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子敬,孫權的重要謀士和將領 |
|
魯肅(172-217) : 三國吳大將。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人。初從周瑜到江南,受孫權敬重。公元208年,曹操率軍南下,他與周瑜堅决主戰,並建議聯劉拒曹。孫權采其建議,任為贊軍校尉,助周瑜大敗曹軍於赤壁。周瑜死後,任奮武校尉,代領其軍,繼為橫江將軍,與劉備修好。 |
|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人,三國時期東吳著名戰略傢、政治傢、外交傢。早年袁術聞其名,請為東城長,魯肅看袁術定不能成就霸業,便經周瑜的推薦,成為孫權的參謀,很早就為孫權謀劃了成就帝業的戰略計劃,深受孫權器重。赤壁戰前,魯肅在聯合劉備、勸說孫權抗曹等方面都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並在之後協助周瑜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赤壁戰後,魯肅從大局考慮,又勸說孫權將荊州藉給劉備,繼續鞏固孫劉聯盟。周瑜去世後,魯肅接任他的位置,負責處理荊州事務。
三國志·魯肅傳
魯肅字子敬,臨淮東城人也。生而失父,與祖母居。傢富於財,性好施與,爾時天下已亂,肅不治傢事,大散財貨,摽賣田地,以賑窮弊結士為務,甚得鄉邑歡心。周瑜為居巢長,將數百人故過候肅,並求資糧。肅傢有兩囷米,各三千斛。肅乃指一囷與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親結,定僑、札之分。袁術聞其名,就署東城長。肅見術無綱紀,不足與立事,乃攜老弱將輕俠少年百餘人,南到居巢就瑜。瑜之東渡,因與同行,留傢麯阿。會祖母亡,還葬東城。
劉子揚與肅友善,遺肅書,曰:“方今天下豪傑並起,吾子姿纔,尤宜今日。急還迎老母,無事滯於東城。近鄭寶者,今在巢湖,擁衆萬餘,處地肥饒,廬江間人多依就之,況吾徒乎?觀其形勢,又可博集,時不可失,足下速之。”肅答然其計。葬畢還麯阿,欲北行。會瑜已徙肅母到吳,肅具以狀語瑜。時孫策已薨,權尚住吳,瑜謂肅曰:“昔馬援答光武雲‘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今主人親賢貴士,納奇錄異,且吾聞先哲秘論,承運代劉氏者,必興於東南,推步事勢,當其歷數,終構帝基,以協符,是烈士攀竜附鳳馳騖之秋。吾方達此,足下不須以子揚之言介意也。”肅從其言。瑜因薦肅纔宜佐時,當廣求其比,以成功業,不可令去也。
權即見肅,與語甚悅之。衆賓罷退,肅亦辭出,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因密議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權曰:“今盡力—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這便是魯肅著名的“三分天下大計”,比諸葛亮的“隆中對”更早問世。)張昭非肅謙下不足,頗訾毀之,雲肅年少粗疏,未可用。極不以介意,益貴重之,賜肅母衣服幃帳,居處雜物,富擬其舊。
劉表死,肅進說曰:“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裏,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輯睦,軍中諸將,各有彼此。加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衆,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如其剋諧,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權即遣肅行。到夏口,聞曹公已嚮荊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備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肅徑迎之,到當陽長阪,與備會,宣騰權旨,及陳江東強固,勸備與權並力。備甚歡悅。時諸葛亮與備相隨。肅謂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備遂到夏口,遣亮使權,肅亦反命。
