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又稱非洲鴕鳥 ”。鳥綱,鴕鳥 科。現存最大的鳥。雄鳥身高2~3米,體重平均50千克。頭小,頸部長。足強壯,具兩趾和肉墊,善奔跑。翼退化,不能飛。經馴化和訓練,可供人騎坐及表演。 現代生存的最大的鳥,高可達三米,頸長,頭小,嘴扁平,翼短小,不能飛,腿長,善走。雌鳥灰褐色,雄鳥體羽主要為黑色,翼和尾部有白色羽毛。生長於 非洲 草原和沙漠地帶。可取用羽毛及肉。 學名:struthio camelus
英文名:ostrich[5 cstritf]
中文名:鴕鳥
tuóniǎo
日文:だちょう。
繁體:駝鳥
鴕鳥 :非洲一種體形巨大、不會飛但奔跑迅捷的鳥(鴕鳥 ) ,特徵為脖子長而無毛、頭小、腳有兩趾。是世界上存活着的最大的鳥。
a rhea.(美洲鴕)
語源
middle english
中古英語
from old french ostrusce, ostrice
源自 古法語 ostrusce, ostrice
medieval latin ostrica
中世紀拉丁語 ostrica
both from vulgar latin *avis str¿½}
都源自 俗拉丁語 *avis str¿½}
latin avis [bird] * seeawi-
拉丁語 avis [鳥] *參見 awi-
late latin str¿½} [ostrich] * seestruthious
後期拉丁語 str¿½} [鴕鳥 ] *參見 struthious
分佈於非洲和阿拉伯半島的部分地區。産於非洲,又叫“非洲鴕鳥 ”。
鴕鳥 ostrich(struthio camelus)
鴕鳥 (又名非洲鴕鳥 )是現存體形最大不能飛行的鳥類。産於非洲。屬鴕鳥 目struth-ioniformes鴕鳥 科struthionidae。雄鳥高約2.75米,重達155公斤。頸長幾占身體的一半,雌鳥稍小。鴕鳥 卵是現代最大的卵。雄鳥體羽大部呈黑色,但翅和尾羽白色;雌鳥大部褐色。頭和頸的大部分淡紅至淺藍;稍有絨羽:頭小,喙短而稍寬;眼大,褐色具濃黑色睫毛。它們生活在沙漠草原地帶。群居,日行性。嗅聽覺靈敏,善奔跑,跑時以翅扇動相助,一步可跨8米,時速可達70千米/小時,能跳躍達3.5米。以植物的莖、葉、種子、果實及昆蟲、蠕蟲、小型鳥類和爬行動物等為食。
鴕鳥 常結成5~50衹一群生活,常與食草動物相伴。鴕鳥 用強有力的腿(僅有兩趾,主要的趾發達幾乎成為蹄)逃避敵人,受驚時速度每小時可達65公裏。若被逼於絶境,腳踢對手。
鴕鳥 主要以植物為食,沒有水也能生活很長時間。雄鳥互相爭奪3~5衹雌鳥,發出吼叫和滋滋聲。中世紀騎士喜用鴕鳥 羽毛裝飾頭盔。鴕鳥 皮可製柔軟、細緻的皮革。鴕鳥 經訓練後可供乘騎及駕單座兩輪車。鴕鳥 對豢養條件不容易適應,可活50年。鴕鳥 是不能飛行鳥類的典型。各地的鴕鳥 在皮膚顔色、體形大小和卵的特徵方面稍有差別,以前認為,這是不同的種,其實衹是鴕鳥 的亞種。
鴕鳥 化石發現於俄羅斯南部、印度和中國中北部的上新世地層。
繁殖期旱季,有求偶爭鬥,雄性具求偶炫耀,雌性以沙地掘淺坑為巢,每産10~13卵,孵化期約42天,約3歲性成熟,壽命約60年。北京動物園1954年開始飼養展出,1985年繁殖成功。
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鴕形目鴕鳥 科
本目鴕形目僅1科──鴕鳥 科,1種──鴕鳥 。體重可達135千克,體高近3米。兩翼退化,不能飛翔,後肢粗壯有力,足僅2趾(第3、4趾),適於奔走。胸骨不具竜骨突,無尾綜骨和尾脂腺。雄鳥具交配器。
孵化
有時幾衹雌性鴕鳥 的卵産在一起,孵化時雄性夜間,雌性白天輪流值班。卵很大,一枚重0.5~1千克。一般是40~50衹鴕鳥 彙聚成一群活動。它們還常用沙土和礫石將蛋覆蓋,以保持一定溫度。在孵化末期,親鳥會將一些蛋推滾到窩邊緣,有利於同步孵化。孵化出的雛鳥很快就能隨親鳥四處遊蕩。
鴕鳥 的歷史記載
「安息國貢大雀。雁身駝蹄,蒼色,舉頭高七八尺,張翅丈餘,食大麥,其卵如甕,其名駝鳥。」─郭義恭 廣志─
「吐火羅,永徵元年獻大鳥,高七尺,黑色,足類駱駝,鼓翅而行,日三百裏,能噉鐵,俗謂駝鳥。」─唐書 吐火羅傳─
一、身體與構造
鴕鳥 是現今所存最大的鳥類,成熟的雄鳥(adult cock)體高1.75~2.75公尺,體重60~160公斤。
