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煙 : 中國 >甘肅 >天水 > 麥積山
顯示地圖
目錄
《麥積山 Maiji Mountain》
詩人: 李師中 Li Shizhong

  路入青鬆翠靄間,斜陽倒影入溪灣。
  此中猿鶴休相笑,謝傅東歸自有山。
No. 2
  麥積山聯繫方式地址:甘肅省天水市東南約45公裏處。
  郵編:741000
  麥積山投訴電話天水旅遊投訴電話:0938-8272659
  甘肅省旅遊投訴電話:0931—841120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麥積山景區榮譽國傢4a級風景名勝區麥積山門票價格22元麥積山節慶活動天水伏羲文化節
  由每年農歷5月13日公祭伏羲典禮的活動擴大而成,是為紀念人文始祖伏羲氏而舉辦的。相傳伏羲人首蛇身,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國第一位人王,他出生於天水,並在這裏創推八卦,並教會人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
  自1995年第一屆伏羲文化節起,每到農歷5月13日,都會有近千名來自中外的僑胞、遊客雲集羲皇故裏,參觀大地灣古人類遺址,尋宗祭祖。麥積山開放時間6:00-18:00麥積山最佳旅遊時間天水市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城區附近屬溫帶半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1.5℃。最熱天氣是7月份,最高溫度為33.4℃;最冷天氣是1月份。每年9月至11月,是天水市全年最佳旅遊季節。
  麥積山導遊圖麥積山特別提醒由麥積山路崎嶇,需要耐磨鞋、長袖、長褲。有心髒病及高血壓者不能登山。麥積山美食提到天水不得不提天水的面皮、呱呱和涼粉等特色食品,特別是面皮,幾乎每一個在天水生活或者說衹呆過幾天的人都會愛上這種別有風味的小吃,十幾種美味調料和金黃的面皮攪拌在一起,真是讓人垂涎欲滴。其中又以箭場(位於天水市中心的一給集貿市場)的面皮風味最佳。麥積山住宿近年來,天水的賓館酒店業也有了一定的發展,雖然不象一些大城市的賓館那麽豪華,但也舒適衛生,價格合理,而且一般都可為賓客提供代辦飛機、火車、汽車、出租車、醫療、洗衣等綜合服務。遊客到天水最好找一個具有交通、購物、餐飲、旅遊各方面便利的下榻之所,而且一定要提早訂好回程票。麥積山購物天水自古是隴東南重要的商品物資集散地,有西北“輕紡城”和“電子、電器城”之譽,皮毛、小百貨、蔬菜、毛成衣4大專業市場各具特色,物産豐富,土特産琳琅滿目,尤其以水果出名。
  天水雕漆器,既繼承了古代雕漆工藝,又推陳出新,頗富新意。其人物、花鳥、走獸文物等美不勝收。天水地毯、絲毯、武山鴛鴦玉雕等工藝品中外聞名。花牛蘋果質優味美,可與美國王牌蘋果“蛇果”媲美。秦安縣的水蜜桃、甜杏、香瓜、西瓜、東郭梨,品優價廉,聞名全國。天水還是林麝、青羊、毛冠鹿産地,木耳、生漆、板慄、核桃也很出名。以黨參、當歸、紅芪、大黃為主的中藥材,以生漆、鬆脂、泡桐、花椒、核桃為主的林副産品,亦堪稱佳品。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的“夜光杯”,就是用天水武山鴛鴦玉(又叫蛇紋岩)精製而成,買幾衹夜光杯送親贈友,富有意義。天水亞太購物中心,是當地比較有名的綜合購物場所。麥積山交通天水有直達麥積山的旅遊專綫車。麥積山玩法遊覽、攝影、
  
  麥積山,又名麥積崖,始創於十六國後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一七年)時期。區內鬆竹叢生,山巒迭翠,周圍群峰環抱,麥積一秀崛起,古稱“秦地林朱之冠”,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距天水火車站三十公裏。
  
  山高衹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著名的麥積山石窟就開鑿在這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
  
