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廣東 >廣州 >廣州市區 > 黃埔軍校舊址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黃埔軍校舊址投訴電話廣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20-86666666
  廣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20-8668116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黃埔軍校舊址門票價格門票:15元,學生10元,70歲以上免票。60歲以上70歲以下憑退休證減10元。黃埔軍校舊址開放時間開放時間:9:00-17:00,逢星期一閉館黃埔軍校舊址交通交通:可到天河乘43、210、227、292路車到玉蟹山站下,或在南方大廈乘水上巴士到魚珠碼頭下,再換輪渡,票價1元,就可以到達;還可從天字碼頭或南方大廈乘水上巴士直達。
  黃埔軍校即陸軍軍官學校,位於黃埔長洲島,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孫中山在中共和蘇聯幫助下,為培養軍事幹部於1924年6月創辦的。軍校學生曾多次參加過革命戰爭,為中國革命事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抗日戰爭時期,黃埔軍校舊址曾被炸毀。1964年做了一次較大的修繕,基本恢復了原貌。1984年建立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現在軍校舊址的紀念建築有軍校正門、中山紀念碑、中山故居、俱樂部、遊泳池及東徵烈士墓等。黃埔軍校舊址和校史,生動地展示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國共兩黨攜手進行反帝反軍閥鬥爭的歷史。黃埔軍校舊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創立的中國第一所新型軍事幹部學校。1924年6月16日開學,因校址設在長洲島(又稱黃埔島),故通稱“黃埔軍校”。前身為清末廣東水陸師學堂、陸軍小學以及1912年廣東政府創辦的廣東海軍學校。
  黃埔軍校誕生於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軍校創辦後,國共兩黨都選派重要幹部到校任職。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任國民黨黨代表,中國共産黨人周恩來擔任政治部主任。軍校以孫中山提出的“創造革命軍,來輓救中國的危亡”為宗旨,以“親愛精誠”為校訓,采取軍事與政治並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育方針,為國共兩黨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人才。在國民黨方面,黃埔師生被授予上將軍銜的有近40人。在共産黨方面,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元帥中有5人出自黃埔、10名大將中黃埔出身的占了3位、1955年授銜的57名上將中有黃埔師生8人。
  從1924年到1930年,黃埔軍校一共在長洲舉辦了7期,曾在廣州、潮州、南寧、長沙、武漢等地開設分校。1930年軍校遷往南京,後又遷到成都,至1949年,黃埔軍校共招收學生23期,畢業生3萬餘人。
  黃埔軍校在中國現代史和軍事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黃埔師生在平定商團叛亂和東徵、北伐戰爭中英勇頑強,所嚮披靡,立下了不朽功勳。抗日戰爭爆發後,黃埔師生再度攜手,為爭取民族解放作出了卓越貢獻。
