl,交叉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醋
  酸乙酯-異丙醇-甲醇-水(6:3:1.5:1.5:0.3)為展開劑,另槽加入等體積的濃氨試液,
  預平衡15分鐘,展開至8cm,取出,揮幹,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薄層掃描法)進行熒
  光掃描,激發波長λ=366nm,測量供試品與對照品熒光強度的積分值,計算,即得。
  本品含小檗鹼以????酸小檗鹼(C20H17NO4·HCl)計,不得少於3.6%。
  【炮製】黃連除去雜質,潤透後切薄片,晾幹,或用時搗碎。
  酒黃連取淨黃連,照酒炙法(附錄ⅡD)炒幹。
  每100kg黃連,用黃酒12.5kg。
  薑黃連取淨黃連,照薑汁炙法(附錄ⅡD)炒幹。
  每100kg黃連,用生薑12.5kg。
  萸黃連取吳茱萸加適量水煎煮,煎液與淨黃連拌勻,待液吸盡,炒幹。
  每100kg黃連,用吳茱萸10kg。
  酒黃連、薑黃連、萸黃連照上述總灰分的方法測定,均不得過4.0%。
  【性味與歸經】苦,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
  【功能與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於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
  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
  瘡,耳道流膿。酒黃連善清上焦火熱。用於目赤,口瘡。薑黃連清胃和胃止嘔。用於寒熱
  互結,濕熱中阻,痞滿嘔吐。萸黃連舒肝和胃止嘔。用於肝胃不和,嘔吐吞酸。
  【用法與用量】2~5g。外用適量。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科普知識 Science knowledge
   黃連(Chinese goldthread) 毛莨科黃連屬中的一個種,學名Coptis chinensis Franch.。多年生常緑草本植物。根莖連珠而色黃,故名黃連。別名味連、川連、雞爪連。以根莖入藥,為中國特産。主産中國四川省東部、湖北省西部、雲南省北部及陝西省秦嶺以南的高山地區。 黃連株高約30cm。根莖嚮上分枝,須根密生其上。三出羽狀復葉,叢生,深緑色。兩性花,圓錐形聚傘花序,綫形花萼5-6枚,花瓣9-12枚,黃色,蓇葖果,成熟時頂端孔裂。花期2月至3月,果期3月至5月。 喜涼爽濕潤,耐寒,霜雪下葉片常發,忌強光直射和高濁幹旱,需遮蔭栽培。喜肥,適宜栽培在富含腐殖質、肥沃、疏鬆的砂壤土中。用種子繁殖,11月整地播種,每公頃播種22.5-37.5kg,搭80cm高的蔭棚,蔭蔽度保持在80%左右,播後蓋一薄層畜糞,翌年3月出苗後除草、追肥,第3年春苗可出圃。移栽地應先搭蔭棚,棚高1.5m,蔭蔽度應保持在70%左右,作寬1.5m的高畦,溝寬約20cm,深10cm,畦面呈龜背形。均勻施入基肥,淺翻後再覆蓋熏土3-6cm,即可栽種。栽連期分為春秋兩季,一般春栽成活率高,苗生長健壯。行株距10×10cm,栽深3-5cm,每公頃栽植82.5萬-90萬株。栽後撒一薄層用人糞尿拌的熏土。每年鼕春追肥,前期應多施氮肥,後期以磷鉀肥為主。根據根莖嚮上生長的特性,生長期間要進行培土。在追鼕肥後進行,先薄後厚,逐年增加。因生長緩慢,栽後前兩年,每年除草4-5次,後幾年葉已封壟,除草次數可減少。隨着苗齡增長,要逐年減少蔭蔽度,增加光照;搭棚栽連的在收穫年應揭棚敞陽,俗稱“亮棚”。玉米套種黃連,應調節玉米株距以抑製黃連地上部生長,有利根莖積纍幹物質。主要病蟲害有白粉病Erysiphe sp.;列當Orobanche sp.、蠐螬等。移栽5-6年後即可收穫。 三角葉黃連用側枝扦插繁殖。5月至6月砍山整地,按畦寬130cm,溝寬15-20cm作畦,不挖畦面,衹挖畦溝。在畦面搭活動矮棚,棚高1m左右。9月至10月上旬從母株上分出側枝為“秧子”,以行株距10×10cm,深13-15cm進行扦插。鼕季要將蔭棚卸下,有次序地擺在畦面,翌春復原。鼕、春季各培土一次,將溝間預先挖鬆的土壤培在畦面。栽後4-5年可收穫。 收穫時,挖出根莖,剪去須根,曬幹或炕幹,撞去毛須泥土,即可入藥。 根莖含小檗鹼(Berberine),其他尚含黃連鹼(Coptisine)、甲基黃連鹼(Worenine)、巴馬亭(Palmatine)、藥根鹼(Jatrorrhizine)、木蘭花鹼(Magnoflorine)等生物鹼。味苦、性寒。有瀉火、燥濕、清熱、解毒等功能。用於腹痛瀉痢、目赤腫痛、口舌生瘡、心煩失眠等癥。葉、根曬幹可作獸藥。
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
