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植物 : 中草藥 : 動物 : 維管植物 > 黃芪
目錄
No. 1
  多年生草本植物,羽狀復葉,小葉長圓形,有毛茸,開淡黃色小花。根可入藥。
No. 2
  即黃耆。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一·黃耆》:“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今俗通作黃芪。”參見“ 黃耆 ”。
No. 3
  黃芪
  [中文別名] 箭芪、綿芪、口芪、黑皮芪、白皮芪、紅芪、獨芪等
  [英文常用] astragalus,huang-qi, milk-vetch root,huang chi's
  性味與歸經 甘,溫。
  歸肺、脾經。
  功能與主治 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
  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
  蜜製黃芪益氣補中。
  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
  用法與用量 9~30g 。
  貯藏 置通風乾燥處,防潮,防蛀。
  
  黃芪簡介
   黃芪(耆)素以“補氣諸藥之最”著稱,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也是一種最常用中藥材。中文名黃芪huang qi含義為"黃色的頭"("yellow leader") ,意指其藥材根的黃顔色和至要的補藥。《中國藥典》收載的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乾燥根。
  黃芪的功效
  黃芪性微溫,味甘,有補氣固表、止汗脫毒、生肌、利尿、退腫之功效。用於治療氣虛乏力,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黃芪益氣補中,生用固表托瘡。
  黃芪和人參均屬補氣良藥,但人參偏重於大補元氣,回陽救逆,常用於虛脫、休剋等急癥,效果較好。而黃芪則以補虛為主,常用於體衰日久、言語低弱、脈細無力者。黃芪具而補而不膩的特點,若與人參,黨參等補藥配伍則效果更好。黃芪可單味使用,也可與其它藥物配伍應用,與芍藥、甘草、桂枝、良薑、飴糖等藥配伍可以治療脾胃虛寒、慢性腸炎、胃炎、腹瀉等癥;與升麻、甘草、當歸、人參、柴鬍等藥物配伍可治療內臟下垂、脫肛、子宮下垂等癥;與茯苓、菟絲子、白术、當歸等配伍是治療婦科良藥;與防風、麻黃根、浮小麥配伍是治療年老體弱者所患表虛感冒的良藥。由於黃芪而補氣利尿、消腫等功效,與茯苓、薏苡仁、防己等藥配伍時又是治療急慢性胃炎的良藥。又因黃芪具而托毒、生肌的功能,在治療疔瘡及慢性闌尾炎等疾病時也常常選用黃芪治療。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黃芪內含而多種抗菌有效成分,而且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因此還能用於預防某些傳染病的發生。無論從中醫治療,還是現代醫學觀察,黃芪均是一味好藥。所以,民間自古就有“鼕令取黃芪配成滋補強身之食品”的習慣。
  藥用歷史
  黃芪的藥用歷史迄今已有2000多年了,始見於漢墓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明《本草綱目》載“耆長也,黃芪色黃,為補者之長故名…”。《本草匯言》載“黃芪,補肺健脾,衛實斂汗,驅風運毒之藥也…”。 《本草逢原》載“黃芪能補五髒諸虛 ,治脈弦自汗,瀉陰火,去肺熱,無汗則發,有汗則止。”
  中國的藥劑師在長達2000多年的歷史中推斷並將黃芪用作增進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藥。西方的傳統藥劑師最近開始關註並研究用黃芪減弱化學療法的副作用.。
  植物形態
  黃芪為多年生草本,株高1米左右。主根直徑1~2釐米,長可達1米以上,直插入土壤深處。地上莖直立,具棱;被長毛。葉互生,奇數羽復葉,具小葉21~31片。小葉橢圓形,長7~30毫米,寬4~12毫米,先端圓或微凹,基部圓形。托葉披針形,長6毫米。總狀花序生莖上部葉腋,每花序10~20朵。花淡黃色,蝶形花冠,旗瓣倒卵形,頂端微凹,翼瓣與竜骨瓣近等長。子房有柄,花後莢果膨脹,長圓形,長2~3釐米,頂端有短喙,果外被短毛,內有種子3~8粒。
  黃芪特徵
  黃芪直根圓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較粗,長30~90釐米,直徑1~3.5釐米,表面縱皺色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質,硬而韌有粉性,皮部黃白較疏鬆;木部菊花紋理狀,氣似豆腥味微甜。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狀,黑褐色或呈空洞。氣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質量以根條粗長、菊花心鮮明、空洞小、破皮少者為佳;紅芪以皮色紅潤、根條均勻、堅實、粉性足者為佳。規格一般按粗細、長短分為三個等級。
  紅芪為野生,根呈圓柱形,大多為直條狀,少有分枝,上端略粗,下端漸細,長10~50cm ,直徑0.6~2cm;表面灰紅棕色,具縱皺紋及少數支根痕,栓皮易脫落而露出淡黃色的皮部及纖維;皮孔橫長,色淺,黃色或暗黃色,略突出;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顯纖維性並顯粉性;橫切面皮部黃白色約占半徑1/2~1/3,形成層淡棕色,木質部淡黃棕色具放射狀紋理;氣微,味甜,嚼之有豆腥味。特徵可概括為: 紅芪單根圓柱形,上粗下細色紅棕;質硬而韌富粉性,皮部黃白較疏鬆;氣微味甜豆腥味,補氣固表治疽癰。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黃芪是名貴中藥材,根據藥典記載有補氣固表、利尿之功效,民間還有鼕令取黃芪配成滋補強身之食品的習慣。因此黃芪年消耗量十分龐大。而藥用部分是根,一旦根部被刨取,整個植株不再存活。黃芪的野生資源在大量采挖的情況下日漸稀少。為此確定該植物為國傢三級保護植物。
  黃芪為多年生草本,株高1米左右。主根直徑1-2釐米,長可達1米以上,直插入土壤深處。地上莖直立,具棱;被長毛。葉互生,奇數羽復葉,具小葉21~31片。小葉橢圓形,長7~30毫米,寬4~12毫米,先端圓或微凹,基部圓形。托葉披針形,長6毫米。總狀花序生莖上部葉腋,每花序10~20朵。花淡黃色,蝶形花冠,旗瓣倒卵形,頂端微凹,翼瓣與竜骨瓣近等長。子房有柄,花後莢果膨脹,長圓形,長2~3釐米,頂端有短喙,果外被短毛,內有種子3~8粒。
  黃芪産於我國華北、東北、內蒙古和西北,主産於山西、黑竜江、遼寧、河北等省,前蘇聯、朝鮮和蒙古也有分佈。為了保護好野生資源應適當限製采刨,采刨季節應在種子成熟落地之後,嚴禁采挖幼株。為了擴大資源應大力發展種植或者人工播植幼株,然後保持半野生狀態,直到采收。
  黃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藥。它的主要藥理作用是“益氣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什麽是“益氣”呢?凡是中醫認為是“氣虛”、“氣血不足”、“中氣下陷”的情況,都可以用黃芪。平時體質虛弱,容易疲勞,常感乏力,往往是“氣虛”的一種表現。貧血,則常屬“氣血不足”。而脫肛、子宮下墜這些病狀也常被認為是“中氣下陷”。有上述癥狀的人,鼕令吃些黃芪有益處。當然最好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有些人一遇天氣變化就容易感冒,中醫稱為“表不固”,可用黃芪來固表。常服黃芪可以避免經常性的感冒。中醫有一個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風散”,有三味藥,主藥就是黃芪,是可以用來治療經常性感冒的。
  因為身體虛弱,或者年紀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腫。如果屬於“氣虛”,也可以常服黃芪。有慢性腎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腫,中醫治療時,黃芪有時也是常用的中藥。
  所謂“托毒生肌”,意為手術後傷口容易恢復,或使久不愈合的膿腫化膿生肌。
  服用黃芪,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針對個人體質不同適量服用,黃芪的吃法很多,現介紹幾種:
  1、每天用黃芪30剋左右,水煎後服用。或水煎好後代茶飲用。用黃芪30剋,加枸杞子15剋,水煎後服用,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黃芪50剋左右,煎湯以後,用煎過的湯液燒飯或燒粥,就變成黃芪飯、黃芪粥,也很有益。
  3、還有些人喜歡在燒肉、燒雞、燒鴨時,放一些黃芪,增加滋補作用,效果也不錯。
  ~~~~~~~~~~~~~~~~~~~~~~~~~~~~~~~~~
  拉丁名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中文名 黃芪
  拉丁科名 leguminosae
  中文科名 豆科
  保護級別 3
  分佈
  黑竜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
  現狀
  漸危種。又名膜莢黃芪,主要分佈在我國北方地區,是一種較名貴的中藥材,以根入藥。由於長期大量采挖,近年來野生黃芪的數量急劇減少,若不加強保護和人工繁殖,有趨於絶滅的危險。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50~150釐米;主根粗而長,直徑1~3釐米;莖直立,有細棱,被白色長柔毛。奇數羽狀復葉,葉軸有長柔毛;小葉(13~)21~27(~31),橢圓形至長圓狀卵形,長7~30毫米,寬4~12毫米,先端圓鈍或微凹,有時具小刺尖,基部圓形,下面有伏生白色柔毛;托葉狹披針形,長約6毫米,有白色長柔毛。總狀花序生於上部葉腋,具花(5~)10~20,花梗在果期顯著伸長;花黃色或淡黃色,長(12~)15~18毫米,有綫形苞片;花萼鐘狀,長5~7毫米,有白色長柔毛,萼齒短,長為萼筒的1/5或1/4,三角狀;旗瓣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幾無爪;翼瓣與竜骨瓣近等長,較旗瓣稍短,均有長爪;子房有柄,被柔毛。莢果膨脹,卵狀長圓形,長2~3(~3.5)釐米,頂端具短喙,基部有長柄,果皮膜質,被黑色短柔毛,有時被白色毛或二者混生,具3~8種子。