  據史書記載,著名禪僧玄高、曇弘在此講學,“聚集僧人三百”。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興崖閣,造像萬千。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斷開鑿或重修。歷史上雖遭多次地震、火災的破壞,仍保存窟龕194個,泥塑、石刻7800多件,壁畫1000多平方米,北朝崖閣8座。
  
  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佈着翠柏蒼鬆、野花茂草。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衹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鬆似海,雲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圖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
麥積山
  “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裏崗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塊石,高百萬尋,望之團團,如農傢積麥之狀,故有此名”。它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火車站東南約35公裏的秦嶺山脈之中。周圍山奇林鬱,溪石聯映,風景優美,有小江南之稱,素有“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譽。 麥積山石質皆為紫褐色之水成岩,其山勢陡然起獨峰,最初有許多天然之岩洞。它的海拔1742米,山頂距地面142米,現存佛教窟龕194個,泥塑石雕、石胎泥塑七千二百餘身,壁畫一千三百餘平方米,全部窟龕開鑿在山崖峭壁之上,分佈於東、西兩崖。東崖現存54個洞窟,西崖現存140個洞窟。由於麥積山山體為第三紀沙礫岩,石質結構鬆散,不易精雕細鏤,故以精美的泥塑著稱於世,絶大部分泥塑彩妝。被雕塑傢劉開渠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它的開鑿年代,大部分學者認為始於後秦,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歷代都有不斷地開鑿和修繕,現存造像中以北朝造像原作居多。
關於【麥積山】
  麥積山,地處天水市東南方50公裏的北道區麥積山鄉南側,是西秦嶺山脈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總面積215平方公裏,包括麥積山、仙人崖、石門、麯溪四大景區和街亭古鎮,麥積山石窟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其它三窟為:敦煌莫高窟,竜門石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
  麥積山為典型的丹霞地貌,因形如農傢麥垛而得名,山崖拔地而起,高80米,山勢險峻,周圍緑樹成林,環境清幽。西漢末年,麥積山已成為天水名將隗囂的避暑宮。這裏鬆檜陰森,橫雲飛渡,煙霧團繞,碧水長流,“其青雲之半,峭壁之間,鎸石成佛,石龕千室”,薈萃着後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的塑像7200餘尊,壁畫1300多平方米,分佈在194個洞窟裏,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洛陽竜門石窟一樣,有着珍貴的藝術寶藏。如果就藝術特色來分,敦煌側重於絢麗的壁畫,雲崗、竜門著名於壯麗的石刻,而麥積山則以精美的塑像聞名於世。正如我國雕塑傢劉開渠所贊美的:麥積山是“我國歷代的一個大雕塑館。”
