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詩人: 羅隱 Luo Yin
莫把阿膠嚮此傾,此中天意固難明。
解通銀漢應須麯,纔出昆侖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帶小,仙人占鬥客槎輕。
三千年後知誰在,何必勞君報太平。 |
|
詩人: 王安石 Wang Anshi
派出昆侖五色流,一支黃濁貫中州。 吹沙走浪幾千裏,轉側屋閭無處求。 |
|
詩人: 薛能 Xue Neng
何處發昆侖,連乾復浸坤。波渾經雁塞,聲振自竜門。 岸裂新衝勢,灘餘舊落痕。橫溝通海上,遠色盡山根。 勇逗三峰坼,雄標四瀆尊。灣中秋景樹,闊外夕陽村。 沫亂知魚呴,槎來見鳥蹲。飛沙當白日,凝霧接黃昏。 潤可資農畝,清能表帝恩。雨吟堪極目,風度想驚魂。 顯瑞龜曾出,陰靈伯固存。盤渦寒漸急,淺瀨暑微溫。 九麯終柔勝,常流可暗吞。人間無博望,誰復到窮源。 |
|
詩人: 晁補之 Chao Buzhi
黃河嚙小吳,天漢失龜鱉。 靈原潭下藕爛死,衹有菖蒲不生節。 白馬橋邊迎送鬍,冀州斷道無來車。 新堤築得高嵽嵲,舊堤杵聲未可絶。 |
|
請鑒賞:
|
|
中國第二長河,發源於青海,流入渤海,全長5464公裏,流域面積75.24萬平方公裏。流經黃土高原、夾帶大量泥沙,每年達16億噸,除12億噸入海外,有4億多噸沉積在下遊河床上,有些地段河底竟高出地面5—10米,成為有名的“地上河” |
|
中國 第二大河。上源 卡日麯 出 青海省 巴顔喀拉山脈 各姿各雅山 麓,東流經 四川 、 甘肅 、 寧夏 、 內蒙古 、 陝西 、 山西 、 河南 等省區,在 山東省 北部入 渤海 。全長5464公裏,流域面積75.24萬平方公裏。 晉 成公綏 《大河賦》:“覽百川之弘壯兮,莫尚美於 黃河 。”《明史·河渠志一》:“ 黃河 ,自 唐 以前,皆北入海。” 魏巍 《開闢中國的黃金時代》:“你還會看見 黃河 ,奔騰不羈的 黃河 。” |
|
中國第二大河。源於青海巴顔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七省區,註入渤海。長5464千米,流域面積75萬多平方千米。天然徑流量570多億立方米。年均含沙量377千克/立方米(陝縣站),年均輸沙量16億噸,均居世界大河之首。90%的泥沙來自中遊黃土高原。下遊泥沙淤積,成為“懸河”(即“地上河”),歷史上經常决口泛濫,並發生重要改道二十六次。1955年起進行大規模綜合治理和開發,在上中遊除進行水土保持工作外,還興建了三門峽、青銅峽、劉傢峽、竜羊峽等水利工程。 |
|
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它達5464千米,流域面積達到752443平方公裏。巴顔喀拉山北麓的卡日麯是黃河的正源,源頭於巴顔喀拉山脈的雅拉達澤峰,幹流長度4675千米,平均流量 1774.5 立方米/秒,在山東省,註入渤海。上、中遊分界點,內蒙古省河口鎮;中、下遊分界點:河南省舊孟津。黃河的入海口河寬1500米,一般為500米,較窄處衹有50米,水深一般為2.5米,有的地方深度衹有1.2~1.3米。 |
|
黃河是中國第二長河,世界第五長河,源於青海巴顔喀拉山,幹流貫穿九個省、自治區: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年徑流量574億立方米,平均徑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匯集有35條主要支流,較大的支流在上遊,有湟水、洮河,在中遊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遊有伊河、洛河。兩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較高,流入黃河的河流很少,因此黃河下遊流域面積很小。
黃河 |
地理環境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
從河源至貴德多係山嶺及草地高原,屬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過4000米,源頭河𠔌地海拔4200米;貴德自孟津江段是黃土高原地區,黃土高原東為呂梁西坡,南為渭河𠔌地,北與鄂爾多斯高原相接,西至蘭州𠔌地;黃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溝深,溝壑地面坡度15~20度,溝𠔌面積占40~50%,溝道密度3~5公裏/平方公裏,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進入地勢低平的華北平原,海拔不超過50米,進入下遊後河道平坦,平均比降衹有0.12%,水流變緩,泥沙大量淤積,河床高出地面4~5米;由於黃河多次改道,地面衝積出扇狀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為緩崗與窪地相間分佈的傾斜平原,窪地比較開闊平展。
黃河從貴德至民和境內海拔在3000到1600米之間從民和下川口進入甘肅,這一段氣候溫和濕潤有高原小江南的美譽,水流清澈見底又有“天下黃河貴德清”的說法。 |
|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托剋托縣區河口鎮為上遊,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南孟津間為中遊,河長1206千米;孟津以下為下遊,河長786千壺口瀑布米。(黃河上、中、下遊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裏采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千米,南北寬1100千米,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千米。
黃河,像一頭脊背穹起、昂首欲躍的雄獅,從青藏高原越過青、甘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於晉、陝之間的高山深𠔌之中;破“竜門”而出,在西嶽華山腳下掉頭東去,橫穿華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濱。它流經9個省、區,匯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1000多條溪川,行程5464公裏,流域面積達75萬多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二長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黃河平均年徑流總量僅574億立方米,在中國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內,連同下遊豫、魯沿河地區共有2億多畝耕地,1億左右人口。
黃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因水土流失,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主要支流
黃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為黃河的最大支流。
主要的湖泊
有紮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
幹流峽𠔌
黃河流域衛星地圖黃河幹流上的峽𠔌共有30處,位於上遊河段的28處,位於中遊段流的2處,下遊河段流經華北平原,沒有峽𠔌分佈。幹流峽𠔌段纍计長1707千米,占幹流全長的31.2%。 |
生物資源 Biological resources |
黃河幹流總共有魚類121種(亞種),幹流中純淡水魚類有98種,占總數的78.4%。主要經濟魚類有花斑裸鯉、極邊扁咽齒魚、厚唇裸重唇魚、黃河裸裂尻魚、瓦氏雅羅魚、北方銅魚(鴿子魚)、鯉魚、鯽魚。黃河上遊魚類種類衹有16種,組成也較簡單,僅有鯉科、鰍兩科的裂腹魚、雅羅魚、條鰍等。中下遊魚類大體相似,均以鯉科為主。中遊有71種魚類,但缺乏自然的鰱、鱅、鯿、魴等典型平原類群的魚類,中遊上段有與上遊共有的裂腹魚和條鰍等,下遊的魚類種類和數量都較多,有78種,其中有多種過河口魚類及半鹹水魚類。對黃河支流的調查資料統計看,據甘肅洮河、陝西渭河、涇河的魚類統計看,以渭河水域種類較多,有30種,洮河次之有11種,涇河則僅有4種。上中遊支流中多數是鯉科、鰍科的小型魚類,另外有少數嘗科及鯰魚等, 經濟魚類為鯉、鯽、雅羅魚及鯰魚等。
歷史上,黃河流域曾經長時期作為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被譽為中華文化的搖籃。歷史上頻繁的災害,也使黃河被稱為“中國的憂患”,從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黃河决口1590次,大的遷途26次。平均三年有兩次缺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1938年黃河改道,河水南下奪淮,淹沒豫東、皖北和蘇北大片土地,受災人口1250萬,死亡89萬。 |
|
黃河上、中、下遊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黃河水利委員會以河口鎮與桃花峪劃分上、中、下遊;傳統的中學教科書以河口鎮與孟津劃分上、中、下遊;學者楊聯康經考察後認為以青銅峽、孟津劃分更合適;學者許韶立主張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作為黃河中下遊分界綫。下面為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
上遊
