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 名人 : 中國書畫篆刻 > 黃炎培
目錄
No. 1
  (1878-1965)愛國民主人士,教育傢。江蘇川沙(今屬上海市)人。1905年加入同盟會。1915年赴美考察教育。1917年在上海創立中華職業教育社,次年創辦中華職業學校。1938年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1年參與組織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945年訪問延安。同年發起成立中國民主建國會。建國後,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部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民建中央主任委員。
No. 2
  黃炎培(1878-1965) : 愛國民主人士,教育傢。江蘇川沙(今屬上海市)人。1905年加入同盟會。1915年赴美考察教育。1917年在上海創立中華職業教育社,次年創辦中華職業學校。1938年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1年參與組織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945年訪問延安。同年發起成立中國民主建國會。建國後,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部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民建中央主任委員。
概況 Overview
  黃炎培(1878.10.1—1965.12.21)
生平簡介 Biography
  黃炎培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愛國主義者和民主主義教育傢,是中國近代職業教育的創始人和理論傢,他以畢生精力奉獻於中國的職業教育事業,為改革脫離社會生活和生産的傳統教育,建設中國的職業教育,作出過重要貢獻。
  黃炎培,號楚南,字任之,筆名抱一。江蘇川沙縣(今屬上海市)人。曾字楚南(一作號),改字韌之(辛亥年在上海趙鳳昌惜陰堂討論國事會議記錄簽署。後見1915《學生會會報》、1917杭州《教育周報》),一作訒之,,又改任之(署見《學生會會報》),別號觀我生,筆名抱一(見《小說月報》)、同父(見解放前《展望》)影射名王培芝(見竜公《江左十年目睹記》),人稱琺琅博士(早年欲以抵製舶來品的搪瓷器皿,曾在中華職業學校設置琺琅科,附設琺琅工場,提出“勞工神聖,雙手萬能”口號,以致遭到少數人的譏刺為“琺琅博士”)。
  1878年10月1日(清光緒四年九月六日)出生川沙鎮內史第,早年父母雙亡。1887年隨外祖父發蒙,接受傳統教育。迫於生計,年未弱冠,即在家乡任塾師。1899年時在鬆江府以第一名取中秀纔。1901年入南洋公學﹐選讀外文科﹐受知於中文總教習蔡元培。1902年後又中江南鄉試舉人。1903年返鄉興辦小學堂。期間,開始接觸嚴譯《天演論》等新學書籍。次年在鄉辦校,因鼓吹反清被逮捕,一度入獄,在江蘇巡撫“就地正法”批文到達一小時,由基督教外籍牧師保出,逃亡日本,一年後事息歸國,繼續興辦學校。1905年參加同盟會。辛亥革命前,先後創辦和主持廣明小學和師範講習所、浦東中學,在愛國學社、城東女學等新教育團體和學堂中任教,並參與發起江蘇學務總會。辛亥革命後,任任為江蘇都督府民政司總務科長兼教育科長,後任江蘇省教育司長,全力以赴改革地方教育,全面規劃建設了省立高、中等學校和縣立小學,省教育會副會長,上海申報館旅行記者。1908年與童世亨等共同創辦浦東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為浦東最早的供電設施。1913年發表《學校教育采用實用主義之商榷》,提倡教育與學生生活、學校與社會實際相聯繫。1914年2月至1917年春,他以《申報》記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山東、北京、天津等地考察了五個月。隨中國遊美實業團體在美國考察了25個城市52座學校,廣泛接觸各界人士,尤註重考察美國的職業教育。1915年4月,隨農商部“遊美實業團”赴美報聘,考察教育,撰寫《旅美隨筆》。黃炎培還到日本、菲律賓、南洋各地考察。每次考察均有記錄,並結集出版。他認為辦教育如同治病,知病源才能開好藥方,做到對癥下藥。“外國考察,讀方書也;國內考察,尋病源也。方書誠不可不讀,而病所由來,其現象不一,執古方治今病,執彼方治此病,病曷能已。”所以,他都是從中國實際需要出發進行考察。
  1917年赴英國考察,同年5月6日,聯絡教育界、實業界知名人士在上海發起中華職業教育社。次年,創建中華職業學校。此後數十年時間的教育和社會活動主要通過中華職業教育社來展開。1921年被委任教育總長而不肯就職。曾參與起草1922年學製,進行鄉村建設實驗和籌辦南京高等師範專科學校、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籌備主任(現河海大學)、東南大學、上海商科大學、廈門大學等高校。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黃炎培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創辦《救國通訊》﹐宣傳愛國主義﹔組織上海市民維持會(後改為上海地方協會)﹐支持淞滬會戰。1941年,與張瀾等人發起組織中國民主政治同盟,一度任主席。1945年又與鬍厥文等人發起成立中國民主建國會。同年7月應邀訪問延安。寫成《延安歸來》一書,如實介紹延安。1946年在上海創辦比樂中學,探索兼顧升學和就業雙重準備的普通中學。 至1949年前,先後又創辦重慶中華職校、上海和重慶中華工商專校、南京女子職業傳習所、鎮江女子職校、四川灌縣都江實用職校等。
  新中國成立後,黃炎培破“不為官吏”的立身準則,欣然從政。1949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部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1965年12月21日病逝於北京。骨灰安放於北京西郊八寶山革命公墓,夫人姚維鈞的骨灰也安放於此。
