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傢一級保護動物 : 觀賞魚 > 鸚鵡蠃
目錄
《鸚鵡蠃 nautilus》
詩人: 歐陽修 Ouyang Xiu

  大哉滄海何茫茫,天地百寶皆中藏。
  牙須甲角爭光鋩,腥風怪雨灑幽荒。
  珊瑚玲瓏巧綴裝,珠宮貝闕爛煌煌。
  泥居殼屋細莫詳,紅蠃行沙夜生光。
  負材自纍遭刳腸,匹夫懷璧古所傷。
  濃沙剝蝕隱文章,磨以玉粉緣金黃,
  清◇旨酒列華堂。隴鳥回頭思故鄉,
  美人清歌蛾眉揚,一酹凜冽回春陽。
  物雖微遠用則彰,一蠃千金價誰量,
  豈若泥下追含漿。
海蠃的一種 A conch
  海蠃的一種。殼可製酒杯和裝飾品。 唐 劉恂 《嶺表錄異》捲下:“鸚鵡蠃,旋尖處屈而朱,如鸚鵡嘴,故以此名。殼上青緑斑文,大者可受二升。殼內光瑩如雲母。裝為酒杯,奇而可玩。又紅蠃,大小亦類鸚鵡蠃,殼薄而紅,亦堪為酒器。刳小蠃為足,綴以膠漆,尤可佳尚。” 宋 陸遊 《行牌頭奴寨之間皆建炎末避賊所經也》詩:“安得西國蒲萄酒,滿酌南海鸚鵡蠃。”參閱《藝文類聚》捲九七引《南州異物志》。
No. 3
  鸚鵡蠃(ammonite)
  有蠃旋狀外殼的軟體動物,是現代章魚、烏賊類的親戚。柔軟的身體占據殼的最後一室,其他部分則充滿空氣以增加浮力。
  鸚鵡蠃(nautilus pompiplius)是屬於頭足綱四鰓亞綱鸚鵡蠃目的軟體動物及貝類動物。
  現有的種類不多,但都是暖水性動物。它們是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區特有的種類,在我國臺灣、海南島和南海諸島均有發現。
  鸚鵡蠃基本上屬於底棲動物,平時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層用腕部緩慢地匍匐而行。也可以利用腕部的分泌物附着在岩石或珊瑚礁上。它們能夠靠充氣的殼室在水中遊泳,或以漏鬥噴水的方式“急流勇退”。在暴風雨過後,海上風平浪靜的夜晚,鸚鵡蠃愜意地浮遊在海面止,貝殼嚮上,殼口嚮下,頭及腕完全舒展。這類動物有夜出性,主要食物為底棲的甲殼類,特別以小蟹為多。
  鸚鵡蠃的貝殼很美麗,構造也頗具特色。這種石灰質的外殼大而厚,左右對稱,沿一個平面作背腹旋轉,呈蠃旋形。貝殼外表光滑,灰白色,後方間雜着許多橙紅色的波紋狀。這在各國發行的鸚鵡蠃郵票上均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殼有兩層物質組成,外層是磁質層,內層是富有光澤的珍珠層。殼的內腔由隔層分為30多個殼室,動物藏身於最後一個隔壁的前邊,即被稱為“住室”的最大殼室中。其他各層由於充滿氣體均稱為 “氣室”。每一隔層凹面嚮着殼口,中央有一個不大的圓孔,被體後引出的索狀物穿過,彼此之間以此相聯繫。被截剖的鸚鵡蠃,像是旋轉的樓梯,又像一條百褶裙,一個個隔間由小到大順勢旋開,它决定了鸚鵡蠃的沉浮,這正是開啓潛艇構想的鑰匙,世界上第一艘蓄電池潛艇和第一艘核潛艇因此被命名為“鸚鵡蠃號”。
