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爬行動物。一類較大型的鳥臀類恐竜。腦殼像鵝頭,渾圓高聳。嘴扁而闊,很像鴨喙,故名。上下頜密佈細小的牙齒,以食草為生。前肢纖細,後肢粗壯。能水陸兩棲。白堊紀晚期最繁盛。 |
|
∶多種素食的鳥臀類恐竜中的任何一種,這些恐竜具有刀片狀的牙齒 |
|
∶鴨嘴竜屬或鴨嘴竜科的恐竜 |
|
古爬行動物。生活於中生代,是中等大小的恐竜,嘴寬扁似鴨,前肢很短,行動依靠粗大的後肢。生活在水邊。 |
|
身高:5米
身長:10米
體重:約4噸
簡介:
鴨嘴竜(hadrosaurs) 為一類較大型的鳥臀類恐竜,最大的有15米多長。鴨嘴竜也稱為鴨嘴獸,是白堊紀後期鳥盤目 草食性恐竜傢族的一員。它們的腿部有三根趾頭,後腿長而有力,前腿則較小且無力。鴨嘴竜許多種類的最大特徵就是頭上密佈的冠飾。鴨嘴竜的吻部由於前上頜骨和前齒骨的延伸和橫嚮擴展,構成了寬闊的鴨狀吻端,故名。所有鴨嘴竜的頭骨皆顯高,其枕部寬大,面部加長,前上頜骨和鼻骨也前後伸長,嘴部寬扁,外鼻孔斜長。特化的前上頜骨和鼻骨構成明顯的嵴突,形成角狀突起。下頜骨上的齒骨和上隅骨形成的冠狀突很發育,後部反關節突顯著。上下頜齒列復排,每個額骨上有45~60個牙齒皆垂直復疊。琺琅質衹在牙齒一側發育。頸椎15個,背椎13~15個,薦椎8~11個,尾椎較多,其確切數目,因個體而異。頸椎和背椎椎體為後凹型,背椎神經弧較高,尾椎側扁,其神經棘和脈弧皆很發達。腸骨的前突平緩,後突寬大,恥骨前突擴展成槳狀,棒狀坐骨突幾乎成垂直狀態,有的個體的坐骨遠端也擴大。前肢短於後肢,肱骨為股骨的一半長,橈骨與肱骨等長,前足的第二、三、四指較第一、五指發育,前足的各連接面粗糙。脛骨短於股骨,後足的第ⅰ指消失或僅有殘跡,而第ⅴ指完全消失,第三蹠骨較長,後足已發育成鳥腳狀。另外,前後足各指皆有爪蹄狀末趾。
鴨嘴竜是鳥腳類恐竜最進步的一大類。在亞洲及北美洲等地,晚白堊世的鴨嘴竜化石到處都有發現。鴨嘴竜類可分為兩大類群:一是頭頂光平,頭骨構造正常的平頭類;另一類是頭上有各種形狀的棘或棒型突起,鼻骨或額骨變化較多的櫛竜類,如擬櫛竜。除此以外,還有變化不大、較原始的鴨嘴竜及前頜骨和鼻骨特化成盔狀的鴨嘴竜。
鴨嘴竜主要以柔軟植物、藻類或軟體動物為食。一般是雙足行走。前足各指之間有蹼,以利水中運動。
發現於中國山東萊陽的棘鼻青島竜(tsintaosaurusspinorhinus)高5米,長7米,鼻骨上有一條長棘,棘中空與鼻腔相通。可能用於儲藏空氣,以延長潛水時間;也可能用於自衛或排除水面障礙物。青島竜是有頂飾的鴨嘴竜類。
同樣在山東諸城發現的巨型山東竜(shantungosau-rus giganteus)高8米,長15米。頭頂部光平無頂飾是平頭鴨嘴竜的代表。
在中國除山東外,內蒙古、寧夏、黑竜江、新疆、四川等地均曾發現不少鴨嘴竜化石。 |
|
- n.: hadrosaur
- lat.: Hadrosaurus
|
|
|
|
小鴨嘴竜 | 始鴨嘴竜 | 鴨嘴竜屬 | 鴨嘴竜科 | 鴨嘴竜類 | 原鴨嘴竜 | 鴨嘴竜超科 | 鴨嘴竜亞科 | 特提斯鴨嘴竜 | 南雄小鴨嘴竜 | 小鴨嘴竜小鴨嘴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