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河南 >洛陽 >欒川縣 > 雞冠洞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雞冠洞投訴電話洛陽旅遊投訴電話:0379-64310882
  河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371—6550677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雞冠洞景區榮譽國傢4a級旅遊風景區
  國傢級自然保護區
  河南省十佳旅遊景區雞冠洞門票價格雞冠洞景區門票:50元/人(包括雞冠山門票);雞冠山景區門票:5元/人雞冠洞導遊圖
  北國第一洞----雞冠洞
  欒川城西3公裏的君山北麓,有一座陡峭的孤峰,貌似雄雞昂首引頸高啼,山頂恰似雞冠,景緻秀美,山中有一個天然形成的地下溶洞,深幽莫測。山以形名,洞以山名,故名籍貫山溶洞。
  雞冠洞發現於清朝乾隆年間。舊《欒川縣志》稱:“雞冠洞,有四殿,如竜蛇之窟”、“蝙蝠如織,險象四伏”、“有樵者,操刀持棒,結夥秉燭而入”、“深幽莫測,懼而返。”。雞冠洞蟄伏莽莽群山之中,蒙上了神秘莫測的面具,固拒來訪,從此與世人隔絶。
  雞冠洞被譽為“北國第一洞”。時值盛夏,雞冠山遍披緑錦、滿目蒼翠。當我們登上318級石階,站在幽深靜謐的雞冠洞口時,無不大汗淋漓。而入得洞內,迎面撲來的習習涼風令人神清氣爽、暑熱頓消。待置身色彩斑斕、瑰麗神奇的鐘乳石世界時,已是頗有寒意了。
  洞內峰回路轉,麯經通幽,景觀佈局疏密參差,鐘乳石形象各異,姿態萬千。洞內旅遊資源豐富,洞中共有景點168個。尤其是“衆仙迎客”、“金魚渡仙翁”、“貴妃出浴”、“玉兔望月”、“海豚戲珠”、“鯉魚戲水”、“八仙拜佛”等88個景觀,姿態奇異,形象逼真。
  雞冠洞屬天然石灰岩溶洞,地質學上稱她為喀斯特岩溶地貌。據專傢考證,她形成於早、中更新紀,諸多景觀早在六、七萬年前就巳定形。早在清代就有人冒險探幽,然而因洞內深幽、奇險,懼而返。
  雞冠洞,洞長1800米,觀賞面積23000平方米,由八大景區連綴而成,依次為"玉柱潭"、"溢彩殿"、"疊幃宮"、"洞天河"、"瑤池宮"、"藏秀閣"、"逍遙宮"、"石林坊",洞內峰回路轉,麯徑通幽,景觀佈局疏密參差,鐘乳石形象各異,姿態萬千,或如逸仙,如臥佛、如飛禽、如走獸;或如春筍、如密林、如竹簾、如帷幕,其景觀無不栩栩如生,維妙維肖,一片片龐大的石幕猶如琴瑟,以石輕擊,琴音清脆,餘音裊裊,萬石流淌的洞中河,清澈見底,"叮咚"作響,給靜逸的雞冠洞增添了無盡的活力!