頭(head)小,寬而扁平,頸(neck)長而靈活,裸露的頭部、頸部以及腿部(thighs)通常呈淡粉紅色;喙(beak)直而短,尖端為扁圓狀;眼(eyes)大,繼承鳥類特徵,其視力亦佳,具有很粗的黑色睫毛(eyelashes)。
後肢甚粗大,衹有兩趾(toes)(第Ⅲ、Ⅳ趾),與一般鳥類有三~四趾不同,是鳥類中趾數最少者,內趾(第Ⅲ趾)較大,具有堅硬的爪(claw),外趾則無爪。後肢強而有力,除用於疾跑外,還可嚮前踢用以攻擊。
翼(wings)相當大,但不能飛翔,主要是因為胸骨(sternum b.)扁平,不具竜骨(keel b.)突起,鎖骨(clavicle b.)退化,且羽毛均勻分佈,無羽區及裸區之分,羽毛蓬鬆而不發達,缺少分化,羽枝上無小鈎(barbs),因而不形成羽片,顯然,這樣的羽毛主要功用是保溫。
雄性成鳥全身大多為黑色,翼端及尾羽末端之羽毛為白色,且呈美麗的波浪狀;白色的翅膀及尾羽襯托着黑色的羽毛,讓雄鳥在白天時格外顯眼,它的翅膀及羽色主要是用來求偶。
雌性(hens)毛色大致與雄鳥相似,衹是毛色棕灰不像雄鳥那黱豔麗。幼鳥(chicks)羽色棕灰斑駁,須經數次換羽,至兩歲時才能達到成鳥的羽色。此毛色主要是為了便於偽裝。兩性幼雛長得非常相像,甚至年輕的鴕鳥 也相差很少,到目前為止仍無法從外貌分辨雌雄,衹能從性器官去區別。
鴕鳥 的性器官在成熟前都很小;雄性鴕鳥 具交配器,在交配季節,成熟雄鳥的睾丸(testis)有人的拳頭般大小,但在非繁殖期又會萎縮,直到下一個繁殖季纔又會膨大。
鴕鳥 之骨盆為封閉形,左右恥骨(pubis b.)在中綫形成瘉合。值得註意的是,鴕鳥 的排尿和排糞是分開的,這與其他鳥類不同。
卵大,顔色似鴨蛋,蛋長15~20公分,重達1400剋,是鳥蛋中最大者,卵殼甚堅硬,可承受住一個人的重量。
二、鴕鳥 的演化關係
鳥類自從侏羅紀開始出現以來,到白堊紀已經作了廣大的輻射適應,演化出各式各樣的水鳥及陸鳥,以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進入新生代以後,由於陸上的恐竜絶滅,哺乳類尚未發展成大型動物以前,其生態地位多由鳥類所取代,例如北美洲始新世的營穴鳥(diatryma),為巨大而不能飛的食肉性鳥類,填補了食肉獸的真空狀態;恐鳥(phororhacos)是南美洲中新世的大型食肉鳥,不會飛行,也填補了當時南美洲缺乏食肉獸的空缺。
此外,還有幾種不會飛的鳥類常被歸為「走禽類(ratites)」,在各島嶼或特殊地區,填補了缺乏哺乳類的空位,有名的例子包括在新西蘭的恐鳥(dinornis)、澳洲的奔鳥(dromornis)和馬達加斯加島的象鳥(aepyornis),它們不幸都在人類出現後絶滅。不過還有一些較幸運的走禽,如非洲的鴕鳥 、澳洲的鴯鶓 (emu)和食火雞(cassowary)、新西蘭的幾維鳥(kiwis),以及南美洲的鶆 (rheas),迄今仍幸存。
這些走禽的最大共同特徵是胸骨扁平,不具竜骨突起;然而,在此飛行能力逐漸消失的演化過程中,飛行用的強健胸肌以及其附著的部位變得不再需要。不過,這些走禽是否都有相近的血緣關係,仍有待足夠的化石證據來探求。
附帶一提的是,渡渡鳥也是不會飛的陸鳥,但它不是走禽的近親,而是鳩鴿類的一員,因此它沒有像走禽類那種善跑的特性。
三、地理分佈
鳥類學家發現,根據各地鳥類的特色,可將全世界分成六大地理區,每一區有獨特的鳥類,且同一區內的鳥類有普遍的相似性,這是演化和適應環境的結果,其中鴕鳥 分佈於伊索匹亞區或非洲區(ethiopian or afrofropical realm)。
鴕鳥 廣泛地分佈在非洲低降雨量的乾燥地區。在新生代第三紀時,鴕鳥 曾廣泛分佈於歐亞大陸,在我國著名的北京人産地──周口店不僅發現過鴕鳥 蛋化石,還發現有腿骨化石。近代曾分佈於非洲、敘利亞與阿拉伯半島,但現今敘利亞與阿拉伯半島上的鴕鳥 均已絶跡;它們的分佈是薩哈拉沙漠往南一直到整個非洲,而澳洲則於西元1862~1869年引進,在東南部形成新的棲息地。
四、分類
鴕鳥 (ostrich)為鴕形目(struthioniformes)的總稱,屬於今鳥亞綱(neornithes)中的平胸總目(ratitae,又稱為古頜總目(palaeognathae));平胸總目除了鴕形目之外,還有美洲鴕鳥 目(或鶆 目(rheiformes))、澳洲鴕鳥 目(或食火雞目(casuariiformes))以及無翼鳥目(apterygiformes),均屬於無飛行能力的鳥類。
