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 鰹鳥
目錄
鳥名
  鳥名。體長近七十釐米,大部分呈深棕褐色,喙強而平直﹐常成群在海面低飛捕食魚類。
jiān niǎo jiān niǎo
  構成鰹鳥科(Sulidae)若幹大的、蹼足、食魚的海鳥之一,飛行距離遠,長時期逗留在海上,大群繁殖,主要生活在海島上
簡介
  鰹鳥遍布於世界各個海域。它是少數日益增多的鳥類之一,從20世紀以來,很可能已經增加一倍以上。顯而易見的原因,在於人類減少捕殺這種海鳥;直到十九世紀末,鰹鳥曾經是人類的重要食物來源之一。
  由於鰹鳥居住的地方非常擁擠,要在這麽紛亂的鰹鳥群棲區維持秩序,避免成雙成對的鰹鳥發生糾紛,防止失散,於是導致極其復雜的炫耀行為。典型的求偶方式是:雄鳥與雌鳥面對面雙翼展開,然後不停地搖頭,用喙互相對擦,而且和許多其它種類的鳥一樣,喜歡遵循儀式,彼此用喙理毛。最後,在“雙宿雙飛”之前,兩衹鳥一起昂首,喙指嚮天空,發出打鼾的聲音。
  藍足鰹鳥的分佈區由熱帶美洲伸延到加拉巴哥群島。從外表看來,褐色羽毛使它酷似其它種類未成長的鰹鳥,不過由它兩衹鮮明的藍足很容易加以辨認。藍足鰹鳥雖然與其它鰹鳥一樣都在地上棲居,但也有一部分在樹上營巢。寒冷地帶的雌鳥必須為幼鳥保暖;同樣地,熱帶地區的雌鳥就得為幼鳥遮蔭,避免日曬。
鰹鳥科
  中文正名:鰹鳥
  拉丁學名:sulidae
  分類地位: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鳥綱 aves → 今鳥亞綱 neornithes → 突胸總目 carinatae → 鵜形目 pelecaniformes → 鰹鳥科 sulidae
  下屬分類:| 鰹鳥屬 sula
  地理分佈:共9種,我國3種,我國所有種均為國傢重點保護二級
鰹鳥屬
  中文正名:鰹鳥
  拉丁學名:sula
  分類地位: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鳥綱 aves → 今鳥亞綱 neornithes → 突胸總目 carinatae → 鵜形目 pelecaniformes → 鰹鳥科 sulidae → 鰹鳥屬 sula
  下屬分類:| 紅腳鰹鳥 sula sula | 褐鰹鳥 sula leucogaster | 藍腳鰹鳥 sula nebouxii
紅腳鰹鳥
  中文正名:紅腳鰹鳥
  拉丁學名:sula sula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 鸛形目
  中文科名: 鰹鳥
  中文屬名: 鰹鳥
  拉丁文目名: ciconiiformes
  拉丁文科名: sulidae
  拉丁文屬名: sula
  拉丁文種名: sula
  英文俗名: red-footed booby
  分類地位: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鳥綱 aves → 今鳥亞綱 neornithes → 突胸總目 carinatae → 鵜形目 pelecaniformes → 鰹鳥科 sulidae → 鰹鳥屬 sula → 紅腳鰹鳥 sula sula
  英 文 名:red-footed booby
  地理分佈:我國見於西沙群島。分3個亞種,我國僅西沙亞種。居留性鳥類,不作長距離遷徙。
  保護等級:國傢重點保護Ⅱ級
