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植物 : 中草藥 : 民間偏方 : 動物 : 林業樹種 > 麻黃
目錄
·常緑小灌木,莖細長,叢生,葉子對生﹐鱗片狀,帶紅紫色,雌雄異株,種子圓形,莖為提製麻黃素的原料 A small evergreen shrub, stems slender, clumping, leaves on the students, scaly, reddish purple, dioecious, seed round, stems to distill the raw materials of ephedrine·北宋末南宋初兩浙一帶民間對摩尼教首領的稱呼 The early Southern Song Dynasty Northern Song Dynasty at the end of the Manichaean Liangzhe leaders around the titles of civil·基本信息 Basic information
·品種考證 Variety of research·化學研究 Chemical Research·藥理研究 Pharmacological studies
·藥典標準 Pharmacopoeia Standard·中醫經驗 Chinese experience·各傢論述 Discusses various
·No. 10·No. 11·基本信息 Basic information
·別名大全 Alias ​​Daquan·藥典標準 Pharmacopoeia standards·藥方選錄 _Select_ed prescription
·藥性歌訣 Verses herbs·藥名由來 Origin of name of the drug·中國藥典2005版 Chinese Pharmacopoeia 2005 edition
·中草藥·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草業百科 Grass 百科
·英文解釋·近義詞·包含詞
·更多結果...
常緑小灌木,莖細長,叢生,葉子對生﹐鱗片狀,帶紅紫色,雌雄異株,種子圓形,莖為提製麻黃素的原料 A small evergreen shrub, stems slender, clumping, leaves on the students, scaly, reddish purple, dioecious, seed round, stems to distill the raw materials of ephedrine
  常緑小灌木,莖細長,叢生,葉子對生,鱗片狀,帶紅紫色,雌雄異株,種子圓形,莖為提製麻黃素的原料。《神農本草經》捲二:“麻黃,味苦溫,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欬逆上,除寒熱,破癥堅積聚,一名沙竜。”
北宋末南宋初兩浙一帶民間對摩尼教首領的稱呼 The early Southern Song Dynasty Northern Song Dynasty at the end of the Manichaean Liangzhe leaders around the titles of civil
  北宋 末 南宋 初兩 浙 一帶民間對摩尼教首領的稱呼。 宋 莊季裕 《雞肋編》捲上:“其魁謂之魔王,為之佐者,謂之魔翁、魔母……俗誤以魔為麻,謂其魁為麻黃,或云易魔王之稱也。”
基本信息 Basic information
  【處方名】麻黃,策敦木
  【性味與歸經】 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
  【功能與主治】
  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用於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蜜麻黃潤肺止咳,多用於表癥已解,氣喘咳嗽。
  【應用】
  1. 用於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身疼痛,鼻塞,無汗,脈浮緊等表實證。本品能宣肺氣,開腠理,散風寒,以發汗解表。常與桂枝相須為用,增強發汗解表力量,如麻黃湯。
  2. 用於風寒外束,肺氣壅遏所致的喘咳證。能開宣肺氣,散風寒而平喘。與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湯,可增強平喘功效;若兼內有寒飲,可配伍細辛、幹薑、半夏等,以溫化寒飲而平喘止咳,如小青竜湯;若屬熱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與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湯。
  3. 用於水腫而兼表證,本品發汗利水,有助於消散水腫,常與生薑、白术等同用,如越婢加術湯。
  4、取麻黃溫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應藥物可以治風濕痹痛及陰疽、痰核等證。
  【用量用法】 2—9g。宜先煎。解表生用,平喘炙用或生用。
  【註意事項】 本品發汗力較強,故表虛自汗及陰虛盜汗,喘咳由於腎不納氣者均應忌用。
品種考證 Variety of research
  麻黃始載於《本經》,列為中品。《別錄》謂:“麻黃生晉地及河東。立秋采莖陰幹,令青。”陶弘景雲:“今出青州、彭城、滎陽、中牟者為勝,色青而多沫。”蘇敬雲:“鄭州鹿臺及關中沙苑河旁沙洲上太多。其青、徐者今不復用,同州沙苑最多也。”段成式《酉陽雜俎》雲:“麻黃莖端開花,花小而黃,簇生。子如覆盆子,可食。至鼕枯死如草,及春卻青。”蘇頌雲:“今近京多有之,以滎陽、中牟者為勝。苗春生,至夏五月則長及一尺已來。梢上有黃花,結實如百合瓣而小,又似皂莢子,味甜,微有麻黃氣,外皮紅裹人,子黑。根紫赤色。俗說有雌雄二種,雌者於三月、四月內開花,六月內結子,雄者無花不結子。至立秋後收采其莖陰幹,令青。”以上記述的産地與現在麻黃産地基本一致,所述植物形態極似草麻黃
化學研究 Chemical Research
  麻黃主要成分為生物鹼(1%-2%).總生物鹼的80%-85%為麻黃鹼(左旋麻黃鹼,l-ephedrine);其次為偽麻黃鹼(d-pseudo-ephedrine,以及微量的l-n-甲基麻黃鹼(l-n-methyl-ephedrine)、d-n-甲基偽麻黃鹼(d-n-methyl-pseudo-ephedrine)、去甲基麻黃鹼(l-nor-ephedrine)、去甲基偽麻黃鹼(d-nor-pseudo-ephedrine)和麻黃次鹼(ephedine,麻黃定)等;麻黃含有少量揮發油,油中含i-a-鬆油醇(i-a-terpineol,萜品烯醇)、2, 3,5,6-四甲基毗嗪(2,3,5,6-tetramethylpyrazine),尚含鞣質等。
藥理研究 Pharmacological studies
  發汗
  ① 有效成分 揮發油、麻黃鹼。
  ② 條件 溫服、溫熱條件。
  ③ 作用機理:•阻礙汗腺導管對鈉離子的重吸收→汗腺分泌↑;•興奮中樞,外周α受體。
  平喘
  ① 有效成分 麻黃鹼、偽麻黃鹼、揮發油、此外,2,3,5,6-四甲基吡嗪 l-α-萜品烯醇。
  ② 機理
  促進na和adr的釋放。
  本身激動β-r→激活ac→促進camp産生。
  阻止過敏介質的釋放。
  促進pge的釋放。
  直接興奮α-腎上腺素受體→血管收縮→粘膜腫脹減輕。
  抑製抗體産生。
  ③ 作用特點 緩慢、溫和、持久,可以口服。
  利尿
  ① 有效成分 d-偽麻黃鹼。
  ② 作用 尿量增加。
  ③ 機理
  擴張腎血管→增加腎血流量。
  阻礙腎小管對鈉離子的重吸收。
  抗炎、抗過敏
  ① 有效成分 偽麻黃鹼、甲基麻黃鹼、麻黃鹼。
  ② 作用機理
  抑製過敏遞質釋放;
  溶血素減少,呈抗補體作用。
  鎮咳、祛痰
  ① 作用強度 為可待因的1/20。
  ② 有效成分 萜品烯醇,麻黃揮發油。
  解熱、抗菌、抗病毒
  ① 有效成分 揮發油。
