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屬 : 國傢一級保護動物 : 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 鹿 > 麋鹿
目錄
mí lù mí lù
  亦稱“四不像”。中國著名的特産動物,但野生的早已滅絶,現存者都是北京南苑皇傢獵苑的孑遺,特徵是尾特別長,眉杈特別發達,形成主杈模樣
麋鹿滿之
  麋鹿滿之。——《墨子·公輸》
取其麇鹿
  取其麇鹿。——《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麋與鹿 Elk and deer
  麋與鹿。《孟子·梁惠王上》:“樂其有麋鹿魚鱉。” 唐 孟郊 《隱士》詩:“虎豹忌當道,麋鹿知藏身。”
即麋 The moose
  即麋。《墨子·非樂上》:“今人固與禽獸麋鹿、蜚鳥、貞蟲異者也。” 唐 崔道融 《元日有題》詩:“自量麋鹿分,衹合在山林。” 清 孫枝蔚 《送陸粲石之金陵省令兄綉聞時歸自關外》詩:“東頭重聚因麋鹿,原上相關有鶺鴒。”
基本資料 Basic information
  【中文名稱】:麋鹿
  【拉丁學名】:elaphurus davidianus
  【俗名】:四不象
  【英文名】:pere david's deer
  【國傢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一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
  【特有種】:是
  【瀕危等級】:野生絶滅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未列入
  【生態環境】:低窪濕地和沼澤
  【緻危因素】:棲息地破壞,過度捕獵
  【國內分佈】:北京, 江蘇 (人工引進)
  【分類地位】: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鹿科 cervidae
  亞科: 鹿亞科 cervinae
  屬: 麋鹿屬 elaphurus,milne-edwards, 1866
  種: 麋鹿 e. davidianus
歷史發展 History
  麋鹿是我國特有的世界珍稀動物。麋鹿過去曾經是野生動物。他善遊泳,再加上寬大的四蹄,非常適合在泥濘的疏林沼澤地帶尋覓青草、樹葉和水生植物等食物,棲息活動範圍在今天的黃河流域一帶。黃河流域是人類繁衍之地,生息於此的麋鹿自然成了人們為獲得食物而大肆獵取的對象,致使這一珍奇動物的數量急劇減少,其野生種群很快便不復存在了。值得慶幸的是,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時,麋鹿就被捕進皇傢獵苑,在人工馴養狀態下一代一代地繁衍下來,一直到清康熙、乾隆年間,在北京的南海子皇傢獵苑內尚有二百多頭。這是在中國大地上的人工環境中生活的最後一群麋鹿。根據大量化石和歷史資料推斷,野生麋鹿大概在清朝纔瀕臨滅絶的境地。
  1865年,法國傳教士兼博物學家阿芒·戴維神甫在北京南部考察動植物時發現了這種奇特的動物,這是世人第一次從學術角度知道了麋鹿。此後的幾十年間,不斷有麋鹿的活體被運出中國,流嚮西方。此時歐洲一些國傢動物園內的麋鹿,由於生態環境的變化,面臨着滅絶的威脅。熱愛動植物的英國貝德福特公爵十一世,出高價把飼養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衛普等地動物園內的18頭麋鹿全部買下,放養在他水草豐茂的烏邦寺莊園內。後經精心護理放養,這18頭麋鹿逐漸繁衍生息。
  1894年,永定河水泛濫,衝破了南苑的圍墻,逃散的麋鹿成了饑民們的果腹之物。到1900 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南苑裏的麋鹿幾乎被全部殺光。據說僅剩下一對,養在一處王府裏,以後轉送萬牲園(現北京動物園),也死掉了。至此,中國特産動物麋鹿,在國內完全滅絶。而烏邦寺莊園內所飼養的麋鹿也成為了世界上僅有的麋鹿群。中國人想要看一眼本國的特産動物,不得不跑到國外去了。
  野生的麋鹿雖然絶滅了,但是通過放養,最終在中國重新建立了麋鹿的自然種群。1986年8月從英國烏邦寺迎歸了20頭年輕的麋鹿,放養在清代曾豢養廉鹿的南海子,並建立了一個麋鹿生態研究中心及麋鹿苑;1987年8月,英國倫敦動物園又無償提供了39頭麋鹿,放養在大豐麋鹿保護區至今,這兩處的麋鹿都生長良好,並且繁殖了後代。為此,我國重新把麋鹿列為一級保護動物。
外形特徵 Shape features
  麋鹿體長約200釐米。肩高:80—85釐米(雄) 70—75釐米(雌), 重:35—40公斤(雄) 24—28公斤(雌) 一般雄麋鹿體重可達250千克,角較長,每兩年脫換次。雌麋鹿沒有角,體型也較小。因其頭似馬、角似鹿、尾似驢、蹄似牛而俗稱“四不像”。僅雄鹿有角,頸和背比較粗壯,四肢粗大。主蹄寬大能分開,趾間有皮健膜, 側蹄發達,適宜在沼澤地行走。夏毛紅棕色,鼕毛灰棕色;初生幼仔毛色橘紅,並有白斑。
  雄性小鹿在兩歲時長角分叉,6歲叉角纔發育完全。頭大,吻部狹長,鼻端裸露部分寬大,眼小,眶下腺顯著。四肢粗壯,主蹄寬大、多肉,有很發達的懸蹄,行走時代帶有響亮的磕碰聲。尾特別長,有絨毛,呈灰黑色,腹面為黃白色,末端為黑褐色。夏季體毛為赤銹色,頸背上有一條黑色色的縱紋,腹部和臀部為棕白色。9月以後體毛被較長而厚的灰色鼕毛所取代。因為麋鹿“蹄似牛非牛,頭似馬非馬,尾似驢非驢,角似鹿非鹿”,所以俗稱為“四不像”。
分佈範圍 Distribution
  麋鹿原産於中國長江中下遊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物,有時到海中銜食海藻,體長達兩米,重300千克,在10000年-3000年以前相當繁盛,以長江中下遊為中心分佈西從山西省北到黑竜江省,在朝鮮和日本也發現過麋鹿化石。後來由於自然氣候變化和人類的獵殺,在漢朝末年就近乎絶種,元朝時,蒙古士兵將殘餘的麋鹿捕捉運到北方以供遊獵。在自然界已經滅絶。到19世紀時,衹剩下在北京南海子皇傢獵苑內一群,約200-300頭。1866年,被法國傳教士大衛神甫發現並命拉丁種名,各國公使用賄賂、偷盜等手段,為自己國傢動物園搞到幾衹。1894年永定河泛濫,衝毀皇傢獵苑圍墻,殘存的麋鹿逃出,被饑民和後來的八國聯軍獵殺搶劫,從此在中國消失。
  1898年英國11世貝福特公爵花重金將流散到巴黎、安特衛普、柏林和科隆的18頭麋鹿全部購回,放養到烏邦寺莊園,到1983年已經繁殖到255頭,為了防止其滅絶,開始嚮各國動物園疏散。
  麋鹿在世界動物保護組織的協調下,英國政府决定無償嚮中國提供種群,使麋鹿回歸家乡。1985年提供22衹,放養到原皇傢獵苑,北京大興區南海子,並成立北京南海子麋鹿苑。1986年又提供39衹,在江蘇省沿海大豐市原麋鹿産地放養,並成立自然保護區。1987年又提供18衹。
  回歸後的麋鹿繁殖相當快,1994年中國政府又在湖北省石首市天鵝洲成立第三個麋鹿保護區,從大豐遷來64衹。目前在中國的麋鹿總數已經繁殖達1320頭。但仍然是一個瀕危物種。全世界也沒有超過2000頭。
生活習性 Habits
  麋鹿性好合群,善遊泳,喜歡以嫩草和其他水生植物為食。求偶發情始於6月底,持續6周左右,7月中、下旬達到高潮。雄獸性情突然變得暴躁,不僅發生陣陣叫聲,還以角挑地,射尿,翻滾,將從眶下腺分泌的液體塗抹在樹幹上。雄獸之間時常發生對峙、角鬥的現象。雌獸的懷孕期為270天左右,是鹿類中懷孕期最長的,一般於翌年4—5月産仔。初生的幼仔體重大約為12千克,毛色桔紅並有白斑,6—8周後白斑消失,出生3個月後,體重將達到70公斤。2歲時性成熟,壽命為20歲。
保護級別 Level of protection
  麋鹿屬於國傢一級保護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極危級物種。
  中國麋鹿從1985年首批回歸38頭,被放養於北京南海子的千畝鹿苑後,逐漸繁衍壯大,遷往長江之畔的湖北石首,從而成功完成回歸野外的“重引入”工程。另外,在江蘇大豐黃海之濱的麋鹿也蓬勃發展,加上全國20幾處動物園等飼養的麋鹿,至2001年初,已經達到1300衹,麋鹿失而復得、重引入的成功是嚮國際社會展示的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成就,它既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活的教材,也是嚮公衆表達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之可能性與必要性的重要範例。
種群現狀 Population Status
  現生麋鹿被稱為達氏種,從已發現的化石看,麋鹿屬中還有4種,即雙叉種、晉南種、藍田種和臺灣種。麋鹿是一種僅限於第四紀中後期的動物,從已知的190多個麋鹿化石出土地點確認,歷史上麋鹿的分佈區西至山西的汾河流域,北至遼寧的康平,南到浙江余姚,東到沿海平原及島嶼。到了晚更新世,麋鹿種群迅速發展,到全更新世中期達到鼎盛,但商周以後麋鹿迅速衰落。
  原始人類由於人口密度低、生産力水平低,不構成對麋鹿的威脅。而商周以後,由於自然變遷、麋鹿自身的原因和人為幹擾等因素,造成了麋鹿的不斷減少。
  從自然因素看,由於麋鹿是一種喜愛溫暖濕潤的動物,而中國近5千年來的氣溫是在逐漸變冷,沼澤和水域也明顯減少,自然環境的變化對麋鹿有較大的影響。
  從自身因素看,麋鹿是鹿類動物中較溫順的一種。據我們多年的飼養、觀察,麋鹿的奔跑速度不及梅花鹿和狍,發情期的公鹿也不像梅花鹿、馬鹿、白唇鹿那樣攻擊人,而且占群公鹿見到人接近即逃跑。在哺乳期,人給幼仔打耳號、測量時,幼仔的叫聲衹能吸引母鹿在遠處觀望,而不像其他鹿那樣,母鹿為了保護幼仔而攻擊人。雄性麋鹿之間為爭奪配偶的角鬥是非常溫和的,沒有激烈的衝撞和大範圍的移動,角鬥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0分鐘,失敗者衹是掉頭走開,勝利者不再追鬥,很少發生鹿之間的傷殘現象。公鹿占群後,其他公鹿窺視母鹿時、占群公鹿僅用吼叫和追逐等方式趕走對方。以上這些特點决定了它們逃避敵害的能力差,較易被天敵和人類捕殺。麋鹿主要采食水生和陸生的禾本科及豆科植物,食性狹窄也是麋鹿生存受到威脅的自身因素。
  人口增長和農業的發展,侵占了麋鹿的生活地域。人類的捕殺,嚴重影響了麋鹿的生存。考古學發現,1萬年至4千年前人類遺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的數量,與傢豬骨骼的數量相當。可見當時麋鹿是被人類當作食物而遭到大量獵殺的。甲古文中記載,古代一次獵獲麋鹿的數量達348衹。另外麋鹿還被製成治病和強身的各種藥品,《本草綱目》中記載,“麋茸功力勝鹿茸……麋之茸角補陰,主治一切血癥,筋骨腰膝酸痛,滋陰益腎……”《彭祖服食經》、《傢藏經驗方》及現代的《中醫方劑大辭典》中,用麋鹿茸、角、骨等做配方的方劑就有幾十項。麋鹿由此也就成為人類為治病而追殺的對象。
  自然因素、麋鹿自身的因素是麋鹿分佈區逐漸縮小、數量減少的原因,而人類活動的幹擾是麋鹿走嚮野外滅絶的决定因素。
