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魚字部 > 
目錄

繁異體: 拼音: shā部首: 總筆畫: 15部外筆畫: 7
 
UTF-8: E9B2A8UTF-16: 9CA8UTF-32: 00009CA8一字全碼: sha1shayu一字雙碼: sasayu
 
一字單碼: ssy漢字結構: 上(中)下漢字層次: 7筆畫: 丶丶一丨丿㇏丿丿乛丨????一丨一一筆順編號: 441234335251211
 
筆順讀寫: 捺捺橫竪撇捺撇撇折竪折橫竪橫橫他人筆順: 441234335251211
 
部件組構: 沙(氵(丶冫(丶一))少(????(丨八(丿㇏))丿))鱼((⺈(丿乛)田(冂(丨????)土(十(一丨)一)))一)
簡單解釋
  
  (
  shā
  〔魚〕海洋中的大魚,種類很多。有的種類頭上有一噴水孔。性兇猛,捕食其他魚類。鰭稱魚翅,是珍貴的食品。皮可製革。肝可製魚肝油。亦作“沙魚”;亦稱“
  ()鮫”。
  
  筆畫數:15;
  部首:魚;
  筆順編號:441234335251211
詳細解釋
  
  
  shā
  【名】
  吹沙魚〖siluroid〗。亦稱“鮀”、“鮀”,是一種生活在溪澗的小魚。如:潯(有吹沙魚遊動的海邊)
  魚〖shark〗,亦稱“鮫”。包括大約225種食肉性的板鰓亞綱魚類,主要生活於熱帶與亞熱帶的海洋中,具紡錘形的身軀和歪形尾以及堅硬的通常是灰色的皮膚,皮膚上有大量的瘤子,顯得很粗糙,吻部突出於嘴的前邊,兩邊都有鰓孔,雄魚有鰭腳和伸長的腹鰭
更多簡解
  
  吹沙魚
  
  瘤子,顯得很粗糙,吻部突出於嘴的前邊,兩邊都有鰓孔,雄魚有鰭腳和伸長的腹鰭
  shā魚名。魚又作"沙魚",也叫"鮫"。種類很多,性兇猛,捕食其它魚類。生活在海洋裏。肉可吃,肝可製魚肝油,皮可製革,骨可製膠。鰭叫"魚翅",是珍貴的食品。
更多詳解
   sha
  部首 魚 部首筆畫 07 總筆畫 15
  
  shark;
  
  (1)
  
  shā
  (2)
  吹沙魚 [siluroid]。亦稱鮠”、鮠”,是一種生活在溪澗的小魚。如潯(有吹沙魚遊動的海邊)
  (3)
  魚 [shark],亦稱鮫”。包括大約225種食肉性的板鰓亞綱魚類,主要生活於熱帶與亞熱帶的海洋中,具紡錘形的身軀和歪形尾以及堅硬的通常是灰色的皮膚,皮膚上有大量的瘤子,顯得很粗糙,吻部突出於嘴的前邊,兩邊都有鰓孔,雄魚有鰭腳和伸長的腹鰭
  
  (
  shā ㄕㄚˉ
  〔~魚〕海洋中的大魚,種類很多。有的種類頭上有一噴水孔。性兇猛,捕食其他魚類。鰭稱魚翅,是珍貴的食品。皮可製革。肝可製魚肝油。亦作沙魚”;亦稱鮫”。
  鄭碼vkmr,u9ca8,gbkf6e8
  筆畫數15,部首魚,筆順編號441234335251211
康熙字典
亥集中  【廣韻】所加切【集韻】【韻會】師加切,????音沙。與魦同。【爾雅·釋魚】鮀。【註】今吹沙小魚。【疏】,一名鮀。陸璣雲:魚狹而小,嘗張口吹沙。【通雅】,吹沙小魚,黃皮黑斑,正月先至,身前半闊而扁,後方而狹,陸氏以爲狹小,非也。【詩·小雅】魚麗於罶,鱨。又海。【正字通】靑目赤頰,背上有鬣,腹下有翅,味肥美。六書故曰:海中所產,以其皮如沙得名,哆口無鱗,胎生,大者伐之盈舟。又【集韻】所嫁切,沙去聲。義同。又葉山宜切,音師。【徐幹·齊都賦】罛鱣鮷,網鯉,拾????珠,籍蛟蠵。
No. 7
  