內蒙古托剋托縣河口鎮以上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上遊。上遊河段全長3472千米,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占全黃河總量的51.3%。上遊河段總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為10‰;河段匯入的較大支流(流域面積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條,徑流量占全河的54%;上遊河段年來沙量衹占全河年來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黃河的清水來源。上遊河道受阿尼瑪卿山、西傾山、青海南山的控製而呈S形彎麯。黃河上遊根據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為河源段、峽𠔌段和衝積平原三部分。
從青海卡日麯至青海貴德竜羊峽以上部分為河源段。河源段從卡日麯始,經星宿海、紮陵湖、鄂陵湖到瑪多,繞過阿尼瑪卿山和西傾山,穿過竜羊峽到達青海貴德。該段河流大部分流經於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麯折迂回,兩岸多為湖泊、沼澤、草灘,水質較清,水流穩定,産水量大。河段內有紮陵湖、鄂陵湖,兩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別為47億立方米和108億立方米,為中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瑪多至甘肅瑪麯區間,黃河流經巴顔喀拉山與阿尼瑪卿山之間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𠔌寬闊,間或有幾段峽𠔌。甘肅瑪麯至青海貴德竜羊峽區間,黃河流經高山峽𠔌,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發源於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該段內匯入黃河。
從青海竜羊峽到寧夏青銅峽部分為峽𠔌段。該段河道流經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質的不同,形成峽𠔌和寬𠔌相間的形勢:在堅硬的片麻岩、花崗岩及南山係變質岩地段形成峽𠔌,在疏鬆的砂頁岩、紅色岩係地段形成寬𠔌。該段有竜羊峽、積石峽、劉傢峽、八盤峽、青銅峽等20個峽𠔌,峽𠔌兩岸均為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該段貴德至蘭州間,是黃河三個支流集中區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匯入,使黃河水量大增。竜羊峽至寧夏下河沿的幹流河段是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也是中國重點開發建設的水電基地之一。
從寧夏青銅峽至內蒙古托剋托縣河口鎮部分為衝積平原段。黃河出青銅峽後,沿鄂爾多斯高原的西北邊界嚮東北方向流動,然後嚮東直抵河口鎮。沿河所經區域大部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無支流註入,幹流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兩岸有大片衝積平原,即著名的銀川平原與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災害。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下河沿,東至內蒙古河口鎮,長達900千米,寬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黃灌區,灌溉歷史悠久,自古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
中遊
內蒙古托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孟津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中遊,河長1206千米,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積的45.7%;中遊河段總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內匯入較大支流30條;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占全黃河沙量的92%,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河口鎮至禹門口是黃河幹流上最長的一段連續峽𠔌——晉陝峽𠔌,河段內支流絶大部分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全河多年年均輸沙量16億噸中有9億噸來源於此區間;該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資源豐富,是黃河第二大水電基地;峽𠔌下段有著名的壺口瀑布,深槽寬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約18米,氣勢宏偉壯觀。
禹門口至三門峽區間,黃河流經汾渭平原,河𠔌展寬,水流緩慢。河段兩岸為渭北及晉南黃土臺塬,是陝、晉兩省的重要農業區。該河段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黃河下遊泥沙的主要來源之一,多年年均來沙量5.5億噸。該河段在禹門口至潼關(即黃河小北幹流)的132.5千米河道,衝淤變化劇烈,河道左右擺動很不穩定。該河段在潼關附近受山嶺約束,河𠔌驟然縮窄,形成寬僅1000餘米的天然卡口,潼關河床的高低與黃河小北幹流、渭河下遊河道的衝淤變化有密切關係,故此有“潼關高程”這一水文術語。
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為兩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於中條山、崤山之間,為黃河幹流上的最後一段峽𠔌;小浪底以下,河𠔌漸寬,是黃河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過渡地段。
下遊
河南孟津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遊,河長786千米,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積的3%;下遊河段總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3.5%。由於黃河泥沙量大,下遊河段長期淤積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懸河”,黃河約束在大堤內成為海河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除大汶河由東平湖匯入外,本河段無較大支流匯入。
下遊河段除南岸東平湖至濟南間為低山丘陵外,其餘全靠堤防擋水,堤防總長1400餘千米。歷史上,下遊河段决口泛濫頻繁,給中華民族來了沉重的災難。由於黃河下遊由西南嚮東北流動,鼕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結冰,從而形成凌汛。凌汛易於導致冰壩堵塞,造成堤防决溢,威脅也很嚴重。
下遊河段利津以下為黃河河口段。黃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積,不斷延伸擺動。目前黃河的入海口位於渤海灣與萊州灣交匯處,是1976年人工改道後經清水溝淤積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間,黃河輸送至河口地區的泥沙平均約為10億噸/年,每年平均淨造陸地25至30平方公裏。 |
|
* 三門峽水利樞紐:山西平陸、河南三門峽市交界處,1960年投入使用
* 三盛公水利樞紐:內蒙古磴口,1966年投入使用
* 青銅峽水利樞紐:寧夏青銅峽市,1968年投入使用
* 劉傢峽水電站:甘肅永靖,1974年投入使用
* ????鍋峽水利樞紐:甘肅永靖,1975年投入使用
* 天橋水利樞紐:山西保德、陝西府𠔌交界處,1977年投入使用
* 八盤峽水利樞紐:甘肅蘭州,1980年投入使用
* 竜羊峽水電站:青海共和,1992年投入使用
* 大峽水利樞紐:甘肅蘭州,1998年投入使用
* 李峽水利樞紐:青海化隆,1999年投入使用
* 萬傢寨水利樞紐:山西偏關、內蒙古準格爾旗交界處,1999年投入使用
* 小浪底水利樞紐:河南濟源和舊孟津交界處,2001年投入使用
蘭州黃河鐵橋將軍柱 |
|
黃河水流湍急,歷史上有“天下黃河不橋”的說法。蘭州地處高原,此處河段自古靠羊皮筏和小木船擺渡,極為不便。明洪武中,宋國公馮勝於蘭州城西建浮橋一座,衛國公鄧愈移浮橋至西10裏處,稱“鎮遠橋”;洪武十八年(1385),指揮楊廉移建於城西北l公裏古金城關(今白塔山南),浮橋用巨艦24艘,以二鐵纜四麻纜維係而成,船上鋪木板而行,被稱為“黃河第一橋”。至今遺存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橋柱“將軍柱”三根。
直到光緒三十三年(1907),在甘肅洋務總辦彭英甲的建議下,將浮橋改為鐵架橋,由德商承建,但物資運輸和施工全由我國承擔。各地百姓以駱駝、大輪施車,遠涉千裏,東自天津等地運輸架橋材料,終於在黃河上架起第一座鐵橋。橋長250米,寬18米,下設四墩,墩用水泥鐵柱作成,墩上用石塊鋪墊,耗資白銀三十六萬餘兩。1954年加固,上架弧形鋼架拱梁,結構美觀,氣勢更見雄偉。橋西200米處有黃河索道,直通白塔山山頂。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 年改為“中山橋”。
