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在甘肅省天水市東南麥積山。開鑿於後秦時期,隋、唐、五代、宋、明、清各代均有修鑿。現存窟龕一百九十四個,有造像七千二百多身,壁畫1300多平方米。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我國著名的石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在 甘肅 天水 東南 麥積山 。形如堆積的麥垛,故名。從有關資料來看,開鑿於 十六國 晚期, 北魏 、 西魏 、 北周 間大規模建造。其後各代亦續有修鑿。現尚存洞窟一百九十四個,各種造像七千餘尊。壁畫大部分剝落,但尚可看出古代中原畫風的面目。 |
|
麥積山石窟聯繫方式地址:天水東南部。
郵編:741000麥積山石窟投訴電話天水旅遊投訴電話:0938-8272659
甘肅省旅遊投訴電話:0931—841120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麥積山石窟景區榮譽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風景名勝區麥積山石窟門票價格麥積山景區門票22元;石窟門票50元(有導遊)和30元兩種,後者有學生票;森林公園門票8元。麥積山石窟節慶活動天水伏羲文化節
由每年農歷5月13日公祭伏羲典禮的活動擴大而成,是為紀念人文始祖伏羲氏而舉辦的。相傳伏羲人首蛇身,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國第一位人王,他出生於天水,並在這裏創推八卦,並教會人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
自1995年第一屆伏羲文化節起,每到農歷5月13日,都會有近千名來自中外的僑胞、遊客雲集羲皇故裏,參觀大地灣古人類遺址,尋宗祭祖。麥積山石窟開放時間6:00-18:00麥積山石窟最佳旅遊時間每年9月至11月,是天水市全年最佳旅遊季節。
麥積山石窟特別提醒參觀石窟禁止帶包和相機,山下有寄存處,存包1元、相機2元;若正值旅遊高峰道路會很擁擠,且常有塞車,有時甚至需從中途下車步行,所以,必須一大早就啓程。
麥積山石窟美食麥積山景區停車場附近有多傢餐館,所以飲食方面應該沒什麽問題,此外,在石窟周圍還有許多小販在叫賣鬆子、蘋果等,物美價廉。麥積山石窟住宿近年來,天水的賓館酒店業也有了一定的發展,雖然不象一些大城市的賓館那麽豪華,但也舒適衛生,價格合理,而且一般都可為賓客提供代辦飛機、火車、汽車、出租車、醫療、洗衣等綜合服務。遊客到天水最好找一個具有交通、購物、餐飲、旅遊各方面便利的下榻之所,而且一定要提早訂好回程票。麥積山石窟購物天水自古是隴東南重要的商品物資集散地,有西北“輕紡城”和“電子、電器城”之譽,皮毛、小百貨、蔬菜、毛成衣4大專業市場各具特色,物産豐富,土特産琳琅滿目,尤其以水果出名。
天水雕漆器,既繼承了古代雕漆工藝,又推陳出新,頗富新意。其人物、花鳥、走獸文物等美不勝收。天水地毯、絲毯、武山鴛鴦玉雕等工藝品中外聞名。花牛蘋果質優味美,可與美國王牌蘋果“蛇果”媲美。秦安縣的水蜜桃、甜杏、香瓜、西瓜、東郭梨,品優價廉,聞名全國。天水還是林麝、青羊、毛冠鹿産地,木耳、生漆、板慄、核桃也很出名。以黨參、當歸、紅芪、大黃為主的中藥材,以生漆、鬆脂、泡桐、花椒、核桃為主的林副産品,亦堪稱佳品。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的“夜光杯”,就是用天水武山鴛鴦玉(又叫蛇紋岩)精製而成,買幾衹夜光杯送親贈友,富有意義。天水亞太購物中心,是當地比較有名的綜合購物場所。麥積山石窟交通在北道區火車站前每日有專綫旅遊車發往麥積山,車費5元,車程約1小時左右,每半小時一趟。麥積山石窟玩法觀賞、旅遊、