  麥積山歷史悠久,早在1600年前就享有盛名。五代人撰寫的《玉堂閑話》中說:“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裏岡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石塊,高百丈尋,望之團團,如民間積麥之狀,故有此名”。杜甫有詩贊曰:“野寺殘僧少,山圓細路高。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亂石通人過,懸崖置屋牢,上方重閣晚,百裏見秋毫。”麥積山石窟是隨着絲綢之路的暢通,從十六國後秦時期開始營造的。據《梁高僧傳》載,南宋永初年間,高僧曇弘禪居麥積山,不久名僧玄高繼至,二人共住寺院,常有學徒300餘人。西魏時,魏文帝原配皇后乙弗氏在這裏死後,“鑿麥積崖為龕而葬。”北周保定、天和年間,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其亡父造七佛閣,曾請庚信為他寫了一篇《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龕銘並序》。隋文帝仁壽四年,秦州使在麥積山頂修建高9.4米的七級寶塔一座,相傳為阿育王84000寶塔之一。至今寶塔仍巍然屹立在山頂,不過衹存五級,並係近年重修。
  當人們進入麥積山風景區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憑崖而鑿的一組雕刻造像。中間一座佛,高達15米,左右兩尊菩薩侍立,喜笑顔開,迎送來往遊客。行至山前,擡頭仰望,衹見龕窟密如峰房,依窟建檐,層層相疊。棧道雲梯修建於懸崖,淺龕深窟開鑿於峭壁,其建築高超雄偉,工程奇險浩大,令人贊絶。歷代遊客詩人,雖驚慕不已,敢於攀至頂端者卻少如鳳毛麟角。唯心史觀有五代詩人王仁裕鬥膽攀登,纔寫下了:“躡盡懸崖萬仞梯,等閑身與白雲齊;檐前下視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絶頂路危人少到,古岩鬆健鶴頻棲;天邊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題。”的切身感觀。不過,現在的麥積山經過大規模的加固修整和棧道修復,搖搖欲墜的崖體已經穩定,山上棧道也寬闊整齊,安全可靠,昔日王仁裕筆下的險惡情景早已成為歷史。人們可以放心大膽地登遊各個崖閣,隨心所欲地進入各個洞窟,感情奔放地遠眺山下美景。
  麥積山高達142米,石窟多凌空鑿於20至70米高的懸崖峭壁上,有崖閣、摩窟、摩崖龕、山樓、走廊。窟形有人字坡頂、方塌四面坡頂、拱楣、穹頂、方楣平頂、方楣覆鬥藻井、方形平頂、圓形小淺龕、盂頂。這些不同類型的窟龕、崖閣,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建築結構演變、發展的實物資料。據記載,當年開鑿石窟時,從下堆積木材,達到高處,然後施工,營造一層,木材拆除一層,直到山腳。相傳,李允信為其亡父造七佛閣時,就動用人工40萬個。直到現在,當地還流傳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後有麥積崖”的民謠。就連美國首批遊客在1947年《和平日報》中也稱贊麥積山石窟是“全世界七大工程又增其一”。
  麥積山石窟,原是一個完整的山體,唐開元二十二年,天水一帶發生強烈地震,使崖面中間部分塌毀,整個窟群便分為東崖和西崖兩部分。東崖現存洞窟54個,西崖140個。由於麥積山石質皆為紫褐色之水成子母岩,不宜精雕細鏤,所以大多采用泥塑和繪畫。麥積山塑像,主要題材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儘管各代塑像同處一堂,但並不因襲模仿,而是保持着各自的時代特色,係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的發展、演變過程。無論是高達15米的巨像,還是衹有0.3米的小像,都給人以美感。蘇聯雕塑傢尼·剋林杜霍夫在參觀麥積山塑像後,激動地說:“北魏和宋的雕塑在我看來是最引人入勝的。它們具有驚人的內心世界,極富表現力的構圖和雄偉的形體。”
  麥積山塑像有數千身,這裏衹能指出幾件較有代表性的傑作,起“窺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東崖造像,最壯麗的是4號窟上七佛閣。7間佛龕裏有42尊菩薩塑像,神態莊嚴可親,華美而不俗,充滿着人間善良、慈祥和世俗的感情。各龕間都裝飾着天竜八部的浮塑,面容獰怪而不醜惡,表現了男性的健美、威嚴、正直、勇猛、堅毅的性格。與上七佛閣緊接的5號窟,名曰“牛兒堂”。中間龕門前有一摩醯首羅天,站在一隻臥着的犢牛身上。這個牛兒,塑造得相當動人:圓圓的眼,頑皮地註視前言,腳雖蟠麯着,卻似乎要躍起的樣子,鬆弛的頸上垂着的皮,也象在動着。不僅身形姿態具備了牛的特徵,最出色的是把一隻犢牛所具有的稚氣和活潑表現出來了,當地農人非常喜愛,稱為“金蹄銀角的牛娃”。在牛兒堂西端有一可容一人通過,長約10米的隧道,門頂刻有:“小有洞天”四個字。相傳在明朝古歷四月初八的一天,秦州有個州官,遊麥積山廟會,一時興起,想從七佛閣的擺渡鐵鏈上,用鷂子翻身的縱躍姿勢,遊蕩到牛兒堂去,居然成功了。可是當他站穩在牛兒堂,定睛嚮下觀看,衹見懸崖陡立,山𠔌人群如同螞蟻,頓時頭暈目眩,腿軟抖戰,再也不敢邁步了。衆衙役衹得火速請 來一群石匠鑿開了一個小洞,州官纔從洞裏爬了過來,至今當地還有“鷂子翻身,牛兒堂”的說法。