黃河上的第一座正式橋梁是由比利時工程公司承包修建的鄭州黃河鐵路橋。該橋1903年開工,1906年竣工。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在黃河上衹有鄭州黃河鐵橋、濼口黃河大橋和蘭州的公路橋等3座由外國人設計、施工的橋梁。新中國成立後,陸續在黃河上建成幾十座大橋,使黃河天塹變成了通途。
☆ 蘭新鐵路黃河大橋
蘭新鐵路黃河大橋位於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河上鎮,是新中國成立後在黃河上建造的第一座大鐵橋。大橋全長278.4米。該橋於1954年4月動工修建,1955年7月1日建成通車。
☆ 鄭州黃河大橋
鄭州黃河大橋位於原黃河鐵橋的下遊500米處,是京廣綫上的復綫鐵路橋,全長2889.8米,有71孔、72個橋墩,每孔跨度為40.7米。該橋於1958年5月動工修建,1960年4月建成通車。
☆ 潼關黃河鐵路大橋
潼關黃河鐵路大橋地處陝西潼關,位於潼關聯絡綫上,全長1180米。該橋於1970年6月建成。
☆ 連地黃河鐵路大橋
連地黃河鐵路大橋地處河南孟津,位於焦枝綫上,全長917米。該橋於1970年6月建成。
☆ 葉盛黃河公路橋
葉盛黃河公路橋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與靈武縣之間,是寧夏回族自治區自己設計施工的第一座黃河公路大橋。大橋全長452.7米,兩座引道橋共長217米,引道全長6.5公裏。該橋於1970年12月建成通車。 ☆ 北鎮黃河大橋 北鎮黃河大橋位於山東省北鎮。大橋由鋼桁架主橋和預應力引橋兩部分組成,全長1394米,橋面可並排通過3輛卡車,兩側各有1.5米寬的人行道。該橋於1972年10月建成通車。
☆ 洛陽黃河公路大橋
洛陽黃河公路大橋位於河南省黃河中下遊交界處的孟津縣和孟縣之間,全長3428.9米,寬11米。該橋於1977年1月建成通車。 ☆ 濟南黃河鐵路新橋 濟南黃河鐵路新橋地處山東省濟南附近,位於津浦鐵路復綫上。大橋全長5700米,是建國後在黃河上建設的第13座鐵路橋。該橋於1981年6月建成通車。
☆ 濟南黃河公路大橋
濟南黃河公路大橋位於山東省濟南北郊,是一座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大橋由主橋和引橋組成,總長2023.44米,主橋長488米,有5個孔,其中最大跨徑220米,在當時世界十大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中排行第8位。橋面分行車道和人行道兩部分,全寬為19.5米,其中行車道為15米。該橋於1978年12月正式破土動工,1982年7月建成通車。
☆ 包頭黃河公路大橋
包頭黃河公路大橋位於內蒙古包頭市南端,全長810米,寬12米,是當時中國建成的跨徑最大的多點頂推法施工的連續橋梁。該橋於1983年10月建成通車。
☆ 長東黃河鐵路大橋
長(垣)東(明)黃河鐵路大橋位於河南長垣縣與山東東明縣交界處,大橋全長(包括引橋)10282米。大橋上還設有長1.24公裏的會讓站,使對開的列車在這座單綫鐵路橋上可以會讓通過。該橋於1984年2月正式開工修建,1985年10月建成通車。
☆ 中寧黃河公路大橋
中寧黃河公路大橋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寧縣城以北94公裏的石空渡口處。大橋全長926米,寬12米,21孔,行車道寬9米,兩側各設1.5米的人行道。該橋於1983年12月正式動工興建,1986年7月建成通車。
☆ 鄭州黃河公路大橋
鄭州黃河公路大橋位於鄭州市北郊15公裏的花園口與北岸原陽縣劉庵村之間。大橋全長5549.86米,寬18.5米,中間9米為快車道,兩邊各有1米寬的人行道和3.5米寬的慢車道。該橋於1984年7月開始動工,1986年9月建成通車。鄧小平為大橋題寫了橋名。
☆ 東營勝利黃河公路大橋
東營勝利黃河公路大橋位於黃河三角洲上的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城附近,地處黃河最下遊,距黃河入海口約40公裏。大橋全長2817.46米,主橋長682米,共有76孔,主孔跨徑288米,橋面寬19.5米,其中車行道16米。此橋在國內首次采用了新型鋼箱斜拉式結構。在大橋鋼梁腹部,還設有直徑為529毫米的大型輸油管道。該橋於1985年12月正式動工修建,1987年9月建成通車。
☆ 包頭黃河鐵路大橋
包頭黃河鐵路大橋是包神鐵路的咽喉。大橋全長856米,共有14個墩臺、13個孔,是一座單綫鐵路橋。該橋於1987年9月建成通車。
☆ 烏海黃河公路大橋
烏海黃河公路大橋位於內蒙古烏海市,是國傢“七五”期間重點建設項目。大橋主橋長530.6米,上部結構為八孔一聯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該橋於1988年9月建成通車。
☆ 石嘴山黃河公路大橋
石嘴山黃河公路大橋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東郊渡口,是連接寧夏與內蒙古的交通樞紐。大橋全長551.28米,橋頭引道1000米,橋面寬12米,主橋4孔長300米,孔跨度達90米,是一座大跨度T型剛構橋梁。該橋於1987年3月開工興建,1988年10月建成通車。
☆ 開封黃河公路大橋
開封黃河公路大橋位於河南省開封市以東約20公裏處,全長4445.09米,寬18.5米,大橋南北引道總長10.2公裏,全橋有108孔。該橋於1988年2月動工修建,1989年12月建成通車。國傢主席楊尚昆為大橋題寫了橋名。
☆ 東明黃河公路大橋
東明黃河公路大橋位於山東省菏澤市西北,是山東省境內最長的一座公路大橋,被譽為“齊魯第一橋”。該橋是國道106綫跨越黃河的特大橋梁。大橋全長4142.14米,寬18.5米,4車道。該橋於1991年10月正式開工修建,1993年9月全橋竣工通車。
☆ 三門峽黃河公路大橋
三門峽黃河公路大橋位於山西省平陸縣和河南省三門峽市之間,是黃河的第五座特大型公路大橋,是河南省首次建成的大跨徑單箱單室連續剛構橋,是國道209綫連結晉、豫兩省、溝通南北交通的咽喉工程。大橋全長1310米,寬18.5米,高50米,最大跨徑160米。該橋於1991年11月開工興建,1993年12月正式通車。
☆ 洛陽黃河大橋
洛陽黃河大橋是國傢“八五”重點工程,位於焦枝鐵路復綫上,全長2802.76米。該橋於1994年竣工。
☆ 銀川黃河公路大橋
銀川黃河公路大橋全長1219.9米,寬23米,主孔跨徑為90米,是一座預應力鋼筋混凝土T型剛結構橋。該橋於1994年7月建成通車。
☆ 風陵渡黃河公路大橋
風陵渡黃河公路大橋位於山西省最南端,是國傢“八五”重點工程。大橋全長1410米,寬12米,橋墩高20米,主孔橋跨度114米。該橋於1992年4月奠基開工,1994年11月竣工通車。1994年1月江澤民總書記為大橋題寫橋名。
☆ 孫口黃河特大橋
孫口黃河特大橋位於山東省梁山縣和河南省臺前縣交界處的黃河上,是京九鐵路的一部分。大橋全長6685米,共148孔,151個墩臺,是黃河上最長的雙綫鐵路橋梁,其中正橋長3577.2米。該橋於1995年12月通過通車鑒定。
☆ 竜羊黃河公路大橋
青海竜羊黃河公路大橋為單懸索加勁鋼桁架式大橋,跨度為100米。該橋於1994年12月開工建設,1996年10月建成通車。
☆ 中衛黃河公路大橋
中衛黃河大橋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八五”跨“九五”的重點建設工程項目,是中(衛)靜(寧)公路跨越黃河的重要橋梁。大橋全長1116.63米,引道長883.37米,橋面寬度為14米。該橋於1997年6月建成通車。
☆ 鄉韓黃河公路大橋
鄉韓黃河公路大橋位於陝西省韓城市棗莊鄉和山西省鄉寧縣嶺惠鄉之間的黃河大峽𠔌上,建設項目總投資9690萬元,鄉寧方投資5426.54元,陝西省私營企業--韓城礦業開發有限公司投資4263.6萬元。橋梁總長543米,寬12米,橋高47米,分3車道,是黃河上的最高橋。兩岸二級配套公路總長42公裏。該橋於1997年12月8日開建。1998年11月20日實現整體合竜。1998年12月8日建成。1999年12月正式通車。大橋運營後,年運煤150萬噸,是黃河上第一座有私營股份參股的大橋。是山西省臨汾地區直接入陝的首條通道。
濟南黃河公路大橋二橋
位於濟陽縣和章丘之間的黃河大橋上,2009年正式通車,總投資3億,是當今亞洲最大的跨河大橋! |