  特性
  黃芪分佈於我國溫帶和暖溫帶地區,為深根性植物。喜涼爽氣候,有較強的抗旱、耐寒能力,不耐熱,不耐澇。氣溫過高常抑製植株生長,土壤濕度過大,常引起根部腐爛。宜在土層深厚、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生長,在粘土上則根多,生長緩慢。多生於林緣、灌叢、林間草地、疏林下及草甸等處。花期(6)7~8月,果期(7)8~9月。
  保護價值
  黃芪根入藥,常作滋補中藥,又可作獸藥,銷售量大。根莖之10倍水浸液,對馬鈴薯晚疫有抑製效率。黃芪還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保護措施
  黃芪生長地一般不屬於自然保護區,為不使其滅絶,建議藥材收購部門應根據各地不同具體情況確定收購量,並嚮群衆大力宣傳,在采挖時註意保護幼苗,對成長的植株應適當保留,以利繁殖和永續利用。還應進一步擴大栽培面積。
  栽培要點
  用種子繁殖。在北方於春季4~5月或秋季9~10月播種,因種子多具不透水性的硬種皮,播種前應加以適當的機械損傷,播種後註意保持土壤濕度,氣溫在18~20℃時約9天即可發芽。降雨過多時應及時排水。
  1 藥證
  黃芪用於多汗而浮腫。《金匱要略》中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的黃芪量最大,用5兩,主治“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風水,是全身性浮腫;汗出可沾衣,說明出汗的量比較多。《金匱要略》中配伍最簡單的黃芪方為防己黃芪湯,藥味共6味,主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外臺秘要》則主治風水,“其人或頭汗出,……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可見也有出汗與浮腫。簡單地說,黃芪主治汗出而腫。
  所謂汗出,以自汗為多見,即在未服用發汗藥,也未劇烈運動,氣溫室溫均屬正常的情況下,出汗量較多,並可伴有氣短乏力、惡風、頭暈、容易感冒等癥狀,這個癥狀群,中醫概括為“氣虛自汗”。出汗的程度比較嚴重,常常衣被盡濕,有的可以見到汗漬發黃,出汗以上半身為顯著。臨床上有的患者不以汗出為主訴,但通過問診,可以瞭解到患者平時汗出比較多,稍有體力活動,就容易出汗,或者皮膚比較濕潤。
  民間治療自汗,常用黃芪紅棗湯:黃芪15~30g、紅棗15枚,煎湯,每日服2次。也可以使用中成藥黃芪口服液。《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張錫純治療滄州一女,年二十餘,胸脅滿悶,心悸,動則自汗,其傢適有預購黃芪一包,遂煎服,服後果愈。産後多汗,有報道用黃芪30g、益母草30g,煎湯,日服2次。本人經驗,對於自汗而惡風者,可用桂枝湯加黃芪黃芪2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3g、生薑10g、紅棗10粒,水煎服。
  所謂腫,主要為全身性的浮腫,但以下肢為明顯。由於體位的變化,早晨面部有浮腫,而下午則下肢浮腫。有些人雖無明顯的浮腫,但肌肉鬆軟,體型肥胖,猶如浮腫貌。由於浮腫,患者常常自覺身體沉重,活動不靈活,關節重痛。清代陸定圃《冷廬醫話》中記載:王某患腫脹病,自頂至踵,大便常閉,氣喘聲嘶,二便不通,生命垂危,求醫於海寧許珊林。許氏用生黃芪120g、糯米30g,煮粥一大碗,令病傢用小匙頻頻送服。藥後喘平便通,繼而全身腫消而愈。近代名醫範文虎先生治療一例産後浮腫,腹大如鼓,後漸及全身,按之軟,皮膚不起亮光。病人氣喘脈軟,十分危急。範文虎遵照以上方法,用生黃芪30g煎汁,煮糯米半杯,成粥,淡食,5日其腫即消。據傳說1920年鼕,鬍適患糖尿病、慢性腎炎合併心髒病,全身水腫,協和醫院不治,後請中醫陸仲安,以大劑量黃芪(10兩,相全於300g左右)配黨參等而愈。這提示黃芪能退腫。
  2 應用
  *用於氣虛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氣下陷、脫肛、子宮脫垂。補氣健脾,常與黨參、白术等配伍;用於益氣升陽而舉陷,常與黨參、升麻、柴鬍、炙甘草等合用。
  *用於表虛不固的自汗。表虛自汗,常與麻黃根、浮小麥、牡蠣等配伍;如表虛易感風寒者,可與防風、白术同用。
  *用於氣血不足、瘡瘍內陷、膿成不潰或久潰不斂者。如用於瘡瘍內陷、或久潰不斂,可與黨參、肉桂、當歸等配伍;用於膿成不潰,可與當歸、金銀花、白芷、穿山甲、皂角刺等同用。
  *用於水腫、腳氣、面目浮腫。配白术、茯苓等。
  (l)慢性腎病
  現代名醫嶽美中先生,在《冷廬醫話》黃芪粥治療浮腫經驗的啓發下,創製黃芪粥治療小兒慢性腎炎,收到良好效果。其處方為:生黃芪30g、生苡仁30g、赤小豆15g、雞內金末9g、金橘餅2枚、糯米30g。先以水600ml,煮黃芪20分鐘,撈去藥渣,次入苡仁、赤小豆,煮30分鐘,再次入雞內金、糯米,煮熟成粥。作1日量,分2次服之,食後嚼服金橘餅1枚。此方對慢性腎炎、腎孟腎炎殘餘的浮腫,療效較高,消除蛋白尿也有效果。其實,單用黃芪糯米煮粥也有效果。其做法是:黃芪30-120g,糯米30-50g,先煎黃芪,取汁,後入糯米,熬粥,每日食用。黃芪粥是中國傳統的藥粥,在宋代已經風行,蘇軾有詩“黃芪煮粥薦春盤”,可見蘇軾是食用過黃芪粥的。
  民間還有用黃芪蒸鴨子治療腎病的。做法是:活鴨1衹(約1kg),黃芪60g,先將鴨子宰殺洗淨,放沸水中汆透撈出,肚中放入黃芪、生薑、蔥白,放入少量鬍椒粉,並在腹中放少星水和酒,用棉綫縫好,裝盆內蒸2小時。去黃芪,吃肉喝湯。一隻鴨可分3天吃。可作為慢性腎病的食療方(《大衆醫學》1999年第4期)。
  臨床本人治療慢性腎病,常使用玉屏風散配合真武湯治療,堅持服用,有改善腎功能的效果。
  (2)心腦血管疾病
  ①高血壓病:本人治療老年人高血壓伴有下肢浮腫者,常用防己黃芪湯加葛根,有較好的消除水腫以及降壓作用。防己黃芪湯是《金匱要略》方,本人經驗用量為:黃芪30g、白术12g、防己12g、甘草3g、生薑3片、紅棗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g,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澤瀉20g,胸痛頭暈者,加川芎10g、丹參 12g。
  ②缺血性心髒病:黃芪每日50g,水煎分3次服。治療92例缺血性心髒病,並分別與心痛定和丹參片作對照,結果表明,黃芪組有較好的療效。不僅心絞痛等癥狀明顯緩解,而且能改善心電圖、心阻抗圖等臨床多種客觀指標。
  ③腦血管意外:近代寧波名醫範文虎擅長應用此方治療中風偏癱,黃芪常用60~120g。他說:“中風一癥.有屬火、屬風、屬痰諸說,依法治之常不效。此乃氣虛之極,脈絡瘀滯為多,獨王清任補陽還五湯可信。黃芪可增至四兩,連服數十劑無妨”。補陽還五湯為清代名醫王清任的經驗方,其組成為:黃芪60g、當歸10g、川芎10g、赤芍藥15g、桃仁10g、紅花6g、地竜10g。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大便乾燥,小便頻數,遺尿不禁。現代用於治療腦梗塞、腦血栓、糖尿病等,均有較好療效。
  (3)糖尿病
  對糖尿病伴有浮腫、面色黃者,本人常用防己黃芪湯加葛根等。如果糖尿病所致的下肢潰瘍或深部血栓者,則用生黃芪60g,配合葛根30g,懷牛膝30g、石斛30g、赤芍30g、丹參20g等。
  (4)腫瘤化療放療以及手術後
  患者出現貧血、浮腫,食欲不振、容易出汗及感冒等,常是應用黃芪的指徵。臨床常用黃芪建中湯、十全大補湯等。本人曾治療1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其主要癥狀為多汗、惡風,發高熱,用黃芪60g、肉桂10g,配合真武湯,服藥1周後,出汗惡風顯著減少,治療1年,病情穩定,幾乎未出現發熱。十全大補湯是常用的腫瘤後的體力增強劑,日本應用比較普遍。其組成為:黃芪15g、肉桂3g、人參5g、白术10g、茯苓12g、甘草3g、當歸6g、川芎6g、熟地12g、白芍10g,水煎服,日分2~3次服用。中國傳統有丸劑和膏劑,日本有顆粒劑,主要是便於久服。
  (5)慢性鼻炎
  常用玉屏風散:黃芪15g、白术12g、防風10g。主治氣虛自汗,容易感冒者。過敏性鼻炎、花粉癥、哮喘、老人感冒等經常用。方中可加用生薑3片、紅棗10粒。
  (6)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腰椎病、頸椎病、貧血等,可見關節疼痛、麻木自汗等癥者,可用黃芪桂枝五物湯。組成:黃芪30g、桂枝10g、白芍藥15g、生薑3片、紅棗12枚。此方不可用甘草。當年範文虎治療醫傢瀋某之媳病肢體酸麻,曾服桂枝湯加味治療未效,范氏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原方,2劑即效。桂枝湯與黃芪桂枝五物湯僅甘草、黃芪之差異,一味藥的區別,效果竟然大不一樣(見《魏長春臨證經驗集》)。
  (7)經久不愈的潰瘍
  黃芪是傳統瘡藥,有生肌的作用,尤其適用於“久敗瘡”,即潰瘍久不愈合的化膿性感染。其表現為膿水清稀,創面平塌、全身狀況差。現代中醫外科名醫趙炳南先生有黃芪膏一方,用黃芪濃煎成膏,加入等量蜂蜜,混均勻後備用。
  上消化道潰瘍,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可用黃芪建中湯。組成:黃芪15g、桂枝10g、白芍15g、甘草6g、生薑3片,紅棗12枚,麥芽糖適量衝服。多適用於病情呈慢性化,有輕度貧血,自汗盜汗,喜歡吃甜食,舌質暗淡者。如體型消瘦者,黃芪不宜大量使用,否則會導致腹脹和食欲減退。
  3 參考
  (l)使用黃芪應當註意患者的體型:黃芪體質——面色黃白或黃紅隱隱,或黃暗,都缺乏光澤。浮腫貌,目無光彩。肌肉鬆軟,腹壁軟弱無力,猶如棉花枕頭,按之無抵抗感以及痛脹感。筆者稱之為“黃芪腹”。平時易於出汗,畏風,遇風冷易於過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不成形,或先幹後溏。易於浮腫,特別是足腫,手足易麻木。舌質淡胖,舌苔潤。
  (2)中老年人應用黃芪的機會較多:缺乏運動,營養不良疾病、衰老,均可導致肌肉鬆軟,腹部尤為明顯,腹肌萎縮而脂肪堆積,並可伴有水腫等。這種人即《金匱要略》所謂的“骨弱肌膚盛”的“尊容人”。中老年中這種體型尤為多見。因此黃芪應用於中老年較多。
  (3)黃芪須多服久服方能見效:《傷寒》不用黃芪,《金匱》罕見四逆,可見黃芪是內傷雜病的用藥。嶽美中先生經驗,“黃芪之於神經係統疾患之癱瘓麻木消削肌肉等確有效,且大癥必須從數錢至數兩,為一日量,持久服之,其效乃效”。黃芪以10~30g為常用範圍,大劑量可達120g甚至更多。本人曾見家乡皮膚科老中醫孫老先生黃芪用至500g。但用量過大可以導致胸悶腹脹,食欲減退,並可出現頭昏潮熱等。尤其是肌肉堅緊,大便秘結者少用或慎用。多汗而發熱、咽喉紅痛者,不宜使用。