  鸚鵡蠃現有的種類不多,但化石的種類多達2500種。鸚鵡蠃化石也稱菊石,這些在古生代高度繁榮的種群,構成了重要的地層指標。地質學家利用這些存在於不同地址年代的化石,可以研究與之相關的動物演化、能源礦産和環境變化,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科學的數據。
  奧陶紀的海洋霸主
  在奧陶紀的海洋裏,鸚鵡蠃堪稱頂級掠食者,它的身長可達11米,主要以三葉蟲,海蝎子等為食,在那個海洋無脊椎動物鼎盛的時代,它以龐大的體型,靈敏的嗅覺和兇猛的嘴喙霸占着整個海洋。
  揭示大自然演變的鸚鵡蠃
  1952年9月阿爾及利亞主辦第十九屆國際地質大會,首次為大會發行了一套紀念郵票,其中第一枚郵票上出現的就是鸚鵡蠃化石,它具今已有4.5億年的歷史。此後,鸚鵡蠃化石圖片就頻頻在郵票上出現。
  一九九六年《中國剪報》上轉載了一篇文章,講述了鸚鵡蠃化石的又一作用:
  “最近,美國兩位地理學家根據對鸚鵡蠃化石的研究,提出了一個極為大膽的見解,月亮在離我們遠去,它將越來越暗。
  鸚鵡蠃在古生代幾乎遍布全球,但現在基本絶跡了,衹是在南太平洋的深海裏還存在着六種鸚鵡蠃
  這兩位科學家觀察了現存的幾種鸚鵡蠃,發現貝殼上的波狀蠃紋具有樹木一樣的性能。蠃紋分許多隔,雖寬窄不同,但每隔上的細小波狀生長綫在30條左右,與現代一個塑望日(中國農歷的一個月)的天數完全相同。觀察發現鸚鵡蠃的波狀生長綫每天長一條,每月長一隔,這種特殊生長現象使兩位地理學家得到極大的啓發。他們觀察了古鸚鵡蠃化石,驚奇地發現,古鸚鵡蠃的每隔生長綫數且隨着化石年代的上溯而逐漸減少,而相同地質年代的卻是固定不變的。
  研究顯示,新生代漸新世的蠃殼上,生長綫是26條;中生代白堊紀是22條;中生代侏羅紀是18條;古生代石炭紀是15條;古生代奧陶紀是9條。由此推斷,在距今42000多萬年前的古生代奧陶紀時,月亮繞地球一周衹有九天。
  地理學家又根據萬有引力定律等物理原理,計算了那時月亮和地球之間的距離,得到的結果是,4億多年前,距離僅為現在的43 %。
  科學家對近3000年來有記錄的月食現象進行了計算研究,結果與上述推理完全吻合,證明月亮正在遠去。”
  鸚鵡蠃對揭示大自然演變的奧秘真是功不可沒。
  近日,與大熊貓一樣屬於國傢一級保護動物的有“活化石”之稱的鸚鵡蠃也在北京海洋館安傢了。這些鸚鵡蠃,歷經六千五百萬年演化,外形、習性和四億五千萬年前就已經生活在海洋中的祖先相比幾乎沒有變化,這讓科學家們也驚嘆不已!
  6衹從國外來到北京海洋館安傢的鸚鵡蠃吸附在水下礁石上,有成年人拳頭大小。它們的外表非常美麗,很像一個染了五顔六色的搪瓷缸。鸚鵡蠃的殼薄而輕,呈蠃旋形盤捲,殼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從殼的臍部輻射出紅褐色的麯折條紋,很像鸚鵡的頭部。飼養員用長鑷子夾着魷魚肉伸入水下,本來一動不動的鸚鵡蠃很快行動起來,通過排出殼室內的水嚮前推進,可以像潛水艇一樣懸浮在水中,非常神奇!