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黃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間(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至安陽殷墟)的地理環境適宜於植被的生長與人類生産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約2℃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在這一時期,黃河中下遊流域有雷夏澤、大野澤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記載黃河流域“草木暢茂,禽獸繁殖”,關中平原直到中國戰國時期依然有着“山林川𠔌美,天才之力多”(《歷史時期黃河中遊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戰國以後隨着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秦國經濟中心嚮關中遷移,黃河流域與黃土高原的植被開始遭到破壞。由於黃河流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中國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國歷史地理學》,藍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國重農輕牧的現象,黃河流域植被破壞成為長期、大量的現象。隨着公元11世紀氣候轉冷的開始,伴隨着中國經濟中心的南遷,黃河流域的生態破壞開始減少,然而森林覆蓋已經難以恢復到公元前3世紀的狀況。並隨着植被的破壞,黃土高原開始受到黃河的侵蝕而被捲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據科學家研究,黃河發生變化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後,黃土高原氣溫轉寒,暴雨集中。加上黃土本身結構鬆散,很容易受侵蝕和崩塌,助長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進入黃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長,無限製地開墾放牧,使森林毀滅,草原破壞,緑色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黃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護層,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黃河流域每平方公裏就有四千噸寶貴的土壤被侵蝕掉,相當於一年破壞耕地五百五十萬畝!更嚴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顯著下降,造成農作物大量減産。越是減産,人們就越要多開墾荒地:越多墾荒,水土流失就更嚴重。這樣越墾越窮,越窮越墾,黃河中的泥沙也就更多,因而黃河决口、改道的次數也就越來越頻繁。把黃河治理好,關鍵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讓它隨心所欲地流入黃河。新中國成立後,科學家已經為治理黃河設計了方案。他們認為黃土高原地區應堅持牧、林為主的經營方向。一定要保護好森林資源,使失去的植被盡快恢復。要使人人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破壞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殺行為:要合理規劃利用土地,同時還要大量修築水利工程。這樣數管齊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黃河變好的夢想一定能成為現實。 |
|
從1972年起黃河經常出現斷流的情況。斷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全球變暖——隨着近年來全球變暖情況的加劇,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發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遊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熱量,造成內陸局部氣溫低於往常,減小了內陸和海洋之間的溫差,進而造成季風減弱,缺少季風從海面帶進內陸的水汽。雖然全球變暖使冰川融化加大上遊水源的流量,卻抵消不了蒸發量的提高和季風減弱的影響效應。造成中下遊的水量逐年減少。
2. 植被破壞——黃土高原地區植被破壞嚴重,缺少植被涵養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發量變高,土地乾燥地下水需要不停吸收流經河道才能補充。
3. 灌溉方式落後——黃河中上遊流經的多為經濟較不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缺少節水灌溉的技術和資金,多為大水漫灌,黃河水浪費嚴重。
①上遊屬幹旱半幹旱區降水率級少,中遊為主要補給區但水土流失嚴重、季節變化大,下遊流域面積小,補給少;
②流域內人口增長快,人口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糧食增長率;
③近幾十年來,隨着社會發展,黃河沿岸工業和城市用水量不斷增加,引黃灌溉面積不斷擴大;
④水庫調節能力較低,水資源管理不統一;
⑤水費低廉,低水價喚不起人們的節水意識,工農業用水浪費極大;
⑥環境污染急劇降低黃河水的利用率。
懸河
由於泥沙淤積,全長5464公裏的黃河的大部分河段裏,河床都高於流域內的城市、農田 ,全靠大堤約束,它因而被稱為“懸河”。那麽黃河是從什麽地方開始成為“懸河”的呢?
蒙古巴彥淖爾盟西南部的磴口縣,在這裏, 黃河河道比縣城所在地平均高出4至6米。
黃河奔流在中條山與秦嶺之間,東行經河南孟津。由這裏距黃河30公裏處,就是我國著名的都城洛陽。洛陽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從東周起,先後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煬帝)、唐(武則天)、後梁、後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稱為“九朝古都”。
滅殷以後,就把傳國之寶九鼎遷到洛陽,有定都洛陽之意。武王死,當時輔助成王的周、召二公,大規模地營造洛邑,分別建立王城和成周城兩座。在澗水東、水西間的為王城,即今河南洛陽王城公園一帶;在水東,即今白馬寺附近的為成周城。周平王遷都住在王城,周敬王又遷都成周城。東漢劉秀稱帝後,建都洛陽。
漢魏時的洛陽城是在成周城遺址的基礎上加以擴展的。史載洛陽城“南北九裏七十步,東西六裏十步”,因此,也被稱為“九六城”。
早在五六千年前,洛陽西50裏處就有“仰韶文化”,可見當時的母係氏族公社製相當發達。由此為發端,愈發輝煌。 |
|
黃河是我國第二條大河,自遠古以來即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紀黃河下遊因河水渾濁即有“濁河”之稱。公元1世紀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濁,號為一石而六鬥泥"。唐宋以後泥沙有增無減。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積在下遊河床上,日積月纍,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約束,時久形成懸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輕則漫口决溢,重則河道改徙。據歷史記載,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間,黃河下遊决口泛濫1593次,河道因泛濫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洪水遍及範圍北至海河,南達淮河,縱橫25萬平方公裏,對中國黃淮海平原的地理環境影響巨大。
就黃河下遊河道變遷的特點而言,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① 戰國築堤以前
上限大致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當時黃河下遊流經河北平原,在渤海灣西岸入海,因兩岸未築堤防,河道極不穩定。據文獻記載,黃河曾往返更迭多次流經的有《禹貢》、《山海經·北山經》和《漢書·地理志》中記載的三道。前二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麓北流,《山經》大河下遊大致北流到永定河衝積扇的南緣,嚮東經過雄縣、霸縣一綫,到今天天津市區附近入海;《禹貢》大河下遊在今深縣與《山經》大河別流,穿過今河北平原中部,於青縣以東入海;《漢志》大河則離開了太行山東麓,經豫東北、魯西北、冀東南,東北至黃驊縣境入海。上述三河道在戰國中期以前,或互為主次,或同時存在,但以流經《漢志》大河為常見。在古代,“河”就是黃河的專稱。據《漢志》、《水經註》記載,河北平原上被稱為"河"的水道達10餘條,都可能是黃河某次决流改徙後的故道。
② 公元前 4世紀~公元初年(戰國中期至西漢末年)
戰國中期,下遊大規模修築堤防後,固定下來的河道就是《漢書2地理志》裏記載的大河,從此結束了長期以來多股分流、改道頻繁的局面,我們暫時作為黃河第一次重大的改道。
在戰國中期,黃河下遊地區人口稀少,初築堤防時,兩岸堤距寬達50漢裏 (1漢裏相當現今414米),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內遊蕩,河道蓄洪能力較強,不易發生决口。以後生齒日繁,在大堤內河槽兩旁淤出的大片灘地上進行了墾殖,修築民埝以自衛,遠者距水數裏,近者僅數百步。遂使河床迫束,河身多麯,淤高迅速,險情迭出。西漢末年,今河南瀎縣境內河道,“河水高於平地”,顯然已成“懸河”。這是秦漢以來黃河中遊地區水土流失加劇的結果。公元11年王莽時黃河又東决,河、淮之間水災延續了60年之久。
③公元1~10世紀(東漢至唐末)
公元11年(王莽始建國三年),黃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東)以上决口,河水一直泛濫至清河郡以東數郡。當時,王莽因為河决東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墳不受威脅,就不主張堵口,聽認水災延續了近六十年,從而造成黃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此後,在將近千年時間裏,黃河下遊河道出現過相對穩定的局面,偶而有决溢,也未造成大規模改道。其原因:
一,東漢開始大量遊牧民族入居黃河中遊,退耕還牧,次生草原和灌木叢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對減弱。