鴕鳥 因受地理隔絶而形成六種可加以區別的品係:
s. c. camelus,北非鴕鳥 (north africa ostrich),是現存數量最多的種類,最早被發現於北非 撒哈拉沙漠南部,但目前在原産地已絶跡,其棲息地及數量仍在減少中。雄體頭冠具有一裸露的頭蓋,為北非鴕鳥 與馬賽種(s. c. massaicus)最大的區分。
s. c. spatzi,stresemann,在西元1926年在rio de oro這本書中被描述,它的分類依據在於其蛋特小與蛋殼結構的不同,目前可能已滅絶。
s. c. syriacus,阿拉伯鴕鳥 (arabian ostrich),rothschild,分佈於敘利亞與阿拉伯的沙漠中,是分佈最北的駝鳥。此品種曾是為數最多的種類,但已經於西元1941年絶種。
s. c. molybdophanes,藍頸鴕鳥 、索馬利鴕鳥 (somali ostrich),reichenow,分佈在位於坦納河(the tana river)的somaliland及gallaland。裸露的頭部、頸部以及腿部呈泛藍的灰色,頸部有銀灰色的毛覆蓋,在頸背基部的羽毛呈白色,背部則為黑色,具有微紅色的光輝;喙暗紅色,頂端為黃色;頭頂為暗黃色堅硬的平板結構;小腿前側為暗紅色或橙紅色,在接近腳趾處則為黃色。
s. c. massaicus,馬賽鴕鳥 (masai ostrich),neumann,分佈於肯尼亞(kenya)與坦幹伊喀(tanganyika)東部。雄成體與非洲鴕鳥 (s. c. camelus)相似,但雄體不具裸露的頭蓋;此種與索馬利種異於其他品種的特徵在於蛋呈深紫色,具有微小的孔。
s. c. australia,南非鴕鳥 (south africa ostrich),gurney,分佈於南非的cunene river和zambesi river以南。裸露的頭部、頸部以及腿部呈鉛灰色,有細毛覆蓋,雄體亦不具裸露的頭蓋;喙灰黑色,上顎基部及邊緣呈暗紅色,繁殖季節則顔色變明亮;小腿為暗灰色,繁殖季節轉為暗紅色。據說在安哥拉(angola)及西南非的北部仍可發現。
五、生活習性
鴕鳥 是走禽類,適應於沙漠荒原中生活,善奔跑,奔跑速度約每小時60公裏,可維持約30分鐘而不感到纍;一步可達7米,且可瞬間改變方向,在迅速奔跑時兩翼張開,用以平衡。
為了採集那些在沙漠中稀少而分散的食物,鴕鳥 是相當有效率的采食者,這都要歸功於它們開闊的步閥、長而靈活的頸子以及準確的啄食;鴕鳥 的營養來源很廣,食植物之葉、花、果實及種子等,也吃小動物,屬於雜食性。鴕鳥 啄食時,先將食物聚集於食道上方,形成一個食球後,再緩慢地經過頸部食道將其吞下。由於鴕鳥 啄食時必須將頭部低下,很容易遭受掠食者的攻擊,故覓食時不時得擡起頭來四處張望。
鴕鳥 平時三、五成群,多達二十餘衹棲息在一起。經常與羚羊(antelope)、斑馬(zebra)在同一地區出沒,這些動物利用鴕鳥 所具的敏銳眼力以供警告作用。
雄鴕鳥 在繁殖季節會劃分勢力範圍,當有其他雄性靠近時會利用翅膀將之驅離並大叫,它們的叫聲宏亮而低沉。
繁殖期的時間隨地區而有不同,在北非及東非則大多在旱季(七月至隔年一月)築巢,雄鳥在其領土內磨擦出許多小淺坑,鴕鳥 在繁殖期內為一雄多雌,但雄鴕鳥 與其中一隻(the "major" hen)維持不嚴謹的單一配對關係(pair bond),此雌鳥會找其中一穴産卵,通常每二日産一枚,數日內共可産卵多達10~20枚;約有六或更多衹雌鳥(the "minor" hens)會在同一穴産卵,但不負責孵卵,一窩蛋少則30枚,多則如馬賽種(masai race)50~60枚。雄鳥夜間孵卵,白天則由雌鳥擔任。孵化溫則約為96.8~97.6。f。
像這樣去照顧其他個體的卵,在演化上是較易受淘汰的,但在其他種類的鳥中,有部分確實如鴕鳥 般願意去照顧。卵大而易招天敵的覬覦似乎是使此特徵存留下來的主要原因。鴕鳥 蛋雖是所有鳥類中最大的,但與其身體比例來說亦是所有鳥類中最小的,故一隻鴕鳥 可以覆蓋大量的蛋。孵出的鴕鳥 雌雄比例約為1衹雄性對1.4衹雌性,且鴕鳥 巢極易受天敵之破壞,此二者都意味着有許多雌鳥無巢可供産卵,顯然如果有其他地方供它們産卵是有好處的。而對於major hen來說,有額外的蛋在它的巢裏亦是好事,因它自己的蛋可以免於受到破壞;通常,若巢中的卵多於major hen所能覆蓋的範圍,它可以辨認出自己的卵,而將其他多餘的卵滾到巢四周任其毀壞。