  黃炎培文章峭拔清健、傲岸不群。筆歌墨舞、酣暢淋漓。詩初學溫、李,繼復寢饋李、杜。思力沉厚,趣味雋永,章調鏗鏘。興到落筆,雖語必工,富於著述。著作有《黃炎培考察教育日記》、《新大陸之教育》、《東南洋之新教育》、《中國商戰失敗史》(合作)、《中國教育史要》、《黃海環遊記》、《斷腸集》、《蜀道》、《抗戰以來》、《延安歸來》、《學校教育采用實用主義之商榷》、《黃炎培教育考察日記》、《中華職業教育社宣言書》、《八十年來》、《南洋華僑教育商榷書》、《我之人生觀與吾人從事職業教育之基本理論》、《中國關稅史料》、《對外貿易史料》、《淞滬抗日史料》,詩集《斷腸集》、《苞桑集初稿》、《紅桑》等。家乡故居建有紀念館。
往事略集 _Set_ slightly past
  ■早年神交,聽黃講演
  黃炎培生在一個既無田地又無房産的塾師家庭。傢道中落,13歲失母,17歲喪父。其父黃叔纔,本地庠生,先在鄉設塾授徒,後到吳大澄(曾做廣東、湖南巡撫,東河道總督)幕府當秘書,1894年病故。其母孟樾清,南匯地主孟蔭餘之女,1891年病故。
  9 歲起到外祖父傢讀私塾,常常利用姑父瀋肖韻傢豐富的藏書廣讀博覽。1898年讀了嚴復翻譯的英國赫胥黎的《天演論》,初步接觸了西方文化,瞭解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父母去世後,為生活所迫,他作過百貨店的臨時售貨員、塾師,一面勞作,一面讀書和習作詩文。由於詩文作得好,得到川沙周浦鎮王筱雲賞識,王將女兒嫁給他為妻。
  1901年秋,黃炎培考入上海南洋公學特班(首屆),選學外交科。特班總教習是我國著名教育傢蔡元培。他不但教學生讀書、作文,還教學生日文和練習演說。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給黃很大影響。1902年秋,黃炎培到南京應鄉試,中了舉人。不久,學校發生風潮,學校總辦將南洋公學解散。黃遵照蔡元培的教誨回川沙辦學,
  1903年開始在家乡辦學,1903 年春他主辦的川沙小學堂開學。他一面辦學,一面作“喚醒民衆”的工作,每周舉辦公開演說會,宣傳中國被列強瓜分的危險。還時常到別處講演。1903年6月18日,黃炎培等應邀到南匯縣新場鎮演說,由於地方痞棍誣告他們毀謗皇太後、皇上,南匯縣知事於6月23日將黃等4人逮捕。因得到上海基督教堂牧師營救,在6月26日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聯署“就地正法”的電令到達前被保釋出獄,隨即乘船離開上海,亡命日本。
  1905年秋在上海由當時任中國同盟會上海分部主盟員的蔡元培介紹加入了中國同盟會。次年因蔡赴德國留學,黃接任了蔡的職務。1906年創辦浦東中學,在當時與北方的南開中學齊名,獲得“北南開、南浦東”的美譽,又陸續參與創辦東吳大學(今南京大學)、暨南大學等若幹大學。1907 年有人密告兩江總督端方,謂黃炎培潛回上海運動楊斯盛辦浦東中學,宣講排滿革命。端方飭江蘇提學使毛慶蕃徹查。由於毛看重黃的才學,又有楊斯盛的擔保,便下發公文,說不準“再有人根據舊案控告黃炎培革命”。1909年,黃任江蘇省諮議局常駐議員。1910年任上海工巡捐局議董、江蘇地方自治籌備處參議。1911年江蘇巡撫程德全宣佈獨立後,黃在蘇州任都督府民政司總務科長兼教育科長。1912年鼕任江蘇省教育司司長。1914年張勳任都督,黃辭職離南京返上海,任《申報》記者,始號抱一。1917年創辦職業教育,當代我國的著名人士中有一些曾從師過黃炎培或黃所開辦的學校,如左聯五烈士中的鬍也頻、殷夫,數學家華羅庚,會計專傢潘序倫,歷史學家範文瀾、羅爾綱,原全國政協副主席錢昌照,核彈之父王淦昌,翻譯傢卞之琳,教育傢夏堅白、董純纔,乒乓球教練付其芳,影星秦怡、陳述等,蔣介石也慕名送來兩個兒子蔣經國、蔣緯國。在溪口蔣傢至今保存着蔣經國在浦東中學的文字。
  1920年,美國哲學大師杜威博士應邀來華,五月黃邀杜威在上海舉行講座。佈告一發出,吸引了不少人前來聽講。杜威推崇實用主義,而黃則主張教育要務實,因此,倆人在教育理念上有吻合之處。黃在講演中極力抨擊傳統教育的問題,根據自己掌握的數字,每百名中學畢業生中,升學的有多少、失業的有多少,數字詳實、有理有據,說明了傳統教育已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臺下聽衆中就有毛澤東。這場講演給27歲的毛澤東留下深刻印象。25年後在延安機場,毛澤東迎接來訪的黃炎培,握着黃的手說:“我們20多年不見了!”黃疑惑不解,毛講述了1920年這段往事。
  1937年抗戰爆發後,黃奔走國事,往來於上海和南京之間,三個月中竟往返9次。那時車舟不便,路途很費時間,黃便途中閱讀,他讀了斯諾的《西行漫記》、毛澤東嚮斯諾口述的《毛澤東自傳》等等,對這位早已聞名遐邇的中共領袖,有了較詳細的瞭解,心中很是嚮往。與黃自己一樣,毛也是長在農村,傢境貧寒,倆人雖都學歷不高,但資歷頗深,都屬於經驗型的政治實行傢,長於操作,又不乏著述,同時好文擅詩,兼有詩人氣質,黃從這位未曾謀面的毛身上感受到了強勁的吸引力。
  ■“空𠔌足音,能有幾人”
  二十年代,黃炎培並未見過毛澤東,但認識陳獨秀、李大釗。中共成立前,陳獨秀常來中華職教社訪黃求談。到了1921年,黃耳聞中共即將成立,友人瀋肅文建議他去聯繫李大釗,於是黃專程北上,到北京拜訪李大釗先生。倆人相談甚洽,談到形勢、談到各自的做法,相約今後密切合作。之後,黃編輯的《申報》特刊上發表了李的長文《1871年的巴黎康妙恩》(即巴黎公社)。
  十年內戰中,黃埋頭於教育,對共産黨知之甚少,但是與當時正直的中國知識分子一樣,對敢於反抗社會黑暗統治的人們寄予同情。抗戰中的重慶,反共高潮迭起,黃應瀋鈞儒之請,參觀有其子瀋叔羊畫作的畫展,瀋的畫上有一把酒壺、幾衹杯子,寫着“茅臺”二字,瀋老請黃題詞,黃忽然想起,前幾年社會上傳說,長徵中紅軍路過貴州在茅臺池中洗腳。針對此傳言黃題了一首七絶諷喻:“喧傳有人過茅臺,釀酒池中洗腳來,是真是假我不管,天寒且飲兩三杯。”瀋自己稱此畫僅為其父“畫以娛之”。然而由於黃題上這首詩,這幅畫作陡然升值,被呈送到毛澤東手中,最後挂在延安楊傢嶺接待賓客的中共會客堂裏。
  1952年,陳毅在南京設茅臺酒宴接待赴南方視察的黃,還提起這首茅臺詩,動情地說:“當年在延安讀任之先生茅臺詩,十分感動,在那艱難的年代,能為共産黨人說話的空𠔌足音,能有幾人!”陳當場作詩答謝。