二,公元70年,在王景領導下,對西漢末漫流的河水進行全面治理,纔固定了一條新的河道,大體流經冀魯交界地區,從長壽津(今濮陽西旺賓一帶),自西漢大河別出,循古漯水河道,經今範縣南,在今陽𠔌縣與古漯河分流,經今黃河和馬頰河之間,至今山東利津縣境入海。
三,當時黃河下遊存在不少分支,或單獨入海,或流入其他河流,沿途更有一些大小湖泊和沼澤窪地,都起着分洪、排沙與調節流量的作用。
④ 公元10世紀~1127年(唐末至北宋末)
經近千年的堆積,到唐末開始,黃河下遊河口段已逐漸淤高。公元 893年(唐景福二年)河口段,發生近百裏的改道。到五代時期,决口的頻率明顯增加,平均不到三年就有一次泛决。
至11世紀初,在今山東商河、惠民、濱州市縣境內,河道又"高民屋殆逾丈"。此後决口地點又上移到澶州(今河南濮陽)、滑州(今滑縣東舊城)一帶。總的趨勢是,河道逐漸嚮北擺動。五代末年、北宋前期决出的赤河、橫隴河,都在唐代大河之北。
1048年商鬍埽(今濮陽東昌湖集)决口,北流經今滏陽河與南運河之間,下遊合禦河(今南運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史稱“黃河北派”。這是黃河變遷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的改道。(黃河北流大的共有三次:商鬍埽、小吳埽、內黃口)
⑤ 1128年~16世紀中葉(金元至明嘉靖萬歷時)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為阻止金兵南下,宋東京留守杜充竟然在今河南滑縣西南人為决河,使黃河東流經豫東北、魯西南地區,匯入泗水,奪泗入淮。從此黃河離開了春秋戰國以來流經今瀎、滑一帶的故道,不再進入河北平原,在此後的700多年中,以東南流入淮為常。這是黃河下遊變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也是黃河第四次重大的改道。
瀎、滑之間原是黃河下遊的窄道,由於這一段河道的控製,以下河道决口後擺動的範圍,基本上限製在太行山以東、山東丘陵以北的河北平原上,離開了這段河道以後,下遊河道折嚮東或東南,擺動於豫東北至魯西南地區。在金代,有記載的12次决口中,决後河道擺動在該地區占10次。
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10月,黃河在原武、陽武、中牟、延津、開封、祥符、杞縣、睢州、陳留、通許、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溝等15處决口。大致可以分成三股;一股在中牟境內折而南流,經尉氏、洧川、扶溝、鄢陵等地,由潁水入淮;一股在開封境內,折而南流,經通許、太康等地,由渦入淮。我們將其稱為黃河歷史上第五次大改道。 從金元至明中葉,黃河變遷特點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第一,决口地點西移。起初决口多在今山東境內(12世紀50、60年代),以後西移至今河南汲縣、陽武(今原陽東部)、延津一帶(12世紀80、90年代)。到13世紀70年代~14世紀40年代,决口已移至新鄉、原武(今原陽西部)、滎澤(今鄭州市西古滎鎮)一帶,幾至黃河下遊衝積平原的頂端。
第二,河道幹流逐漸南擺。12世紀中期以後河道經豫東北、魯西南,至今山東梁山縣境流入泗水。以後逐漸南擺進入豫東開封、商丘地區,經安徽碭山、蕭縣至江蘇徐州奪泗入灘。金元之際兩次人為决河,先後由濉奪泗或由渦入淮。13世紀後期有一段河道奪潁河入淮,達到黃河下遊扇形平原的西南極限。
第三,下遊河道除幹流外,同時分出幾股岔流,迭為主次,變遷無定。自12世紀下半葉(金大定年間)開始,即出現“兩河分流”的局面。以後又分成3股,大致均流經今廢黃河一綫以北匯入泗水,奪泗入淮。到13世紀下半葉(元初),下遊又出現了奪濉、渦、潁入淮的幾股。嗣後,或東流入泗,或南流入淮,時而又東北决入馬頰河、徒駭河、北清河(今山東東平以下黃河)入海。經常數股並行,迭為主次,變遷極為混亂。元末(1351)賈魯治河時,曾整治一條從河南封丘東至徐州奪泗入淮的河道,史稱賈魯河。不久即告廢壞。
⑥ 16世紀中葉~1854年(清鹹豐五年)
黃河下遊多股分流的局面至16世紀中葉(明嘉靖中葉)基本結束,“南流故道始盡塞”,“全河盡出徐、邳,奪泗入淮。”這是河勢的一大變化。後來在萬歷初年,潘季馴推行“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針,下遊河道方始基本固定,即今圖上的廢黃河。其後雖有决溢。但旋即恢復故道。清前期經大築堤防。河南境內河道出現過一段相對安流時期,而山東、江蘇境內河段决口次數增多。江蘇徐州至淮陰河段兼作運河,是“咽喉命脈所關,最為緊要”。潘季馴治河重點即在這一河段上,如大修兩岸縷堤、格堤、月堤、遙堤,重修高傢堰,擡高洪澤湖水位,蓄清刷黃等工程。到清初河患的重心下移淮陰至河口段,這是因為金元以後黃河長期奪淮入海,大量泥沙排入海口,河口不斷延伸,使坡降變化,加速河口以上河道的淤積。故18世紀以後徐州以下河患最為集中。19世紀以後,河道淤廢不堪,决口連年發生,更兼國內政治動蕩,治河不力,發生新的改道已不可避免。
⑦ 1855年 (清鹹豐五年)~20世紀 50年代以前
1855年6月,黃河在河南省蘭陽銅瓦廂决口,先嚮西北淹到封丘、祥符各縣村莊,又往東漫流至蘭儀、考城、長垣等縣後,分成3股:一股出曹州東趙王河至張秋穿運;一股經長垣縣,流到東明縣雷傢莊,這裏就分成了兩股,都東北流到張秋鎮;三股河匯合後,穿過張秋運河,經不????河流入大清河,由利津牡蠣口入海。這是黃河第六次大改道。黃河下遊流經路綫,按照現時中國行政區域劃分,大體上經過河南的滎陽﹑鄭州﹑原陽﹑延津﹑封丘﹑中牟﹑開封﹑蘭考、濮陽,後經山東的曹縣﹑單縣,再經安徽的碭山﹑蕭縣﹑最後入江蘇的豐縣﹑沛縣﹑徐州﹑邳縣﹑睢寧﹑宿遷﹑泗陽﹑淮安﹑漣水﹑阜寧﹑濱海然後入黃海。但在改道後,於銅瓦廂缺口後,黃河衝破原有的河道,改東北走嚮,在山東境內藉大清河入渤海。這次决口,使黃河下遊結束了700多年由淮入海的歷史,又回到由渤海灣入海。其後的20年內,洪水在以銅瓦廂為頂點,北至北金堤,南至今曹縣、碭山一綫,東至運河的三角洲衝積扇上自由漫流,水勢分散,正溜無定。直至1876年全綫河堤告成,現今黃河下遊河道始基本形成。下遊河道中自銅瓦廂至陶城埠一段,决口經常發生,故有"豆腐腰"之稱。
1938年6月,國民黨政府消極抗日。人為扒開花園口大堤,企圖用洪水來阻止日本侵略軍的西進。這次决口,使黃河南泛於賈魯河、潁河和渦河之間地帶,成災嚴重,史所罕見。這也是黃河史上的第七次大改道。
最近因為風化問題越來越嚴重,現在專傢說,如果人類再濫砍濫伐的話,黃河的源頭很可能會被淹沒在風沙之中。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起源,但是這條被譽為母親河的源頭今天卻被荒山大圍斬,風沙處處。
專傢指出,人類違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濫砍濫伐是破壞水源的主要原因,使這個具有數千年歷史的生態係統面臨崩潰,也很可能成為人類文明破壞下的另一個遺址。
正是黃河頻繁泛濫成災的特點,造就了中華民族“居安思危”的性格。中華文明也是從大禹治水、導河入海的艱難奮鬥中開始的,以至於許多朝代都設有治河機構,中華人民共和國仍設有“黃河水利委員會”這樣的機構,這在世界大江大河中是非常罕見的。可以說,黃河對於塑造中華民族性格和引導中華文明走嚮方面發揮了决定性作用。 |
|
充滿活力的上遊河段--這一河段號稱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其中從竜羊峽至青銅峽河段,川峽相間,河床比降大,藴藏着豐富的水力資源。規劃利用落差超過1200米,裝機容量超過1000萬千瓦,占全河的近50%。平均年發電量近600億千瓦時。
溫柔纏綿的寧蒙河段--黃河在這裏平靜地流淌,灌溉着兩岸的農田,造福當地的人民。因而有“天下黃河富寧夏”,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寧夏銀川附近的土地平坦,面積廣阔,利用黃河水進行自流引灌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裏物産豐富,名貴中藥枸杞和銀川大米品質優良,有“塞北江南”之美稱。(枸杞照片)內蒙古河套平原十分幹旱,在其西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這裏“無水是荒漠,有水成緑洲”。黃河水給這裏的工農業生産創造了極好的條件。
勇往直前的中遊河段--陝晉峽𠔌,黃河在這裏劈開萬仞山,勢如破竹,形成了黃河上最長的一段連續峽𠔌河段。在這一河段有以下兩個著名的地方:
壺口瀑布--黃河在這裏以雷霆萬鈞之勢,奔騰過來,咆哮而去,壺口瀑布既是黃河的象徵,更是中華民族不懼艱險,勇於開拓,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徵。“風在吼,馬在嘯,黃河在咆叫,黃河在咆哮”這雄壯的歌聲唱出了黃河的風采,更唱出了中華民族的戰無不勝,奮發圖強的英雄氣概。(歌詞選至《黃河大合唱》)
竜門--流傳“鯉魚跳竜門”的故事就源於此。這裏水流湍急,相傳鯉魚如果能跳過竜門就可成竜。這個傳說表達了人們對付出艱苦努力後到達理想境界的美好願望,也激勵着中華兒女頑強拼搏,奮鬥不息。這裏相傳是大禹治水所鑿開的一條峽口,因而又稱禹門口。 |
|
150萬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現今山西省黃河邊的芮城縣境內出現,其後,100萬年前的藍田猿人和30萬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黃河岸邊取魚狩獵,生活繁衍,繼續為黃河文明的誕生默默耕耘。
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晚期智人,奏響了古老黃河文明的序麯。