沙漠上有許多的掠食者喜歡偷食鴕鳥 蛋,故無成鳥看守的巢很容易受到天敵的光顧,例如埃及禿鷹(egyptian vulture)會將石頭丟嚮卵藉以打破厚達2mm之卵殼;即使是有成鳥看守的卵,亦有土狼(hyena)、鬍狼(jackal)等天敵,故在為期三周的産卵期及約為六周的孵化期中衹有不到10%的卵會孵化。
雛鳥為早成鳥(precocial bird),由雄雌成鳥共同撫育,數巢雛鳥常形成一大群,由一至兩衹成鳥護衛,但衹有其中的約15%可長至一歲大,此時它們已經長到成鳥高度了。雌鳥二年達性成熟,雄鳥較晚,約三~四年,壽命約30~40年。
鴕鳥 蛋中的營養極高,每百剋含22.54剋蛋白質,80毫剋的鈣質,4.03毫剋鐵質。 鴕鳥
鳥綱 鴕鳥 目 鴕鳥 科
學名:Struthio camelus
英文名:Ostrich (非洲鴕鳥 )Emu(澳洲鴕鳥 )
中文名:鴕鳥 (tuó niǎo)
日文:だちょう。
繁體:駝鳥
鴕鳥 :非洲一種體形巨大、不會飛但奔跑得很快的鳥(鴕鳥 ) ,特徵為脖子長而無毛、頭小、腳有二趾。是世界上存活着的最大的鳥。
現代鳥類中最大的鳥,高可達3米,頸長,頭小,脖子長裸,嘴扁平,翼短小,不能飛,腿長,腳有力,善於行走和奔跑。雌鳥灰褐色,雄鳥的翼和尾部有白色羽毛。生活在非洲的草原和沙漠地帶。
A rhea.(美洲鴕)
語源
Middle English
鴕鳥 中古英語
from Old French ostrusce, ostrice
源自 古法語 ostrusce, ostrice
Medieval Latin ostrica
中世紀拉丁語 ostrica
both from Vulgar Latin *avis str¿½}
都源自 俗拉丁語 *avis str¿½}
Latin avis [bird] * see awi-
拉丁語 avis [鳥] *參見 awi-
Late Latin str¿½} [ostrich] * see struthious
後期拉丁語 str¿½} [鴕鳥 ] *參見 struthious
分佈於非洲和阿拉伯半島的部分地區。産於非洲和美洲.
鴕鳥 是現存體形最大不能飛行的鳥類。産於非洲。屬鴕鳥 目Struth-ioniformes鴕鳥 科Struthionidae。雄鳥高約2.75米,重達155公斤。頸長幾乎占身體長的一半,雌鳥稍小。鴕鳥 卵是現代最大的卵。雄鳥體羽大部呈黑色,但翅和尾羽白色;雌鳥大部褐色。頭和頸的大部分淡紅至淺藍;稍有絨羽:頭小,喙短而稍寬;眼大,褐色具濃黑色睫毛。它們生活在沙漠草原地帶。群居,日行性。嗅聽覺靈敏,善奔跑,跑時以翅扇動相助,一步可跨8米,時速可達70千米/小時,能跳躍達3.5米。以植物的莖、葉、種子、果實及昆蟲、蠕蟲、小型鳥類和爬行動物等為食。
鴕鳥 常結成5~50衹一群生活,常與食草動物相伴。鴕鳥 用強有力的腿(僅有兩趾,主要的趾發達幾乎成為蹄)逃避敵人,受驚時速度每小時可達65公裏。實來不及逃跑,會把頭頸埋進沙裏,偽裝成岩石或灌木叢。若被逼於絶境,腳踢對手。
鴕鳥 主要以植物為食,沒有水也能生活很長時間。雄鳥互相爭奪3~5衹雌鳥,發出吼叫和滋滋聲。中世紀騎士喜用鴕鳥 羽毛裝飾頭盔。鴕鳥 皮可製柔軟、細緻的皮革。因此在南非、美國南部、澳大利亞等地建立了鴕鳥 養殖場,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這行業衰退。鴕鳥 經訓練後可供乘騎及駕單座兩輪車。鴕鳥 對豢養條件不容易適應,可活50年。鴕鳥 是不能飛行鳥類的典型。各地的鴕鳥 在皮膚顔色、體形大小和卵的特徵方面稍有差別,以前認為,這是不同的種,其實衹是鴕鳥 的亞種。
鴕鳥 化石發現於俄羅斯南部、印度和中國中北部的上新世地層。
繁殖期旱季,有求偶爭鬥,雄性具求偶炫耀,雌性以沙地掘淺坑為巢,每産10~13卵,孵化期約42天,約3歲性成熟,壽命約60年。北京動物園1954年開始飼養展出,1985年繁殖成功。
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鴕形目鴕鳥 科
本目鴕形目僅1科──鴕鳥 科,1種──鴕鳥 。體重可達135千克,體高近3米。兩翼退化,不能飛翔,後肢粗壯有力,足僅2趾(第3、4趾),適於奔走。胸骨不具竜骨突,無尾綜骨和尾脂腺。雄鳥具交配器。