  ■搭臺唱戲,艱難合作
  黃炎培與中共領導人的接觸,始於1937年12月28日在長沙會見徐特立和1938年5月19日在漢口會見周恩來。徐特立是黃炎培的學生,是毛澤東的老師。1938年,徐特立在武漢拜訪黃,第一次恰黃不在,徐留下字條,自稱是江蘇省教育總會講習班學生。第二次又訪,二人相見如故。
  1938年4月,抗戰烽火正濃的武漢,當時第二次國共合作剛開始,周恩來、董必武等代表共産黨加入國民參政會,黃炎培等作為社會賢達也被聘為國民參政員。從那時起,黃與共産黨人開始配合,力促抗日。
  從1939年10月起,各小黨派負責人鑒於國共兩黨關係緊張,經常一起研究時局。黃炎培提議在適當時機,邀集國共兩黨以外的各黨派人士共同發表告全國同胞書,勸各黨派竭誠合作,任何不同意見在法律常規上解决。11月13日,梁漱溟提出各小黨派有實行統一的必要。11月23日,黃炎培、梁漱溟、左舜生、羅隆基、章伯鈞、瀋鈞儒、鄒韜奮、章乃器、光升、張瀾等十多人在重慶青年會餐廳集會,正式成立了統一建國同志會,通過了《信約》12條。一年以後,國共關係更加緊張,各小黨派負責人認為“非民主團结大局無出路,非加緊中間派的組織,無由爭取民主團结”。
  1940年6月14日,他嚮周恩來提出兩條建議:(1)希望中共在與國民黨利害不衝突、國民同情不減損之下求成長。(2)以所有實力盡量容納友黨乃至敵黨;以所有實力為國傢民族表現切實偉大之貢獻。7月1日同蔣介石談中共問題。蔣囑其以公正人資格參與①。1941 年皖南事變前後,黃炎培就中共參政員拒絶出席參政會事,數次見蔣及周恩來,力圖以在參政會中組織特種委員會予以解决。在抗戰與爭取民主的實踐中,黃炎培逐步認識了中國共産黨的政策,並萌生了親赴延安考察的願望。
  於是從1940年12月至1941 年3 月,黃炎培等人經多次商談,於1941 年3 月19 日在重慶秘密成立了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公推黃炎培為中央常委會主席。大約在8月間,黃炎培因個人處境關係辭去了主席職務,由張瀾接任。11月16日,張瀾、左舜生、羅隆基、章伯鈞四人出面在重慶臨江路俄國餐廳舉行招待會,公開了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組織。11月25日在國民參政會二屆二次會議上,張瀾、黃炎培等23人聯名提出《實現民主以加強抗戰力量樹立建國基礎案》,實際表達了民主政團同盟綱領的主要精神。但這一提案未被參政會主席交大會討論。1944年9月,民主政團同盟决定取消“政團”二字,改名中國民主同盟。黃炎培作為民盟的主要發起人之一,始終參與民盟的活動,對民盟的成立和發展是盡了心力的。從抗戰後期起,發起民主憲政運動和調和國共兩黨之間的關係,成了黃炎培政治活動的主要內容。黃炎培認為,中國需要的民主,是“保育式的民主”。1943年9月蔣介石在國民黨五屆一中全會上提出“實施憲政,還政於民”,黃聞之甚喜。他被蔣指定為11月12日成立的國防最高委員會憲政實施協進會常務委員和召集人之一(另兩個召集人為王世傑、孫科)。他在工作中強調人民與政府合作、各省與中央合作、各黨派彼此合作
  1940年,周恩來從延安到達陪都重慶長住,不久,在黃創辦的中華職教社組織的星期講壇上,請周恩來作講演,聽衆人山人海。這場講演在當時的陪都重慶如同一聲霹靂,轟動山城。之後,黃受到了陳立夫來信詰問,黃回答,此論壇嚮各方開放,如君有意,也可來一試。陳無可奈何。
  民國之後,黃炎培兩次拒絶出任教育總長,早已有不肯當官的美名。創辦職教社後,面對各方資助,黃從不據為己有,甚至自己不領工資,衹取生活費,他的收入衹相當於當時上層文化人收入的幾分之一,黃的兒女們從小衹能穿着舊的衣服到不收取學費並管吃住的公費學校去上學,後來黃不願斂財的名聲漸起,與不肯做官的美名相並一身。或許為此,實業傢們願意把財産捐給黃。至今仍矗立在上海雁蕩路邊的六層樓房,就是當年黃生日時友人的禮贈,這在當時的上海灘是屈指可數的最高建築之一。抗戰中,黃被推舉為國民參政會的抗日募捐委員會秘書長,也不是偶然的。黃六下南洋,嚮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各國的華僑商賈們化緣來大筆資産,援助抗日鬥爭。相見延安,共探“周期”
  1944年9月和1945年1月,黃炎培等人發表的《民主勝利獻言》和《為轉捩當前局勢獻言》,表達了國民黨統治區文教、工商界人士要求民主的呼聲。
  1945年夏,為恢復陷於停頓中的國共和談,黃與其他五名參政員一起飛赴延安。毛澤東率領在延安的幾乎所有中共領導,赴機場迎接黃炎培一行。在延安,受到了中共友人的熱誠接待,見到了不少他昔日的學生、老朋友,如周揚、王明、張仲實等,範文瀾嚮黃深深地鞠躬,說他自己是42年前浦東中學第一期學生,黃親自教過他。陳毅等來相見,告知留法出國前夕,黃曾開歡送會送行,這些黃自己是早已記不起來了。
  目睹瞭解放區嶄新的氣象和軍民的精神風貌,黃深感這似乎是與自己的理想境界不遠了,尤其是與毛澤東進行了長達十幾個小時的促膝談話,返回重慶後由夫人姚維鈞整理和執筆,發表了《延安歸來》一書,記述下了至今被人們不時提起,或被稱作“黃氏周期率”的黃、毛對話。
  延安之行是黃一生的重大抉擇,也是他一生的重大轉折。延安歸來後的黃已與前大不一樣。當然,黃也要為此付出代價。
  1946年1月26日,特務闖入黃在重慶張傢花園的傢,當時黃正在政協開會,黃夫人姚維鈞正懷着八個月的孩子。
  1949年,黃的二兒子黃競武被特務抓去,消息傳到毛澤東耳裏,毛極為震驚,下令周恩來、李剋農不惜一切代價,甚至花費重金營救,然而無果。黃競武未供出任何機密,寧死不屈,被打斷腿活埋了。聞訊後,毛澤東派周恩來到黃傢慰問。
  ■為民做官,委以重任
  1949年2月,黃逃離上海,取道香港,輾轉到京。3月25日,毛澤東率中共中央從河北西柏坡來到北京西郊。在西苑機場,黃站在各界人士的行列中,歡迎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並隨同毛等檢閱了人民解放軍。當晚,毛等中央領導與各界人士濟濟一堂,歡宴慶賀。
  黃十分興奮,這是他與毛四年前延安相見後的重逢。當然這時毛已是歷史的勝利者,同樣,歷史也肯定了黃在上海、在武漢、在重慶尤其是在訪問延安後的種種。
  毛抵達後的次日,3月26日,在衆多等待毛接見晤談的毛的老友新朋中,毛選擇了黃作為第一位來到他所下榻的香山雙清別墅的客人。
