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 > 黃爪隼
目錄
物種信息 Species Information
  中文學名: 黃爪隼
  中文目名: 鸛形目
  中文科名: 隼科
  中文屬名: 隼屬
  同物異名: falco naumanni fleischer, 1818, falco cenchris var. pekinensis swinhoe, 1870
  拉丁文目名: ciconiiformes
  拉丁文科名: falconidae
  拉丁文屬名: falco
  拉丁文種名: naumanni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fleischer, 1818
  英文俗名: lesser kestrel
形態 Form
黄爪隼 形态
  小型猛禽,體長29一32釐米,體重124—225剋。雄鳥、雌鳥及幼鳥體色有差異。雄鳥前額、眼先棕黃色,頭頂、後頸、頸側、頭側為淡藍灰色,耳羽具棕黃色羽幹紋。背、肩磚紅色或棕黃色,無斑;頦、喉粉紅白色或皮黃色,尾淡藍灰色,具有一道寬闊的黑色次端斑和窄的白色端斑。雌鳥前額為污白色,具纖細的黑色羽幹紋;眼上有一條白色眉紋;頭、頸、肩、背及翅上覆羽棕黃色或淡慄色,具9-10道黑色橫斑和寬的黑色次端斑及白色端斑。幼鳥和雌鳥相似,但上體縱紋和橫斑粗著,腰和尾上覆飛淡棕色;中央尾羽藍灰色,僅具寬闊的黑色次端斑;外側尾羽棕色,具黑褐色橫斑。虹膜暗褐色,嘴藍灰色,跗和趾淡黃色,爪淡白色。
分佈 Distribution
  黃爪隼在國外繁殖於非洲北部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歐洲南部的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巴爾幹半島各國以及波蘭南部,亞洲中部和蒙古等地,越鼕於非洲其他地區、亞洲西部的伊朗、阿拉伯半島、印度和緬甸。在我國分佈於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山東、河南、四川、雲南、甘肅和新疆等地。
  黃爪隼較為罕見,在吉林、遼寧、河北、北京、新疆等地為夏候鳥,在雲南為鼕候鳥。通常3月末至4月中旬遷到北方的繁殖地,10月末至11月初離開繁殖地。它也是遷徙旅程最遠的猛禽之一。
習性 Habits
  黃爪隼棲息於開闊的荒山曠野、荒漠、草地、林緣、河𠔌,以及村莊附近和農田地邊的叢林地帶,在天山地區甚至可以棲息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區,特別喜歡在荒山岩石地帶和有稀疏樹木的荒原地區活動。性情極為極活躍,大膽而嘈雜,多成對和成小群活動。常在空中飛行,並頻繁地進行滑翔。叫聲尖銳。主要以蝗蟲、蚱蜢、甲蟲、蟋蟀、叩頭蟲、金龜子等大型昆蟲為食,也吃嚙齒動物、蜥蜴、蛙、小型鳥類等脊椎動物。通常在空中捕食昆蟲。有時也在地上捕食。
  叫聲:高叫聲似紅隼但較快,似kikikiki…也作粗喘氣聲chay-chay-chay。幼鳥尖叫如紅隼。
繁殖 Reproduction
  繁殖期為5一7月。營巢於山區河𠔌懸崖峭壁上的凹陷處、岩石頂端的岩洞或碎石中,也有在大樹洞中營巢的。通常每窩産卵4一5枚,偶爾有多至7枚和少至3枚的。卵的顔色為白色或淺黃色,被有磚紅色或紅褐色斑點。由雄鳥和雌鳥輪流孵化,但以雌鳥為主,雄鳥僅在白天偶爾替換雌鳥。孵化期為28一29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後主要由雄鳥覓食飼喂,大約經過26一28天的巢期生活後,雛鳥即能飛翔和離巢。
瀕危等級 Endangerment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i
  生效年代: 1997
  iucn瀕危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瀕危等級: vu a1bce+2bce
  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傢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