  雞冠洞旅遊資源豐厚,洞中共有大小景點168個,尤其以"衆仙迎客"、"金龜渡仙翁"、"貴妃出浴"、"玉兔望月"、"海豚戲珠"、"鯉魚戲水"、"八仙拜壽"等88個景觀,姿態奇異,形象逼真而倍受廣大遊客青睞。
  雞冠洞考古科研價值極高。洞中石花、石旗、石瀑、石幔、石鐘乳、石筍密佈,據科研數據表明,較長石筍在18.4萬年前就巳形成,現在通過石筍的內部結構、層狀結構以及沉澱下來的物質,可考察出古氣候、古環境、古地理等多方面的信息。另有石盾、蓮花盆等,它們的結構成因及特徵、形狀屬世界罕見,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和科研價值。
  
  雞冠洞中一年四季恆溫18攝氏度,嚴鼕季節洞內熱浪撲面,暖意融融、盛夏酷暑,洞中寒氣侵襲,清神爽心,爽涼宜人,被稱為"自然空調"。
  
  九四年被河南省政府命名為"省級風景名勝區",九七年被省旅遊局授予"河南省十佳旅遊景區"。九八年被河南省建設廳授予"風景區管理工作先進單位"、"文明服務示範窗口"、"全省風景衛生達標先進單位"。
  原新華社社長穆青為雞冠洞欣然題名"北國第一洞",中國地質學會洞穴研究會會長朱學穩教授為雞冠洞作出了"景觀壯麗、堪稱北國第一洞府;成因獨特,正是國內首傢竜宮"的權威性評語。
  雞冠洞主要由玉柱潭、飛瀑岩、斜塔殿、疊幃宮、瑤池宮、藏秀閣等6個廳堂和一條地下暗河———洞天河等景觀組成。由石灰質水天然滴註凝成的石柱、石林、石塔、石幃、石琴布滿了廳堂和四壁,在七彩燈光的映襯下,或銀裝素裹或金碧輝煌,整個溶洞像一座玲瓏剔透的雕塑藝術殿堂,更像神話傳說中遍地奇珍異寶的水晶竜宮和海市蜃樓般神秘縹緲的人間仙境。
  進得玉柱潭,一群寬袍廣袖、鶴發童顔的仙翁“攔”住了衆人的去路。他們個個慈眉善目、笑容可掬,仿佛在熱情地嚮遊客問好,又似殷勤地為大傢指路,那一張張神態逼真、栩栩如生的面孔,一下將衆人帶入了奇異的神話天地。進入飛瀑岩景區後,地下暗河的汩汩清泉和淙淙溪流,更為這座神仙洞府平添了生機與靈韻。廳堂內麯徑通幽的長廊,時而寬闊得像個豪華氣派的藝術舞臺,時而又狹窄得僅容一人通過,且陡峭如削,讓衆人着實體驗了一番地下攀岩的艱險。循着潺潺水聲,峰回路轉,移步換景,越往裏走,洞中越顯幽靜,景緻也更加迷人:玉兔望月、海豚戲珠、八仙過海、千年一吻、鯉魚戲水、壽星抱桃……飛瀑岩下銀河泄玉,如簾如霧;疊幃宮內千層摺叠,萬道帷幕;垂天羅帳裏流光溢彩、丹霞似火;斜塔殿內的石塔玲瓏剔透、偉岸巍峨。就連廳堂四周和壁頂,也是洞穴森森、景觀重重。細細品來,每塊鐘乳石都仿佛被賦予了靈氣和神韻,令人浮想聯翩、驚嘆不已。最使人感到奇妙的是點綴於壁頂、由方解石結晶形成的石花,像珊瑚、似霧凇、如樹挂,晶瑩無瑕,熠熠生輝。此時此刻,面對這“上帝之手”的偉大傑作,傾聽導遊講述那一個個美妙動人的傳說,沒有人不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地下暗河是溶洞的血脈。日夜奔流、生生不息的洞天河,使雞冠洞有了動感與活力。那滴水凝石的力量,在億萬年中成就了今日的奇絶美景,也在綿延着更為美妙壯觀的造化。在雞冠洞內聆聽水聲,是一種超凡脫俗的享受。屏息凝神,細聽水聲,仿佛聆聽瓊宮仙樂、天籟之音,令人有恍兮惚兮之感。