  在西崖的石窟中,以133號和127號石窟為最大。133號碑洞,是麥積山最特殊的一個洞窟。洞中不僅有許多泥塑作品,而且有18塊石碑,有幾塊碑面密列賢動千佛小佛像,因此又稱“萬佛堂”。其中10號、11號、16號為衆碑之精華。127號窟更為精彩,四壁及藻井壁畫大部皆存,筆緻縱放,為後魏作風。中繪佛說法圖,千乘萬騎來聽。西畫捨身飼虎圖,虎有12,形態各異,堪稱精品。尤其正壁龕中一石雕佛,最為妙絶,石佛背光中,上部伎樂天人12,各奏樂器。下部有飛天8個。左右各一侍者,雖小而各具神態。捲渦蓮花中,亦有蓮花生小佛頭。中間坐佛,舉掌端坐,顯出說法時的慈祥和悅。這座雕像,不要說在麥積山中,就是在世界佛教藝術中,都是稀有的珍品。
  麥積山周圍還有幾個引人入勝的風景點。如麥積山後崖三扇崖下的雕巢峪,是西漢末年,雄居天水自稱西州上將軍隗囂的避署宮。當年的避暑宮,亭臺樓閣錯落,麯道回廊相連,琉璃碧瓦瀉翠,紅墻金竜輝映,三檐四簇雕鳳,花影翠竹婆娑,銀練珠璣飛濺。隨着時間的流逝,金碧煥彩的避暑宮早已絶跡,衹有三扇崖下高40米左右的飛瀑、古柏蒼鬆、嶙嶙怪石、奇花芳草、珍禽異獸尚存,組成處處有景,景景迷人的自然景觀。
  1982年,麥積山以甘肅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傢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石窟文化
  麥積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藝術、建築等方面的實物資料,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化史。
  一、 宗教
  以佛教為主,反映了三佛、七佛,西方淨土等內容,從壁畫和雕刻石碑中反映佛本生和佛傳故事是佛教文學的一種重要形式,如睒子本生、薩陲那太子捨身飼虎、涅盤等。通過對佛、菩薩、飛天等形象的塑作,反映了佛教對現實世界的精神啓迪。
  二、 藝術
  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藝術傢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和審美取嚮。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着對恐怖現實的蔑視,對人生榮辱的淡忘和超脫世俗之後的瀟灑與輕鬆;西魏、北周造像的溫婉和淳厚,沉醉於對現實生活的追求和對佛國世界的嚮往;隋唐造像豐滿細膩;宋代造像衣紋寫實,面貌莊重。麥積山藝術以泥塑見長。藝術傢們揚棄了以往那種斤斤計較的細部講究,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統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動人,富有生活氣息。從麥積山各時代造像可窺見當時藝匠們突破佛教的清規戒律,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為主要素材,加以藝術的誇張、想象、概括、提煉而創作出來的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薩、弟子、供養人等形象。第121窟中竊竊私語的佛弟子,第123窟中童男、童女所表現的虔誠,不是苦行者的虔誠,而是在時代思潮影響下的童稚般的真誠和愉悅。所以,麥積山塑像受當地社會環境的影響使其表現了當地的人與情,使佛教造像好像在生活中似曾相識,使人感覺佛國世界的可親可愛,從而虔誠信奉。
