椋鳥科 > 鷯哥
目錄
No. 1
  鳥名。又叫秦吉了。為留鳥或夏候鳥。通體羽毛黑色而具光澤,前額及頭頂紫色,部分翼羽有白斑。常成群樹棲,以昆蟲和果實為食。善效鳴,其聲多變化,常作觀賞鳥。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三.鸚?》。
liáo gē liáo gē
  鳥,又叫秦吉了。全身羽毛黑色,有光澤,前額和頭頂紫色。常成群聚集在樹上,叫聲婉轉,善於模仿其他鳥叫。吃昆蟲和植物種子等
No. 3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58
  鷯哥 (grackle )又名叫秦吉了、九宮鳥、海南鷯哥、海南八哥、印度革瑞剋,雀形目、椋鳥科。鷯哥和八哥是“同門兄弟”,但鷯哥鳴聲更美且能不學自鳴,其種群數量亦較少。鷯哥是馳名中外的大型、鳴叫型籠養觀賞鳥。其歌聲嘹亮婉轉、富有旋律,並善於模仿其他鳥鳴聲,經過訓練還能模仿人語,學唱簡單歌麯。
  分佈範圍:
  印度至中國雲南南部、關係南部及海南島、東南亞、巴拉望島及大巽他群島。
  分佈狀況:
  亞種intermedia為留鳥,見於西藏東南部、南方包括海南島的熱帶低地。地區性常見,但因被捕捉為籠鳥而數量大為減少。
   體形特徵:
  體長28.1釐米,嘴峰22毫米,翅164毫米,尾80毫米,足30毫米。
  初級飛羽中部貫以斜行白斑,其餘體羽黑色,有強烈紫色(頭頂、上背和胸)、藍緑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或深藍色(其餘體表)的光澤。故此種鳥雖體黑而不醜。 後頭兩側各有一鮮黃色肉質垂片,與眼下和眼後的三角形大塊鮮黃裸露的皮相連。據說肉垂小者聰慧靈敏,易學人語;肉垂大者接受能力差,反映慢。這種說法有待證實。在形態和羽色上雌雄鳥極相似。眼暗褐色,嘴基橙紅,末端鮮黃,腳、趾鮮黃色。
  生活習性:
  棲息於多林的平原或山地,尤常見於林緣及林間小面積的開闊地上,嗜吃野果。果樹上的果實成熟期間,尤其是無花果或類似多果肉的果實成熟季節,常合其他嗜吃果實的鳥類大群光臨。也兼吃昆蟲,如蚱蜢、白蟻等。此鳥善鳴,能發出多種有旋律的音調,自低沉粗澀的咯咯聲以至高亢怡悅的尖銳聲,並能仿效人言。
  飼養管理:
   鷯哥活潑喜動,飼養籠要高大寬敞,宜選用大號八哥籠。飼料以蛋米為主,每日加喂2次鷯哥粉,每次的量在1小時之內吃完為宜。另外,還要適量喂給水果和昆蟲。鷯哥食量大,糞便多,故鳥籠清潔要勤,必須每日洗刷一次,夏、秋季至少隔天水浴一次。鷯哥比較耐熱,但怕冷,鼕季要註意保暖。
  繁殖:
  野生鷯哥的繁殖期為2~5月份,一年可繁殖1~2次。早春開始築巢於樹洞中,內墊雜草、細枝、羽毛等。每巢産卵3~4枚,卵呈橢圓形,卵殼呈鮮亮的藍緑色,有淡紫色和紅褐色斑點。孵卵以雌鳥為主,雄鳥擔任警戒,孵化期15~18天。
  天津和北京動物園等單位經過試驗,於1980年成功的人工繁育了鷯哥。人工繁育要註意選擇親鳥,不但身體要健康,還要羽色豔美,鳴聲動聽。雄鳥發情時活潑好動,鳴聲比平時既高又多;而雌鳥發情時翅膀下垂抖動,並發出響聲,然後鳴叫着追逐雄鳥。當其情投意合後,就在箱底交配。此時應在籠內上方挂上150釐米x100釐米x140釐米的繁殖箱,並提供稻草、細枝葉等巢材。鷯哥在人工條件下每巢産卵2~4枚,一般一天一枚,也有隔日或數日一枚的,蛋齊後纔開始孵化,這期間雌雄鳥都比較安靜,活動量減少。雌鳥除吃食和排泄外,晝夜孵蛋。雄鳥有明顯護巢現象,如有人靠近便用嘴啄,15~18天雛鳥出殼。
  幼鳥出殼後,雌雄親鳥都參加育雛,不過初期以雌鳥為主,半月後以雄鳥為主。雛食以面包蟲和其他昆蟲為主,適量補充鈣質。雛鳥26日齡時就能出窩和回巢,30日齡後就可獨立生活。
  調教:
  調教鷯哥學唱和說話應從幼鳥開始。其生性膽怯怕驚,不宜外出遛鳥,可在加中籠養喜鵲等鳴禽,或播放鳴禽鳴唱錄音及其它欲教會其鳴唱的聲響錄音。經過訓化,鷯哥不但對人的畏懼心理可以得到改善,還能學會許多種鳥和動物的叫聲。鷯哥學說人語不用捻舌,且口齒伶俐,吐字清楚。訓練時應在每日清晨選擇安靜環境,教它學一些簡單語句,並奬勵一些其愛吃的食物。訓練要有耐心,學會了一句再教第二句。此鳥接受能力頗強,千萬別在它面前說一些無聊或駡人的話,免得被其學會有辱養鳥之文明初衷。
  鷯哥雌雄鑒別:
  雌雄鳥同色,從外表很難區分。一般地說,雌鳥體羽金屬光澤較淡,其頭後的肉垂較小,因其産地不同頭後肉垂大小略有不同,因此其性別需仔細觀察方能鑒別。亦可通過對泄殖腔的觀察來鑒別,泄殖腔內若有突起者為雄性,若無突起且扁平者為雌性。
  還可根據體形大小和頭形綜合加以區別。頭形大而圓、體形大者為雄性;頭形小而尖,體形也小,這樣的鳥多為雌性。
No. 4
  南亞鷯哥(Gracula religiosa)鷯哥
  hill mynah
  亦作hill myna。
  雀形目(Passeriformes)椋鳥科(Sturnidae)的許多亞洲種鳥類的統稱,外形略似鴉。南亞鷯哥(Gracula religiosa)是有名的能學說話的鳥。體長約25公分(10吋),黑色有光澤,翅有白塊班,黃肉垂,嘴和腳淡橙色。野生的咯咯地或尖聲鳴叫,籠養的能模仿人說話,比它的主要對手灰鸚鵡學得還像。傢八哥(Acridotheres tristis)約20公分長,黑、棕色,翅和尾有白色,眼周圍有橙色皮膚;已引入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夏威夷。八哥(A. cristatellus)黑色,翅有白色塊班,腳和嘴黃色,原産於中國和中南半島,在1900年引入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溫哥華島,但並未擴散。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58
  鷯哥 (Grackle )又名叫秦吉了、九宮鳥、海南鷯哥、海南八哥、印度革瑞剋,雀形目、椋鳥科。鷯哥和八哥是“同門兄弟”,但鷯哥鳴聲更美且能不學自鳴,其種群數量亦較少。鷯哥是馳名中外的大型、鳴叫型籠養觀賞鳥。其歌聲嘹亮婉轉、富有旋律,並善於模仿其他鳥鳴聲,經過訓練還能模仿人語,學唱簡單歌麯。
  分佈範圍:
  印度至中國雲南南部、廣西南部及海南島、東南亞、巴拉望島及大巽他群島。
  分佈狀況:
  亞種intermedia為留鳥,見於西藏東南部、南方包括海南島的熱帶低地。地區性常見,但因被捕捉為籠鳥而數量大為減少。
  體形特徵:
  體長28.1釐米,嘴峰22毫米,翅164毫米,尾80毫米,足30毫米。
  初級飛羽中部貫以斜行白斑,其餘體羽黑色,有強烈紫色(頭頂、上背和胸)、藍緑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或深藍色(其餘體表)的光澤。故此種鳥雖體黑而不醜。 後頭兩側各有一鮮黃色肉質垂片,與眼下和眼後的三角形大塊鮮黃裸露的皮相連。據說肉垂小者聰慧靈敏,易學人語;肉垂大者接受能力差,反映慢。這種說法有待證實。在形態和羽色上雌雄鳥極相似。眼暗褐色,嘴基橙紅,末端鮮黃,腳、趾鮮黃色。
  生活習性:
  棲息於多林的平原或山地,尤常見於林緣及林間小面積的開闊地上,嗜吃野果。果樹上的果實成熟期間,尤其是無花果或類似多果肉的果實成熟季節,常合其他嗜吃果實的鳥類大群光臨。也兼吃昆蟲,如蚱蜢、白蟻等。此鳥善鳴,能發出多種有旋律的音調,自低沉粗澀的咯咯聲以至高亢怡悅的尖銳聲,並能仿效人言。
  飼養管理:
  鷯哥活潑喜動,飼養籠要高大寬敞,宜選用大號八哥籠。飼料以蛋米為主,每日加喂2次鷯哥粉,每次的量在1小時之內吃完為宜。另外,還要適量喂給水果和昆蟲。鷯哥食量大,糞便多,故鳥籠清潔要勤,必須每日洗刷一次,夏、秋季至少隔天水浴一次。鷯哥比較耐熱,但怕冷,鼕季要註意保暖。每日供其水浴.鼕季要讓它多曬太陽,室溫不能低於5℃.鷯哥在人工飼養下也能繁殖,但需成對飼養在較大的房籠內.