  最使人記憶深刻的還是名為“千年一吻”和“一吻千年”的兩處景觀,“千年一吻”和“一吻千年”相距幾米,遙相呼應。“千年一吻”上下兩塊相對的鐘乳石相距衹有二三釐米,水還在滴滴嗒嗒流着,但據專傢測定,這個“吻”接上還需要80年;而另一塊情侶石是因為年久從中間裂成兩部分,形象極像一男一女在擁吻,於是被定名為“一吻千年”。
  徜徉在雞冠洞令人陶醉的藝術迷宮裏,置身瓊樓玉宇、如夢如幻的仙境中,造物主在讓人們感受無言之大美的同時,也仿佛有意幫助人們解讀一種禪機和哲理:那些神態奇異、惟妙惟肖的鐘乳石雕塑藝術精品,是造物主用神奇之手鍥而不捨地精雕細琢了億萬年纔呈現給世人的。儘管孕育美的過程孤寂漫長,歷經滄海桑田,但它一露面便石破天驚,令世人嘆服。由此不難想到,真正的美就像滴水凝石,是從一點一滴和日積月纍中得來的,容不得半點浮躁和功利,真正的美如同鳳凰涅磐,衹有在重重火浴中洗禮意志,方可獲得永生———創造物質美如此,孕育藝術美、精神美更是如此。
雞冠洞簡介
  雞冠洞風景區位於河南洛陽欒川縣城西3公裏的小雙堂溝內,屬伏牛山係,海拔1021米,山勢雄偉,孤峰卓立,植被覆蓋密集,四季景緻不同:春季嫩芽吐蕊,夏季緑樹成蔭,金秋紅葉似火,嚴鼕銀裝素裹,再加上叢林中亭臺小廟錯落縱橫。它形成於約6億年前的早中更新紀,發現於唐貞觀年間,山青、水秀、石奇、洞幽,四季成遊。春天,春花爛漫、十裏飄香;盛夏,濃蔭蔽日、飛瀑流泉;金秋,紅葉滿山、層林盡染;隆鼕,冰挂銀條、鬆柏凝翠。區內一山,山中一洞,山以形名,洞以山名,故曰"雞冠洞"。
  雞冠洞屬天然石灰岩溶洞,地質學上稱其為"喀斯特岩溶地貌"。據專傢考證,它形成於早、中更新紀,諸多景觀在八億年前就已定形。早在清乾隆年間,就有人冒險探幽,終因洞內深幽奇險,懼而返。
  雞冠洞洞深5600米,上下分五層,落差138米。目前已開發洞長1800米,觀賞面積23000平方米,共分八大景區,依次命名為玉柱潭、溢彩殿、疊幃宮、洞天河、聚仙宮、瑤池宮、藏秀閣、石林坊。洞內峰回路轉,麯徑通幽,景觀佈局疏密有緻,鐘乳石、石筍、石柱、石幔、石瀑、石花、石盾、石珠、石琴、蓮花池、透明石等景觀,形態各異,姿態萬千,如彌佛行吟,神態莊嚴;似百獸覓食,氣勢猙獰;這邊老翁含笑,那廂童子拍手;有橋似層層彩虹橫跨,有塔如朵朵靈芝壓疊;石林聳秀,石花吐芳;石帷垂挂,看臨風欲動;石瀑飛濺,聽似轟然有聲;天狗尋月、鯉魚戲水、鰐魚拜壽、八仙過海、白虎拉玉峰、金龜渡仙翁……天然成趣,目不暇接。更有龐大的石琴,以石擊之,可奏出美妙樂麯,裊裊的琴音與洞中地下河的潺潺水聲融在一起,給雞冠洞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雞冠洞景區是我國長江以北罕見的洞穴旅遊景區。洞中一年四季恆溫18℃,嚴鼕季節,洞內熱浪撲面,暖意融融;盛夏酷暑,洞中寒氣侵襲,清神爽心,爽涼宜人。被譽為"自然大空調"。
雞冠洞歷史
  1992年9月28日奠基開發,1993年4月10日正式對遊人開放,1993年4月,原新華社社長穆青為雞冠洞欣然題名“北國第一洞”;是年7月,中國地質學會洞穴研究會會長朱學穩教授為雞冠洞作出了“景觀壯麗、堪稱北國第一洞府;成因獨特,正是國內首傢竜宮”的權威性評語。