  ② 抗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甲、乙型溶血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雙球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大腸桿菌、奈瑟雙球菌。
  ③ 抗病毒 流感病毒。
藥典標準 Pharmacopoeia Standard
  本品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 ephedra sinica stapf 、中麻黃 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 mey. 或木賊麻黃 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乾燥草質莖。秋季采割緑色的草質莖,曬幹。
  【性狀】
  草麻黃 呈細長圓柱形,少分枝;直徑1~2mm。有的帶少量棕色木質莖。表面淡緑色至黃緑色,有細縱脊綫,觸之微有粗糙感。節明顯,節間長2~6cm。節上有膜質鱗葉,長3~4mm;裂片2 (稀 3),銳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麯,基部聯合成筒狀,紅棕色。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略呈纖維性,周邊緑黃色,髓部紅棕色,近圓形。氣微香,味澀、微苦。
  中麻黃 多分枝,直徑1.5~3mm,有粗糙感。節間長2~6cm,膜質鱗葉長2~3mm,裂片3 (稀 2),先端銳尖。斷面髓部呈三角狀圓形。
  木賊麻黃 較多分枝,直徑1~1.5mm,無粗糙感。節間長1.5~3cm。膜質鱗葉長 1~2mm ;裂片2 (稀3 ),上部為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麯,基部棕紅色至棕黑色。
  【鑒別】
  (1) 本品橫切面:草麻黃 表皮細胞外被厚的角質層;脊綫較密,有蠟質疣狀凸起,兩脊綫間有下陷氣孔。下皮纖維束位於脊綫處,壁厚,非木化。皮層較寬,纖維成束散在。中柱鞘纖維束新月形。維管束外韌型,8~10 個。形成層環類圓形。木質部呈三角狀。髓部薄壁細胞含棕色塊;偶有環髓纖維。表皮細胞外壁、皮層薄壁細胞及纖維均有多數微小草酸鈣砂晶或方晶。
  中麻黃 維管束12~15個。形成層環類三角形。環髓纖維成束或單個散在。
  木賊麻黃 維管束8~10 個。形成層環類圓形。無環髓纖維。
  (2) 取本品粉末0.2g,加水5ml 與稀????酸1~2滴,煮沸2~3分鐘,濾過。濾液置分液漏鬥中,加氨試液數滴使呈鹼性,再加氯仿5ml,振搖提取。分取氯仿液,置二支試管中,一管加氨製氯化銅試液與二硫化碳各5 滴,振搖,靜置,氯仿層顯深黃色;另一管為空白,以氯仿5 滴代替二硫化碳5 滴,振搖後氯仿層無色或顯微黃色。
  (3) 取本品粉末1g,加濃氨試液數滴,再加氯仿10ml,加熱回流 1小時,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甲醇2ml 充分振搖,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酸麻黃鹼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 含1mg 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甲醇-濃氨試液 (20:5:0.5)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茚三酮試液,在105℃ 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紅色斑點。
  【含量測定】
  取本品細粉約5g,精密稱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濃氨試液3ml 、乙醇10ml與乙醚20ml,放置24小時,加乙醚置水浴上加熱回流 4小時至生物鹼提盡,將提取液移置分液漏鬥中,容器用少量乙醚洗滌,洗液並入分液漏鬥中,加0.5mol/l????酸溶液振搖提取5 次(20ml、10ml、10ml、10ml、10ml),合併酸液,濾過,濾液加氫氧化鈉試液使呈鹼性,加氯化鈉飽和,用乙醚振搖提取5 次(20ml、10ml、10ml、10ml、10ml),合併乙醚液,用氯化鈉飽和溶液洗滌3 次,每次5ml ,合併洗液,再用乙醚10ml振搖提取,合併前後二次乙醚液,精密加入硫酸滴定液(0.01mol/l)30ml ,振搖提取,靜置使分層。分取酸液,乙醚液再用水提取3 次,每次5ml,合併酸液與水液,置水浴上加熱,除去微量乙醚,放冷,加甲基紅指示液2 滴,用氫氧化鈉滴定液(0.02mol/l) 滴定。每1ml 的硫酸滴定液(0.01mol/l) 相當於3.305mg 的麻黃鹼(c10h15no)。
  本品含生物鹼以麻黃鹼(c10h15no)計,不得少於0.80%。
  【炮製】 麻黃 除去木質莖、殘根及雜質,切段。
  蜜麻黃麻黃段,照蜜炙法(附錄Ⅱ d)炒至不粘手。
  每 100kg麻黃,用煉蜜20kg。
  【性味與歸經】 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
  【功能與主治】 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用於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蜜麻黃潤肺止咳。多用於表癥已解,氣喘咳嗽。
  【用法與用量】 2~9g 。
  【貯藏】 置通風乾燥處,防潮。
中醫經驗 Chinese experience
  麻黃的主要功用有四:1. 發汗散寒;2. 宣肺平喘;3. 行水消腫;4. 散陰疽,消癥結。由於臨床上最常用為辛溫發汗藥, 所以一般都歸在發散風寒藥中。
  麻黃除了辛溫發汗、解表散寒以外,並有明顯的宣肺平喘作用。凡是風寒外侵、毛竅束閉而致肺氣不得宣通的外感喘咳,都可用麻黃治療。即使是表證已解,但仍喘咳的,還可以繼續用麻黃治療,這時可改用炙麻黃。生麻黃發汗解表的效力大,炙麻黃發汗力小而平喘止咳的效果較好。用麻黃治療喘咳,最好配上杏仁。麻黃宣通肺氣以平喘止咳,杏仁降氣化痰以平喘止咳,麻黃性剛烈,杏仁性柔潤,二藥合用,可以增強平喘止咳的效果,所以臨床上有“麻黃以杏仁為臂助”的說法。喘咳的病人,如出現肺熱的證侯(痰黃稠、喉燥咽幹、口鼻氣熱、遇熱則喘咳加重、苔黃、脈數等),則需加入生石膏,或黃芩、知母等,以清肺熱而平喘。常用的方劑如麻杏石甘湯、定喘湯等,可資參考。
  麻黃除瞭解表平喘之外,還可以用它行水消腫。主要用於上半身水腫明顯的,或頭面四肢水腫或急性水腫兼有表證的治療。麻黃可以溫宣肺氣、開發腠理、助上焦水氣宣化而達到行水消腫的作用。用麻黃治水腫,可能出現以下情況:水從汗解而消腫;?小便增多而消腫;?大便水瀉而消腫;?身有微汗出而小便明顯增多而水腫消退。這與“肺主皮毛、肺布津液下輸膀胱、肺與大腸相表裏,水腫病其本在腎,其標在肺”等理論有關。近些年來,根據這些經驗,用越婢加術湯(麻黃、生石膏、蒼術、甘草、生薑、大棗)加減,治療腎炎病的水腫,也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麻黃配熟地、白芥子、當歸等可以散陰疽,消癥結。麻黃溫通發散,氣味輕清,外可宣透皮毛腠理,內可深入積痰凝血,《神農本草經》有“破癥堅積聚”的記載。《外科全生集》的陽和湯(麻黃、熟地、白芥子、鹿角膠、炮薑炭、肉桂、甘草)就是把麻黃(五分)、熟地(一兩)同用,來消散陰疽、痰核、流註結塊的最好例子,並摸出了“麻黃得熟地而不表,熟地見麻黃而不膩”的經驗。
  根據這些經驗,我曾用麻黃、熟地、白芥子、桂枝、紅花、鹿角霜、炙山甲等隨證加減,治療過肢端動脈痙攣病、閉塞性脈管炎等病,確能取得一定的療效,僅供參考。
  麻黃的用量一般是七、八分至二、三錢之間。治療水腫時常比一般用量較大,可由三錢漸加至五錢,個別的還有時用到七、八錢,這時要配用生石膏八錢至一兩半左右(生石膏與麻黃之比約為 3:1 ),以減少麻黃的發汗作用而達到宣肺利尿的作用。
  註意,肺虛作喘、外感風熱、單臌脹、癰、癤等證,均不可用麻黃