  麋鹿作為野生種群早已絶跡多年,1986年8月14日,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和中國林業部的共同努力下,來自英國七傢動物園的39頭麋鹿返回故鄉——江蘇大豐,放養在大豐麋鹿保護區。目前,中國麋鹿主要分佈在三大保護區內,即江蘇大豐麋鹿國傢自然保護區、北京大興麋鹿苑、湖北石首麋鹿國傢級自然保護區。其中,面積達117萬畝的江蘇大豐麋鹿保護區,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一處麋鹿保護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種群,約占世界麋鹿數量的28% 。大豐麋鹿國傢自然保護區林茂草豐,人跡罕至,是麋鹿野生放養的天然理想場所。適宜的生境加上保護區工作人員的精心管護,其野生種群數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經過繁衍擴大,現已達到1000多頭。江蘇大豐麋鹿保護區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種群,約52頭麋鹿在這裏被野化放歸。在世界上首先建立了完全擺脫對人類依賴、可自我維持的麋鹿野生種群,結束了數百年來麋鹿無野生種群的歷史。
相關資料 Related information
麋鹿 相关资料
  我國古代對麋鹿行為學的認識
  麋鹿是僅産於中國的動物,我國古代先民對麋鹿的行為有過不少的研究與認識。
  1.群居性與社群結構。《三國志·魏書·張魯傳》的註釋中寫道:“張魯弟衛拒王師,夜有野麋數千衝壞衛營,軍大驚。”《後漢書·郡國志三》的“廣陵郡……東陽”條註中說:“縣多麋。《博物記》曰:‘千百為群,掘食草根,其處成泥,名曰麋。’”這些說明麋鹿是群居的。《緯略》是一本講解名詞出處和意義的書,其中關於麈尾一節寫道:“麋之大者曰麈,群麋隨之,皆以麈尾而傳。”麈是領頭的麋,該文形象的寫出了頭麋與麋鹿群的關係。
  2.麋鹿是濕地動物。麋鹿在濕地生活,善遊泳,遇敵害可以逃到沼澤或湖泊、河流中躲避。《麯海拾遺》寫道:“麋鹿善居澤,鹿因與居,亦善濟水。”《北齊書·李繪傳》:“河間崔謀恃其弟暹勢,從繪乞麋角鴿羽。繪答朽曰:‘鴿有六翮,氣則衝大;麋有四足,走便入海(海子、湖泊之意)’。”
  3.自衛方法。群居對麋鹿的自衛有一定意義,西漢劉嚮(約公元前77~前6年)的《說苑·雜言》中有“麋鹿成群,虎豹避之”的說法,說明即使是兇猛的虎豹面對衆多的麋鹿也無可奈何,衹好悻悻離去。
  4.生活能力強。唐朝僧人皎然所著《姑蘇臺歌》中有“山中精靈安可睹,轍跡人蹤麋鹿居。”說明麋鹿在有人在車輛行使的山中還可生活,可見它們的生活能力是很強的,衹是人類的幹擾不要太甚。
  麋鹿的身世
  麋鹿是中國特有的物種,但它的正式英文學名卻以外國人的姓氏命名;它曾在中國生活了數百萬年,20世紀初竟在故土絶跡;20世紀80年代,它又遠涉重洋,重返故鄉。麋鹿麯折的命運,使它成為世人關註的對象。
  已出土的野生麋鹿化石表明,麋鹿起源於距今200多萬年前,距今約1萬年前到距今約3000年時最為昌盛,中國境內無論是麋鹿化石點的數目或某個化石點的標本數量都極為豐富。但在距今約3000年的商周時期以後卻迅速衰落,直到清朝初年野生麋鹿最後絶跡。
  多數麋鹿專傢認為,麋鹿絶跡的重要原因是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大量獵捕,造成了麋鹿種群災難性的減少。同時,各地許多沼澤或近海低窪荒地被開墾成為農田,使衹適於在沼澤地帶棲息的麋鹿沒有了容身之所,成為平原地區最早的生態災難的犧牲者。
  野生麋鹿的最後棲息地是長江口附近沿海地區。儘管麋鹿曾廣泛分佈於中國東部及中部地區的長江南北,但主要分佈中心仍在長江三角洲的沿海地區。它們十分喜愛溫暖濕潤的沼澤水域,甚至喜歡接觸海水,銜食海藻。江蘇大豐麋鹿國傢級自然保護區就位於這一區域,這裏麋鹿化石密集分佈,從1967年至1998年先後出土麋鹿化石12處。考古發現,1萬年至4000年前人類遺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數量,大致與傢豬骨骼數量相當。
  從春秋戰國時期至清朝,古人對麋鹿的記述不絶於書。它不僅是先人狩獵的對象,也是宗教儀式中的重要祭物。《孟子》中記述,“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這證明至少在周朝,皇傢的園囿中已有了馴養的麋鹿
  漢朝以後,野生麋鹿數量日益減少。元朝建立以後,善騎射的皇族把野生麋鹿從黃海灘塗捕運到大都(北京),供皇族子孫們騎馬射殺。野生麋鹿逐漸走嚮滅絶。到清朝初年,中國已衹有一群約二三百衹的麋鹿圈養在210平方公裏的北京南海子皇傢獵苑。這時候,國際動物學界還不知道麋鹿的存在。
  1865年秋季,法國博物學家兼傳教士大衛在北京南郊進行動植物考察,無意中發現了南海子皇傢獵苑中的麋鹿。他立即意識到,這是一群陌生的、可能是動物分類學上尚無記錄的鹿。大衛以20兩紋銀為代價,買通獵苑守卒弄到了兩衹麋鹿,製作成標本。1866年,他將標本寄到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被確認為從未發現的新種,而且是鹿科動物中獨立的一個屬。從此,麋鹿學名被稱為“大衛鹿”。1866年之後,英、法、德、比等國的駐清公使及教會人士通過明索暗購等手段,從北京南海子獵苑弄走幾十頭麋鹿,飼養在各國動物園中。
  1894年,北京永定河泛濫,洪水衝垮了獵苑的圍墻,許多麋鹿逃散出去,成了饑民的果腹之物。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南海子麋鹿被西方列劫殺一空,麋鹿在中國本土滅絶。
  隨着時間的流逝,圈養於歐洲一些動物園中的麋鹿紛紛死去,種群規模逐漸縮小。從1898年起,英國十一世貝福特公爵出重金將原飼養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衛普等地動物園中的18頭麋鹿悉數買下,放養在倫敦以北占地3000英畝的烏邦寺莊園內。這18頭麋鹿成為目前地球上所有麋鹿的祖先。二戰時,這個種群達到255頭,烏邦寺莊園因害怕戰火,開始嚮世界一些大動物園轉讓麋鹿。到1983年底,全世界麋鹿達到1320頭。
  麋鹿的故鄉中國希望麋鹿能重返傢園。1956年和1973年,北京動物園分別得到了一對和兩對麋鹿,但因繁殖障礙和環境不適,一直未能復興種群。
  1985年,在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努力下,英國政府决定,倫敦5傢動物園嚮中國無償提供麋鹿。1985年8月,22頭麋鹿被用飛機從英國運抵北京,當晚運至南海子原皇傢獵苑,奇獸重新回到了它在中國最後消失的地方。1986年8月,39頭麋鹿從英國七傢動物園裏選出經上海運抵江蘇省大豐市,麋鹿重新回到它的野生祖先最後棲息的沿海灘塗。
  現在,中國已在北京、江蘇省大豐市、湖北省石首市、河南省原陽縣等地實施麋鹿散養計劃,目前已形成種群,全國已有麋鹿2000多頭。江蘇大豐國傢級麋鹿自然保護區目前已有麋鹿648頭,有效種群已達到50個,這表明這個保護區已形成了世界第一傢麋鹿基因庫,麋鹿的遺傳基因已不會再流失。2003年3月,世界第一頭純野生的麋鹿在大豐麋鹿保護區內出生。
  現在,最大的麋鹿群生活在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裏。
  失而復得的珍獸—麋鹿
  麋鹿是一種大型食草動物,體長170—217釐米,尾長60—75釐米,肩高達122—137釐米,體重120—180千克,雌性體形比雄性略小。雌性頭上無角,雄性角的形狀特殊,沒有眉杈,角幹在角基上方分為前後兩枝,前枝嚮上延伸,然後再分為前後兩枝,每小枝上再長出一些小杈,後枝平直嚮後伸展,末端有時也長出一些小杈,最長的角可達80釐米。頭大,吻部狹長,鼻端裸露部分寬大,眼小,眶下腺顯著。四肢粗壯,主蹄寬大、多肉,有很發達的懸蹄,行走時代帶有響亮的磕碰聲。尾特別長,有絨毛,呈灰黑色,腹面為黃白色,末端為黑褐色。夏季體毛為赤銹色,頸背上有一條黑色色的縱紋,腹部和臀部為棕白色。9月以後體毛被較長而厚的灰色鼕毛所取代。因為麋鹿“蹄似牛非牛,頭似馬非馬,尾似驢非驢,角似鹿非鹿”,所以俗稱為“四不像”。
  麋鹿性好合群,善遊泳,喜歡以嫩草和其他水生植物為食。求偶發情始於6月底,持續6周左右,7月中、下旬達到高潮。雄獸性情突然變得暴躁,不僅發生陣陣叫聲,還以角挑地,射尿,翻滾,將從眶下腺分泌的液體塗抹在樹幹上。雄獸之間時常發生對峙、角鬥的現象。雌獸的懷孕期為270天左右,是鹿類中懷孕期最長的,一般於翌年4—5月産仔。初生的幼仔體重大約為12千克,毛色桔紅並有白斑,6—8周後白斑消失,出生3個月後,體重將達到70公斤。2歲時性成熟,壽命為20歲。
  麋鹿不僅體形獨特,而且身世也極其富有傳奇色彩—戲劇性的發現,悲劇性的盜運,亂世中的流離,幸運的回歸等等,因此成為世界著名的稀有動物之一,在世界動物學史上占有極特殊的一頁。
  麋鹿在我國曾經廣泛分佈,特別是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一帶,同時也大量飼養在歷代的皇傢狩獵場內,野生種群絶滅的時間大約在明、清朝代。1865年秋天,法國遣使會的傳教士阿爾曼·大衛在北京南海子皇傢獵苑的墻外窺探到了這一奇特的物種,並於1866年1月以紋銀20兩的代價,換得兩個皮張和一個頭骨,運回巴黎,當即引起了轟動,所以糜鹿在國外又被稱為“大衛鹿”。
  由於1894年渾河(永定河)發大水,衝垮了皇傢獵苑的圍欄,使許多麋鹿逃散,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我國,又使獵苑中的糜鹿全部在戰亂中消失。世界上僅有1865年至1894年間被陸續盜運到歐洲各地的一些麋鹿飼養在動物園中,現在世界上的麋鹿全部都是這些種群的後裔,總數發展到接近2000衹。
  1956年4月,英國倫敦動物學會為了實現麋鹿重返故鄉的願望,贈送兩對幼仔給中國動物學會,在離別故土半個多世紀後,北京動物園中又重新出現了珍獸麋鹿,但是,由於生態環境不相適宜,它們及其三衹後代分別於60—70年代相繼去世。1973年12月,英國惠普斯奈動物園又贈送給我國兩對幼仔,這兩對麋鹿和它們的後代在我國各地的動物園中得以生存和繁衍,並為麋鹿的再引入工作積纍了經驗。
  但是,與重歸故土的第一對麋鹿一樣,這2對麋鹿的難産率也居高不下,由1975年至1979年,它們共生下7胎,其中有2胎屬於難産。這說明麋鹿難以適應動物園狹小的空間,以及人工環境,飼養方法等等,如果繼續在動物園中飼養,將也會逐漸産生體質退化、難産、不育而至衰亡。解决的方法是象烏邦寺和國外其他動物園那樣,將它們進行自由散放,讓其自由覓食,自由逐偶,大量活動,經常洗浴,才能保證它們的體質不會退化,繁殖力不會減弱。
  在自然保護事業中,“再引入”是指把一個在原分佈範圍內已經消失的物種重新引回原産地,並努力恢復其自然種群的行動,是保護瀕危物種的一個重要手段。麋鹿的再引入工作於1980年開始着手準備,首先選擇的地點就是北京南海子,因為這裏曾是我國麋鹿最後消失的地方,而將一個物種如此準確地引入它的原産地,在世界再引入工作中也是獨一無二的,很有歷史意義。另外,選擇北京進行再引入的工作,對於取得政府、科學界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以及國際合作都有其獨特的優勢。
  不過,我國麋鹿種群飼養中也存在着一些問題。例如北京南海子麋鹿園因為附近的土地被承包給賣沙子的生意人,每日用大型工程車挖掘沙土,以及慢慢竪立起來的一座“垃圾山”,造成了嚴重的污染,發生了麋鹿因誤食塑料袋和受污染的水而死亡的事件。
  願這些睏擾麋鹿正常繁衍生息的問題早日得到解决,使它在故土上重新發展壯大,恢復往日的繁榮昌盛。
  麋鹿回傢的故事