  當日,毛、黃長談良久。毛的談話涉及到重大的建國方略,嚮黃吐露了若幹重要的大政方針,包括他所設想的國傢前景,黃所領導的民建及黃本人在國傢政治生活中的角色等等。毛嚮黃再三強調,他要搞出不同於蘇聯的“中國特色”。在社會主義改造問題上,中共的政策將大大有別於蘇聯斯大林。有鑒於此,毛寄希望於黃,因為他很清楚黃在民族實業傢中的威望。
  黃早年與南通張騫、與無錫榮傢兄弟、與鬍厥文為首的上海遷川實業傢、與浦東穆偶初、與上海劉靖基、與南京劉國鈞、與天津李燭塵、與四川民生輪船的盧作浮等等都有着長年的交情,曾起過實業傢們的組織者的作用,毛希望新中國成立後,黃這個並非是實業傢的教育傢來牽這個中國實業傢們的“頭兒”。同時,毛還希望黃起到嚮實業傢們傳遞、解釋共産黨政策的“中介”作用。整個談話,毛言辭懇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對毛的這一重托和委任的新角色,無論是出於對國傢的責任、還是對朋友的考慮,都令黃難以推卻,接受了下來。
  雙清別墅談話是繼延安談話之後黃與毛之間的一次重要的思想交流。這次談話,奠定了黃在新中國成立後國傢政治生活中的角色。同時,黃、毛二人的友情也從20世紀20年代的神交,1945年延安的初交,如今在新的事業開始之際達到高潮。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年代裏,黃對毛是從內心深處欽佩的,共産黨人公而忘私,為貧苦人們所做的一切深深打動了從小苦出身的黃,長年追求人類平等、社會正義的理念,在共産黨的許多政策中間得以體現,所以黃接受共産黨的領導也是真誠的。
  新中國成立後的黃在周恩來兩次來傢動員下,打破了不做官的老規矩,接受了政務院四個副總理之一,分管輕工業。次年,中央成立以陳雲為主任的中央財經委員會,準備安排黃與薄一波出任中財委的兩個副主任。黃考慮到自己七十又四的高齡又身兼數職,故推薦了老友——北大校長馬寅初代替自己擔任副主任,衹接受中財委委員一職。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五四年前,毛經常嚮黃咨詢有關政策,有時夜半之時黃被從睡夢中喚起,赴中南海豐澤園與毛晤談。黃嚮夫人,也是自己的事業助手姚維鈞交待,任何時候毛主席或其他中央領導來請,都不得延誤。有時候,黃從毛處回來,興奮不已,雖然已至深夜,仍又伏案疾書起來。
  ■肯諫敢諫,真誠為人
  黃炎培是真誠的人。與毛澤東的許多黨內同志和黨外朋友一樣,對毛的政策並非是件件都理解和同意,並非是所有都予以首肯的。在若幹政策上,有些不乏是重大政策,黃是有所保留的。
  對毛澤東的不同意見,黃有些是當面提出,有些是去信表達,有些則是回避口筆交鋒,而在相關會議上提出。就嚮毛提不同見解方面而言,黃堪稱是一位肯諫、敢諫的典型。正因為此,在“文革”後的紀念文章中,黃常常被稱作共産黨人的“諍友”。
  與黃的肯諫、敢諫相對應,毛對黃這位以師長相待的朋友,尤其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是很尊重、很客氣、很寬厚的。對黃提出的意見,有的聽取,有的采納,有的參考。例如現已披露的黃提出的關於“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名,關於江南文化景觀(周莊)的保護等建議,毛都欣然接受。
  1965年底,在愈演愈烈的階級鬥爭的氣氛中,黃溘然長逝。1965年12月初,恰黃在北京醫院彌留之際,他根本已不可能知道毛正在上海召開會議,把忠誠自己多年的羅瑞卿打成“反黨”。而對羅,黃是很熟悉的。黃與羅在解放初期,曾就鎮反問題數次交談過,羅也到過黃傢,黃幾次嚮人誇贊羅的認真縝密的工作作風。當然這位相當一段時間以來已遠離了現實政治的老人,對黨內鬥爭知之不詳,根本不可能瞭解中華大地上已經和將要發生的悲慘一幕。
  然而在他尚為清醒之時,衹要他認為可行的情況,這位倔強的老人依然要運用自己的影響去堅持正義,他在一次公開的會議上,為被打倒的黨內老同志李維漢評功擺好,臺下人群試圖打斷他這不合時宜的講話,但他不為所動,照講不誤。
  “文革”結束後一些黨內健在的老同志,包括五十年代與黃激烈爭辯過的人,都曾誇贊過黃的為人。鬍耀邦、彭真、鄧穎超、陳雲先後給黃題字,以紀念這位昔日的老友。江澤民同志也親筆為黃所創辦的中華職業學校題字。
  至於許多回憶文字中提到的黃嚮毛催索藉去的一位古代書法大傢字跡一事,事實上並非是現在傳說中的“剛過一周”,而是過了一個月藉期有餘。即使是這樣,在那個皆呼“萬歲”、嚮領袖獻上墨寶都不為過的的年代,黃居然在藉期過後嚮毛催索,確實是“不夠朋友”,而也確實“夠英雄”。然而毛澤東對這位他並不陌生的老友,總算一笑而相容,這也是不很尋常的了。
  ■詩酒傳情,共譜佳篇
  “一柱天南百戰身,將軍本色是詩人。”在黨的軍事鬥爭舞臺和新中國外交舞臺上,陳毅都曾留下過光輝的身影。陳毅是身經百戰的元帥,是揮灑自如的外交傢,同時也是熱血激情的詩人。
  陳毅元帥喜詩、好酒,性情奔放,與著名的民主人士黃炎培曾以詩論酒,留下了一段有趣的交往故事。
  那是紅軍長徵期間 ,國民黨反動派一方面加緊軍事上的圍追堵截,一方面大肆進行輿論上的造謠誣衊,謠傳共産黨人在途經貴州茅臺鎮時,縱容官兵在著名的茅臺酒池裏洗腳。
  然而,民主人士黃炎培對此謠傳卻不以為然,為此,他特意作了一首七絶《茅臺》:
  喧傳有客過茅臺,釀酒池中洗腳來。
  是真是假我不管,天寒且飲兩三杯。
  後來,這首詩流傳到了延安。
  中共的領導人在讀了這首詩後都頗感欣慰。性情激昂的詩人元帥陳毅更是非常感動,將從未謀面的黃炎培引為知己。
  1945年7月,黃炎培等六位國民參議員赴延安訪問。到延安的第二天,得知消息的陳毅就專程前來看望。一見面,陳毅就說:我們二十五年不見了!黃炎培愕然:我們是第一次見面啊!陳毅說:1919年我去法國勤工儉學,在上海交通大學操場開歡送會,你代表江蘇省教育會演講,演講共三人,另二位為蔡廷斡和朱少屏,還記得嗎?黃炎培大悟,連說“好記性,好記性”。
  隔日,毛澤東宴請黃炎培,桌上擺着茅臺酒,周恩來、陳毅作陪。席間,陳毅提議飲酒聯句,大傢贊同。毛澤東率先作曰:
  赤水河畔清泉水,周恩來續道:瓊漿玉液酒之最。黃炎培接句:天涯此時共舉杯,陳毅舉杯一飲而盡,收句曰:惟有茅臺喜相隨。吟罷,衆人不禁相視撫掌大笑。1952年鼕,黃炎培到南方視察。途經南京時,陳毅特地以茅臺酒宴來歡迎他。席間,陳毅又提到了那首《茅臺》詩,並感慨曰:“當年在延安,讀任之先生《茅臺》一詩時,十分感動。在那個艱難的年代,能為共産黨說話的,空𠔌足音,能有幾人!”