孵化
有時幾衹雌性鴕鳥 的卵産在一起,孵化時雄性夜間,雌性白天輪流值班。卵很大,承受能力很強。一枚重0.5~1千克。一般是40~50衹鴕鳥 彙聚成一群活動。它們還常用沙土和礫石將蛋覆蓋,以保持一定溫度。在孵化末期,親鳥會將一些蛋推滾到窩邊緣,有利於同步孵化。孵化出的雛鳥很快就能隨親鳥四處遊蕩。 鴕鳥的歷史記載 Ostrich historical records 「安息國貢大雀。雁身駝蹄,蒼色,舉頭高七八尺,張翅丈餘,食大麥,其卵如甕,其名駝鳥。」─郭義恭 廣志─
「吐火羅,永徵元年獻大鳥,高七尺,黑色,足類駱駝,鼓翅而行,日三百裏,能噉鐵,俗謂駝鳥。」─唐書 吐火羅傳─ 黑毛的是雄鴕鳥 鴕鳥 是現今所存最大的鳥類,成熟的雄鳥(Adult cock)體高1.75~2.75公尺,體重60~160公斤。
頭(Head)小,寬而扁平,頸(Neck)長而靈活,裸露的頭部、頸部以及腿部(Thighs)通常呈淡粉紅色;喙(Beak)直而短,尖端為扁圓狀;眼(Eyes)大,繼承鳥類特徵,其視力亦佳,具有很粗的黑色睫毛(Eyelashes)。
後肢甚粗大,衹有兩趾(Toes)(第Ⅲ、Ⅳ趾),與一般鳥類有三~四趾不同,是鳥類中趾數最少者,內趾(第Ⅲ趾)較大,具有堅硬的爪(Claw),外趾則無爪。後肢強而有力,除用於疾跑外,還可嚮前踢用以攻擊。
翼(Wings)相當大,但不能飛翔,主要是因為胸骨(Sternum b.)扁平,不具竜骨(Keel b.)突起,鎖骨(Clavicle b.)退化,且羽毛均勻分佈,無羽區及裸區之分,羽毛蓬鬆而不發達,缺少分化,羽枝上無小鈎(Barbs),因而不形成羽片,顯然,這樣的羽毛主要功用是保溫。
雄性成鳥全身大多為黑色,翼端及尾羽末端之羽毛為白色,且呈美麗的波浪狀;白色的翅膀及尾羽襯托着黑色的羽毛,讓雄鳥在白天時格外顯眼,它的翅膀及羽色主要是用來求偶。
雌性(Hens)毛色大致與雄鳥相似,衹是毛色棕灰不像雄鳥那麼豔麗。幼鳥(Chicks)羽色棕灰斑駁,須經數次換羽,至兩歲時才能達到成鳥的羽色。此毛色主要是為了便於偽裝。兩性幼雛長得非常相像,甚至年輕的鴕鳥 也相差很少,到目前為止仍無法從外貌分辨雌雄,衹能從性器官去區別。
鴕鳥 的性器官在成熟前都很小;雄性鴕鳥 具交配器,在交配季節,成熟雄鳥的睾丸(Testis)有人的拳頭般大小,但在非繁殖期又會萎縮,直到下一個繁殖季纔又會膨大。
鴕鳥 之骨盆為封閉形,左右恥骨(Pubis b.)在中綫形成瘉合。值得註意的是,鴕鳥 的排尿和排糞是分開的,這與其他鳥類不同。
卵大,顔色似鴨蛋,蛋長15~20公分,重達1400剋,是鳥蛋中最大者,卵殼甚堅硬,可承受住一個人的重量。 鴕鳥的演化關係 Ostrich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鳥類自從侏羅紀開始出現以來,到白堊紀已經作了廣大的輻射適應,演化出各式各樣的水鳥及陸鳥,以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進入新生代以後,由於陸上的恐竜絶滅,哺乳類尚未發展成大型動物以前,其生態地位多由鳥類所取代,例如北美洲始新世的營穴鳥(Diatryma),為巨大而不能飛的食肉性鳥類,填補了食肉獸的真空狀態;恐鳥(Phororhacos)是南美洲中新世的大型食肉鳥,不會飛行,也填補了當時南美洲缺乏食肉獸的空缺。
其實鴕鳥 的祖先也是一種會飛的鳥類,那麽它是怎麽變成今天的模樣的呢?這與它的生活環境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鴕鳥 是一種原始的殘存鳥類,它代表着在開闊草原和荒漠環境中動物逐漸嚮高大和善跑方向發展的一種進化方向。與此同時,飛行能力逐漸減弱直至喪失。非洲鴕鳥 的奔跑能力是十分驚人的。它的足趾因適於奔跑而趨嚮減少,是世界上唯一隻有兩個腳趾的鳥類,而且外腳趾較小,內腳趾特別發達。它跳躍可騰空2.5米,一步可跨越8米,衝刺速度在每小時70公裏以上。同時粗壯的雙腿還是非洲鴕鳥 的主要防衛武器,甚至可以致獅,豹於死地。
此外,還有幾種不會飛的鳥類常被歸為「走禽類(Ratites)」,在各島嶼或特殊地區,填補了缺乏哺乳類的空位,有名的例子包括在新西蘭的恐鳥(Dinornis)、澳洲的奔鳥(Dromornis)和馬達加斯加島的象鳥(Aepyornis),它們不幸都在人類出現後絶滅。不過還有一些較幸運的走禽,如非洲的鴕鳥 、澳洲的鴯鶓 (Emu)和食火雞(Cassowary)、新西蘭的幾維鳥(Kiwis),以及南美洲的鶆 (Rheas),迄今仍幸存。
