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鰻魚。又名白鱔、白鰻。魚綱鰻魚科。身體長形,前部近圓筒形,後部側扁。表面多黏液,上部灰黑色,下部白色,鱗細小,埋在皮膚下面。頭尖,口大而寬闊,背鰭、臀鰭和尾鰭連在一起,無腹鰭。生活在淡水中,成熟後到海洋中産卵。捕食小動物。肉味鮮美。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魚品》:“又有黃鱓、鰻鱺,皆以魚名,其形質實一虵,別為一族,與蝦鱉同。” 清 屈大均 《廣東新語·鱗語·鱔》:“鱔之族有曰鰻鱺,背有肉鬣連尾,無鱗。” | | 鰻鱺 鰻鱺科
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
(白鱔、鰻)
體長,圓筒形,尾部稍側扁。上下頜具細齒。鱗甚小,隱埋於皮下。背、臀鰭低,基部長,後端均與尾鰭相連。胸鰭小,圓形。腹鰭缺失。體無斑點。
降河性洄遊魚類。海中産卵。仔魚為透明的葉鰻,春季,當仔魚發育成幼鰻時,成群遊人江河,在於支流或湖泊中肥育,成熟後降河泅遊至海中繁殖,以食小負、蟹、蝦和水生昆蟲為主。一般夜間活動。生長迅速,肉質細嫩多脂、營養豐富。現已進行人工養殖。分佈於西太平洋沿岸各河流。
鰻鱺(anguilla japonica)屬鰻鱺目,鰻鱺科,鰻鱺屬。又名日本鰻鱺,俗稱:白鱔,青鱔,風鰻,鰻魚。英文名:common eel 。
身體細長如蛇形,體長最大可達1.3米,前端圓柱形,自肛門後漸側扁,尾部細小,頭尖長。吻鈍圓,稍扁平;口大,端位;上下頜及犁骨均具尖細的齒;唇厚,為肉質;前鼻孔近吻端,短管狀,後鼻孔位於眼前方,不呈管狀;眼中等大小;鰓孔小,位於胸鰭基部下方,左右分離。側綫發達而完全、鱗細而長,隱蔽於表皮內。背鰭低而長,其起點距肛門較距鰓孔為近;背鰭和臀鰭起點間距短於頭長,但長於頭長之半。無腹鰭,臀鰭低長,與尾鰭相連,尾鰭短,呈圓形。體背部灰黑色,腹部灰白或淺黃,無斑點。
鰻鱺是一種降河性洄遊魚類,原産於海中,溯河到淡水內長大,後回到海中産卵。每年春季,大批幼鰻(也稱白仔、鰻綫)成群自大海進入江河口。雄鰻通常就在江河口成長;而雌鰻則逆水上溯進入江河的幹、支流和與江河相通的湖泊,有的甚至跋涉幾千公裏到達江河的上遊各水體。它們在江河湖泊中生長、發育,往往晝伏夜出,喜歡流水、弱光、穴居,具有很強的溯水能力,其潛逃能力也很強。到達性成熟年齡的個體,在秋季又大批降河,遊至江河口與雄鰻會合後,繼續遊至海洋中進行繁殖。據推測其産卵場在北緯30度以南和中國臺灣的東南附近,水深400-500米,水溫16-17℃,含????量30‰以上的海水中,1次性産卵,1尾雌鰻1次可産卵700-1000萬粒。卵小,直徑1毫米左右,浮性,10天內可孵化。孵化後仔魚逐漸上升到水表層,以後被海流漂嚮中國、朝鮮、日本沿岸,此時仔魚約為1齡,鼕春在近岸處變為白苗,並隨着色素的增加而變為黑苗。開始溯河時為白苗,到溯河後期則以黑苗為主,混雜少量白苗。鰻鱺的性腺在淡水中不能很好地發育,更不能在淡水中繁殖,雌鰻鱺的性腺發育是在降河洄遊入海之後纔得以完成。在秋末(8-9月間)大批雌鰻接近性成熟時降河入海,並隨同在河口地帶生長的雄鰻至外海進行繁殖。
鰻鱺常在夜間捕食,食物中有小魚、蟹、蝦、甲殼動物和水生昆蟲,也食動物腐敗屍體,更有部分個體的食物中發現有高等植物碎屑。攝食強度及生長速度隨水溫升高而增強,一般以春、夏兩季為最高。池養的鰻鱺在盛夏時攝食強度降低。水溫低於15℃或高於30℃時,食欲下降,生長減慢;10℃以下停止攝食。鼕季潛入泥中,進行鼕眠。鰻鱺能用皮膚呼吸,有時離開水,衹要皮膚保持潮濕,就不會死亡。