位於天水東南部,因該山狀如堆積的麥垛而得名。石窟始建於一千五百多年前,大多在二十至八十公尺高的懸崖峭壁上開鑿,層層相疊,密如蜂巢。各洞窟之間有棧道相連,攀援而上可達山頂。
麥積山石窟中最有名的就是泥塑,塑像大小與真人相似,有的交頭接耳,有的低眉含嫣,形態栩栩如生,被譽為“東方塑像館”。麥積山石窟雖以泥塑為主,但也有一定數量的石雕和壁畫,雕刻技藝精湛,壁畫古樸典雅,不論是北朝的“秀骨清像”,還是隋唐的“豐滿圓潤”,都刻畫得栩栩如生,溫婉可親,極富生活氣息。洞窟多修成別具一格的“崖閣”,在東崖泥塑大佛頭上15米高處的七佛閣,是我國典型的漢式崖閣建築,具有很高的價值。近年來,麥積山石窟又相繼開放了香積寺、豆積寺、交竜寺等景點,使景區的內涵更為豐富。
麥積山石窟,原是一個完整的山體,唐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5年),天水一帶發生強裂地震,整個窟群便分為東崖和西崖兩部分。東崖現存洞窟54個、西崖140個。由於麥積山石質皆為紫褐色之水成子母岩,不宜精華細鏤,所以大多采用泥塑和繪畫。麥積山塑像,主要題材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儘管各代塑像同處一堂,但並不因襲模仿,而是保持着各自的時代特色,係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的發展、演變過程。無論是高達15米的巨像。還是衹有0.3米的小像,都充滿着人間世俗的感情,使人感到,這不是雕塑,而是民風民俗的體現。 |
|
麥積山石窟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其它三窟為:竜門石窟、雲岡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
麥積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約35公裏處,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但山高離地面衹有142米,山的形狀奇特,孤峰突起,猶如麥垛,因此人們稱之為麥積山。
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佈着翠柏蒼鬆,野花茂草。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衹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鬆似海,雲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圖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在我國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麥積山為最佳。素有“小江南”、“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譽。
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石窟就開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
它的開鑿年代,大部分學者認為始於後秦,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歷代都不斷地開鑿和修繕,現存造像中以北朝造像原作居多。
