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鲯鳅 鲯鳅
魚名。體延長,側扁,黑褐色。頭高而大,口亦大,眼小。背鰭很長,尾鰭分叉深。遊泳迅速,常集合成群。生活於海洋。 | | 鲯鳅 qí qiū 鲯鳅 qí qiū
一種魚,身體長而側扁,黑褐色,頭大,眼小,生活在海洋中 | | 學名:coryphaena hippurus
別名/俗名:萬魚、飛烏虎
中文科名:鬼頭刀科
最大體長:210 cm
分佈:廣泛分佈於各大海洋之熱帶及亞熱帶區海域。
【型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前部高大,嚮後漸變細。頭大,背部很窄,成魚頭背幾呈方形,額部有一骨質隆起,隨成長而越明顯,尤以雄魚為甚。口大,端位;下頜略突出上頜。上下頜、鋤骨、齶骨及舌面均具齒。體被細小圓鱗,不易脫落;側綫完全,在胸鰭上方呈不規則彎麯後而直走。背鰭單一,基底長,起始於眼上方而止於尾柄前;臀鰭較短,起始於背鰭中部鰭條下方;胸鰭小,鐮刀形;尾鰭深叉形。體呈緑褐色,腹部銀白色至淺灰色,且帶淡黃色澤;體側散布有緑色斑點。背鰭為紫青色;胸鰭、腹鰭邊緣呈青色;尾鰭銀灰而帶金黃色澤。
【生態習性】
為大洋性回遊魚類,常可發現成群於開放水域,但也偶爾發現於沿岸水域。一般棲息於海洋表層,喜生活於陰影下,故常可發現成群聚集於流木或浮藻處的下面。晝行性,性貪食,常追捕飛魚及沙丁類等表層魚類,有時會跳出水面捕食。
【水下狐狸】
漁民習慣稱鯕鰍為“陰涼魚”,它還有個“水下狐狸”的綽號。海洋中一般的上層魚類都喜歡拋頭露面。它們一會兒簇簇嬉遊,一會兒又竄躍濺浪。可是,鯕鰍這種上層魚類卻與衆不同,它們總是默默地在水中潛遊,或悄悄地躲在海面的漂浮物下面。是它們膽小懦怯嗎?不是的。它身長1米有餘,重約十幾千克,可謂體大剽悍。漆黑的脊背上長滿了金光閃閃的斑點,背鰭又寬且長,從頭至尾連在一起,猶如馬鬃竪起;吻部方圓,銳齒外露,相貌頗有些兇煞。另外,它的遊速很快,一般可達每小時30~50千米。因此,鯕鰍一旦露面,其它水族同類衹得退避三捨了。
鯕鰍喜歡躲在漂浮物下面,開始,漁民們以為它忌諱陽光,喜歡在陰涼處棲息,所以得名“陰涼魚”。後來,人們終於發現,這種屬於熱帶和亞熱帶的魚種洄遊到我國沿海時,多在盛夏,越是烈日炎炎的天氣就大群出現;而烏雲欲墜或大雨傾盆的時候,它們則全部從漂浮物下撤走,深潛海底,所以,叫它為“陰涼魚”並不恰當。不過,它這個“水下狐狸”的綽號卻不辱沒它。
浩瀚的黃海海面蔚藍、清澈,這就使得“狐狸”的活動極為不便,衹要它稍有遊動,立刻就會暴露。在漫長的生存競爭中,“水下狐狸”依靠拼命遊動的獵食方法來維持生活越來越艱難了。於是,鯕鰍就學會了巧妙地利用地形、地物藏身避體的本領,選擇背光的地方藏起身來,然後等待魚兒路過,便出其不意地襲擊,結果不費多大力氣就能飽餐一頓。然而,有時候漂浮物附近好幾天也沒有魚兒經過,即使這樣,它們也很少另投別宿,而常常是死守原地。不用擔心,它們的死守原地並非等死,衹要擡起頭便可啃到漂浮物上附着的小蝦或浮遊生物。有趣的是,有些死守原地者,往往都是那些“先知先覺”而且善於神機妙算的老手。
鯕鰍的另一個特點是:它會像陸地上的狐狸一樣,危難之時躺下裝死。海豚的聰明是人所共知的,一般說,海豚捕到食物後先要玩耍一番,然後再活吞下去;若是獵物已死,海豚則以為是撿到的“殘渣剩飯”而不屑一顧地拋棄掉。鯕鰍似乎已領悟了海豚這一着,每當它不慎落人海豚口中時,便立刻裝死,就這樣總能屢屢死裏逃生。誇大一點說,就是那些飽經風霜,富有經驗的老漁民,有時也免不了被“狐狸”弄得哭笑不得。所以,“水下狐狸”這個綽號對於鯕鰍是再貼切不過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