會權得曹公欲東之問,與諸將議,皆勸權迎之,而肅獨不言。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權知其意,執肅手曰:“卿欲何言?”肅對曰:“嚮察衆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纍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願早定大計,莫用衆人之議也。”權嘆息曰:“此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時周瑜受使至鄱陽,肅勸追召瑜還。遂任瑜以行事,以肅為贊軍校尉,助畫方略。曹公破走,肅即先還,權大請諸將迎肅。肅將入閣拜,權起禮之,因謂曰:“子敬,孤持鞍下馬相迎,足以顯卿未?”肅趨近曰:“未也。”衆人聞之,無不愕然。就坐,徐舉鞭言曰:“願至尊威德加乎四海。總括九州,剋成帝業,更以安車軟輪徵肅,始當顯耳。”權撫掌歡笑。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藉之,共拒曹公。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周瑜病睏,上疏曰:“當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憂,願至尊先慮未然,然後康樂。今既與曹操為敵,劉備近在公安,邊境密邇,百姓未附,宜得良將以鎮撫之。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隕踣之日,所懷盡矣。”即拜肅奮武校尉,代瑜領兵。瑜士衆四千餘人。奉邑四縣,皆屬焉。令程普領南郡太守。肅初住江陵,後下屯陸口,威恩大行,衆增萬餘人,拜漢昌太守、偏將軍。十九年,從權破皖城,轉橫江將軍。
先是,益州牧劉璋綱維頽弛。周瑜、甘寧並勸權取蜀,權以咨備,備內欲自規。仍偽報曰:“備與璋托為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今璋得罪左右,備獨竦懼,非所敢聞,願加寬貸。若不獲請,備當放發歸於山林。”後備西圖璋,留關羽守。權曰:“猾虜乃敢挾詐!”及羽與肅鄰界,數生狐疑,疆場紛錯,肅常以歡好撫之。備既定益州,權求長沙、零、桂,備不承旨,權遣呂蒙率衆近取。備聞,自還公安,遣羽爭三郡。肅住益陽,與羽相拒。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肅因責數羽曰:“國傢區區本以土地藉卿傢者,卿傢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語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肅厲聲呵之,辭色甚切。羽操刀起謂曰:“此自國傢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備遂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肅年四十六,建安二十二年卒。權為舉哀,又臨其葬。諸葛亮亦為發哀。權稱尊號,臨壇,願謂公卿曰:”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肅遣腹子淑既壯,濡須督張承謂終當到至。永安中,為昭武將軍、都亭侯、武昌督。建衡中,假節,遷夏口督。所在嚴整,有方幹。鳳皇三年卒。子睦襲爵,領兵馬。 |
|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橫徵暴斂,豪族大地主瘋狂兼併土地,農民大量逃亡,成為流民。在這民不聊生的情況下,中平元年魯肅(184年)爆發了黃巾起義,東漢王朝受到毀滅性的打擊。東漢王朝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封建割據勢力不斷擴大,群雄四起,天下大亂。此時的魯肅不僅不治傢事,相反大量施捨錢財,賣出土地,以周濟窮睏,結交賢者。為此,深受鄉民擁戴。
時周瑜任居巢長,聞魯肅之名,帶數百人來拜訪,請他資助一些糧食。當時,魯肅傢裏有兩個圓形大糧倉,每倉裝有三千斛米,周瑜剛說出藉糧之意,魯肅毫不猶豫,立即手指其中一倉,贈給了他。經此一事,周瑜確信魯肅是與衆不同的人物,主動與他相交,兩人建立了如同春秋時公孫僑和季札那樣牢不可破的朋友關係。
當群雄相互爭奪的混戰將要擴展到魯肅家乡時,為了避害,魯肅舉傢遷居東城。當時的東城,為袁術的轄地。袁術聞其名,請他出任東城長。但魯肅發現袁術部下法度廢弛,不足與成大事,率百餘人南遷到居巢投奔周瑜。南遷時,他讓老弱之人在前,自率敏捷強悍的青年在後。袁術得知魯肅遷居,急速趕來阻攔。魯肅排開精壯人等,張弓搭箭,對追兵說:“你們都是男子漢,應該明白大勢。方今天下紛紛離亂,有功,得不到賞賜,無功,也受不到責罰,為何要逼迫我呢?”說着,命人將盾牌立在地上,遠遠開弓射去,箭把盾牌都射穿了。追兵一方面覺得魯肅的話有道理,一方面估計憑自己的力量也奈何不得他,衹好退回。魯肅順利到達居巢。