  麋鹿,是中國特産的珍稀動物,而100年前,它卻在中國本土絶跡。今年,當中國麋鹿本土絶跡100周年的時候,適逢江蘇大豐國傢級麋鹿自然保護區“麋鹿野放”實驗成功。從1000年前,人類大舉捕殺麋鹿到新千年將麋鹿放歸自然;從100年前中國麋鹿本土絶跡到世紀末麋鹿遊子重返故土,撲朔迷離的麋鹿身世似乎在演繹着一個個傳奇故事。
  神奇物種 吉祥的象徵
  麋鹿由於“角似鹿,面似馬,蹄似牛,尾似驢”而被俗稱為“四不像”,曾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動物,種群規模曾以億計。
  麋鹿自古被稱為吉祥之物,它具有300萬年悠久的生命歷史,卻在長達近千年的時期內幾度瀕臨滅絶。
  古人把能夠封神的姜太公的坐騎指為麋鹿,决非憑空想像,它象徵着麋鹿與我中華民族的悠遠情結。
  麋鹿的形象和精神,自古溶人中國文化。從屈原、班固、杜甫、柳宗元、蘇軾等文學大師,至瀋括、李時珍等科學名人,直至周文王、乾隆等帝王,一部中國文化史,留下無數對麋鹿的記述和贊美的篇章。
  在民間,麋鹿更是神奇之物,吉祥之物。它不僅是先民狩獵的對象,是崇拜的圖騰和儀式中的重要祭品,還成為生命力旺盛(鹿角年年落而復生)的標志和升官發財的象徵 (福“祿”喜壽) 。
  本土絶跡 淪落天涯
  那是1865年(清同治四年)秋季的一天,法國博物學家兼傳教士愛爾溫·大衛一臉風塵地在北京南郊進行動植物考察,經過南苑皇傢獵苑,大衛從苑外土崗上嚮內窺視,他雙眼一亮,那是一群神奇的、陌生的、可能是動物分類學上尚無記錄的鹿。
  他的驚駭是有道理的,因為這是全世界唯一幸存的一群麋鹿。無奈皇傢禁地不允許外人進入。直到次年初,大衛纔設法買通了守苑的軍士,在一個“月黑風高夜”,獵苑的守卒秘密地以20兩白銀為代價將一對鹿骨鹿皮給了大衛。
  一年後,經過動物學家的鑒定,大衛發現新物種的消息便轟動了西方各國。按照動物學界的慣例,應以“發現者” 的名字命名這種鹿,從此麋鹿這種中國自古就聲名卓著的動物便被稱為了大衛神甫鹿, 至今其英文還是pere david's deer。清朝末年, 麋鹿因大衛的緣故紅極一時,從“養在深苑人未識”忽然“一舉成名天下知”了。
  1900年秋,八國聯軍趁清朝政府腐敗、防務空虛一舉攻入北京,北燒 圓明園,南掠皇傢獵苑。中國本土最後一批麋鹿終於在一個凄風苦雨的夜晚,像戰俘一樣被押上戰船,開始了長達百年風雨飄搖的流浪生涯。中國大地上,再也見不到一頭麋鹿的蹤影。
  水土不服 絶處逢生
  那些流落於異國他鄉、被歐洲一些動物園圈養的麋鹿,由於生態環境的惡化(圈捨取代了濕地),種群規模逐漸縮小而紛紛死去,越養越少。這時出現了一位使麋鹿絶處逢生的人:英國十一世貝福特公爵,他喜歡動物,尤其是鹿科動物。
  1898年起,他出重金將原飼養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衛普等動物園的麋鹿,共計18頭悉數買下,這成為地球上奄奄一息、香火僅存的唯一一群。從各處收集來的18 頭麋鹿都被放養在英國倫敦以北70千米,占地12.1平方千米的烏邦寺莊園內。這座莊園水草豐美,林木蔥鬱,芳野幽曠,麯徑繞湖。據說那些寄人籬下的麋鹿整日悶悶不樂,無精打采地呆立水畔,拉着長臉,表情呆板地顧影自憐,像害了思鄉病一樣,但畢竟能正常的繁衍了,
  1914年,一戰爆發時,烏邦寺裏的麋鹿已達88頭, 二戰時已達255頭。二戰以前,烏邦寺的主人始終以“保有世界唯一麋鹿群”為榮而一頭也不肯出讓,但二戰德軍戰火染指英倫,當時子承父業的小貝福特終於改變了主意,提出:“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是危險的。”他惟恐這惟一的一群麋鹿再次毀於戰火而遭後人的唾駡,便將烏邦寺內的麋鹿嚮國內外各大動物園轉讓了許多。
  到1983年底,全世界的麋鹿已達1 320頭,均為當初18頭麋鹿的後代。遍及亞、 歐、非、美、澳各洲,但惟獨沒有回到它們世代生息的故裏:中國。
  祖國富強 麋鹿回傢
  中國是麋鹿的老傢,隨着祖國的強大、穩定,許多中國動物學家呼籲:讓海外遊子麋鹿還傢。其實,這也是烏邦寺主人的心願。
  1985年8月24日,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22頭麋鹿乘專機從英國烏邦寺回到故土北京,當晚運至南海子麋鹿苑,終於實現麋鹿百年回歸的夙願。後來,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在倫敦舉行的一個歡迎中國領導人訪英的宴會上緻辭,曾把麋鹿的重返傢園與香港問題的解决同列為中英外交史上的大事。
  1999年,當時的英國駐華大使高德年曾風趣地用中文這樣說:“麋鹿曾因迷路到了歐洲,現在終於順利還傢了,祝願它永遠不會再迷路。”
  作為麋鹿故鄉的中國人,我們當記住愛爾溫·大衛的名字,記住十一世、十二世貝福特公爵,記住他們保護麋鹿、輓救麋鹿的歷史功績。同時也不能忘記,100年前中國麋鹿在本土絶跡的那段刻骨銘心的恥辱的歷史。
  要復壯麋鹿種群,直至讓麋鹿回歸自然,需要更廣阔的生存空間。中外科學家順東部沿海對北至遼河、南達北海的麋鹿分佈故地進行了艱苦的調查。
  1985年春,麋鹿專傢曹剋清一行驅車在黃海灘塗考察。這裏溝河港汊縱橫,光灘舒展,蘆蕩遍布,草茂林深,上萬公頃的海濱灘塗呈半原始生境。這裏是太平洋西岸最大的一片濕地,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近年多次有麋鹿化石出土。
  那一天,濕潤的海風吹拂着緑樹野草,成群的丹頂鶴和白鷺在溝邊嬉戲。突然,一隻牙獐從路邊草叢中竄到路中央,歪着頭好奇地看着考察的車輛。這一戲劇性的情節引起專傢們的極大興趣。牙獐與白鷺自古就是麋鹿的伴生物種,凡有麋鹿出沒的地方,一般都會有牙獐伴行。那衹精明的牙獐適時地亮相在考察組的眼前,不言而喻地傳遞着大自然神秘的信息。
  放養成功 回歸自然
  1986年8月14日,在世界自然與自然保護聯盟,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我國林業部的共同努力下,在江蘇沿海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也是迄今最大麋鹿野生放養地——大豐麋鹿保護區。39頭麋鹿返回故鄉。這裏的沿海灘塗廣阔,氣候溫暖,森林茂密,水草豐盛 ,是麋鹿野生放養天然的理想場所。
  回到故土的麋鹿如魚得水,如鳥歸林,與獐同戲,與鶴共舞。種群迅速恢復。全國現有麋鹿1 000餘頭。僅江蘇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就擁有819頭,占全世界現有麋鹿總量的近三分之一,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種群。
  1998年秋天,江蘇大豐麋鹿國傢級自然保護區進行了一項劃時代的科學實驗。他們打開鐵門,將經過選擇的8頭(公2、母4、幼2)麋鹿從鹿苑真正地放歸自然。被圈禁數百年,一直處於圈養、半野生狀態的麋鹿轉眼間消失在黃海之濱一望無垠的草叢中。由此,中斷數百年的野生麋鹿的生命鏈條在那一刻被重新連接。
  通過無綫電跟蹤和野外觀察,8頭麋鹿在黃海灘塗濕地上已安全無恙地度過了第一個鼕春。1999年3月18日,懷孕的母鹿在野外安全地産出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頭全野生麋鹿幼仔,為恢復野生麋鹿種群邁出了可喜的一步。1998年和2002年,大豐先後2次將14頭麋鹿野生放養並取得了成功。
  2003年10月26日上午,在距大海1 000米的灘塗上,工作人員戀戀不捨地打開了柵欄大門,18頭麋鹿在人們關註的目光中,從容地衝嚮大自然,開始了它們野生繁衍的旅程。
  現在距離2003年的那次放養,已經2年過去了,放歸野外的麋鹿生活得怎麽樣了呢?大豐麋鹿國傢級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野生的麋鹿比之網欄中的麋鹿,膘情更好。最顯著的變化是野性增強了,自我保護的能力更強,更加機敏,活動的區域數倍增加。起居習慣更加變幻莫測。在保護區,現在野外存活的麋鹿已經達到52頭了,相信這個數字還將進一步擴大。
  大豐麋鹿國傢級保護區負責人,同時也是從事麋鹿野放實驗的國傢級麋鹿專傢丁玉華高級工程師介紹說,麋鹿在大豐保護區的數量在迅速增長,這是保護區20年來實行科學管理,采取對瀕危動物拯救措施,促使麋鹿得到有效保護的結果。今後還要擴大野生種群,易地建立新的保護地。
  讓我們一起祝福麋鹿吧。
  小資料:
  大豐麋鹿國傢級保護區在江蘇省????城市境內,是亞洲東方、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濕地之一。這裏濕地生態演替係列齊全,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
  濕地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豐富和生産力較高的生態係統。濕地在抵禦洪水、調節徑流、控製污染、調節氣候、美化環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陸地上的天然蓄水庫,又是衆多野生動植物資源,特別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鼕地,它可以給人類提供水和食物。濕地與人類息息相關,是人類擁有的寶貴資源,因此濕地被稱為“生命的搖籃”、“地球之腎”。
  南海子麋鹿傳奇
  明清時期的南海子位於北京南郊,占地210平方公裏,面積相當於老北京城區的3倍。南海子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高度42米到25米。
  南海子不僅風景優美,還有一種神奇的動物———麋鹿。它是我國特有的珍稀大型鹿科動物。古代麋鹿分佈在遼寧省康平、南界浙江省余姚、西至山西省襄汾、東達東部沿海和島嶼這一廣大的區域。由於古代先民的大量捕殺,以及人類的早期開發活動破壞了適應麋鹿生存的生態環境,野生麋鹿種群大量減少。大約從秦漢以後,我國野生麋鹿種群就逐漸在原野上絶跡了。明清時期,僅在皇傢苑囿南海子裏,還保存有數量不多的麋鹿
  麋鹿體長2米多,肩高1米多。毛色淺褐,背部較深,腹部較淺。雄麋鹿有形狀美麗的雙角。麋角表面有凹凸,內有黑色紋理,形狀迷人。麋鹿的尾巴比其他鹿種都長,尾端生有叢毛,所以又稱“大尾鹿”。它的鹿蹄寬大,而且能夠分開,可以在沼澤地中奔走如飛。更奇特的是它的外表,角像鹿而又不是鹿,頸像駝而又不是駝,蹄像牛而又不是牛,尾像驢而又不是驢。因此,民間俗稱麋鹿為“四不像”,把麋鹿看作一種“怪獸”。
  乾隆皇帝為麋鹿寫下兩篇“論文”
  更為奇特的是,每年到鼕至,麋鹿角即自行脫落,而其他鹿科動物都是在夏季脫角的。這奇特的現象竟引起乾隆皇帝極大的好奇,為此乾隆皇帝還寫過兩篇研究麋鹿角的文章。
  開始,乾隆皇帝認為,駝鹿或馴鹿就是古人說的“麋”,而“鹿與麋皆解角於夏,不於鼕”。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他寫了一篇《鹿角記》,辨明世上並沒有在鼕天解角的鹿,鹿和麋都是在夏天解角的。可是《月令》為什麽記載說,麋是在鼕天解角呢?對此,乾隆皇帝未能“究其所由”,一直耿耿於懷,百思不得其解。
  過了5年,也就是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鼕季,乾隆皇帝從塞外承德避暑山莊回到北京。在鼕至的第二天,乾隆皇帝忽然心血來潮,想起南苑海子裏養着的那一群叫“麈”(zhǔ)的大鹿,會不會在鼕至解角呢?
