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英文名: reeves shad
拉丁文名: hilsa reevesii
地方名: 時魚、三來、三黎魚、遲魚、鰣刺 |
|
鯡科 |
|
鲥鱼 形态
鰣魚,江海洄遊型魚類,其營養豐富,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而今天,人們難睹鰣魚美麗的風采。鰣魚 ,體長橢圓形,側扁。長約24釐米,大者達50釐米以上。頭側扁,前端鈍尖,口大,端位,口裂傾斜,下頜稍長,上頜正中有一缺刻,後端達於眼後緣的下方。鰓耙細密。鱗片大而薄,上有細紋;無側綫,體側縱列鱗41~47;橫列鱗16~17。腹部狹窄,腹面有大形而銳利的棱鱗,排列成鋸齒狀的邊緣,腹鰭前為17~19,腹鰭後為12~15。腹鰭極小,胸鰭、腹鰭基部有大而成長形的腋鱗。背鰭17~18,起點與腹鰭相對。臀鰭18~20。尾鰭深分叉,被有小鱗。休背及頭部灰黑色,上側略帶藍緑色光澤,下側和腹部銀白色,腹鰭、臀鰭灰白色,尾鰭邊緣和背鰭基部淡黑色。鰣魚4~6月間生殖季節溯河而上,在江何的中、下遊産卵繁殖。食物主要為浮遊生物,有時亦食其他有機物。分佈我國南海及東海,亦見於長江、珠江、錢塘江等流域的中、下遊。
體呈長橢圓形,較側扁,一般體長25~40釐米。口大,端位。吻尖,下頜稍長於上頜。上頜骨正中有一顯著凹陷,上下兩頜均無齒。脂眼瞼發達,幾乎遮蓋眼的一半。腮孔大。鱗片大而圓薄,上有細紋。無側綫。腹部有大型銳利的棱鱗,排列成鋸齒狀。有胸鰭、腹鰭各一對,腹鰭極小;背鰭、臀鰭各一個,背鰭條14~15,臀鰭條16~18;尾鰭深叉形,被有小鱗。體背和頭部為灰色,略帶藍色光澤,體兩側和腹部為銀白色。腹鰭、臀鰭灰白色,其他各鰭暗藍緑色。 |
|
鲥鱼 产地
鰣魚為洄遊性魚類,入江河産卵時魚群集中,形成捕撈旺季。主要産地在長江流域,以下遊鎮江、南京産量較多,珠江的西江在70-80年代也可見。 |
|
食部每100剋含水分65剋,蛋白質16.9剋,脂肪16.9剋,碳水化物0.2剋,灰分1剋;鈣33毫剋,磷216毫剋,鐵2.1毫剋,硫胺素微量,核黃素0.14毫剋,尼剋酸4毫剋。 |
|
甘,平。
①《食療本草》:"平。"
②《綱目》:"甘,平,無毒。" |
|
《本草求真》:"入脾、肺。" |
|
①《食療本草》:"補虛勞。"
②《日用本草》:"快胃氣。"
③《本經逢原》:"性補,溫中益虛。" |
|
①《食療本草》:"稍發疳痼。"
②《本草求原》:"發疥癩。" |
|
1.鰣魚味鮮肉細,營養價值極高,其含蛋白質、脂肪、核黃素、尼剋酸及鈣、磷、鐵均十分豐富;
2.鰣魚的脂肪含量很高,幾乎居魚類之首,它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對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壓和冠心病等大有益處;
3.鰣魚鱗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能治療瘡、下疳、水火燙傷等癥。
廣東有句話: “春鯿,秋鯉,夏三黎”。 三黎即鰣魚. 鰣魚肉細嫩,脂肪厚,脂肪中有一層不飽和脂肪酸,在蒸熟的時候有一種獨特的香味,不飽和脂肪酸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味鮮美,營養豐富,每百剋肉含蛋白質16.9剋、不飽和脂肪17剋,是我國名貴魚類之首,亦為長江三鮮之首。 鰣魚之說:鰣魚最為嬌嫩,據說捕魚的人一旦觸及魚的鱗片,就立即不動了。所以,蘇東坡稱它“惜鱗魚”。況且鰣魚不能離開水面,出水即亡,因此運往京師一定要快速行進,以保持其新鮮。著名評話傢王少堂在他的《宋江》一書中,對鰣魚的特性有段描述:“鰣魚生得最嬌。它最愛身上的鱗呀,它一聲離了水,見風見光,隨時就死了,活鰣魚很不易吃到。鰣魚稱為魚中的貴族,她自身中有一種獨特的個性,鰣魚雍容華貴,典雅清高,世人難得一窺其鮮活美貌,所以她那麽得人喜歡的原因。 |