不久,周瑜東渡長江,投奔孫策,魯肅與他同行,把傢留在了麯阿。見到孫策後,孫策很賞識魯肅。後來,魯肅的祖母去世,他回東城去辦理喪事。
劉子揚是魯肅的好友,寫信給他,信中說:“方今天下豪傑並起,吾子姿纔,尤宜今日。急還迎老母,無事滯於東城。近鄭寶者,今在巢湖,擁衆萬餘,處地肥饒,廬江間人多依就之,況吾徒乎?觀其形勢,又可博集,時不可失,足下速之”(《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魯肅同意了劉子揚的意見,安葬完祖母,返回麯阿,當即整頓行裝,欲投奔鄭寶。正巧周瑜已經把魯肅的母親接到了吳郡,魯肅去見他,把劉子揚的建議和自己的打算都對他說了。時孫策已經去世,孫權仍住在吳郡。周瑜勸魯肅留下來,他說:“昔馬援答光武雲‘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今主人親賢貴士,納奇錄異,且吾聞先哲秘論,承運代劉氏者,必興於東南,推步事勢,當其歷數,終構帝基,以協天符,是烈士攀竜附鳳馳騖之秋。吾方達此,足下不須以子揚之言介意也”(《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魯肅從其言。周瑜馬上嚮孫權推薦魯肅,說他有才幹,可為輔佐之臣。並且建議孫權應該多方搜羅魯肅這樣的人才,以成就大業,不能讓他們流散外地。
孫權立即約見魯肅,與其交談,非常高興。等在場賓客起身退出時,魯肅也告辭而出。但不一會兒,魯肅又被孫權悄悄領了回來,合榻對飲。孫權對魯肅說:“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魯肅答:“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孫權又說:“今盡力—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張昭認為魯肅不夠謙虛,多次非議、詆毀他,說他年少粗疏,不可重用。孫權卻對魯肅另眼相看,非常器重。他厚賜魯肅,使魯傢的富有程度達到了舊時的水平。
魯肅盡力輔佐孫權,每遇大事,他都參贊謀劃,且思深慮遠,有過人之明。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命甘寧西攻江夏,斬太守黃祖,然後準備奪取荊州。
曹操本無暇南顧,如今見孫權攻取江夏,唯恐其攻取荊州,養成羽翼。於是在七月份開始南徵,集結大軍於南陽。
同年八月,劉表病死。魯肅嚮孫權進言:“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裏,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輯睦,軍中諸將,各有彼此。加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衆,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如其剋諧,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三國志·吳書·魯肅傳》)。說完,魯肅提出代表孫權去荊州吊喪,瞭解情況。孫權批準了他的請求。
魯肅剛到夏口,聞曹操已嚮荊州進兵。魯肅日夜兼程,等他到了南郡,劉表的兒子劉琮已經獻出荊州降曹,劉備準備南撤渡江。魯肅當機立斷,去找劉備。在當陽長阪(今湖北當陽境內),魯肅與劉備相遇。魯肅說明了孫權派自己來的使命,然後和劉備共論天下形勢,並問劉備準備到哪裏去。劉備說想去投奔蒼梧太守吳巨。魯肅說吳巨是個沒有作為的庸人,勸劉備不要去依靠他。接着,詳細述說孫權的情況和江東的實力,勸劉備與孫權聯合,共拒曹操。劉備聽了魯肅的分析,决定並力抗曹。劉備率部進駐夏口(今湖北漢口),派諸葛亮隨魯肅去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會見孫權。
孫權得知曹操準備渡江東侵,召集衆位將領商議,將領們都勸孫權降曹。唯魯肅不發一言。
孫權起身入厠,魯肅跟到屋檐之下。孫權知他要單獨表述意見,就拉着他的手說:“卿欲何言?”魯肅回答說:“魯肅說:“嚮察衆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纍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願早定大計,莫用衆人之議也。”孫權聽完,嘆息道:“此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時周瑜正在外地,魯肅勸孫權將他召回。周瑜歸來,更堅定了孫權的抗曹决心。孫權授權周瑜,讓他主持戰事,任命魯肅為贊軍校尉,幫助周瑜運謀劃策。終於在赤壁大敗曹兵。