  於是他立刻派御前侍衛五福趕快到南苑驗視,看看那裏的“麈”是不是正在解角。果然,南苑海子裏的“麈”已經開始解角。有已經落地的,有的剛掉一隻鹿角。五福等人將已經脫落的15衹“麈”角攜帶回宮,進呈御覽。乾隆皇帝一看,“乃爽然自失”。於是寫下了一篇《麋角解說》。乾隆感嘆道,古人把麈當做麋,而我卻竟然不知道還有在鼕天掉角的野獸,“天下之理不易窮,而物不易格者,有如是乎!”他遂即命人把這篇《麋角解說》鎸刻在從南苑海子裏揀回來的麋角上,以記其事。至今,這衹與衆不同的麋鹿角就陳列在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館內。
  麋鹿百年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侵入北京。他們北燒圓明園,南掠皇傢獵苑,從此,麋鹿在中國滅絶。
  1985年8月24日,20頭糜鹿從英國烏邦寺運回老傢——北京南海子麋鹿苑。
  目前,麋鹿在我國已繁殖成活800餘頭。
  麋鹿苑位於北京南城10公裏處的南苑,它不僅是保護麋鹿的多樣性研究場所,還是一個以開展自然、歷史、文化生態及環保活動為特色的教育基地。正值麋鹿在我國滅絶100年之際,我們來到了這片近千畝的保護區。回顧麋鹿在我國滅絶的歷史,將對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加強環保教育起到積極作用。
  失而復得
  麋鹿,俗稱“四不像”,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鹿科珍稀動物。1865年法國傳教士阿芒·大衛在北京進行動植物考察,經過南海子皇傢獵苑,在苑外高處眺望,發現苑內有一群陌生的鹿,據他判斷當時這群鹿在動物分類學上尚無記錄,這使他驚訝。1866年,大衛將3衹麋鹿標本寄到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經動物學家的鑒定,認為這是一種除了南苑以外哪兒都沒有的一種動物。從此,麋鹿轟動了西方各國。英國、法國、德國、比利時、日本等先後以種種理由及手段,從北京南苑將麋鹿掠奪到他們國內。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南海子麋鹿被西方列強劫殺一空,致使中國特有的這種珍稀之物從此在中國絶跡。
  然而,被掠走到異國他鄉的麋鹿由於生態環境的惡化,大部分紛紛死去,幸存者無幾。就在地球上麋鹿奄奄一息的緊急關頭,一位酷愛動物、特別是喜愛鹿科動物的人士———英國十一世貝福特公爵拯救了它,使麋鹿絶處逢生。從1898年起,公爵陸續將飼養在巴黎、柏林、科隆等地動物園的僅18頭麋鹿用重金買下,放養在倫敦以北的烏邦寺莊園內。良好的濕地條件使麋鹿開始繁衍,據統計,到1983年底,全世界的麋鹿已達1320頭,均為當時18頭的後代,遍及亞、歐、非、美、澳各洲,但惟獨沒有回到它們世代生息的故裏———中國。
  中國是麋鹿的老傢,讓“海外遊子”回歸故裏是中國動物學家們多年的呼聲,同時也是烏邦寺主人的心願。1984年,英國牛津大學動物學家瑪婭·博依德女士來華考察麋鹿回放中國的地點,她與中國有關專傢一致認為北京南海子是最理想的回放地,烏邦寺主人當即决定贈送20頭麋鹿給中國,使它們重新回到一度滅絶的地方。
  1985年8月24日,一架滿載中英兩國人民友誼的專機,將20頭麋鹿從英國烏邦寺運抵北京,當晚便送至南海子麋鹿苑。就這樣,時隔近一個世紀後,“海外遊子”終於回傢了。
  回歸自然
  麋鹿在南海子安傢後,科研人員立即開展了繁殖工作。他們在麋鹿苑內開闢了300多畝的牧草種植場,對水域進行了治理,陸續修建了鹿捨和科研站,為麋鹿的生息繁衍提供了良好條件。1986年夏,有14頭母鹿受孕,1987年3月,回歸故鄉的第一批母鹿開始分娩,有10頭小鹿平安降生。1987年9月,英國烏邦寺又贈送給南海子麋鹿苑18頭雌麋鹿,這更加快了麋鹿的繁殖和復壯。據統計,自1986年開始至今全國的麋鹿已發展到800多頭,而北京麋鹿苑內就有近200頭。
  麋鹿在南海子馴養繁殖的成功,極大地鼓舞了科研人員,他們經過調查研究,啓動了又一項重大工程———讓麋鹿回歸大自然。
  麋鹿是典型的濕地動物。它們在水畔生活,遇到敵害可以逃到河流、湖泊或沼澤中躲避。科研人員經過大量考查取證和可行性分析,認為湖北石首市的長江故道很適合麋鹿生長。那裏面積3萬畝,是典型的濕地,終年有麋鹿喜食的青草,1992年國傢在那裏建立了天鵝洲自然保護區。
  1993年和1994年,南海子麋鹿苑分別將64頭麋鹿送到天鵝洲自然保護區。原始棲息的環境、天然的青草食物、良好的自然條件使麋鹿很快適應了自然生活,而且生長繁殖順利,幾年內就發展到了120多頭,並逐漸恢復為自然種群。
  麋鹿回歸自然的工程如此順利,使科研人員異常興奮,為了更快地完成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準備今年再嚮石首輸送30頭麋鹿,這樣會促使麋鹿的自然種群更快地發展壯大。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麋鹿可以摘掉“國傢一級保護動物”的帽子了。
  教育後人
  北京麋鹿苑不僅是保護麋鹿的研究場所,還是一個以開展自然、歷史、文化生態環保為特色的教育基地,是對青少年進行自然教育、環保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不可多得的戶外大課堂,被中國科協列為首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走進苑內,人們不僅能瞭解到有關麋鹿的知識,在參觀的沿途遊人還可以看到許多問題板,正面是問題,翻開便是答案,如“中國20世紀有哪些野生動物滅絶了?”翻開問題板便知有麋鹿、新疆虎、塞加羚羊等。沿途還有一些“緑色警句”很是給人啓迪。
  為提高人們對保護瀕危動物的緊迫感,苑內設了一座“世界滅絶動物公墓”,一塊塊的石碑上銘記着一個世紀以來世界上已滅絶了的野生動物。這些石碑用多米諾骨牌的形式排列着。上百種動物相繼倒下,最後一塊上面寫着:英國萊桑池蛙。1999年滅絶。這裏還展示着即將滅絶及一些瀕危動物的名錄。走進這座公墓,人們無不為那麽多的滅絶動物而嘆息,而其中的一塊“墓志銘”更是發人深省:工業革命以來,以文明自詡卻無限擴張為所欲為的人類,已使數百種動物因過度捕殺或喪失傢園而遭滅頂之災。當地球上最後一隻老虎在人工林中徒勞地尋求配偶;當最後一隻未留下後代的雄鷹從污濁的天空墜嚮大地;當麋鹿的最後一聲哀鳴在幹涸的沼澤上空回蕩———人類也就看到了自己的結局!