|
鰣魚
(《食療本草》)
【異名】瘟魚(《綱目》),三黎(《本草求原》)。
【來源】為鯡科動物鰣魚的肉或全體。
【動物形態】鰣魚
體長橢圓形,側扁。長約24釐米,大者達50釐米以上。頭側扁,前端鈍尖,口大,端位,口裂傾斜,下頜稍長,上頜正中有一缺刻,後端達於眼後緣的下方。鰓耙細密。鱗片大而薄,上有細紋;無側綫,體側縱列鱗41~47;橫列鱗16~17。腹部狹窄,腹面有大形而銳利的棱鱗,排列成鋸齒狀的邊緣,腹鰭前為17~19,腹鰭後為12~15。腹鰭極小,胸鰭、腹鰭基部有大而成長形的腋鱗。背鰭17~18,起點與腹鰭相對。臀鰭18~20。尾鰭深分叉,被有小鱗。休背及頭部灰黑色,上側略帶藍緑色光澤,下側和腹部銀白色,腹鰭、臀鰭灰白色,尾鰭邊緣和背鰭基部淡黑色。
鰣魚4~6月間生殖季節溯河而上,在江何的中、下遊産卵繁殖。食物主要為浮遊生物,有時亦食其他有機物。分佈我國南海及東海,亦見於長江、珠江、錢塘江等流域的中、下遊。
本動物的鱗(鰣魚鱗)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化學成分】食部每100剋含水分65剋,蛋白質16.9剋,脂肪16.9剋,碳水化物0.2剋,灰分1剋;鈣33毫剋,磷216毫剋,鐵2.1毫剋,硫胺素微量,核黃素0.14毫剋,尼剋酸4毫剋。
【性味】甘,平。
①《食療本草》:"平。"
②《綱目》:"甘,平,無毒。"
【歸經】《本草求真》:"入脾、肺。"
【功用主治】①《食療本草》:"補虛勞。"
②《日用本草》:"快胃氣。"
③《本經逢原》:"性補,溫中益虛。"
【宜忌】①《食療本草》:"稍發疳痼。"
②《本草求原》:"發疥癩。" |
|
拼音:
鰣(shí)魚(yú)
花雕蒸鰣魚
英文名: Reeves shad
拉丁文名: Hilsa reevesi
地方名: 時魚、三來、三黎魚、遲魚、鰣刺
背黑緑色,鱗下多脂肪,是名貴的食用魚。. |
|
鲥鱼 营养
1.鰣魚味鮮肉細,營養價值極高,其含蛋白質、脂肪、核黃素、尼剋酸及鈣、磷、鐵均十分豐富;
2.鰣魚的脂肪含量很高,幾乎居魚類之首,它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對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壓和冠心病等大有益處;
3.鰣魚鱗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能治療瘡、下疳、水火燙傷等癥。 |
|
鲥鱼 食疗作用
鯡科動物鰣魚的肉。鰣魚又稱瘟魚、三黎、分佈於我國沿海及長江、錢塘江、珠江等水係。獲得後,除去鰓、鰭、內臟,不去鱗,洗淨鮮用。
味甘,性平。能補脾益氣,溫中開胃。用途於鰳魚相似。宜連鱗蒸食。鰣魚肉嫩味鮮美,鱗下多脂,是名貴的食用魚類,為江南席珍。
鰣魚肉味甘、性平,歸脾、胃經;
有補益虛勞、強壯滋補、溫中益氣、暖中補虛、開胃醒脾、清熱解毒、療瘡的功效。
鰣魚蒸後,以其流下之油,塗火燙傷處甚效。
《本草綱目》稱鰣魚“肉,甘平無毒,補虛勞。蒸油,以瓶盛埋土中,取塗燙火傷,甚效。”
《日用本草》:凡食鰣魚,不可煎熬,宜以五味同竹筍、荻芽帶鱗蒸食為佳。
《隨息居飲食譜》:鰣魚甘溫,開胃,潤髒,補虛。 |
適宜人群 Appropriate population |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適宜體質虛弱,營養不良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小兒及産婦食用;