大戰結束,魯肅先行歸來。孫權聚集衆將,大張旗鼓地迎接他。魯肅進殿拜見孫權,孫權起身嚮他示敬,並對他說:“子敬,孤持鞍下馬相迎,足以顯卿未?”魯肅趨前幾步,搖頭說:“未也。”衆人聞之,無不愕然。魯肅就座後,纔徐徐舉鞭說:“願至尊威德加乎四海。總括九州,剋成帝業,更以安車軟輪徵肅,始當顯耳”(《三國志·吳書·魯肅傳》)。孫權聽後,開懷大笑。此後愈加倚重魯肅,把他稱作自己的鄧禹。
赤壁戰後,劉備派人謁見孫權,請求藉荊州。呂範等將領勸孫權扣留劉備,周瑜在外地,也上疏陳說此意。唯魯肅從全局考慮,勸孫權把荊州藉給劉備,以孫劉聯合,共同抗曹。魯肅說:“您(孫權)固然神武蓋世,但曹操的勢力太大了。我們剛剛占有荊州,恩德信義尚未廣行於民衆。如果把荊州藉給劉備,讓他去安撫百姓,實是上策。因為這樣一來,曹操多了一個敵人,我們多了一個朋友。”孫權同意了魯肅的主張。曹操聞孫權藉荊州給劉備的消息時,正在寫信,震驚之下,落筆於地。
周瑜病危,寫信給孫權,推薦魯肅代替自己。信中說:“當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憂,願至尊先慮未然,然後康樂。今既與曹操為敵,劉備近在公安,邊境密邇,百姓未附,宜得良將以鎮撫之。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隕踣之日,所懷盡矣”(《三國志·吳書·魯肅傳》)。孫權采納了周瑜的建議,當即任命魯肅為奮武校尉,接替周瑜統領部隊。周瑜私屬部隊四千多人,以及原來的奉邑四縣,全都轉歸魯肅所有。魯肅開始時駐守江陵,後移兵下駐陸口。威望恩義,大行於衆,部屬增加萬餘人,被任命為漢昌太守、偏將軍。十九年(214年),隨孫權攻破皖城,改任橫江將軍。
在此之前,益州牧劉璋法度綱紀頽敗廢弛,周瑜、甘寧等人曾勸孫權藉機攻取蜀地。孫權就此事徵詢劉備的意見,劉備心中有自己的打算,假意對孫權說:“備與璋托為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今璋得罪左右,備獨竦懼,非所敢聞,願加寬貸。若不獲請,備當放發歸於山林”(《三國志·吳書·魯肅傳》)。孫權答應了劉備的請求。然而,後來劉備卻嚮西進軍,圖謀吞併劉璋,留關羽鎮守荊州。孫權明白劉備的意圖後,勃然大怒,駡道:“猾虜乃敢挾詐”(《三國志·吳書·魯肅傳》)!對劉備深為不滿。
時魯肅與關羽鄰界統兵,疆土犬牙交錯,多次發生摩擦。魯肅顧全大局,總是以友好的姿態安撫雙方。
劉備平定益州,孫權請劉備歸還荊州中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不肯。孫權派呂蒙率軍進取,長沙、桂陽二郡望風歸附,唯有零陵太守郝普堅守不降。劉備得知,親自引兵五萬從成都趕回公安坐鎮,派關羽率軍三萬爭奪三郡。孫權也從秣陵進駐陸口,派魯肅率領一萬人屯守益陽,和關羽對抗。
魯肅為了大局,邀請關羽相見,提出各自將兵馬佈置在百步以外,衹有將軍們各帶單刀赴會。魯肅做出决定後,他部下將領怕出變故,勸魯肅不要輕蹈險地。魯肅毫無畏懼,他說:“事到今日,應該把話說清。劉備辜負國傢,是非尚未論定。關羽又能怎麽樣呢?”毅然赴會。
會上,魯肅數次指責關羽:“國傢區區本以土地藉卿傢者,卿傢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魯肅話音未落,荊州方面的一將說:“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魯肅當即大聲喝叱,辭色嚴厲。關羽此時也操刀而起,對那人說道:“此自國傢事,是人何知”(《三國志·吳書·魯肅傳》)!用眼光示意那人離去。
單刀會沒有結果,雙方僵持不下,戰爭一觸即發。時曹操進攻漢中,劉備害怕失去益州,派人跟孫權講和。雙方議定,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屬孫權,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屬劉備。孫、劉休兵罷戰。 |
|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魯肅病逝,享年四十六歲。孫權親為舉辦喪事,並參加了他的葬禮。諸葛亮也為他舉哀。孫權始終不忘魯肅在東吳政權創立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他稱帝登壇祭天時,他對公卿們說:“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三國志·吳書·魯肅傳》)。魯肅遺腹子魯淑長大後,歷任昭武將軍、都亭侯、武昌督、假節、夏口督,他治軍嚴整,有才幹,於274年病逝,由其子魯睦承襲爵位並統領兵馬。
魯肅墓地至今說法不一,據《帝鄉紀略》、歷代《泗州志》、《泗虹合志》記載:“魯肅臨淮人。《三國志》:‘肅卒於臨淮’,明嘉靖中其碑尚存。”歿後歸葬故裏,此屬常理。根據舊志推論,魯肅墓已沒於泗洪縣臨淮鎮南境的洪澤湖中。