  (4)張仲景用黃芪有一個劑量段:黃芪大量治療水氣、黃汗、浮腫(5兩),中量治療風痹、身體不仁(3兩),小量治療虛勞不足(1兩半)。現代應用可以根據張仲景的用藥經驗適當變化。如用於治療浮腫,量可達60~100g,治療半身不遂,骨質增生疼痛等,可用30~60g;用於上消化道潰瘍,可用15~30g。
  (5)黃芪證的脈象沒有特異性。防己黃芪湯用於脈浮,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則主治脈沉,所以,使用黃芪不論脈浮脈沉,關鍵是看體型和肌肉是否鬆軟。
  4、驗方
  (1)腦梗塞
  生黃芪60剋,天麻、川芎、桃仁、牛膝、莪術各10剋,生當歸、生丹參各20剋,鈎藤 15剋。隨證加減:陽閉者加安宮牛黃丸;陰閉者加蘇合香丸;痰盛者加半夏、膽南星、石菖蒲、茯苓、竹茹等;脫證者加人參、附子等;肝腎虧虛者加左歸丸。1日1劑,水煎2次混合,早晚分服,治療63例,治愈(語言表達能力正常,四肢活動自如者)17例;有效(生活基本自理者)39例,總有效率 88.8%。
  (2)腦動脈硬化癥
  生黃芪 25剋,茯苓、海藻、法夏各10剋,首烏、麥鼕各15剋,水蛭6剋,炒杏仁3剋。加減:腎陽虛者加淫羊藿、鹿角霜、巴戟天等;腎陰虛者加女貞子、熟地、旱蓮草、山萸肉、枸杞子;失眠多者加棗仁、夜交藤、生牡蠣等;痰濁者加膽南星、陳皮等。1日1劑,水煎3次,早、中、晚分服,治療48例,治愈17例,有效30例,無效1例。
  (3)急性腎小球腎炎
  北芪 30剋,沸水衝泡當茶飲,1日1劑,20天為1個療程,治療27例,治愈19例,有效6例。
  (4)幽門蠃旋桿菌陽性胃潰瘍
  黃芪50剋,沸水衝泡30分鐘當茶飲,1日l劑,30日為1個療程,治療13例,其中2例治愈,9例有效。
  (5)重癥肌無力
  黃芪25剋,仙茅12剋,山茱萸、枸杞、熟地、附子、鹿角膠各10剋,黨參30剋,大棗20枚。加減:復視、眩暈、耳鳴者加桑椹子、菊花,加重熟地、枸杞;痰多,胸悶不適,呼吸睏難加蘇梗、陳皮、法夏、瓜蔞等;頭痛、眼脹、舌質紫暗或瘀點加地竜、赤芍、丹參、桃仁、紅花、牛膝等;腹脹、納差加雞內金、萊菔子、神麯等;夜尿多者加杜仲、益智仁、桑螵蛸等。1日1劑,水煎3次混合,早中晚分服。
  (6)心律失常
  黃芪50剋,黨參、丹參各30剋,麥鼕、當歸、附子各10剋,五味子、紅花、生薑各 5剋,大棗20枚。加減:孕期早搏者加茶樹根、膽南星;胸悶甚者加甘鬆、瓜蔞皮;心悸明顯者加竜齒、柏子仁、沉香、珍珠粉;納呆便溏者加木香、蒼術、焦山楂等;肢腫脹者加大腹皮、萬年青根等。1日1劑,治療56例,治愈34例,有效17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 91%。
  (7)銀屑病
  黃芪30剋,當歸、生地、白蒺藜各30剋。水煎2次,早晚分服,有人治療94例,治愈63例,有效21例,總有效率89.36%。
No. 4
  黃 芪 Radix Astragali
  (英) MilkvetchRoot
  【別名】 綿黃芪
  【來源】 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 var.mongholicus(Bge.)Hsiao的根。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上部有分枝。奇數羽狀復葉互生,小葉12~18對;小葉片廣橢圓形或橢圓形,下面被柔毛;托葉披針形。總狀花序腋生;花萼鐘狀,密被短柔毛,具5萼齒;花冠黃色,旗瓣長圓狀倒卵形,翼瓣及竜骨瓣均有長爪;雄蕊10,二體;子房有長柄。莢果膜質,半卵圓形,無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於嚮陽草地及山坡。主産內蒙古、山西及黑竜江;現廣為栽培。
  【采製】 春、秋季采挖,除去泥土、須根及根頭,曬至六七成幹,理直紮捆後曬幹。
  【性狀】 根圓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較粗,略扭麯,長30~90cm,直徑0.7~3.5cm。表面淡棕黃色至淡棕褐色,有不規則縱皺紋及橫長皮孔,栓皮易剝落而露出黃白色皮部,有的可見網狀纖維束。質堅韌,斷面強纖維性。氣微,味微甜,有豆腥味。
  【化學成分】 含黃酮類成分毛蕊異黃酮(calycosin)、3- 羥基- 9,10- 二甲氧基紫檀烷,還含黃芪皂甙Ⅰ、Ⅴ、Ⅲ( astragalosideⅠ、Ⅴ、Ⅲ) 。
  【性味】 性溫,味甘。
  【功能主治】 補氣固表,托毒排膿,利尿,生肌。用於氣虛乏力、久瀉脫肛、自汗、水腫、子官脫垂、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瘡口久不愈合。
  【主治】
  1、小便不通。用黃芪二錢,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溫服。小兒減半。
  2、酒疸黃疾(醉後感寒,身上發赤、黑、黃斑)。用黃芪二兩、木蘭一
  兩,共研細。每服少許。一天服三次,酒送下。
  3、白濁。用????炒黃芪半兩、茯苓一兩,共研細。每服一錢。
  4、萎黃焦渴(每與癰疽發作,先後伴隨)。用黃芪六兩,一半生焙,一
  半加????水在飯上蒸熟;另用甘草一兩,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黃。二藥
  共研細。每服二錢,一天兩次。也可以煎服。此方名“黃芪六一湯”。
  5、老人便秘。用黃芪、陳皮各半兩,研細。另用大麻子一合,搗爛,
  加水揉出漿汁,煎至半幹,調入白蜜一匙,再煮過,把黃芪、陳皮末加
  入調勻服下。兩服可通便。可以常服。
  6、血淋。用黃芪、黃連,等分為末,加面糊做成丸子,如緑豆大。每
  服三十丸。
  7、少淋。用黃芪、人參,等分為末。另用蘿蔔四、五片,加蜜二兩,
  稍稍灸過後,蘸藥末吃下,以????水送服。
  8、吐血。用黃芪二錢半、紫背浮萍五錢,共研為末。每服一錢,薑蜜
  水送下。
  9、咳膿咳血,咽幹(這是虛熱,不可吃涼藥)。用黃芪四兩、甘草一兩,
  共研為末。每服二錢,熱水送下。
  10、肺癰。用黃芪二兩研細,每取二錢煎湯服。一天可服三、四次。
  11、甲疽(趾甲邊紅肉突出成疽)。用黃芪二兩、茹一兩,醋浸一宿,加
  入豬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去渣,取脂塗瘡上。一天三次。
  12、胎動不安(腹痛,下黃汁)。用黃芪、芎各一兩,糯米一合,水一升,
  一起煮到半到。分次服下。
  13、陰汗濕癢。用黃芪酒炒後研細,切熟豬心蘸着吃,有效。
名稱
  拉丁名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中文名 黃芪
  拉丁科名 Leguminosae
  中文科名 豆科
  保護級別 3
  [漢語拼音]huáng qí
  [英文常用] Astragalus membranaceus,Huang-qi, Milk-Vetch Root,Huang Chi's
  [別名大全]
  【別名】棉芪,綿芪,綿黃芪,棉黃芪,黃蓍,黃耆,箭芪,箭黃芪,內蒙古黃芪,王孫,戴芪,戴糝,戴椹,獨椹,蜀脂,百本,百藥棉,百藥綿,土山爆張根,獨根,二人擡,大有芪,蒙芪,元芪,紅藍芪,白皮芪,黑皮芪,膜莢黃芪,東北黃芪,內蒙黃芪,衝正芪,武川芪,炮臺芪,渾源芪。
  【商品名】北黃芪:又名北芪,東北黃芪,卜奎芪,關卜奎芪、關芪、黑皮芪。大部分為植物膜莢黃芪的根,小部分為植物內蒙古黃芪的根。主産於黑尤江,內蒙古等地。質優。因産地不同又分為寧古塔芪、紅蘭芪,黑石灘芪、正口芪等名稱。
  北口芪:又名口芪、正口芪、正芪、口黃芪。為植物內蒙古黃芪的根。屬北黃芪。舊時多經獨石口進關集散,故得此名。
  綿黃芪:又名綿芪、棉芪、西綿芪、原生芪、白皮芪、箭黃芪、箭芪。包括大嵐芪,渾源芪、武川芪、壯芪、西黃芪等。指産於甘肅定西,山西綿山等地者。大部分為內蒙古黃芪的根,小部分為膜莢黃芪的根。質佳。因其根長,形似箭桿,故有箭芪和箭黃芪之稱。
  西黃芪:又名西芪。指産於山西渾源、陽交、山陰、天鎮等地者。質佳。為通用正品。
  庫黃芪:又名庫倫黃芪、庫倫芪、庫芪。指産於內蒙古庫倫一帶者。
  紅芪;又名晉芪、岩黃芪
  均以根條粗長,皺紋少、粉性足、堅實綿韌、味甘、無空心及黑心者為佳。
  【處方名】黃芪,綿芪,棉芪,口芪,北芪,生黃芪,炒黃芪,炙黃芪等。
  處方中寫黃芪、綿芪、棉芪,口芪、北芪均指生黃芪。為原藥材去雜質,潤透切片,生用入藥者。
  炒黃芪黃芪片用麩炒至深黃色,篩出晾涼人藥者。健脾和胃功效增強。
  炙黃芪又名蜜炙黃芪,蜜黃芪。為黃芪片用蜂蜜拌勻,炒至不粘手時取出攤晾,而後入藥者。補氣潤肺功效增強。
原植物
  黃芪為多年生草本,株高1米左右。主根直徑1~2釐米,長可達1米以上,直插入土壤深處。地上莖直立,具棱;被長毛。葉互生,奇數羽復葉,具小葉21~31片。小葉橢圓形,長7~30毫米,寬4~12毫米,先端圓或微凹,基部圓形。托葉披針形,長6毫米。總狀花序生莖上部葉腋,每花序10~20朵。花淡黃色,蝶形花冠,旗瓣倒卵形,頂端微凹,翼瓣與竜骨瓣近等長。子房有柄,花後莢果膨脹,長圓形,長2~3釐米,頂端有短喙,果外被短毛,內有種子3~8粒。
  黃芪是名貴中藥材,根據藥典記載有補氣固表、利尿之功效,民間還有鼕令取黃芪配成滋補強身之食品的習慣。因此黃芪年消耗量十分龐大。而藥用部分是根,一旦根部被刨取,整個植株不再存活。黃芪的野生資源在大量采挖的情況下日漸稀少。為此確定該植物為國傢三級保護植物。
  黃芪産於我國華北、東北、內蒙古和西北,主産於山西、黑竜江、遼寧、河北等省,四川,前蘇聯、朝鮮和蒙古也有分佈。為了保護好野生資源應適當限製采刨,采刨季節應在種子成熟落地之後,嚴禁采挖幼株。為了擴大資源應大力發展種植或者人工播植幼株,然後保持半野生狀態,直到采收。
本草對於黃芪的論述
  黃芪,味甘,氣微溫,氣薄而味濃,可升可降,陽中之陽也,無毒。專補氣。入手太陰、足太陰、手少陰之經。其功用甚多,而其獨效者,尤在補血。
  夫黃芪乃補氣之聖藥,如何補血獨效。蓋氣無形,血則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無形之氣以生之。黃芪用之於當歸之中, 自能助之以生血也。夫當歸原能生血,何藉黃芪,不知血藥生血其功緩,氣藥生血其功速,況氣分血分之藥,合而相同,則血得氣而速生,又何疑哉。
中藥學中的黃芪
  【化學成分】含黃酮類成分毛蕊異黃酮(calycosin)、3- 羥基- 9,10- 二甲氧基紫檀烷,還含黃芪皂甙Ⅰ、Ⅴ、Ⅲ( astragalosideⅠ、Ⅴ、Ⅲ) 。
  黃芪含有蔗糖、葡萄糖醛酸、黃芪多糖A、B、C、D, 黏液質, 多種氨基酸、苦味素、黃芪皂苷、膽鹼、葉酸、黃烷化合物及含有硒、硅、鋅、鈷、銅、鉬等多種微量元素。
  【性味與歸經】:甘,溫。 歸肺、脾經。
  【功能主治】: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 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黃芪圓片,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
