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福建 >寧德 > 鯉魚溪
顯示地圖
目錄
旅遊 Travel
  鯉魚溪投訴電話寧德市旅遊投訴電話:0593-2883671
  福建省旅遊投訴電話:0591-8753564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位於周寧縣浦源村,距縣城約5公裏。鯉魚溪靜靜流過浦源村,在長500多米、寬僅數米的溪流中,有數千尾鯉魚在悠然自得地遊弋。據地方史志記載,祖輩們立下規矩,在小溪中養鯉魚,還製定了嚴禁捕撈和傷害鯉魚的族規,村民們嚴守族規,代代相傳,到今天形成了這樣一條美麗的鯉魚溪。該溪中的鯉魚和人很親,聽到人聲、見到人影反而會靠攏過來搖頭擺尾。若投食入溪,鯉魚會歡騰跳躍,爭相逐食。如果用手去摸觸魚,魚兒會很溫馴地讓你撫摸。除浦源村鯉魚溪外,純池鄉禾溪村也有一條鯉魚溪。但那裏的禾溪鯉魚與浦源鯉魚有所不同,浦源鯉魚與人親近,禾溪鯉魚平時很少成群結隊地悠遊,但如果你在溪邊敲擊某樣東西,禾溪鯉魚聽到聲音後,會迅速由各處集合過來,擊聲越急,集結愈快,成為一道奇觀,所以人們也稱這種魚為“聽音魚”。
鯉魚溪風景區簡介 About Carp River Scenic Area
  鯉魚溪(Carp brook)位於周寧縣城西五公裏處的浦源村中。鯉魚溪源於海拔1448米的紫雲山麓,匯數十條山澗清泉奔流而下,峰回水轉,至浦源村口水勢頓減,五彎六麯穿村緩流而過。溪流貫村而去,長一華裏,寬數米。溪中悠然遨遊着七、八千尾彩色斑斕的大鯉魚,“聞人聲而至 見人形而聚”,“竟相覓食 彩鱗翻飛”,溫順如馴,誠如“神魚”。婀娜之姿,活潑可愛。水深及膝,清可見底,鯉魚滿溪,故而得名“鯉魚溪”。
  鯉魚溪源自宋代,八百多年的歷史滄桑,雖經一次次的戰亂、災荒,鯉魚在村民的保護下繁衍至今,堪稱奇跡。
  在鯉魚溪看到老人們穿着傳統的服裝,過着悠閑的生活,為一條死去的鯉魚舉行莊重的魚葬的時候,真的有些感觸鯉魚溪位於周寧縣浦源村,距縣城約5公裏。鯉魚溪靜靜流過浦源村,在長500多米、寬僅數米的溪流中,有數千尾鯉魚在悠然自得地遊弋。據地方史志記載,祖輩們立下規矩,在小溪中養鯉魚,還製定了嚴禁捕撈和傷害鯉魚的族規,村民們嚴守族規,代代相傳,到今天形成了這樣一條美麗的鯉魚溪。該溪中的鯉魚和人很親,聽到人聲、見到人影反而會靠攏過來搖頭擺尾。若投食入溪,鯉魚會歡騰跳躍,爭相逐食。如果用手去摸觸魚,魚兒會很溫馴地讓你撫摸。 
  除浦源村鯉魚溪外,純池鄉禾溪村也有一條鯉魚溪。但那裏的禾溪鯉魚與浦源鯉魚有所不同,浦源鯉魚與人親近,禾溪鯉魚平時很少成群結隊地悠遊,但如果你在溪邊敲擊某樣東西,禾溪鯉魚聽到聲音後,會迅速由各處集合過來,擊聲越急,集結愈快,不時還來個“躍竜門成為一道奇觀,所以人們也稱這種魚為“聽音魚”。
  浦源鯉魚溪不但以神奇錦鯉聞名遐邇,且村景幽雅,名勝古跡保護完好。溪兩岸民居青瓦粉墻,富有明清水鄉建築特色。溪下遊有1986年新建的鯉魚溪公園,占地近5畝。淺水池塘,澄碧一泓。鯉魚仙姑塑像及園中亭臺樓閣、水榭小橋、鯉魚噴泉等讓人涉目成賞。