距今10000~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3700~2700年的青銅器文化遺址和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等幾乎遍布黃河流域。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的發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創造發明了人工取火技術、原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他們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這些帝王統領着中華民族把古代黃河文明推嚮了令世界矚目的輝煌頂峰。火藥、指南針、造紙、印刷術,唐詩、宋詞、元麯是黃河文明中閃閃發光的瑰寶,發明創造和科學成就不僅推動了中國的發展,而且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全人類的進步。
一、我國第二長河
黃河,我國第二長河,一條5464公裏長的大河,在中國北方蜿蜒流動。從高空俯瞰,它恰似一個巨大的“幾”字,又隱隱就是我們民族那獨一無二的圖騰。
二、黃河的表徵
它不僅僅是一條大河。黃河,黃土地,皇帝,黃皮膚以及傳說中的中國竜,這一切黃色表徵,把這條流經中華心髒地區的濁流升華為聖河。《漢書·溝洫志》就把黃河尊為百川之首:“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黃河為宗。”
三、黃土風成說
在久遠的地質年代,在亞洲內陸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驟冷驟 熱的嚴酷環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內陸盛行的西北氣流, 經年纍月地把它們吹嚮東方,粗砂落於蒙古高原,最細膩的粉末隨風飄落到今天甘肅、陝西、山西、青海、寧夏、河南6省。千百萬年的搬運堆積,終於形成了一個北起長城,南至秦嶺,西抵日月山,東達太行山的黃土高原。
四、深厚廣阔的黃土層
這是一片無與倫比的黃土,它的面積廣達41萬平方公裏,黃土覆蓋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隴東、陝西、晉西等地,黃土深達100到200米,蘭州地區更厚達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園
植物學家們研究發現,雖然黃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豐沛,但養分的淋溶損失也較少,非常適合楊樹、樺樹、櫟樹、油鬆、雲杉和酸 棗、黃荊條等生長。那時繁茂的植被,涵養着一個溫暖多雨的伊甸園。 今天山西、陝西、甘肅、寧夏等省份,分佈着大片原始森林。地處中 原的河南省簡稱為"豫",顯示在倉頡造字的時代,它仍是大象出沒之地。
六、遠古時代文明的啓蒙
在160多萬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類活動遺址中,人們找到了被火燒過的動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萬年前的陝西藍田人類遺址中,人們找到了多處碳末堆積。
從那以後,藍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黃河的臂灣裏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黃土地上出現了以半坡文明為代表的母係氏族文化。
我們的祖先,就在這樣一片緑野間狩獵採集,度過了華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七、歷史記述改造自然的功績
這裏確實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這裏也難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傳說,神農氏曾教民稼穡。耐人尋味的是,神農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傳授的實際上是焚林墾殖。《孟子》中記載了三皇五帝燒山林的“功績”:“當堯之時...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
在《詩經》中,我們聽到了先民們砍伐時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漪。""伐木叮叮, 鳥鳴嚶嚶。”
八、黃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損 始皇帝統一六國,大量人口隨之進入關中,墾殖面積大增。與此同時,他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陵寢,大肆砍伐關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擊潰匈奴,取得河套地區大片土地,隨後 實行屯墾戍邊,多次嚮鄂爾多斯高原地區移民,每次人數多達數十萬, 原本一望無際的草原變成了農耕區。
九、揭河底
日前,黃河小北幹流(山西和陝西河段)山西河津段大、小石嘴區間出現了百年奇觀“揭河底”,河底的淤積物如同地毯一樣被水流捲起。
“揭河底”現象是黃河上獨有的一種泥沙運動規律,主要發生在黃河小北幹流的竜門及支流渭河河段,其表現是當高含沙的洪峰通過時,短期內河床遭受劇烈的衝刷,將河底的成塊、成片的淤積物像地毯一樣捲起,然後被水流衝散帶走。這樣強烈的衝刷,在幾小時至幾十小時內能將該段河床衝深幾米至十幾米。因為“揭河底”現象形成條件比較特殊,“揭河底”被稱為黃河百年奇觀。
據獲悉,黃河上一次出現“揭河底”還是在1977年7月6日。此次“揭河底”自7月5日8時10分開始,一直持續到8時40分,其間,在河津河段小石嘴改建工程1號丁壩段,伴隨着洶涌的水聲,先後掀起高約1米、長約7-9米左右的兩塊大的掀起物,1號至5號丁壩間還有一些小的掀起物。
7月初,黃河中遊吳堡-竜門區間支流普降暴雨,洪水挾帶大量泥沙洶涌而下。7月4日晚,位於河津上首的竜門水文站洪峰流量達4600立方米每秒,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700多公斤,從而具備了局部“揭河底”現象的形成條件。 |
黃河大合唱 Yellow River Cantata |
詞:光未然 麯:冼星海
《黃河大合唱》寫成於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秋鼕,作者隨抗日部隊行軍至大西北的黃河岸邊。中國雄奇的山川,戰士們英勇的身姿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時代的呼喚促使他懷着高漲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篇大型朗誦詩《黃河吟》,後來被改寫成《黃河大合唱》的歌詞。作品由八個樂章組成,它以豐富的藝術形象,壯闊的歷史場景和磅礴的氣勢,表現出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 |
黃河--詩句,俗語,成語 Yellow - verse, sayings, idioms |
黃河--詩句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李白《將進酒》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裏寫入胸懷間。-- 李白《贈裴十四》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涼州詞》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李白《行路難》
九麯黃河萬裏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劉禹錫《浪淘沙》
派出昆侖五色流,一支黃濁貫中川。--王安石《黃河》
“白花垣上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窮秋曠野行人絶,馬首東來知是誰”
“黃河渡頭歸問津,離傢幾日茱萸新”。---王昌齡
“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鐘天下聞。”
“ 黃河南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傢無粟”。---杜甫《黃河二首》
“望三門,三門開,黃河東去不回來”
“責令李白改詩句,黃河之水手中來!”。---賀敬之《三門峽--梳妝臺》
“古來黃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變通津,滄海化為塵。” ---元代詩人薩都剌《過古黃河堤》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黃河西來决昆侖,咆吼萬裏觸竜門”
“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
“且探虎穴嚮沙漠,鳴鞭走馬凌黃河”。 --李白
“獨樹臨關門,黃河嚮天外”。 --王維
“土花漠碧雲茫茫,黃河欲盡天蒼黃”。-- 李商隱
“黃河水白黃雲秋,行人河邊相對愁”。 --白居易
歲歲金河復玉關, 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塚, 萬裏黃河繞黑山。--柳中庸《徵人怨》
黃河--俗語
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心不死
黃河清,聖人出
黃河百害,惟富一套
跳進黃河洗不清
黃河面惡心善,長江面善心惡