2. 多食發疥,故體質過敏及皮膚患有瘙癢性皮膚病者忌食;患有痛癥、紅斑性狼瘡、淋巴結核、支氣管哮喘、腎炎、癰癤療瘡等疾病之人忌食。 |
|
1. 由於鰣魚鱗片富含脂肪,故烹調加工時不去鱗,以增加魚體的香味;
2. 鰣魚的烹調方法很多,以清蒸、清燉、烤、紅燒最為普遍。 |
|
鰣魚的烹飪較多,有清蒸 紅燒 生吃 紅湯等。總體要求,鰣魚新鮮肥重。新鮮的鰣魚外形光亮,魚鱗白亮如雪,魚鰓紅色鮮豔,魚體較肥,體重1.5斤以上較佳,通常魚體越大,口味越佳,魚體越肥,口味越香。肥壯的鰣魚體寬肉厚。現在,由於已經近30年沒有新鮮的鰣魚,所以對鰣魚的烹飪方法大多數人已不甚瞭解。以下介紹一到二種鰣魚的烹飪方法。註意,千萬不能食用變質的鰣魚。古語雲:“變質的鰣魚狗都不吃”,以形容其腐壞和惡臭。
(一)清蒸鰣魚:
1、主料:鰣魚一條或中段。
2、配料:黃酒、味精、精????、蔥段、薑絲,豬網油、玉蘭片、水發香菰、火腿片、高湯。
3、魚宰殺洗淨。將其置入器皿中,在魚身上擺好各種配料,用網油裹起。各種佐料與高湯適量倒入其中。上火蒸約15分鐘即可。蘸薑末、醋吃。剩下的骨架可加高湯、醋、鬍椒粉做成酸辣湯。
(二)紅燒鰣魚:
1、主料:鰣魚一條或頭尾
2、配料:醬油、黃酒、味精、白糖、蔥段、薑片、濕澱粉。植物油、
3、做法:將魚宰殺洗淨。放入鍋內熱油煎一下。放入蔥、薑黃酒,加蓋略燜後,加入醬油、白糖、味精、水,燒沸後轉小火燒15分鐘,用濕澱粉勾芡。出鍋裝盤。
酒釀鰣魚
做法是:將鮮鰣魚去內臟(不去鱗),洗淨放入適量酒釀和熟豬油,加蔥、薑、火腿片及調料,上籠蒸15分鐘左右而成。
出籠後的鰣魚酒香四溢,色澤潔白,鮮嫩味美。1975年4月12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金日成主席訪問南京期間,張傢港(沙洲)鰣魚專送南京招待國賓。
酒釀蒸鰣魚
菜係: 浙菜食譜
主料: 魚類
做法: 蒸
味型: 清淡
成菜: 熱菜
原料:錢塘鰣魚750剋,甜酒釀1盒,蔥絲、紅椒絲各少許
調料:味精、????、紹酒、薑汁各少許
製作方法:
1、鰣魚去內臟,不要去魚鱗,用????、味精、紹酒、薑汁腌10分鐘左右。
2、把腌好的鰣魚裝盤,酒釀抹在魚身上,入蒸箱蒸8分鐘,盛出裝盤,撤上蔥絲、紅椒絲即可。
特點:酒香濃郁,魚肉鮮嫩。 |
鰣魚的“吃”文化 Shad's "eat" culture |
鰣魚在魚類分類學上屬於鯡形目、鯡科、鰣屬,曾與黃河鯉魚、太湖銀魚、鬆江鱸魚並稱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魚”,馳譽千百年。
鰣魚早在漢代就已成為美味珍饈,東漢名士嚴光(子陵)以難捨鰣魚美味為由拒絶了光武帝劉秀入仕之召,更使鰣魚名滿天下,嚴子陵釣魚臺至今仍是富春江上的第一名勝。宋代大文學家蘇軾也對鰣魚贊賞有加,稱其為“惜鱗魚”、“南國絶色之佳”,並做詩贊曰:“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鱸魚。”從明代萬歷年間起,鰣魚成為貢品,進入了紫禁皇城。至清代康熙年間,鰣魚已被列為“滿漢全席”中的重要菜餚,當時首批捕撈的鰣魚一上岸,即日便用快馬日夜兼程,遞送京城。
廣東有句話: “春鯿,秋鯉,夏三黎”。 三黎即鰣魚. 鰣魚肉細嫩,脂肪厚,脂肪中有一層不飽和脂肪酸,在蒸熟的時候有一種獨特的香味,不飽和脂肪酸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味鮮美,營養豐富,每百剋肉含蛋白質16.9剋、不飽和脂肪17剋,是我國名貴魚類之首,亦為長江三鮮之首。 鰣魚之說:鰣魚最為嬌嫩,據說捕魚的人一旦觸及魚的鱗片,就立即不動了。所以,蘇東坡稱它“惜鱗魚”。況且鰣魚不能離開水面,出水即亡,因此運往京師一定要快速行進,以保持其新鮮。著名評話傢王少堂在他的《宋江》一書中,對鰣魚的特性有段描述:“鰣魚生得最嬌。它最愛身上的鱗呀,它一聲離了水,見風見光,隨時就死了,活鰣魚很不易吃到。鰣魚稱為魚中的貴族,她自身中有一種獨特的個性,鰣魚雍容華貴,典雅清高,世人難得一窺其鮮活美貌,所以她那麽得人喜歡的原因。