  形態特徵:
  體大(48釐米)的黑白色或煙褐色鰹鳥。以紅腳白尾為其特徵,具淺、深及中間3種色型。淺色型:體羽多白色,初級飛羽及次級飛羽黑色。深色型:頭、背及胸煙褐色,尾白。所有色型均具紅腳及粉紅色的嘴基。亞成鳥全身煙褐色。 虹膜-褐色;嘴-偏灰,嘴基粉紅,嘴基裸露皮膚藍色,嘴下裸露皮膚黑色;腳-亮紅色(為識別特徵),但所有色型的幼鳥腳均為黃灰色。
  叫聲:於海上無聲,僅在巢時發出叫聲。
  分佈範圍:熱帶洋面。
  分佈狀況:繁殖於西沙群島,於中國南海為地區性常見種。鼕季有時至東南沿海,在香港及臺灣東南部的海上有記錄。
  生活習性:
  營海洋群集生活。翅尖長,善飛行。繁殖期從3月至初秋。營巢於石灘或島嶼上的矮灌木和喬木上,偶亦在地面築巢。每窩産卵1~2枚,橢圓形,表面粗糙,色青白。育雛期間,親鳥反芻胃內食物哺喂雛鳥。
  瀕危信息:
  cites瀕危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iucn瀕危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iucn瀕危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傢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瀕危因素:
  作為食物被捕獵:亂捕濫獵和毀巢取卵致使紅腳鰹鳥在西沙群島幾乎絶跡。
褐鰹鳥
  中文正名:褐鰹鳥
  拉丁學名:sula leucogaster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boddaert, 1783)
  中文俗名: 白腹鰹鳥
  分類地位: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鳥綱 aves → 今鳥亞綱 neornithes → 突胸總目 carinatae → 鵜形目 pelecaniformes → 鰹鳥科 sulidae → 鰹鳥屬 sula → 褐鰹鳥 sula leucogaster
  下屬分類:無
  地理分佈:我國見於海南、臺灣、福建、廣東。易危種。分佈熱帶、亞熱帶、溫帶海洋、島嶼。分5個亞種。我國僅西沙亞種。潛水覓食。
  保護等級:國傢重點保護Ⅱ級
  形態特徵:
  褐鰹鳥是大型的海鳥,身體粗壯而細長,呈流綫型,體長為64一74釐米,但身體各部位的顔色與紅腳鰹鳥完全不同。它的嘴為黃色,十分粗壯,長直而尖,近似圓錐形。嘴的基部的內側和眼睛周圍都有裸露的皮膚,雌鳥為黃色,雄鳥為淡藍色。頭部、頸部、胸部和整個上體為黑褐色。胸部以下包括翼下的覆羽和尾下的覆羽為白色。翅膀窄、尖而長,上面為黑褐色,下面為白色。黑色的尾羽呈楔形,較為尖長。腳粗短,呈淡黃色。
  虹膜-灰色;嘴-成鳥黃色,幼鳥灰色;腳-黃緑色。 叫聲:海上無聲。在巢時發出嗷叫聲、呱呱叫聲及嘶嘶叫聲。
  分佈範圍:熱帶及亞熱帶海洋。
  主要分佈省份:浙江 山東 海南 臺灣 香港
  分佈在以下保護區:東寨港紅樹林 尖峰嶺
  分佈在以下山脈湖泊:五指山 吊羅山
  分佈狀況:繁殖於西沙群島及臺灣蘭嶼島。於中國南海為地區性常見鳥,自上海至海南島的沿海偶有記錄。 習性:同其他鰹鳥,但較近海岸,尤其在鼕季。
  瀕危信息:
  cites瀕危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iucn瀕危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iucn瀕危等級: 未列入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傢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瀕危因素:
  ● 作為食物被捕獵:當地人捕捉成鳥和盜取鳥卵,是褐鰹鳥的緻危因素。
  褐鰹鳥過去在我國東南沿海及西沙群島、海南島等地是較為容易見到的,但由於人類的獵殺、拾卵等原因,致使數量減少,現在已經難以見到。
  生活習性:
  褐鰹鳥分佈於熱帶、亞熱帶和部分溫帶地區的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及其島嶼上,全世界共有5個亞種,我國僅有1個亞種,即西沙亞種,主要分佈於西沙群島,偶爾還見於臺灣淡水、蘭嶼和基隆通往澎佳嶼的航道上,以及海南、上海、山東青島等地。
  褐鰹鳥主要棲息於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海洋中的島嶼和海岸,有時亦出現於海灣、港口及河口地帶。常成群生活,飛翔能力很強,常常在鼓翼飛行一段距離之後又繼續滑翔,兩種方式交錯進行。也善於遊泳和潛水,休息時或是漂浮在水面上隨波逐流,或是站立在岸邊岩石上。性情較為大膽,叫聲響亮而粗獷。主要以各種魚類為食。也吃烏賊和甲殼動物等。覓食方式主要是通過潛水,常常一邊遊泳一邊不時地潛入水中追捕魚群,有時也通過在海面上空飛翔、發現獵物後則雙翅往後一收,突然俯衝紮入水中,再潛水追捕獵物,有時在海上追蹤獵物達數百公裏之遠。
  褐鰹鳥主要為留鳥,營巢於熱帶和亞熱帶海洋中的島嶼以及海岸的岩石上,巢多築於懸崖邊的地面上,有時也營巢於小塊灌叢間或珊瑚島上。常成群在一起構成鬆散的巢群,通常2-3個巢在一起,相距很近。巢由樹枝和幹草構成。求偶時雄鳥和雌鳥各銜一根樹枝放在腳上,彼此面對面地站着,然後用頸部互相纏繞。每窩産卵2枚,偶爾為3枚。顔色為淡緑色或淡藍色。卵的大小為61×40毫米。
藍腳鰹鳥
  中文正名:藍腳鰹鳥
  拉丁學名:sula nebouxii
  英文俗名: masked booby
  分類地位: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鳥綱 aves → 今鳥亞綱 neornithes → 突胸總目 carinatae → 鵜形目 pelecaniformes → 鰹鳥科 sulidae → 鰹鳥屬 sula → 藍腳鰹鳥 sula nebouxii
  形態特徵:
  藍臉鰹鳥也是大型海鳥,體形比紅腳鰹鳥和褐鰹鳥還要大,體長為80釐米。嘴長粗而尖,呈圓錐狀,翅膀較為狹長,腳粗而短。它的身體上的羽毛也均為白色,飛羽為黑色,尾羽有14枚,呈楔形,也是黑色,與紅腳鰹鳥的白色尾羽不同,而且嘴、臉、眼睛和腳等的顔色也都與紅腳鰹鳥不同。雄鳥的嘴為亮黃色,雌鳥的嘴為暗黃緑色。腳為灰色,眼睛為金黃色,在黑色的臉上顯得極為醒目。
  成鳥特徵為前額及翼上覆羽白色,背白,頭白而具黑色斑紋。幼鳥似褐鰹鳥但具白色領環,上體褐色較淺,翼下具橫斑。
  虹膜-黃色;嘴-黃色;腳-黃至灰色。
  叫聲:於海上無聲。
  分佈範圍:繁殖於熱帶的大洋島嶼;分佈遍及大多數熱帶海域。