  拼音:shā 繁體字:
  部首:魚,部外筆畫:7,總筆畫:15 ; 繁體部首:魚,部外筆畫:7,總筆畫:18
  五筆86&98:iitg倉頡:ehnwm
  筆順編號:441234335251211四角號碼:39106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9ca8
  基本字義
  --------------------------------------------------------------------------------
  ●
  (
  shāㄕㄚˉ
  ◎ 〔~魚〕海洋中的大魚,種類很多。有的種類頭上有一噴水孔。性兇猛,捕食其他魚類。鰭稱魚翅,是珍貴的食品。皮可製革。肝可製魚肝油。亦作“沙魚”;亦稱“鮫”。
  漢英互譯
  --------------------------------------------------------------------------------
  ◎
  shark
  english
  --------------------------------------------------------------------------------
  ◎ shark
  〔魚,shark〕海洋中的大魚,種類很多。有的種類頭上有一噴水孔。性兇猛,捕食其他魚類。鰭稱魚翅,是珍貴的食品。皮可製革。肝可製魚肝油。亦作“沙魚”;亦稱“()鮫”。
  部首:魚;
  【名】
  吹沙魚。亦稱“鮠”、“鮠”,是一種生活在溪澗的小魚。如:潯(有吹沙魚遊動的海邊)
  魚,亦稱“鮫”。包括大約225種食肉性的板鰓亞綱魚類,主要生活於熱帶與亞熱帶的海洋中,具紡錘形的身軀和歪形尾以及堅硬的通常是灰色的皮膚,皮膚上有大量的瘤子,顯得很粗糙,吻部突出於嘴的前邊,兩邊都有鰓孔,雄魚有鰭腳和伸長的腹鰭 。
  【生物】
  魚是一種驚人的多元族群生物,想要界定魚,並不如想象中那麽容易。雖然皆屬於魚類,但它們在體型、大小、棲地、行為與飲食上,都大異其趣。許多魚看起來一點也不像我們會聯想到動物的典型形象──有些是幾乎呈扁平狀的海底居民,有些則是居住在深不可測之處、且長像奇特的生物。不過它們之間還是有許多共同點。
  ·魚和其它魚類不一樣,它們的骨架是軟骨組成的而非骨頭。在骨架的某些地方有特別的鱗甲加以強固,這種鱗甲稱之為「特瑟磊」(tesserae),由硬鈣???? (hard calcium salts) 構成。
  ·魚的牙齒都是定期生長及汰換。有些魚每年可生長數千顆牙齒,老舊的牙齒會脫落,並由位於後排的新牙取而代之。
  ·即便是魚的皮膚也有牙齒!有項特徵可用以界定魚,那就是包覆在魚皮上牙齒般的鱗片,我們稱之為皮膚小齒 (盾麟)。這些皮膚小齒使魚皮摸起來像砂紙一樣。
  ·魚有至少五對垂直鰓裂,這些鰓裂通常位於幾乎是頭部側面的位置。有些種類的鰓裂則多達七對。
  ·幾乎所有的魚類都有泳鰾來幫助它們保持浮遊,但魚卻沒有這種構造,它們藉用其它方法來保持在水中浮遊。
  魚在這個世界上已經存在很久了。已知最早的魚大約於四億年前開始演化,其時間比恐竜還要早上二億年,它們是相當常見的掠食者。從化石記錄裏,可辨識出的魚多達兩千種以上,相較於現今存在的魚種類,則大約衹有一千多種。
  最早和現今的魚在外觀上有很大差別。有些看起來像鰻魚而不像一般的魚類。許多遠古魚具有圓狀鼻突,不似我們現今會聯想到的尖鼻突,它們的腦容量比較小,牙齒也比較鈍、不像現代魚那種常見的尖牙利齒。遠古魚的魚鰭較不柔韌也不靈活,它們的身手似乎沒有現代親戚來得矯健。不過在某些方面,它們跟我們現今稱為魚的那種動物非常相似。具有相同的軟骨骨架、多對鰓裂,以及可汰換的牙齒。
  魚可分為八個目,每個目都是根據常見的身體特徵所分類。雖然這種方式看似簡單,但要為魚分類絶非易事,因為做為界定之用的實際特徵通常不是那麽明顯。鰓裂數目、魚鰭數目和類型、有無包覆眼睛的瞬膜、繁殖方式,甚至腸子裏頭的活瓣構造,都是用來區別魚種類的特徵。以此區分的結果,就會變成兩種外觀看起來非常相似的魚,也許根本不屬於同一目,比如尖吻青和大青;也有兩種魚看起來極不相像但卻又是同一目,同屬於真目的短吻棘鮫和雙髻就是這種情況下最好的例子。
  為魚分類是一件非常復雜的事,就連專傢也無法在分類歸屬的細節上取得相同的看法。有些魚權威將具有皺鰓的魚獨立為一個目,稱之為皺鰓目 (chlamydoselachiformes),而這種魚已知的種類衹有一種。也有些專傢權威將笠鱗鮫這類魚的其中兩種,放到一個獨立的目,稱為笠麟鮫目 (echinorhiniformes),但大多數學者都是將它們歸於棘鮫目之中。
  最普遍的分法有下列八目:
  異齒鮫目 (虎目)
  異齒鮫科 (虎科,bullhead sharks),包括單一個屬以及衹有十個種 (斑紋異齒鮫也包括在內)。
  須鮫目
  斑鰭科。三十四種,包括鯨,沙錐齒和大尾虎鮫 (斑馬)。
  鼠
  鯖鮫科。十六種,包括知名的魚像大白和尖吻鯖
  真
  低鰭真。最復雜的族群,有兩百七十種,包括鼬鮫虎 (鼬)、雙髻和黑邊鰭白眼鮫。
  六鰓
  六鰓鮫科。四種,具有六對或七對鰓裂。
  角目 (棘鮫目)
  棘鮫科。約一百一十五種,短吻棘鮫 (大眼角) 和貓和額斑烏
  琵琶鮫目 (扁目)
  琵琶鮫科 (扁科)。約十八種,皆具有很特殊的扁平體形。
  鋸鮫目
  鋸鮫科。八種,皆具有特殊的鋸形鼻突。
No. 8
  