  蜜製黃芪益氣補中。 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
  【用法與用量】 9~30g 。 黃芪柳葉片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潮,防蛀。
  【證治驗方】
  1、小便不通。
  用黃芪二錢,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溫服。小兒減半。
  2、酒疸黃疾(醉後感寒,身上發赤、黑、黃斑)。
  用黃芪二兩、木蘭一兩,共研細。
  每服少許。一天服三次,酒送下。
  3、白濁。
  用????炒黃芪半兩、茯苓一兩,共研細。
  每服一錢。
  4、萎黃焦渴(每與癰疽發作,先後伴隨)。
  用黃芪六兩,一半生焙,一半加????水在飯上蒸熟;另用甘草一兩,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黃。二藥共研細。
  每服二錢,一天兩次。
  也可以煎服。此方名“黃芪六一湯”。
  5、老人便秘。
  用黃芪、陳皮各半兩,研細。另用大麻子一合,搗爛,加水揉出漿汁,煎至半幹,調入白蜜一匙,再煮過,把黃芪、陳皮末加入調勻服下。
  兩服可通便。可以常服。
  6、血淋。
  用黃芪、黃連,等分為末,加面糊做成丸子,如緑豆大。
  每服三十丸。
  7、少淋。
  用黃芪、人參,等分為末。另用蘿蔔四、五片,加蜜二兩,稍稍灸過後,蘸藥末吃下,以????水送服。
  8、吐血。
  用黃芪二錢半、紫背浮萍五錢,共研為末。每服一錢,薑蜜水送下。
  9、咳膿咳血,咽幹(這是虛熱,不可吃涼藥)。
  用黃芪四兩、甘草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二錢,熱水送下。
  10、肺癰。
  用黃芪二兩研細,每取二錢煎湯服。一天可服三、四次。
  11、甲疽(趾甲邊紅肉突出成疽)。
  用黃芪二兩、茹一兩,醋浸一宿,加入豬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
  去渣,取脂塗瘡上。一天三次。
  12、胎動不安(腹痛,下黃汁)。
  用黃芪、芎各一兩,糯米一合,水一升,一起煮到半到。分次服下。
  13、陰汗濕癢。
  用黃芪酒炒後研細,切熟豬心蘸着吃,有效。
  【病治驗方】
  (1)腦梗塞
  生黃芪60剋,天麻、川芎、桃仁、牛膝、莪術各10剋,生當歸、生丹參各20剋,鈎藤 15剋。隨證加減:陽閉者加安宮牛黃丸;陰閉者加蘇合香丸;痰盛者加半夏、膽南星、石菖蒲、茯苓、竹茹等;脫證者加人參、附子等;肝腎虧虛者加左歸丸。1日1劑,水煎2次混合,早晚分服,治療63例,治愈(語言表達能力正常,四肢活動自如者)17例;有效(生活基本自理者)39例,總有效率 88.8%。
  (2)腦動脈硬化癥
  生黃芪 25剋,茯苓、海藻、法夏各10剋,首烏、麥鼕各15剋,水蛭6剋,炒杏仁3剋。加減:腎陽虛者加淫羊藿、鹿角霜、巴戟天等;腎陰虛者加女貞子、熟地、旱蓮草、山萸肉、枸杞子;失眠多者加棗仁、夜交藤、生牡蠣等;痰濁者加膽南星、陳皮等。1日1劑,水煎3次,早、中、晚分服,治療48例,治愈17例,有效30例,無效1例。
  (3)急性腎小球腎炎
  北芪 30剋,沸水衝泡當茶飲,1日1劑,20天為1個療程,治療27例,治愈19例,有效6例。
  (4)幽門蠃旋桿菌陽性胃潰瘍
  黃芪50剋,沸水衝泡30分鐘當茶飲,1日l劑,30日為1個療程,治療13例,其中2例治愈,9例有效。
  (5)重癥肌無力
  黃芪25剋,仙茅12剋,山茱萸、枸杞、熟地、附子、鹿角膠各10剋,黨參30剋,大棗20枚。加減:復視、眩暈、耳鳴者加桑椹子、菊花,加重熟地、枸杞;痰多,胸悶不適,呼吸睏難加蘇梗、陳皮、法夏、瓜蔞等;頭痛、眼脹、舌質紫暗或瘀點加地竜、赤芍、丹參、桃仁、紅花、牛膝等;腹脹、納差加雞內金、萊菔子、神麯等;夜尿多者加杜仲、益智仁、桑螵蛸等。1日1劑,水煎3次混合,早中晚分服。
  (6)心律失常
  黃芪50剋,黨參、丹參各30剋,麥鼕、當歸、附子各10剋,五味子、紅花、生薑各 5剋,大棗20枚。加減:孕期早搏者加茶樹根、膽南星;胸悶甚者加甘鬆、瓜蔞皮;心悸明顯者加竜齒、柏子仁、沉香、珍珠粉;納呆便溏者加木香、蒼術、焦山楂等;肢腫脹者加大腹皮、萬年青根等。1日1劑,治療56例,治愈34例,有效17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 91%。
  (7)銀屑病
  黃芪30剋,當歸、生地、白蒺藜各30剋。水煎2次,早晚分服,有人治療94例,治愈63例,有效21例,總有效率89.36%。
藥性論述
  1、黃芪性微溫,味甘,有補氣固表、止汗脫毒、生肌、利尿、退腫之功效。用於治療氣虛乏力,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黃芪益氣補中,生用固表托瘡。
  黃芪和人參均屬補氣良藥,但人參偏重於大補元氣,回陽救逆,常用於虛脫、休剋等急癥,效果較好。而黃芪則以補虛為主,常用於體衰日久、言語低弱、脈細無力者。黃芪具而補而不膩的特點,若與人參,黨參等補藥配伍則效果更好。黃芪可單味使用,也可與其它藥物配伍應用,與芍藥、甘草、桂枝、良薑、飴糖等藥配伍可以治療脾胃虛寒、慢性腸炎、胃炎、腹瀉等癥;與升麻、甘草、當歸、人參、柴鬍等藥物配伍可治療內臟下垂、脫肛、子宮下垂等癥;與茯苓、菟絲子、白术、當歸等配伍是治療婦科良藥;與防風、麻黃根、浮小麥配伍是治療年老體弱者所患表虛感冒的良藥。由於黃芪而補氣利尿、消腫等功效,與茯苓、薏苡仁、防己等藥配伍時又是治療急慢性胃炎的良藥。又因黃芪具而托毒、生肌的功能,在治療疔瘡及慢性闌尾炎等疾病時也常常選用黃芪治療。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黃芪內含而多種抗菌有效成分,而且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因此還能用於預防某些傳染病的發生。無論從中醫治療,還是現代醫學觀察,黃芪均是一味好藥。所以,民間自古就有“鼕令取黃芪配成滋補強身之食品”的習慣。
  2、黃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藥。它的主要藥理作用是“益氣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什麽是“益氣”呢?凡是中醫認為是“氣虛”、“氣血不足”、“中氣下陷”的情況,都可以用黃芪。平時體質虛弱,容易疲勞,常感乏力,往往是“氣虛”的一種表現。貧血,則常屬“氣血不足”。而脫肛、子宮下墜這些病狀也常被認為是“中氣下陷”。有上述癥狀的人,鼕令吃些黃芪有益處。當然最好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有些人一遇天氣變化就容易感冒,中醫學稱為“表不固”,可用黃芪來固表。常服黃芪可以避免經常性的感冒。中醫有一個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風散”,有三味藥,主藥就是黃芪,是可以用來治療經常性感冒的。
  因為身體虛弱,或者年紀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腫。如果屬於“氣虛”,也可以常服黃芪。有慢性腎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腫,中醫治療時,黃芪有時也是常用的中藥。
  所謂“托毒生肌”,意為手術後傷口容易恢復,或使久不愈合的膿腫化膿生肌。
  3、黃芪用於多汗而浮腫。《金匱要略》中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的黃芪量最大,用5兩,主治“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風水,是全身性浮腫;汗出可沾衣,說明出汗的量比較多。《金匱要略》中配伍最簡單的黃芪方為防己黃芪湯,藥味共6味,主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外臺秘要》則主治風水,“其人或頭汗出,……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可見也有出汗與浮腫。簡單地說,黃芪主治汗出而腫。
  所謂汗出,以自汗為多見,即在未服用發汗藥,也未劇烈運動,氣溫室溫均屬正常的情況下,出汗量較多,並可伴有氣短乏力、惡風、頭暈、容易感冒等癥狀,這個癥狀群,中醫概括為“氣虛自汗”。出汗的程度比較嚴重,常常衣被盡濕,有的可以見到汗漬發黃,出汗以上半身為顯著。臨床上有的患者不以汗出為主訴,但通過問診,可以瞭解到患者平時汗出比較多,稍有體力活動,就容易出汗,或者皮膚比較濕潤。
  民間治療自汗,常用黃芪紅棗湯:黃芪15~30g、紅棗15枚,煎湯,每日服2次。也可以使用中成藥黃芪口服液。《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張錫純治療滄州一女,年二十餘,胸脅滿悶,心悸,動則自汗,其傢適有預購黃芪一包,遂煎服,服後果愈。産後多汗,有報道用黃芪30g、益母草30g,煎湯,日服2次。本人經驗,對於自汗而惡風者,可用桂枝湯加黃芪黃芪2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3g、生薑10g、紅棗10粒,水煎服。
  所謂腫,主要為全身性的浮腫,但以下肢為明顯。由於體位的變化,早晨面部有浮腫,而下午則下肢浮腫。有些人雖無明顯的浮腫,但肌肉鬆軟,體型肥胖,猶如浮腫貌。由於浮腫,患者常常自覺身體沉重,活動不靈活,關節重痛。清代陸定圃《冷廬醫話》中記載:王某患腫脹病,自頂至踵,大便常閉,氣喘聲嘶,二便不通,生命垂危,求醫於海寧許珊林。許氏用生黃芪120g、糯米30g,煮粥一大碗,令病傢用小匙頻頻送服。藥後喘平便通,繼而全身腫消而愈。近代名醫範文虎先生治療一例産後浮腫,腹大如鼓,後漸及全身,按之軟,皮膚不起亮光。病人氣喘脈軟,十分危急。範文虎遵照以上方法,用生黃芪30g煎汁,煮糯米半杯,成粥,淡食,5日其腫即消。據傳說1920年鼕,鬍適患糖尿病、慢性腎炎合併心髒病,全身水腫,協和醫院不治,後請中醫陸仲安,以大劑量黃芪(10兩,相全於300g左右)配黨參等而愈。這提示黃芪能退腫。
  4、用於氣虛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氣下陷、脫肛、子宮脫垂。補氣健脾,常與黨參、白术等配伍;用於益氣升陽而舉陷,常與黨參、升麻、柴鬍、炙甘草等合用。 用於表虛不固的自汗。表虛自汗,常與麻黃根、浮小麥、牡蠣等配伍;如表虛易感風寒者,可與防風、白术同用。 用於氣血不足、瘡瘍內陷、膿成不潰或久潰不斂者。如用於瘡瘍內陷、或久潰不斂,可與黨參、肉桂、當歸等配伍;用於膿成不潰,可與當歸、金銀花、白芷、穿山甲、皂角刺等同用。 用於水腫、腳氣、面目浮腫。配白术、茯苓等。