  雞冠洞景區開景十年來,先後獲得"省級風景名勝區"、"河南省十佳旅遊景區"等省市級榮譽稱號達30多項。其中2002年8月,雞冠洞景區一次性通過國傢旅遊局的驗收,被評定為“國傢AAAA級旅遊景區”。
  雞冠洞風景名勝區經過12年的不斷發展,已成為為遊客提供吃、住、行一體化服務的功能型景區,已擁有迎賓館、旅行社及電動遊覽車隊等服務設施。
  2005年11月,總投資880.3萬元,占地面積101畝的雞冠洞高山牡丹園在景區落成。該園共栽植了魏紫、姚黃、二喬、洛陽紅等18類180個品種4.6萬株牡丹。雞冠洞高山牡丹園的花期為每年的“五一”黃金周期間。
雞冠洞景點
  玉柱潭
  雞冠洞,主要由玉柱潭、溢彩殿、疊幃宮、洞天河、聚仙宮、瑤池宮、藏秀閣、石林坊八大景區連綴而成。洞外的雞冠山、景區標志石、玉帶橋及彩繪牌樓也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綫。
  到溶洞進口,通過長30米,高2.5米的人工隧道,便進入第一景區玉柱潭,洞頂最高處距地面49米,可同時容納500餘人。景區內石筍、石柱密佈,高低粗細不等,是洞內石筍、石柱最集中的一個景區,又因其間有一潭清澈的地下池水,所以景區得名“玉柱潭”。
  衆仙迎客 仙人晾衣
  在潭水的正前方有數根石筍,像一位位小仙人含笑招手列隊迎接遊客,取名“衆仙迎客”,其中石筍最高0.9米,最低0.6米。在距此10米路左側的洞壁上,有最早發現的溶洞進口,直徑0.94米,雖然很小但卻是先前人們進出的唯一途徑。若再前行15米,就是第一景區景觀最為集中的位置,在這兒可觀賞遊覽步道右側的景觀“金龜渡仙翁”,龐大的“金龜”由三塊自然堆積的岩石構成,“金龜”背上生長着一根高1.1米的石筍,像一位發髻高輓、背部微駝的白髯老仙翁。就在這一景觀正前方18米的洞壁上有一個石龕,石龕內有一根直徑0.3米,高0.8米的石筍,極像一位頭戴尖帽的小仙人,“小仙人”的左邊還有一枚石盾,直徑0.4米,高0.94米,其盾墜折摺叠疊,似一件隨風飄蕩的短袖衫,景觀合稱“仙人晾衣”。位於“仙人晾衣”右下方有景觀“雪羊奮蹄”,這是一塊形似山羊歡騰跳躍的壁流石。
  天狗守月
  而位於“金龜渡仙翁”正前方22米的洞壁上還有一塊三角形的壁流石,從頂端嚮下依次排列着高0.4~0.5米不等的石筍,仿佛是五尊佛像打坐於山體之上,取名“五佛畫山”。“金龜渡仙翁”右前方17米,有一根石筍似一隻機警的狼狗,竪着耳朵,正好它左上方的洞頂上還有一個直徑0.8米的自然通風口,嚮上至山頂38米,像明月懸於洞頂,景觀合稱“天狗守月”。這是洞中唯一的自然通風口。
  第二景區溢彩殿是目前發現洞內形成最早的一個洞穴,距今約6億年,地勢開闊,狀似峽𠔌,洞頂懸挂的鐘乳石,地面上的石筍星羅棋布、流光溢彩,故而得名。