  據海洋館專傢楊道明先生介紹,這些1歲大的鸚鵡蠃還沒有到達生兒育女的年紀,因此從外表還看不出是男是女。目前,這些珍稀海洋生物正在休養狀態中,每天都可以吃到非常新鮮的蝦肉、魚肉,過着飯來張口的生活。當然,它們還肩負着科研任務,北京海洋館將對它們進行深海魚類養殖和動物進化上的科學研究。
  鸚鵡蠃是國傢一級保護動物,屬於古老的軟體動物,已有上億年的生活史,素有“活化石”之稱,在研究動物進化上有很高價值。目前世界上僅殘存四種。鸚鵡蠃與烏賊同屬於軟體動物頭足綱,外形卻與腹足綱普通的蠃相似:具有單一蠃旋形的外殼;它們將身體蜷麯於外殼中,通過殼室內空氣的調節來控製身體的沉浮。它們晝伏夜出,在傍晚上浮於水表層覓食,經人工馴化後可在白天喂食,吃食冷凍的魚肉、魷魚及蝦等。
  鸚鵡蠃有着多重迷人的身世。它被古生物學家習稱為無脊椎動物中的“拉蒂曼魚”,一種活化石的代名詞。這些具有分隔房室的鸚鵡蠃,歷經六千五百萬年演化,外形似乎鮮少變化,這讓科學家驚嘆不已!而它們的祖先族群多達三十多種,卻在六千五百萬年前那場大劫難中,與恐竜同遭被掃蕩一空滅絶的命運。少數殘存的現生鸚鵡蠃後裔,棲息在印度洋與大西洋海域,剩下了“龐氏鸚鵡蠃”、“深臍鸚鵡蠃”、“大頭鸚鵡蠃”以及兩個不大確定的種。科學家稱它為活化石,是因為和同樣具有多房室外殼的菊石類相關聯。
  鸚鵡蠃屬於軟體動物這一大門類中的頭足動物綱,它們還包括了烏賊、章魚、墨魚等,是海洋軟體動物門中最特化者,被海洋生物學家稱為汪洋中的噴射推進器。藉由水流不斷通過動物體的外套膜,然後經管狀肌肉本身以及動物體膨脹軟件而噴射往後方推進遊行。而鸚鵡蠃則更為特化,它的外殼由橫斷的隔板,分隔出三十餘個獨立的小房室,最後一個(也是最大一間)房室就是動物體居住處。當動物體不斷成長,房室也周期性嚮外側推進,在外套膜後方則分泌碳酸鈣與有機物質,建構起一個嶄新的隔板。在隔板中間,貫穿並連通一個細管:得以輸送氣體(多為氮氣)進到各房室之中,這樣就像潛水艇似的,掌控着殼室的浮沉與移行。鸚鵡蠃通常夜間活躍,日間則在海洋底質上歇息,以觸手握在底質岩石上。生活在海洋表層一直到六百米深,氣體的量必須能夠調控,使鸚鵡蠃適應不同深度的壓力。當動物死亡後,身軀軟件脫殼而沉沒,外殼則終生漂泊海上。它的名字事實上就是源自拉丁文“水手”一字,古代人們,僅發現到成群鸚鵡蠃的空殼隨波逐流;而數學家們,更着迷於鸚鵡蠃外殼切面所呈現優美的蠃綫。
  鸚鵡蠃的蠃旋中暗含了菲波納切數列,而菲波納切數列的兩項間比值也是無限接近黃金分割數的。
  自古,鸚鵡蠃就以它令人炫目的美麗讓人發出由衷的贊美。出土於東晉南京王興之夫婦墓的鸚鵡杯以海裏稀有貝類動物鸚鵡蠃殼為杯身,殼外用銅邊鑲扣,兩側裝有銅質雙耳,蠃內自然形成的水車輪片狀可以儲存酒,構思精巧,造型獨特,是目前為止六朝考古中唯一的一件。鸚鵡蠃杯在出土文物中罕見,但在古代詩文中並不罕見。李白的《襄陽歌》中就有“鸕鶿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的詩句。
  除了外表,鸚鵡蠃的精密構造也是造物的奇跡。人類模仿鸚鵡蠃排水,吸水的上浮、下沉方式,製造出了第一艘潛水艇。1954年世界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蠃”號誕生,“鸚鵡蠃”號總重2800噸,共花費5500萬美元。整個艇體長90米,航速平均20節,最大航速25節,可在最大航速下連續航行50天、全程3萬公裏而不需要加任何燃料。該艇與當時的普通潛艇相比,航速大約快了一半。整個核動力裝置占船身的一半左右。艇體外形與內部、動力儀器與作戰裝備,都是最精密的科學産品,都是用最流綫型的外貌與簡便的控製裝配起來的,與普通潛艇相比,“鸚鵡蠃”號艇體外殼顯得更為厚實,潛水深度在150米以下,在深海中行進時,憑其特裝的聲吶,可以自由探路,絶無觸礁撞石的危險。
  據以色列國防部透露,美以聯合研製的“鸚鵡蠃”激光武器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擊落火箭的戰術高能激光武器係統。
  雖然鸚鵡蠃和大熊貓一樣稀有,但是許多人卻並不知道。據瞭解,我國沿海一些城市都出現過販賣鸚鵡蠃工藝品的現象。根據《水生野生動物資源保護法》規定,屬於國傢一級保護動物的鸚鵡蠃,若需出售,每衹得嚮國傢交3萬元資源保護費,同時得經農業部批準才能經營。但非法經營鸚鵡蠃的行為卻屢禁不止。有關人士認為,之所以屢禁不止是因為店主非法販賣的方式非常隱秘,貨不上架,有的店主甚至把鸚鵡蠃殼藏在離商店有一定距離的傢裏,或其他難以查到的地方,而漁業和工商部門的人店主一般都認識,查處非常難。
  神奇的鸚鵡蠃,還能否繼續美麗四億五千萬年呢?