  拼音:shā 繁體字:
  部首:魚,部外筆畫:7,總筆畫:15 ; 繁體部首:魚,部外筆畫:7,總筆畫:18
  五筆86&98:IITG 倉頡:EHNWM 
  筆順編號:441234335251211 四角號碼:39106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9CA8
  基本字義
  --------------------------------------------------------------------------------
  ●
  (
  shāㄕㄚˉ
  ◎ 〔~魚〕海洋中的大魚,種類很多。有的種類頭上有一噴水孔。性兇猛,捕食其他魚類。鰭稱魚翅,是珍貴的食品。皮可製革。肝可製魚肝油。亦作“沙魚”;亦稱“鮫”。
  漢英互譯
  --------------------------------------------------------------------------------
  ◎
  shark
  English
  --------------------------------------------------------------------------------
  ◎ shark
  〔魚,shark〕海洋中的大魚,種類很多。有的種類頭上有一噴水孔。性兇猛,捕食其他魚類。鰭稱魚翅,是珍貴的食品。皮可製革。肝可製魚肝油。亦作“沙魚”;亦稱“()鮫”。
  部首:魚;
  【名】
  吹沙魚。亦稱“鮀”、“鮀”,是一種生活在溪澗的小魚。如:潯(有吹沙魚遊動的海邊)
  魚,亦稱“鮫”。包括大約225種食肉性的板鰓亞綱魚類,主要生活於熱帶與亞熱帶的海洋中,具紡錘形的身軀和歪形尾以及堅硬的通常是灰色的皮膚,皮膚上有大量的瘤子,顯得很粗糙,吻部突出於嘴的前邊,兩邊都有鰓孔,雄魚有鰭腳和伸長的腹鰭 。
  【生物】
  