  碼頭:黃埔老人告訴後輩:“我的一生,從踏上這個碼頭的那一刻徹底改變。”
  2004年夏,與美國西點軍校、英國桑赫斯特皇傢軍事學院以及俄羅斯伏竜芝軍事學院並稱“四大軍校”、有“中國軍事傢搖籃”之稱的黃埔軍校,迎來了建校80周年。在廣州長洲島上的軍校碼頭,一批又一批從世界各地奔赴“世紀約會”的黃埔老人臨江久久伫立,昔日的戰友和敵人相對無言熱淚縱橫;一位老人顫巍巍地彎下腰,深情地觸摸着碼頭上的木樁,告訴後輩:“我的一生,就是從踏上這個碼頭的那一刻徹底轉變的……”
  80年前,對於面積僅9平方公裏、兀立江心的長洲島而言,這個碼頭一直是軍校與外界往來的唯一通道。而對於來自天南地北的有志青年而言,踏上這個碼頭,意味着放棄經商、務農、投考、入仕等等前途,登上革命徵途的第一航站,翻開命運嶄新的一頁。
  這個碼頭曾經定格了黃埔軍校誕生之初許多經典鏡頭:1924年6月16日清晨,孫中山攜夫人宋慶齡乘坐“江固”艦在此登岸,主持軍校開學典禮;同年11月13日,孫中山北上共商國事之際,乘“永豐”艦經由這裏,回到校園嚮師生們告別。當年“到黃埔去!”的口號一呼天下應,成千上萬中國以及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青年,不遠萬裏在此登陸,接受鐵血磨練;滿載着支援武器、飄揚着斧頭鐮刀旗幟的蘇聯船衹,曾經一次又一次駛入故人深深舊夢中……
  校門:校門兩邊柱子上曾貼過一副對聯:“升官發財請往別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
  在泛黃的老照片上,黃埔軍校正門的尖頂門樓上孤懸着國民黨元老譚延闓手書的“陸軍軍官學校”木匾,看上去樸素到近乎荒涼的意境。然而,在這道重修的歐陸風格大門背後,卻沉睡着一部關於理想、忠誠、奇跡、陰謀、躁動、殺戮的傳奇。中國兩大政黨之間充滿變數的糾葛,如同歷史基因鏈的雙蠃旋,任何一個小小的突變,都可能徹底改變今日中國的面貌和國人的命運。
  曾幾何時,校門兩旁柱子上貼過一副對聯,曰“升官發財請往別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事實上,幾乎所有影響中國革命的大人物都曾在這道大門出入往來——孫中山、蔣介石、汪精衛、何應欽、周恩來、葉劍英、陳賡、林彪……想當初,在蔣介石、廖仲愷率領下,身穿蘇式黃軍服、在校門口爭睹孫中山夫婦風采的洶涌人潮中,該有多少被時代銘記的鮮活面容?出席開學典禮、聆聽孫中山“創造革命軍,來輓救中國的危亡”演講的人員花名册之中,又該有多少舉世震驚的姓名?彈指一揮間,興亡憑誰定,盛衰豈無憑。
  孫中山逝世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遺訓被書於大門東西兩壁墻上。孫中山視察軍校時居住過的原粵海關黃埔分關後來被稱作“中山故居”。1930年,孫中山紀念碑在軍校後面的八卦山頂落成。從山下往上望去,登山的臺階相互交叉,與觀景平臺及紀念碑構成一個“文”字,暗含悼念孫文之意。
  尋訪當天,我們偶遇一位來自四川成都的84歲黃埔老人,他站在紀念碑前輕輕吟頌其上的《總理像贊》:先生之道,天下為公;先生之志,世界大同……彼時“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此刻三月春逝,一城風絮,滿腹沉默。
  校本部:學生名錄上對陳賡的評語是:“外形文弱,但性格穩重,能刻苦耐勞,可帶兵。”
  黃埔軍校分校衆多,在長洲島上的校捨被稱作校本部,以示區分。校捨是一座嶺南祠堂式四合院,分為左中右三路,上下兩層,各層回廊相通;深四進,每進以天井相隔,總建築面積約1萬平方米。全校自總理、校長、黨代表之下,設政治、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六部,機構總數約40個,儼然一個與世隔絶的森嚴王國。
