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詩人: 蘇軾 Su Shi
曉日照江水,遊魚似玉瓶。 誰言解縮項,貪餌每遭烹。 杜老當年意,臨流憶孟生。 吾今又悲子,輟箸涕縱橫 訪散老不遇。 |
鯿魚的古稱 The ancient name of bream |
鯿魚的古稱。《詩·周南·汝墳》:“魴魚赬尾,王室如燬。” 唐 杜甫 《觀打魚歌》:“魴魚肥美知第一,既飽歡娛亦蕭瑟。” 宋 吳自牧 《夢粱錄·分茶酒店》:“春魚魴魚,石首油煠。”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鱗四·魴魚》:“魴魚處處有之, 漢 沔 尤多。小頭縮項,穹脊闊腹,扁身細鱗,其色青白,腹內有肪,味最腴美。” |
|
魴又叫靶子鯛,身體中央有射箭的靶子般的大黑點,由此而得名。像葉子狀的體形,推想和鰈或比目魚是由共同祖先進化來的。生活在100~200米深,而底面是沙或泥的海中,會悄悄地、巧妙地接近獵物。 |
|
魴魚
(《食療本草》)
【異名】鯿魚(《日用本草》),平胸鯿(《脊椎動物分類學》),法羅魚(《黑竜江流域魚類》)。
【來源】為鯉科動物三角魴的肉。
【動物形態】三角魴
體高,側扁,全體呈菱形,體長約50釐米,為體高的2.2~2.8倍。頭很細小。口小,端位,口裂傾斜,上下頜等長,上蓋有堅硬的角質,但亦易脫落。眼側位,至吻端的距離較至鰓蓋後緣的距離為近。下咽齒3行。鰓耙17~22,多數為18~21。側綫鱗50~60。背鰭條3,7,起點至吻端的距離較至尾鰭基部的距離為小,具有強大而光滑的硬刺;背鰭高度顯著大於頭長。胸鰭剛達到腹鰭的基部。腹鰭僅伸至肛門,腹鰭基部至肛門間有顯著的腹棱。臀鰭條3,24~32,多數為26~28;無硬刺,起點在背鰭基部末端的垂直綫下方。尾鰭分叉深,下葉較上葉為長。體呈青灰色,頭的背面及體的背部較深,側面灰色帶有淺緑色澤,腹部白色,各鰭均呈灰黑色。
生活於江河、湖泊中。平時棲於水的中下層。主要食物為苦草、輪葉黑藻,軟體動物及湖底植物的碎屑、絲狀緑藻、淡水海綿等。産卵期5~6月,此時雌雄兩性的身上均有珠星出現。分佈黑竜江、長江、珠江、錢塘江、閩江等河流中及洞庭湖、鄱陽湖、粱子湖等湖泊中。
【性味】①《日用本草》:"味甘,平。"
②《綱目》:"甘,溫,無毒.。
【歸經】《本草撮要》,:"入足陽明經。"
【功用主治】《食療本草》:"調胃氣,利五藏,和芥子醬食之,助肺氣,去胃傢風。消𠔌不化者,作鱠食,助脾氣,令人能食。"
【宜忌】《食療本草》:"患疳痢者不得食。" |
|
【藥名】魴魚
【別名】鯿魚、平胸鯿、法羅魚、烏鯿、花邊、三角鯿
【拼音】fang yu
【英文名】Richardson, Black bream
【科屬分類】鯉科
【拉丁文名】Carnis Megalobramae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galobrama terminalis (Richardson) |
|
【歸經】脾;胃經
【功效】健脾益胃;消食和
【主治】和消化不良;胸腹脹滿
【功效分類】補益藥
【性味】味甘;性平
【藥材基源】為鯉科動物三角魴的肉。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100-200g。 |
|
【生態環境】屬中下層魚類。棲息於底質為淤泥或石礫的敞水區,雜食性,而以植物為主。幼魚主要食浮遊動物,其次是淡水甲殼類、昆蟲和軟體動物的幼體,以及少量水生植物。成魚主要食物是工苔草、輪葉黑藻、軟體動物,其次是湖底植物的碎屑、淡水海綿、絲狀緑藻、馬來眼子菜、菹草和聚草。個別的也攝食水生昆蟲、蠃蜆類、蝦和小魚。3鼕齡性成熟,5-6月份産卵。鼕季不大活動,一般群集在深水的石隙中越鼕。
【采收和儲藏】四季均可捕撈,捕得後,去鱗片及內臟,洗淨,鮮用。
【資源分佈】除西北等高原地區處,我國各大河流、湖泊中均有分佈。 |
|
三角魴,體高而側扁,頭後背部隆起,體呈菱形,腹棱自腹鰭基部至門,頭短小,口小端位,口裂斜至鼻孔下方。上下頜等長,其上蓋有堅硬的角質,易脫落。眼側位,至吻端的距離較至鰓蓋後經級的距離為近。下咽齒3行。鰓耙16-22。側一鰓54-60。背鰭3,7,起點位於腹鰭基部稍後方,具有強大而光滑的硬刺。背鰭高度顯著大於頭長。胸鰭可達腹鰭的基部,腹鰭僅伸至肛門。臀鰭3,24-32,基部長,無硬大同小異,起點在背鰭基部末端正下方,尾鰭深分叉,下葉較上葉稍長。鰾3室,前室最大。腹膜灰色或灰黑色。體呈青灰色,頭背面及體背部較深,側面為類色,常有淺緑色澤。腹面銀灰各鰭呈現灰色。 |
|
《中華本草》 |
|
鯉科動物三角魴的肉。魴魚又稱鯿魚、平胸鯿,法羅魚。分佈於我國黑竜江、長江、珠江、錢塘江、閩江等河流及洞庭湖、鄱陽湖、梁子湖等湖泊中。獲得後,去鰓、鱗、內臟,洗淨鮮用。
性味甘微溫。李時珍說:“魴魚……腹內有肪,味最腴美。”《食療本草》說:“作羹食,宜人。功與鯽同。” |
|
- n.: gurnard, gur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