  站在第二景區遊覽步道的中心位置俯瞰“溢彩殿”𠔌底,有一根直徑0.45米,高0.7米的石筍,像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壽星,其左邊的岩石像一條長2.83米的“鰐魚”,張嘴翹尾,好像正在聆聽“壽星”的諄諄教導,並有所領悟似的,此景取名“鰐魚拜壽”。距這裏左前方5米處的山坡上,有一組石筍猶如一隻老虎正奮力嚮前拉着一座山峰,為溢彩殿增輝添寶,取名“白虎拉玉峰”。而在“鰐魚拜壽”右上的洞壁上則有兩塊鐘乳石特別引人註意,其中一塊像魚尾卡在洞口,被稱做“鯉魚跳竜門”,栩栩如生,另一塊似河馬探出頭來觀賞世間美景,張嘴瞪眼,表情豐富令人嘆為觀止,叫它“河馬窺視圖”。瀏覽美景至步道拐角處,路左邊還有海豚躍出水面,頭頂紅球為迎賓客展盡風采,取名“海豚戲珠”,惟妙惟肖。
  由第二景區到第三景區,落差近30米,要經過一條長75米的臺階路。順路而下可看到路左側有兩根石筍,其中一根直徑1米,高2.73米拔地而起的石筍,被戲稱為“長徵一號火箭”正待點火升空;另一根直徑0.88米高2.1米的石筍好似一位老人頭頂風雪帽,身披鬥篷,冒着大雪奮力嚮前,此情此景使人聯想到“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的詩境。也就在這個景觀正上方的洞壁上,還有一塊漫延狀乳石,像戲劇中的臉譜,眉目清晰,如經過化妝大師精心勾勒一般。
  第三景區疊幃宮,它得名於洞頂成排成行的石幃幔,是洞內最為精彩的大廳之一。洞頂懸挂大面積的鐘乳石,華麗飄逸,如同舞臺的幃幕,地面上的石筍更是錯落有緻、姿態各異,仿佛豪華的舞臺上正上演着一出好戲,令人稱贊,令人捧腹。
  進入第三景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景觀“疊羅漢”,這是一根高4米,筆直挺拔的石筍,因頂端排列着三個圓頂小石筍像三個胖羅漢疊坐而得名。繞到其後欣賞會發現石筍又依坡傾斜,像是要與比薩斜塔媲美,步移景換,變化萬千,不同位置的觀賞,會給人以意想不到的效果,此景觀也是景區對外宣傳的標志性景觀。沿遊覽步道至觀景臺上,呈現於眼前的是一根與衆不同的石筍,下粗上細,下段直徑1.3米,高2米,上段直徑0.54米,高1.1米,因上段形似一位長發披肩的婦人眺望遠方,似在期盼親人歸來,取名“望夫石”。也就在“望夫石”左前13米處洞壁上,有“羅漢醉酒”,這是一塊高約4米的白色壁流石,仿佛一個醉臥的胖肚大羅漢,坦胸露懷,衣衫不整,驚急之中還藏起了腦袋,造型之滑稽使人忍俊不禁。而“望夫石”右側則是一根直徑為0.7米,高1.87米的尖頂石筍“將軍石”,活脫一位古戰場上的將軍,身披戰袍,腰佩長劍,氣度非凡,好生威武。
  由第三景區到第四景區,先前要經過一個直徑不足1米,深5米的泥洞,需要用繩索上下,行動極其不便,後經人工加固修造,形成了一個入地一圈半的蠃旋形通道──碧玉蠃。
  穿過碧玉蠃便是第四景區洞天河,長流不息的地下河從石縫中奔涌而出,不知來源不知去嚮,水聲震人耳膜,景區便以此得名。這條河日流量達600噸,經河南地質研究所取樣化驗,河水中富含鐵、鉀、鈣、鋅、鎂等2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是一種優質礦泉水。由第一段鐵梯拾級而上,便能看到左側洞壁上布滿了雪花狀的石花,潔白透亮、晶瑩,叫它雪花石。距雪花石2米的路右側是面積約3平方米的水平池,長年不受旱澇影響,水位始終保持適中,不漲不落而得名,是洞中奇景之一。
