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Two dogs fight, play off |
拼音: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用法: 復句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解釋: 鷸長嘴水鳥;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資料來源: 西漢·劉嚮《戰國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捨,漁者得而並禽之
|
|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
|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捨。漁者得而並禽之。 |
|
一隻河蚌張開蚌殼,在河灘上曬太陽。有衹鷸(yù)鳥,從河蚌身邊走過,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兩片殼合上,把鷸嘴緊緊地鉗住。鷸鳥甕聲甕氣地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世上又會少一隻蚌!”河蚌也甕聲甕氣地說:“假如今天你的嘴拔不出去,明天你的嘴拔不出去,世上又會多一隻死鷸!”河蚌和鷸鳥吵個不停,誰也不讓誰。這時,恰好有個打魚的人從那裏走過,就把它們兩個一起捉去了。現在用來比喻雙方相持不下,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 |
|
鷸:一種水鳥羽毛茶褐色,嘴腳都很長,常在水邊啄食小魚和貝類。
蚌(bang):生活在淡水裏的有貝殼的軟體動物,可有兩片橢圓形的外殼。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yu bang xiang zheng yu weng de li):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箝(qian):夾住。
曝(pu):曬太陽。
漁者(yu zhe):捕魚人。
喙(hui):鳥的嘴巴。
即(ji):就.
禽(qin):通“擒”,捉獲。 |
|
西漢·劉嚮《戰國策·燕策二》 |
|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捨,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衆,臣恐強秦之為漁夫也。故願王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後遂以"鷸蚌相持,漁人得利"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譯文】
趙國將要討伐攻打燕國,蘇代為燕國去遊說趙惠王說:“今天我來,渡過易水時,看到有個老蚌出來曬太陽,但有衹鷸鳥跑來啄食它的肉,蚌馬上合上兩片殼剛好夾住了鷸鳥嘴巴,鷸鳥說:‘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世上又會少一隻蚌。”蚌說道:“你嘴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世上又會多一隻死鷸。”兩物都不肯捨棄讓步,這時剛好有個老漁翁走過,看到他們,把他們倆都捉住了。現在趙國攻打燕國,燕趙兩國長時間相持,對兩者都沒好處。我恐怕強大的秦國要當漁夫了。所以請大王再仔細考慮這件事。”趙惠王說:“好。”於是停止了攻打燕國的計劃。
【寓意】:
在錯綜復雜的矛盾鬥爭中,要警惕真正的敵人。 |
|
復句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用於勸誡人。 |
|
漁人得利、兩敗俱傷、從中漁利 |
|
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
|
成語名稱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漢語拼音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成語釋義
鷸:長嘴水鳥;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成語出處
西漢·劉嚮《戰國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捨,漁者得而並禽之
使用例句
無 |
|
- : Two dogs strive for a bone, and a third runs away with 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