  麥積山石窟也曾是“有龕皆是佛、無壁不飛天”,但由於多雨潮濕,壁畫大多剝落,但仍保留北朝時期的西方淨土變、涅磐變、地獄變及睒子本生、薩陲那太子捨身飼虎等本生故事、壁畫中描繪的城池、殿宇、車騎和衣冠服飾多具有漢文化特色,反映這一時期的現實生活。尤其是飛天,多彩多姿更具特色,有泥塑、雕刻、繪畫以及薄肉塑四種形式的飛天。雖然飛天的故鄉在印度,但麥積山的飛天卻是中外文化共同孕育的藝術結晶,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神仙融合而成的中國文化的飛天。她沒有翅膀,沒有羽毛,她是藉助雲彩而不依靠雲彩,衹憑藉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凌空翺翔的美麗少女,是中國古代藝術傢最具天才的傑作。同時,在壁畫、雕塑中也同樣反映舞蹈、樂器、為研究國古代音樂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三、建築藝術
  麥積山石窟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棧道“凌空飛架”,層層相疊,其驚險陡峻為世罕見,形成一個宏偉壯觀的立體建築群。其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閣獨具特色,雄渾壯麗。洞窟多為佛殿式而無中心柱窟,明顯帶有地方特色。
  麥積山石窟群中最宏偉,最壯麗的一座建築是第四窟上七佛龕,又稱“散花樓”,位於東崖大佛上方,距地面經約八十米,為七間八柱廡殿式結構,高約九米,面闊三十米,進深八米,分前廊後室兩部分。立柱為八棱大柱,覆蓮瓣形柱礎,建築構件無不精雕細琢,體現了北周時期建築技術的日臻成熟。後室由並列七個四角攢尖式帳形龕組成,帳幔層層重疊,龕內柱、梁等建築構件均以浮雕表現。因而,麥積山第四窟的建築是全國各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國傳統建築形式的洞窟,是研究北朝木構建築的重要資料,真正如實地表現了南北朝後期已經中國化了的佛殿的外部和內部面貌,在石窟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121窟:
  方位:
  西崖上層西端。
  時代:
  北魏晚期,宋重修。
  窟形:
  覆鬥藻井平面方形窟。窟內正、左、右壁開尖拱深龕;窟高2.55米,寬2.36米,深2.15 米。
  造像:
  三壁龕內各塑一佛。正龕內左、右壁中門內兩側塑二力士。佛上半身為宋代重塑,下身衣裙搭於座前呈三瓣式下垂,結跏跌坐於方臺上,弟子穿袈裟,下着裙。左弟子塔蠃旋發髻。菩薩着褒衣博帶式袈裟。菩薩與弟子緊緊相依,面帶笑意,雙手合掌於胸前,作拍手狀,似在竊竊私語,會心交談,猶如現實生活中一對親姐弟一般,充滿着青春活力與動人的情感,使人位感自然與親切。力士頭部宋代重修。左力士襢上身,下着裙,披巾於腹部穿圓、交叉,左手持金剛桿而立,右手提風帶,右力士着寬袖上衣,下着長裙,垂手而立,身穿護身鎧甲,剛健雄武,具有一種威嚴震懾的氣魄。此窟為北魏晚期代表性重要沿窟之一。
  壁畫:
  佛、菩薩彩繪背光,項光。藻井壁畫,大部剝落,均被煙熏黑,僅飛天飄帶,隱約可見。
  題記:無。
  旅遊事項
  △交通:在麥積區火車站前每日有專綫旅遊車34路發往麥積山,車程約1小時左右,每半小時一趟。
  △門票:麥積山景區門票70元,包括景區和石窟票。60歲以上者、解放軍及學生半價,記得帶老人證、身份證、士兵證和學生證。
  △開放時間:8:00~17:00
  △特別提醒:參觀石窟禁止帶包和相機,山下有寄存處。由於麥積山是人文景觀,建議請導遊講解講解。
門票價格
  70元/人
近義詞
麥積山
相關詞
天水文物石窟雕塑藝術
包含詞
麥積山區麥積山鄉
麥積山道甘肅麥積山
麥積山石窟天水麥積山
麥積山東道麥積山植物園
題麥積山天堂麥積山風景局
蘭州麥積山賓館麥積山泥塑菩薩
麥積山文物保管所麥積山名勝風景區
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麥積山國傢森林公園
天水麥積山石窟壁畫麥積山石窟一百二十七窟之脅侍菩薩
天水麥積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天水漢唐麥積山藝術陶瓷有限公司
天水麥積山公路開發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甘肅天水銷售分公司麥積山加油站
蘭州中加食品有限公司莎芭天妮麥積山精緻烘焙店天水市麥積山風景名勝區遊客服務中心
蘭州麥積山路肉菜綜合市場管理服務部天水市麥積山風景區旅遊發展中心
甘肅人與住房房地産代理有限責任公司麥積山路分公司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街亭溫泉浴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