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鱤(elopichthys bambusa)屬鯉形目,鯉科,雅羅魚亞科,鱤屬。俗稱:黃鱤、黃鑽、黃頰魚、竿魚、水老虎、大口鱤、鰥。英文名:yellowcheck carp 。
體細長,亞圓筒形,頭尖長。吻尖,呈喙狀。口大,端位,下頜前端正中有一堅硬突起與上頜凹陷處相嵌合。無須,眼小,稍突出。下咽齒3行,齒末端呈鈎狀。鱗細小。背鰭較小,其起點位於腹鰭之後;尾鰭分叉很深。體背灰褐色,腹部銀白色,背鰭、尾鰭深灰色,頰部及其它各鰭淡黃色。
生活在江河、湖泊的中上層。遊泳力極強,性兇猛,行動敏捷,常襲擊和追捕其它魚類,一旦受其追擊就難有逃脫者,屬典型的掠食性魚類。性成熟為3-4齡,親魚於4-6月在江河激流中産卵。幼魚從江河遊入附屬湖泊中攝食、肥育,秋末以後,幼魚和成魚又到幹流的河床深處越鼕。生長十分迅速,性成熟以後,體長還在持續增加,最大個體長達2米,重可達60公斤。
分佈甚廣,我國自北至南的平原地區各水係皆産此魚。生長迅速,2齡魚體重3.5公斤。天然産量高,為江河、湖泊中的大型經濟魚類之一。但因大量吞食其它經濟魚類,又被視為養殖業中的“害魚”之首。其肉質鮮美,一嚮被列入大型上等食用魚類。每百剋可食部分含蛋白質18.1-20.8剋,脂肪1.3-5.4剋,熱量84-132千卡,鈣11-24毫剋,磷144-203毫剋,鐵0.7毫剋,硫胺素0.04毫剋,核黃素0.15毫剋,尼剋酸1.7毫剋。其肉入藥鮮用,具有暖中、益胃、止嘔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反胃吐食等癥,宜常服。
鱤魚池塘養殖技術
1.池塘要求
池塘面積在2~10畝均可,水深在1.5~2m,塘埂堅實不漏水,排灌方便,池底淤泥厚度不超過20釐米。
2.放養模式與密度
2.1 池塘專養
以鱤魚養殖為主,為調節水質,每畝可搭養少量鰱、鱅魚。放養密度依池塘條件、管理水平而定。一般每畝可放養3釐米左右的鱤魚夏花魚種800尾,50g/尾的鰱魚和鱅魚一齡魚種50尾左右。
2.2 魚蟹混養
在朋魚塘中適當搭養河蟹,可將一些鱤魚未吃完的、沉入池底的飼料(魚塊)由河蟹攝取,讓其充當“清道夫”,這樣,既可減少因殘飼腐爛而引起的水質惡化,又可增加養殖效益。一般每畝可放養3釐米左右的鱤魚夏花魚種600~800尾,鰱、鱅魚的放養數量與“專養”相同,每畝再放規格為120~200/kg的一齡蟹種100~150衹左右。同時,在池塘水面適當放養水花生、池底種植水草 (苦草或輪葉黑藻)。
3.飼料及投飼方法
鱤魚是兇猛性魚類,在天然水域中以活魚為食。但在人工養殖中,若仍投喂活餌,一是養殖成本較高,二是需配備飼料魚專養池,並要做到飼料魚的適口性,較為麻煩。試驗表明,鱤魚經馴化,其食性能由專吃活魚而變為吃死魚(魚塊)。因此,鱤魚的飼料,前期可用活魚苗,後期為魚塊。鱤魚的食性馴化可從魚體長5釐米左右時開始。在體長5釐米以前,應投喂適口的活魚苗。
3.1 活飼料的準備