  陳毅即席步原韻和詩二首,以答謝黃炎培。其一曰:
  金陵重逢飲茅臺,萬裏長徵洗腳來;深謝詩筆傳韻事,需在江南飲一杯!黃炎培聽了也很感動,端起茅臺酒,緊緊握着陳毅的手,當場亦和詩一首:
  萬人血淚雨花臺,淪海桑田客去來;消滅江山竜虎氣,為人服務共一杯!一個是元帥詩人,一個是民主人士,以文會友,以詩傳情,共同譜寫了一麯統戰佳話。
  ■建國效力,共願強盛
  1949年6月,黃炎培作為民建代表出席新政協籌備會,被推為負責草擬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小組副組長(組長董必武)。8 月,組織民建成員批判美國公佈的《美國與中國的關係》白皮書。9 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10月9日當選為常務委員)。10月19日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為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部長,兼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在1954 年9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屆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副委員長。1959、1964 年繼續任此職。1954 年至1965 年任二、三、四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49年至1962年任民盟中央常務委員、委員。他又是中國民主建國會主要負責人。隨着民建中央機構的演變,先後任全國會務推進委員會召集人、總會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委員會主任委員。任職期間,黃炎培勤政廉潔,努力為人民服務。他和毛澤東主席等國傢領導人坦誠相見,時有書信往還。對國傢的大政方針,亦時有建議。如,關於土地改革的實行,他主張先試點後推廣,1950年6月與李濟深、陳叔通、瀋鈞儒聯名提出“請先就各大行政區,各擇若幹縣或鄉實行土地改革案”;1954年討論憲法草案時,提出了國傢元首仍稱主席不稱總統、以中央人民政府為最高執行機關、中央以下各級一律稱人民政府的建議;1958年1月提出“提倡平地深葬,避免可耕地的浪費案”;1959年12月22日在人大常委會談話會上提出“國歌”(義勇軍進行麯)不要變動的意見,等等。
  ■家乡建設,牢記在心
  上世紀20年代,隨着川沙經濟的發展,陸上交通已經明顯不適應。1921年1月,黃炎培、張志鶴、凌雲洲、顧蘭洲、陸竹坪、陸蓮溪等發起組織上川交通股份有限公司,籌劃修條鐵路。3月擬定招股簡章,總股金50萬元。後因工程浩大,决定分段實施。先募股金15萬元,每股20元,在上海市區和川沙城內分別設立了股金收款處,認股者踴躍,很快募集到所需資金。1925年10月,慶寧寺至龔傢路口一段工程竣工通車。沿綫設慶寧寺、金傢橋、新陸、邵傢弄、曹傢路、龔傢路6站,每日乘客達千人,許多在滬的外國人也三五結伴乘火車來浦東郊遊。這時,川沙城的居民可坐小輪船到龔傢路再換乘火車。翌年1月,上川公司按原定計劃,又募集股金15萬元,修築龔傢路至川沙綫路段,7月10日通車,增設大灣、小灣、暮紫橋、川沙站。1934年5月,上川公司與川沙縣政府訂立租用川欽縣道合同,將上川鐵路嚮東延伸至小營房。原在四竈港北的川沙站搬至川沙鎮北重建。1936年3月,又從小營房嚮南修築至南匯縣的祝橋鎮。至此,上川鐵路全長達35.35公裏。上川鐵路促進了浦東地方經濟的發展。直至1975年11月,上川鐵路在經營了50年後被拆除。
  晚年的黃炎培雖為國傢領導人,仍念念不忘家乡。1963年他視察川沙毛巾工業後,寫信給當時的紡織部副部長榮毅仁,說:“上海川沙是我國毛巾生産的發源地,但到目前還是原始的手工生産方式,要改變這一落後面貌。”紡織部很快撥出了一批自動織機裝備川沙各廠,使川沙的毛巾工業設備從木機、鐵機時代跨越到自動織機時代。毛巾的品種、質量和産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和發展。
教育思想 Educational Thought
  黃炎培在《實施實業教學要覽》中給職業教育下的定義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獲得生活的供給及樂趣,一面盡其對群衆之義務,此教育名曰職業教育。”
  1916年1月,他在《東西兩大陸教育不同之根本談》一文中說:“餘之考察教育,所兢兢於心者不敢忘一‘我’字。蓋考察者我也,非他也。我之所以考察,亦為我也,非為他也。以故足跡所至,苟有咫聞尺見,其所發第一念即‘於我之比較如何’,其第二念即‘我之對此當如何’。”考察結果,他認為中國的教育“乃純乎為紙面上之教育。所學非所用,所用非所學”,改良之道“不獨須從方法上研究,更須在思想上研究”。他的結論是采取實用主義,發展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的作用與地位
  職業教育的作用——“謀個性之發展”;“為個人謀生之準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為國傢及世界增進生産力之準備”。
  職業教育的地位­——職業教育在學校教育制度上的地位應是一貫的、整個的和正統的。
  ■職業教育的目的
  為“勞動者文化、業務水平的提高”,“造就新型知識分子”服務。
  ■職業教育的方針
  社會化——強調的是職業教育須適應社會需要
  科學化——用科學來解决職業教育問題。
  ■職業教育的教學原則
  “手腦並用”、“做學合一”、“理論與實際並行”、“知識與技能並重”
  ■職業教育思想的特點
  教育與生活聯繫。黃炎培在職業指導上的要求就是“幫助個人選擇、預備、决定及增進他的職業”,使他們能夠做到“敬業樂群”和“裕國利民”,教育與勞動結合。黃炎培把“尊重勞動”作為職業教育所奉行的重要信條,把“勞工神聖”“敬業樂群”作為中華職業學校的校訓。 註意學和用的聯繫。黃炎培反對勞心勞力分離,註意學和用的聯繫,主張手腦並用,“要使動手的讀書,讀書的動手,把讀書和做工兩下聯繫起來”,衹有手腦兩部聯合才能産生世界文明。
  ■職業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思想是在吸取西方先進國傢的教育經驗,反思中國自辦新教育以來的問題和教訓,不斷探索中逐步形成的。
  經過洋務教育和維新教育的相繼推進,促成20世紀初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其中,普通教育和實業教育是兩個熱點。但在20世紀第一個10年逝去時,普通教育發展速度遠高於實業教育,兩者比例極不相稱。大批受過普通教育的學生涌嚮社會,給社會帶去怎樣的影響?黃炎培於1913年在《教育雜志》上發表《學校教育采用實用主義之商榷》,對“癸卯學製”頒布以來中國教育尤其是普通教育發展中的問題作了考察,指出學生在學校中所受到的道德、知識、技能訓練,走上社會後毫無用處。這就從理論上論證了改革普通教育,加強學校教育與個人生活和社會需要之間聯繫的必要性。文章發表後,在民國初年的教育界激起強烈反響,形成早期實用主義教育思潮,引發人們教育觀念的變化。
  1917年中華職業教育社成立後發表的《中華職業教育社宣言書》,標志着以黃炎培為代表的職業教育思潮的形成。