各傢論述 Discusses various
  1. 李杲: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六淫有餘之邪,客於陽分皮毛之間,腠理閉拒,營衛氣血不行,故謂之實,二藥輕清,故可去之。
  2.《湯液本草》:夫麻黃治衛實上藥,桂枝治衛虛之藥。桂枝、麻黃,雖為太陽證藥,其實榮衛藥也。肺主衛(為氣),心主榮(為血),敵麻黃為手太陰之劑,桂枝為手少陰之劑。故傷寒傷風而嗽者,用麻黃桂枝,即湯液之源也。
  3.《本草經疏》:麻黃,輕可去實,故療傷寒,為解肌第一。專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氣者,蓋以風寒濕之外邪,客於陽分皮毛之間,則腠理閉拒,榮衛氣血不能行,故謂之實,此藥輕清,故能去其壅實,使邪從表散也;咳逆上氣者,風寒鬱於手太陰也;寒熱者,邪在表也;五髒邪氣緩急者,五緩六急也;風脅痛者,風邪客於脅下也,斯皆衛實之病也。衛中風寒之邪既散,則上來諸證自除矣。其日消赤黑斑毒者,若在春夏,非所宜也。破堅積聚,亦非發表所能。潔古雲:去榮中寒邪,泄衛中風熱,乃確論也。多服令人虛,走散真元之氣故也。
  4.《本草通玄》:麻黃輕可去實,為發表第一藥,惟當鼕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為相宜。雖發熱惡寒,苟不頭疼、身痛、拘急、脈不浮緊者,不可用也。雖可汗之癥,亦當察病之重輕,人之虛實,不得多服。蓋汗乃心之液,若不可汗而誤汗,雖可汗而過汗,則心血為之動搖,或亡陽,或血溢而成壞癥,可不兢兢緻謹哉。
  5.《本草正》:麻黃以輕揚之味,而兼辛溫之性,故善達肌表,走經絡,大能表散風邪,法除寒毒。一應溫疫、瘧疾、瘴氣、山嵐,凡足三陽表實之證,必宜用之。若寒邪深入少陰、厥陰筋骨之間,非用麻黃、官桂不能逐也。但甩此之法,自有微妙,則在佐使之間,或兼氣藥以助力,可得衛中之汗;或兼血藥以助液,可得營中之汗;或兼溫藥以肋陽,可逐陰凝之寒毒;或兼寒藥以助陰,可解炎熱之瘟邪;此實傷寒陰瘧傢第一要藥,故仲景諸方,以此為首,實千古之獨得者也。今見後人多有畏主力毒藥而不敢用,又有謂夏月不宜用麻黃者,皆不達。雖在李氏有雲,若過發汗則汗多亡陽,若自汗表虛之人,用之則脫人元氣,是皆過用及誤用而然,若陰邪深入,則無論鼕夏,皆所最宜,又何過之有。此外如手太陰之風寒咳嗽,手少陰之風熱斑疹,足少陰之風水腫脹,足厥陰之風痛、目痛,凡宜用散者,惟斯為最。然柴鬍、麻黃俱為散邪要藥,但陽邪宜柴鬍,陰邪宜麻黃,不可不察也。
  6.《藥品化義》:麻黃,為發表散邪之藥也。但元氣虛及勞力感寒或表虛者,斷不可用。若誤用之,自汗不止,筋惕肉矚,為亡陽癥。至若春分前後,元府易開,如患足太陽經癥,波時寒變為溫病,量力減用,人六神通解散,通解表裏之邪,則榮衛和暢。若夏至前後,陽氣浮於外,膚膜開泄,人皆氣虛,如患足太陽經癥,寒又變熱癥,不可太發汗,使其元氣先泄,故少用四、五分人雙解散,微解肌表,大清其裏。此二者乃劉河間《元機》之法,卓越千古。若四時感暴風寒,閉塞肺氣,咳嗽聲啞,或鼻塞胸滿,或喘急痰多,用人三拗湯以發散肺邪,奏功甚捷。剖jl疹子,當解散熱邪,以此同杏仁發表情肺,大有功效。
  7.《醫學衷中參西錄》:受風水腫之癥,《金匱》治以越婢湯,其方以麻黃為主,取其能法風兼能利小便也。愚平素臨癥用其方,服藥後果能得汗,其小便即頓能利下,而腫亦遂消。東人三浦博士,用麻黃十瓦,煎成水一百瓦,為一日之量,分三次服下,治慢性腎炎小便不利及腎髒萎縮小便不利,用之有效有不效,以其癥之涼熱虛實不同,不知用他藥佐之以盡麻黃之長也。試觀《金匱》水氣門越婢湯,麻黃鋪以石膏,因其脈浮有熱也(脈浮固係有風,實亦有熱);麻黃附子湯輔以附子,因其脈沉而寒也;通變化裁,息息與病機相符,是真善用麻黃者矣。古方中用麻黃,皆先將麻黃煮數沸吹去浮沫,然後納他藥,蓋以其所浮之沫發性過烈,去之所以使其性歸和平也。麻黃帶節發汗之力稍弱,去節則發汗之力較強,今時用者,大抵皆不去節。至其根則純係止汗之品,本是一物,而其根莖之性若是迥殊,非經細心實驗,何以知之陸九芝謂:麻黃用數分,即可發汗。此以治南方之人則可,非所論於北方也。蓋南方氣暖,其人肌膚薄弱,汗最易出,故南方有麻黃不過錢之語。北方若至塞外,氣候寒冷,其人之肌膚強厚;若更為出外勞碌,不避風霜之人,又當嚴寒之候,恆用至七八錢始得汗者。夫用藥之道,貴因時、因地、因人,活潑斟酌,以勝病為主,不可拘於成見也。
  8.《本草正義》:麻黃輕清上浮,專疏肺鬱,宣泄氣機,是為治感第一要藥,雖曰解表,實為開肺,雖曰散寒,實為泄邪,風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溫熱亦無不賴之以宣通。觀於《本草》主中風傷寒,去邪熱氣,除寒熱之說,及後人並治風熱斑疹,熱痹不仁,溫瘧嵐瘴,其旨可見。且仲景麻黃湯之專主太陽病寒傷營者,以麻黃與桂枝井行,乃為散寒之用,若不與桂枝同行,即不專主散寒發汗矣。抑麻黃之泄肺,亦不獨疏散外來之邪也,苟為肺氣鬱窒,治節無權,即當惜其輕揚,以開痹着,如仲景甘草麻黃湯之治裏水黃腫,《千金》麻黃醇酒湯之治表熱黃疽,後人以麻黃治水腫氣喘,小便不利諸法,雖曰皆取解表,然以開在內之閉塞,非以逐在外之感邪也。又凡寒邪鬱肺,而鼻塞音啞;熱邪窒肺,而為濁涕鼻淵;水飲漬肺,而為面浮喘促;火氣的肺,而為氣熱息粗,以及燥火內烙,新涼外束,幹咳嗑燥等證,無不恃以為疏達肺金,保全清肅之要務,較之杏、貝苦降,桑皮、杷葉等之遏抑閉塞者,功罪大是不侔。麻黃性質最輕,氣味又淡,《本草》雖曰苦溫,亦因其功用而懸擬之,不過言其溫和升發之義耳。乃流俗畏之,幾以為大溫大熱之藥,則李瀕湖《綱目》性熱一言誤之也。而繆氏《經疏》更為過甚之詞,競有味大辛、氣大熱之說。不知麻黃發汗,必熱服溫覆,乃始得汗,不加溫覆,並不作汗,此則治驗以來,鑿鑿可據者。且亦惟寒邪在表,乃宜少少取汗,以解表邪之寒熱。若用以泄肺開暗,亦且無取平得汗,而奏效甚捷,何況輕揚之性,一過無餘,亦必不能大汗頻仍,留戀藥力,釀力巨患。
  9.《本經》: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堅積聚。
  10.《別錄》:主五髒邪氣緩急,風脅痛,字乳餘疾。上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惡氣,消赤黑斑毒。
  11.《藥性論》:治身上毒風頑痹,皮肉不仁。
  12.《日華子本草》:通九竅,調血脈,禦山嵐瘴氣。
  13.《珍珠囊》:泄衛中實,去營中寒,發太陽、少陰之汗。
  14.《滇南本草》:治鼻竅閉塞不通、香臭不聞,肺寒咳嗽。
  15.《綱目》:散赤口腫痛,水腫,風腫,産後血滯。
  16.《科學的民間藥草》:治氣喘,幹草熱,百日咳,氣管支炎等。
  17.《現代實用中藥》:對關節疼痛有效。
  18.《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治腹痛,下痢,疝氣,目疾及感冒。
No. 10
  麻黃
  (《本經》)
  【異名】竜沙(《本經》),卑相、卑????(《別錄》),狗骨(《廣雅》)。
  【來源】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木賊麻黃或中麻黃的草質莖。
  【植物形態】①草麻黃,又名:華麻黃
  多年生草本狀小灌木,高30~70釐米。木質莖匍匐臥於土中;草質莖直立,黃緑色,節間細長,長2~6釐米,直徑1~2毫米。鱗葉膜質,鞘狀,長3~4毫米,下部1/3~2/3合生,圍繞莖節,上部2裂,裂片銳三角形,中央有2脈。花成鱗球花序,雌雄異株,少有同株者;雄花序闊卵形,通常3~5個成復穗狀,頂生及側枝頂生,稀為單生;苞片3~5對,革質,邊緣膜質,每苞片內各有1雄花;雄花具無色膜質倒卵形筒狀假花被;雄蕊6~8,伸出假花被外,花藥長方形或倒卵形,聚成一團,花絲合生1束;雌花序多單生枝瑞,卵圓形;苞片4~5對,緑色,革質,邊緣膜質,最上1對合生部分占1/2以上,苞片內各有1雌花;雌花有厚殼狀假花被,包圍胚珠之外,珠被先端延長成細長筒狀直立的珠被管,長1~1.5毫米。雌花序成熟時苞片增大,肉質,紅色,成漿果狀。種子2枚,卵形。花期5月。種子成熟期7月。
  生長於乾燥高地、山崗、幹枯河床或山田中。分佈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內蒙古等地。
  ②木賊麻黃