這些走禽的最大共同特徵是胸骨扁平,不具竜骨突起;然而,在此飛行能力逐漸消失的演化過程中,飛行用的強健胸肌以及其附著的部位變得不再需要。不過,這些走禽是否都有相近的血緣關係,仍有待足夠的化石證據來探求。
附帶一提的是,渡渡鳥也是不會飛的陸鳥,但它不是走禽的近親,而是鳩鴿類的一員,因此它沒有像走禽類那種善跑的特性。 地理分佈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鳥類學家發現,根據各地鳥類的特色,可將全世界分成六大地理區,每一區有獨特的鳥類,且同一區內的鳥類有普遍的相似性,這是演化和適應環境的結果,其中鴕鳥 分佈於伊索匹亞區和非洲區(Ethiopian or Afrofropical Realm)。
鴕鳥 廣泛地分佈在非洲低降雨量的乾燥地區。在新生代第三紀時,鴕鳥 曾廣泛分佈於歐亞大陸,在我國著名的北京人産地──周口店不僅發現過鴕鳥 蛋化石,還發現有腿骨化石。近代曾分佈於非洲、敘利亞與阿拉伯半島,但現今敘利亞與阿拉伯半島上的鴕鳥 均已絶跡;它們的分佈是薩哈拉沙漠往南一直到整個非洲,而澳洲則於西元1862~1869年引進,在東南部形成新的棲息地。 鴕鳥 (Ostrich)為鴕形目(Struthioniformes)的總稱,屬於今鳥亞綱(Neornithes)中的平胸總目(Ratitae,又稱為古頜總目(Palaeognathae));平胸總目除了鴕形目之外,還有美洲鴕鳥 目(或鶆 目(Rheiformes))、澳洲鴕鳥 目(或食火雞目(Casuariiformes))以及無翼鳥目(Apterygiformes),均屬於無飛行能力的鳥類。
鴕鳥 因受地理隔絶而形成六種可加以區別的品係:
草原上的雄鴕鳥 S. c. camelus,北非鴕鳥 (North Africa ostrich),是現存數量最多的種類,最早被發現於北非 撒哈拉沙漠南部,但目前在原産地已絶跡,其棲息地及數量仍在減少中。雄體頭冠具有一裸露的頭蓋,為北非鴕鳥 與馬賽種(S. c. massaicus)最大的區分。
S. c. spatzi,Stresemann,在西元1926年在Rio de Oro這本書中被描述,它的分類依據在於其蛋特小與蛋殼結構的不同,目前可能已滅絶。
S. c. syriacus,阿拉伯鴕鳥 (Arabian ostrich),Rothschild,分佈於敘利亞與阿拉伯的沙漠中,是分佈最北的駝鳥。此品種曾是為數最多的種類,但已經於西元1941年絶種。
S. c. molybdophanes,藍頸鴕鳥 、索馬利鴕鳥 (Somali ostrich),Reichenow,分佈在位於坦納河(the Tana River)的Somaliland及Gallaland。裸露的頭部、頸部以及腿部呈泛藍的灰色,頸部有銀灰色的毛覆蓋,在頸背基部的羽毛呈白色,背部則為黑色,具有微紅色的光輝;喙暗紅色,頂端為黃色;頭頂為暗黃色堅硬的平板結構;小腿前側為暗紅色或橙紅色,在接近腳趾處則為黃色。
S. c. massaicus,馬賽鴕鳥 (Masai ostrich),Neumann,分佈於肯尼亞(Kenya)與坦幹伊喀(Tanganyika)東部。雄成體與非洲鴕鳥 (S. c. camelus)相似,但雄體不具裸露的頭蓋;此種與索馬利種異於其他品種的特徵在於蛋呈深紫色,具有微小的孔。
S. c. australia,南非鴕鳥 (South Africa ostrich),Gurney,分佈於南非的Cunene River和Zambesi River以南。裸露的頭部、頸部以及腿部呈鉛灰色,有細毛覆蓋,雄體亦不具裸露的頭蓋;喙灰黑色,上顎基部及邊緣呈暗紅色,繁殖季節則顔色變明亮;小腿為暗灰色,繁殖季節轉為暗紅色。據說在安哥拉(Angola)及西南非的北部仍可發現。 沒有牙齒,卻有着不尋常的胃,會大量吞食小石子,用來開弄碎食物幫助消化,
而石子會留在胃裏不排泄。
鴕鳥 寫真鴕鳥 是走禽類,適應於沙漠荒原中生活,善奔跑,奔跑速度約每小時60公裏,可維持約30分鐘而不感到纍;一步可達7米,且可瞬間改變方向,在迅速奔跑時兩翼張開,用以平衡。