鰻鱺在黃河、長江、閩江、韓江及珠江等流域,海南島、臺灣和東北等地均有分佈。
鰻鱺肉質細嫩,味美,尤含有豐富的脂肪,肉和肝的維生素a的含量特別高,具有相當高的營養價值。每百剋可食部分含蛋白質19.0剋,脂肪7.8剋,熱量146千卡,鈣46毫剋,磷70毫剋,鐵0.7 毫剋,維生素a78國際單位,硫胺素0.06毫剋,核黃素0.12毫剋,尼剋酸2.4毫剋。江蘇、浙江一帶列為上等魚品;福建、廣東、四川則視為高級滋補品,稱之為“水中人參”。在江、浙、閩、廣四省産量頗高,天然淡水水體中,最大個體可長至重1公斤。每年還有相當數量遠銷日本等國。出口價格極為昂貴,其皮可製成工藝品。
鰻鱺的肉、骨、血、鰾等均可入藥。其肉性味甘、平,有滋補強壯,去風殺蟲之功效。入藥對治療肺結核經久不愈而造成的身體虛弱,結核發熱,赤白帶下,風濕,骨痛,體虛等癥。李時珍認為:“鰻鱺所主諸病,其功專在殺蟲去風”。
加工鰻鱺時應註意,其血清有毒。雖然毒素可被加熱或胃液所破壞,但生飲鰻血有時可引起中毒。其作用主要是毒害神經係統,産生痙攣、心髒衰弱,致使呼吸停止而死亡;還能使血液的凝固作用消失而産生溶血現象,損傷腎髒産生血尿癥。其毒素還對粘膜有強烈作用,人體粘膜受損或手指受傷,接觸鰻血後會引起炎癥、化膿、壞疽;同時由於淋巴係統發炎、浸潤,嚴重的會引起組織浮腫。為預防鰻血中毒,除不吃生魚和生飲鰻血外,口腔粘膜、眼粘膜和受傷手指均需避免接觸鰻血,以免引起炎癥。
前不久在瑞典赫爾辛基水族館裏,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追悼會”,數百名衣冠楚楚的社會名流,為一條88歲高齡的鰻鱺突然死亡,甚感痛惜。主持人是這條鰻鱺的主人,他說:“它衹活了壽限的三分之一!” | | 鰻鱺科動物鰻鱺的肉。鰻鱺又稱白鱔、蛇魚、鰻魚、白鰻、青鱔。分佈於我國長江以南至廣東、海南島各江河水係。獲得後,去鰓、內臟,洗淨鮮用。
[性能]味甘,性平。能補虛益血,祛風濕。
[參考]含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維生素A、B1、B2、C和煙酸、多糖等成分。
[用途]用於虛損勞瘵,骨蒸發熱,消瘦體倦;小兒疳積;風濕痹痛,或腳氣腫痛。
[用法]煮食,煎湯,研末等。
[附方]
1,酒煮鰻鱺:鰻鱺500g,切段,用水與黃酒或甜酒各半煮熟,以????、醋、生薑調味食。
源於《聖惠方》。本方之功全在鰻鱺,取其能補虛,殺蟲。其它諸品有調味健胃作用。用於體虛瘦弱的病人。古代有關鰻鱺治療肺癆的經驗記載較豐富。現民間治療肺結核病亦有應用。
2,鰻鱺粥:鰻鱺1尾,切成小塊,粳米250g。煮成稀粥,以????、薑、蔥等調味食。
源於《食療本草》。本方取鰻鱺補虛扶正,除風濕。原於載“腰腎間濕風痹,常如水洗者,……空腹食之,甚補益。濕腳氣人服之良。”
此外,沿海民間亦有用本品清燉食用,治風濕骨痛而體虛者。
3,炙鰻鱺:鰻鱺1尾,切片,放鍋中炙炒至熟,蘸椒、????等食用。
源於《食醫心鏡》。本方亦取鰻鱺補虛扶正。用於瘰癧潰爛及痔瘻。 | | manli
鰻鱺
eel
硬骨魚綱鰻鱺目(Anguilliformes) 鰻鱺科 (An-guillidae)鰻鱺屬(An□uilla)魚類的通稱。上等食用魚類和優良養殖種類。