  鯉魚溪位於福建周寧縣浦源村。據傳,在700多年前的宋代,人們為了淨化水源,便在小溪裏放養了鯉魚,還製定了禁捕傷害鯉魚的族規,村民們也嚴守族規,代代相傳,從此,保護鯉魚便成了這裏的鄉規民俗。人們不但不捕撈活鯉魚吃,就是鯉魚死了,也不吃掉,而是把它埋葬起來,致使小溪成了世界罕見的鯉魚自然保護區。在這條長不過300米,寬約5米的小溪裏,居然聚集着幾千尾色彩斑斕的鯉魚。遊客在這裏用一條細綫吊上一塊大餅,就能逗得一群鯉魚團團轉。
  鯉魚溪地圖(寧德周寧鯉魚溪交通圖
地理位置 Location
  “鯉魚溪”原名東洋溪從福建省會福州市沿高速公路驅車3個小時左右就到達該省海拔最高且平均888米的周寧縣城,之後再乘車途經竜潭村安厚村便到達離縣城5公裏的浦源村。村的西南方向不遠處有海拔1448米紫雲山麓,叢林密集,長年雲霧繚繞,從這裏開始彙聚數十條山澗清泉奔流而下,經過峰回水轉,五彎六麯形成一道溪流,緩緩地穿村而過,這條長裏許、寬丈餘的村莊溪流就是浦源村人的“母親河”,也就是聞名遐邇的“浦源鯉魚溪”。
  周寧鯉魚溪位於周寧浦源村,曾被評為我省十大旅遊風景區,其金鱗逐波、人魚同樂的情景曾屢見於各級報紙電視。目前,《奇妙的鯉魚溪》一文被編入北京義務教育六年製語文第5册教材。
鯉魚溪由來 Origin of river carp
  說到鯉魚溪的由來,得從鄭氏南遷說起。南宋嘉定年間,鄭氏一支從河南遷到這裏,當時喝的是東洋溪的水,為防外人投毒,就在溪裏放養了鯉魚。為保護“救命恩人”,族長鄭晉十公就召集村民訂了鄉規民約,保護鯉魚。為了服衆,晉十公還設下苦肉計:誘引孫子去偷捕鯉魚,並且當場抓獲。然後,在鄭氏祠堂裏,當衆將孫子打得皮開肉綻,還自罰宴請了全村人三天。就這樣,代代相傳,先人的佳話成了後人的信仰,東洋溪也就成了鯉魚溪
  至今,浦源村的村民敬鯉如神。他們在岸邊種蒲草,修L形下水道,以便洪水來時鯉魚藏身。每年雨季,洪水漫上街道,鯉魚蹦進傢門,主人就養着它們,等水退了再放生。山洪暴發,鯉魚便會乖巧地緊咬岸邊蒲草或藏身石洞以求存身,不願隨波逐流離村而去。縱使洪水衝至數裏之外,仍會成群結隊地逆流而上。
  最特別的,莫過於位於鯉魚溪尾的魚塚。塚旁有兩棵水杉,枝葉相連,村民稱為“鴛鴦樹”。衰亡和遭遇意外的鯉魚,舉行過葬禮之後,就是被投入魚塚中安息的。如此世代相傳,終於形成了這罕見的具有神話色彩的鯉魚自然保護區。
  到了鯉魚溪,不能不去看看鯉魚溪的“開山鼻祖”。位於溪畔的鄭氏宗祠,始建於宋代,由鄭氏八世祖晉十公所建,清道光二十年(一八一四年)重修,文革時遭到破壞,一九九六年大規模整修,是目前華東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
  宗祠造型獨特,前窄後寬,形同古船。祠堂呈長方形,梁木石瓦古樸沉靜,房屋結構巧妙,堂內由兩處天井調節光綫,明暗過渡自然。祠堂四壁供着衆多鄭氏祖先的牌位,新舊不一,有些已經有好幾百年的歷史。祖牌均為手工雕刻,頂部為鏤空竜頭木刻,底座圖案為竜鳳花葉,花紋細緻美麗,堪稱民間藝術精品。