  自此起,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思想不斷發展、成熟。反映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和改革普通教育的需要,黃炎培早期職業教育思想更多以解决個人生計問題為重,認為職業教育的要旨有三:“為個人謀生之準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為世界、國傢增進生産力之準備”。20年代起,黃炎培把職業教育的目的概括為“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即既強調個人謀生,也重視服務社會;既強調職業技能訓練,也重視職業道德教育;既強調一技之長,也重視全面發展。更多地探討了職業教育內部的規律問題。
  20年代中後期,黃炎培總結近十年職業教育發展的經驗,提出“大職業教育主義”的觀念,認為“(一)衹從職業學校做工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二)衹從教育界做工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三)衹從農、工、商職業界做工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即辦職業教育必須聯絡和溝通所有教育界和職業界,參與全社會的活動和發展,更多地探尋了職業教育外部環境的適應問題。至此,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思想基本成熟。進入30年代後,民族危機加甚,黃炎培積極投身於民族救亡事業,職業教育思潮逐漸消退,但其職業教育思想繼續影響着此後年代中國的職業教育實踐。
教育功績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川沙小學堂
  川沙辦學是黃炎培教育生涯的開始。1904年亡命歸來後,先在上海南市城東女學和麗澤小學任教,後應愛國實業傢楊錦春(斯盛)之聘辦廣明小學和廣明師範講習所。1905年與張騫等人組織江蘇學務總會(江蘇省教育會的初名),任常務調查幹事。1906年得楊斯盛出資銀12萬兩在浦東六裏橋創辦浦東中學和浦東小學。他認為“要救中國,衹有到處辦學堂”,“教育為救國唯一方法”。中華民國成立後,他在省教育司長任上,擬定了《江蘇教育行政五年計劃書》,其中不但規劃了各縣小學、師範學校、中學、農校、工校的校數和辦學地點,而且還有關於大學、留學生、圖書館、博物館設立。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當時在上海的姑夫瀋毓慶給他寫信說,南洋公學要招考,你快來應考,如果考取的話,你不用擔心傢裏的生活,由我和你的舅父來負責。黃炎培不負期望,考入南洋公學特班,受知於蔡元培、張元濟。不久,因學潮退學,臨別蔡元培先生贈言:“你們應該組織起來更好地進修,願回鄉辦教育的也好。”
  黃炎培牢牢記着老師的話。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公佈《高等中小學堂章程》,令各省把書院改辦學堂。年底,黃炎培、張志鶴等聯名呈文川沙廳,請將觀瀾書院改為川沙小學堂,但阻力很大,他們於是頂風冒雪乘長江輪到南京,嚮兩江總督張之洞投文,終獲批準,川沙從此有了公立小學。初創時辦學極為睏難,黃炎培自己每天兼任3教時課務,卻不領薪金,靠分送考中舉人時的文章所得酬金維持生計。每天安排體育課,以強健學生體質。他還與張志鶴、邵力子等一起編譯了7萬字的《支那四千年開化史》,作為中學歷史教科書。首列歷代大事年表,次地理、人種,再按各歷史階段分章敘述,簡明扼要,極便省覽。據說學校質量當時在江蘇省名列前茅。1947年,黃炎培和表弟孟徵祥夫婦商量,把自己幼時就讀的東野草堂辦成蔭餘小學,紀念外祖父孟蔭餘先生。
  ■震修學堂
  光緒十五年(1889年),上海知縣裴大中在浦東楊傢渡鬥姥堂(今浦東南路)創辦楊傢渡義學。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黃炎培等改辦新學,易名震修學堂。1961年改為黃浦區第二中心小學。
  ■職業教育研究會
  1916年9月,黃炎培在江蘇省教育會內設立了職業教育研究會。經多方聯絡,得到工商界巨子及南洋華僑領袖陳嘉庚的資助(從1917年起5年內,每年1000元)。
  ■中華職業教育社
  1917年5月6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研究、試驗、推行職業教育的全國性團體中華職業教育社。黃炎培被推任辦事部主任。在7月由教育界實業界名流馬相伯、蔡元培、張元濟、宋漢章、聶雲臺、穆藕初、黃炎培等48人聯名發表的《宣言書》、《組織大綱》中提出:“今吾中國至重要至睏難問題,厥惟生計。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計問題,厥惟教育。曰吾中國現時之教育,不惟不能解决生計問題,且將重予關於解决生計問題之莫大障礙。”“而求根本上解决此問題,捨溝通教育與職業,無所為計。”“同人認此為救國傢救社會唯一方法。”同時宣佈,中華職業教育社的目的,是推廣、改良職業教育,改良普通教育,力求做到學校無不用之成纔,社會無不學之執業,國無不教之民,民無不樂之生。
  職教社在城市辦了職業補習學校,在鄉村也辦了職業學校。1926年6月與其他單位一起在江蘇昆山徐公橋試辦了鄉村改進試驗區。但1927年4月國民黨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後,職教社遭受打擊。5月19日,黃炎培以“學閥”罪名被通緝,避居大連。後經蔡元培、邵力子等人嚮蔣介石說情,纔被準予返回上海。1928年6月,辭去職教社辦事部主任職。
  ■《教育與職業》
  1917 年10 月25 日創辦了《教育與職業》雜志。
  ■中華職業學校
  1918 年8月20日,在上海南市陸傢浜創立了中華職業學校,設木工、鐵工、琺琅、鈕扣四科,並附設工廠。後來又添設土木、留法勤工儉學、染織、師範、商業等科。學生實行半工半讀。黃炎培親訂了“勞工神聖”、“雙手萬能”、“手腦並用”的辦學方針和“敬業樂群”校訓,並進一步明確說明職業教育的目的是為個人謀生之預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預備,為世界及國傢增進生産能力之預備。黃炎培是第一個提倡“增加生産從教育入手”的人。
  ■定海公學
  1921年,旅滬同鄉劉鴻生先生捐資銀行23.2萬元,創辦定海公學(即今舟山中學)。創辦時,劉鴻生先生聘請黃炎培、陶行知、陳鶴琴為辦校顧問,在籌建過程和教學期間,負責規劃設計以及延聘師資等有關事宜。陶行知先生還介紹多名有名望的進步教師如鐘悌之等人到該校任教。抗戰勝利後,劉鴻生先生在上海國際飯店邀請黃炎培、陶行知、陳鶴琴,商議舟山中學恢復和發展大計。當時,袁仰安和我也應邀列席,劉先生說:“我當年捐資創辦定海公學,出於遊子思鄉之情;但自己是搞實業的,對教育才疏學淺,因此聘請了我國教育界的三位權威指導辦學,纔使舟山的教育事業得以很好的發展。”
  經三位教育傢的具體策劃,該校的師資力量和教育質量在當時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如校長董景安,留學美國專攻教育,原為上海著名的滬江大學副校長;文史教師曹馥山,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曾任北京大學教授……等等。此外,為了提高外語水平,該校還從美國聘請美籍教師兩名。學校師資陣容之強在當時確為全國同類學校所罕見。
  黃炎培、陶行知、陳鶴琴三位教育界權威對舟山教育事業嘔心瀝血,確是值得舟山人民崇敬與懷念。
  ■《生活周刊》
  1925年10月創刊的《生活周刊》,經鄒韜奮接辦後,逐漸關心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由每期印數衹有2000份的刊物變成了很受讀者歡迎的發行數萬份的刊物。
  ■甲子社
  1924年7月,黃炎培與史量纔、馬士傑等人發起創辦了專門搜集史料、編輯圖書雜志索引的人文類編輯出版機構甲子社。從甲子社成立起,即註重收藏過去和當時的重要報刊,編製報刊要目索引,以供參考。