  再登第二段鐵梯,便可看到洞壁上螢光點綴的葡萄狀石花,奼紫嫣紅,或成串,或散開成片,異常珍貴。與石葡萄為鄰的還有一根直徑為0.05米,高3.1米的石柱,粗細均勻,筆直挺立,被稱為“定海神針”,這也是洞內最細的石柱,屬重點保護景觀。而與石葡萄相隔3米,洞壁上覆蓋着一層枝芽狀石花,形如海中珊瑚,熠熠生輝,這些就是珊瑚石。
  第五景區,空間開闊,氣勢恢弘,景觀豐富多彩,光怪陸離,其中石筍形態各異,如衆仙歡聚一堂,故名曰“聚仙宮”。
  “聚仙宮”地面與洞頂相距28米,在宮殿中首先看到的是一座高8米,長60米的巨大山嶺狀沉積物—琥珀嶺,在其最右端與之垂直的整塊洞壁上有一片寬23米,高19米的壁流石,狀如奔瀉而下的瀑布,氣勢磅礴,它是洞中至今發現最大也是最完整的石瀑。石瀑與洞頂連接處形成了一個石龕,龕內有一張“仙人床”,床檔、床靠分明,尺寸大小與實物相當,很是絶妙。琥珀嶺上由右至左,依次有“西天取經”、“八仙過海”、“寶塔山”、“蘑菇石”等景觀,不勝枚舉,其間人物景觀個個栩栩如生:“唐僧”頭戴畢盧神態安詳,“悟空”馬前開路汗流頰背,衆“八仙”神情各異,張果老更是“倒騎毛驢”悠然自得,再加上“寶塔”、“蘑菇”的點綴,真中有假,假中亦真,如在宮闕。
  最引人註目的是矗立在琥珀嶺中心位置的石柱,直徑13米,高28米宏偉壯觀,頂天立地,洞頂上的滲水緩緩順柱身流下,使石柱顯得格外晶瑩剔透,被譽為“玉柱擎天”。此景左側,有一根直徑0.9米高1.7米的白色石筍,形似老壽星懷抱仙桃,和藹可親,笑容可掬,故名“壽星抱桃”,“壽星”左上方2米處還有“壽星老伴兒”呢!美滋滋地抱着孫子笑迎四海佳賓。信步第五景區,洞壁上石花成簇成片,猶如菊花怒放,爭奇鬥妍,其中最大的菊花石直徑達0.3米,花朵碩大,造型奇特,被譽為“雞冠石花王”。
  第六景區瑤池宮峰回路轉,別有洞天。宮殿內不僅“珍藏”着許多珍稀罕見的景觀,極富科研價值,而且景觀之多有“移步三景”的說法。
  瑤池宮的入口“南天門”險狹異常,在其左右兩側各有一根光滑的石筍,若用燈光照射,通體透亮,光彩奪目,故名透明石。而“瑤池宮”則得名於“南天門”口的一潭清可見底的天然池水,水中生長着九根粗大的石筍,正中一根似精雕細琢的“王母寶座”,直徑1.6米高3.1米;此景前1.5米,有一根石筍橫臥,像一頭海獅嬉戲水中;而其左前方洞壁上則有絲絲滴水落於一根粗大石筍上,仿佛一條大胖鯉魚正張嘴接水,景觀取名“鯉魚戲水”尤其是“鯉魚”的嘴巴、頭、身體,特別是“鯉魚”身的“鱗片”都清晰可見,而更絶妙的是洞壁滲出的水,如銀綫似的正好落入“鯉魚”張開的“嘴”中,不得不令人拍手叫絶。與這一美景緊挨的是一座占地67平方米的巨大沉積物──白玉山。白玉山如同白玉雕鑿而成,中空且通體光滑,它與景觀“鯉魚戲水”之間還有一盞直徑0.53米,長0.61米的“天宮冰燈”,似乎是嚴鼕裏的冰挂,又像皇宮裏的燈盞,紋絡清晰,棱角圓滑且分明。殊不知,在這裏,洞頂上還密密叢叢垂直生長着透明中空的鵝管,有200根之多,最長達0.7米。與景觀“鯉魚戲水”遙相對應的是一枚站立式石盾,高1.5米,盾板直徑0.7米,因其成因獨特,加之形體巨大稀有珍奇,有“亞洲第一盾”之美譽。