鱤魚前期所需的活餌料可用“四大傢魚”的魚苗。活餌料準備和投喂有二種方法。一是在鱤魚的養殖塘中直接培育。在鱤魚下塘前半個月,在每畝塘中放養傢魚水花15~20萬尾,按夏花魚種培育的要求進行培育。傢魚苗長到1.5釐米時,將3釐米左右的鱤魚魚種直接放入塘中,以傢魚苗為食。塘中應繼續投喂粉狀飼料,培育飼料魚,使飼料魚與鱤魚“同步”生長,保證鱤魚隨時有適口的餌料。待鱤魚長到5釐米左右時,且塘中的活餌已不能滿足需求時,開始進行食性的馴化,投喂適口的魚塊;二是用專塘培育活飼料。在養殖塘中用網片圍成一塊占池塘總面積10%左右的暫養區,放入3釐米左右的鱤魚魚種,先投喂活魚苗,再投喂魚苗與魚塊的混和料,最後完全投喂魚塊,完成食性的轉化後,拆除圍網。兩種方法相比,前者前期的養殖較為方便,但馴化相對較難,後者則相反。
3.2 馴化
選擇池底淤泥較少、朝南嚮陽的塘邊作為食場,每天分二次進行馴化,時間為上午9時和下午4時。馴化時,先嚮食場潑水,幾分鐘後開始投餌,再重複潑水、投餌,如此循環往復,使魚形成條件反射,衹要一嚮食場潑水,即會快速彙聚在食場。剛開始時的餌料最好為大小適口的活魚苗與小雜魚製成的魚糜或魚塊的混和物,再過渡到全部用魚塊。
3.3 投飼
完成食性的轉化後,應定時、定點、定量投喂魚塊,一般上、下午各一次,投喂前先“潑水引魚”,待鱤魚聚集於食場後,再投喂魚塊。投喂量依天氣、水溫和魚吃食情況而定,一般日投喂量為魚體重的5%~8%。如以投喂冰凍魚塊為主的,應每隔一定時間補充投喂新鮮魚塊,或在冰凍魚塊中加復合維生素及維生素c。
4.日常管理
4.1 加強水質調節
鱤魚養殖中的日常管理方法與其他魚類養殖基本相同。在養殖中要註意控製水質,保持水質清新,溶氧豐富,透明度應控製在30cm以上。前期以註水為主,可每隔半個月加水一次,使池水隨魚體增大而不斷加深。中後期應適時換水,並定期嚮池中潑灑生石灰,也可施用復合生物製劑,以改善水質。悶熱天氣要適時增氧,防止缺氧浮頭。
4.2 及時分養
鱤魚搶食兇猛,食量大,生長快,但個體差異很大。因此,養殖中如不及時進行篩選分養,會造成大魚搶食厲害、吃得多、長得更快,小魚搶不到食而長得更慢的結果。同時還會出現“大魚塊小魚吃不進,小魚塊大魚吃不飽”的現象。最終造成同塘養藴的體重相差10倍以上的結局。因此,在養殖過程中應根據生長情況,及時進行分養。
4.3 病害防治
鱤魚的池塘養殖剛剛開始,尚未發現特有的病害,但在養殖過程中應註意病害的預防。一是養殖池塘在使用前每畝用75~100kg的生石灰全池潑灑,以改善池塘底質和殺滅病菌。二是魚種下塘前要用食????水進行浸泡消毒。三是飼料魚要安全衛生,符合相關要求,並定期用漂白粉或強氯精對食場進行消毒。 |
|
鱤魚
(《綱目》)
【異名】黃頰(《山海經》),生母魚(《嶺表錄異》),鰥魚(《太平御覽》),黃頰魚(《綱目》),竹魚(《脊椎動物分類學》),竿魚(《魚類分類學》),桿條魚(《黑竜江流域魚類》),黃鱄(《中國經濟動物志·淡水魚類》)。
【來源】為鯉科動物鱤魚的肉。
【動物形態】鱤魚
體細長,稍側扁,腹部圓,無腹棱。體長約80釐米,最大者可達2米。頭長而前端尖,吻長遠超過吻寬。口大,端位,口裂末端可達眼緣的下方。下頜前端有一堅硬的骨質突起,與上頜前緣的凹陷相吻合,上下頜均粗壯。眼小,鱗細,側綫鱗110~117。背鰭Ⅲ9~10,很小,起點位於腹鯖之後。臀鰭Ⅲ10~11。尾鰭分叉很深。體微黃,腹部銀白色;背鰭、尾鰭青灰色,頰及其他各鰭淡黃色。