  在北京麋鹿苑,人們會瞭解到麋鹿是一度在中國滅絶,又經中外保護人士共同努力得以拯救的野生動物,它們的失而復得,是人類“亡羊補牢”、“迷途知返”,生態保護意識覺醒的具體體現。要使後人知道,地球是我們惟一的傢園,但她並不衹屬於人類,衹有保護這個大千世界的物種多樣性,才能使我們自身的繁榮、穩定、持續發展得到保障。
外形特徵 Shape features
  麋鹿體長約200釐米。 肩高:80—85釐米(雄) 70—75釐米(雌), 幼體體 重:35—40公斤(雄) 24—28公斤(雌) 一般雄麋鹿體重可達250千克,角較長,每兩年脫換一次。雌麋鹿沒有角,體型也較小。因其頭似馬、角似鹿、尾似驢、蹄似牛而俗稱“四不象”,因在古代神話小說《封神榜》中是姜子牙的坐騎,使其更富有傳奇色彩。麋鹿僅雄鹿有角,且各枝角嚮後,是在鹿科動物中獨一無二的,頸和背比較粗壯,四肢粗大。主蹄寬大能分開,趾間有皮健膜, 側蹄發達,適宜在沼澤地中行走。夏毛紅棕色,鼕毛灰棕色;初生幼仔毛色橘紅,並有白斑。尾巴長用來驅趕蚊蠅以適應沼澤環境。
  雄性小鹿在兩歲時長角分叉,6歲叉角纔發育完全。頭大,吻部狹長,鼻端裸露部分寬大,眼小,眶下腺顯著。四肢粗壯,主蹄寬大、多肉,有很發達的懸蹄,行走時代帶有響亮的磕碰聲。尾特別長,有絨毛,呈灰黑色,腹面為黃白色,末端為黑褐色。夏季體毛為赤銹色,頸背上有一條黑色的縱紋,腹部和臀部為棕白色。9月以後體毛被較長而厚的灰色鼕毛所取代。麋鹿 (Elaphurus davidianus)哺乳綱,偶蹄目,鹿科。俗稱“四不象”,因其尾似驢非驢,蹄似牛非牛,面似馬非馬,角似鹿非鹿。原是中國特産的珍獸,起源於早更新世晚期,距今200多萬年。其化石從中國東北遼寧省到長江以南,幾乎整個中國的東部地區均有分佈。由於人類的大量捕殺和氣候的變化,使野生麋鹿種群在19世紀後半期絶滅。到清朝時僅在皇傢獵苑北京郊區的南海子飼養着唯一的一群。1865年,法國傳教士大衛在獵苑隔墻發現了麋鹿,賄賂守苑人,取得麋鹿皮及頭骨,第二年麋鹿以大衛氏作為種的命名。其後,南海子麋鹿流入歐洲多傢動物園。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再加上水災,使南海子的麋鹿全部毀滅。50年代從英國接回幾頭種獸,1985年再從英國烏邦寺接回20頭,在它們祖先的故居北京南海子還傢落戶,重建種群。目前,中國另一個麋鹿飼養中心為江蘇大豐麋鹿保護區。
分佈範圍 Distribution
  麋鹿原産於中國長江中下遊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物,有時到海中銜食海藻,體長達兩米,重300千克,在10000年-3000年以前相當繁盛,以長江中下遊為中心分佈西從山西省北到黑竜江省,在朝鮮和日本也發現過麋鹿化石。後來由於自然氣候變化和人類的獵殺,在漢朝末年就近乎絶種,元朝時,蒙古士兵將殘餘的麋鹿捕捉運到北方以供遊獵。在自然界已經滅絶。到19世紀時,衹剩下在北京南海子皇傢獵苑內一群,約200-300頭。1866年,被法國傳教士大衛神甫發現並寄回法國由法國動物學家米勒·愛德華確定拉丁種名,各國公使用賄賂、偷盜等手段,為自己國傢動物園搞到幾衹。1894年永定河泛濫,衝毀皇傢獵苑圍墻,殘存的麋鹿逃出,被饑民和後來的八國聯軍獵殺搶劫,從此在中國消失。
  1898年英國11世貝福特公爵花重金將流散到巴黎、安特衛普、柏林和科隆的18頭麋鹿全部購回,放養到烏邦寺莊園,到1983年已經繁殖到255頭,為了防止其滅絶,開始嚮各國動物園疏散。
  麋鹿在世界動物保護組織的協調下,英國政府决定無償嚮中國提供種群,使麋鹿回歸家乡。1985年提供22衹,放養到原皇傢獵苑,北京大興區南海子,並成立北京南海子麋鹿苑。1986年又提供39衹,在江蘇省沿海大豐市原麋鹿産地放養,並成立自然保護區。1987年又提供18衹。
  回歸後的麋鹿繁殖相當快,1994年中國政府又在湖北省石首市天鵝洲成立第三個麋鹿保護區,從北京前後遷去九十多衹。目前在中國的麋鹿總數已經繁殖達1320頭。但仍然是一個瀕危物種。全世界已超過2000頭。
  石首糜鹿自然保護區石首糜鹿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北省石首市境內,地理座標為東經112°33',北緯29°49',總面積1567公頃。保護區於1991年經湖北省政府批準建立,主要保護對象為糜鹿及其生境。
  本區地處長江天鵝洲故道邊,屬典型的近代河流相衝積,洪積的堆積形成的洲灘平原,地勢低平,海拔在35米左右。區內土壤肥活,水質良好,牧草豐盛,分佈有廣阔的蘆葦沼澤濕地。據初步調查,區內高等植物有64科、168屬、238種,脊椎動物有100多種,其中大鴇、白鶴等為國傢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本區是為實現麋鹿回歸自然而建立的自然保護區,1993年和1994年分兩批從北京麋鹿苑引進 麋鹿64頭,由於區內發自然環境非常適合麋鹿的生活和繁衍,加之麋鹿可食性植物多達119種,且生物産量高,因此在僅3-4年的時間內,麋鹿種群發展到134頭,且麋鹿的野性恢復良好,實現了自然放養的目標。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不僅對麋鹿回歸自然作出巨大貢獻,而且為世界大型動物回歸自然以及種群的恢復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種群現狀 Population Status
  現生麋鹿被稱為達氏種,從已發現的化石看,麋鹿屬中還有4種,即雙叉種、晉南種、藍田種和臺灣種。麋鹿是一種僅限於第四紀中後期的動物,從已知的190多個麋鹿化石出土地點確認,歷史上麋鹿的分佈區西至山西的汾河流域,北至遼寧的康平,南到浙江余姚,東到沿海平原及島嶼。到了晚更新世,麋鹿種群迅速發展,到全更新世中期達到鼎盛,但商周以後麋鹿迅速衰落。
  原始人類由於人口密度低、生産力水平低,不構成對麋鹿的威脅。而商周以後,由於自然變遷、麋鹿自身的原因和人為幹擾等因素,造成了麋鹿的不斷減少。
  從自然因素看,由於麋鹿是一種喜愛溫暖濕潤的動物,而中國近5千年來的氣溫是在逐漸變冷,沼澤和水域也明顯減少,自然環境的變化對麋鹿有較大的影響。
  從自身因素看,麋鹿是鹿類動物中較溫順的一種。據我們多年的飼養、觀察,麋鹿的奔跑速度不及梅花鹿和狍,發情期的公鹿也不像梅花鹿、馬鹿、白唇鹿那樣攻擊人,而且占群公鹿見到人接近即逃跑。在哺乳期,人給幼仔打耳號、測量時,幼仔的叫聲衹能吸引母鹿在遠處觀望,而不像其他鹿那樣,母鹿為了保護幼仔而攻擊人。雄性麋鹿之間為爭奪配偶的角鬥是非常溫和的,沒有激烈的衝撞和大範圍的移動,角鬥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0分鐘,失敗者衹是掉頭走開,勝利者不再追鬥,很少發生鹿之間的傷殘現象。公鹿占群後,其他公鹿窺視母鹿時、占群公鹿僅用吼叫和追逐等方式趕走對方。以上這些特點决定了它們逃避敵害的能力差,較易被天敵和人類捕殺。麋鹿主要采食水生和陸生的禾本科及豆科植物,食性狹窄也是麋鹿生存受到威脅的自身因素。
  人口增長和農業的發展,侵占了麋鹿的生活地域。人類的捕殺,嚴重影響了麋鹿的生存。考古學發現,1萬年至4千年前人類遺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的數量,與傢豬骨骼的數量相當。可見當時麋鹿是被人類當作食物而遭到大量獵殺的。甲古文中記載,古代一次獵獲麋鹿的數量達348衹。另外麋鹿還被製成治病和強身的各種藥品,《本草綱目》中記載,“麋茸功力勝鹿茸……麋之茸角補陰,主治一切血癥,筋骨腰膝酸痛,滋陰益腎……”《彭祖服食經》、《傢藏經驗方》及現代的《中醫方劑大辭典》中,用麋鹿茸、角、骨等做配方的方劑就有幾十項。麋鹿由此也就成為人類為治病而追殺的對象。
  自然因素、麋鹿自身的因素是麋鹿分佈區逐漸縮小、數量減少的原因,而人類活動的幹擾是麋鹿走嚮野外滅絶的决定因素。
  麋鹿作為野生種群早已絶跡多年,1986年8月14日,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和中國林業部的共同努力下,來自英國七傢動物園的39頭麋鹿返回故鄉——江蘇大豐,放養在大豐麋鹿保護區。目前,中國麋鹿主要分佈在三大保護區內,即江蘇大豐麋鹿國傢自然保護區、北京大興麋鹿苑、湖北石首麋鹿國傢級自然保護區。其中,面積達117萬畝的江蘇大豐麋鹿保護區,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一處麋鹿保護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種群,約占世界麋鹿數量的28% 。大豐麋鹿國傢自然保護區林茂草豐,人跡罕至,是麋鹿野生放養的天然理想場所。適宜的生境加上保護區工作人員的精心管護,其野生種群數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經過繁衍擴大,現已達到1000多頭。江蘇大豐麋鹿保護區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種群,約52頭麋鹿在這裏被野化放歸。在世界上首先建立了完全擺脫對人類依賴、可自我維持的麋鹿野生種群,結束了數百年來麋鹿無野生種群的歷史。
  2009年1月8日,洞庭湖麋鹿科學調查組兵分兩路,一路由東洞庭湖保護區辦公室主任張鴻帶隊,前往保護區核心區紅旗湖一帶,一路由高大立帶隊,在註滋河兩岸搜索。中午12時30分,驚喜仿佛從天而降,在離他們約550米遠的一處河溝地帶,一大群麋鹿或臥或站,有的在吃草,有的在休息。高大立數了數,一共27頭!傍晚時分,從張鴻那組也傳來好消息:發現4頭麋鹿,6個腳印。
相關資料 Related information
  中國古代對麋鹿行為學的認識
  麋鹿的身世
  遠涉重洋,重返故鄉。麋鹿麯折的命運,使它成為世人關註的對象。
  已出土的野生麋鹿化石表明,麋鹿起源於距今200多萬年前,距今約1萬年前到距今約3000年時最為昌盛,中國境內無論是麋鹿化石點的數目或某個化石點的標本數量都極為豐富。但在距今約3000年的商周時期以後卻迅速衰落,直到清朝初年野生麋鹿最後絶跡。 麋鹿是中國特有的物種,但它的正式英文學名卻以外國人的姓氏命名;它曾在中國生活了數百萬年,20世紀初竟在故土絶跡;20世紀80年代,它又
  多數麋鹿專傢認為,麋鹿絶跡的重要原因是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大量獵捕,造成了麋鹿種群災難性的減少。同時,各地許多沼澤或近海低窪荒地被開墾成為農田,使衹適於在沼澤地帶棲息的麋鹿沒有了容身之所,成為平原地區最早的生態災難的犧牲者。
  野生麋鹿的最後棲息地是長江口附近沿海地區。儘管麋鹿曾廣泛分佈於中國東部及中部地區的長江南北,但主要分佈中心仍在長江三角洲的沿海地區。它們十分喜愛溫暖濕潤的沼澤水域,甚至喜歡接觸海水,銜食海藻。江蘇大豐麋鹿國傢級自然保護區就位於這一區域,這裏麋鹿化石密集分佈,從1967年至1998年先後出土麋鹿化石12處。從春秋戰國時期至清朝,古人對麋鹿的記述不絶於書。它不僅是先人狩獵的對象,也是宗教儀式中的重要祭物。《孟子》中記述,“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這證明至少在周朝,皇傢的園囿中已有了馴養的麋鹿