張愛玲女士曾經提到人生的三件憾事: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足見鰣魚的美味程度,堪比花中海棠,書中紅樓。衹是鰣魚刺多,想必食用時,讓食者異常焦急。
打鰣魚
作者:吳嘉紀,年代:清
打鰣魚,供上用。
船頭密網猶未下,官長已鞴驛馬送。
櫻桃入市筍味好,今歲鰣魚偏不早。
觀者倏忽顔色歡,玉鱗躍出江中瀾。
天邊舉匕久相遲,冰填箬護付飛騎。
君不見金臺鐵甕路三千,卻限時辰二十二。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的:“芽薑紫醋炙鰣魚,雪碗擎來二尺餘,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蒓鱸。”
明代詩人於慎行詩:“六月鰣魚帶雪寒,三千江路到長安。堯廚未進銀刀膾,漢闕先分玉露盤。”
明代詩人何景明:“五月鰣魚已至燕,荔枝盧橘未能先。賜鮮遍及中(王當)第,孝熟應開寢廟筵。白日風塵馳驛路,炎天冰雪護江船。銀鱗細骨堪憐汝,玉筋金盤敢望傳。”
詩人謝墉曾將鰣魚比做西施,詩曰:“網得西施國色真,詩云南國有佳人。江潮拍案鱗浮玉,夜月寒光掉尾銀。長恨黃梅催盛夏,難尋白雪繼陽春。” |
|
每屆春夏之交,端午前後,該魚鰣魚從海洋進入錢塘江,上溯至桐廬縣排門山、子陵灘一帶産卵,至此不再洄遊,形成汛期。因其地有嚴子陵釣臺,當地別稱為“子陵魚”。産後歸海,其名即取其來去有定時之意。春江鰣魚以唇有朱點者為上品,據說係嚴子陵用朱筆點過。 |
|
shiyu
鰣魚
Macrura reevesii; Reeves’shad
鯡形目鯡科鰣屬的1種(見圖鰣魚外形),又名時魚、三來、三黎。一般個體長40多釐米,最大個體64釐米,體重2.5~3千克以上。體長,側扁,體形略呈斜方形。頭中等大,頭背光滑,頂緣無紋。吻尖;口較小,端位,口裂斜形,上、下頜的前緣等長,無牙。前頜骨中間有一缺刻。眼小,脂膜發達。鰓蓋光滑。鰓孔大。假鰓發達。鰓蓋膜不與鰓峽相連。鰓膜條骨 6。鰓耙細密。體被圓鱗。無側綫,具縱列鱗43~46,腹部棱鱗16~17+14。背鰭條17~18;臀鰭條18~20;尾鰭深分叉。體背和頭部呈灰黑色,上側略帶藍緑色的光澤,下側和腹部銀白色,腹、臀鰭灰白色,尾鰭邊緣和背鰭基部淡黑色。分佈於黃海南部、東海、南海和菲律賓。
為溯河洄遊産卵魚類,平時生活於海中,4~6月間入江河中下遊産卵繁殖。生殖後親魚仍遊歸海中,幼魚則進入支流或湖泊中肥育,至9~10月纔入海生活。以浮遊生物為主要餌料。3 齡魚開始性成熟。此時雌魚平均體長51釐米,平均體重2千克;雄魚平均體長44釐米,平均體重 1.3千克。每年春末夏初上溯長江、錢塘江、閩江、珠江等作生殖洄遊。生殖洄遊群體為3~7齡魚,在溯河而上時,生殖腺逐漸成熟,産卵期多集中在6月中下旬,産卵場大都在急水多石的沙質江段上。體重2~3千克的雌魚的懷卵量為150~250萬粒。卵具油球,為浮性卵,卵徑為0.7毫米。受精卵在水溫26℃時,經過17小時開始孵化。在體長達到85毫米時入海內發育成長。初入江的鰣魚豐腴肥碩,含脂肪高,鱗下亦富有脂肪,肉味鮮美,為名貴魚類,以清蒸為佳。
(賈文鑾) |
|
- : reeves shad, hilsa herr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