  小灌木,高70~100釐米。木質莖粗大,直立;草質莖節間纖細而短,通常長1.5~2.5釐米,直徑1~1.5毫米。鱗葉膜質鞘狀,下部3/4合生,上部通常2裂,鈍三角形。雄花序多單生,或3~4集生於節上,有苞片3~4對,基部約1/3合生;假花被窄倒卵形,雄蕊6~8;雌花序單生,常在節上成對,花序窄橢圓形,苞片3對,最上1對約2/3合生,胚珠1~2,珠被管長1.5~2.5毫米,常略彎麯。雌花序成熟時成肉紅色漿果狀,有短柄。種子多為1枚,窄長卵形。花期6~7月。種子成熟期8~9月。
  生長於乾燥山地及山壁石縫中。主要分佈河北、山西、陝西、內蒙古、甘肅、新疆、四川西部等地。
  ③中麻黃
  灌木,高達1米以上。莖枝較前兩種粗壯,草質莖對生或輪生,常被白粉,節間長3~6釐米,直徑2~3毫米。鱗葉膜質鞘狀,下部2/3合生,上部3裂(稀2裂),裂片鈍三角形或三角形。雄花序數個簇生節上,卵形;苞片3片1輪,有5~7輪,或2片對生,共有5~7對;假花被倒卵形或近圓形;雄蕊5~8,花絲完全合生,或大部分為2束;雌花序3個輪生或2個對生於節上,長橢圓形;苞片3~5輪或3~5對,最上1輪或1對苞片有雌花2~3,珠被管長1.5~2.5毫米,常蠃旋狀彎麯;雌花序成熱時紅色肉質,常被白粉。種子2~3。
  生長於多沙地帶、沙漠或乾燥山地。分佈吉林、遼寧、河北、山西、內蒙古、陝西、甘肅、新疆、青海、四川等地。
  以上植物的根(麻黃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採集】8~10月間割取緑色細枝,或連根拔起,去淨泥土及根部,放通風處晾幹或晾至6成幹時,再曬幹。放置乾燥通風處,防潮防黴。
  【藥材】①草麻黃
  又名:田麻黃。莖呈細長圓柱形而微扁,少分枝,直徑約1~2毫米,通常切成長約2~3釐米的小段。表面淡緑色至黃緑色,有細縱走棱綫,手觸之微有粗糙感,節明顯,節間長2.5~6釐米。節上有膜質鱗葉2片(稀3片),長約3~4毫米,上部灰白色,銳長,三角形,尖端反麯,基部棕紅色,連合成筒狀。莖質脆,易折斷,斷面略纖維性,外圈為緑黃色,中央髓部呈紅棕色。氣微香,味微苦澀。
  ②木賊麻黃
  莖呈細長圓柱形,多分枝,較草麻黃稍細,直徑約1~1.5毫米。表面草緑色至黃緑色,有縱走棱綫,手觸之無粗糙感,節間長1.5~3釐米。節上有2片(稀3片)膜質鱗葉,長約1~2毫米,上部為短三角形,灰白色,尖端多不反麯,基部棕紅至黑棕色,連合成筒狀。其他與上種相似。
  ③中麻黃
  呈細長圓柱形,直徑為1.5~3毫米,全草呈黃緑色,節上的膜質鱗葉為3片輪生,長約2~3毫米。灰白色,先端銳尖,節間長2~6釐米,手觸之有粗糙感。
  三者均以乾燥、莖粗、淡緑色、內心充實、味苦澀者為佳。
  主産山西、河北、甘肅、遼寧、內蒙古、新疆、陝西、青海、吉林等地。
  除上述品種外,尚有同屬植物矮麻黃(分佈四川、西藏、雲南)、麗江麻黃(分佈雲南、四川)、膜果麻黃(分佈內蒙古、新疆、甘肅、青海)、雙穗麻黃(分佈東北、新矗)等的草質莖,亦作麻黃使用。
  【化學成分】草麻黃莖含生物鹼1~2%,其中40~90%為麻黃鹼,其次為偽麻黃鹼及微量的l-N-甲基麻黃鹼、d-N-甲基偽麻黃鹼、l-去甲基麻黃鹼、d-去甲基偽麻黃鹼、麻黃次鹼;又含兒茶鞣質6%和揮發油,揮發油中含有l-α-鬆油醇。
  木賊麻黃含生物鹼1.15~1.75%,其中主要是麻黃鹼和偽麻黃鹼。本品還含有鞣質、黃酮甙、糊精、菊粉、澱粉、果膠、纖維素、葡萄糖等糖類化合物和草酸、檸檬酸、蘋果酸、延鬍索酸等有機酸類中麻黃含多量麻黃鹼,尚含鞣質、黃酮甙、糊精、菊粉、澱粉、果膠、纖維素、葡萄糖等。
  矮麻黃含總生物鹼(以麻黃鹼計)1.15%,其新鮮葉含蠟0.15%,其中主成分是廿九烷醇、廿九烷、卅烷醇。
  【藥理作用】①麻黃鹼的作用
  ㈠對心血管係統的影響:麻黃鹼的血管收縮作用比較溫和而持久,血管舒張作用很微弱,因此用於鼻粘膜腫脹,收縮作用既長,且無續發性血管擴張作用;能使冠狀血管擴張,增加冠脈流量,與垂體後葉素合用於升壓時,能剋服大量垂體後葉素所引起的冠狀血管收縮及心髒抑製。麻黃鹼的升壓作用緩慢持久,可維持數小時,收縮壓的升高較舒張壓為顯著,舒張壓一般不降低。對於心髒也有強大的興奮作用,但反復應用,或一次應用很大劑量,易於産生抑製;亦可能擾亂心律,但較腎上腺素弱得多;在嚴重器質性心髒病患者,麻黃鹼與洋地黃同用時,則易引起心律紊亂。㈡對中樞的作用:麻黃鹼如用較大治療量即能興奮大腦皮質和皮質下中樞,引起精神興奮、失眠、不安、震顫等癥狀,亦能興奮呼吸中樞及血管運動中樞,在麻醉藥中毒時有蘇醒作用,且可用於發作性睡眠病。㈢對平滑肌的影響:麻黃鹼對支氣管平滑肌的解痙作用較持久,特別在支氣管處於痙攣狀態時其作用更顯著;作用於虹膜輻狀肌可使瞳孔擴大,也能使胃腸道肌肉鬆弛,抑製蠕動,但能增加膀胱括約肌的張力,這對遺尿癥是有利的;它還可興奮離體子宮,但對正常婦女及月經睏難者則可減少子宮活動。㈣其他:麻黃鹼對骨胳肌有抗疲勞作用,能促進被箭毒所抑製的神經肌肉間的傳導,可用於重癥肌無力的治療;還可引起高血糖,但其作用較弱而不恆定。麻黃鹼及麻黃總生物鹼對正常及發熱描均不表現發汗作用,在一般情況下,麻黃鹼對人不能誘發出汗,但當人處在高溫環境中,此時用麻黃鹼50~60毫剋1.5~2小時後,汗液分泌要比來用麻黃鹼者更快更多,而皮下註射麻黃鹼的局部皮膚,並不引起特殊的汗分泌,因此,麻黃鹼的這種作用,可能係中樞性的。㈤麻黃鹼的作用原理:麻黃鹼的作用屬於混合型,大部分是由於同腎上腺素能受體結合而産生的直接作用,小部分由於促進介質釋放的間接因素。麻黃鹼反復應用時易産生快速耐受性,作用迅速減弱,最後可以完全無效,經數小時後可以恢復,在快速耐受形成的機理中,也具有直接與間接兩種因素,有人用離體傢兔主動脈條進行實驗,認為麻黃鹼除作用於腎上腺素能受體外,對主動脈平滑肌尚可能有其他作用受體;也有人提出去氧麻黃鹼的急速耐受與中樞調節有關,但破壞中腦外側網狀核並無影響。
  ②偽麻黃鹼的作用
  在升壓作用,收縮鼻粘膜血管之作用方面,麻黃鹼最強,人工合成的消旋麻黃鹼次之,偽麻黃鹼最弱。毒性亦以麻黃鹼最強(100),消旋麻黃鹼次之,偽麻黃鹼最弱(56.5)。偽麻黃鹼較麻黃鹼有顯著利尿作用,用水、????水及尿素後,更進一步增加尿量排出,但對麻醉狗則尿量反而減少,對輕癥實驗性腎小管性腎炎之犬仍然産生利尿反應,嚴重者則無利尿作用。離體兔肺灌流實驗表明,偽麻黃鹼極稀的溶液及濃溶液均使支氣管鬆弛,中等濃度則使支氣管肌收縮,而甲基麻黃鹼任何濃度均能舒張支氣管平滑肌。
  ③麻黃次鹼的作用
  麻黃次鹼能降低血壓,增加離體豚鼠子宮的收縮及離體兔腸的蠕動,麻黃根浸膏靜脈註射於貓及傢兔亦有降壓作用。
  ④草麻黃中提得的麻黃揮發油,在體外試驗對流感病毒有抑製作用,給感染A型、PR8型流感病毒的小白鼠皮下註射有治療作用(存活日期增加,肺損傷降低)。麻黃油乳劑對肌註消毒牛乳引起人工發熱的傢兔,有解熱作用,麻黃揮發油及其主要成分鬆油醇,對正常小白鼠體溫均有降溫作用,但麻黃揮發油作用不如鬆油醇明顯。麻黃揮發油乳劑灌胃、肌註、腹腔註射對正常及發熱貓均不表現發汗作用(以足蹠部有無潮濕及汗珠為指標),對發熱病人亦無發汗作用。一定劑量的麻黃鹼能對抗麻黃油乳劑引起的小鼠鎮靜作用及兔全身肌肉癱瘓現象,對蟾蜍心髒,麻黃油乳劑衹表現抑製作用,麻黃鹼並不能拮抗此作用,麻黃油乳劑在不影響肌緊張的劑量時,對兔呼吸運動呈先興奮後抑製。麻黃揮發油乳劑口服安全度很大,註射於傢兔腹部或耳部皮下組織均有一定時刺激作用,對傢兔眼結膜有較強的刺激作用。麻杏石甘湯在雞胚實驗中對陝中61-l株流感病毒有抗病毒作用,其作用主要為麻黃;石膏、甘草、杏仁對麻黃的抗病毒作用,並不表現協同。麻杏石甘湯,麻黃、甘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以及緑膿桿菌均有一定的抑製作用,以麻黃的作用較強。
  【炮製】麻黃:揀去雜質,去盡木質莖及殘根,用水洗淨,微潤後切段,乾燥即得。麻黃絨:取已經加工切碎的淨麻黃放在碾槽裏,研至纖維疏鬆成絨狀。蜜麻黃:取麻黃段,加煉熟的蜂蜜與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麻黃段100斤,用煉熟蜂蜜10~15斤)
  《本草備要》:"用醋湯略泡,曬幹備用。亦有用蜜炒者。"
  【性味】辛苦,溫。
  ①《本經》:"味苦,溫。"
  ②《藥性論》:"味甘,平。"
  ③《醫學啓原》:"《主治秘要》雲,性溫,味甘辛。"
  【歸經】入肺、膀胱經。