  邁步嚮前,可見鎮洞之寶“七層寶塔”,這是一根直徑0.3米,高0.8米的石筍,造型逼真,符合中國古代的塔式建築風格,整齊規範無可挑剔。仰望洞頂,可以看到洞壁上一面懸挂式石盾,盾板呈水平狀,直徑2.8米,再加之盾板周圍有幃幕似的盾墜,即使拿古代帝王的皇羅傘與之相比亦相形見絀,國內罕見。
  下一個觀景點可選第六景區的攝影臺,沿途會看到石筍或如猴子、或如小狗、或如白鴿散布路旁,極富情趣。尤其是路中間稱為“絆腳石”的石筍,據說舉步跨過便可平步青雲,步步高升。在“絆腳石”右側,還有一根根片狀鐘乳石與地面相連,構成整體寬3.2米,高2米的石琴,排列整齊細密,以石輕擊可發出悅耳動聽的聲音,琴音清脆,餘音裊裊。當站在攝影臺上,最搶眼的景觀是一根龐大的石柱,經測定石柱形成時間約500萬年,柱身自然形成精妙絶倫的浮雕圖案,似金竜倒盤,竜頭、竜身、竜尾、竜爪清楚可辨,被命名為“盤竜玉柱”,因其雄偉高大,形成時間漫長,竜形圖案逼真國內獨一無二,被權威稱為“中華第一柱”。
  第六景區至第七景區落差32米,攀登一條長80米的天然隧道方可到達。隧道的洞壁上生長着大量方解石晶花,雪花狀,菊花狀,珊瑚狀,由小到大呈一龐大的晶族集合體,異常珍貴。而“石牡丹”是形體最大的一種石花,堪稱奇中之奇,它直徑有0.14米,純潔瑩亮,國色天香,由第六景區攝影臺拾級而上33級臺階路左側洞壁上便可欣賞到。位於白牡丹左前方的洞壁上還有一枚直徑有0.16米,高0.14米的小石盾,如同一隻小巧的綉花盤,它也是洞內最小的石盾。
  第七景區藏秀閣是洞內觀賞面積較小的一個景區。面積雖小但卻小巧玲瓏,景觀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景區分上下兩層,洞頂有一直徑1.6米的洞口,從洞口望去,衹見洞中石筍、石花密佈,景色迷人,洞口周圍垂挂的鐘乳石更是如簾如幕,因此處尚未完成開發,不能欣賞全部景觀,所以叫做“藏秀閣”。就在洞口懸挂的鐘乳石當中,有一根鐘乳石與地面突起的石筍對應生長,之間僅差1釐米,據地質專傢測算,依照正常滴水量,上下同時生長需40~70年方能連接,因此景觀被戲稱“千年一吻”。
  這裏的又一看點叫做“情侶石”,是兩細小石筍經漫長時間連合在一起而成的,仿佛一對熱戀的情侶相互依偎,它的位置就在“千年一吻”同側嚮前的2.5米處。“情侶石”的右前方是一根高1.2米的石筍,圓身尖頂,清晰可辨11個層次,頗有伊斯蘭教寶塔的建築風格。在整個這一塊的洞頂有許多奇形怪狀的捲麯石,因在其形成的過程中,洞頂滴水受到不同作用力的影響而呈自然捲麯狀,令人稱奇。“情侶石”正對的洞壁上生長的石旗則是片狀鐘乳石,它是沿洞頂麯折的石縫的流水沉積而成的,形狀像迎風招展的旗幟。
