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鹿苑毛尖
  【簡介】
  遠古縣古屬峽州,唐代陸羽《茶經》中就有無安産茶這記載。據縣志遠載,鹿苑茶起初(公元1225)年為鹿苑增寺側載值,産量甚微,當地村民見茶香味濃,便爭於相引種,遂擴大到山前屋後種植,從而得以發展。現已在鹿苑一帶創製出一種黃茶類的鹿苑毛尖
  鹿苑茶品質獨具風格,芬芳馥鬱,滋味醇厚,被譽為湖北茶中之佳品。
  【品質特點】
  外形條索環狀(環子腳),白毫顯露,色澤金黃(略帶魚子泡),香鬱高長,滋味醇厚回甘,湯色黃淨明亮,葉底嫩黃勻整。
  【衝泡方法】
  衝泡鹿苑毛尖,第一杯當倒掉,喝第二杯、第三杯時,其香味即沁入心脾。另外,如用正宗紫砂茶具衝泡鹿苑毛尖,品時啜會更得其味。
  【製作工藝】
  鹿苑毛尖的鮮葉采摘時間在清明前後15天,采摘標準為一芽一、二葉,要求鮮葉細嫩、新鮮、勻齊、純淨,不帶魚葉、老葉、茶果。采回的鮮葉,先進行“短茶”,即將大的芽葉折短,選取一芽一葉初展芽尖,折下的單片、茶梗,另行炒製。習慣是上午采摘,下午短茶,晚間炒製。
  鹿苑毛尖的製造分殺青、二青、悶堆、揀剔、炒幹五道工序.
  殺青:鍋溫要求160℃左右,並掌握先高後低,每鍋投葉量1~1.5公斤。炒時要快抖散氣,抖悶結合,時間6分鐘左右。炒至五、六成幹起鍋,趁熱悶堆15分鐘後散開攤放。
  二青:炒二青鍋溫100℃左右,炒鍋要磨光。投入濕坯葉1.5公斤左右,適當抖炒散氣,並開始整形搓條,要輕搓、少搓,以防止産生黑條,時間約15分鐘,當茶坯達七、八成幹時出鍋。
  悶堆:悶堆是鹿苑毛尖品質特點形成的重要工序。茶坯堆積在竹盤內,拍緊壓實,上蓋濕布,悶堆5~6小時,促進黃變。
  揀剔:主要剔除扁片、團塊茶和花雜葉,以提高淨度和勻度。
  炒幹:炒幹溫度80℃左右,投葉量2公斤左右,炒到茶條受熱回鬆後,繼續搓條整形,應用蠃旋手勢,悶炒為主,藉以保持茶條環子腳的形成和色澤油潤。約炒30分鐘,達到足幹後,起鍋攤涼,包裝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