黃河歸來不看川,黛眉歸來不看山
三年兩决口,百年一改道
黃河决了口,縣官活不成
九麯黃河十八彎 一碗河水半碗沙
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
黃河--成語
中流砥柱 魚躍竜門 九麯黃河 涇渭分明、海晏河清、河山帶礪、俟河之清 |
|
黃河,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文化部資格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教育大係總編委會委員,中國音樂傢協會,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揚琴學會副會長,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副校《黃河揚琴作品精選》CD三張:黃土情專輯、古道行專輯、川江韻專輯。除此之外,還參加大量電視、電影、唱片、磁帶等音樂節目的策劃、編輯、錄製工作。 |
西北政法大學教授---黃河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s and Law --- Yellow |
1960年出生,陝西省富平縣人。博士、教授、西北政法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1983年畢業於西北政法學院,現任陝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西安市政協副主席。兼任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經濟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商業法研究會房地産與物業管理法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住宅與房地産研究會房地産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歐洲農業法委員會中國第一個人會員,2003年參加該委員會在西班牙舉行的第22屆大會,會上與各國代表就改革開放與中國農業法的發展議題作了交流。 因為長期研究土地法、關註農業法及“三農問題”,他被人稱做“黃土地”。在全國人代會上,從經濟法角度闡述“三農問題”的他引起關註。西北政法大學黃河教授
主要科研成果:《土地法理論與中國土地立法》(個人專著)、《房地産法》(司法部規劃教材,個人編著)、《經濟法學》(副主編)和《經濟法概論》(主編)等專著。在《中國法學》、《法律科學》等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近40篇,其中有多篇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經濟法》復印資料全文轉載或被其他報刊摘登;有兩篇論文獲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經濟法學研究會青年優秀學術論文二等奬,有五項科研成果獲陝西省法學會、省土地學會一等奬,一項科研成果獲西安市第三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奬,一項獲中國住宅與房地産研究會第四次優秀科研成果二等奬,一項獲司法部優秀教材二等奬。 |
|
個人檔案
姓名:黃河
生日:9月30日
生肖:猴
身高:177cm
學歷:本科
籍貫:遼寧瀋陽
畢業院校:瀋陽藝術學院話劇係
單位職業:瀋陽話劇團一級演員
電視作品
《中學生》飾 宏宇
《青春的旋律》 飾 愛國強
《生與死》 飾 黃立文
《上海灘金融血案》 飾 高亮 英姿颯爽
《莊妃軼事》 飾 順治帝
《嶽飛》 飾 嶽雲
《離別廣島的日子》 飾 末日根
《遠東陰謀》 飾 譚海
《都市情感》 飾 大強
《尋常百姓傢》 飾 瀋洪斌
《紅鶴》 飾 肖金鐘
《雙人雨傘》 飾 遠方
《飲馬流花河》 飾 朱高熙
《風雨梅傢樓》 飾 何聖思
《是哭是笑都是愛》
《賀蘭雪》 飾 阿裏
《中關村》 飾 龔智清
《中國神探》 飾 楊堅
《太平天國》 飾 英王陳玉成 (代表作)
《大宅門》 飾 日本商人
《去意徘徊》 飾 揚剛
《縣委書記》 飾 林天成
《洪文定》 飾 乾隆
《感謝生命》 飾 劉洋
《大姐》 飾 小福子
《傅百強》
《緑園》 飾 楊強
《楊靖宇》 飾 聶東華
《幻影天使》 飾 二少爺
《兩代律師》 飾 王鑫
《晚風》 飾 田野 《德齡公主》光緒皇帝
《老座山的故事》 飾 梁華
《幸福街》 飾 大進
《文成公主》 飾 尚凱
《大竜郵票》 飾 康貝勒
《冼夫人在海南》 飾 隆海
《大嫂》 飾 孫海濤
《德齡公主》 飾 光緒皇帝
《陸軍特戰隊》 飾 陳建
《軍中紅舞鞋》 飾 李新朋
《貞姐》 飾 貞姐丈夫
《最後的王爺》 飾 吉野三郎
《漕運碼頭》 飾 黃槐岸
《大長垣》
《大明宮》唐玄宗
電影作品
《百色起義》 飾 韋剋華
紀錄片《大明宮》飾 唐玄宗李隆基
黃河,中國古代稱河,發源於中國青海省巴顔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後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註入渤海,全長5464公裏,是中國第二長河,僅次於長江,也是世界第五長河流。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剋托縣河口鎮為上遊,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為中遊,河長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為下遊,河長786千米。(黃河上、中、下遊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裏采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千米,南北寬1100千米,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千米。
黃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因河段流經黃土高原,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1977年錄得最高含沙量達920千克/立方米,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
|
黃河是中國第二長河,世界第五長河,源於青海巴顔喀拉山,幹流貫穿九個省、自治區: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年徑流量574億立方米,平均徑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匯集有35條主要支流,較大的支流在上遊,有湟水、洮河,在中遊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遊有伊河、洛河。兩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較高,流入黃河的河流很少,因此黃河下遊流域面積很小。
河源至貴德多係山嶺及草地高原,屬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過4000米,源頭河𠔌地海拔4200米;貴德自孟津江段是黃土高原地區,黃土高原東為呂梁西坡,南為渭河𠔌地,北與鄂爾多斯高原相接,西至蘭州𠔌地;黃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溝深,溝壑地面坡度15~20度,溝𠔌面積占40~50%,溝道密度3~5公裏/平方公裏,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進入地勢低平的華北平原,海拔不超過50米,進入下遊後河道平坦,平均比降衹有0.12%,水流變緩,泥沙大量淤積,河床高出地面4~5米;由於黃河多次改道,地面衝積出扇狀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為緩崗與窪地相間分佈的傾斜平原,窪地比較開闊平展。
黃河從貴德至民和境內海拔在3000到1600米之間,從民和下川口進入甘肅,這一段氣候溫和濕潤有高原小江南的美譽,水流清澈見底又有“天下黃河貴德清”的說法。寧夏的寧夏平原和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因為處在黃河上遊的河𠔌地帶,水源豐沛,灌溉便利,農業發達,水草豐美,因此被稱為塞上江南。 |
|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托剋托縣區河口鎮為上遊,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壺口瀑布南孟津間為中遊,河長1206千米;孟津以下為下遊,河長786千米。(黃河上、中、下遊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裏采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千米,南北寬1100千米,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千米。