  ①《珍珠囊》:"入手大陰。"
  ②《湯液本草》:"入足太陽經,走手少陰。"
  ③《藥品化義》:"入肺、大腸、包絡、膀胱四經。"
  【功用主治】發汗,平喘,利水。治傷寒表實,發熱惡寒無汗、頭痛鼻塞、骨節疼痛;咳嗽氣喘;風水浮腫,小便不利;風邪頑痹,皮膚不仁,風疹瘙癢。
  ①《本經》:"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
  ②《別錄》:"主五髒邪氣緩急,風脅痛,字乳餘疾。止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惡氣,消赤黑斑毒。"
  ③《藥性論》:"治身上毒風頑痹,皮肉不仁。"
  ④《日華子本草》:"通九竅,調血脈,禦山嵐瘴氣。"
  ⑤《珍珠囊》:"泄衛中實,去營中寒,發太陽、少陰之汗。"
  ⑥《滇南本草》:"治鼻竅閉塞不通、香臭不聞,肺寒咳嗽。"
  ⑦《綱目》:"散赤目腫痛,水腫,風腫,産後血滯。"
  ⑧《科學的民間藥草》:"治氣喘,幹草熱,百日咳,氣管支炎等。"
  ⑨《現代實用中藥》:"對關節疼痛有效。"J
  ⑩《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治腹痛,下痢,疝氣,目疾及感冒。"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宜先煎,去水面浮沫),0.5~2錢;或入丸、散。
  【宜忌】凡素體虛弱而自汗、盜汗、氣喘者,均忌服。
  ①《本草經集註》:"厚樸為之使。惡辛夷、石韋。"
  ②《別錄》:"不可多服,令人虛。"
  ③《蜀本草》:"白薇為之使。"
  ④《醫學入門》:"傷風有汗及陰虛傷食者禁用。"
  ⑤《本草經疏》:"表虛自汗,陰虛盜汗;肺虛有熱,多痰咳嗽以致鼻塞;瘡疤熱甚,不因寒邪所鬱而自倒靨;虛人傷風,氣虛發喘;陰虛火炎,以致眩暈頭痛;南方中風癱瘓,及平日陽虛腠理不密之人皆禁用。"
  【選方】①治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傷寒論》麻黃湯)
  ②治太陽病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傷寒論》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③治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麻黃(去節)半兩(湯泡),甘草一兩(炙),薏苡仁半兩,杏仁十個(去皮、尖,炒)。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金匱要略》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④治風痹榮衛不行,四肢疼痛:麻黃五兩(去根節了,秤),桂心二兩。上搗細羅為散,以酒二升,慢火煎如餳。每服不計時候,以熱酒調下一茶匙,頻服,以汗出為度。(《聖惠方》)
  ⑤治傷寒熱出表,發黃疸:麻黃三兩,以淳酒五升,煮取一升半,盡服之,溫服汗出即愈。鼕月寒時用清酒,春月宜用水。(《千金方》麻黃淳酒湯)
  ⑥治感冒風邪,鼻塞聲重,語音不出;或傷風傷冷,頭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滿氣短:麻黃(不去節),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各等分。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薑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通口服,以衣被蓋覆睡,取微汗為度。(《局方》三拗湯)
  ⑦治病瘡皰倒黶黑者:麻黃(剪去節)半兩,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乘熱盡服之,避風,伺其瘡復出。一法用無灰酒煎,但小兒不能飲酒者難服,然其效更速。(《本草衍義聲)
  【名傢論述】①李杲:"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六淫有餘之邪,客於陽分皮毛之間,腠理閉拒,營衛氣血不行,故謂之實,二藥輕清,故可去之。"
  ②《湯液本草》:"夫麻黃治衛實之藥,桂枝治衛虛之藥。桂枝、麻黃,雖為太陽證藥,其實榮衛藥也。肺主衛(為氣),心主榮(為血),故麻黃為手太陰之劑,桂枝為手少陰之劑。故傷寒傷風而嗽者,用麻黃桂枝,即湯液之源也。"
  ⑦《本草經疏》:"麻黃,輕可去實,故療傷寒,為解肌第一。專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若邪氣者,蓋以風寒濕之外邪,客於陽分皮毛之間,則腠理閉拒,榮衛氣血不能行,故謂之實,此藥輕清,故能去其壅實,使邪從表散也;咳逆上氣者,風寒鬱於手太陰也;寒熱者,邪在表也;五髒邪氣緩急者,五緩六急也;風脅痛者,風邪客於脅下也,斯皆衛實之病也。衛中風寒之邪既散,則上來諸證自除矣。其曰消赤黑斑毒者,若在春夏,非所宜也。破癥堅積聚,亦非發表所能。潔古雲:去榮中寒邪,泄衛中風熱,乃確論也。多服令人虛,走散真元之氣故也。"
  ④《本草通玄》:"麻黃輕可去實,為發表第一藥,惟當鼕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為相宜。雖發熱惡寒,苟不頭疼、身痛、拘急、脈不浮緊者,不可用也。雖可汗之癥,亦當察病之重輕,人之虛實,不得多服。蓋汗乃心之液,若不可汗而誤汗,雖可汗而過汗,則心血為之動搖,或亡陽,或血溢而成壞癥,可不兢兢緻謹哉。"
  ⑤《本草正》:"麻黃以輕揚之味,而兼辛溫之性,故善達肌表,走經絡,大能表散風邪,祛除寒毒。一應溫疫、瘧疾、瘴氣、山嵐,凡足三陽表實之證,必宜用之。若寒邪深入少陰、厥陰筋骨之間,非用麻黃、官桂不能逐也。但用此之法,自有微妙,則在佐使之間,或兼氣藥以助力,可得衛中之汗;或兼血藥以助液,可得營中之汗;或兼溫藥以助陽,可逐陰凝之寒毒;或兼寒藥以助陰,可解炎熱之瘟邪;此實傷寒陰瘧傢第一要藥,故仲景諸方,以此為首,實千古之獨得者也。今見後人多有畏之為毒藥而不敢用,又有謂夏月不宜用麻黃者,皆不達。雖在李氏有雲,若過發汗則汗多亡陽,若自汗表虛之人,用之則脫人元氣,是皆過用及誤用而然,若陰邪深入,則無論鼕夏,皆所最宜,又何過之有。此外如手太陰之風寒咳嗽,手少陰之風熱斑疹,足少陰之風水腫脹,足厥陰之風痛、目痛,凡宜用散者,惟斯為最。然柴鬍、麻黃俱為散邪要藥,但陽邪宜柴鬍,陰邪宜麻黃,不可不察也。"
  ⑥《藥品化義》:"麻黃,為發表散邪之藥也。但元氣虛及勞力感寒或表虛者,斷不可用。若誤用之,自汗不止,筋惕肉瞤,為亡陽癥。至若春分前後,元府易開,如患足太陽經癥,彼時寒變為溫病,量為減用,入六神通解散,通解表裏之邪,則榮衛和暢。若夏至前後,陽氣浮於外,膚腠開泄,人皆氣虛,如患足太陽經癥.寒又變熱癥,不可太發汗,使其元氣先泄,故少用四、五分入雙解散,微解肌表,大清其裏,此二者乃劉河間《元機》之法,卓越千古。若四時感暴風寒,閉塞肺氣,咳嗽聲啞,或鼻塞胸滿,或喘急痰多,用入三拗湯以發散肺邪,奏功甚捷。若小兒疹子,當解散熱邪,以此同杏仁發表清肺,大有功效。"
  ⑦《醫學衷中參西錄》:"受風水腫之癥,《金匱》治以越婢湯,其方以麻黃為主,取其能祛風兼能利小便也。愚平素臨癥用其方,服藥後果能得汗,其小便即頓能利下,而腫亦遂消。東人三浦博士,用麻黃十瓦,煎成水一百瓦,為一日之量,分三次服下,治慢性腎炎小便不利及腎髒萎縮小便不利,用之有效有不效,以其癥之涼熱虛實不同,不知用他藥佐之以盡麻黃之長也。試觀《金匱》水氣門越婢湯,麻黃輔以石膏,因其脈浮有熱也(脈浮固係有風,實亦有熱),麻黃附子湯輔以附子,因其脈沉而寒也;通變化裁,息息與病機相符,是真善用麻黃者矣。古方中用麻黃,皆先將麻黃煮數沸吹去浮沫,然後納他藥,蓋以其所浮之沫發性過烈,去之所以使其性歸和平也。麻黃帶節發汗之力稍弱,去節則發汗之力較強,今時用者,大抵皆不去節。至其根則純係止仟之品,本是一物,而其根莖之性若是迥殊,非經細心實驗,何以知之?陸九芝謂:麻黃用數分,即可發汗。此以治南方之人則可,非所論於北方也。蓋南方氣暖,其人肌膚薄弱,汗最易出,故南方有麻黃不過錢之語。北方若至塞外,氣候寒冷,其入之肌膚強厚,若更為出外勞碌,不避風霜之人,又當嚴寒之候,恆用至七八錢始得汗者。夫用藥之道,貴因時、因地、因人,活潑斟酌,以勝病為主,不可拘於成見也。"