  今天學到的知識:
  藉由水流不斷通過動物體的外套膜,然後經管狀肌肉本身以及動物體膨脹軟件而噴射往後方推進遊行。而鸚鵡蠃則更為特化,它的外殼由橫斷的隔板,分隔出三十餘個獨立的小房室,最後一個(也是最大一間)房室就是動物體居住處。當動物體不斷成長,房室也周期性嚮外側推進,在外套膜後方則分泌碳酸鈣與有機物質,建構起一個嶄新的隔板。在隔板中間,貫穿並連通一個細管:得以輸送氣體(多為氮氣)進到各房室之中,這樣就像潛水艇似的,掌控着殼室的浮沉與移行。鸚鵡蠃通常夜間活躍,日間則在海洋底質上歇息,以觸手握在底質岩石上。生活在海洋表層一直到六百米深,氣體的量必須能夠調控,使鸚鵡蠃適應不同深度的壓力。
  《海底兩萬裏》中,船長用來在海底航行兩萬裏的船,名叫鸚鵡蠃
  (圖片:鸚鵡蠃的構造圖、鸚鵡蠃、世界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蠃”號。東籬小菊製作)
名稱類別
  【物種名稱】鸚鵡蠃
  【拉丁學名】Nautilus Pompiplius
  【英文名稱】Ammonite;nautilus。復數作nautiluses或nautili。
  【科屬分類】頭足綱、四鰓亞綱、鸚鵡蠃目、屬於軟體動物及貝類動物。
  外形特徵 鸚鵡蠃有蠃旋狀外殼的軟體動物,是現代章魚、烏賊類的親戚。柔軟的身體占據殼的最後一室,其他部分則充滿空氣以增加浮力。鸚鵡蠃的貝殼很美麗,構造也頗具特色。這種石灰質的外殼大而厚,左右對稱,沿一個平面作背腹旋轉,呈蠃旋形。貝殼外表光滑,灰白色,後方間雜着許多橙紅色的波紋狀。這在各國發行的鸚鵡蠃郵票上均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殼有兩層物質組成,外層是磁質層,內層是富有光澤的珍珠層。殼的內腔由隔層分為30多個殼室,動物藏身於最後一個隔壁的前邊,即被稱為“住室”的最大殼室中。其他各層由於充滿氣體均稱為 “氣室”。每一隔層凹面嚮着殼口,中央有一個不大的圓孔,被體後引出的索狀物穿過,彼此之間以此相聯繫。被截剖的鸚鵡蠃,像是旋轉的樓梯,又像一條百褶裙,一個個隔間由小到大順勢旋開,它决定了鸚鵡蠃的沉浮,這正是開啓潛艇構想的鑰匙,世界上第一艘蓄電池潛艇和第一艘核潛艇因此被命名為“鸚鵡蠃號”。
  鸚鵡蠃屬的分室鸚鵡蠃
  鸚鵡蠃屬(Nautilus)及Argonauta屬頭足類軟體動物的統稱,尤指前者。Argonauata屬的種俗稱紙鸚鵡蠃,世界性分佈,與章魚有親緣關係。鸚鵡蠃屬的種俗稱珍珠鸚鵡蠃或分室鸚鵡蠃,殼光滑,捲麯,直徑約25公分(10吋),內約分36室,最末一室為軀體所居。各室間有一管相連,可調節室中氣體量,使殼得以漂浮。常於近海底處遊動,覓食蝦類。以多達94條無吸盤、可伸縮的小觸手捕食。鸚鵡蠃屬為古老的鸚鵡蠃目(Nautiloidea)唯一的現存屬,在古生物學十分重要,可藉以斷定地層的年代。