  1930年甲子社編印出版以現代經濟史料為中心的《人文月刊》和叢書,《人文月刊》是全國首創的檢索刊物。
  1931年甲子社第六屆年會議决,改名人文社,設人文圖書館籌備處。1932年計劃建築館捨,經該社第七屆年會議决,如有私人獨力捐助購地建築費及基金者,即以其人之名名此圖書館。
  黃炎培送給當年鴻英圖書館職員陳寶鴻的條幅■鴻英圖書館
  1932年6月25日,黃炎培與蔡元培、史量纔、穆藕初等123名著名人士聯名發起籌建上海圖書館公啓。
  1933年4月3日,上海實業傢葉鴻英(1860~1937年)捐款100萬元,設鴻英教育基金董事會,專辦圖書館和鄉村教育,蔡元培為主席,穆藕初等為副主席,黃炎培、錢新之等為常務理事。董事會决定人文圖書館全部圖書歸入鴻英教育基金董事會所擬辦之鴻英圖書館。
  ■《救國通訊》
  1931年12月23日,職教社創刊《救國通訊》(1934年1月改名《國訊》),刊頭揭示了“幹救國工作須有四種根本上之修養”:高尚純潔的品格,博愛互助的精神,俠義勇敢的氣概,刻苦耐勞的習慣。
  ■《憲政月刊》
  1944年1月創辦《憲政月刊》,在第二號發表《願全國上下盡力奉行約法來練習奉行憲法》一文,主張政府先訓練一批守法人員。由《憲政月刊》社出面每月召集一次文化、實業界人士及參政員參加的憲政座談會。1944年9月以後,這種座談會擴展為有數百人、上千人參加的講演會。成了國民黨統治區民主運動的講壇。
  書法功底
  黃氏不以書法專門,長期從事文教政事工作,自然儒雅過人。擅行楷書,結體略參碑學,個別字不時拓橫引竪,以求勢態,但總體仍以端穩平正為基調;用筆則圓筆內斂,純為帖學路數。
  黃炎培《對聯》
書信往來 Correspondence
  從1949年開始,黃炎培親筆給毛書信一百零幾封。尤其是在新中國成立初年,有時候一個月要寫兩三封。有的信洋洋幾千字,有的信則衹有簡短的問候。
  毛親筆給黃書函60餘封。有的信吐露重要决策,有的則是寒暄問候;有的長達數百言,也有的短短百餘字。信函往來中,有政見相同時的擁戴和好評,也有政見不同時的商榷;有一般的友情致意,也有發自內心的感慨與流露;有率直的批評,也有婉轉的提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毛澤東字潤之,黃炎培字任之,音相近,衹一字之差。因此二人紙筆往來時,黃多稱毛為“潤之主席”或“毛主席”,而毛稱黃為“任之先生”、“任老”或“黃老”或“黃副總理”。應當說,即使到了“階級鬥爭”如火如荼的年代,毛與黃無論在相見時,還是書信中都還是以禮相待、客氣相往的,多年的交誼還是保持了下來,未受某些政見不一而中止,在那個年代也堪稱難能可貴。“文革”中還是學生的我,已然明白毛澤東信函的價值,所以在母親姚維鈞受害致死後,我把它們收藏起來,以後無論下農村、上幹校,我都攜帶在身邊,不敢有半點閃失,直至“文革”結束後,呈交給中央有關部門。
  毛澤東給黃炎培的兩封信 (一九四九年八月二十四日、二十六日)
  一任之先生:
  民建發言人對白皮書的聲明寫得極好,這對於民族資産階級的教育作用當是極大的。民建的這一類文件(生動的、積極的、有原則的、有前途的、有希望的),當使民建建立自己的主動性,而這種主動性是一個政黨必不可少的。此致敬禮!
  八月二十四日
  二任之先生:
  八月二十四日大示敬悉,很高興。民建此次聲明,不但是對白皮書的,而且說清了民族資産階級所以存在發展的道理,即建立了理論,因此建立了民建的主動性,極有利於今後的合作。民建辦事采用民主方式亦是很好的,很必要的。此種方式,看似緩慢,實則迅速,大傢思想弄通了,一致了,以後的事情就好辦了。
  謹緻祝賀!
  八月二十六日
  根據手稿刊印。
  註釋:
  黃炎培,字任之,江蘇川沙(今屬上海市)人。當時是中國民主建國會主要負責人。
  指中國民主建國會在北平的發言人一九四九年八月二十四日發表的駁斥美國白皮書的聲明《加強內部團结和警惕,答告美帝好夢做不成》。聲明指出:美國國務院發表《美國與中國關係》的白皮書是為了掩蓋失敗,欺騙人民。白皮書所提的發展“民主個人主義”的好夢是做不成的。中國民族資産階級和帝國主義基本利益的矛盾决定了它對一切帝國主義(包括美帝國主義在內)的態度,中國民族資産階級不會變成美帝發展“民主個人主義”的資本或條件。衹有新民主主義纔是它唯一的光明幸福的道路。
  ■兩位偉人的兩件趣事
  黃炎培珍藏着一部據說是王羲之真跡的書法作品,毛澤東藉來一閱,講好一個月歸還。僅僅過了一周,黃就打電話問是否看完,什麽時候歸還。毛澤東對身邊工作人員答復:到一個月不還,我失信;不到一個月催討,他們失信。誰失信都不好。又過了幾天,黃再打電話,毛澤東問:“任之先生,一個月的氣你也沉不住嗎?”到一個月期滿,毛澤東讓人把書法小心用木板夾好送回,並嚴命當天零點必須送到。毛澤東對黃的提前“索債”之舉評價為:“不夠朋友夠英雄。”
  ■周期率”對話
  1945年黃在延安同毛澤東談話時講到:“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傢、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但最終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個周期率的支配。”
  毛澤東回答:“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衹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纔不敢鬆懈。衹有人人起來負責,纔不會人亡政息。”這段對話也被稱為“窯洞對”。
作品一二 Or two works
  天地示人真善美;
  山河還我北南東。
  (抗日戰爭期間自題春聯 )
  公樸為民主而死;
  民主為公僕而生。
  (黃炎培輓李公僕 )
  聚以成仁,民之主也;
  青天白日,人可殺乎。
  輓李公僕、聞一多
  大量容人,小心處事;
  正身率物,屈己為群。
  (自題 )
  死生以之,為中華民主奮鬥;
  知行合一,是先生教育精神。
  (代民盟中央輓陶行知 )
  嚮以愛國主義為教育中心,今後當結合國際主義;
  嚮以一般青年為教育對象,今後應特重工農青年。
  (題廈門集美鰲園 )
  毋忘孤苦出身,看諸兒繞膝相依,已較我少年有福;
  切莫奢侈過分,聞到處嚮隅而泣,試問你獨樂何心。
  (自題書齋)
  名理孕異夢,髫年抱秋心
  (對聯贈喻的癡)
  蒿目時艱,痛公等罹難,已成社會國傢之悲慘損失;
  傷心永別,感吾儕後死,應為團结民主而加倍辛勤。
  (黃炎培輓葉挺、王若飛等“四·八”死難烈士 )
  生平多蓮幕文章,立功在定國先,惟吳下云陽尤不朽;
  餘事作枌鄉教育,下筆盡驚人語,開江南風氣而非師。
  (黃炎培輓鄒蕓巢 )
  學生在學校裏座談,暴徒在群衆中擲彈,是誰指使那個兇手;
  最高學府何等尊嚴,青年生命何等寶貴,請你捫着自己良心。
  ( 黃炎培輓昆明“一二·一”慘案遇難烈士 )
  幾百青年,三間老屋,如此鞠躬盡瘁,到死方休,為人可以師矣;
  廿年朋友,萬方風雲,回憶亡命歸來,望門投止,道義何敢忘乎。
  (黃炎培輓原上海城東女校校長楊白氏 )
  物則棉鐵,地則江淮,蓋其自任天下之重如此,遠處着眼,近處着手,凡在後生,宜知勉矣;
  早歲文章,壯歲經濟,所謂不作第二人想非耶,孰弗我有,孰是我有,晚而大覺,尚可憾乎。
  (黃炎培輓張謇 )
  四十年交好,到老猶壯,最難赤手成功,萬方衣被,付與兒曹好模範,惟自力乃獲生存,由來富厚場中,幾見飛黃上進;
  五千裏流亡,相依為命,不意剛腸招禍,永別塵緣,處分傢事尚從容,信暴敵必然敗復,料定凱旋門外,會看扶櫬東歸。
  (黃炎培輓穆藕初 )
  鎖銅煙塵白日昏,端陽風雨叩圜門。長城萬裏梅千樹,隨意揮毫見國魂。
  (1937年5月5日,黃炎培不顧風險,到蘇州江蘇高等法院看守所,看望國民黨逮捕的“七君子”:瀋鈞儒、章乃器、鄒韜奮、沙千裏、史良、李公樸、王造時,不僅與他們合影,還賦詩一首)