魚葬禮俗 Fish funeral customs
  鯉魚溪下遊魚塘邊的土丘上,有兩株參天擁抱的大椿樹,人稱“鴛鴦樹”,兩樹之間立着一塊石碑,上書“魚塚”二字,這就是全國唯一的一座鯉魚之墓。
  這裏四周稻田,魚塚正面朝着鯉魚溪和鄭氏宗祠,鯉魚死了要行特別的一套祭葬禮俗。
  浦源鄭氏祖先於宋代遷徙與此,就在溪中放養了五顔六色的鯉魚,村裏老少皆愛鯉魚,誰也不敢捕捉,時至今天鄭氏子孫仍不食鯉魚,也不允許外人來這裏釣魚、偷魚。明代詞人王鴻來遊詠出了“羨魚休唱釣魚歌”的千古絶唱。若遇鯉魚死了,都說這尾鯉魚上天了。村裏人就會將它送到魚塚土葬,也有祭後用柴草把魚體燒成灰後,埋葬在魚塚裏。
  元明之際,天下大亂,到處鬧饑荒,這時鄭氏八世祖晉十公,想到一定要保住溪中的鯉魚,當時晉十公較富足,一邊錢糧接濟窮苦村民、過路乞食等,一邊給全村講鯉魚是神魚的由來,當衆立一條族規:誰人捕殺一尾鯉魚,就出錢給鯉魚祭葬,要請全村祭葬酒三天,還要請戲班到祠堂演三天戲,請祖宗和鯉魚仙姑看戲。饑荒年代,晉十公保住鯉魚,立下族規,是費了苦心的。族規公佈的第二天,他就有意叫自己孫子去抓一尾鯉魚。小孩曉得什麽呢!抓來魚後,流着眼淚說“魚呀魚,我是要保全你全溪鯉魚代代不受害,纔這樣試做的,今天我傢願為受罰,大禮送你上天。”請來道士先生給魚念經,安排村人舉旗、敲鑼打鼓鳴炮給魚送葬,在魚塚碑下點香燭,擺紙綫、設壇念經祭葬。隨後辦酒請村人吃三天,請戲班演三天。自從晉十公定族規後,村裏老少敬魚、護魚。
  從那時起,愛魚、護魚和行魚葬禮,就成了浦源村的風俗了,一代一代傳了下來。一九八六年對魚塚進行重修,用鵝卵石砌成半圓形的墓塚。如今浦源村人在外的也好,出外的也好,保持傳統、禁食鯉魚,使鯉魚溪成為當今的觀魚勝景。
鯉魚溪歷史 Carp River History
  二千三百多年前的戰國時代,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扶着橋欄,俯看一群銀光閃閃的白鰷魚並說:“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這是一段充滿哲學思想的對話,也是中國古代文話中一段經典的對話。然而,如果這段對話不是發生在二千多年前的濠梁,而是在有“中華奇觀”之稱的福建閩東浦源鯉魚溪,那麽,雖然莊子不是魚,但一定知魚之樂;雖然惠子不是莊子,也一定知道莊子是知魚之樂的。
  鯉魚溪的知名之處,在於它構建了一幅人魚同樂的現代桃源美景。這裏人不傷魚,魚不懼人,這種人和魚和諧共處的景象,在現在世界裏恐怕是絶無僅有的。
  我們帶着這個疑問,在對鯉魚村歷史的追溯中,來到了一千多年前,那個動蕩的南宋王朝。
  南宋嘉定年間,政治腐敗,社會矛盾激烈,遠在河南開封鄭氏族人在嚮南方遷徙過程中,被浦源的青山緑水、花香鳥語以及清澈的溪流深深吸引,於是他們就臨溪而居,那條美麗的溪流就成了他們的生命之河。為了防止飲用水源被污染或投毒,聰明的鄭氏祖先就在這條溪流中放養鯉魚,一則去污澄清,二則預防外人投毒。這魚兒便成了村人飲用水的哨兵和守護神。隨着時間的推移,經過村人精心培育和呵護,在這有限水域中神奇地遨遊着上萬尾鯉魚。