  擔任黃埔軍校校長是蔣介石一生政治軍事生涯的里程碑。在走馬樓二樓西嚮的一個角落裏,我們見到了蔣的校長辦公室。室內清一色滿洲窗格,木門木地板,地板上的織花地毯和風琴形辦公桌頗具美感。史料顯示,建校初期的蔣介石勵精圖治,每日清晨起床號一響,就開始巡視全校寢室。他親自教唱校歌,狠抓軍紀,為軍校題“親愛精誠”校訓,要求學生絶對服從和不怕犧牲,平日視《三民主義》、《曾國藩傢書》、《俾斯麥傳》三本書為至寶。蔣介石很重視考察學生,校長辦公室的墻上貼着第一期學生名錄,“常勝將軍”陳賡的評語欄上寫着:“外形文弱,但性格穩重,能刻苦耐勞,可帶兵。”可正是這個校長眼中“外形文弱”的學生,在第二次東徵時,背着兵敗被圍、絶望之餘欲“殺身成仁”的蔣介石逃出險境,救了他一命。
  在校長辦公室裏,蔣介石與從法國留學歸來、擔任軍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來進行了歷史性的會面。在周恩來主持下,軍校參照蘇聯紅軍經驗,根據中國實際情況,創造性地製定了一套軍隊政治工作的理論和制度。建校初期,軍校允許不同黨派和學派的理論傳播,既講三民主義,也講共産主義。政治課最多時達26門,包括《中國近代史》、《社會科學概論》、《政治學》、《蘇聯研究》等。除了必修課,政治部還采用演講會、研討會、文藝演出、出版刊物等方式,進行政治教育。劉少奇、何香凝、魯迅等曾應政治部邀請來校演講,毛澤東應邀作過農民運動報告。
  政治部在走馬樓第一進首層西側,室內陳設簡單,僅工作簿、文件筐、水杯等物品,清廉之風,宛若拂面。
  隔學生宿舍和課堂:吳佩孚曾哀嘆,自己的軍隊是“不怕死”,而黃埔軍是“不知死”,“勝敗之分,就在於此。”
  淺灰色的軍帽全部放在課桌左上方;宿舍木床上,白布單、軍毯疊得方方正正;木搭板上的製服、臉盆、口盅、草鞋等物品紋絲不亂……一批剛剛進入校本部參觀的小學生,立即被當年黃埔學生的生活環境所吸引,在窗外凝神細看,沸騰的空氣一下子安靜下來。
  如今,黃埔軍校每年都會接待大批參觀、軍訓的學生和公司職員。尤其是每年夏天,一批又一批“黃埔軍人”來往穿梭於校本部的教室、宿舍、操場。他們穿當年的舊軍服、吃當年的雜糧飯、睡一人寬的木板床、在當年的訓練場操練上隊列整齊,口號嘹亮,神情激昂……
  時光不可逆轉。真正的軍校生活猶如一杯上好的香茶,有着“鮮苦翻甜”的滋味:學員們每天的生活是“三操(三次出操)”、“二講”(兩次授課),分步兵、工兵、炮兵、輜重等科接受教育;校園內的大廳、走廊、講堂、操場、飯廳,甚至厠所裏,擡頭就能看到醒目的“碧血春秋”、“臥薪嚐膽”等標語;除了下雨天,學生每天都要列隊環繞長洲島作10多華裏的馬拉鬆式跑步,最冷時僅着襯衫;每日三餐,限10分鐘之內吃完,後期物資睏乏時曾以蘿蔔苗充饑;晚飯後學員們在操場上席地而坐,請廣東同學唱粵麯,蘇南同學唱彈詞,山東人講評書,客傢人唱山歌;周末,十個八個一簇乘交通船“大南洋”,一氣直奔廣州大小書店,“喘息不停”地問店員有無《中國青年》、《創造月刊》、郭沫若的新詩和劇本;搜購書刊之後,同吃一盤“窩蛋牛肉炒河粉”;上街演說聲援省港大罷工……
  黃埔健兒在實戰中樹立起赫赫軍威的故事,留給今天懷揣戎裝夢的青少年無限遐想。在平定商團叛亂之戰中,800名入學不到半年的黃埔學生軍初試啼聲,3天時間便使4000敵人全部繳械投降;兩次東徵,黃埔師生前仆後繼,浴血奮戰,全殲陳炯明叛軍,而且對百姓秋毫無犯,贏得了廣泛支持。
  棉湖一役,學生軍以3000兵力勇剋敵軍2萬勁旅,時人稱奇;北伐戰爭中,出身黃埔的精兵強將僅用一年就飲馬長江,掃蕩中原,殲滅吳佩孚、孫傳芳數十萬大軍,黃埔之名,極一時之盛。吳佩孚曾哀嘆,自己的軍隊是“不怕死”,而黃埔軍是“不知死”,“勝敗之分,就在於此。”
  長洲島上有東徵陣亡烈士墓園及北伐紀念碑。墓園裏,曾經“聞着相互的汗臭味,相視而笑”的靈魂,在鬆柏深處相偎長眠。
  俱樂部”學校文藝社團最出名的是“血花劇社”,取義於“革命之血,主義之花”。