形態 體延長,前部圓柱形,後部側扁。頭中大,鈍錐狀,平扁。吻圓鈍。眼較小,埋於皮下。鼻孔每側2個,前鼻孔具短管,後鼻孔裂縫狀。口大,前位。上下頜牙細尖,排列成帶狀。犁骨具牙帶。唇發達。舌端遊離。鰓孔直裂,位於胸鰭前下方。鱗細小,埋於皮下,呈席紋狀排列。具側綫。背鰭起點位於肛門前上方。背鰭、臀鰭與尾鰭相連續,均較發達。肛門位於體的前半部。
分佈和種類 廣泛分佈於歐洲及地中海沿岸、北美東岸、非洲東岸、印度洋北部沿岸至中國、日本和澳大利亞東岸。赤道附近的熱帶海區為鰻鱺的分佈中心,北起北緯72°、南至南緯50°附近都有分佈。
全世界的鰻鱺約 20餘種。常見種有日本鰻鱺 (An-□uilla japonica)、歐洲鰻鱺(A. an□uilla)、美洲鰻鱺(A.rostrata)、花鰻鱺(A.marmorata)、澳洲鰻鱺(A. australis)、蘇拉威西鰻鱺(A.celebesensis)和疏斑鰻鱺(A.elphinstonei)。
生物學特性 日本鰻鱺為溫帶降河性洄遊魚類。平時棲息於內陸各種水域和河口的石縫、土穴及泥中,其洞穴往往有兩個前後相通的出口。性畏光,白天潛藏,夜出捕食。生活力很強,在適宜的溫度下衹要皮膚保持濕潤、離水10多小時也能生存。主要攝食小魚、蝦、蟹、異足類、橈足類、新糠蝦、田蠃、蜆、水蚯蚓和水生昆蟲等,也食蝸牛、蠕蟲,蛙類。攝食強度以春、夏兩季最高,秋季較低。
日本鰻鱺
雄鰻常在河口成長,雌鰻上溯進入江河的幹流中成長。生長肥育期一般為3~5年,長的可達20年。性腺在淡水中大多停留在早期發育階段。體長270~440毫米個體的,性腺難辨雌雄;體長450毫米以上個體的性腺仍未很好發育,卵巢為分支鋸齒狀,透明無色;體長700毫米、體重600剋以上個體的卵巢纔呈肉紅色,卵粒邊緣出現部分卵黃沉積。每年秋末鼕初,雌鰻大批嚮河口移動,並隨同在河口生活的雄鰻遊嚮外海産卵場。在洄遊中性腺纔逐漸成熟。從降海開始便停止進食,消化器官逐漸萎縮,肝髒變小,體脂減少,體內營養物質漸為性腺發育和生殖洄遊所消耗。鰻鱺為一次産卵。體長360~920毫米的雌鰻懷卵量700萬~1200萬粒。産卵後親魚死亡,但人工催産的親鰻魚産卵後在海水或淡水中仍能正常攝食和生存。卵浮性,卵徑約1毫米。初□仔魚體長約3毫米,全身透明。稍後,仔魚變為柳葉狀,又稱柳葉鰻或葉狀幼體。開始發情時雄鰻追逐雌鰻,至發情高潮時,雌鰻加大遊泳擺動幅度,在較小範圍內上下往返急遊,在水面稍下區域邊遊邊産卵,雄鰻尾隨排精。産卵時間一般在凌晨4~6時之間。在海水????度23~29.8、水溫18.5~24.5℃範圍內均能産卵。受精卵球形,透明,具油球多個,在水溫為24~24.5℃時約經35小時□出仔魚。在海中□出的仔魚逐漸嚮表層上升,體長 7~15毫米時多分佈在水深100~300米的中層,隨着體長的增長逐漸上升到水深30米的上中層生活,並有晝夜垂直移動現象,即白天遊動於30米水層,夜間上浮表層。這時仔魚隨表層海流從産卵場嚮各方面遊散,攝食海洋浮遊生物。日本鰻鱺□化後一年左右開始遊嚮大陸,秋、鼕季在近岸地區變態為幼鰻,此時體白色略透明,稱為“白苗”,剛變態的“白苗”埋潛於河口附近的石礫下和底泥中,11~12月開始隨潮汐溯河。2~4月在中國江河下遊的水溫與近海水溫接近時,幼鰻開始大量溯河,水溫在10~20℃之間為溯河盛期。溯河多在夜間乘漲潮時進行,至黎明時結束。幼鰻趨光。隨着魚體黑色素增加,“白苗”漸變為“黑苗”。溯河過程中 | | - n.: eel
| | - n. anguille
| | 白鱔, 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