  鸚鵡蠃屬於軟體動物這一大門類中的頭足動物綱,它們還包括了烏賊、章魚、墨魚等,是海洋軟體動物門中最特化者,被海洋生物學家稱為汪洋中的噴射推進器。藉由水流不斷通過動物體的外套膜,然後經管狀肌肉本身鸚鵡蠃以及動物體膨脹軟件而噴射往後方推進遊行。而鸚鵡蠃則更為特化,它的外殼由橫斷的隔板,分隔出三十餘個獨立的小房室,最後一個(也是最大一間)房室就是動物體居住處。當動物體不斷成長,房室也周期性嚮外側推進,在外套膜後方則分泌碳酸鈣與有機物質,建構起一個嶄新的隔板。在隔板中間,貫穿並連通一個細管:得以輸送氣體(多為氮氣)進到各房室之中,這樣就像潛水艇似的,掌控着殼室的浮沉與移行。鸚鵡蠃通常夜間活躍,日間則在海洋底質上歇息,以觸手握在底質岩石上。生活在海洋表層一直到六百米深,氣體的量必須能夠調控,使鸚鵡蠃適應不同深度的壓力。當動物死亡後,身軀軟件脫殼而沉沒,外殼則終生漂泊海上。它的名字事實上就是源自拉丁文“水手”一字,古代人們,僅發現到成群鸚鵡蠃的空殼隨波逐流;而數學家們,更着迷於鸚鵡蠃外殼切面所呈現優美的蠃綫。
  鸚鵡蠃的蠃旋中暗含了斐波拉契數列,而斐波拉契數列的兩項間比值也是無限接近黃金分割數的。
分佈範圍
  現有的種類不多,但都是暖水性動物。它們是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區特有的種類,在亞熱帶和熱帶海域,我國臺灣、海南島和南海諸島均有發現。鸚鵡蠃
生活環境
  鸚鵡蠃基本上屬於底棲動物,平時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層用腕部緩慢地匍匐而行。也可以利用腕部的分泌物附着在岩石或珊瑚礁上。它們能夠靠充氣的殼室在水中遊泳,或以漏鬥噴水的方式“急流勇退”。在暴風雨過後,海上風平浪靜的夜晚,鸚鵡蠃愜意地浮遊在海面上,貝殼嚮上,殼口嚮下,頭及腕完全舒展。這類動物有夜出性,主要食物為底棲的甲殼類,特別以小蟹為多。
生活習性
  藉由水流不斷通過動物體的外套膜,然後經管狀肌肉本身以及動物體膨脹軟件而噴射往後方推進遊行。而鸚鵡蠃則更為特化,它的外殼由橫斷的隔板,分隔出三十餘個獨立的小房室,最後一個(也是最大一間)房室就是動物體居住處。當動物鸚鵡蠃體不斷成長,房室也周期性嚮外側推進,在外套膜後方則分泌碳酸鈣與有機物質,建構起一個嶄新的隔板。在隔板中間,貫穿並連通一個細管:得以輸送氣體(多為氮氣)進到各房室之中,這樣就像潛水艇似的,掌控着殼室的浮沉與移行。鸚鵡蠃通常夜間活躍,日間則在海洋底質上歇息,以觸手握在底質岩石上。生活在海洋表層一直到六百米深,氣體的量必須能夠調控,使鸚鵡蠃適應不同深度的壓力。
  在奧陶紀的海洋裏,鸚鵡蠃堪稱頂級掠食者,它的身長可達11米,主要以三葉蟲、海蝎子等為食,在那個海洋無脊椎動物鼎盛的時代,它以龐大的體型、靈敏的嗅覺和兇猛的嘴喙霸占着整個海洋。