  漢朝以後,野生麋鹿數量日益減少。元朝建立以後,善騎射的皇族把野生麋鹿從黃海灘塗捕運到大都(北京),供皇族子孫們騎馬射殺。野生麋鹿逐漸走嚮滅絶。到清朝初年,中國已衹有一群約二三百衹的麋鹿圈養在210平方公裏的北京南海子皇傢獵苑。這時候,國際動物學界還不知道麋鹿的存在。
  1865年秋季,法國博物學家兼傳教士大衛在北京南郊進行動植物考察,無意中發現了南海子皇傢獵苑中的麋鹿。他立即意識到,這是一群陌生的、可能是動物分類學上尚無記錄的鹿。大衛以20兩紋銀為代價,買通獵苑守卒弄到了兩衹麋鹿,製作成標本。1866年,他將標本寄到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被確認為從未發現的新種,而且是鹿科動物中獨立的一個屬。從此,麋鹿學名被稱為“大衛鹿”。1866年之後,英、法、德、比等國的駐清公使及教會人士通過明索暗購等手段,從北京南海子獵苑弄走幾十頭麋鹿,飼養在各國動物園中。
  1894年,北京永定河泛濫,洪水衝垮了獵苑的圍墻,許多麋鹿逃散出去,成了饑民的果腹之物。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南海子麋鹿被西方列劫殺一空,麋鹿在中國本土滅絶。
  隨着時間的流逝,圈養於歐洲一些動物園中的麋鹿紛紛死去,種群規模逐漸縮小。從1898年起,英國十一世貝福特公爵出重金將原飼養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衛普等地動物園中的18頭麋鹿悉數買下,放養在倫敦以北占地3000英畝的烏邦寺莊園內。這18頭麋鹿成為目前地球上所有麋鹿的祖先。二戰時,這個種群達到255頭,烏邦寺莊園因害怕戰火,開始嚮世界一些大動物園轉讓麋鹿。到1983年底,全世界麋鹿達到1320頭。
  麋鹿的故鄉中國希望麋鹿能重返傢園。1956年和1973年,北京動物園分別得到了一對和兩對麋鹿,但因繁殖障礙和環境不適,一直未能復興種群。
  1985年,在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努力下,英國政府决定,倫敦5傢動物園嚮中國無償提供麋鹿。1985年8月,22頭麋鹿被用飛機從英國運抵北京,當晚運至南海子原皇傢獵苑,奇獸重新回到了它在中國最後消失的地方。1986年8月,39頭麋鹿從英國七傢動物園裏選出經上海運抵江蘇省大豐市,麋鹿重新回到它的野生祖先最後棲息的沿海灘塗。
  現在,中國已在北京、江蘇省大豐市、湖北省石首市、河南省原陽縣等地實施麋鹿散養計劃,目前已形成種群,全國已有麋鹿2000多頭。江蘇大豐國傢級麋鹿自然保護區目前已有麋鹿648頭,有效種群已達到50個,這表明這個保護區已形成了世界第一傢麋鹿基因庫,麋鹿的遺傳基因已不會再流失。2003年3月,世界第一頭純野生的麋鹿在大豐麋鹿保護區內出生。
  現在,最大的麋鹿群生活在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裏。
  失而復得的珍獸--麋鹿
  麋鹿是一種大型食草動物,體長170—217釐米,尾長60—75釐米,肩高達122—137釐米,體重120—180千克,雌性體形比雄性略小。雌性頭上無角,雄性角的形狀特殊,沒有眉杈,角幹在角基上方分為前後兩枝,前枝嚮上延伸,然後再分為前後兩枝,每小枝上再長出一些小杈,後枝平直嚮後伸展,末端有時也長出一些小杈,最長的角可達80釐米。頭大,吻部狹長,鼻端裸露部分寬大,眼小,眶下腺顯著。四肢粗壯,主蹄寬大、多肉,有很發達的懸蹄,行走時代帶有響亮的磕碰聲。尾特別長,有絨毛,呈灰黑色,腹面為黃白色,末端為黑褐色。夏季體毛為赤銹色,頸背上有一條黑色色的縱紋,腹部和臀部為棕白色。9月以後體毛被較長而厚的灰色鼕毛所取代。因為麋鹿“蹄似牛非牛,頭似馬非馬,尾似驢非驢,角似鹿非鹿”,所以俗稱為“四不象”。
  麋鹿性好合群,善遊泳,喜歡以嫩草和其他水生植物為食。求偶發情始於6月底,持續6周左右,7月中、下旬達到高潮。雄獸性情突然變得暴躁,不僅發生陣陣叫聲,還以角挑地,射尿,翻滾,將從眶下腺分泌的液體塗抹在樹幹上。雄獸之間時常發生對峙、角鬥的現象。雌獸的懷孕期為270天左右,是鹿類中懷孕期最長的,一般於翌年4—5月産仔。初生的幼仔體重大約為12千克,毛色桔紅並有白斑,6—8周後白斑消失,出生3個月後,體重將達到70公斤。2歲時性成熟,壽命為20歲。
  麋鹿不僅體形獨特,而且身世也極其富有傳奇色彩—戲劇性的發現,悲劇性的盜運,亂世中的流離,幸運的回歸等等,因此成為世界著名的稀有動物之一,在世界動物學史上占有極特殊的一頁。
  麋鹿在中國曾經廣泛分佈,特別是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一帶,同時也大量飼養在歷代的皇傢狩獵場內,野生種群絶滅的時間大約在明、清朝代。1865年秋天,法國遣使會的傳教士阿爾曼·大衛在北京南海子皇傢獵苑的墻外窺探到了這一奇特的物種,並於1866年1月以紋銀20兩的代價,換得兩個皮張和一個頭骨,運回巴黎,當即引起了轟動,所以麋鹿在國外又被稱為“大衛鹿”。
  由於1894年渾河(永定河)發大水,衝垮了皇傢獵苑的圍欄,使許多麋鹿逃散,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又使獵苑中的麋鹿全部在戰亂中消失。世界上僅有1865年至1894年間被陸續盜運到歐洲各地的一些麋鹿飼養在動物園中,現在世界上的麋鹿全部都是這些種群的後裔,總數發展到接近2000衹。
  1956年4月,英國倫敦動物學會為了實現麋鹿重返故鄉的願望,贈送兩對幼仔給中國動物學會,在離別故土半個多世紀後,北京動物園中又重新出現了珍獸麋鹿,但是,由於生態環境不相適宜,它們及其三衹後代分別於60—70年代相繼去世。1973年12月,英國惠普斯奈動物園又贈送給中國兩對幼仔,這兩對麋鹿和它們的後代在中國各地的動物園中得以生存和繁衍,並為麋鹿的再引入工作積纍了經驗。
  但是,與重歸故土的第一對麋鹿一樣,這2對麋鹿的難産率也居高不下,由1975年至1979年,它們共生下7胎,其中有2胎屬於難産。這說明麋鹿難以適應動物園狹小的空間,以及人工環境,飼養方法等等,如果繼續在動物園中飼養,將也會逐漸産生體質退化、難産、不育而至衰亡。解决的方法是象烏邦寺和國外其他動物園那樣,將它們進行自由散放,讓其自由覓食,自由逐偶,大量活動,經常洗浴,才能保證它們的體質不會退化,繁殖力不會減弱。
  在自然保護事業中,“再引入”是指把一個在原分佈範圍內已經消失的物種重新引回原産地,並努力恢復其自然種群的行動,是保護瀕危物種的一個重要手段。麋鹿的再引入工作於1980年開始着手準備,首先選擇的地點就是北京南海子,因為這裏曾是中國麋鹿最後消失的地方,而將一個物種如此準確地引入它的原産地,在世界再引入工作中也是獨一無二的,很有歷史意義。另外,選擇北京進行再引入的工作,對於取得政府、科學界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以及國際合作都有其獨特的優勢。
  不過,中國麋鹿種群飼養中也存在着一些問題。例如北京南海子麋鹿園因為附近的土地被承包給賣沙子的生意人,每日用大型工程車挖掘沙土,以及慢慢竪立起來的一座“垃圾山”,造成了嚴重的污染,發生了麋鹿因誤食塑料袋和受污染的水而死亡的事件。
  願這些睏擾麋鹿正常繁衍生息的問題早日得到解决,使它在故土上重新發展壯大,恢復往日的繁榮昌盛。
  麋鹿回傢的故事
  麋鹿,是中國特産的珍稀動物,而100年前,它卻在中國本土絶跡。今年,當中國麋鹿本土絶跡100周年的時候,適逢江蘇大豐國傢級麋鹿自然保護區“麋鹿野放”實驗成功。從1000年前,人類大舉捕殺麋鹿到新千年將麋鹿放歸自然;從100年前中國麋鹿本土絶跡到世紀末麋鹿遊子重返故土,撲朔迷離的麋鹿身世似乎在演繹着一個個傳奇故事。
  神奇物種 吉祥的象徵
  麋鹿由於“角似鹿,面似馬,蹄似牛,尾似驢”而被俗稱為“四不象”,曾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動物,種群規模曾以億計。
  麋鹿自古被稱為吉祥之物,它具有300萬年悠久的生命歷史,卻在長達近千年的時期內幾度瀕臨滅絶。
  古人把能夠封神榜的姜太公的坐騎指為麋鹿,决非憑空想像,它象徵着麋鹿與我中華民族的悠遠情結。
  麋鹿的形象和精神,自古溶人中國文化。從屈原、班固、杜甫、柳宗元、蘇軾等文學大師,至瀋括、李時珍等科學名人,直至周文王、乾隆等帝王,一部中國文化史,留下無數對麋鹿的記述和贊美的篇章。
  在民間,麋鹿更是神奇之物,吉祥之物。它不僅是先民狩獵的對象,是崇拜的圖騰和儀式中的重要祭品,還成為生命力旺盛(鹿角年年落而復生)的標志和升官發財的象徵 (福“祿”喜壽) 。
  本土絶跡 淪落天涯
  那是1865年(清同治四年)秋季的一天,法國博物學家兼傳教士愛爾溫·大衛一臉風塵地在北京南郊進行動植物考察,經過南苑皇傢獵苑,大衛從苑外土崗上嚮內窺視,他雙眼一亮,那是一群神奇的、陌生的、可能是動物分類學上尚無記錄的鹿。
  他的驚駭是有道理的,因為這是全世界唯一幸存的一群麋鹿。無奈皇傢禁地不允許外人進入。直到次年初,大衛纔設法買通了守苑的軍士,在一個“月黑風高夜”,獵苑的守卒秘密地以20兩白銀為代價將一對鹿骨鹿皮給了大衛。
  一年後,經過動物學家的鑒定,大衛發現新物種的消息便轟動了西方各國。按照動物學界的慣例,應以“發現者” 的名字命名這種鹿,從此麋鹿這種中國自古就聲名卓著的動物便被稱為了大衛神甫鹿, 至今其英文還是Pere David's Deer。清朝末年, 麋鹿因大衛的緣故紅極一時,從“養在深苑人未識”忽然“一舉成名天下知”了。
  1900年秋,八國聯軍趁清朝政府腐敗、防務空虛一舉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南掠皇傢獵苑。中國本土最後一批麋鹿終於在一個凄風苦雨的夜晚,像戰俘一樣被押上戰船,開始了長達百年風雨飄搖的流浪生涯。中國大地上,再也見不到一頭麋鹿的蹤影。
  水土不服 絶處逢生
  那些流落於異國他鄉、被歐洲一些動物園圈養的麋鹿,由於生態環境的惡化(圈捨取代了濕地),種群規模逐漸縮小而紛紛死去,越養越少。這時出現了一位使麋鹿絶處逢生的人:英國十一世貝福特公爵,他喜歡動物,尤其是鹿科動物。
  1898年起,他出重金將原飼養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衛普等動物園的麋鹿,共計18頭悉數買下,這成為地球上奄奄一息、香火僅存的唯一一群。從各處收集來的18 頭麋鹿都被放養在英國倫敦以北70千米,占地12.1平方千米的烏邦寺莊園內。這座莊園水草豐美,林木蔥鬱,芳野幽曠,麯徑繞湖。據說那些寄人籬下的麋鹿整日悶悶不樂,無精打采地呆立水畔,拉着長臉,表情呆板地顧影自憐,像害了思鄉病一樣,但畢竟能正常的繁衍了,
  1914年,一戰爆發時,烏邦寺裏的麋鹿已達88頭, 二戰時已達255頭。二戰以前,烏邦寺的主人始終以“保有世界唯一麋鹿群”為榮而一頭也不肯出讓,但二戰德軍戰火染指英倫,當時子承父業的小貝福特終於改變了主意,提出:“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是危險的。”他惟恐這惟一的一群麋鹿再次毀於戰火而遭後人的唾駡,便將烏邦寺內的麋鹿嚮國內外各大動物園轉讓了許多。