  軍校舊址中,1926年落成的俱樂部是少數沒有重建的設施之一。俱樂部總面積約2000平方米,可容納4000人,高大寬敞。多年以前,禮堂中曾懸挂着身着戎裝的孫中山像,以及林則徐焚燒鴉片、沙基慘案等油畫。每逢節日或慶祝會,這裏就是舉辦文藝表演的場所,據說人數最多的一次慶典,來賓和在校師生總計達到6000人,聲勢蔚為壯觀。廣州大新公司的名角金豔秋曾在這裏演出過《空城計》、《紡棉花》、《大劈棺》等劇目,名噪一時的交際花紫羅蘭也曾應邀到校表演舞蹈。
  學校自己的文藝社團中,最出名的就是“血花劇社”,取義於“革命之血,主義之花”。劇社演出的《還我自由》、《鴨緑江》、《黃花崗》等反帝反封建劇目,在廣州、武漢乃至戰爭前綫,都産生了巨大影響。在漢口,劇社還曾與世界著名的鄧肯舞蹈團同臺,觀者人山人海。
  俱樂部不僅充滿着軍校師生的歡歌笑語,也留下了駭人聽聞的血腥場面。1927年“四。一二”政變之後,黃埔軍校在俱樂部進行了“清黨”活動。學生中的共産黨員有200多人在此被捕,後被押往虎門和魚珠炮臺殺害,據說衹有1/3的人潛水逃生。從此黃埔軍校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發生了質的變化。
No. 2
  廣州黃埔軍校舊址
  黃埔軍校舊址位於廣州黃埔長洲島,是大革命時期孫中山在中國共産黨和蘇聯的幫助下建立的一所新型軍事學校。孫中山以"創造革命軍,來輓救中國的危亡"為辦校宗旨,以"親愛精誠"為校訓,學習蘇聯的建軍經驗,培養革命的軍事人才。軍校群英薈萃,名將輩出,在中國近代史和軍事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軍校在黃埔辦到第七期,1930年遷往南京。1938年軍校校本部被日軍炸毀。1988年舊址被定為國傢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廣州市政府按"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則重建校本部,使軍校舊址恢復昔日風采。現復原開放的主要建築有軍校大門、校本部、孫總理紀念碑和紀念室、俱樂部、遊泳池、東徵烈士墓園、北伐紀念碑、濟深公園、教思亭等十幾處。舉辦《軍校校史》,《東徵史跡》陳列和《孫中山在廣東革命活動》圖片展覽,設立青少年學生軍訓營,進行軍訓。收藏文物、文獻、照片頗豐,並認真開展科研,編輯出版了《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史料》等著作、論文、資料集約100萬字,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
  其主要景點有幾十處:
  校本部:面臨珠江,背倚扯旗山,坐南朝北,大門、二門後面是一座磚木結構、三路四進、回廊相通的教室。
  孫總理紀念室(俗稱“孫中山故居”):原為清廣東海關黃埔分關舊址,是一座磚瓦結構凝土結構的兩層建築。1971年孫中山發起護法運動和1924年創辦軍校時曾多次在此休息和辦公。
  俱樂部:1926年11月建成,規模頗大,可容數千人,是師生集會、演講、節日慶典、文藝演出的場所,該樓後遭日軍飛機轟炸,多處損壞,解放後曾加建改造,經1993年修繕,已恢復原貌。
  遊泳池:1926年為適應部隊在南方水網地帶作戰的需要,軍校將造木船的兩個小塢改建面遊泳池及建更衣室,經維修已初步恢復歷史原貌。
  東徵烈士墓園:是安葬軍校在東徵等戰役中犧牲的516位烈士遺骸的墓園,坐落在軍校西南的平岡,面積5萬多平方米,氣氛宏偉,1926年6月落成,1936年在墓園正門增建東徵陣亡烈士紀念坊和碼頭,有小黃花崗之稱。
  北伐紀念碑:是1929年為紀念北伐犧牲的烈士而建,有軍校代校務何遂撰寫的碑文“平岡之石齒齒兮,黃埔之水浣浣;屹立豐碑以萬世,將以垂紀於無窮”。碑的正面刻“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學生出身北伐陣亡紀念碑”,碑座的東、西、北面刻有北伐陣亡的獨立團第一營營長曹淵等355位黃埔軍校學生的名字,1984年多次維修,恢復了原貌。