生長繁殖
  鸚鵡蠃的雄雌異體,交配時,雄性和雌性頭部相對,腹面朝上,將觸手交叉,雄性以腹面的肉穗將精子莢附於雌性漏鬥後面的觸手上,雌性的受精部位在口膜附近。受精後短期內即産卵,僅産幾枚至幾十枚,但卵較大,為40×10毫米。
種群現狀
  鸚鵡蠃在古生代幾乎遍布全球,但現在基本絶跡了,衹是在南太平洋的深海裏還存在着六種鸚鵡蠃
   鸚鵡蠃現有的種類不多,但化石的種類多達2500種。這些在古生代高度繁榮的種群,構成了重要的地層指標。地質學家利用這些存在於不同地址年代的化石,可以研究與之相關的動物演化、能源礦産和環境變化,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科學的數據。
  紙鸚鵡蠃見於熱帶和亞熱帶海面附近,以浮遊生物為食。雌體與八腕目(Octopoda)的其他種類不同,其背腕具翼狀腺質膜,能分泌一個不分室的盤麯的薄殼。殼大,直徑達30∼40公分(12∼16吋),質脆。卵産於假外殼內並在此孵化為幼體。其他特徵與章魚屬(Octopus)同。雄體衹及雌體的約1/20大小,無殼。以前認為雄體寄生於雌體殼內。
  鸚鵡蠃有着多重迷人的身世。它被古生物學家習稱為無脊椎動物中的“拉蒂曼魚”,一種活化石的代名詞。這些具有分隔房室的鸚鵡蠃,歷經六千五百萬年演化,外形似乎鮮少變化,這讓科學家驚嘆不已!而它們的祖先族群多達三十多種,卻在六千五百萬年前那場大劫難中,與恐竜同遭被掃蕩一空滅絶的命運。少數殘存的現生鸚鵡蠃後裔,棲息在印度洋與大西洋海域,剩下了“龐氏鸚鵡蠃”、“深臍鸚鵡蠃”、“大頭鸚鵡蠃”以及兩個不大確定的種。科學家稱它為活化石,是因為和同樣具有多房室外殼的菊石類相關聯。
保護級別
  鸚鵡蠃是國傢一級保護動物,也是《華盛頓公約》I類保育動物。屬於古老的軟體動物,已有上億年的生活史,素有鸚鵡蠃“活化石”之稱,在研究動物進化上有很高價值。目前世界上僅殘存四種。鸚鵡蠃與烏賊同屬於軟體動物頭足綱,外形卻與腹足綱普通的蠃相似:具有單一蠃旋形的外殼;它們將身體蜷麯於外殼中,通過殼室內空氣的調節來控製身體的沉浮。它們晝伏夜出,在傍晚上浮於水表層覓食,經人工馴化後可在白天喂食,吃食冷凍的魚肉、魷魚及蝦等。
  雖然鸚鵡蠃和大熊貓一樣稀有,但是許多人卻並不知道。據瞭解,我國沿海一些城市都出現過販賣鸚鵡蠃工藝品的現象。根據《水生野生動物資源保護法》規定,屬於國傢一級保護動物的鸚鵡蠃,若需出售,每衹得嚮國傢交3萬元資源保護費,同時得經農業部批準才能經營。但非法經營鸚鵡蠃的行為卻屢禁不止。有關人士認為,之所以屢禁不止是因為店主非法販賣的方式非常隱秘,貨不上架,有的店主甚至把鸚鵡蠃殼藏在離商店有一定距離的傢裏,或其他難以查到的地方,而漁業和工商部門的人店主一般都認識,查處非常難。神奇的鸚鵡蠃,還能否繼續美麗四億五千萬年呢?