  ⑧《本草正義》:"麻黃輕清上浮,專疏肺鬱,宣泄氣機,是為治感第一要藥,雖曰解表,實為開肺,雖曰散寒,實為泄邪,風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溫熱亦無不賴之以宣通。觀於《本草經》主中風傷寒,去邪熱氣,除寒熱之說,及後人並治風熱斑疹,熱痹不仁,溫瘧嵐瘴,其旨可見。且仲景麻黃湯之專主太陽病寒傷營者,以麻黃與桂枝並行,乃為散寒之用,若不與桂枝同行,即不專主散寒發汗矣。抑麻黃之泄肺,亦不獨疏散外來之邪也,苟為肺氣鬱窒,治節無權,即當藉其輕揚,以開痹着,如仲景甘草麻黃湯之治裏水黃腫,《千金》麻黃醇酒湯之治表熱黃疸,後人以麻黃治水腫氣喘,小便不利諸法,雖曰皆取解表,然以開在內之閉塞,非以逐在外之感邪也。又凡寒邪鬱肺。而鼻塞音啞:熱邪窒肺,而為濁涕鼻淵;水飲漬肺,而為面浮喘促;火氣灼肺,而為氣熱息粗,以及燥火內燔,新涼外束,幹咳嗌燥等證,無不恃以為疏達肺金,保全清肅之要務,較之杏、貝苦降,桑皮、杷葉等之遏抑閉塞者,功罪大是不侔。""麻黃性質最輕,氣味又淡,《本草》雖曰苦溫,亦因其功用而懸擬之,不過言其溫和升發之義耳。乃流俗畏之,幾以為大溫大熱之藥,則李瀕湖《綱目》性熱一言誤之也。……而繆氏《經疏》更為過甚之詞,竟有味大辛,氣大熱之說。……不知麻黃發汗,必熱服溫覆,乃始得汗,不加溫覆,並不作汗,此則治驗以來,鑿鑿可據者。且亦惟寒邪在表,乃宜少少取汗,以解表邪之寒熱。若用以泄肺開喑,亦且無取乎得汗,而奏效甚捷,何況輕揚之性,一過無餘,亦必不能大汗頻仍,留戀藥力,釀為巨患。"
No. 11
  麻黃
  【來源】單驗方
  【原料】麻黃3剋,生石膏15剋,杏仁3剋,甘草2剋。
  【製法】水煎2次,混合後分上、下午服,每日1劑。
  【用法】
  【功效】據報道,用本方治療夏季熱25例,其中20例,服藥3-5劑後,汗出熱退,癥狀消失,治愈率達80%。
基本信息 Basic information
  [出處]《神農本草經》。
  [中藥材學名]Herbal Ephedrae。
  【處方名】麻黃,策敦木
  【別名】竜沙、狗骨、卑相、卑????
  【基原】本品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 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黃 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x C. A. Mey. 或木賊麻黃 Ephedra equisetina Bge. 的草質莖。
  【性味與歸經】 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
  【功能與主治】
  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用於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蜜麻黃潤肺止咳,多用於表癥已解,氣喘咳嗽。
  【應用】
  1. 用於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身疼痛,鼻塞,無汗,脈浮緊等表實證。本品能宣肺氣,開腠理,散風寒,以發汗解表。常與桂枝相須為用,增強發汗解表力量,如麻黃湯。
  2. 用於風寒外束,肺氣壅遏所致的喘咳證。能開宣肺氣,散風寒而平喘。與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湯,可增強平喘功效;若兼內有寒飲,可配伍細辛、幹薑、半夏等,以溫化寒飲而平喘止咳,如小青竜湯;若屬熱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與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湯。
  3. 用於水腫而兼表證,為宣肺利尿之要藥,本品發汗利水,有助於消散水腫,常與生薑、白术等同用,如越婢加術湯。
  4、取麻黃溫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應藥物可以治風濕痹痛及陰疽、痰核等證。
  【用量用法】 2—9g。宜後下。解表生用,平喘炙用;搗絨緩和發汗,小兒、年老體弱者宜用麻黃絨或灸用。
  【註意事項】 本品發汗力較強,故表虛自汗及陰虛盜汗,喘咳由於腎不納氣的虛喘者均應慎用。
別名大全 Alias ​​Daquan
  【別名】竜沙,卑相,卑監,狗骨,色道麻,結力根,麻黃草,草麻黃,中麻黃,木賊廓黃,山麻黃,川麻黃,田麻黃,華麻黃,木麻黃,西麻黃,朱芯麻。
  【商品名】草麻黃,又名田麻黃、川麻黃、朱芯麻。
  木賊麻黃:又名木麻黃、山麻黃
  中麻黃:為植物中麻黃的草質莖。
  【處方名】麻黃,生麻黃,炙麻黃麻黃絨,淨麻黃,水炙麻黃,蜜炙麻黃等。
藥典標準 Pharmacopoeia standards
  【性狀】
  草麻黃 呈細長圓柱形,少分枝;直徑1~2mm。有的帶少量棕色木質莖。表面淡緑色至黃緑色,有細縱脊綫,觸之微有粗糙感。節明顯,節間長2~6cm。節上有膜質鱗葉,長3~4mm;裂片2 (稀 3),銳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麯,基部聯合成筒狀,紅棕色。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略呈纖維性,周邊緑黃色,髓部紅棕色,近圓形。氣微香,味澀、微苦。
  中麻黃 多分枝,直徑1.5~3mm,有粗糙感。節間長2~6cm,膜質鱗葉長2~3mm,裂片3 (稀 2),先端銳尖。斷面髓部呈三角狀圓形。
  木賊麻黃 較多分枝,直徑1~1.5mm,無粗糙感。節間長1.5~3cm。膜質鱗葉長 1~2mm ;裂片2 (稀3 ),上部為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麯,基部棕紅色至棕黑色。
  【鑒別】
  (1) 本品橫切面:草麻黃 表皮細胞外被厚的角質層;脊綫較密,有蠟質疣狀凸起,兩脊綫間有下陷氣孔。下皮纖維束位於脊綫處,壁厚,非木化。皮層較寬,纖維成束散在。中柱鞘纖維束新月形。維管束外韌型,8~10 個。形成層環類圓形。木質部呈三角狀。髓部薄壁細胞含棕色塊;偶有環髓纖維。表皮細胞外壁、皮層薄壁細胞及纖維均有多數微小草酸鈣砂晶或方晶。
  中麻黃 維管束12~15個。形成層環類三角形。環髓纖維成束或單個散在。
  木賊麻黃 維管束8~10 個。形成層環類圓形。無環髓纖維。
  (2) 取本品粉末0.2g,加水5ml 與稀????酸1~2滴,煮沸2~3分鐘,濾過。濾液置分液漏鬥中,加氨試液數滴使呈鹼性,再加氯仿5ml,振搖提取。分取氯仿液,置二支試管中,一管加氨製氯化銅試液與二硫化碳各5 滴,振搖,靜置,氯仿層顯深黃色;另一管為空白,以氯仿5 滴代替二硫化碳5 滴,振搖後氯仿層無色或顯微黃色。
  (3) 取本品粉末1g,加濃氨試液數滴,再加氯仿10ml,加熱回流 1小時,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甲醇2ml 充分振搖,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酸麻黃鹼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 含1mg 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甲醇-濃氨試液 (20:5:0.5)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茚三酮試液,在105℃ 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紅色斑點。
  【含量測定】