  5、(l)使用黃芪應當註意患者的體型:黃芪體質——面色黃白或黃紅隱隱,或黃暗,都缺乏光澤。浮腫貌,目無光彩。肌肉鬆軟,腹壁軟弱無力,猶如棉花枕頭,按之無抵抗感以及痛脹感。肚臍深陷。黃煌稱之為“黃芪腹”。平時易於出汗,畏風,遇風冷易於過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不成形,或先幹後溏。易於浮腫,特別是足腫,手足易麻木。舌質淡胖,舌苔潤。
  (2)中老年人應用黃芪的機會較多:缺乏運動,營養不良疾病、衰老,均可導致肌肉鬆軟,腹部尤為明顯,腹肌萎縮而脂肪堆積,並可伴有水腫等。這種人即《金匱要略》所謂的“骨弱肌膚盛”的“尊容人”。中老年中這種體型尤為多見。因此黃芪應用於中老年較多。
  (3)黃芪須多服久服方能見效:《傷寒》不用黃芪,《金匱》罕見四逆,可見黃芪是內傷雜病的用藥。嶽美中先生經驗,“黃芪之於神經係統疾患之癱瘓麻木消削肌肉等確有效,且大癥必須從數錢至數兩,為一日量,持久服之,其效乃效”。黃芪以10~30g為常用範圍,大劑量可達120g甚至更多。本人曾見家乡皮膚科老中醫孫老先生黃芪用至500g。但用量過大可以導致胸悶腹脹,食欲減退,並可出現頭昏潮熱等。尤其是肌肉堅緊,大便秘結者少用或慎用。多汗而發熱、咽喉紅痛者,不宜使用。
  (4)張仲景用黃芪有一個劑量段:黃芪大量治療水氣、黃汗、浮腫(5兩),中量治療風痹、身體不仁(3兩),小量治療虛勞不足(1兩半)。現代應用可以根據張仲景的用藥經驗適當變化。如用於治療浮腫,量可達60~100g,治療半身不遂,骨質增生疼痛等,可用30~60g;用於上消化道潰瘍,可用15~30g。
  (5)黃芪證的脈象沒有特異性。防己黃芪湯用於脈浮,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則主治脈沉,所以,使用黃芪不論脈浮脈沉,關鍵是看體型和肌肉是否鬆軟。
藥材鑒別
  黃芪直根圓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較粗,長30~90釐米,直徑1~3.5釐米,表面縱皺色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質,硬而韌有粉性,皮部黃白較疏鬆;木部菊花紋理狀,氣似豆腥味微甜。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狀,黑褐色或呈空洞。氣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質量以根條粗長、菊花心鮮明、空洞小、破皮少者為佳;紅芪以皮色紅潤、根條均勻、堅實、粉性足者為佳。規格一般按粗細、長短分為三個等級。
  紅芪為野生,根呈圓柱形,大多為直條狀,少有分枝,上端略粗,下端漸細,長10~50cm ,直徑0.6~2cm;表面灰紅棕色,具縱皺紋及少數支根痕,栓皮易脫落而露出淡黃色的皮部及纖維;皮孔橫長,色淺,黃色或暗黃色,略突出;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顯纖維性並顯粉性;橫切面皮部黃白色約占半徑1/2~1/3,形成層淡棕色,木質部淡黃棕色具放射狀紋理;氣微,味甜,嚼之有豆腥味。特徵可概括為: 紅芪單根圓柱形,上粗下細色紅棕;質硬而韌富粉性,皮部黃白較疏鬆;氣微味甜豆腥味,補氣固表治疽癰。
黃芪茶的品質鑒別
  黃芪適宜産區為內蒙古、甘肅、寧夏、山西、河北、陝西,其中又以內蒙古武川黃芪的品質最好,多種有效成分指標均超過國傢標準,妙玉堂黃芪片是黃芪中品質最好的大斜片。
  黃芪性微溫,味甘,有補氣固表、止汗脫毒、生肌、利尿、退腫之功效。用於氣虛乏力,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黃芪益氣補中,生用固表托瘡。
  黃芪是百姓經常食用的純天然品,産於我國華北諸省。黃芪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古代寫作黃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釋其名曰:“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它來源於豆科植物黃芪或內蒙黃芪的乾燥根。清朝綉宮內稱其為“補氣諸藥之最”,民間也流傳着“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康”的順口溜,意思是說經常用黃芪煎湯或用黃芪泡水代茶飲,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黃芪和人參均屬補氣良藥,人參偏重於大補元氣,回陽救逆,常用於虛脫、休剋等急癥,效果較好。而黃芪則以補虛為主,常用於體衰日久、言語低弱、脈細無力者。
  中國的藥劑師在長達2000多年的歷史中推斷並將黃芪用作增進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藥,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黃芪內含而多種抗菌有效成分,而且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因此還能用於預防某些傳染病的發生。黃芪不僅能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夠延緩細胞衰老的進程,無論從中醫,還是現代醫學觀察,黃芪均是一味好藥。有些人一遇天氣變化就容易感冒,中醫稱為“表不固”,可用黃芪來固表,常服黃芪可以避免經常性的感冒。
  黃芪的幾種服用方法
  ①每天用黃芪5~10剋左右,開水泡10~20分鐘後代茶飲用,可反復衝泡。
  ②每天用黃芪30剋左右,水煎後服用,或水煎好後代茶飲用,用黃芪30剋,枸杞子15剋,水煎後服用,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
  ③取黃芪50剋左右,煎湯以後,用煎過的湯液燒飯或燒粥,就變成黃芪飯、黃芪粥,也很有益。
  ④還有些人喜歡在燒肉、燒雞、燒鴨時,放一些黃芪,增加滋補作用,效果也不錯。
當代臨床
  (l)慢性腎病
  現代名醫嶽美中先生,在《冷廬醫話》黃芪粥治療浮腫經驗的啓發下,創製黃芪粥治療小兒慢性腎炎,收到良好效果。其處方為:生黃芪30g、生苡仁30g、赤小豆15g、雞內金末9g、金橘餅2枚、糯米30g。先以水600ml,煮黃芪20分鐘,撈去藥渣,次入苡仁、赤小豆,煮30分鐘,再次入雞內金、糯米,煮熟成粥。作1日量,分2次服之,食後嚼服金橘餅1枚。此方對慢性腎炎、腎孟腎炎殘餘的浮腫,療效較高,消除蛋白尿也有效果。其實,單用黃芪糯米煮粥也有效果。其做法是:黃芪30-120g,糯米30-50g,先煎黃芪,取汁,後入糯米,熬粥,每日食用。黃芪粥是中國傳統的藥粥,在宋代已經風行,蘇軾有詩“黃芪煮粥薦春盤”,可見蘇軾是食用過黃芪粥的。
  民間還有用黃芪蒸鴨子治療腎病的。做法是:活鴨1衹(約1kg),黃芪60g,先將鴨子宰殺洗淨,放沸水中汆透撈出,肚中放入黃芪、生薑、蔥白,放入少量鬍椒粉,並在腹中放少量水和酒,用棉綫縫好,裝盆內蒸2小時。去黃芪,吃肉喝湯。一隻鴨可分3天吃。可作為慢性腎病的食療方(《大衆醫學》1999年第4期)。
  臨床本人治療慢性腎病,常使用玉屏風散配合真武湯治療,堅持服用,有改善腎功能的效果。
  (2)心腦血管疾病
  ①高血壓病:本人治療老年人高血壓伴有下肢浮腫者,常用防己黃芪湯加葛根,有較好的消除水腫以及降壓作用。防己黃芪湯是《金匱要略》方,本人經驗用量為:黃芪30g、白术12g、防己12g、甘草3g、生薑3片、紅棗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g,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澤瀉20g,胸痛頭暈者,加川芎10g、丹參 12g。
  ②缺血性心髒病:黃芪每日50g,水煎分3次服。治療92例缺血性心髒病,並分別與心痛定和丹參片作對照,結果表明,黃芪組有較好的療效。不僅心絞痛等癥狀明顯緩解,而且能改善心電圖、心阻抗圖等臨床多種客觀指標。
  ③腦血管意外:近代寧波名醫範文虎擅長應用此方治療中風偏癱,黃芪常用60~120g。他說:“中風一癥.有屬火、屬風、屬痰諸說,依法治之常不效。此乃氣虛之極,脈絡瘀滯為多,獨王清任補陽還五湯可信。黃芪可增至四兩,連服數十劑無妨”。補陽還五湯為清代名醫王清任的經驗方,其組成為:黃芪60g、當歸10g、川芎10g、赤芍藥15g、桃仁10g、紅花6g、地竜10g。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大便乾燥,小便頻數,遺尿不禁。現代用於治療腦梗塞、腦血栓、糖尿病等,均有較好療效。
  (3)糖尿病
  消渴多汗,常一味取效。(聶文濤:《食物訓練與糖尿病康復》)。對糖尿病伴有浮腫、面色黃者,本人常用防己黃芪湯加葛根等。如果糖尿病所致的下肢潰瘍或深部血栓者,則用生黃芪60g,配合葛根30g,懷牛膝30g、石斛30g、赤芍30g、丹參20g等。
  (4)腫瘤化療放療以及手術後
  患者出現貧血、浮腫,食欲不振、容易出汗及感冒等,常是應用黃芪的指徵。臨床常用黃芪建中湯、十全大補湯等。本人曾治療1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其主要癥狀為多汗、惡風,發高熱,用黃芪60g、肉桂10g,配合真武湯,服藥1周後,出汗惡風顯著減少,治療1年,病情穩定,幾乎未出現發熱。十全大補湯是常用的腫瘤後的體力增強劑,日本應用比較普遍。其組成為:黃芪15g、肉桂3g、人參5g、白术10g、茯苓12g、甘草3g、當歸6g、川芎6g、熟地12g、白芍10g,水煎服,日分2~3次服用。中國傳統有丸劑和膏劑,日本有顆粒劑,主要是便於久服。
  (5)慢性鼻炎
  常用玉屏風散:黃芪15g、白术12g、防風10g。主治氣虛自汗,容易感冒者。過敏性鼻炎、花粉癥、哮喘、老人感冒等經常用。方中可加用生薑3片、紅棗10粒。
  (6)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腰椎病、頸椎病、貧血等,可見關節疼痛、麻木自汗等癥者,可用黃芪桂枝五物湯。組成:黃芪30g、桂枝10g、白芍藥15g、生薑3片、紅棗12枚。此方不可用甘草。當年範文虎治療醫傢瀋某之媳病肢體酸麻,曾服桂枝湯加味治療未效,范氏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原方,2劑即效。桂枝湯與黃芪桂枝五物湯僅甘草、黃芪之差異,一味藥的區別,效果竟然大不一樣(見《魏長春臨證經驗集》)。
  (7)經久不愈的潰瘍
  黃芪是傳統瘡藥,有生肌的作用,尤其適用於“久敗瘡”,即潰瘍久不愈合的化膿性感染。其表現為膿水清稀,創面平塌、全身狀況差。現代中醫外科名醫趙炳南先生有黃芪膏一方,用黃芪濃煎成膏,加入等量蜂蜜,混均勻後備用。