  shark
  即魚。
  多種具有食肉習性的軟骨魚,組成軟骨魚綱(Chondrichthyes)的目(Selachii)。
  魚與魟、鰩共同組成軟骨魚綱的板鰓亞綱(Elasmobranchii)。魚與其他板鰓魚類不同,身體呈紡錘狀,頭兩側有腮裂,但類似普通魚。除個別例外,典型的魚皮膚堅硬,呈暗灰色,牙齒狀鱗片使皮膚顯得粗糙。尾部強壯有力,不對稱、上翹;鰭呈尖狀;吻尖,前突,吻下有新月形嘴及三角形尖牙。魚無鰾,需不停地遊泳以免沉到水底。
  現存魚約有300種以上,不同分類學家將其歸為13∼22個科不等。幾個大型種類可能對人類有危險,小型種如翅、角和狗,為商業捕撈對象。
  種類和習性
  各種在顔色上難以歸類,從灰色至奶油色、褐、黃、灰藍或藍色,常有斑點、條紋、大理石紋或突起。其俗名常表明現存物種的顔色,如藍(大青屬〔Prionace〕)、白(噬人屬〔Carcharodon〕)和檸檬(檸檬屬〔Negaprion〕)。
  鯨(鯨屬〔Rhincodon〕)和姥(姥屬〔Cetorhinus〕),體長可達15公尺(50呎),體重數噸,是對人類無害的大型種,以改良的腮耙從海水中過濾浮遊生物為生。其餘魚均以小型魚、魚類、槍烏賊、章魚、甲殼類為生,有些種類也吃廢物。最大的魚是6公尺(20呎)長的貪婪大白或稱食人,它們食海豹、海龜、大型魚類,偶爾食人。行動遲緩的睡(睡屬〔Somniosus〕)生活在寒冷的深水中,體長為白的一半,據說以海豹、大型魚類、鯨甚至遊泳的馴鹿為食。魚通常以魚類為食,常成群捕食。生活於開闊海洋中的種類,如、馬科和長尾,常於靠近水面處捕食,深受垂釣者的追逐。這些生活於開闊海洋的魚,體型呈優美的流綫型,擅遊泳,可熟練地捕食快速遊動的金槍魚、槍魚之類。在海底覓食的類身材矮壯,頭呈鈍形,往往行動緩慢,其中以甲殼類為食的種類牙齒粗糙,似鋪路碎石。樣子最古怪的魚是雙髻(雙髻屬〔Sphyrna〕),其頭似雙頭錘子,眼睛分別長在兩側突出部。
  魚為體內受精,雄性通過腹鰭上的特殊交配器官(交合突)將精子註入雌性體內。多數種類的幼魚在母體內先從受精卵中孵出,再離開母體。
  魚的起源不詳,但其地質學紀錄可追溯到泥盆紀(4.08億∼3.6億年前)。魚化石在中泥盆世出現,在石炭紀(3.6億∼2.86億年前)成為占優勢的脊椎動物。現代魚出現於侏羅紀早期(2.08億∼1.87億年前),到白堊紀(1.44億∼6,640萬年前)已經發展成現存的各科。總之,除覓食和遊泳機製的改進外,進化對魚的形態改變甚微。無論對化石種和現存種類來說,牙齒在魚種類鑒別方面均有很重要作用。