麥積山石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洞窟所處位置極其驚險,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通達。遊人攀登上這些蜿蜒麯折的凌空棧道,不禁驚心動魄。古人曾稱贊這些工程:“峭壁之間,鎸石成佛,萬龕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附近群衆中還流傳着“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後有麥積崖”的諺語。可見當時開鑿洞窟,修建棧道工程之艱巨、宏大。
麥積山石窟藝術,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歷史學家範文瀾曾譽麥積山為“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壁畫館的話,那麽,麥積山則是一座大雕塑館。這裏的雕像,大的高達16米,小的僅有10多釐米,體現了千餘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係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這裏的泥塑大致可以分為突出墻面的高浮塑,完全離開墻面的圓塑,粘貼在墻面上的模製影塑和壁塑四類。其中數以千計的與真人大小相仿的圓塑,極富生活情趣,被視為珍品。
石窟建自公元384年,後來經過十多個朝代的不斷開鑿、重修,遂成為我國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麥積山石質皆為紫褐色之水成岩,其山勢陡然、獨峰聳立,最初有許多天然岩洞。現存洞窟194個,其中有從4世紀到19世紀以來的歷代泥塑、石雕7200餘件,壁畫1300多平方米。由於麥積山山體為第三紀沙礫岩,石質結構鬆散,不易精雕細鏤,故以精美的泥塑著稱於世,絶大部分泥塑彩妝。被雕塑傢劉開渠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
麥積山的塑像有兩大明顯的特點: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的趨嚮。除早期作品外,從北魏塑像開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視的體態,都有和藹可親的面容,雖是天堂的神,卻象世俗的人,成為人們美好願望的化身。從塑像的體形和服飾看,也逐漸在擺脫外來藝術的影響,體現出漢民族的特點。
麥積山的洞窟很多修成別具一格的“崖閣”。在東崖泥塑大佛頭上15米高處的七佛閣,是我國典型的漢式崖閣建築,建在離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開鑿於公元6世紀中葉。麥積山石窟雖以泥塑為主,但也有一定數量的石雕和壁畫。麥積山石窟被列為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架和修復了1300多米的凌空棧道,使遊人能順利登臨所有洞窟。
第44窟造像被日本人稱為“東方的維納斯”。西秦的78窟、128窟的造像的僧衣細緻地繪出了圖案。建於七十餘米高的的七佛閣上塑像俊秀,過道頂上殘存的壁畫精美絶倫,其中西端頂部的車馬行人圖,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車馬所走方向均不相同,堪稱國內壁畫構圖之經典之作。 |
|
麥積山石窟麥積山石窟約自十六國後秦時期創建,歷經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各代,歷時一千六百餘年,都有不斷開鑿和修繕。因歷代地震的緣故,中部山崖崩塌陷落,遂將山崖自然分為東崖和西崖兩個部分。洞窟現有編號194個。
各時代特點:
1、後秦(公元384-417年):創始階段--剽悍雄健 第74、78窟
2、北魏(公元386-534年):輝煌發展階段--秀骨清像 第115、133窟
3、西魏(公元535-556年):精練提高階段 --秀骨清像 第127、121窟