為了採集那些在沙漠中稀少而分散的食物,鴕鳥 是相當有效率的采食者,這都要歸功於它們開闊的步閥、長而靈活的頸子以及準確的啄食;鴕鳥 的營養來源很廣,食植物之葉、花、果實及種子等,也吃小動物,屬於雜食性。鴕鳥 啄食時,先將食物聚集於食道上方,形成一個食球後,再緩慢地經過頸部食道將其吞下。由於鴕鳥 啄食時必須將頭部低下,很容易遭受掠食者的攻擊,故覓食時不時得擡起頭來四處張望。
鴕鳥 平時三、五成群,多達二十餘衹棲息在一起。經常與羚羊(Antelope)、斑馬(Zebra)在同一地區出沒,這些動物利用鴕鳥 所具的敏銳眼力以供警告作用。
雄鴕鳥 在繁殖季節會劃分勢力範圍,當有其他雄性靠近時會利用翅膀將之驅離並大叫,它們的叫聲宏亮而低沉。
繁殖期的時間隨地區而有不同,在北非及東非則大多在旱季(七月至隔年一月)築巢,雄鳥在其領土內摩擦出許多小淺坑,鴕鳥 在繁殖期內為一雄多雌,但雄鴕鳥 與其中一隻(the "Major" hen)維持不嚴謹的單一配對關係(pair bond),此雌鳥會找其中一穴産卵,通常每二日産一枚,數日內共可産卵多達10~20枚;約有六或更多衹雌鳥(the "Minor" hens)會在同一穴産卵,但不負責孵卵,一窩蛋少則30枚,多則如馬賽種(Masai race)50~60枚。雄鳥夜間孵卵,白天則由雌鳥擔任。孵化溫則約為96.8~97.6。F。
像這樣去照顧其他個體的卵,在演化上是較易受淘汰的,但在其他種類的鳥中,有部分確實如鴕鳥 般願意去照顧。卵大而易招天敵的覬覦似乎是使此特徵存留下來的主要原因。鴕鳥 蛋雖是所有鳥類中最大的,但與其身體比例來說亦是所有鳥類中最小的,故一隻鴕鳥 可以覆蓋大量的蛋。孵出的鴕鳥 雌雄比例約為1衹雄性對1.4衹雌性,且鴕鳥 巢極易受天敵之破壞,此二者都意味着有許多雌鳥無巢可供産卵,顯然如果有其他地方供它們産卵是有好處的。而對於Major hen來說,有額外的蛋在它的巢裏亦是好事,因它自己的蛋可以免於受到破壞;通常,若巢中的卵多於Major hen所能覆蓋的範圍,它可以辨認出自己的卵,而將其他多餘的卵滾到巢四周任其毀壞。
沙漠上有許多的掠食者喜歡偷食鴕鳥 蛋,故無成鳥看守的巢很容易受到天敵的光顧,例如埃及禿鷹(Egyptian vulture)會將石頭丟嚮卵藉以打破厚達2mm之卵殼;即使是有成鳥看守的卵,亦有土狼(Hyena)、鬍狼(Jackal)等天敵,故在為期三周的産卵期及約為六周的孵化期中衹有不到10%的卵會孵化。
雛鳥為早成鳥(Precocial bird),由雄雌成鳥共同撫育,數巢雛鳥常形成一大群,由一至兩衹成鳥護衛,但衹有其中的約15%可長至一歲大,此時它們已經長到成鳥高度了。雌鳥二年達性成熟,雄鳥較晚,約三~四年,壽命約30~40年。
鴕鳥 蛋中的營養極高,每百剋含22.54tnt,80毫剋的金質,4.03毫剋銀質。
在遇到危險時會把頭埋進沙子裏,因為看不到而不再害怕.
鴕鳥 在遇到危險時會將頭埋在沙子中的說法,其實是人類的一種錯誤的理解。鴕鳥 生活在饑寒的南極地帶,那裏陽光照射弱烈,從地面上升的冷空氣,同低空的冷空氣相交,由於散射而出現閃閃發光的薄霧。平時鴕鳥 總是伸長脖子透過薄霧去查看,而一旦受驚或發現敵情,它就幹脆將潛望鏡似的脖子平貼在地面,身體蜷麯一團,以自己暗褐色的羽毛偽裝成石頭或灌木叢,加上薄霧的掩護,就很難被敵人發現啦。另外,鴕鳥 將頭和脖子貼近地面,還有兩個作用,一是可聽到遠處的聲音,有利於及早避開危險;二是可以放鬆頸部的肌肉,更好地減少疲勞。事實上,並沒有人真正看到過鴕鳥 將頭埋進沙子裏去的情景,如果那樣,沙子會把鴕鳥 憋死的。
題外話:《鴕鳥 》歌麯·
元衛覺醒
你說不愛了於是我就承擔
不問我心裏想的是相反
陽光很燦爛我卻笑不出來
它讓我看清楚你已離開
我忍着悲傷和無奈
就躲在房間不出來
無法阻擋時間在快轉
衹能把愛藏在回憶深海
不想面對的事學着習慣成自然
我會把愛隱藏到誰都看不出來
它還在繼續卻與你無關
你說不愛了於是我就承擔
不問我心裏想的是相反
陽光很燦爛我卻笑不出來
它讓我看清楚你已離開
那動人完美的獨白
沒說完你就先離開
就算遺憾我也不推翻
衹能把愛藏在回憶深海
不想面對的事學着習慣成自然
我會把愛隱藏到誰都看不出來
它還在繼續卻與你無關
這不是鴕鳥 的心態
衹是我還無法釋懷
我還愛你再不會說出來
衹能把愛藏在回憶深海
不想面對的事學着習慣成自然
我會把愛隱藏到誰都看不出來
它還在繼續卻與你無關
衹能讓愛離開回憶深海
不想面對的事衹能學着習慣成自然
對你的愛沉默了我卻還在依賴