  分佈狀況:亞種personata在臺灣東北部的釣魚島有繁殖,分佈範圍進入中國海域。
  藍臉鰹鳥分佈於世界各地的熱帶海洋地帶,共分化為6個亞種,我國僅有太平洋亞種,數量非常稀少,至今僅見於臺灣的釣魚島和赤尾嶼。
  生活習性:
  藍臉鰹鳥為留鳥,主要棲息於熱帶海洋、海岬和島嶼上,除了繁殖期以外,大多數時間都在海上活動。善於飛行和遊泳,常呈小群飛行於海面的上空或者在海面上遊泳,有時為了追覓食物飛到離海岸很遠的地方。主要以各種魚類,特別是飛魚為食,也吃烏賊和甲殼類。
  藍臉鰹鳥營巢於大而平坦的海岬和與海島上,成群在一起營巢。領域性較強,通常每個小的群體所占據的巢域面積在50平方米以上。每窩産卵2枚,通常在産完第一枚卵後,相隔6天左右纔産第二枚卵,因此當第二枚卵孵出時,第一枚卵孵出的雛鳥已經長得相當大了,如果它發育正常,就幾乎霸占了大部分食物,使第二枚卵孵化出的雛鳥無法成活,所以衹有當第一枚卵孵化失敗,或者第一枚卵孵化出的雛鳥未能成活時,第二枚卵孵化出的雛鳥纔有機會得到正常的生長發育。孵化期通常為43天左右。雛鳥為晚成性,雖然生長很快,到1.5-2個月時體重已經接近成鳥,但還不能飛行,一直要到大約4個月以後翅膀才能長成,離巢飛翔。
鰹鳥屬
  中文正名:鰹鳥
  拉丁學名:Sula
  分類地位: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鳥綱 Aves → 今鳥亞綱 Neornithes → 突胸總目 Carinatae → 鵜形目 Pelecaniformes → 鰹鳥科 Sulidae → 鰹鳥屬 Sula
  下屬分類:| 紅腳鰹鳥 Sula sula | 褐鰹鳥 Sula leucogaster | 藍腳鰹鳥 Sula nebouxii 
  鰹鳥科(Sulidae)是鵜形目的1個科。鰹鳥是群居性海鳥,有2屬9種。
  大鰹鳥屬是溫帶海鳥,包括北大西洋的憨鰹鳥,南非的開普鰹鳥和澳新地區的澳洲鰹鳥
  鰹鳥屬是熱帶海鳥,世界各大熱帶海洋均有分佈,共有6種,其中聖誕島的粉嘴鰹鳥有時被單劃為一屬。我國的鰹鳥均屬於鰹鳥屬,包括紅腳鰹鳥、褐鰹鳥和黑臉鰹鳥(藍臉鰹鳥),其中紅腳鰹鳥是西沙群島最主要的海鳥。
  鰹鳥生活在熱帶和溫帶海洋島嶼及沿岸地區。中國西沙群島的東島一帶是紅腳鰹鳥的故鄉。它們和鴨子大小差不多,在空中飛翔時能一下子收縮翅膀,筆直地衝到水裏捕魚。
  此鳥兩翼較長,體長約0.7米,體重一公斤左右,兩足趾間有蹼,善遊泳,善於捕捉小魚和昆蟲,僅在夜間及孵卵期間停留在海島上。
  鰹鳥在陸地上和樹枝上很笨拙,倘若掉在地面上,就要費勁地扇動雙翅才能慢慢起飛,甚至要爬到高坡上往下滑一段再起飛。
  漁民們稱鰹鳥為"導航鳥",因為在茫茫的大海中迷失方向時,可跟隨飛翔的鰹鳥安全地返回海島。
  紅腳鰹鳥一般産蛋一枚,即使産下兩枚,除非第一枚蛋孵出的雛鳥夭折,否則很少孵出第二枚蛋。
  藍腳鰹鳥生活在南美和北美等部分沿海地區,它們通常養育二、三衹幼鳥。
  斑駁鰹鳥和藍腳鰹鳥一樣,喜歡結成大群出動,數以千計地從空中嚮水面俯衝,景象十分壯觀。
  春末夏初,是鰹鳥哺育雛鳥的時候,這時雄鰹鳥在海上成群地飛翔,捉到魚捨不得吃,而是馬上飛回自己的窩,把食物放進小鳥的嘴裏,並為小鳥啄去嘴邊的魚鱗。雌鰹鳥則站在一旁,用嘴為雄鰹鳥梳理羽毛。它們早出晚歸,非常勤勞
英文解釋
  1. n.:  gannet
相關詞
動物鳥類海鳥
包含詞
鰹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