  取本品細粉約5g,精密稱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濃氨試液3ml 、乙醇10ml與乙醚20ml,放置24小時,加乙醚置水浴上加熱回流 4小時至生物鹼提盡,將提取液移置分液漏鬥中,容器用少量乙醚洗滌,洗液並入分液漏鬥中,加0.5mol/L????酸溶液振搖提取5 次(20ml、10ml、10ml、10ml、10ml),合併酸液,濾過,濾液加氫氧化鈉試液使呈鹼性,加氯化鈉飽和,用乙醚振搖提取5 次(20ml、10ml、10ml、10ml、10ml),合併乙醚液,用氯化鈉飽和溶液洗滌3 次,每次5ml ,合併洗液,再用乙醚10ml振搖提取,合併前後二次乙醚液,精密加入硫酸滴定液(0.01mol/L)30ml ,振搖提取,靜置使分層。分取酸液,乙醚液再用水提取3 次,每次5ml,合併酸液與水液,置水浴上加熱,除去微量乙醚,放冷,加甲基紅指示液2 滴,用氫氧化鈉滴定液(0.02mol/L) 滴定。每1ml 的硫酸滴定液(0.01mol/L) 相當於3.305mg 的麻黃鹼(C10H15NO)。
  本品含生物鹼以麻黃鹼(C10H15NO)計,不得少於0.80%。
  [采製貯藏]秋季采割緑色的草質莖,曬幹,除去木質莖,殘根及雜質,切段,置通風乾燥處,防潮,以備生用,蜜炙或搗絨用。
  【炮製】
  蜜麻黃麻黃段,照蜜炙法(附錄Ⅱ D)炒至不粘手。
  每 100kg麻黃,用煉蜜20kg。
  【性味與歸經】 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
  【功能與主治】 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用於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蜜麻黃潤肺止咳。多用於表癥已解,氣喘咳嗽。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口畜)鼻或研末敷。 生用發汗力強,發汗,利水用之;炙用發汗力弱,密炙兼能潤肺,止咳平喘多用。
藥方選錄 _Select_ed prescription
  ①治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喂粥。(《傷寒論》麻黃湯)
  ②治太陽病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傷寒淪》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③治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麻黃(去節)半兩(湯泡),甘草一兩(炙),薏苡仁半兩,杏仁十個(去皮、尖,炒)。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金匱要略》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④治風痹榮衛不行,四肢疼痛:麻黃五兩(去根節了,秤),桂心二兩。上搗細羅為散,以酒二升,慢火煎如湯。每服不計時候,以熱酒調下一茶匙,頻服,以汗出為度。(《聖惠方》)
  ⑤治傷寒熱出表,發黃疸:麻黃三兩,以淳酒五升,煮取一升半,盡服之,溫服汗出即愈。鼕月寒時用清酒,春月宜用水。(《千金方》麻黃淳酒湯)
  ⑥治感冒風邪,鼻塞聲重,語音不出;或傷風傷冷,頭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滿氣短:麻黃(不去節)。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各等分。為粗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薑五片,同煎至一一盞,去滓。通口服,以衣被蓋覆睡,取微汗為度。(《局方》三拗湯)
  ⑦治病瘡皰倒者:麻黃(剪去節)半兩,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乘熱盡服之,避風,伺其瘡復出。一法用無灰酒煎,但小兒不能飲酒者難服,然其效更速,(《本草衍義》)
藥性歌訣 Verses herbs
  麻黃甘苦性微溫,主中風邪治不仁,傷寒表證並嗽喘,理瘴解瘧消斑痕。
藥名由來 Origin of name of the drug
  有個挖藥的老人,無兒無女,收了一個徒弟。誰想,這個徒弟很是狂妄,才學會一點皮毛,就看不起師傅了。有的時候,賣藥的錢也不交給師傅,自己偷偷花掉。師傅傷透了心,就對徒弟說:“你翅膀硬了,另立門戶吧。”徒弟倒滿不在乎:“行啊!”師傅不放心地說:“不過,有一種藥,你不能隨便賣給人吃。” “什麽藥?”“無葉草。”“怎麽啦?”“這種草的根和莖用處不同;發汗用莖,止汗用根,一朝弄錯,就會死人!記住了嗎?”“記住了。”“你背一遍。” 徒弟張口就背了一遍,不過,他背時有口無心,壓根兒也沒用腦子想。
  從此,師徒分手,各自賣藥。師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膽子更大了,雖然認識的藥不多,卻什麽病都敢治。沒過幾天,就讓他用無葉草治死了一個。 死者傢屬哪肯善罷甘休,當時就抓住他去見縣官。縣官問道:“你是跟誰學的?”徒弟衹好說出師傅的名字。
  縣官命人把師傅找來,說:“你是怎麽教的?讓他把人治死了!”縣官聽了,就問徒弟:“你還記得嗎?背出來我聽聽。”徒弟背道:“發汗用莖,止汗用根,一朝弄錯,就會死人。”縣官又問:“病人有汗無汗?”徒弟答道:“渾身出虛汗。”“你用的什麽藥?”“無葉草的莖。”縣官大怒:“簡直是鬍治!病人已出虛汗還用發汗的藥,能不死人?”說罷,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獄。師傅沒事,當堂釋放。
  徒弟在獄中過了三年,這纔變得老實了。他找到師傅認了錯兒,表示痛改前非。師傅見他有了轉變,這纔把他留下,並嚮他傳授醫道。打這兒起,徒弟再用“無葉草”時就十分小心了。因為這種草給他闖過大禍惹過麻煩,就起名叫作“麻煩草”,後來又因為這草的根是黃色的,纔又改叫“麻黃”。
中國藥典2005版 Chinese Pharmacopoeia 2005 edition
  名稱:
  麻黃
  漢語拼音:
  Mahuang
  英文名:
  HERBA EPHEDRAE
  基原:
  本品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黃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賊麻黃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乾燥草質莖。秋季采割緑色的草質莖,曬幹。
  性狀:
  草麻黃 呈細長圓柱形,少分枝,直徑1-2mm。有的帶少量棕色木質莖。表面淡緑色至黃緑色,有細縱脊綫,觸之微有粗糙感。節明顯,節間長2-6cm。節上有膜質鱗葉,長3-4mm;裂片2(稀3),銳三角形,光端灰白色,反麯,基部聯合成筒狀,紅棕色。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略呈纖維性,周邊緑黃色,髓部紅棕色,近圓形。氣微香,味澀、微苦。
  中麻黃 多分枝,直徑1.5-3mm,有粗糙感。節上膜質鱗葉長2-3mm,裂片3(稀2),先端銳尖。斷面髓部呈三角狀圓形。
  木賊麻黃 較多分枝,直徑1.5mm,無粗糙感。節間長1.5-3cm。膜質鱗葉長1-2mm;裂片2(稀3),上部為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麯,基部棕紅色至棕黑色。
  鑒別:
  (1)本品橫切面:草麻黃 表皮細胞外被厚的角質層;脊綫較密,有蠟質疣狀突起,兩脊綫間有下陷氣孔。下皮纖維束位於脊綫處,壁厚,非水化。皮層較寬,纖維成束散在。中柱鞘纖維束新月形。維管束外韌型,8-10個。形成層環類圓形。木質部呈三角狀、髓部薄壁細胞含棕色塊;偶有環髓纖維。表皮細胞外壁、皮層薄壁細胞及纖維均有多數微小草酸鈣砂晶或方晶。
  中麻黃 紙管束12-15個。形成層環類三角形。環髓纖維成束或單個散在。
  木賊麻黃 維管束8-10個。形成層環類圓形。無環髓纖維。