  上消化道潰瘍,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可用黃芪建中湯。組成:黃芪15g、桂枝10g、白芍15g、甘草6g、生薑3片,紅棗12枚,麥芽糖適量衝服。多適用於病情呈慢性化,有輕度貧血,自汗盜汗,喜歡吃甜食,舌質暗淡者。如體型消瘦者,黃芪不宜大量使用,否則會導致腹脹和食欲減退。
  (8)增強人體免疫力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目前,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麗塔·埃弗羅斯(Rita Effros),從中藥黃芪植物中提取而成的藥物,可增強人體免疫細胞抵抗艾滋病病毒,並對人體一些器官起到延緩衰老的作用。
黃芪配伍禁忌
  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
  1.《本草經集註》:`惡龜甲。'
  2. 徐之才《藥對》:`惡龜甲、白鮮皮。'
  3.《醫學入門·本草》:`蒼黑氣盛者禁用,表實邪旺者亦不可用,陰虛者亦宜少用。'`畏防風。'
  4.《本草經疏》:`功能實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氣,氣實者勿用;能內塞,補不足,胸膈氣閉問,腸胃有積滯者勿用;能補陽,陽 盛陰虛者忌之;上焦熱盛,下焦虛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氣不和者勿服;痘瘡血分熱甚者禁用。'
  5.《藥品化義》:`若氣有餘,表邪旺,腠理實,三焦火動,宜斷戒之。至於中風手足不遂,痰壅氣閉,始終皆不加。'
  6.《本草新編》:`骨蒸、癆熱與中滿之人忌用。'
  7.《本草匯纂》:`反藜蘆,畏五靈脂、防風。'
藥用歷史
  黃芪的藥用歷史迄今已有2000多年了,始見於漢墓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明《本草綱目》載“耆長也,黃芪色黃,為補者之長故名…”。《本草匯言》載“黃芪,補肺健脾,衛實斂汗,驅風運毒之藥也…”。 《本草逢原》載“黃芪能補五髒諸虛 ,治脈弦自汗,瀉陰火,去肺熱,無汗則發,有汗則止。”
  中國的藥劑師在長達2000多年的歷史中推斷並將黃芪用作增進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藥。西方的傳統藥劑師最近開始關註並研究用黃芪減弱化學療法的副作用.。
保護
  現狀
  漸危種。又名膜莢黃芪,主要分佈在我國北方地區,是一種較名貴的中藥材,以根入藥。由於長期大量采挖,近年來野生黃芪的數量急劇減少,若不加強保護和人工繁殖,有趨於絶滅的危險。
  特性
  黃芪分佈於我國溫帶和暖溫帶地區,為深根性植物。喜涼爽氣候,有較強的抗旱、耐寒能力,不耐熱,不耐澇。氣溫過高常抑製植株生長,土壤濕度過大,常引起根部腐爛。宜在土層深厚、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生長,在粘土上則根多,生長緩慢。多生於林緣、灌叢、林間草地、疏林下及草甸等處。花期(6)7~8月,果期(7)8~9月。
  保護價值
  黃芪根入藥,常作滋補中藥,又可作獸藥,銷售量大。根莖之10倍水浸液,對馬鈴薯晚疫有抑製效率。黃芪還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保護措施
  黃芪生長地一般不屬於自然保護區,為不使其滅絶,建議藥材收購部門應根據各地不同具體情況確定收購量,並嚮群衆大力宣傳,在采挖時註意保護幼苗,對成長的植株應適當保留,以利繁殖和永續利用。還應進一步擴大栽培面積。
食療價值
  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黃芪、膜莢黃芪的根。産於內蒙古、山西、甘肅、黑竜江等地。春秋采挖,除去須根、根頭,曬幹。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性能]味甘,性微溫。能補脾益氣,補肺固表,利尿消腫。
  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種氨基酸、葉酸及硒、鋅、銅等多種微量元素。
  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實驗性腎炎蛋白尿,增強心肌收縮力,調節血糖含量。
  [用途]用於脾胃氣虛;脾氣虛,中氣下陷,髒器下垂(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肺氣虛弱,咳喘短氣;氣虛自汗,易於感冒;氣虛水腫,小便不利;氣血不足,貧血萎黃,或肢體麻木,或瘡瘍、創作不易愈合;消渴(糖尿病)。
  [用法]一日15~30g,或用至60g。煎湯,煎膏滋,浸酒,入菜餚等。
  [註意]內有濕濁、積滯者不宜用。
  [附方]
  1,參芪大棗粥:黃芪15g,黨參10g,大棗30g,粳米100g。黃芪、黨參煎水取汁,與後二者一同煮粥食。
  本方以黃芪、黨參補脾益氣,用大棗協同奏效。用於脾虛氣弱,體倦乏力,自汗,飲食減少,或易於感冒。
  2,黃芪建中湯:黃芪15g,大棗10個,白芍15g,桂枝、生薑、甘草各10g,飴糖50g。黃芪等六種煎水取汁,入飴糖待溶化後飲用。
  源於《金匱要略》。本方以黃芪、大棗、甘草補脾益氣,桂枝、生薑溫陽散寒,白芍緩急止痛,飴糖補脾緩急。用於氣虛裏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溫慰,自汗,脈虛。
  3,黃芪補肺飲:黃芪30g,麥鼕15g,五味子、烏梅各6g。煎水取汁,以蜂蜜調味。
  本方以黃芪補肺益氣、固表,以五味子補腎斂肺,烏梅助五味子斂肺止咳,麥鼕養陰潤肺。用於氣虛陰傷,自汗口渴,咳嗽久不止。
  4,芪苓鯉魚湯:黃芪50g,茯苓30g,鯉魚1尾。鯉魚洗淨,黃芪、茯苓以紗布包紮,加水同煮,以生薑、????調味。飲湯吃魚。
  本方以黃芪補脾益氣、利尿消腫,茯苓利濕補脾,鯉魚滋養補脾、利濕。用於脾氣虛弱,水腫,小便不利,或有蛋白尿;亦用於老人體虛氣弱,小便點滴不暢。
  5,黃芪桂枝五物湯:黃芪30g,赤芍、桂枝各15g,生薑10g,大棗10個,煎湯飲。
  源於《金匱要略》。本方重用黃芪補氣,並鼓舞氣血運行,以赤芍活血行滯,桂枝溫通血脈。用於氣虛血滯,肌膚麻木,或肢體疼痛,或半身不遂。
  6,黃芪山地粥:黃芪30g,山藥100g,生地黃15g。黃芪、生地黃煎水取汁,山藥研為粉末;將前汁煮沸,頻頻撒入山藥粉,攪勻,煮成粥食。
  本方黃芪、山藥補氣益脾,生地黃養陰清熱;三者均能降血糖。用於糖尿病,氣虛陰虧,口渴口幹,尿頻。
[黃芪提取物的獸藥用途]
  能誘導機體産生幹擾素,調節機體免疫功能,促進抗體形成,
  具有應激作用。用於雞傳染性法氏囊、雞馬立剋病、禽傳染性喉氣管炎、新城疫並且能夠預防禽流感,畜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豬藍耳病、豬圈環病毒感染等病毒性疾病,同時能增強疫苗保護力。
  參考用法和用量
  1、黃芪多糖可溶性粉
  飲水。禽每衹用藥0.05~0.1(1kg可供10000~20000衹用藥);預防用藥量減半,治療用量,馬、牛等大畜每頭用藥2~6g(1kg可供 160~500頭用藥);羊、豬等中畜每頭用藥。
  2、黃芪多糖濃膏
  稀釋飲水。治療用量,禽每衹用藥0.1~0.2g(1kg可供5000~10000衹用藥)。
  預防用藥量減半。
  3、黃芪中藥細粉
  拌料飼喂,治療用量,禽0.5~1g,羊、豬5~15g,兔2~5g,預防用藥量減半。
黃芪的栽培技術
  黃芪別名錦芪、錦黃芪等,為豆科黃芪屬植物。在黑竜江省“北藥開發”項目中,選用的是東北黃芪(膜莢黃芪),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50-80cm,為正品黃芪。它是以根入藥的常用中藥。具有補氣固表、利水退腫、托毒排膿、生肌等功能。主治表虛自汗和盜汗、氣虛血脫、脾虛泄瀉、癰疽不潰或潰不收斂以及一切元氣不足等癥。
  1.選地、整地和施肥
  黃芪係深根作物,應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鬆、肥沃、排水良好、嚮陽高燥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質壤土,平地或嚮陽的山坡均可種植,前茬以禾本科作物為宜。於早春利用滅茬(旋耕)深鬆起壟機進行土壤深鬆起壟或小四輪懸挂鑿式深鬆鏟深鬆起壟,深度達35cm以上,利於保墒,同時提高出苗率20%-30%。加深耕作層,改善耕層結構,利於根係伸長、增粗、分叉減少,既提高産量,又提高質量等級。結合整地化肥深施到耕層15cm左右做基肥,每667平方米施入有機肥3000-4000kg,三元素復合肥(N、P、K各15%)20kg,配以復合生物菌肥1kg。
  2.種植方法采用種子繁殖方法
  2.1種子處理 由於黃芪種子種皮堅硬不易透水,存在休眠狀態,故必須以機械、物理或化學方法促使其發芽。
  2.1.1沸水催芽 將選好的種子放入沸水中攪拌1min立即加入冷水,將水溫調到40℃後浸泡2-4h時,將種子膨脹的部分撈出,未膨脹的種子再以40-50℃水浸泡到膨脹時撈出,加覆蓋物悶12h,待萌動時播種。
  2.1.2機械損傷 將種子用石碾快速碾數遍,使外種皮由棕黑色有光澤的變為灰棕色表皮粗糙時為度,以利種子吸水膨脹。亦可將種子拌入2倍的細砂揉搓,擦傷種皮時,即可帶砂下種。
  2.1.3硫酸處理 對老熟硬實的種子,可用70%-80%濃硫酸溶液浸泡3-5min,取出迅速置流水中衝洗半小時後播種,此法能破壞硬實種皮,發芽率達90%以上,但要慎用。
  2.2播種 采用直播方式。春播在“清明”前,秋播在“白露”前後。在壟上開溝8-10cm,施入三元素復合肥(N、P、K各15%)10kg做種肥,復土5cm,踩底格子後采用條播方式,把處理好的種子均勻撒入溝內,再復土3-5cm鎮壓一次即可。一般每667平方米用種量2-3kg。
  3.田間管理
  3.1間苗、定苗、補苗 當苗高5-7cm時進行第一次間苗,通過2-3次間苗後,每隔8-10cm留壯苗1株。如遇缺棵,應小苗帶土補植,也可重播催芽籽補苗。
  3.2中耕除草 黃芪幼苗生長緩慢,不註意除草易造成草荒,因此,在苗高5cm左右時,要結合間苗及時進行中耕除草。第2次於苗高8-9cm,第3次於定苗後各進行中耕除草1次。第二年以後於5、6、9月各除草一次。
  3.3追肥 黃芪喜肥,在生長第1、2年,每年結合中耕除草追一次肥,每667平方米追施腐熟人畜糞水1000kg或三元素復合肥(N、P、K各15%)7-8kg。第一年鼕季枯苗後每667平方米施入廄肥2000kg加三元素復合肥(N、P、K各 15%)10kg、餅肥150kg,混合拌勻後於行間開溝施入,施後培土防凍。
  3.4打頂 為了控製植株高度生長,減少養分的消耗,於7月底前進行打頂。可以增産。
  4.病蟲害防治
  4.1白粉病 高溫多濕的7-8月間為盛發期,危害葉片和莢果。受害葉片兩面和莢果表面均生有白色絨狀黴斑,後期出現很多小黑點,嚴重減産。可於發病初期用25%粉銹寧1500倍液或1:1:120波爾多液噴霧2-3次,效果較好。