  到1983年底,全世界的麋鹿已達1 320頭,均為當初18頭麋鹿的後代。遍及亞、 歐、非、美、澳各洲,但惟獨沒有回到它們世代生息的故裏:中國。
  祖國富強 麋鹿回傢
  中國是麋鹿的老傢,隨着祖國的強大、穩定,許多中國動物學家呼籲:讓海外遊子麋鹿還傢。其實,這也是烏邦寺主人的心願。
  1985年8月24日,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22頭麋鹿乘專機從英國烏邦寺回到故土北京,當晚運至南海子麋鹿苑,終於實現麋鹿百年回歸的夙願。後來,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在倫敦舉行的一個歡迎中國領導人訪英的宴會上緻辭,曾把麋鹿的重返傢園與香港問題的解决同列為中英外交史上的大事。
  1999年,當時的英國駐華大使高德年曾風趣地用中文這樣說:“麋鹿曾因迷路到了歐洲,現在終於順利還傢了,祝願它永遠不會再迷路。”
  作為麋鹿故鄉的中國人,我們當記住愛爾溫·大衛的名字,記住十一世、十二世貝福特公爵,記住他們保護麋鹿、輓救麋鹿的歷史功績。同時也不能忘記,100年前中國麋鹿在本土絶跡的那段刻骨銘心的恥辱的歷史。
  要復壯麋鹿種群,直至讓麋鹿回歸自然,需要更廣阔的生存空間。中外科學家順東部沿海對北至遼河、南達北海的麋鹿分佈故地進行了艱苦的調查。
  1985年春,麋鹿專傢曹剋清一行驅車在黃海灘塗考察。這裏溝河港汊縱橫,光灘舒展,蘆蕩遍布,草茂林深,上萬公頃的海濱灘塗呈半原始生境。這裏是太平洋西岸最大的一片濕地,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近年多次有麋鹿化石出土。
  那一天,濕潤的海風吹拂着緑樹野草,成群的丹頂鶴和白鷺在溝邊嬉戲。突然,一隻牙獐從路邊草叢中竄到路中央,歪着頭好奇地看着考察的車輛。這一戲劇性的情節引起專傢們的極大興趣。牙獐與白鷺自古就是麋鹿的伴生物種,凡有麋鹿出沒的地方,一般都會有牙獐伴行。那衹精明的牙獐適時地亮相在考察組的眼前,不言而喻地傳遞着大自然神秘的信息。
  放養成功 回歸自然
  1986年8月14日,在世界自然與自然保護聯盟,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中國林業部的共同努力下,在江蘇沿海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也是迄今最大麋鹿野生放養地——大豐麋鹿保護區。39頭麋鹿返回故鄉。這裏的沿海灘塗廣阔,氣候溫暖,森林茂密,水草豐盛 ,是麋鹿野生放養天然的理想場所。
  回到故土的麋鹿如魚得水,如鳥歸林,與獐同戲,與鶴共舞。種群迅速恢復。全國現有麋鹿1 000餘頭。僅江蘇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就擁有819頭,占全世界現有麋鹿總量的近三分之一,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種群。
  1998年秋天,江蘇大豐麋鹿國傢級自然保護區進行了一項劃時代的科學實驗。他們打開鐵門,將經過選擇的8頭(公2、母4、幼2)麋鹿從鹿苑真正地放歸自然。被圈禁數百年,一直處於圈養、半野生狀態的麋鹿轉眼間消失在黃海之濱一望無垠的草叢中。由此,中斷數百年的野生麋鹿的生命鏈條在那一刻被重新連接。
  通過無綫電跟蹤和野外觀察,8頭麋鹿在黃海灘塗濕地上已安全無恙地度過了第一個鼕春。1999年3月18日,懷孕的母鹿在野外安全地産出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頭全野生麋鹿幼仔,為恢復野生麋鹿種群邁出了可喜的一步。1998年和2002年,大豐先後2次將14頭麋鹿野生放養並取得了成功。
  2003年10月26日上午,在距大海1 000米的灘塗上,工作人員戀戀不捨地打開了柵欄大門,18頭麋鹿在人們關註的目光中,從容地衝嚮大自然,開始了它們野生繁衍的旅程。
  現在距離2003年的那次放養,已經2年過去了,放歸野外的麋鹿生活得怎麽樣了呢?大豐麋鹿國傢級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野生的麋鹿比之網欄中的麋鹿,膘情更好。最顯著的變化是野性增強了,自我保護的能力更強,更加機敏,活動的區域數倍增加。起居習慣更加變幻莫測。在保護區,現在野外存活的麋鹿已經達到52頭了,相信這個數字還將進一步擴大。
  大豐麋鹿國傢級保護區負責人,同時也是從事麋鹿野放實驗的國傢級麋鹿專傢丁玉華高級工程師介紹說,麋鹿在大豐保護區的數量在迅速增長,這是保護區20年來實行科學管理,采取對瀕危動物拯救措施,促使麋鹿得到有效保護的結果。今後還要擴大野生種群,易地建立新的保護地。
  讓我們一起祝福麋鹿吧。
  麋鹿之鄉·大豐
  大豐麋鹿國傢級保護區在江蘇省????城市境內,是亞洲東方、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濕地之一。這裏濕地生態演替係列齊全,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
  濕地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豐富和生産力較高的生態係統。濕地在抵禦洪水、調節徑流、控製污染、調節氣候、美化環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陸地上的天然蓄水庫,又是衆多野生動植物資源,特別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鼕地,它可以給人類提供水和食物。濕地與人類息息相關,是人類擁有的寶貴資源,因此濕地被稱為“生命的搖籃”、“地球之腎”。
  2006年6月16日,江蘇大豐市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中國麋鹿之鄉”稱號。截至2006年6月12日,江蘇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繁殖期內的麋鹿産下幼仔188頭,從而使該保護區種群數量達1007頭,成為全球範圍內首個突破千頭大關的麋鹿自然保護區。
  南海子麋鹿傳奇
  明清時期的南海子位於北京南郊,占地210平方公裏,面積相當於老北京城區的3倍。南海子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高度42米到25米。
  南海子不僅風景優美,還有一種神奇的動物———麋鹿。它是中國特有的珍稀大型鹿科動物。古代麋鹿分佈在遼寧省康平、南界浙江省余姚、西至山西省襄汾、東達東部沿海和島嶼這一廣大的區域。由於古代先民的大量捕殺,以及人類的早期開發活動破壞了適應麋鹿生存的生態環境,野生麋鹿種群大量減少。大約從秦漢以後,中國野生麋鹿種群就逐漸在原野上絶跡了。明清時期,僅在皇傢苑囿南海子裏,還保存有數量不多的麋鹿
  麋鹿體長2米多,肩高1米多。毛色淺褐,背部較深,腹部較淺。雄麋鹿有形狀美麗的雙角。麋角表面有凹凸,內有黑色紋理,形狀迷人。麋鹿的尾巴比其他鹿種都長,尾端生有叢毛,所以又稱“大尾鹿”。它的鹿蹄寬大,而且能夠分開,可以在沼澤地中奔走如飛。更奇特的是它的外表,角像鹿而又不是鹿,頸像駝而又不是駝,蹄像牛而又不是牛,尾像驢而又不是驢。因此,民間俗稱麋鹿為“四不象”,把麋鹿看作一種“怪獸”。
  乾隆皇帝為麋鹿寫下兩篇“論文”
  更為奇特的是,每年到鼕至,麋鹿角即自行脫落,而其他鹿科動物都是在夏季脫角的。這奇特的現象竟引起乾隆皇帝極大的好奇,為此乾隆皇帝還寫過兩篇研究麋鹿角的文章。
  開始,乾隆皇帝認為,駝鹿或馴鹿就是古人說的“麋”,而“鹿與麋皆解角於夏,不於鼕”。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他寫了一篇《鹿角記》,辨明世上並沒有在鼕天解角的鹿,鹿和麋都是在夏天解角的。可是《月令》為什麽記載說,麋是在鼕天解角呢?對此,乾隆皇帝未能“究其所由”,一直耿耿於懷,百思不得其解。
  過了5年,也就是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鼕季,乾隆皇帝從塞外承德避暑山莊回到北京。在鼕至的第二天,乾隆皇帝忽然心血來潮,想起南苑海子裏養着的那一群叫“麈”(zhǔ)的大鹿,會不會在鼕至解角呢?
  於是他立刻派御前侍衛五福趕快到南苑驗視,看看那裏的“麈”是不是正在解角。果然,南苑海子裏的“麈”已經開始解角。有已經落地的,有的剛掉一隻鹿角。五福等人將已經脫落的15衹“麈”角攜帶回宮,進呈御覽。乾隆皇帝一看,“乃爽然自失”。於是寫下了一篇《麋角解說》。乾隆感嘆道,古人把麈當做麋,而我卻竟然不知道還有在鼕天掉角的野獸,“天下之理不易窮,而物不易格者,有如是乎!”他遂即命人把這篇《麋角解說》鎸刻在從南苑海子裏揀回來的麋角上,以記其事。至今,這衹與衆不同的麋鹿角就陳列在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館內。
  麋鹿百年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侵入北京。他們北燒圓明園,南掠皇傢獵苑,從此,麋鹿在中國滅絶。
  1985年8月24日,20頭麋鹿從英國烏邦寺運回老傢——北京南海子麋鹿苑。
  目前,麋鹿在中國已繁殖成活800餘頭。世界有2000餘頭。
  麋鹿苑位於北京南城10公裏處的南苑,它不僅是保護麋鹿的多樣性研究場所,還是一個以開展自然、歷史、文化生態及環保活動為特色的教育基地。正值麋鹿在中國滅絶100年之際,我們來到了這片近千畝的保護區。回顧麋鹿在中國滅絶的歷史,將對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加強環保教育起到積極作用。
  失而復得
  麋鹿麋鹿,俗稱“四不象”,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鹿科珍稀動物。1865年法國傳教士阿芒·大衛在北京進行動植物考察,經過南海子皇傢獵苑,在苑外高處眺望,發現苑內有一群陌生的鹿,據他判斷當時這群鹿在動物分類學上尚無記錄,這使他驚訝。1866年,大衛將3衹麋鹿標本寄到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經動物學家的鑒定,認為這是一種除了南苑以外哪兒都沒有的一種動物。從此,麋鹿轟動了西方各國。英國、法國、德國、比利時、日本等先後以種種理由及手段,從北京南苑將麋鹿掠奪到他們國內。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南海子麋鹿被西方列強劫殺一空,致使中國特有的這種珍稀之物從此在中國絶跡。
  然而,被掠走到異國他鄉的麋鹿由於生態環境的惡化,大部分紛紛死去,幸存者無幾。就在地球上麋鹿奄奄一息的緊急關頭,一位酷愛動物、特別是喜愛鹿科動物的人士———英國十一世貝福特公爵拯救了它,使麋鹿絶處逢生。從1898年起,公爵陸續將飼養在巴黎、柏林、科隆等地動物園的僅18頭麋鹿用重金買下,放養在倫敦以北的烏邦寺莊園內。良好的濕地條件使麋鹿開始繁衍,據統計,到1983年底,全世界的麋鹿已達1320頭,均為當時18頭的後代,遍及亞、歐、非、美、澳各洲,但惟獨沒有回到它們世代生息的故裏———中國。