  繁殖:
  野生鷯哥的繁殖期為2~5月份,一年可繁殖1~2次。早春開始築巢於樹洞中,內墊雜草、細枝、羽毛等。每巢産卵3~4枚,卵呈橢圓形,卵殼呈鮮亮的藍緑色,有淡紫色和紅褐色斑點。孵卵以雌鳥為主,雄鳥擔任警戒,孵化期15~18天。
  天津和北京動物園等單位經過試驗,於1980年成功的人工繁育了鷯哥。人工繁育要註意選擇親鳥,不但身體要健康,還要羽色豔美,鳴聲動聽。雄鳥發情時活潑好動,鳴聲比平時既高又多;而雌鳥發情時翅膀下垂抖動,並發出響聲,然後鳴叫着追逐雄鳥。當其情投意合後,就在箱底交配。此時應在籠內上方挂上15釐米x10釐米x14釐米的繁殖箱,並提供稻草、細枝葉等巢材。鷯哥在人工條件下每巢産卵2~4枚,一般一天一枚,也有隔日或數日一枚的,蛋齊後纔開始孵化,這期間雌雄鳥都比較安靜,活動量減少。雌鳥除吃食和排泄外,晝夜孵蛋。雄鳥有明顯護巢現象,如有人靠近便用嘴啄,15~18天雛鳥出殼。
  幼鳥出殼後,雌雄親鳥都參加育雛,不過初期以雌鳥為主,半月後以雄鳥為主。雛食以面包蟲和其他昆蟲為主,適量補充鈣質。雛鳥26日齡時就能出窩和回巢,30日齡後就可獨立生活。
  調教:
  調教鷯哥學唱和說話應從幼鳥開始。其生性膽怯怕驚,不宜外出遛鳥,可在加中籠養喜鵲等鳴禽,或播放鳴禽鳴唱錄音及其它欲教會其鳴唱的聲響錄音。經過訓化,鷯哥不但對人的畏懼心理可以得到改善,還能學會許多種鳥和動物的叫聲。鷯哥學說人語不用捻舌,且口齒伶俐,吐字清楚。訓練時應在每日清晨選擇安靜環境,教它學一些簡單語句,並奬勵一些其愛吃的食物。訓練要有耐心,學會了一句再教第二句。此鳥接受能力頗強,千萬別在它面前說一些無聊或駡人的話,免得被其學會有辱養鳥之文明初衷。
  鷯哥雌雄鑒別:
  雌雄鳥同色,從外表很難區分。一般地說,雌鳥體羽金屬光澤較淡,其頭後的肉垂較小,因其産地不同頭後肉垂大小略有不同,因此其性別需仔細觀察方能鑒別。亦可通過對泄殖腔的觀察來鑒別,泄殖腔內若有突起者為雄性,若無突起且扁平者為雌性。
  還可根據體形大小和頭形綜合加以區別。頭形大而圓、體形大者為雄性;頭形小而尖,體形也小,這樣的鳥多為雌性。
  鷯哥
  海口二臺的一個新聞節目.
  鷯哥、八哥及雜食鳥類所需的營養成分由碳水化合物、蛋白質類、脂肪類、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等組成。
  (一) 碳水化合物:玉米粉、豌豆粉、鬍豆粉、緑豆粉。
  (二) 蛋白質類:
  1. 動物蛋白:牛肉、鯽魚、黃鱔、蠶蛹、雞蛋、泥鰍、動物內臟。
  2. 植物蛋白:黃豆粉、花生粉。
  (三) 脂肪類:花生、蘇麻、芝麻、核桃。
  (四) 維生素類:鬍蘿蔔、蘋果(等水果)、西紅柿、麩皮、米糠及維生素類藥物等;
  (五)常用的礦物質及微量元素飼料有(補鈣):骨粉、魚骨粉、蛋殼粉、、蝦、螃蟹粉、牡蠣粉和貝殼粉、電解質和禽用維生素、微量元素等。
英文解釋
  1. n.:  grackle
  2. lat.:  gracula religiosa
相關詞
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