4、北周(公元557-581年):創新階段--珠圓玉潤 第4、62、44窟
5、隋代(公元581-618年):新發展期--豐滿誇張 第37窟
6、初唐(公元618-712年):新發展期--豐滿誇張 第5窟
7、宋(公元960-1127年):大規模重修期--寫實求真 第165窟 |
|
135窟(俗稱天堂洞):
北魏晚期(516-534)開鑿,為西崖三大窟之一。俗稱“天堂洞”,既王仁裕《玉堂閑話》中稱之為“天堂”者。橫長方形平頂窟,其獨特之處是前壁上部開三個明窗。全窟共有造像17身。正壁中龕泥塑一佛二菩薩和窟左石雕一佛二菩薩,都是形神兼備的優秀作品。壁畫約保存50平方米。正壁上部繪涅磐變,其右側的八王爭捨利,構圖準確,描繪真切,表現了激烈的爭戰場景。
142窟:時代、北魏:
北魏晚期(516-534)開鑿,窟內塑三世佛及菩薩、弟子。壁面又有貼影塑佛、菩薩、飛天及供養人等。佈局嚴謹,形式多樣,是內容最豐富的洞窟之一。
37窟:時代、隋:
洞窟形製:
圓捲龕、前部毀。
造像:
龕內塑坐佛一身,右側一脅侍菩薩。
特點:
主佛高2.10米,頂作低平蠃旋髻,略有殘損,面形方圓,着通肩架裟,善跏趺座於方形座上,中踩半圓蓮臺,體軀健美,神態安詳。右脅侍菩薩,高1.85米,頂蓄高髻,戴華髻冠,面容豐滿,形體修長,雙手自然交叉於胸際,姿態優美,表現手法簡練、生動,是麥積山隋代造像的精品。
127窟:
洞窟形製:
大型頂窟,平面橫長方型,頂高4.5米,四周高3.95米,面闊8.60米,進深5米,窟頂正中為橫長方形藻井,其四周有四個梯形披,窟內正壁、左壁、右壁各開一淺龕,四壁和整個窟頂繪滿壁畫。
造像:
正壁龕內石刻一佛二菩薩,左右兩壁淺龕坐佛均經後代重塑,臃腫、呆滯,兩側脅侍菩薩(泥塑)均為原作為秀骨清像類型,窟內正中一佛二菩薩,為宋代造像,明代重修。
石刻佛像及二脅侍菩薩是一鋪精緻的石刻說法圖,坐佛高1.69米,高肉髻面型略長,眉細唇薄,穿通肩袈裟,結跏跌座右手揚掌作施無畏印,左手作與願印,懸裳覆蓋大半個須彌座其嘴角微微上翹,略含笑意神情莊重之中顯得和悅親切。兩側脅侍菩薩高1.22米,各束高髻,着僧祗支、天衣、披帛、長裙神情端莊、優雅、肌膚細膩、柔潤。石雕坐佛的背光、項光、是與造像同一塊完整的石料雕塑成浮雕美,同圓雕佛像相襯映,和諧而完整。項光中央為一大朵復瓣蓮花,圍繞以麯蔓分枝蓮花忍鼕,上部中間雕蓮花化佛,左右兩側為相嚮而飛的伎樂天各六身,構成項光的外周裝飾。背光雕二弟子,二飛天,二供養人相對靜止的人物動態與項光上的飛天形成對比具有生動歡快的裝飾趣味。
左右壁佛龕內的坐佛經宋代重塑,毫無生氣,兩側泥塑脅侍菩薩高髻寶冠,服飾華麗,風姿卓越,笑靨可親其形成是接受南朝文化之影響,屬典型的秀骨清相。左壁右側菩薩寧靜謙和。左側菩薩則歡快活躍,斜欹上身略帶誇張地表現出恭敬的姿勢,極富生活情趣。
壁畫:
此窟是麥積山石窟最為恢宏,最多精美的壁畫,而且保存最多,約99平方米,裝飾了三個佛龕以外的全部壁畫。除窟內佛座四周約1.21平方米為明代重繪外,均為北魏原作,內容豐富,形式完美,多為精品。
①正壁巨大規模繪製了涅經變,縱2.20米,橫8.22米,略有殘損。分別繪有釋迦臨終遺教,涅盤後為迦葉示現雙足;八王分捨利以及起塔供養場面,全畫面氣勢磅礴、氣韻生動,是全窟的主題。
②左壁上部維摩潔經變,縱2.30米,橫4.48米,是中國佛教藝術史上常見的題材,但在北朝像此處這樣內容詳備,畫幅巨大,並以高度成熟的經變形式出現的壁畫,尚屬罕見。故事、人物都從《維摩詰經》諸品中的內容為主。畫面人物形象和繪畫技法具有典型的中國特色,天女造型與傳世《洛神賦圖》臨本十分相似。故事情節組合巧妙,繪製技藝精湛,是早期經變畫中的優秀作品。
③右壁上部西方淨土變,縱1.63米,橫4.55米,是我國石窟中現在時化最早,(規模最大)內容最完備的一幅西方淨土變。畫面雖有剝落和模糊之處,但所繪人物、建築、花卉、樹木等都清晰可辨,整幅畫面,構圖錯落有緻,綫描如春蠶吐絲,技法成熟,是早期具有特點的傑出作品。