鸚鵡蠃揭示大自然演變
  1952年9月阿爾及利亞主辦第十九屆國際地質大會,首次為大會發行了一套紀念郵票,其中第一枚郵票上出現的就是鸚鵡蠃化石,它具今已有4.5億年的歷史。此後,鸚鵡蠃化石圖片就頻頻在郵票上出現。
  一九九六年《中國剪報》上轉載了一篇文章,講述了鸚鵡蠃化石的又一作用:“最近,美國兩位地理學家根據對鸚鵡蠃化石的研究,提出了一個極為大膽的見解,月亮在離我們遠去,它將越來越暗。 這兩位科學家觀察了現存的幾種鸚鵡蠃,發現貝殼上的波狀蠃紋具有樹木一樣的性能。蠃紋分許多隔,雖寬窄不同,但每隔上的細小波狀生長綫在30條左右,與現代一個塑望日(中國農歷的一個月)的天數完全相同。觀察發現鸚鵡蠃的波狀生長綫每天長一條,每月長一隔,這種特殊生長現象使兩位地理學家得到極大的啓發。他們觀察了古鸚鵡蠃化石,驚奇地發現,古鸚鵡蠃的每隔生長綫數且隨着化石年代的上溯而逐漸減少,而相同地質年代的卻是固定不變的。
  研究顯示,新生代漸新世的蠃殼上,生長綫是26條;中生代白堊紀是22條;中生代侏羅紀是18條;古生代石炭紀是15條;古生代奧陶紀是9條。由此推斷,在距今42000多萬年前的古生代奧陶紀時,月亮繞地球一周衹有九天。 地理學家又根據萬有引力定律等物理原理,計算了那時月亮和地球之間的距離,得到的結果是,4億多年前,距離僅為現在的43 %。科學家對近3000年來有記錄的月食現象進行了計算研究,結果與上述推理完全吻合,證明月亮正在遠去。” 鸚鵡蠃對揭示大自然演變的奧秘真是功不可沒。
活化石走近人類視綫
  近日,與大熊貓一樣屬於國傢一級保護動物的、有“活化石”之稱的鸚鵡蠃,也在北京海洋館安傢了。這些鸚鵡蠃,歷經六千五百萬年演化,外形、習性和四億五千萬年前就已經生活在海洋中的祖先相比幾乎沒有變化,這讓科學家們驚嘆不已!
  6衹從國外來到北京海洋館安傢的鸚鵡蠃吸附在水下礁石上,有成年人拳頭大小。它們的外表非常美麗,很像一個染了五顔六色的搪瓷缸。鸚鵡蠃的殼薄而輕,呈蠃旋形盤捲,殼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從殼的臍部輻射出紅褐色的麯折條紋,很像鸚鵡的頭部。飼養員用長鑷子夾着魷魚肉伸入水下,本來一動不動的鸚鵡蠃很快行動起來,通過排出殼室內的水嚮前推進,可以像潛水艇一樣懸浮在水中,非常神奇!
  據海洋館專傢楊道明先生介紹,這些1歲大的鸚鵡蠃還沒有到達生兒育女的年紀,因此從外表還看不出是雄是雌。目前,這些珍稀海洋生物正在休養狀態中,每天都可以吃到非常新鮮的蝦肉、魚肉,過着飯來張口的生活。當然,它們還肩負着科研任務,北京海洋館將對它們進行深海魚類養殖和動物進化上的科學研究。
鸚鵡蠃的歷史文化內涵
  自古,鸚鵡蠃就以它令人炫目的美麗讓人發出由衷的贊美。出土於東晉南京王興之夫婦墓的鸚鵡杯以海裏稀有貝類動物鸚鵡蠃殼為杯身,殼外用銅邊鑲扣,兩側裝有銅質雙耳,蠃內自然形成的水車輪片狀可以儲存酒,構思精巧,造型獨特,是目前為止六朝考古中唯一的一件。鸚鵡蠃杯在出土文物中罕見,但在古代詩文中並不罕見。李白的《襄陽歌》中就有“鸕鶿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的詩句。
鸚鵡蠃的仿生製造作用