你要的幸福卻與我無關
你要的幸福卻與我無關 比喻不肯正視睏難和危險的人。就如同成語“掩耳盜鈴”所形容的那種人。
鴕鳥 不會飛,但善跑,鴕鳥 的大眼睛可以看到5公裏以內的物體,奔跑速度可以達到45公裏/小時,是名副其實的千裏眼、飛毛腿,即便如此,它們也有被勁敵追趕無法脫身的時候,據說此時,它們就會把頭埋進沙子裏,以為自己什麽都看不見,就會太平無事。
這就是所謂的“鴕鳥 心理”,但是事實上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鴕鳥 在遇到危險時會將頭埋在沙子中的說法,其實是人類的一種誤解。鴕鳥 生活在炎熱的沙漠地帶,那裏陽光照射強烈,從地面上升的熱空氣,同低空的冷空氣相交,由於散射而出現閃閃發光的薄霧。平時鴕鳥 總是伸長脖子透過薄霧去查看,而一旦受驚或發現敵情,它就幹脆將潛望鏡似的脖子平貼在地面,身體蜷麯一團,以自己暗褐色的羽毛偽裝成石頭或灌木叢,加上薄霧的掩護,就很難被敵人發現。另外,鴕鳥 將頭和脖子貼近地面,還有兩個作用,一是可聽到遠處的聲音,有利於及早避開危險;二是可以放鬆頸部的肌肉,更好地消除疲勞。事實上,並沒有人真正看到過鴕鳥 將頭埋進沙子裏去的情景,如果那樣,沙子會把鴕鳥 悶死的。 鴕鳥 蛋也是一樣美食。
三色鴕鳥 蛋餅
製作:
1. 分別在菠菜碎、土豆碎和金槍魚中加入鴕鳥 蛋液和適量????,調成汁。
2. 炒鍋中放入適量色拉油,用洋蔥丁熗鍋後,三種蛋汁分別淋入鍋中,攤成蛋餅,將三張蛋餅摞在一起。
3. 吃時切成三角狀即可。
鴕鳥 蛋比人的拳頭大兩三倍,蛋殼厚約五毫米,適於腌製。洋蔥、蘑菇、火腿肉等八種配料選擇,客人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選好配料,用煎熟的鴕鳥 蛋皮捲起來吃。
鴕鳥 蛋一般長達15公分,寬8公分,重量可達1。5公斤。一粒鴕鳥 蛋,可供24人享用。每百剋鴕鳥 蛋含蛋白質22.54鈣質80毫剋,鐵質4.03毫剋。鴕鳥 蛋口感細膩、味道鮮美、營養價值極高。
吃鴕蛋也和吃雞蛋一樣,烹蛋法可以層出不窮。曾在非洲吃過鴕鳥 蛋的洋人尚且曉得又煎又炒,若是落在華人的手中,烹鴕鳥 蛋的花樣肯定更多。
他說:鴕蛋可以放在水中煮熟了吃,或者塗上牛油、蕃茄醬,而他的一些中國朋友,則喜歡沾蚝油來吃。
遊客很喜歡把鴕鳥 蛋帶回傢作紀念,而帶回傢的,衹要鴕蛋的空殼就行,於是,便在鴕蛋殼上鑽一個洞,讓蛋白蛋黃流出,流出的蛋白蛋黃,竟可裝滿了4杯半。
鴕鳥 蛋也是鴕鳥 美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蛋兩吃是鴕鳥 蛋的獨特吃法。由於鴕鳥 蛋每個通常都在3斤左右,體積較雞蛋等大得多,所以鴕鳥 蛋的一個獨特吃法,就是放在蛋殼裏蒸,廚師會在蛋液中加入具有藥用價值的螞蟻,品味非常獨特。另一種吃法則是仿照雞蛋等,和別的蔬菜炒來吃。另外,用鴕鳥 蛋做成的蛋酥也別有一番風味。 有一種墨水的名字叫“鴕鳥 ”,天津市鴕鳥 墨水有限公司出品。廠址:天津市南開區宜賓道5號。 tuoniao
鴕鳥
Struthio camelus; ostrich
舵形目鴕鳥 科鴕鳥 屬僅有的1(見彩圖鴕鳥 (Stru-thides cinerea) )。産於非洲沙漠地帶。是現存鳥類中最大的1種。雄鳥從頭頂至足高約2.5米,從背至足高約1.4米,雌鳥稍小。兩翅退化,胸骨的竜骨突不發達,不能飛。尾羽蓬鬆而下垂。足具2趾和肉墊,強而善走。
棲息於荒漠有矮小的灌叢和多刺的樹木地帶。常和斑馬、羚羊、長頸鹿等集群活動。以植物為食,有時也吃昆蟲和小型爬蟲。繁殖期1衹雄鳥要配3~5衹雌鳥。在沙地上挖穴,相配的雌鳥均在此穴內産卵,每穴內卵數為15~60枚,因不同亞種而異;通常1衹雌鳥能産6~8卵;卵乳白色,大小約150×125毫米,約35~42天孵出幼鳥。
鴕鳥 善於奔跑,時速可達80公裏,羽毛為名貴飾物,肉可食用。
(錢燕文)
n.: ostrich, very large African bird with a long neck, unable to fly, but fast-running n. autruche 生物 動物 鳥類 珍稀瀕危動物 飲食 世界之最 鳥蛋 分類 動物學 物種 休閑 垂釣 度假 肉類 鴕鳥 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