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綱 : 今顎總目 > 鵜形目
目錄
No. 1
  鵜形目(pelecaniformes)在動物分類學上是鳥綱中的一個目。主要是分佈於溫熱帶水域的大型遊禽,是熱帶海鳥的重要組成,但全球大部分地區都可以看到鵜形目鳥類,有一些種類甚至擴展到了兩極地區。很多鵜形目的鳥類具有全蹼,四趾均朝前,有蹼相連,嘴下常常有發育程度不同的喉囊。鵜形目一共有6科,我國都有紀錄。
  鸏科,如紅嘴鸏;
  鵜鶘科,如白鵜鶘;
  鰹鳥科,如紅腳鰹鳥;
  鸕鶿科,如普通鸕鶿;
  軍艦鳥科,如小軍艦鳥;
  蛇鵜科(anhingidae)
  鵜形目:四趾嚮前、趾間皆具全蹼,下嘴常具喉囊的鳥類。
  嘴強壯呈圓錐形,下嘴具喉囊,眼光裸出。翅長、圓形。趾間均有蹼相連。尾圓形或呈叉尾。
  棲息於海島、沼澤、湖泊、池塘、溪河等地,有的種類飛翔力強,常隨軍艦飛翔,隨波浪起伏。有的種類善於遊泳和潛水,常站在水域的岩石、河灘亂石、木柱或大樹等處窺視,捕食魚類。飛行時頸與腳均伸長,似鴨類,常掠水面而過,鳴聲似傢鴿。
  主要以魚、軟體動物等為食。
  在海島、荒島、海岸及樹上營群巢。
  本目全世界有6科,中國現有5科5屬15種。如鸏科的紅嘴鸏(phaethon aethereus)、紅尾鸏(phaethon rubricauda)、軍艦鳥科的小軍艦鳥(fregata minor)、白斑軍艦鳥(f.ariel)等。
  本目大多為群集性較強的大型海洋鳥類。如鰹鳥科的種類,常大量群集在海島上,堆積的鳥糞層是天然有機肥料。有些生活於內湖的種類,嗜食魚類,群集時可能危害漁業,但經馴養的鸕鶿可以捕魚。另外,鵜鶘等的毛皮,可加工製成鳥毛皮,肉可食用並製成罐頭,羽可製成羽紗。
  鸏科(phaethonitae)
  鸏又被稱為熱帶鳥,在整個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到處遊蕩。鸏具有長長的中央尾羽,飛行的姿勢非常優美,多棲息於遠洋,主要食魷魚,俯衝潛水捕食,遊泳時尾嚮上翹。鸏科有紅尾鸏,白尾鸏和紅嘴鸏三種,我國都有出産。
  鵜鶘科(pelecanidae)
  鵜鶘是最大型的遊禽之一,最顯著的特徵是長長的喙和極度發達的喉囊。鵜鶘是捕魚的高手,食量也非常大,一天可以吃一千克以上的魚。鵜鶘在各大陸溫暖水域都有分佈,有1屬6種,如將斑嘴鵜鶘的亞種捲羽鵜鶘與褐鵜鶘的亞種秘魯鵜鶘視為獨立的種則為8種,我國有白鵜鶘,班嘴鵜鶘和捲羽鵜鶘。其餘5種為非洲的粉紅背鵜鶘,澳大利亞的澳洲鵜鶘,美洲的紅嘴鵜鶘、褐鵜鶘和秘魯鵜鶘。
  鰹鳥科(sulidae)
  鰹鳥是群居性海鳥,有2屬9種。大鰹鳥屬是溫帶海鳥,包括北大西洋的憨鰹鳥,南非的開普鰹鳥和澳新地區的澳洲鰹鳥。鰹鳥屬是熱帶海鳥,世界各大熱帶海洋均有分佈,共有6種,其中聖誕島的粉嘴鰹鳥有時被單劃為一屬。我國的鰹鳥均屬於鰹鳥屬,包括紅腳鰹鳥、褐鰹鳥和黑臉鰹鳥(藍臉鰹鳥),其中紅腳鰹鳥是西沙群島最主要的海鳥。
  鸕鶿科(phalacrocracidae)
  鸕鶿科是鵜形目種類最多,分佈最廣的一科,有2屬30種。鸕鶿是大型的食魚遊禽,善於潛水,潛水後羽毛濕透,需張開雙翅在陽光下曬幹後才能飛翔。加島鸕鶿屬衹有1種,特産於加拉帕哥斯群島,已經失去了飛翔能力。鸕鶿屬有29種,廣布於全世界的海洋和內陸水域,但仍以溫熱帶水域為最多,我國有5種。
  蛇鵜科(anhingidae)
  蛇鵜是熱帶內陸水鳥,頸細長如蛇,嘴尖無喉囊,善於潛水,用嘴當魚叉叉魚。蛇鵜在美洲,非洲,亞洲南部和大洋洲各有一種,即美洲的蛇鵜、非洲的紅蛇鵜、亞洲南部的黑腹蛇鵜和大洋洲的澳洲蛇鵜a.novaehollandiae,也有人將舊大陸的3種蛇鵜都歸入黑腹蛇鵜1種。我國僅於1931年在雲南南部紀錄過黑腹蛇鵜。
  軍艦鳥科(fregatidae)
  軍艦鳥是熱帶海鳥,世界各大熱帶,亞熱帶海洋均有分佈,有時可進入溫帶水域。軍艦鳥翅極長,尾長呈叉形,飛翔能力強,常常在空中搶奪其它海鳥的食物,其英文名為海盜鳥之意。雄性軍艦鳥具鮮紅色喉囊,求偶時充氣膨大如球形。軍艦鳥有1屬5種,我國有白腹軍艦鳥,白斑軍艦鳥和小軍艦鳥3種,另有大軍艦鳥和麗色軍艦鳥,産於大西洋和東太平洋熱帶,亞熱帶海域。
英文解釋
  1. lat.:  pelecaniformes
相關詞
動物鳥類鰹鳥科鰹鳥屬鸕鶿科水鳥魚鷹水老鴉
軍艦鳥科鵜鶘科鵜鶘屬鳥綱水禽軍艦鳥屬鸕鶿屬
更多結果...
分類詳情
張開鵜鶘科張開鸕鶿科鸏科鰹鳥科蛇鵜科
軍艦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