  4.2黃芪紫紋羽病 俗稱“紅根病”。因發病後根部變成紅褐色,先由須根發病,而後逐漸嚮主根蔓延,根部自皮層嚮內部腐爛,最後全根爛完。防治方法:除清除病殘體、輪作、雨季排水外,可結合整地每667平方米用70%敵剋鬆1.5-2.0kg進行土壤消毒或發病初期用多菌靈、甲托、退菌特等灌根。
  4.3蚜蟲 7-8月份發生,為害嫩梢,高溫幹旱年份尤為嚴重,可用40%樂果1000-1500倍或50%避蚜霧2000-3000倍噴霧防治。
  4.4豆莢螟 成蟲在黃芪嫩莢或花包上産卵,孵化後幼蟲蛀入莢內咬食種子。老熟幼蟲鑽出果莢外,入土結繭越鼕。在花期用敵敵畏或敵殺死按用量每隔7天噴施一次,連續噴3-4次,直到種子成熟為止。
  5.留種與採種
  采收黃芪長到第3年便可以收穫。收穫過早,黃芪質量差;年久不收,極易黑心或木質化。采收一般在秋季植株枯萎時進行,也可在翌年春季尚未萌發前進行,因此時根生長充足,積纍的有效成分含量高,黃芪産量高。采收時要深挖,不要傷根,防止挖斷主根,影響藥材産量與質量。南方多雨地區,為減少爛根損失,最好當年收穫。
  留種選3年生以上(含3年)生長健壯、無病蟲害地塊作黃芪種子田。對種子田管理,在一般大田管理的基礎上(切勿打掉花芽),於7月中旬增施一次磷肥、鉀肥,每畝施過磷酸鈣25千克,氯化鉀10千克,促使花盛果多,籽粒飽滿。結果種熟期間,如遇高溫幹旱,應及時灌水,降低種子硬實率,提高種子質量。黃芪種子的采收宜在8月果莢下垂黃熟,種子變褐色時立即進行,否則果莢開裂,種子散失,難以采收。因種子成熟期不一致,應隨熟隨采。若小面積留種,最好分期分批采收,並將成熟果穗逐個剪下,捨棄果穗先端未成熟的果實,留用中下部成熟的果莢。若大面積留種,可待田裏70~80%果實成熟時一次采收。收後先將果枝倒挂陰幹幾天,使種子後熟,再曬幹,脫粒、揚淨、貯藏。
  6.采收與加工
  一般2-3a采收,生長年限過久可産生黑心,影響品質。一般9月中下旬采收為佳。用工具小心挖取全根,避免碰傷外皮和斷根,去淨泥土,趁鮮切去蘆頭,修去須根,曬至半幹,堆放1-2d,使其回潮,再攤開晾曬,反復晾曬,直至全幹,將根理順直,紮成小捆,即可供藥用。質量以條粗、皺紋少、斷面色黃白、粉性足,味甘者為佳。正常年份每667平方米可産幹品300kg左右。
中國藥典2005版
  名稱:
  黃芪
  漢語拼音:
  Huangqi
  英文名:
  RADIX ASTRAGALI
  基原:
  本品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莢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乾燥根。春、秋二李采挖,除去須根及根頭,曬幹。
  性狀:
  本品呈圓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較粗,長30-90cm,直徑1-3.5cm。表面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強,並顯粉性,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狀,黑褐色或呈空洞。氣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鑒別:
  (1)本品橫切面:木栓細胞多列。栓內層為3-5列厚角細胞。韌皮部射綫外側常彎麯,有裂隙;纖維成束,壁厚,木化或微木化,與篩管群交互排列;近栓內層處有時可見石細胞。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單個散在或2-3個相聚;導管間有木纖維;射綫中有時可見單個或2-4個成群的石細胞。薄壁細胞含澱粉粒。
  粉末黃白色。纖維成束或散離,直徑8-30μm。壁厚,表面有縱裂紋,初生壁常與次生壁分離,兩端常斷裂成須狀,或較平截。具緣紋孔導管無色或橙黃色,具緣紋孔排列緊密。石細胞少見,圓形、長圓形或形狀不規則,壁較厚。
  (2)取本品粉末3g,加甲醇2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加於中性氧化鋁柱(100-120目,5g,內徑10-15mm)上,用40%甲醇100ml洗脫,收集洗脫液,蒸幹,殘渣加水30ml使溶解,用水飽和的正丁醇振搖提取2次.每次20ml,合併正丁醇液;用水洗滌2次,每次20ml;棄去水液,正丁醇液蒸幹,殘渣加甲醇0.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黃芪甲苷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13:7:2)的下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日光下顯相同的棕褐色斑點;紫外光燈(365nm)下顯相同的橙黃色熒光斑點。
  (3)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30ml,加熱回流20分鐘,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0.3%氫氧化鈉溶液15ml使溶解,濾過,濾液用稀????酸調節pH值至5-6,用乙酸乙酯15ml振搖提取,分取乙酸乙酯液,用鋪有適量無水硫酸鈉的濾紙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黃芪對照藥材,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10:1)作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置氨蒸氣中熏後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色的熒光主斑點。
  檢查:
  總灰分 不得過5.0%(附錄Ⅸ K)。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1.0%(附錄Ⅸ K)。
  重金屬及有害元素 照鉛、鎘、砷、汞、銅測定法(附錄ⅨB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附錄用Ⅺ D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測定,鉛不得過百萬分之五;鎘不得過千萬分之三;砷不得過百萬分之二;汞不得過千萬分之二;銅不得過百萬分之二十。
  有機氯農藥殘留量 照農藥殘留量測定法(附錄Ⅸ Q有機氯農藥殘留量測定)測定,六六六(總 BHC)不得過千萬分之二;滴滴涕(總 DDT)不得過千萬分之二;五氯硝基苯(PC-NB)不得過千萬分之一。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項下的冷浸法(附錄Ⅹ A)測定,不得少於17.0%。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D)測定。
  色譜條件與係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以乙腈-水(32:68)為流動相;蒸發光散射檢測器。理論板數以黃芪甲苷峰計算應不低於4000。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精密稱取黃芪甲苷對照品適量,加甲醇製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中粒約4g,精密稱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甲醇40ml,冷浸過夜,再加甲醇適量,加熱回流4小時,提取液回收溶劑並濃縮至幹,殘渣加水10ml,微熱使溶解,用水飽和的正丁醇振搖提取4次,每次40ml,合併正丁醇液,用氨試液充分洗滌2次,每次40ml,棄去氨液,正丁醇液蒸幹,殘渣加水5ml使溶解,放冷,通過D101型大孔吸附樹脂柱(內徑1.5cm,長12cm),以水50ml洗脫,棄去水液,再用40%乙醇30ml洗脫,棄去洗脫液,繼用70%乙醇80ml洗脫,收集洗脫液,蒸幹,用甲醇溶解並轉移至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
  測定法 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10μl、20μl,供試品溶液20μl,註入液相色譜儀,測定,以外標兩點法對數方程計算,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黃芪甲苷(C41H68O14)不得少於0.040%。
醫藥詞典
    又稱膜莢黃芪或黃耆。豆科。多年生草本。主根長,圓柱形,稍帶木質,外質土黃色或棕紅色。羽狀復葉,小葉13~27,卵狀披針形世橢圓形,兩面有白色長柔毛。總狀花序,蝶形花冠,淡黃色或白色。莢果具黑色短毛。花期6~7月,果期8~9月。喜幹旱,適應性強。分佈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遼寧、吉林、黑竜江、內蒙古等地。
    黃芪的根是著名的中藥。商品黃芪呈圓柱形,略扭麯,長20~60釐米,以條粗長、皺紋少、質堅而綿、粉性足、味甜者為好。含香豆素、黃酮類化合物、皂甙及微量葉酸和數種維生素等。味甘,微溫,具有補氣固表,托瘡生肌、利水的功效,主治氣血虛弱、自汗、久瀉脫肛、子宮脫垂、腎炎浮腫、蛋白尿、糖尿病、慢性潰瘍等癥。近年來臨床用來治療高血壓和急慢性腎炎。著名的“補中益氣湯”就是黃芪配人參、白术、升麻、柴鬍、甘草、當歸、陳皮等組成,對治療脾胃虛弱、四肢倦怠、懶言短氣、中氣下陷有良好效果。黃芪以西北及內蒙産的質是最好,其質量好壞與微量元素硒有很大關係,越是質地好的黃芪,含硒量越高。另種多序岩黃芪的根,商品名“紅芪”,在甘肅應用歷史悠久,並銷廣東、福建及出口。
中草藥
    RADIX ASTRAGALI
中國藥典2000版
  黃芪
  拼音名:Huangqi
  英文名:RADIXASTRAGALI
  書頁號:2000年版一部-249
  本品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
  licus(Bge.)Hsiao或膜莢黃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的乾燥根。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根頭,曬幹。
  【性狀】本品呈圓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較粗,長30~90cm,直徑1~3.5cm。
  表面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