  當時的族長極有遠見,認為溪中的鯉魚多後,預想到可能會有人偷捕,如果哪一天將鯉魚捕完,那豈不枉費了先賢的一片苦心。為了保護溪中的鯉魚,這位族長可謂用心良苦,他藉助宗教神話,嚮村民講述了溪中鯉魚乃是“三仙姑”的化身,並稱該魚還有林公庇佑,捕撈者將會降災得疾。雖然宗教迷信起源生産力低下的原始時代,但她也多少融進了傳統的文化和心理,其在特定的時間裏還可以發揮到無可替代的作用。
  同時,該族長還召集全村人共同製定保護鯉魚的村規民約,禁止垂釣捕撈,違者嚴加懲處。這位睿智的族長為了嚴明紀律,還運用了“苦肉計”,暗示其孫偷捕鯉魚,並當場抓住。在宗祠裏當衆將其孫吊打得皮開肉綻,並自罰宴請村人三日。此後,村民恪守宗法鄉規,絶不捕食,他鄉之客更不敢覬覦偷捉。從此千年傳承,浦源人出門在外,也從不食用鯉魚,見到別人捕到的鯉魚,也會買下來放生。溪中的鯉魚自然死亡後,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將魚隆重葬於洞穴中,燒香送紙以祭奠。這種儀式代代相傳,體現了鯉魚在浦源村人心中的尊貴地位,至今在浦源村乃能見到許多“魚塚”。淳樸的愛魚之風,不但陶冶人們的情操,更加淨化着善良村民的美好心靈。遊人在觀賞鯉魚後再在這裏憑吊“魚塚”,無形中也是環境倫理道德的一種熏陶。
  民國時,有幾次國民黨遊兵散勇到鯉魚溪騷擾鯉魚,村人與他們展開了不折不撓的護魚鬥爭。解放前夕,從淮海戰役敗退下來的國民黨某部經過浦源村時,他們用槍打、手榴彈炸、籮筐擡,鯉魚死傷慘重,剩下極少數的鯉魚被村民巧妙藏到村外深井纔逃過滅頂之災。解放後,鯉魚又迅速地繁衍起來,滿溪又都是鯉魚了。也許正是護魚的需要,這個村還成為遠近聞名的拳術村,許多年輕人不同程度地掌握南少林的武功,有的還身懷絶枝,這些對魚溪的破壞者起到一種震懾作用。六十年代大饑荒,村人寧食野菜、糠餅,即使饑餓而病倒,也不食溪中鯉魚。文革中時,帶有神話色彩的鯉魚成為“破四舊”的革命對象,這時村中老人一方面與紅衛兵理論,闡述鯉魚是“衛生魚”的道理,另一方面,利用貧農、雇農的特殊身份“圍阻”紅衛兵,終於保住了鯉魚。
  為了鯉魚能在溪中自由快樂地生存,經過長期觀察和摸索,村人掌握了鯉魚許多生活習性,於是沿溪建房時都要路下修建“L”形的下水道,以便鯉魚在發大水時躲藏,同時還在溪側植上緑葛蒲讓鯉魚銜住以免被洪水捲走。前人詩句中“澗壑溝濡資德水,藻蒲依止謝江神”贊揚就是這一情景。有時候溪中鯉魚遇到中毒時,村裏人們就馬上召集有經驗村民開會研究對策。經過幾百年的相傳,現在村民已掌握一些急救的奇招,以防萬一。代代與鯉魚相守,孕育了村民與鯉魚之間的深厚感情。當下暴雨的時候,鯉魚們會死死地銜住溪中的水草,不肯隨波而去。有些鯉魚被衝到下遊的田間,村民們便會全體出動,將它們送回自己的傢園,作為鯉魚本身,這時它們有能力的也是千方百計,拼盡力量逆流而上,一定要重回鯉魚村。此情此景,豈不令人感慨萬千。