  中國是麋鹿的老傢,讓“海外遊子”回歸故裏是中國動物學家們多年的呼聲,同時也是烏邦寺主人的心願。1984年,英國牛津大學動物學家瑪婭·博依德女士來華考察麋鹿回放中國的地點,她與中國有關專傢一致認為北京南海子是最理想的回放地,烏邦寺主人當即决定贈送20頭麋鹿給中國,使它們重新回到一度滅絶的地方。
  1985年8月24日,一架滿載中英兩國人民友誼的專機,將20頭麋鹿從英國烏邦寺運抵北京,當晚便送至南海子麋鹿苑。就這樣,時隔近一個世紀後,“海外遊子”終於回傢了。
  回歸自然
  麋鹿在南海子安傢後,科研人員立即開展了繁殖工作。他們在麋鹿苑內開闢了300多畝的牧草種植場,對水域進行了治理,陸續修建了鹿捨和科研站,為麋鹿的生息繁衍提供了良好條件。1986年夏,有14頭母鹿受孕,1987年3月,回歸故鄉的第一批母鹿開始分娩,有10頭小鹿平安降生。1987年9月,英國烏邦寺又贈送給南海子麋鹿苑18頭雌麋鹿,這更加快了麋鹿的繁殖和復壯。據統計,自1986年開始至今全國的麋鹿已發展到800多頭,而北京麋鹿苑內就有近200頭。
  麋鹿在南海子馴養繁殖的成功,極大地鼓舞了科研人員,他們經過調查研究,啓動了又一項重大工程———讓麋鹿回歸大自然。
  麋鹿是典型的濕地動物。它們在水畔生活,遇到敵害可以逃到河流、湖泊或沼澤中躲避。科研人員經過大量考查取證和可行性分析,認為湖北石首市的長江故道很適合麋鹿生長。那裏面積3萬畝,是典型的濕地,終年有麋鹿喜食的青草,1992年國傢在那裏建立了天鵝洲自然保護區。
  1993年和1994年,南海子麋鹿苑分別將64頭麋鹿送到天鵝洲自然保護區。原始棲息的環境、天然的青草食物、良好的自然條件使麋鹿很快適應了自然生活,而且生長繁殖順利,幾年內就發展到了120多頭,並逐漸恢復為自然種群。
  麋鹿回歸自然的工程如此順利,使科研人員異常興奮,為了更快地完成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準備今年再嚮石首輸送30頭麋鹿,這樣會促使麋鹿的自然種群更快地發展壯大。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麋鹿可以摘掉“國傢一級保護動物”的帽子了。
  教育後人
  北京麋鹿苑不僅是保護麋鹿的研究場所,還是一個以開展自然、歷史、文化生態環保為特色的教育基地,是對青少年進行自然教育、環保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不可多得的戶外大課堂,被中國科協列為首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走進苑內,人們不僅能瞭解到有關麋鹿的知識,在參觀的沿途遊人還可以看到許多問題板,正面是問題,翻開便是答案,如“中國20世紀有哪些野生動物滅絶了?”翻開問題板便知有麋鹿、新疆虎、塞加羚羊等。沿途還有一些“緑色警句”很是給人啓迪。
  為提高人們對保護瀕危動物的緊迫感,苑內設了一座“世界滅絶動物公墓”,一塊塊的石碑上銘記着一個世紀以來世界上已滅絶了的野生動物。這些石碑用多米諾骨牌的形式排列着。上百種動物相繼倒下,最後一塊上面寫着:英國萊桑池蛙。1999年滅絶。這裏還展示着即將滅絶及一些瀕危動物的名錄。走進這座公墓,人們無不為那麽多的滅絶動物而嘆息,而其中的一塊“墓志銘”更是發人深省:工業革命以來,以文明自詡卻無限擴張為所欲為的人類,已使數百種動物因過度捕殺或喪失傢園而遭滅頂之災。當地球上最後一隻老虎在人工林中徒勞地尋求配偶;當最後一隻未留下後代的雄鷹從污濁的天空墜嚮大地;當麋鹿的最後一聲哀鳴在幹涸的沼澤上空回蕩———人類也就看到了自己的結局!
  在北京麋鹿苑,人們會瞭解到麋鹿是一度在中國滅絶,又經中外保護人士共同努力得以拯救的野生動物,它們的失而復得,是人類“亡羊補牢”、“迷途知返”,生態保護意識覺醒的具體體現。要使後人知道,地球是我們惟一的傢園,但她並不衹屬於人類,衹有保護這個大千世界的物種多樣性,才能使我們自身的繁榮、穩定、持續發展得到保障。
  位於江蘇省中部黃海之濱的江蘇大豐麋鹿國傢級自然保護區,擁有濕地7.8萬公傾,其地貌由林地、蘆蕩、草灘、沼澤地、????裸地組成,屬於典型的黃海灘塗型濕地。這裏孕育着種類繁多,具有全球重要意義的生物多樣性,2002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2002年7月,UNDP/GEF《中國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項目在保護區正式啓動,此項目通過開展能力建設、社區宣傳、公衆培訓、設備援助等活動,大大提高了保護區管理水平。
  走進這片廣袤無垠的灘塗濕地,到處充滿了原始、古樸的風貌,這裏有鳥類315種、獸類12種、兩棲爬行類27種、魚類150種、昆蟲599種、植物499種,其中國傢一、二類保護的就有31種,列入《中日侯鳥保護協定》保護的鳥有93種。成群結隊的珍禽飛鳥,碧波萬頃的蘆蕩,一片連着一片的紅果????蒿盡顯眼前,構成了一幅令人陶醉的生態風景畫,同時又組成了一個天然美麗的動植物王國。
  相關課文:蘇教版 六年級上册 17《麋鹿
  別名四不象,屬於鹿科,學名為 Elaphurus davidianus。
  體長約200釐米,體重100(雌)~200(雄)千克,因其頭似馬、角似鹿、尾似驢、蹄似牛而俗稱四不象。僅雄鹿有角,頸和背比較粗壯,四肢粗大。主蹄寬大能分開,趾間有皮健膜,側蹄發達,適宜在沼澤地行走。夏毛紅棕色,鼕毛灰棕色;初生幼仔毛色橘紅,並有白斑。
  由化石資料推測,麋鹿原産於中國東部濕潤的平原、盆地,北起遼寧,南到海南,西自山西、湖南,東抵東海都有分佈。為草食動物,取食多種禾草、苔草及鮮嫩樹葉。喜群居,發情期一雄多雌;通常7月份開始交配,懷孕期315~350天,每胎産1仔。
  原産於遼寧、華北、黃河和長江中下遊。18世紀中國野生糜鹿種群已經滅絶,僅在北京南苑養着專供皇傢狩獵的鹿群,後被八國聯軍洗劫一空,盜運國外。1985年以來,中國分批從國外引回80多衹,飼養於北京南苑和江蘇大豐縣。在散放的江蘇省大豐縣已建立麋鹿自然保護區,為麋鹿在自然界恢復野生種群而開展保護管理和科學研究工作。
  屬於國傢一級保護動物。
  (二)麋鹿是中國特有的物種,但它的正式英文學名卻以外國人的姓氏命名;它曾在中國生活了數百萬年,20世紀初竟在故土絶跡;20世紀80年代,它又遠涉重洋,重返故鄉。麋鹿麯折的命運,使它成為世人關註的對象。
  已出土的野生麋鹿化石表明,麋鹿起源於距今200多萬年前,距今約1萬年前到距今約3000年時最為昌盛,中國境內無論是麋鹿化石點的數目或某個化石點的標本數量都極為豐富。但在距今約3000年的商周時期以後卻迅速衰落,直到清朝初年野生麋鹿最後絶跡。
  多數麋鹿專傢認為,麋鹿絶跡的重要原因是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大量獵捕,造成了麋鹿種群災難性的減少。同時,各地許多沼澤或近海低窪荒地被開墾成為農田,使衹適於在沼澤地帶棲息的麋鹿沒有了容身之所,成為平原地區最早的生態災難的犧牲者。
  野生麋鹿的最後棲息地是長江口附近沿海地區。儘管麋鹿曾廣泛分佈於中國東部及中部地區的長江南北,但主要分佈中心仍在長江三角洲的沿海地區。它們十分喜愛溫暖濕潤的沼澤水域,甚至喜歡接觸海水,銜食海藻。江蘇大豐麋鹿國傢級自然保護區就位於這一區域,這裏麋鹿化石密集分佈,從1967年至1998年先後出土麋鹿化石12處。考古發現,1萬年至4000年前人類遺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數量,大致與傢豬骨骼數量相當。
  從春秋戰國時期至清朝,古人對麋鹿的記述不絶於書。它不僅是先人狩獵的對象,也是宗教儀式中的重要祭物。《孟子》中記述,“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這證明至少在周朝,皇傢的園囿中已有了馴養的麋鹿
  漢朝以後,野生麋鹿數量日益減少。元朝建立以後,善騎射的皇族把野生麋鹿從黃海灘塗捕運到大都(北京),供皇族子孫們騎馬射殺。野生麋鹿逐漸走嚮滅絶。到清朝初年,中國已衹有一群約二三百衹的麋鹿圈養在210平方公裏的北京南海子皇傢獵苑。這時候,國際動物學界還不知道麋鹿的存在。
  1865年秋季,法國博物學家兼傳教士大衛在北京南郊進行動植物考察,無意中發現了南海子皇傢獵苑中的麋鹿。他立即意識到,這是一群陌生的、可能是動物分類學上尚無記錄的鹿。大衛以20兩紋銀為代價,買通獵苑守卒弄到了兩衹麋鹿,製作成標本。1866年,他將標本寄到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被確認為從未發現的新種,而且是鹿科動物中獨立的一個屬。從此,麋鹿學名被稱為“大衛鹿”。1866年之後,英、法、德、比等國的駐清公使及教會人士通過明索暗購等手段,從北京南海子獵苑弄走幾十頭麋鹿,飼養在各國動物園中。
  1894年,北京永定河泛濫,洪水衝垮了獵苑的圍墻,許多麋鹿逃散出去,成了饑民的果腹之物。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南海子麋鹿被西方列強劫殺一空,麋鹿在中國本土滅絶。
  隨着時間的流逝,圈養於歐洲一些動物園中的麋鹿紛紛死去,種群規模逐漸縮小。從1898年起,英國十一世貝福特公爵出重金將原飼養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衛普等地動物園中的18頭麋鹿悉數買下,放養在倫敦以北占地3000英畝的烏邦寺莊園內。這18頭麋鹿成為目前地球上所有麋鹿的祖先。二戰時,這個種群達到255頭,烏邦寺莊園因害怕戰火,開始嚮世界一些大動物園轉讓麋鹿。到1983年底,全世界麋鹿達到1320頭。
  麋鹿的故鄉中國希望麋鹿能重返傢園。1956年和1973年,北京動物園分別得到了一對和兩對麋鹿,但因繁殖障礙和環境不適,一直未能復興種群。
  1985年,在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努力下,英國政府决定,倫敦5傢動物園嚮中國無償提供麋鹿。1985年8月,22頭麋鹿被用飛機從英國運抵北京,當晚運至南海子原皇傢獵苑,奇獸重新回到了它在中國最後消失的地方。1986年8月,39頭麋鹿從英國經上海運抵江蘇省大豐市,麋鹿重新回到它的野生祖先最後棲息的沿海灘塗。
  現在,中國已在北京、江蘇省大豐市、湖北省石首市、河南省原陽縣等地實施麋鹿散養計劃,目前已形成種群,全國已有麋鹿2000多頭。江蘇大豐國傢級麋鹿自然保護區目前已有麋鹿648頭,有效種群已達到50個,這表明這個保護區已形成了世界第一傢麋鹿基因庫,麋鹿的遺傳基因已不會再流失。2003年3月,世界第一頭純野生的麋鹿在大豐麋鹿保護區內出生。
英文解釋
  1. n.:  elk,  wapiti
  2. lat.:  milu (pere david's deer) elaphurus davidianus (milne-edwards)
法文解釋
  1. n.  cerf de David
近義詞
四不像
相關詞
動物神話珍稀動物封神榜脊索動物門的亞門旅遊生態環境地理自然保護區
波蘭戰機空軍
包含詞
麋鹿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