  第八景區石林坊是目前洞內開發的最後一個景區,景觀分散、成因復雜是這個景區的特點。景區內最吸引遊客的是由一片片長短不等的鐘乳石排列齊整懸挂在洞壁上,形成寬8米,長6.4米的石簾,尤如石林倒挂,能與路南石林平分秋色.在石簾的正前方有一潭碧水,因水中生長有蓮花盆而取名為“蓮花池”。蓮花盆,呈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平整,邊緣薄,似荷葉浮於水面,它屬於重力水與非重力水或者重力水的多種運動形式,多機製協同作用的生成物。目前,北方溶洞中僅在雞冠洞發現4處。蓮花池水面平靜如鏡,倒映洞頂景象,分明就是海底世界,珊瑚成群,峽𠔌幽深,神秘莫測。回身右看,由洞壁流水在地面上形成狀如層層梯田的沉積物,取名“流石壩”。與石簾同側的洞壁上有兩面相鄰生長的石盾,一面直徑0.51米的盾板正對觀景臺,另一面直徑0.77米方向相反,形成互為陰陽的奇特景象,被地質界稱為“陰陽盾”,世界稀有。最後,位於石簾右側,一個長4.8米的混合沉積物,形似烏龜,其行進方向正對出口,所以取名“銀龜指路”。
  與第八景區石林坊依依作別,通過120米,高2.5米的人工隧道即可出洞。
景區文化
  當地民間傳說中,雞冠山是由偷偷進洞尋寶而被天鷹鎮壓的雄雞化骨而成,遠望此山,其輪廓極似雄雞揚冠高啼,故而得名。雞冠洞就藴藏於雞冠山山體之中,山以形名,洞以山名。雞冠山上白皮鬆盤根於岩石中,白樺成林,連翹遍野,還有一簇簇杜鵑染紅步道兩旁。山上有兩座彩繪精美的廟宇,每逢初一、十五,這裏便成香客祭祀還願的重要場所。四面八方不約而同前來朝拜,還願者絡繹不絶。
  在景區入口處路右,設立有景區標志石,這是一塊取自於伊河之源欒川縣陶灣鎮悶頓嶺的天然岩石,它呈橢圓形,屬花崗岩岩石,周身呈米黃色,直徑2米,重10噸。岩石的正反兩面均鎸刻有名人墨寶。正面是我國著名詩人汪國真題寫的“雞冠洞”,背面是原新華社社長穆青的題詞“北國第一洞”。標志石安置在高1.2米的基座上,基座由數十塊方形粗顆粒花崗岩堆砌而成,占地面積5平方米。基座的正面和背面,分別鑲有刻在黑色大理石上的“國傢AAAA級景區”和“河南省十佳旅遊景區”的字樣。
  由景區小雙堂河逆流而上,依次修建了金雞橋、鳳鳴橋、竜吟橋、平雲橋、步雲橋、彩虹橋、啓明橋、晨曦橋、朝陽橋等九座拱形橋梁,形成景區外圍景觀的又一亮點。這些拱橋欄桿均由漢白玉雕鏤而成,遠望一座座橋梁猶如一條條白色絲帶飄舞空中,再加上橋下溪水潺潺而過,確有小橋流水的詩情畫意。
  距景區標志石110米,有一座明清建築模式的彩繪牌樓,寬20米,高15米,四柱三門,三樓五彩。牌樓上前後正中各懸挂一面長2.5米,寬1.3米的黑色扁額,並鎸刻有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廖漢生題寫的“北國第一洞”,整體古樸典雅,氣宇軒昂。而景區中心廣場46級石階上方有另一座牌樓,高8米,寬11米,也屬明清建築模式,四柱三門,三樓五彩,十一鬥拱,上面懸挂長2米,寬1米的扁額,扁額上的五個溜金大字是原新華社社長穆青於1993年到景區採風時題寫的“北國第一洞”,字體蒼勁有力。而牌樓上描繪的圖案,浮雕更是古色古香,又不失富麗堂皇,四根直徑0.5米的圓柱構成牌樓的支撐體。牌樓上有56條形態各異的竜浮雕,與四柱頂端描繪的吉祥彩雲,寓意56個民族團结奮進。
包含詞
洛陽雞冠洞雞冠洞風景名勝區雞冠洞高山牡丹園
洛陽雞冠洞風景名勝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