  濟深公園:1928年11月始建,以副校長李濟深名字命名,林茂不減當年,大門兩旁門柱遺跡猶在,仍可依稀追尋昔日風采。
  黃埔公園:建於光緒年間,大門挂有兩廣總督岑春煊寫的“黃埔公園”牌匾。1926年改建成為中正公園,舊貌猶在。
  大坡地炮臺、白鶴崗炮臺:1884年由兩廣總督張之洞倡建,是長洲要塞的組成部分,白鶴崗炮臺在長洲炮臺中規模最大、是司令的指揮臺。
  黃埔軍校史跡豐富,山水相隔,已初步重現劃昔日風姿,是遊覽的好去處,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地方。
  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在中國共産黨和蘇聯幫助下創辦的一所新型的軍事政治學校。1924年6月16日舉行開學典禮、孫中山在開學演講中提出“創造革命軍,來輓救中國的危亡”作為辦校宗旨。軍校有三位最高的領導人,他們是校總理孫中山、校長蔣介石、黨代表廖仲愷。軍校在長洲島共辦了7期,1930年遷往南京,後又遷往成都和臺灣。
  門票:15元,學生10元,70歲以上免票。60歲以上70歲以下憑退休證減10元
百科大全 Wikipedia Encyclopedia
  Huangpu Junxiao jiuzhi
  黃埔軍校舊址
  Site of the Huangpu Military Academy
  在廣東省廣州市東南20公裏珠江中的黃埔長洲島上,通稱黃埔軍校。創辦於1924年5月,初名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1926年3月改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1928年又改名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後,軍校於1930年 9月奉命停辦。國共合作期間軍校由孫中山兼任校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任國民黨代表。中國共産黨人周恩來、熊雄先後任政治部主任,惲代英、蕭楚女、張秋人、聶榮臻和葉劍英等分別擔任重要工作。校內分步兵、 炮兵、 工兵、輜重兵、憲兵、政治等科。至1927年 3月,軍校及各分校畢業和在校學生共 3萬多人,1~4 期畢業生共 4981人。軍校師生在支援工農運動、東徵和北伐戰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軍校舊址幾經滄桑, 原有建築多經改建或重建。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軍校大門是一座兩柱牌坊式建築,上挂“陸軍軍官學校”橫匾。抗日戰爭時期曾被炸毀。1964年按原貌重建。孫中山故居位於大門西側,是一幢 2層樓房,平面長方形,占地面積 345平方米。1917年孫中山南下護法和創辦軍校時,曾在此居住。孫總理紀念碑位於孫中山故居南面山崗上,1930年建成,碑身呈方塔形,頂端立孫中山銅像,四面分別鎸刻碑名、總理訓詞、總理像贊和孫中山“和平奮鬥救中國”口號。俱樂部在孫中山故居西南面,建於1926年。俱樂部西南面為軍校兩次東徵軍閥陳炯明犧牲的烈士墓。墓園建於1926年,規模宏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人民政府對軍校部分建築作了維修復原。1984年成立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
  (張以澧)
包含詞
廣州黃埔軍校舊址中國黃埔軍校舊址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