  從南宋到今天,鯉魚村近千年的經歷,不僅給我們留下了一個中華奇觀,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思考。《周易彖傳》裏寫道:“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鹹亨。”由伏羲畫八卦而展開的中華民族文化,崇尚“天地人和”,把熱愛土地和保護自然融入人們的思想深處,創造了廣博的古代文明思想,這也就是中華文明延綿5000多年而不衰弱的“基因“所在。衹有人與自然的和諧,纔有人類的康莊大道。浦源鯉魚溪固然沒有驚天動地的英雄業跡,也沒有博大精深的文物遺産,但更重要的是當你掩捲沉思時,你會從這裏特有的自然現象中得出一種啓示,那就是“厚德載物”。因為,人類衹有把大地母親情結係牢並見之於我們行動中,那麽,走進“山水相連永相親,天人合一傢園興”的和諧社會,將不再是一種奢望,更不是一種浪漫了。
  【鯉魚溪傳說】
  (一)這裏原為一較大山澗,兩旁翠竹叢生,參木高聳,偶爾一、二衹白鶴衝天而起,寧靜而又祥和,衹有那潺潺的流水默默地流走了許多歲月。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也就在那個動蕩的歲月裏,遠在河南開封的朝奉大夫鄭尚公卻度過了一個又一個不眠之夜。官場的失意,爾庚我詐的鬥爭,頻繁的戰亂等無不睏擾着他這小官史之心。還是走吧,同先人一樣,富麗的南方總會有棲身之地吧!
  當他舉傢走至吳厝底(今鯉魚溪下遊右側約半裏),他被這裏的花香鳥語深深吸引住了,遼闊的平原還是塊未開墾的處女地,簇新的希望就種植在這裏吧。於是他率子孫開荒種田,過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日子。
  當時,吳厝底沒有水源,他傢的飲水都是從山澗中挑來的,但在上遊居住幾傢何姓的人傢,什麽髒東西都往水中倒,朝奉公勸說了幾次,他們理都不理,朝奉公自忖,今日他們髒東西都倒,有朝一日也許會在水中投毒,那該怎麽辦?他想了許久,最後,想了個好辦法,在挑水處築個小壩,放養鯉魚,一則去污澄清,二則預防何傢人投毒(如魚死則水不能飲用),日子總算平靜而過。
  一日,朝奉公勞作纍了,在一椿樹下小憩,夢見自己乘坐一巨舟,舟上從者無數,金銀滿艙。醒後,他認為這是個吉祥之夢,便告訓子孫,今後鄭氏宗祠一定要建在此地,而且要以椿樹為桅帆,造如船形。平時,祭祖之日,他便在此樹前立下香案,對河南的祖先默默祝福。
  朝奉公逝世後,至三世,鄭傢也發展到一百多人。一天,鄭傢飼養的一隻母鵝突然失蹤,找了幾天也沒找着。過了三、四個月,這衹母鵝帶着一大群小鵝回傢。三世祖婆是個有心計的女人,便着重看管這衹母鵝。一天,母鵝又想偷溜,三世婆尾隨其後,在一棵大樹下發現許多鵝蛋,她認為這地方風水極好,子孫一定能興旺發達,而且此處離朝奉公所說建祠之地極近。於是,她回傢勸說丈夫,舉傢搬遷到鵝孵蛋的地方,取此地名為“孵兜”(音:bou dou即為浦源的方言發音,後因開發了東洋小平源,又有鯉魚溪,在清代正式更名為甫源,今寫浦源)意為子孫能象鵝孵蛋那樣多,奠定了浦源村的雛形,從此,世代便在這塊周寧最富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下遊的鯉魚也遊了上來,好像很通人情。