黃河,像一頭脊背穹起、昂首欲躍的雄獅,從青藏高原越過青、甘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於晉、陝之間的高山深𠔌之中;破“竜門”而出,在西嶽華山腳下掉頭東去,橫穿華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濱。它流經9個省、區,匯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1000多條溪川,行程5464公裏,流域面積達75萬多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二長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黃河平均年徑流總量僅574億立方米,在中國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內,連同下遊豫、魯沿河地區共有2億多畝耕地,1億左右人口。
黃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因水土流失,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
|
黃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為黃河的最大支流。 |
|
有紮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 |
|
黃河流域衛星地圖黃河幹流上的峽𠔌共有30處,位於上遊河段的28處,位於中遊段流的2處,下遊河段流經華北平原,沒有峽𠔌分佈。幹流峽𠔌段纍计長1707千米,占幹流全長的31.2%。 |
生物資源 Biological resources |
黃河幹流總共有魚類121種(亞種),幹流中純淡水魚類有98種,占總數的78.4%。主要經濟魚類有花斑裸鯉、極邊扁咽齒魚、厚唇裸重唇魚、黃河裸裂尻魚、瓦氏雅羅魚、北方銅魚(鴿子魚)、鯉魚、鯽魚。黃河上遊魚類種類衹有16種,組成也較簡單,僅有鯉科、鰍兩科的裂腹魚、雅羅魚、條鰍等。中下遊魚類大體相似,均以鯉科為主。中遊有71種魚類,但缺乏自然的鰱、鱅、鯿、魴等典型平原類群的魚類,中遊上段有與上遊共有的裂腹魚和條鰍等,下遊的魚類種類和數量都較多,有78種,其中有多種過河口魚類及半鹹水魚類。對黃河支流的調查資料統計看,據甘肅洮河、陝西渭河、涇河的魚類統計看,以渭河水域種類較多,有30種,洮河次之有11種,涇河則僅有4種。上中遊支流中多數是鯉科、鰍科的小型魚類,另外有少數嘗科及鯰魚等, 經濟魚類為鯉、鯽、雅羅魚及鯰魚等。
歷史上,黃河流域曾經長時期作為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被譽為中華文化的搖籃。歷史上頻繁的災害,也使黃河被稱為“中國的憂患”,從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黃河决口1590次,大的遷途26次。平均三年有兩次缺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1938年黃河改道,河水南下奪淮,淹沒豫東、皖北和蘇北大片土地,受災人口1250萬,死亡89萬。
註:
近年,黃河水域生物遭到破壞,魚類現已不到百種。蘭州市漁業技術推廣中心技術人員認為,黃河上遊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致使黃河含沙量大;黃河水量受幹旱少雨日趨減少;工業城鎮廢水的污染;人為捕撈等因素,都是導致黃河生物減少的原因。
為使黃河水域生態得到修復及養護生物資源,甘肅省農牧廳漁業處從二000年開始,針對黃河甘肅段實行“增殖放流”計劃。據漁業處負責人介紹,投放數量從去年的七百餘萬尾,已增加到今年的八百萬尾,以黃河土著魚種——黃河鯉魚、鯰魚、草魚、鱅魚為主要投放對象。 |
|
個人檔案姓名:黃河
生日:9月30日
生肖:猴
身高:177cm
學歷:本科
籍貫:遼寧瀋陽
畢業院校:瀋陽藝術學院話劇係
單位職業:瀋陽話劇團一級演員
電視作品
《中學生》飾 宏宇
《青春的旋律》 飾 愛國強
《生與死》 飾 黃立文
《上海灘金融血案》 飾 高亮 英姿颯爽
《莊妃軼事》 飾 順治帝
《嶽飛》 飾 嶽雲
《離別廣島的日子》 飾 末日根
《遠東陰謀》 飾 譚海
《都市情感》 飾 大強
《尋常百姓傢》 飾 瀋洪斌
《紅鶴》 飾 肖金鐘
《雙人雨傘》 飾 遠方
《飲馬流花河》 飾 朱高熙
《風雨梅傢樓》 飾 何聖思
《是哭是笑都是愛》
《賀蘭雪》 飾 阿裏
《中關村》 飾 龔智清
《中國神探》 飾 楊堅
《太平天國》 飾 英王陳玉成 (代表作)
《大宅門》 飾 日本商人
《去意徘徊》 飾 揚剛
《縣委書記》 飾 林天成
《洪文定》 飾 乾隆
《感謝生命》 飾 劉洋
《大姐》 飾 小福子
《傅百強》
《緑園》 飾 楊強
《楊靖宇》 飾 聶東華
《幻影天使》 飾 二少爺
《兩代律師》 飾 王鑫
《晚風》 飾 田野
《老座山的故事》 飾 梁華
《幸福街》 飾 大進
《文成公主》 飾 尚凱
《大竜郵票》 飾 康貝勒
《冼夫人在海南》 飾 隆海
《大嫂》 飾 孫海濤
《德齡公主》 飾 光緒皇帝
《陸軍特戰隊》 飾 陳建
《軍中紅舞鞋》 飾 李新朋
《貞姐》 飾 貞姐丈夫
《最後的王爺》 飾 吉野三郎
《漕運碼頭》 飾 黃槐岸
《大長垣》
電影作品
《百色起義》 飾 韋剋華
紀錄片《大明宮》飾 唐玄宗李隆基 |
|
huánghé 村旁溪流漲水成黃色得名。村委會駐黃河,轄黃河、婆婆石、齋公坪等3個村民組。總面積4.9平方千米,56戶,217人。 |
|
Huang He
黃河
Huang He
中國第2大河,因河水黃濁而得名。古代稱為“河”,漢書中始稱黃河。發源於巴顔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流經青、川、甘、 寧、內蒙古、 陝、晉、 豫、魯9省區,在山東省墾利縣註入渤海。全長5464公裏,流域面積75.24萬平方公裏。
流域概況 黃河流域位於北緯32°~42°,東經 96°~119°,西起巴顔喀拉山,東臨渤海,北界陰山,南至秦嶺。西高東低,西部青海高原海拔3000~4000米,位於西南部的阿尼瑪卿山(積石山)主峰阿尼瑪卿崗日,海拔6282米,是黃河流域的最高點。中部黃土高原、鄂爾多斯高原、河套平原和崤山、熊耳山、中條山、太行山脈等山地,海拔1000~2000米。東部為華北平原和魯中丘陵,華北平原海拔大部在百米以下,魯中丘陵海拔400~1000米。
幹流概況 ①內蒙古自治區托剋托縣的河口鎮以上是黃河的上遊,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公裏,河段長3472公裏,從約古宗列盆地下口計算,落差3464米,有白河、黑河、大夏河、洮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等重要支流匯入。
黃河最初的源流稱瑪麯。河出約古宗列盆地,嚮東穿過芒尕峽𠔌,進入有許多“海子”的沮濡灘地,名“星宿海”。在星宿海東部,瑪麯分別從左、右岸接納紮麯和卡日麯。紮麯較短,水量小,幹旱年份河道幹涸。卡日麯較長,兩河交匯處以上,卡日麯長20多公裏,當前亦有人認為卡日麯是黃河的正源。
黃河出星宿海後穿過紮陵湖和鄂陵湖。紮陵湖面積526平方公裏,平均水深約9米;鄂陵湖面積610平方公裏,平均水深17.6米,是中國兩大高原淡水湖。過兩湖至瑪多縣城附近的黃河沿,源地至此流程270公裏,年水量增加到5億立方米以上。
黃河嗣後穿行巴顔喀拉山和阿尼瑪卿山間的古湖盆和丘陵寬𠔌,至川、青交界的鬆潘草地,東受岷山所阻,繞阿尼瑪卿山作180度的大彎,折嚮西北,重新進入崇山峻嶺之中,在青海東部穿過拉加峽、野狐峽、拉幹峽等一係列峽𠔌,又作180度大彎,嚮東流入竜羊峽。
從竜羊峽到青銅峽,黃河穿行在群山中,河道一束一放,峽𠔌與川地相間。此段河道長910多公裏,落差1320米,水力資源藴藏豐富,可開發水電裝機容量占黃河幹流的43%,有著名的劉傢峽(見劉傢峽水電站)、????鍋峽、八盤峽、青銅峽(見青銅峽水利樞紐)和竜羊峽(見竜羊峽水電站)。峽𠔌間為川地,著名的有貴德盆地、蘭州盆地、靖遠盆地等。河出青銅峽,流經寧夏平原,流入內蒙古自治區河套平原。
黃河上遊段水多沙少,為黃河主要清水來源區。蘭州以上流域面積僅占花園口站集水面積的30%。但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卻占花園口站的57%。黃河在蘭州以上大部流經高原,河水含沙量小,蘭州站多年平均含沙量3.4千克/立方米,年輸沙量為1.08億噸;河口鎮站分別為5.7千克/立方米,1.42億噸。
②黃河中遊從河口鎮到河南省鄭州附近的桃花峪,流程1200多公裏,落差880多米,流域面積34.38萬平方公裏。河流穿行於峽𠔌中,成為陝、晉兩省的天然分界綫。除河麯、保德等河𠔌較開闊外,絶大部分河𠔌兩岸崖壁陡立,高出水面數十米至百餘米,河道一般寬200~400米,多急流險灘,有著名的壺口瀑布。壺口以下65公裏為禹門口(又稱竜門),竜門山和梁山左右環抱,形勢驚險。出禹門口,河面開闊到3~15公裏,有汾河、渭河、涇河、北洛河等支流匯入。黃河在甘、寧、內蒙古、陝、晉等省區形成馬蹄形大彎,到潼關受秦嶺阻擋,折嚮東流,進入豫西峽𠔌。過三門峽,河心有兩座石島,把河道隔成“人門”、“鬼門”、“神門”,古稱“三門天險”,三門之下有一小島,挺立河中,即為著名的“中流砥柱”。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即興 |
|
- n.: theYellow River, Yellow River, the Yellow River (Huanghe River), Yellow River (Huang He)
|
|
黃河村 黃河社區 黃河居委會 黃河路 黃河鄉 黃河街道 黃泥河鎮, 黃河鎮, 黃泥河 |
|
水源 | 長江 | 特種郵票 | 湄公河 | 地理 | 黃土高原 | 知識 | 西北 | 文化 | 文明 | 文化遺産 | 中華文明 | 成語 | 典故 | 成語詞典 | 歷史人物 | 清朝 | 中國歷史 | 兩省河務 | 自然 | 災害 | 凌汛 | 百科大全 | 水利 | 學院 | 高等院校 | 職業技術 | 動物 | 名馬 | 旅遊 | 山脈 | 百科辭典 | 橋梁 | 第一 | 更多結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