魯肅故裏臨淮鎮糧管所院內現仍保留“子敬泉”井一口,該井位於池塘正中,上置角亭,井水高於井外池水二尺許,為一奇觀。 |
|
魯肅死後,孫權評價他有二長一短:“子敬東來,緻達於孤。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此一快也。後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方率數十萬衆水步俱下。孤普請諸將,咨問所宜,無適先對,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駁言不可,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衆,逆而擊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計策,意出張蘇遠矣;後雖勸吾藉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失二長也”(《三國志·吳書·呂蒙傳》)。孫權肯定了魯肅的榻上策和赤壁戰前的主戰意見,但由於歷史的局限性,對藉荊州問題進行了翻案。
其實,孫權的指責是不公正的。在曹、劉、吳三傢鼎立紛爭的局勢中,唯獨魯肅始終不渝地堅持孫劉聯盟,這是因為他看到了聯盟的維持與鞏固,關係到江東生死存亡的長遠利益,這是他目光遠大的過人之處,也是孫權、周瑜、呂蒙、陸遜不如魯肅的地方。魯肅死後,孫權派呂蒙襲取荊州,孫劉聯盟完全破裂,而吳、蜀也最終被各個擊破,隨之滅亡。魯肅一生的活動,證明了他是江東最傑出的政治傢、軍事傢和外交傢,也衹有魯肅纔配稱得上戰略傢。
魯肅也是三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最大功績是倡導、促成並終身不易地竭力維護孫劉聯盟,使三足鼎立之勢能夠形成。
赤壁之戰,孫劉兩傢以弱勝強,打敗了曹操,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魯肅和諸葛亮的精心謀劃。赤壁戰後,曹操的實力仍然比劉備、孫權強大。作為一個高瞻遠矚的政治傢,魯肅對此非常清楚。他認為,無論是東吳孫權還是占據荊州的劉備,都不足以與曹操抗衡。擺在兩傢面前的有三條路:一是聯合抗曹;二是各自為戰;三是不戰而降,歸附曹操。衹有走聯合抗曹的道路,纔是正確的選擇。所以,他終生不渝地堅持這一戰略方針,並為之竭盡全力。
公元215年,劉備取益州,孫權令諸葛瑾找劉備索要荊州。劉備不答應,孫權極為惱恨,便派呂蒙率軍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沙、桂陽蜀將當即投降。劉備得知後,親自從成都趕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將軍關羽爭奪三郡。孫權也隨即進駐陸口,派魯肅屯兵益陽,抵擋關羽。雙方劍拔弩張,孫劉聯盟面臨破裂,在這緊要關頭,魯肅為了維護孫劉聯盟,不給曹操可乘之機,决定當面和關羽商談。“肅邀羽相貝,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雙方經過會談,緩和了緊張局勢。隨後,孫權與劉備商定平分荊州,“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孫劉聯盟因此能繼續維持。
裴鬆之《三國志註》引《吳書》說,魯肅為人方嚴,寡於玩飾,內外節儉,不務俗好。治軍嚴整,禁令必行。雖在軍陣,手不釋捲。又善言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周瑜之後,肅為之冠。現在看來,這評價頗為得體公允。總之,魯肅是一個又偉大又可憐的人。
魯肅
歷史評價
陳壽:①少有壯節,好為奇計。傢富於財,性好施與。②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新蕩荊城,仗威東夏,於時議者莫不疑貳。魯肅建獨斷之明,出衆人之表,實奇才也。——《三國志》陳評
孫權:①此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②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③後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方率數十萬衆水步俱下。