  千山萬水我何曾,解放追隨愧此生。雙鬢斑斑知未晚,大群改造作新人。
  (1961年,84歲的黃炎培於5月1日參加天安門廣場晚會時)
  長徵隊伍未身參,解放來歸我自慚,卅六周年建軍節,何曾共苦衹共甘。
  (1963年8月1日,黃炎培賦詩以紀念八一建軍節)
語錄一二 Quotations or two
  “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實。”
  “今一切事業,須從科學上解决;而一切學問,須從事實上研究。”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註解:“禹、湯罪己,其興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見於《左傳.莊公十一年》,又見於《新唐書.捲一百一十五》:“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悖”通“勃”,意思是:禹和湯怪罪自己,他們的興盛很迅速,勢不可擋,桀和紂怪罪他人,他們的滅亡也很迅速,突如其來。
  “事繁勿慌,事閑勿荒,有言必信,無欲則剛。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於錢,外圓內方。”
  註解:“取象於錢,外圓內方”是指中間有方孔的銅錢,也就是如果認為這是真理,是絶對正確的事,就應該像錢中的方孔那樣方正,應該堅持;然而對人的態度,就應和和若春風,也就是要"圓"。但這裏的“圓”卻不是“圓滑”。在原則上必須要像“秋霜”一樣嚴肅。在待人處事上,則應像“春風”那樣和氣。
  日常人際關係的復雜矛盾,多如牛毛,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則相信矛盾解决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了。
  “今吾改造舊吾,舊人學習新人”。
  註解:1953年6月16日,在民進三屆四中全會上代表民建緻辭中的表態。
  “看看今天,想想昨天,大傢知所努力。我個人呢,在黨和毛主席領導下,一分精神為全國,一寸光陰為全民,以‘天天嚮上’自勉,同時正確認識國內外階級鬥爭的大好形勢,這樣學習到老,改造到老。”
  註解:1964年,寫成《八十年來》,自序雲。
  “語小,個人之生活係焉;語大,世界國傢之文化係焉”。
黃氏後代 Huang offspring
  黃萬裏,黃炎培之子,我國著名水利學家。(1901—2001)
  黃競武,黃炎培之子,革命人士。清華大學畢業,去美國哈佛大學進修,獲經濟碩士學位。(1903—1949)
  黃大能,黃炎培之子,中華職業教育社名譽副理事長,我國著名水泥混凝土技術專傢。(1916— )
  黃自,黃炎培堂兄黃洪培的兒子,中國現代音樂教育傢。(1904—1938)
  黃方毅,黃炎培之子,美國杜剋大學碩士,長年供職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等從事經濟研究,並任美國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院、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黃孟復,黃炎培之孫,黃競武之子,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
  黃觀鴻,黃炎培之孫,黃萬裏長子,天津大學教授。
  黃培英, 黃炎培堂妹,黃炎培的族叔黃士煥(伯文叔)之女,中國30年代知名的絨綫編結專傢。
黃炎培紀念郵票 Huang Yan stamps
  黃炎培 愛國民主人士紀念郵票 1993年為了表達歷史和人民對愛國民主人士的永久紀念,我國原郵電部於1993年5月15日發行一套《愛國民主人士》紀念郵票,當中面值1元的是我國著名的民主革命傢、教育傢黃炎培的肖像。郵票設計者采用橫式票幅,正面角度,突出刻畫了黃炎培的頭部形象:那微笑的嘴唇,那慈祥的雙目,生動地展現了黃炎培和藹的性格特徵,平易親切,呼之欲出,具有較強的感染力量。
百科大全 Wikipedia Daquan
  Huang Yanpei
  黃炎培
  國民主革命傢、教育傢。號楚南,後改號韌之、任之,筆名抱一。江蘇省川沙縣(今屬上海市)人。他20歲起,即在家乡任塾師,後舉於鄉裏。1901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學特班,從蔡元培先生受業。南洋公學學潮後,1902年底返故裏辦川沙小學堂,旋因鼓吹反清,被捕入獄,獲保出獄後去日本,不久歸國。辛亥革命前,曾親手創辦並主持上海廣明小學、廣明師範、浦東中學。1905年秋,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任江蘇省教育司司長。1913年 6月任教育部“課程標準起草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教育會副會長。 8月,發表《學校教育采用實用主義之商榷》一文,首倡教育與學生生活、與社會實際相聯繫的實用主義。1917年5月6日,黃炎培聯合國內各界知名人士在上海發起成立中華職業教育社。該社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個以研究、提倡、試驗、推廣職業教育為職志的全國性機構。翌年,在上海創辦中華職業學校。該校主張手腦並用,做學合一。此後幾十年間,黃炎培的教育活動和社會活動主要通過中華職業教育社來展開。
  1917~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黃炎培先後參與了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南京河海工程學校、暨南學校、上海商科大學、廈門大學的籌辦工作。與蔣夢麟、陶行知主持《新教育》月刊,任“中華教育改進社”董事、“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會華董等職。其間兩次拒絶擔任北洋軍閥政府教育總長之職。
  “九·一八”事變後,黃炎培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41年 3月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成立,黃炎培一度擔任主席。1945年7月,與褚輔成等應邀訪問延安,作《延安歸來》一書。1945年12月發起組織民主建國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黃炎培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部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民主建國會主任委員等職。1965年12月21日病逝於北京。
  黃炎培青年時代即投身資産階級革命,立志教育救國,畢生從事職業教育。他所倡導的職業教育對中國近現代學製的演變、對舊教育的改革都有一定作用,並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培養了一批管理和技術人才。
  黃炎培的主要教育論著有:《學校教育采用實用主義之商榷》、《實用主義小學教育法》(與楊保恆合著)、《黃炎培教育考察日記》、《中華職業教育社宣言書》、《南洋華僑教育商榷書》、《中國教育史要》、《我之人生觀與吾人從事職業教育之基本理論》等。
  (田正平)
相關詞
毛澤東民主窯洞對政治社會
包含詞
黃炎培故居黃炎培(1878-1965)中國教育小史黃炎培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