④前壁七佛圖與十惡十善。前壁上部為七佛圖,縱1.47米,橫8.22米,七佛即七世佛以橫列七鋪坐佛說法圖構成,兩側有菩薩,弟子,比丘數身。下部門兩側畫十惡十善,約14平方米。大部分已被煙重黑,有的稍見清晰。有墨書榜題十餘條,可辨者四條“此人生時好□□當墜刀山地獄”“此人生時好□□□□令人截臂地獄”。“此人行十善得參益時”“ 諸天羅漢迎去時”,畫面表達了懲惡勸善的思想,誠如七佛通偈所云”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⑤窟頂左右披《薩陲太子本生》故事。二披呈梯形,左披上底1.34米,下底3.80米,高1.48米,右披上底1.05米,下底2.50米,高1.10米。依據《賢愚經、摩訶薩埵以身飼虎緣》繪製,左披畫一座大城,城內有宮城,城外有薩陲那遊獵,捨身飼虎後二兄迅疾返回報信的場景。城內國王聞信暈倒,救護等場面。右披畫一大山,山崖之下群虎洶洶,饑餓覓食的情景,薩陲那跳崖,國王聞訊率衆趕到。兩披畫面基本包含了這一故事的全部主要情節。衹因剝落、漫漶、未見最後起塔供養的場面,圖中故事內容和環境景物密切結合,構圖巧妙,描繪生動,具有強烈的悲劇氣氛。
⑥窟形正披,本生故事。采用長捲式的幅畫,畫了大規模出行圖,自左至右有本二乘,第一本,疾馳狀,第二本,已緩式停下,第三本有王者身份者下車,有數人伫立迎候,由於此圖殘損過甚而內容不詳。
⑦窟頂前報,炎子本生。此窟前披采用中國傳流長捲式構圖給炎子本生。分右、中、左三段,從迦夷國王進山狩獵、追獵、誤身炎子及盲父母因子遇難而大慟,天賜神藥盲父母變明等復雜連續的情景,場面生動自然,將人物情節及山水等自然景觀融為一體,既是一幅長捲故事畫,又是一幅山水人物畫。
⑧窟頂天井,帝釋天,縱1.32米,橫4.68米,帝釋天乘坐竜車張傘蓋,車後飄揚旗,前後衆多的乘竜飛天圍繞。前方一身足踏蓮臺由無數伎樂天圍繞下飛行的天人。整個畫面以無數飄帶和流雲造成滿天飛騰的氣勢。
44窟:時代:西魏
洞窟形製:
四角攢尖頂窟,高2.25米,面闊3.20 米,進深1.9 米,窟前部塌毀,僅存後部造像。
造像:
正壁龕內塑坐佛一身,龕外塑左右脅侍菩薩各一身,左、右兩壁後側塑弟子各一身。
特點:
佛高1.60米,水渦紋高肉髻,內穿僧祗支,胸前係結,外披通肩袈裟,結跏跌座。肉髻、胸前、衣裙上均殘存彩繪痕跡,覆於佛座前的懸裳衣褶俱呈圓轉的綫條,質感厚重,層次分明,富有裝飾趣味。佛面形方園適中,端莊典雅、微微俯視、和藹可親,集中體現了西魏造像的美感。龕外脅侍菩薩高1.30米,頭戴冠,發呈三縷,披於肩上又垂至臂肘,襢上身,披巾繞肩。佩項飾,下着裙,側壁弟子高1.07米,形象質樸。
第123窟:時代、西魏
洞窟形製:
平頂方形窟,頂高2.47米,面闊2.45米,進深2.35米,其四周又鑿高寬各30釐米的低壇基,正左右三壁各開一圓拱形淺龕,左右壁龕前的壇基上做方形佛座。
造像:
正壁塑一佛二菩薩,左壁維摩詰,右壁文殊師利菩薩,裏側塑二弟子,外側塑男女二侍者(童男、童女)。
特點:
窟內佛造像生動秀美,菩薩清秀、苗條。此窟以維摩詰變為題材,左右二壁方形壇座上維摩詰居士和文殊師利菩薩均作結跏跌座,對坐論辨。維摩潔變是自魏晉以來北朝至隋唐盛行不衰的佛教藝術題材之一,多見於繪畫,文獻中有東晉顧愷之在瓦棺寺繪維摩詰變的記載,有“清嬴示病之容,隱幾忘言之狀”。此窟維摩詰高1.22米,頭梳小髻,造型清瘦,宛如封建士大夫形象,機智、從容安詳,不同於壁畫和浮雕中通常所見似病容的老者,文殊高1.20米,服飾華麗,表現出沉靜無畏,瀟灑大度之風範,童男、童女造型天真、稚氣、純樸、活潑、生活氣息很濃。着少數民族裝束,塑像着力於刻劃人物的面部,對於軀體和動態則作相對靜止和簡練的整體處理,從而突出了人物 神情和內心世界的表現,中國著名的美術評論傢、美學家王朝聞先生給予這二身塑像高度的評價。
壁畫:
已殘,僅存少許。
165窟:
位置:
西崖中層東端。
時代:
西秦或北魏早期,現存造像均為南宋。
窟形:
長方形敞口大龕。
造像:
原造像全毀,僅存束帛佛座和背光。窟內正壁塑交腳彌勒菩薩一尊,內着僧祗支外穿通肩大衣,結跏跌坐。左右各立中年女性供養人一尊,高髻花冠橢圓臉。眉彎長與鼻相通,眼角上翹,小嘴,着當時世俗女式服裝,外着交領長衣,右邊腰中係帶,長裙蓋足露腳尖,右手握拳上舉、左手下垂、衣紋綫條自然流暢、身材窈窕、俏麗潤秀、個性鮮明、為當時上層社會年輕貴婦的真實寫照。左壁菩薩、頭頂方巾、額有毫光、襢胸、內穿斜領小衣,外着開領長衫、兩手重疊於腹前、手心嚮上、作觀音相。右壁菩薩頂束高髻,面形與左菩薩相同。左、右壁菩薩面目端莊秀麗、儀態典雅、肌膚細膩、怡然自得、溫婉可親,具有鮮明的性格特徵。
此窟五身宋塑大像,均未彩,形象神韻、衣着質感全以泥質表現,這是該窟造像的重要特點之一,亦為宋塑代表作品。
壁畫:
大體無存,僅有三身背光着青緑火焰紋可辨。另外,在左壁菩薩背光頂部隱約可以看出數身彩繪伎樂。
題記:
左壁菩薩右側佛光中宋代後補的泥皮上有:“維大宋慶元丙辰四月初八……”墨書題記一行。
5窟:
俗稱:
“牛兒堂”。
位置:
位於東崖西側最高處,上七佛閣左側。
時代:
隨、初唐、經宋、明重修。
窟形:
仿木構建築崖閣式洞窟,前有窟廊,後鑿一窟二龕,為“三式佛”龕中窟平面呈橢圓形,穹窿頂。
造像:
中窟塑一佛二弟子四菩薩。雖經後代重修,仍保持着隨末到唐初的造像風格。中窟外兩側各開一圓拱形大龕,每龕內各塑一佛二菩薩。菩薩花蘿高冠,面目端莊秀麗,胸部半襢、雙臂外露、肌膚豐腴。但姿態服飾有別,體形微呈型扭動麯綫,婀娜多姿,後人形象地稱唐代的菩薩如宮娃,具有“豐滿圓潤”的藝術風格。
中龕外右側塑一天王像,身穿鎧甲,兩眼圓睜,神情威嚴,腳采一臥的小牛犢背上,臥牛昂首屈膝,掙紮欲起,姿態極其生動。這就是《玉堂閑話》中所謂的“金蹄銀角兒”。該窟因此也稱“牛兒堂”。民間關於小牛的傳說也十分動人。相傳,牛兒堂的這尊天王,本該站在他腳下的蓮臺上。但在窟廊上靜臥的小牛犢是一頭神牛,它力大無比,要是吼叫一聲,就會天崩地裂,山體倒塌,為衆生常來無窮的災難。牛犢的這種本性,引起天王的註意與提防。一天,天王發現牛犢伸長脖子,抖動四啼要聳起身來活動一番。天王生怕牛犢的這一舉動會給衆生降下大禍,為保住山體便縱身一躍,雙腳穩穩踏在牛背之上,牛犢幾番掙紮未能躍起,一場眼看要發生的災難免除了。直到今天,天王還踏着這頭神牛,似乎還不忘保護人們的安全。美麗的傳說,反映人們對安寧、和平、幸福生活的希望與祈求。
壁畫:
龕內壁畫,全為明代重繪,僅龕外右側上方留有初唐時期所繪“西方淨土變”一塊,並有女供養人及侍女數十身, 身穿窄袖懸裳,長裙係頸。此外,在右側身部一平棋中,正中畫馬一匹,四周有飛天圍繞,又有流雲,彩蓮、佛珠襯托,可能為太子逾城的寓意之作,色彩豔麗,形象生動,亦為初唐時期代表作品之一。
題記:
在中龕拱門兩側有:明嘉靖癸亥(公元1563年),宋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和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甘茹、蔣之奇等人的墨書和刻石題記數方。
4窟:
上七佛閣,也稱散花樓。
位置:
位於東崖三大佛上方最高處,距地高約70米,為麥積山規模最大,位置最高的石窟,也是最輝煌壯觀的殿堂式大窟。
時代:
北周、唐、宋、明、重修。
窟形:
窟頂為單檐廡殿式,前有七間八柱長廓,廓後作七個並列頂四面坡頂的方形大窟。窟高15米,寬31.7米,深13米。由於唐開元二十二年天水發生強烈地震,前廊六根列柱及頂部平基崩塌無存僅留兩側石柱。
造像:
窟內原塑一佛二弟子六菩薩或一佛八菩薩像,歷經唐、宋、元、明不斷修繕,造像已非初始原貌。諸龕外部浮雕帳幔帷幕上飾火焰紋、寶珠、鱗片網絡花飾及流蘇等。顯得十分華麗壯觀。龕與龕之間有石胎泥塑。“天竜八部”有天、竜、夜叉等惡鬼形象。以及宋塑兩身高4.2米的金剛力士,骨骼健壯、肌肉突起,造型誇張,但都強悍無比,氣勢逼人,塑作技藝高超,是金剛力士中之傑作。