孤普請諸將,咨問所宜,無適先對,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脩檄迎之,子敬即駁言不可,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衆,逆而擊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計策,意出張蘇遠矣;後雖勸吾藉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周公不求備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貴其長,常以比方鄧禹也。子敬答孤書云:‘帝王之起,皆有驅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內不能辦,外為大言耳,恕之,不苟責也。然其作軍,屯營不失,令行禁止,部界無廢負,路無拾遺,其法亦美也。④孤亦子敬英爽有殊略,孤始與一語,便及大計,與禹相似,故比之。——《三國志》
《吳書》:肅為人方嚴,寡於玩飾,內外節儉,不務俗好。治軍整頓,禁令必行,雖在軍陳,手不釋捲。又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周瑜之後,肅為之冠。
周瑜:①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②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三國志》
孫元晏:斫案興言斷衆疑,鼎分從此定雄雌。若無子敬心相似,爭得烏林破魏師。——《吳•魯肅》
周曇:輕財重義見英奇,聖主賢臣是所依。公瑾窘饑求子敬,一言纔起數船歸。——《三國門•魯肅》
王夫之:身任天下之重,捨敦信而趨事會,君子之所賤,抑英雄之所恥也,功隳名辱而身以死亡,必矣。欲合孫氏於昭烈以共圖中原者,魯肅也;欲合昭烈於孫氏以共拒曹操者,諸葛孔明也;二子者守之終身而不易。子敬以藉荊資先主,被仲謀之責而不辭;諸葛欲諫先主之東伐,難於盡諫,而嘆法正之死。蓋吳則周瑜、呂蒙亂子敬之謀,蜀則關羽、張飛破諸葛之策,使相信之主未免相疑。然二子者,終守西吊劉表東乞援兵之片言,以為金石之固於心而不能自白,變故繁興之日,微二子而人道圮矣。②然而肅之心未遽忿羽而墮其始志也,以義折羽,以從容平孫權之怒,尚冀吳、蜀之可合,而與諸葛相孚以製操耳。身遽死而授之呂蒙,權之忮無與平之,羽之忿無與製之,諸葛不能力爭之隱,無與體之,而成謀盡毀矣。肅之死也,羽之敗也。操之幸,先主之孤也。悲夫!——《讀通鑒論》
王士楨:將相江東美,英風壓上流。魯公最忠烈,慷慨藉荊州。
黎東方:孫權下面,懂得政治、深知非聯絡劉備便不能抵抗曹操,以保持江東的“獨立王國”,進一步問鼎中原的,衹有魯肅一人。——《細說三國》
白壽彝:魯肅始終不渝地堅持孫劉聯盟,是因為他看到了聯盟的維持與鞏固,關係到江東生死存亡的長遠利益,這是他目光遠大的過人之處。魯肅一生的活動,證明了他是江東最傑出的政治傢、軍事傢和外交活動傢。
竜步根:東吳謀臣魯肅,不僅具有一個大政治傢的膽略、卓識和政治的、軍事的和外交的才能;而且還具有不為一已私利,忠誠於國傢大業的可貴品質。因此,在三國衆多英雄人物中,東吳的魯肅可說是叱咤風雲的“人傑”了。“推魏氏百勝之舉,開孫權偏王之業,威震天下,名馳四海”。在那個精英薈萃的時代,為東吳立下了不朽的勳業。但這樣一位傑出的政治傢,在《三國演義》中,卻被寫成一個忠厚而略顯平庸的長者,成為諸葛亮和周瑜之間鬥智的陪襯,這是不符合歷史的真實性的。②魯子敬的這種高貴品德,不正是人們感到魯肅形象的可親可敬嗎?這非周瑜、張昭所能及也。——《大政治傢魯肅與“吳中對策”》
張大可:魯肅是東吳名將,他有智有勇,堪與周瑜媲美,若論高瞻遠矚,深謀遠慮,恐較周瑜還略勝一籌;但在《三國演義》中、戲劇舞臺上,魯肅恰似一位仁慈的長者,忠厚有餘,才智不足,經常為周瑜、諸葛亮鬥智施謀所戲弄,顯出一副愚相,然而,《三國演義》和戲劇舞臺,都是藝術創造,不是史實記載,從藝術角度看,可稱生花妙筆,若從史學角度講,可是歷史的顛倒和歪麯。曾在歷史風雲變幻中活躍一時的魯肅,他的心計絶不後人。《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贊他“建獨斷之明,出衆人之表,實奇才也”。《吳書》說他“善談論,能文屬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魯肅》傳及裴註)。這纔是史傢的實錄。——《三國人物評傳》
尹韻公:諸葛亮和魯肅一樣,都是三國時代最有眼光的傑出外交傢。——《孫權傳》
周思源:魯肅大智大勇、臨危不懼、多謀善斷、坦蕩豪爽、能言善辯、堪稱一代豪傑。——《正說三國人物——魯肅》
易中天:魯肅是一個很俠義,很豪爽的人……而且魯肅也是一個很有政治頭腦的人。——《易中天品三國·隆中對策》
曹錕撰寫的銘文:距今1698年,漢建安二十二年,東吳水上將軍魯肅卒於斯,巴陵人思其德而葬之於斯。餘在嶽陽,過其塚下,想見其為人,為之徘徊留連不去。舊塚有亭,褻不容人,餘從而修葺之,而為之銘曰:公德於斯,卒於斯,而葬之於斯。嗚呼,公足以千古!