  除了外表,鸚鵡蠃的精密構造也是造物的奇跡。人類模仿鸚鵡蠃排水,吸水的上浮、下沉方式,製造出了第一艘潛水艇。1954年世界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蠃”號誕生,“鸚鵡蠃”號總重2800噸,共花費5500萬美元。整個艇體長90米,航速平均20節,最大航速25節,可在最大航速下連續航行50天、全程3萬公裏而不需要加任何燃料。該艇與當時的普通潛艇相比,航速大約快了一半。整個核動力裝置占船身的一半左右。艇體外形與內部、動力儀器與作戰裝備,都是最精密的科學産品,都是用最流綫型的外貌與簡便的控製裝配起來的,與普通潛艇相比,“鸚鵡蠃”號艇體外殼顯得更為厚實,潛水深度在150米以下,在深海中行進時,憑其特裝的聲吶,可以自由探路,絶無觸礁撞石的危險。
  據以色列國防部透露,美以聯合研製的“鸚鵡蠃”激光武器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擊落火箭的戰術高能激光武器係統。
  《海底兩萬裏》中,船長用來在海底航行兩萬裏的船,名叫“鸚鵡蠃號”。
  古生物
  中文名稱( Chinese)→ 鸚鵡蠃
  拉丁文學名( Name)→ Orthocone
  發音(Pronounced)→ OR-thoe-cone
  門(Division)→ Chordata 軟體動物門
  綱(Class)→ Cephalopoda 頭足綱
  目(Order)→ Nautiloidae 鸚鵡蠃
  科(Family)→ Nautilidae 鸚鵡蠃
  屬(Genus)→ Orthocone 鸚鵡蠃
  時代(Period)→ 4億7千萬到4億4千萬年前 奧陶紀晚期到志留紀早期
  食性(Diet)→ 肉食
  典型體長(Length)→ 長約11米
  [A]龐大鸚鵡蠃的軟體居住在一個很長且薄的圓錐型殼裏。它沒有鰭和尾巴,沿着它的下腹部有一根柔韌的圓錐型的肉質管子。鸚鵡蠃利用這個管子吸進海水,再施加壓力從反方向排出海水從而到達它想去的任何地方。他用調節殼中小室中的水量來控製其垂直位置。它的嘴和長觸手從殼粗大的一端伸縮出來。它以魚類和節肢類動物為食物,如海蝎子。它用它觸手和鳥嘴一樣的嘴將捕獲物撕裂。
海洋生物
  鸚鵡蠃
    鸚鵡蠃屬於頭足綱中的四鰓類。古老的頭足類與鸚鵡一樣有不同形狀的貝殼,但現在大都滅絶,唯一餘下的衹有在海底生活的鸚鵡蠃了。所以,鸚鵡蠃是一種“活化石”,屬於國傢保護動物,是動物進化係統研究中很有價值的材料之一。
    鸚鵡蠃是一種底棲性的動物,平時在海底爬行,偶然也漂浮在海中遊泳。它的遊泳方式跟烏賊相仿,是利用它的兩片互相包被的漏鬥噴水進行的。鸚鵡蠃的觸手數目很多,一共有90個。其中,有兩個合在一起變得很肥厚,當肉體縮到貝裏的時候,用它蓋住殼口,這與腹足類的厴的作用相當。世界上生活的鸚鵡蠃一共有3種,數量也不多。它們的貝殼很好看,珍珠層很厚,可供玩賞或製作工藝品。
英文解釋
  1. n.:  nautilus,  pearly nautilus,  small sea animal that has a spiral-shaped shell, the female's being very thin
相關詞
核潛艇軍事裝備古生物石炭紀三疊紀菊石蝙蝠血目
包含詞
鸚鵡蠃目鸚鵡蠃號鸚鵡蠃科
鸚鵡蠃類鸚鵡蠃杯大鸚鵡蠃
鸚鵡蠃亞綱大臍鸚鵡蠃有蓋鸚鵡蠃
鸚鵡蠃化石巨型鸚鵡蠃鸚鵡蠃計劃
牡丹鸚鵡蠃鸚鵡蠃護肩熱帶鸚鵡蠃
鸚鵡蠃碼頭東晉鸚鵡蠃杯鸚鵡蠃號回歸
未確定鸚鵡蠃鸚鵡蠃號潛艇奧美嘉鸚鵡蠃
鸚鵡蠃號潛水艇鸚鵡蠃號核潛艇新西蘭鸚鵡蠃莊園
鸚鵡蠃號核動力潛艇鸚鵡蠃號蓄電池潛艇鸚鵡蠃號導彈核潛艇
奧美嘉ac450鸚鵡蠃鸚鵡蠃”級攻擊核潛艇鸚鵡蠃行動:被遺忘的島
冰下城鸚鵡蠃行動捲十一冰下城——鸚鵡蠃行動捲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