窟外上方的崖壁上,有薄肉塑伎樂飛天五組,均為北周原作。每組飛天四身,面部,四肢等肌肉裸露的部分浮雕,其餘衣紋,裙帶及披巾等彩繪。有的手執樂器演奏,有的手捧供物飛舞,自由自在地飛旋於鮮花與祥雲的虛空之中。別出心裁,獨具一格的表現形式不僅輕盈優美,增加了人物的流動感,也體現了作者卓越的智慧與豐富的想象力。此窟建成之時,並請著名文學家庚信為之撰銘。
此窟俗稱散花樓。據說,這是由於在此散花,佛將帶給你好運和祝福。當我們登上七佛閣前廊憑欄倚立,將五彩繽紛的紙片撒嚮空中,你就會看到美麗的紙片紛紛揚揚、徐徐飄落而下。奇妙的是,頃刻之間,這些紙片又爭先恐後地嚮上飛升,升至一定高度後纔慢慢地嚮下散落四方。這一奇觀,民間流行的美麗傳說很耐人尋味。故事說的是七佛閱裏的七尊大佛,當年佛閣建成後,曾邀佛祖來此講經說法,赴會聽法者雲集上七佛閣之下。七佛閣裏修行的二十八尊飛天,見此盛況,興奮不已。為識別赴會者們對佛的信仰是否真誠,她從空中嚮地上的衆生散花,如果他們心誠,飄落的花雨就會飛嚮天際;如果花瓣落在誰的肩上, 就說明他俗緣未斷,紅塵未了。結果,散落的飛花久久飛舞於空際,沒有一瓣落下,證實前來聽法的衆僧,個個誠心敬佛。到如今,遊覽的人們不時將紙碎片拋嚮空間,看着騰空上升的紙片飛揚,心中一片歡悅。久而久之,人們習慣稱上七佛閣為“散花樓”。
壁畫:
七個佛龕內壁畫,全為明末清初重繪,唯諸龕外部上面的大型“薄肉塑”飛天組畫及殘存在前廊平棋上面的四幅佛傳故事畫,既為北周原作,又頗具有特色。“薄肉塑”飛天,計五塊,約30平方米,每塊各作飛天四身,其臉部和肌體部分均為薄薄一層優質細泥塑出,其它如衣着、飄帶、飾物以及周圍的流雲、花飾等,均彩畫而成,既生動,又極富立體感,生動優美,確為罕見佳作,在四幅佛傳故事畫中,尤以右側偏東的那幅騎乘人物畫最為突出。特別是那匹緩步前進的紅馬,不論是體形動態和神韻都繪製的維紗維肖,由於當時的製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散點透視和焦點透視的構圖方法,又適當考慮到人在仰視中的錯覺關係,每當人們從不同的位置和不同的角度來看,它都有不同的走嚮和動勢。說明我國古代畫師已掌握了透視原理及高超的技藝。
題記:
在第4窟西側柱外下部,有淺刻題記一方,三行十六字:“坊石匠法知,趙獲玖開三龕 趙鬆朵”。此外,第二龕主佛兩側下層壁畫中,有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重妝塑像的題記二處,在前廊左壁天王左側墨書藏文六字真言,係唐以前古藏文題記。各龕內還有明末清初重妝龕內塑像壁畫的發願文和榜書題記以及柱廊內外的宋、明、清官員、香客遊人題記16一方。
121窟:
方位:
西崖上層西端。
時代:
北魏晚期,宋重修。
窟形:
覆鬥藻井平面方形窟。窟內正、左、右壁開尖拱深龕;窟高2.55米,寬2.36米,深2.15 米。
造像:
三壁龕內各塑一佛。正龕內左、右壁中門內兩側塑二力士。佛上半身為宋代重塑,下身衣裙搭於座前呈三瓣式下垂,結跏跌坐於方臺上,弟子穿袈裟,下着裙。左弟子塔蠃旋發髻。菩薩着褒衣博帶式袈裟。菩薩與弟子緊緊相依,面帶笑意,雙手合掌於胸前,作拍手狀,似在竊竊私語,會心交談,猶如現實生活中一對親姐弟一般,充滿着青春活力與動人的情感,使人位感自然與親切。力士頭部宋代重修。左力士襢上身,下着裙,披巾於腹部穿圓、交叉,左手持金剛桿而立,右手提風帶,右力士着寬袖上衣,下着長裙,垂手而立,身穿護身鎧甲,剛健雄武,具有一種威嚴震懾的氣魄。此窟為北魏晚期代表性重要沿窟之一。
壁畫:
佛、菩薩彩繪背光,項光。藻井壁畫,大部剝落,均被煙熏黑,僅飛天飄帶,隱約可見。
題記:無。 |
|
△交通:在麥積區火車站前每日有專綫旅遊車34路發往麥積山,車程約1小時左右,每半小時一趟。
△門票:麥積山景區門票70元,包括景區和石窟票。60歲以上者、解放軍及學生半價,記得帶老人證、身份證、士兵證和學生證。
△開放時間:8:00~17:00
△特別提醒:參觀石窟禁止帶包和相機,山下有寄存處。由於麥積山是人文景觀,建議請導遊講解講解。 |
|
Maijishan Shiku
麥積山石窟