墓碑對聯:扶帝燭曹姦,所見在荀彧上;侍吳親漢胄,此心與武侯同。
《魯肅墓》:年少粗疏未可輕,榻邊視畫最分明。直將諸葛同心事,空被張昭識姓名。大業竟從身後定,豐碑自嚮墓前橫。指因風義人爭說,細故何能概一身。 |
|
魯 肅,男,漢族,1988年生。2005年畢業於北京戲麯藝術職業學院。現為中國戲麯學院表演係京劇專業四年級學生,工老生,將於2009年夏畢業。師從張慶良、尹培璽、李金聲、裴詠傑、陳國卿、李文才、陳增昆、陳志清、耿其昌、逯興纔等。2008年暑期上海京劇院曾安排他到上海接受培訓,嚮張信忠學習《投軍別窯》等麒派戲。主演劇目有《潞安州》、《坐樓殺惜》、《白馬坡》、《斬經堂》等。曾獲2005年“深見杯”全國戲校聯賽老生組一等奬、2006年首屆北京大學生戲劇節“優秀男演員”奬、中國戲麯學院優秀學生一等奬學金。
|
|
武漢漢陽龜山古稱大別山,後因紀念魯肅改為魯山,到明朝纔改成現在的名字。魯肅墓原位於龜山南麓,1955年因修建長江大橋而遷至山腰的鼎園。 |
|
魯肅
Lu Su
Lll Su
魯肅(L usu,172一217)三國時期孫吳
名將。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
人。早年招聚少年習武,以應世變,被父老
稱為“狂兒”。周瑜任居巢長時曾受其資助,
結為好友。袁術聞其名而任命為東城長。
率部屬百餘人歸周瑜,隨入江東。魯肅以
“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獻計立足
江東,西據荊州,憑長江天險再進圖天下。
深受孫權賞識。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
荊州牧劉表病亡,魯肅奉命以吊喪為名,前
往爭取劉表部屬及寄寓此地的劉備,以對
付曹操。當曹操統軍大舉南人荊州之時,進
至當陽的魯肅,勸說劉備率軍東嚮,進駐樊
口(今湖北鄂州境)。繼為贊軍校尉,助劃方
略,與周瑜等率精兵3萬,同劉備聯軍,溯
江進至赤壁,大敗曹軍(見赤壁之戰),迫曹
操退回北方。十五年,周瑜死後,奉命為奮
武校尉,代領其軍,駐江陵(南郡治所,今
屬湖北荊沙)。後又勸孫權“藉”南郡給劉
備,維護孫劉友好,緻曹操無隙可乘。繼移
屯陸口(今嘉魚陸溪口),為偏將軍,兼漢昌
太守。十九年,隨孫權攻破皖城(今安徽
潛山)曹軍,升橫江將軍。次年,率軍至
益陽(今屬瑚南),與關羽相拒。孫權與劉
備以湘水為界重分荊州後,還鎮陸口。二
十二年病卒。魯肅以善謀略著稱。治軍嚴
整,令行禁止。善談論,尚節儉。
(任昭坤)
|
|
- n.: Lu Su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