  性強,並顯粉性,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
  狀,黑褐色或呈空洞。氣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鑒別】(1)本品橫切面:木栓細胞多列。栓內層為3~5列厚角細胞。韌皮部射
  綫外側常彎麯,有裂隙;纖維成束,壁厚,木化或微木化,與篩管群交互排列;近栓內
  層處有時可見石細胞。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單個散在或2~3個相聚;導管間有木纖
  維;射綫中有時可見單個或2~4個成群的石細胞。薄壁細胞含澱粉粒。
  粉末黃白色。纖維成束或散離,直徑8~30μm,壁厚,表面有縱裂紋,初生壁常與
  次生壁分離,兩端常斷裂成須狀,或較平截。具緣紋孔導管無色或橙黃色,具緣紋孔排
  列緊密。石細胞少見,圓形、長圓形或形狀不規則,壁較厚。
  (2)取本品粉末3g,加甲醇2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加於中性氧化鋁柱
  (100~120目,5g,內徑10~15mm)上,用40%甲醇100ml洗脫,收集洗脫液,蒸幹,
  殘渣加水30ml使溶解,用水飽和的正丁醇提取2次,每次20ml,合併正丁醇液;用水洗
  滌2次,每次20ml;棄去水液,正丁醇液蒸幹,殘渣加甲醇0.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
  溶液。另取黃芪甲苷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
  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
  以氯仿-甲醇-水(13:7:2)的下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10%硫酸乙醇
  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日
  光下顯相同的棕褐色斑點,紫外光燈(365nm)下顯相同的橙黃色熒光斑點。
  【檢查】總灰分不得過5.0%(附錄ⅨK)。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1.0%(附錄ⅨK)。
  有機氯農藥殘留量六六六(總BHC)不得過千萬分之二;滴滴涕(總DDT)不得
  過千萬分之二;五氯硝基苯(PCNB)不得過千萬分之一(附錄ⅨQ)。
  【浸出物】照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項下的冷浸法(附錄ⅩA)測定,不得少於17.0%。
  【含量測定】取本品粗粉約1.5g[同時另取本品粗粉測定水分(附錄ⅨH第一法)],
  精密稱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甲醇40ml,冷浸過夜,再加甲醇適量,回流4小時,提
  取液回收甲醇並濃縮至幹,殘渣加水10ml,微熱使溶解,用水飽和的正丁醇振搖提取3
  次,每次20ml,合併正丁醇提取液,用氨試液提取2次,每次20ml,棄去氨液,正丁醇
  液蒸幹,殘渣加水3~5ml使溶解,放冷,通過D101型大孔吸附樹脂柱(內徑1.5cm,長
  12cm),以水50ml洗脫,棄去水液,再用40%乙醇30ml洗脫,棄去40%乙醇洗脫液,繼用
  70%乙醇50ml洗脫,收集洗脫液,蒸幹,用甲醇溶解並轉移至2ml量瓶內,加甲醇至刻
  度,搖勻,作為供試品溶液。另精密稱取黃芪甲苷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1mg的
  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精密吸取供試品溶液2μl與
  6μl、對照品溶液2μl與4μl,分別交叉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甲醇-水
  (13:6:2)10℃以下放置過夜的下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10%硫酸乙
  醇溶液,在100℃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取出,在薄層板上覆蓋同樣大小的玻璃板,周圍
  用膠布固定,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薄層掃描法)進行掃描,波長:λs=530nm,λR=
  700nm,測量供試品吸收度積分值與對照品吸收度積分值,計算,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黃芪甲苷(C41H68O14)不得少於0.040%。
  【炮製】除去雜質,大小分開,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性味與歸經】甘,溫。歸肺、脾經。
  【功能與主治】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
  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
  虛痿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
  【用法與用量】9~30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潮,防蛀。
科普知識
  黃芪(membranous milkvetch)
  豆科黃芪屬中的栽培種,學名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多年生草本植物。根供藥用。中國主産黑竜江、山西、內蒙古、吉林、寧夏、甘肅等省(自治區)。
  株高50-150cm。主根長30-100cm,圓柱形,稍帶木質,淡棕黃色至深棕色。莖直立,上部分枝。葉互生,單數羽狀復葉,具披針形或三角形托葉;小葉6-13對,長橢圓形或長卵形,全緣。總狀花序,腋生,莢果膜質,半卵形,被短毛。種子腎形,黑褐色。花期6月。果期7月。
  喜涼爽氣候,耐寒、怕熱、怕澇。野生於乾燥嚮陽的草原坡地,在東北多生長在稀疏開闊的樹林中。以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透水力強的中性和微鹼性的砂質壤土為宜,種子繁殖,種子發芽適溫為14-15℃,秋播以地凍前為好,春播3月下旬至4月上旬,亦可6月下旬與油菜、亞麻、蕎麥混播,播種量每公頃18-22.5kg,行距45-50cm,覆土3cm,壓緊。種子發芽和幼苗期需要充足水分。幼苗細弱怕強光,有蔭蔽條件容易成活,雨季註意排水。當苗高12-15cm時,按株距12-15cm定苗。翌年早春於行間施廄肥或堆肥,施後覆土灌水。
  病蟲害有白粉病Erysiphe pisi DC.、Microsphaera astragali紫紋羽病Helicobasidium mompa;黃芪籽蜂Bruchophagus spp.、槐蚜Aphis craccivora、無網長管蚜Acyrthosiphon sp.、大頭豆芫菁Epicauta megalocepha、中國豆芫菁E.chinensisi、豆莢螟Etiella zinckenella等。播後2-4年於9月至10月采收,一般每公頃産幹貨1500-3000kg。在氣候冷涼,土質肥沃的地方以生長6-7年的質量為佳。當種子呈褐色時,采下果實,曬幹,脫粒後,放於通風乾燥處貯藏。
  黃芪根含而不露,2,4而羥基5,6-二甲氧基異黃烷(2,4-Dihydroxy-5,6-Dimethoxyisoflavane)、膽鹼(Choline)、甜菜鹼(Belaine)、氨基酸、蔗糖、葡萄糖醛酸及微量的葉酸;蒙古黃芪根含β-𠔌甾醇、亞油酸及亞麻酸、D-β-天鼕素(D-β-Asparagine)、鬍蘿蔔甙、二十九烷、膽鹼、蔗糖等。藥理實驗:能增加機體耗氧量,加強心髒收縮。對衰竭心髒有強心作用,使冠狀血管、腎髒血管和全身末梢血管擴張;有降壓利尿、鎮靜等作用;對志賀氏痢疾桿菌、炭疽桿菌等有控製作用;並能抗病毒感染,促進機體免疫功能。葉甘,性微溫。有補氣固表,托瘡生肌作用。主治體虛自汗、久瀉脫肛、子宮脫垂、慢性腎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白細胞減少癥及癰疽難潰或久不收口等癥。
百科辭典
  huangqi
  黃芪
  membranous milk vetch root
  豆科植物蒙古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或膜莢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的乾燥根。 540 黃連 Rhizoma Coptidis(拉);golden thread 毛茛科植物黃連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葉黃連Coptis deltoidea C. Y.Cheng et Hsiao 或云連Coptis teeta Wall. 的乾燥根莖。
草業百科
  牧草科名豆科
  牧草科拉丁名Leguminosae
  牧草科英文名Pea Family,Legume Family,Pulse Family
  牧草屬名黃芪
  牧草屬拉丁名Astragalus L.
  牧草屬英文名Milkvetch, Loco Poisonvetch
  天然牧草黃芪
  牧草學名Astragalus spp.
  牧草英文名-
  牧草圖片
  地理分佈黃芪(別名黃耆)分佈於甘肅等地。
  形態特徵植物各部被單毛或丁字毛。奇數羽狀復葉,有時僅具3小葉或1小葉。花序總狀或密集成頭狀;花藍紫色、黃色或白色;萼齒5,有時萼筒於果期膨脹;花瓣近等長或翼瓣及竜骨瓣較短;雄蕊為9與1二體;柱頭頭狀,有時有畫筆狀毛。莢果橢圓形,卵形、條形、矩圓形,有時呈泡狀膨脹,膜質或革質,2室或不完全2室。
  生物學與生態學特性黃芪喜涼爽氣候,耐旱、耐寒、怕熱、怕澇。宜生長於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
  飼用價值牛、羊喜食其嫩枝葉,屬良等飼用植物。
英文解釋
  1. :  Milkvetch Root,  radix astragali,  Membranous Milkvetch Root,  milk veteh,  hoantchy root,  Astragalus root
法文解釋
  1. n.  racine d'astragale (Radix astragali)
相關詞
中藥食療生活生物保肝提取物增強免疫
烏雞烹飪美食飲食菜譜薏仁
包含詞
黃芪甙黃芪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