  (2)取本品粉末0.2g,加水5ml與稀????酸1-2滴,煮怫2-3分鐘,濾過。濾液置分液漏鬥中,加氨試液數滴使呈鹼性,再加三氯甲烷5ml,振搖提取。分取三氯甲烷液,置二支試管中,一管加氨製氯化銅試液與二硫化碳各5滴,振搖,靜置,三氯甲烷層顯深黃色;另一管為空白,以三氯甲烷5滴代替二硫化碳5滴,振搖後三氯甲烷層無色或顯微黃色。
  (3)取本品粉末1g,加濃氨試液數滴,再加三氯甲烷1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甲醇2ml充分振搖,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酸麻黃鹼對照品,如甲醇製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濃氨試液(20:5:0.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茚三酮試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紅色斑點。
  檢查:
  雜質 不得過5%(附錄Ⅸ A)。
  水分 照水分測定法(附錄Ⅸ H第一法)測定,不得過9.0%。
  總灰分 不得過10.0%(附錄Ⅸ K)。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D)測定。
  色譜條件與係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以乙腈-0.1%磷酸(9:87)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07nm。理論板數按????酸麻黃鹼峰計算應不低於3000。
  對用品溶液的製備 精密稱取????酸麻黃鹼對照品10mg,置100ml量瓶中,用甲醇溶解並稀釋至刻度,搖勻。精密量取2m1,置25ml量瓶中,用流動相稀釋至刻度,搖勻,即得(每1ml含????酸麻黃鹼8μg)。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細粉約0.2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稱定重量,超聲處理(功率160W,頻率50kHz)45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1ml,置中性氧化鋁柱(100-200目,1.5g,內徑1cm)上,用50%甲醇洗脫,收集洗脫液約9ml,置10ml量瓶中,加磷酸1滴,用50%甲醇稀釋至刻度,搖勻,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20μl,註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酸麻黃鹼(C10H15NO·HCl),不得少於1.0%。
中草藥
    HERBA EPHEDRAE
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
  mahuang
  麻黃
  ephedra
    常用發散風寒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Ephedra sinica或中麻黃E.intermedia,木賊麻黃E.equisetina的草質莖。
    産地和性狀 本品多生於幹旱山地、草地或荒灘及幹枯河床附近,常成片叢生,現亦有栽培。一般於9~11月間割取緑色莖枝,或連根拔起,除淨泥土雜質,根與莖分開,紮成小把,置通風乾燥處,晾至六七成幹,再曬至全幹,切段,但曝曬時間過長則顔色變黃,影響療效。
    草麻黃的小枝細圓柱形,微扁,少分枝,直徑1~2毫米,有時夾帶少量木質莖。表面淡緑色至黃緑色,有細縱棱綫18~20條,手觸之略有粗糙感。節明顯,節間長2~6釐米;節上具膜質鱗葉2枚(稀3枚),長3~4毫米,裂片2,尖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麯,基部聯合成筒狀,紅棕色。莖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略呈纖維性,周圍緑黃色,髓部紅棕色(圖1草麻黃)。氣微香,味微苦澀。
    中麻黃的莖多分枝,直徑1.5~3毫米;表面深緑色,有細縱棱綫18~28條,手觸之有粗糙感。節上膜質鱗葉長2~3毫米,裂片3,先端銳尖。斷面髓部呈三角狀圓形(圖2中麻黃)。
    木賊麻黃的分枝較多,直徑1~1.5毫米;表面草緑色至黃緑色,有細縱棱綫13~14條,手觸之無粗糙感。節間長1~3釐米,節上膜質鱗葉長1~2毫米;裂片2,短三角形,先端不反捲,基部棕紅色至棕黑色(圖3木賊麻黃)。
    以上三種藥材主産於河北、山西、陝西、內蒙古及甘肅、新疆等省區。
    性味和功能 本品味辛微苦,性溫。歸肺、膀胱經。功能發□解表,平喘,利水。主治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肢體疼痛,咳喘胸悶,風水浮腫等證。
    成分和藥理 麻黃莖含多種生物鹼,其中主要有效成分為左旋麻黃鹼,其次為右旋偽麻黃鹼,另含微量左旋-N-甲基麻黃鹼、右旋-N-甲基偽麻黃鹼、左旋去甲麻黃鹼、右旋去甲偽麻黃鹼、麻黃定鹼等。並含少量揮發油,油中主成分為鬆油醇。此外,尚含有揮發性的苄甲胺、兒茶酚鞣質等。
    麻黃鹼能鬆弛支氣管平滑肌,興奮心髒,收縮鼻粘膜血管,升高血壓,有擬腎上腺素樣作用。偽麻黃鹼有顯著的利尿作用,對平滑肌的解痙作用與麻黃鹼相似,升壓作用則明顯減弱。麻黃揮發油有解熱作用,並能抑製某些流行性感冒病毒,鬆油醇的解熱作用更強。
    應用和禁忌 麻黃為辛溫發表藥,最適用於外感寒邪,腠理閉塞,表實無□之證,常與桂枝相須為用以加強發□解表之功。對於裏有虛寒證象而又有外感表邪者,麻黃可與附子同用,以收溫經散寒,助陽解表之效。麻黃用於定喘,如配幹薑、桂枝、細辛、半夏等,可治外感風寒,內停水飲之喘滿咳嗽;配杏仁、蘇子、款鼕花、桑白皮等,可治風寒外束、痰熱內藴之咳嗽哮喘;配石膏、杏仁、甘草,則可治外風鬱而化熱,肺氣壅遏失宣,發熱有□之咳嗽氣喘。近代以麻黃提取物麻黃鹼製成口服片劑及註射液,用於支氣管哮喘、過敏性反應和低血壓癥。麻黃用於水腫證候,以外受風邪,內有水濕之全身性水腫為宜,一般與石膏、生薑及白术等同用。麻黃還有解肌發□,宣肺達邪的作用,凡因風寒鬱表而麻疹透發不暢,或因風寒外襲所引發之風瘙隱疹,均可用本品配其他藥物治療。內服煎湯用量3~10剋。發□解表宜用生麻黃,平喘止咳宜用炙麻黃。本品辛溫發散作用較強,體質虛弱及易於出□者應慎用;陰虛盜□、氣虛喘息、高血壓、大出血者禁用。
     (吳貽𠔌)
    
草業百科 Grass 百科
  牧草科名麻黃
  牧草科拉丁名Ephedraceae
  牧草科英文名Ephedra Family
  牧草屬名麻黃
  牧草屬拉丁名Ephedra Tourn.Ex L.
  牧草屬英文名Ephedra
  天然牧草麻黃
  牧草學名Ephedra sinica Stapf
  牧草英文名Chinese Ephedra
  牧草圖片
  地理分佈麻黃(草麻黃、華麻黃)分佈於河北,山西、河南西北部、陝西、內蒙古、遼寧,吉林等省區。
  形態特徵草本狀灌木,高20~40釐米,木質莖短或呈匍匐狀,小枝直伸或略麯,節間長多3~4釐米,徑約2毫米,縱槽常不明顯。葉對生,鞘狀,裂片銳三角形,先端急尖。雄花穗多呈復穗狀,常具總柄,雌花序單生。種子通常2粒,包於紅色肉質苞片內,不外露,或與肉質苞片等長,三角狀卵形或廣卵形,黑紅或灰褐色,長5~6毫米。花期5~6月;種子6~9月成熟。
  生物學與生態學特性強健耐寒,適應性強,在山坡、平原、乾燥荒地及草原均有生長。
  飼用價值常形成大面積的單純群體富含生物鹼,適重要的藥用植物,用於提製麻黃素(鹼)。由於莖緑色,故四季常青,可作地被及固沙植物,亦可供園林觀賞用。
英文解釋
  1. :  herba ephedrae,  Ephedra Herb,  Chinese ephedra
  2. n.:  ephedra,  bast fiber plants
近義詞
麻黃
包含詞
麻黃素木麻黃麻黃科麻黃目麻黃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