    huanglian
    黃連
    coptis root
    常用清熱瀉火藥。別名王連、支連。始載於《神農本草經》。為毛茛科植物黃連Coptis chinensis,三角葉黃連Coptis deltaidea或云連Coptis taetoides的乾燥根狀莖。以上三種植物的藥材分別習稱味連、雅連和雲連。李時珍稱黃連“其根連珠而色黃”,故名。
    産地和性狀 黃連性喜高寒濕潤環境,野生者生於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林潮濕蔭蔽處,但已日益減少。現在的黃連商品以栽培者為主,多種在與野生者同一海拔地帶。秋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潤透後切成薄片,晾幹。
    味連多聚集成簇,常彎麯,形如雞爪,故亦稱雞爪黃連(圖1黃連原植物)。單枝根莖長3~6釐米,直徑0.3~0.8釐米。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粗糙,有不規則結節狀隆起及須根或須根殘基,有的節間莖桿表面平滑,習稱過橋,上部多殘留褐色鱗葉,頂端常留有殘餘的莖或葉柄。質硬,斷面不整齊,皮部橙紅色或暗棕色,木部鮮黃色或橙黃色,可見放射狀紋理,髓部有時中空。氣微,味極苦。主産中國四川、湖北、貴州、陝西等省亦産。
    雅連多單枝,略呈圓柱形,微彎麯,長4~8釐米,直徑0.5~1釐米,“過橋”較長,1~3釐米,頂部有少許殘莖(圖2三角葉黃連原植物)。主産於四川省。
    雲連根莖細小,分枝少,多為單枝,略呈連珠狀的圓柱形,彎麯呈鈎狀,長約2~5釐米,直徑1.5~4釐米,節間密(圖3雲南黃連原植物)。主産于云南省。
    性味和功能 黃連味苦,性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功能清熱瀉火,解毒,燥濕。主治高熱神昏,吐血衄血,心煩不寐,目赤腫痛,牙痛,消渴,濕熱痞滿,嘔吐,痢疾,泄瀉,癰腫疔瘡,濕疹,水火燙傷等。
    成分和藥理 黃連的根莖含多種生物鹼,主要為小蘖鹼(黃連素),含量約5~8%。其次為黃連鹼、甲基黃連鹼、掌葉防己鹼(巴馬亭)、藥根鹼、木蘭鹼等。
    黃連的小蘖鹼有廣譜抗菌作用,對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霍亂弧菌、炭疽桿菌、痢疾桿菌(宋內氏株無效)均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對多種革蘭氏陰性桿菌如枯草、肺炎、百日咳、鼠疫、布氏等桿菌及白喉桿菌、結核桿菌也有抗菌作用。單用可産生抗藥性,但入方應用時則耐藥性較少出現。對阿米巴原蟲、沙眼衣原體、滴蟲等也有抑製作用。小蘖鹼對乙酰膽鹼具有劑量依賴性雙相作用,小劑量能抑製膽鹼酯酶和增強乙酰膽鹼作用,大劑量則可與乙酰膽鹼發生競爭性拮抗。小蘖鹼靜脈註射,有降低血壓和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的作用。小蘖鹼有利膽作用,增加膽汁形成,並使膽汁變稀。小蘖鹼有中樞抑製作用。黃連鹼和小蘖鹼還有抗炎、抗利尿、止瀉和抗應激性潰瘍作用。
    應用和禁忌 黃連用治溫熱病及疔毒瘡瘍之熱毒內攻而高熱神昏,吐血衄血,發黃發斑,可配黃芩、黃柏、梔子等瀉火解毒之品同用。黃連能瀉心火,治心火亢盛,心煩失眠,可配地黃、朱砂;如心火上炎屬腎陰虧損,水不濟火者,則配阿膠、雞子黃等以滋陰降火;如心火上炎屬腎陽衰微,火不歸原者,可佐以少許肉桂以引火歸原。黃連亦瀉肝火,若肝經鬱火,橫逆犯胃而脘脅疼痛,嘈雜吞酸,常可與吳茱萸配用;治肝火上炎之目赤腫痛,羞明多淚,如急性結膜炎、角膜炎、電光性眼炎,內服煎湯可與夏枯草、决明子配用,外用以人乳浸汁滴眼或煎水洗眼。黃連瀉胃火,治牙齦腫痛,可配生石膏、升麻等;治消渴,則配天花粉、生地黃。黃連苦以燥濕,寒能清熱,故又為治療濕熱諸癥的要藥。如濕溫病濕熱阻於腸胃,發熱纏綿不已,胸悶嘔惡,大便溏泄,常配厚樸、半夏、梔子等以增強泄熱燥濕之功。治濕熱痢疾便下膿血,腹痛裏急後重者,加木香行氣
英文解釋
  1. :  Golden Thread,  rhizoma coptidis,  rhizome of chinese goldthread,  coptis root,  coptis teeta,  coptis
  2. n.:  Chinese goldthread,  goldthread,  goldthread root
  3. lat.:  coptis chinensis
近義詞
黃連
黃連居委會, 黃連社區
黃連
相關詞
醫藥生藥
包含詞
黃連素黃連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