  (二)到了八世的時候,滿溪已都是鯉魚了。當時的族長晉十公在村中享有很高的聲望。他率全村男女建起了鄭氏宗祠,了卻先祖鄭尚公的一番心願。他又極有遠見,認為溪中的鯉魚多後,村人會偷捕,哪一天將鯉魚捕完,那豈不枉費了先澤的一片苦心?也是因為鯉魚,纔使鄭傢祖先吃上安全放心的水,而且這溫順的鯉魚不正是村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嗎?為了保護溪中的鯉魚,他可謂用心良苦,他藉助神話故事,將鯉魚“神化”了,訛稱鯉魚是“三仙姑”的化身,並有林公庇佑,偷撈者將會降災得疾。之後,他召集全村人訂立鄉規民約,禁止垂釣捕撈,違者業加懲處。為嚴明民約,他進行“身教”,暗示其孫“偷捕”,並當場抓住。在宗祠裏,當衆將其孫吊打得皮開肉綻,並“罰宴”村人三日。在開宴前,他讓村人立下毒誓:如無溪中鯉魚,則無浦源村人。古人“澗水拖蘭翠,遊鱗遂浪多,羨魚休唱釣魚歌”的詩句,即指此事。此後,村民恪守宗法鄉規,絶不捕食,他鄉之客更不敢覬覦偷捉。
  晉十公動員了村人拓寬了山澗,形成今天真正的鯉魚溪,並讓村人沿溪建房,建房時要在溪邊路下修建“L”形的下水道,以便鯉魚在發大水時躲藏。還在溪側植上緑葛蒲讓鯉魚銜住,前人有“澗壑溝濡資德水,藻蒲依止謝江神”為喻。他還在風水地--鴛鴦樹下,挖個深洞,當鯉魚自然死後,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將魚隆重葬於洞中,並將旁邊的田地取名為“魚陵”,以之紀念。從這點來說,晉十公是名符其實的“護魚使者”。
  (三)或許是晉十公的舉動感動了村人,亦或者晉十公所編的神話信服了村人,也或許是村人對鯉魚的偏愛,要不為什麽年畫上年年有魚(餘)的魚都衹畫鯉魚呢?總之,從此以後,鯉魚溪的鯉魚幸運起來,它們再也不用擔心成為“席上珍”了。它們在這長裏許、寬丈餘、水深約半米的一方小天地間自由嬉戲、遨遊。流動的溪水又提供了充足的氧氣和豐盛的食物。不時,溪兩旁的村人還會給它們“加餐”,將剩菜、剩飯倒入溪中,因為村民的呵護,它們便將自己溫順的天性在村民面前表現得淋漓盡至。
  當村姑在溪邊洗滌食物時,鯉魚便成群結隊而來,竟相拖曳洗物。它們知道,善良的村人是不會傷害自己的,最好是讓村姑洗滌動物小腸吧,你托我拉,即使拉不過村姑,被她抱在手中,一個忸妮作態,又會回到水中,當村姑一不留神,可放心大膽地拖着“戰利品”凱旋而歸。最好是有塊光餅吧,圍着它婆娑起舞,彩鱗惺閃,唼喋之聲可聞,不信不會讓你綻開燦爛的笑容。就這樣,人與魚和諧的相處,輕奏着一麯農村自然風光麯,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勞作了一天的村民,傍晚時搬條凳子,望着溫順可愛的鯉魚,一天的勞累飛到了九霄雲外,小孩子們“你一口,我一口”的用自己的飯喂着鯉魚,村姑甚至能清楚記得自傢門前鯉魚的模樣。