生活於江河、湖泊中,遊泳力強,性兇猛。我國除西北、西南外,門北至南平原地區的河流中均有分佈。
【性味】①《綱目》:"甘,平,無毒。"
②《隨息居飲食譜》:"甘,溫。"
【歸經】《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陽明經。"
【功用主治】《綱目》:"食之已嘔,暖中益胃。" |
|
鱤(Elopichthys bambusa)屬鯉形目,鯉科,雅羅魚亞科,鱤屬。俗稱:黃鱄、黃鑽、黃頰魚、竿魚、水老虎、大口鱤、鰥。英文名:Yellowcheck carp 。
體細長,亞圓筒形,頭尖長。吻尖,呈喙狀。口大,端位,下頜前端正中有一堅硬突起與上頜凹陷處相嵌合。無須,眼小,稍突出。下咽齒3行,齒末端呈鈎狀。鱗細小。背鰭較小,其起點位於腹鰭之後;尾鰭分叉很深。體背灰褐色,腹部銀白色,背鰭、尾鰭深灰色,頰部及其它各鰭淡黃色。
生活在江河、湖泊的中上層,分佈甚廣,我國自北至南的平原地區各水係皆産此魚。性成熟為3-4齡,成魚於4-6月在江河激流中産卵。幼魚從江河遊入附屬湖泊中攝食、肥育,秋末以後,幼魚和成魚又到幹流的河床深處越鼕。生長十分迅速,性成熟以後,體長還在持續增加,最大個體長達2米,重可達60公斤。其肉質鮮美,一嚮被列入大型上等食用魚類。每百剋可食部分含蛋白質18.1-20.8剋,脂肪1.3-5.4剋,熱量84-132千卡,鈣11-24毫剋,磷144-203毫剋,鐵0.7毫剋,硫胺素0.04毫剋,核黃素0.15毫剋,尼剋酸1.7毫剋。其肉入藥鮮用,具有暖中、益胃、止嘔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反胃吐食等癥,宜常服。
遊泳力極強,性兇猛,行動敏捷,常襲擊和追捕其它魚類,一旦受其追擊就難有逃脫者,屬典型的掠食性魚類。天然産量高,為江河、湖泊中的大型經濟魚類之一。但因大量吞食其它經濟魚類,又被視為養殖業中的“害魚”之首。 |
鱤魚的垂釣方法 Bambusa fishing methods |
鱤魚有逆水遊泳以捕食順水而下的小魚的習慣,尤其喜歡捕食白鰷,因此釣鱤魚常以白鰷為釣餌垂釣。當汛期水閘放水時,中、小鱤魚常常爭先恐後地群集逆水奮遊於閘下遊翼墻附近的激流中。釣者持短竿站於翼墻上部,釣綫下端衹扣一把鈎,鈎子鈎在白鰷或其他小魚的脊背處,在魚餌鈎上方40釐米處,用一隻鐵蠃帽或錫墜縛於釣綫上作墜用。垂釣時,使鐵墜沉沒於水面下50-80釐米,使小魚能在鱤魚活動的深度漂動。當激流把鐵墜衝出水面後,用釣竿提起魚餌,再放到前邊去丟入水下,如此往復若幹次,以招引鱤魚捕食魚餌。此外,還可順着水流嚮下遊甩鈎放綫,放到相當距離再逆水收回,如此往復若幹次。當鱤魚捕捉到魚餌時可憑手感來判斷它的"重量"和"拉力"。這時要及時放綫,待它咬着魚餌遊出十幾米,然後突然止住放綫器,釣竿嚮後一拽,鈎綫即可以把上鈎的魚鈎住了。但此時是處在激流中,釣者切不可把上鈎的大魚往上水拉,而應走下翼墻,把魚牽引到閘下遊寬廣的並有回流的地方,再緩緩地牽魚上岸。 |
|
鱤魚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