  魚的地理分佈尚未完全瞭解,其活動範圍廣泛,與繁殖、覓食和季節性環境變化有關。從美國東海岸大型魚的記號回饋資訊可知,它們在新澤西和佛羅裏達間有規律地遊動。一條做了記號的棘狗(角屬〔Squalus〕)於129天後再次發現時已遊了約1,600公裏(1,000哩)。另一條半帶皺唇(皺唇屬〔Triakis〕)在47天內衹遊了約3公裏(2哩)。真屬(Carcharhinus)的有些種類可進入淡水。河流裏的魚,雖然體型較小或中等大,卻異常貪婪和魯莽。
  魚的行為
  20世紀後半葉,由於對魚生態學、個體及群體活動的資訊收集,使人能更深入瞭解魚的行為。由於大型魚以吃小型魚為生,以體型大小來分隔種群的習性對其生存至關重要。在大小一致的魚群內,有些種類在覓食競爭中占明顯優勢,顯示存在明確的掠食順序。所有的魚均避開雙髻,後者的機動性因頭部的舵效應而增強,其遊泳能力強於其他所有魚。魚圍著獵物轉圈,神出鬼沒的出現使獵物驚慌失措,並常從下面接近獵物。當3衹或更多的魚面對獵物時,覓食行為因多衹魚的快速遊動所刺激,活動進程先是緊密環繞遊動,然後是快速交叉穿越。在強烈的覓食刺激下,興奮會被強化為同類相食,或稱「魚瘋」(shark frenzy),此時,無論其體型大小,受傷的魚會被吞食。魚能長期禁食,在圈養狀態下會拒絶進食。大型雄性在求偶期、妊娠的雌性在養育場時,其進食均受抑製。選作生育的區域通常避開大型魚。魚主要用化學感官,尤其是嗅覺來找出食物位置。其視覺靈敏度適於近距離與遠距離定位,無論在暗淡還是明亮的光綫下,主要是透過反射而非顔色來辨別移動物體。身體上部的頰窩器為遠距離觸覺感受器,能感受由聲波産生的位移。800Hz以下的不規則脈衝信號能使魚快速到達指定點,這顯示了魚可在遠距離進行聲學定位。
  咬食習慣依進食方式及齒列而不同。魚用牙齒剪開及鋸開食物,並以旋轉身體、扭動頭部和身體,以及快速擺動頭部來輔助進行。對準適當位置,魚將齶部突出,牙齒竪直並緊咬不放。
  對人類的危害
  在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和其他受魚威脅的海岸,在公共海灘常設有瞭望塔、警鐘、警報器或防護網。從1937年起,澳大利亞海灘外就設置了捕網,在碎浪綫之外平行於海灘,於浮標和錨之間懸挂刺網。網可從各方向纏住魚,即使這些網達不到水面也達不到底部,且間距較遠,但仍起到了簡單且有效的防護作用。
  最恐怖的種類是大白,它們飄忽不定地出現在美國沿岸水域,曾在麻塞諸塞州巴澤茲灣(Buzzards Bay)、新澤西海岸外,以及最常出沒於加利福尼亞沿岸,釀成十分慘重的攻擊事件。其他魚包括鼬、白真、海洋白尖、藍和雙髻也攻擊人類。當然,體型越大攻擊就越可怕,但有些小型種也同樣危險,這從戰時落海生還者的情況可充分證實。