中國北方地區佛教石窟寺。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45公裏的麥積山。 洞窟鑿於山體西南、南、東南3側的峭壁上。高處洞窟下距地面約六、七十米,棧道重疊多達10餘層,險峻異常。由於地震的破壞,窟群被分隔成東崖和西崖兩部分,現存窟龕194個。其中西崖140窟,時代較早;東崖54窟,多為時代稍晚的大型洞窟。麥積山石窟的創建年代沒有明確記載,一般認為始鑿於4世紀末至5世紀初,現存最早的洞窟似不早於5世紀。北魏、西魏、北周、隋諸代相繼開鑿。唐、宋、明各代多為重新妝鑾改塑。現存洞窟和造像,主要是唐代以前的遺存。造像主要是敷彩泥塑,衹有少量石雕,總計約7000餘軀,是中國保存泥塑造像數量較多的石窟之一。遺存的壁畫僅1000多平方米。該石窟在20世紀50年代初被重新發現,1953年文化部組織麥積山勘察團,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勘察,並成立麥積山文物保管所。1975~1984年對石窟進行全面維修和加固。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麥積山石窟外景
早期洞窟 在現存最早的一批洞窟中,第74和第78窟是形製相似的一組雙窯。78窟平面為橫長方形,平頂,正壁和左右壁下部有倒凹字形高壇,壇上各貼壁塑結跏趺坐佛一身。正壁佛兩側各塑一脅侍菩薩立像。正壁兩側上方的圓拱形小龕內,塑交腳菩薩和思維菩薩,菩薩兩則又有二脅侍菩薩。主尊佛像作施無畏印,兩側佛像為禪定印。佛著袈裟,內穿僧□支,偏衫遮覆右肩,袈裟衣紋凸起,褶紋密集。佛面相雄健,直鼻大眼,嘴小唇薄,軀體粗壯。菩薩高冠、披發,襢裸上身,下着長裙,披帛繞臂下垂,體態渾厚。塑像和壁畫後代曾重繪、妝鑾。1965年在壇座側壁剝離出底層壁畫,為男供養人畫像一列,供養者戴巾幘,著交領、窄袖、束腰長袍,足穿靴。畫像旁各有榜題一方,書寫供養者籍貫、姓名,其中一方題名中有“仇池鎮”字樣。供養人的服飾為北魏太和十年(486)改革前流行的鬍服式樣,“仇池鎮”建於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如此壁畫為開窟時期的作品,則建窟時間當不會早於446年。也有人認為,壁畫乃後代重畫,開鑿年代應在後秦或西秦時期。屬於同期的洞窟還有第165和第70等窟,為平面方形的平頂或券頂窟。造像題材主要是三佛、脅侍 菩薩、思維菩薩。
北魏洞窟 遺存的洞窟數量最多,分為前後兩期。前期(5世紀中至5世紀末)洞窟除沿用早期形製外,有的平面近於方形,平頂,左右兩壁各鑿一大龕,正壁兩側加鑿一列或數列小龕。有的在左右壁大龕之外又加鑿小龕。造像題材仍以三佛為主,佛兩側脅侍二立菩薩。小龕內除塑菩薩坐像外,還有釋迦多寶並坐像、千佛像等。後期洞窟(6世紀初至534年北魏亡)的數量較前期大增。第 115窟發現有“大代景明三年九月十五日”施主張元伯的長篇發願文,這是麥積山現存最早的一條造窟紀年題記。該窟平面作方形,平頂,正壁的方形高座上塑一結跏趺坐佛,着偏衫式袈裟,作施無畏印,兩側壁有脅侍菩薩立像。墨書紀年發願文寫在佛座前側,窟內壁畫中有羽人的形象。同時期的洞窟還有其他形製,如方形、平頂、左右側壁各一圓拱大龕;或正壁和左右側壁各鑿一大龕、四壁上方加鑿小型列龕;或平面作馬蹄形,穹窿頂;套鬥形藻井頂窟等,還出現一些窟形別緻的大窟。這一時期的造像題材除三佛外,還出現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土等新的組合。此外還出現七佛、立佛、十大弟子和供養人像等影塑或塑像。窟內遺存的壁畫數量較多,除飛天、蓮花等裝飾性圖案外,還有在窟頂或四壁繪出內容連續的大型佛本生故事,如□子孝養盲父母、薩□太子捨身飼虎 |
|
天水麥積山石窟壁畫 | 麥積山石窟一百二十七窟之脅侍菩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