下暴雨的時候,有些鯉魚被衝到下遊的田間,村民們便會出動,將它們送回自己的傢園,鯉魚本身,也捨不得自己溫馨的傢,也要千方百計,逆流而上,“躍竜門”回傢。淳樸的愛魚之風,又誕生了許多有關鯉魚的神話傳說,那是善良村人的美好祝願,那端莊“鯉魚仙姑”的笑容該是救鄭錫繁公後的會心一笑吧;那枝纏根繞並結連理的“鴛鴦樹”應是村小夥子與紅鯉魚姑娘忠貞不渝愛情的見證吧。總之,同溪水一樣,說也說不完,正如有人所說的,美麗的風景總伴着美麗的傳說。
  (四)或許是人魚同樂的獨特人文景觀,明、清兩代地方政府均有明文保護溪中鯉魚(明、清時浦源屬寧德縣青田鄉東洋裏)。村民也將鯉魚視為知己,絶不許有絲毫的破壞。
  民國時,有國民黨遊兵散勇到鯉魚溪騷擾鯉魚,村人與他們展開了不折不撓的護魚鬥爭。其中有:鄭立城兄弟怒打“雷神”;鄭孝廉文明杖護魚;鄭布恩勇鬥國民黨海軍等等,這其中,幾乎所有的村青壯年都參與了這些戰爭。
  1949年春,對鯉魚溪的鯉魚來說是一場大劫難。從淮海戰役敗退下來的國民黨某部經過浦源村。他們用槍打、手榴彈炸、籮筐擡,全溪衹剩下極少數的鯉魚躲在“L”形下水道或被村人藏到村外深井纔逃過這場災難。村民回村後,不為自傢的雞鴨被殺、糧食被搶而泣,卻深深為鯉魚而哭,他們小心地收集魚頭、魚刺,詛咒着國民黨部隊,後將魚頭等葬於魚塚,那幾年,村民望着幾近空蕩蕩的鯉魚溪,心裏總覺得缺點什麽似的。
  好在“留得子孫在,便有鯉魚綿綿來”。解放後,鯉魚又迅速地繁衍起來,滿溪又都是鯉魚了。村民們再次露出笑容。
  六十年代大饑荒,村人寧食野菜、糠餅,也不食溪中鯉魚。
  文革中時,帶有神話色彩的鯉魚成為“破四舊”的首當其衝,村人一方面與紅衛兵論理,說“鯉魚”是“衛生魚”,而不是神魚;另一方面,利用貧農的特殊身份“圍阻”紅衛兵,終保護了鯉魚。村人不僅保護了溪中的鯉魚,遇外鄉人賣自養的鯉魚,會出錢買下到“放生池”放生。甚至,到外鄉也不食鯉魚。
  (五)當改革的春風拂過,鯉魚溪蕩起幾許不平靜的漣漪,淳樸的山民帶着自己的夢想,闖廣東,走上海,如鯉魚“躍竜門”般的夢想成真。如今,光在上海的浦源籍企業傢達20多人,其中資産達百萬以上約10人。“飲水思源”,成功後的他們不忘家乡的建設,在政府的支持下,出資新建了“鯉魚溪公園”,修葺了鄭氏宗祠等基礎設施。
  現在,錦鯉“逐隊徜徉依嫩藻,成群蕩漾戲微波”,“鯉魚仙姑”,儀態端莊,楚動人。還有造型獨得的觀魚亭臺和水榭小橋,讓人移步見奇,涉目成賞,古跡新資相映成趣,人遊畫中,人魚同樂,構成一幅異彩紛呈, 竟秀爭輝的天然畫捲,成為令人神往的觀魚勝景。時代賦予古老的鯉魚溪以特有的魅力,而古老的鯉魚溪也煥發出絢麗的風彩,正如98年10月6日孫鼎鴻縣長在放生小鯉魚所說:“這是希望之魚”。是啊,魚是希望之魚,人也是希望之人,有了這樣簇新的祝願,鯉魚溪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包含詞
鎮前鯉魚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