  當魚饑餓、受到騷擾或在某些情況下為捍衛領地時會進攻人類。人遊泳時踢動和拍擊造成的水振動(對魚來說,這類似於魚受傷時的不規則遊動)、水中有被刺傷的魚或誘餌,以及傷口出血或月經血均會刺激魚。大多數受傷發生在下肢和臀部。估計全世界每年約有100起魚攻擊人類事件發生。約25%是致命的,多死於出血和休剋。然而,必須註意到,魚攻擊人類事件比起其他水上事故要少很多。
  魚是一種驚人的多元族群生物,想要界定魚,並不如想象中那麽容易。雖然皆屬於魚類,但它們在體型、大小、棲地、行為與飲食上,都大異其趣。許多魚看起來一點也不像我們會聯想到動物的典型形象──有些是幾乎呈扁平狀的海底居民,有些則是居住在深不可測之處、且長像奇特的生物。不過它們之間還是有許多共同點。
  ·魚和其它魚類不一樣,它們的骨架是軟骨組成的而非骨頭。在骨架的某些地方有特別的鱗甲加以強固,這種鱗甲稱之為「特瑟磊」(tesserae),由硬鈣???? (hard calcium salts) 構成。
  ·魚的牙齒都是定期生長及汰換。有些魚每年可生長數千顆牙齒,老舊的牙齒會脫落,並由位於後排的新牙取而代之。
  ·即便是魚的皮膚也有牙齒!有項特徵可用以界定魚,那就是包覆在魚皮上牙齒般的鱗片,我們稱之為皮膚小齒 (盾麟)。這些皮膚小齒使魚皮摸起來像砂紙一樣。
  ·魚有至少五對垂直鰓裂,這些鰓裂通常位於幾乎是頭部側面的位置。有些種類的鰓裂則多達七對。
  ·幾乎所有的魚類都有泳鰾來幫助它們保持浮遊,但魚卻沒有這種構造,它們藉用其它方法來保持在水中浮遊。
  魚在這個世界上已經存在很久了。已知最早的魚大約於四億年前開始演化,其時間比恐竜還要早上二億年,它們是相當常見的掠食者。從化石記錄裏,可辨識出的魚多達兩千種以上,相較於現今存在的魚種類,則大約衹有一千多種。
  最早和現今的魚在外觀上有很大差別。有些看起來像鰻魚而不像一般的魚類。許多遠古魚具有圓狀鼻突,不似我們現今會聯想到的尖鼻突,它們的腦容量比較小,牙齒也比較鈍、不像現代魚那種常見的尖牙利齒。遠古魚的魚鰭較不柔韌也不靈活,它們的身手似乎沒有現代親戚來得矯健。不過在某些方面,它們跟我們現今稱為魚的那種動物非常相似。具有相同的軟骨骨架、多對鰓裂,以及可汰換的牙齒。
  魚可分為八個目,每個目都是根據常見的身體特徵所分類。雖然這種方式看似簡單,但要為魚分類絶非易事,因為做為界定之用的實際特徵通常不是那麽明顯。鰓裂數目、魚鰭數目和類型、有無包覆眼睛的瞬膜、繁殖方式,甚至腸子裏頭的活瓣構造,都是用來區別魚種類的特徵。以此區分的結果,就會變成兩種外觀看起來非常相似的魚,也許根本不屬於同一目,比如尖吻青和大青;也有兩種魚看起來極不相像但卻又是同一目,同屬於真目的短吻棘鮫和雙髻就是這種情況下最好的例子。
  為魚分類是一件非常復雜的事,就連專傢也無法在分類歸屬的細節上取得相同的看法。有些魚權威將具有皺鰓的魚獨立為一個目,稱之為皺鰓目 (Chlamydoselachiformes),而這種魚已知的種類衹有一種。也有些專傢權威將笠鱗鮫這類魚的其中兩種,放到一個獨立的目,稱為笠麟鮫目 (Echinorhiniformes),但大多數學者都是將它們歸於棘鮫目之中。
  最普遍的分法有下列八目:
  異齒鮫目 (虎目)
  異齒鮫科 (虎科,Bullhead Sharks),包括單一個屬以及衹有十個種 (斑紋異齒鮫也包括在內)。
  須鮫目
  斑鰭科。三十四種,包括鯨,沙錐齒和大尾虎鮫 (斑馬)。
  鼠
  鯖鮫科。十六種,包括知名的魚像大白和尖吻鯖
  真
  低鰭真。最復雜的族群,有兩百七十種,包括鼬鮫虎 (鼬)、雙髻和黑邊鰭白眼鮫。
  六鰓
  六鰓鮫科。四種,具有六對或七對鰓裂。
  角目 (棘鮫目)
  棘鮫科。約一百一十五種,短吻棘鮫 (大眼角) 和貓和額斑烏
  琵琶鮫目 (扁目)
  琵琶鮫科 (扁科)。約十八種,皆具有很特殊的扁平體形。
  鋸鮫目
  鋸鮫科。八種,皆具有特殊的鋸形鼻突。
英文解釋
  1. n.:  shark
相關詞
動物魚類物種海洋生物海洋動物生物
海底生物食用魚
包含詞
鯊魚鼠鯊狗鯊鯊烯扁鯊星鯊
角鯊鯊類鯊皮翅鯊鏟鯊鯊革
莎鯊保鯊豹鯊鋸鯊鯨鯊黑鯊
霸鯊青鯊牛鯊虎鯊藍鯊銀鯊
姥鯊貓鯊鯖鯊鯊目鬥鯊鼬鯊
棘鯊真鯊赤鯊古鯊灰鯊須鯊
斑鯊睡鯊絲鯊鯊綱幼鯊鮫鯊
鯊烷鯊翅鯊鼓鯊潯沙鯊帝鯊
鎧鯊怒鯊鯊稀白鯊金鯊大鯊
鱨鯊宙鯊砍鯊劍鯊鯊筋鯊精
砂鯊鯊王母鯊公鯊狂鯊鯊骨
雪鯊口鯊目長尾鯊雙髻鯊角鯊目鯊齒竜
角鯊烯角鯊魚鯊魚肉背盔鯊鯊魚的白鯨鯊
魔牙鯊雙頭鯊代謝鯊魔鬼鯊海利鯊幽靈鯊
光唇鯊鯊人魔劍鯊隊巡洋鯊恆河鯊防鯊網
二點鯊橘色鯊鯊魚骨鋼牙鯊糙齒鯊橙黃鯊
黑霞鯊鴿仔鯊鯊齒劍鯊魚刀擬鰻鯊圓陸鯊
鯊猛竜七星鯊捲盔鯊虎頭鯊光鱗鯊開口鯊
鯊魚鉗副鯨鯊巨貓鯊絞口鯊朱那鯊葉齒鯊
原鋸鯊法登鯊烏鋸鯊櫛褶鯊坎普鯊剪齒鯊
小藍鯊古鯨鯊八鼓鯊大陸鯊銀鯊魚箭魚鯊
澳鯊寶護士鯊姥鯊科扁鯊科尖角鯊炒鯊魚
巨牙鯊鮫鯊白鯊魚劑鯊魚灣貓鯊屬梅花鯊
錐齒鯊真鯊目原鯊科黑鰭鯊潛鯊獸白鰭鯊
彩虹鯊虎鯊目鋸鯊科須鯊目須鯊科檸檬鯊
褶鰓鯊皺鰓鯊大白鯊鼠鯊目皺唇鯊豹紋鯊
真鯊科貓鯊科旋齒鯊虎鯊科金錢鯊大嘴鯊
藍劍鯊輓歌鯊噬人鯊擬貓鯊鴨嘴鯊太陸鯊
櫛棘鯊沙虎鯊紅翅鯊巨齒鯊灰星鯊裂口鯊
鯨鯊科扁鯊目鋸鯊目星鯊屬真鯊屬鼠鯊科
鯖鯊屬哈那鯊胸脊鯊異刺鯊天使鯊鯊魚島
鷹對鯊鯊肝醇鋸鯊屬灰鯖鯊劍吻鯊鉸口鯊
田氏鯊鸚哥鯊鯊魚綱白真鯊鯊魚幫豆腐鯊
斑須鯊大白鯊4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