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魚石螈
目錄
No. 1
  魚石螈(ichthyostega)
  中文名稱( chinese)→ 魚石螈
  其它中文名稱( chinese[other])→ 魚頭螈
  拉丁文學名( name)→ ichthyostega
  發音(pronounced)→ ....
  含義(meaning)→ 屬名:魚與蠑螈的頭
  門(division)→ chordata 脊索動物門
  綱(class)→ amphibia 兩棲綱
  目(order)→ ichthyostegalia 魚石螈
  科(family)→ 魚石螈
  屬(genus)→ ichthyostega 魚石螈
  模式種(type species)→ ...
  其它種(other species)→ ...
  錯誤歸屬種(misassigned species)→ ...
  時代(period)→ 泥盆紀 約4億28百萬年前
  分佈(found in)→ 比利時 格陵蘭
  發現地層(stratum)→ ...
  食性(diet)→ ..
  典型體長(length)→ 長1-3米
  推測體重(mass)→ ...
  發現者(discoverer)→ ...
  命名者(first described)→
  ...
  簡介(brief introduction)
  [a]19世紀,比利時發現了一個奇特的化石,當時認為是魚下巴的化石,最近經鑒定,其實是一種近似與魚石螈(ichthyostega)是的下頜。該化石是在比利時strud,泥盆紀後期famennian期(約3億65百萬年前) 的evieux 層發現的。到目前為止,魚石螈衹在被格陵蘭泥盆紀晚期地層被發現,另外有同科的化石在北美,澳洲,中國等地發現,如今發現地的名單增加了比利時。其實,比利時與格陵蘭在泥盆紀都是同一塊大陸,衹是兩者的相隔了1,500公裏。
  魚石螈是已知最早的兩棲類動物。化石發現於格陵蘭泥盆紀晚期的地層中。魚石螈的身體呈現出魚類和兩棲類的雙重特徵。
  魚石螈身長約1米。頭骨高而窄,構造已與早期的迷齒類相近,但吻部結構還不及大多兩棲類那樣完善。前鰓骨的殘餘仍存在,身體表面還披有細小的鱗片,身體像魚一樣側扁,還有一條魚形的尾鰭。眼孔已經移到頭骨的中部,頭部可以自由活動。有強壯的肩帶(前肢骨與軀幹骨的連接骨)和腰帶骨(後肢骨與軀幹的連接骨),能用四肢支撐起身體在地面上爬行,脊椎上也已經長出了允許脊柱彎麯活動的關節突。脊椎構造比總鰭類有所進步,但還是未能很好地適應在陸地上的生活。儘管這樣,但魚石螈的一些進步的特徵已說明它已經進入了一個演化發展的新階段,成為最早登上陸地的脊椎動物。
  魚石螈
  這是早期脊椎動物的一次冒險,是嚮它們完全陌生、衹能部分適應的新環境跨出的大膽的一步。但是,這種進步的呼吸空氣的魚類一旦邁出了這一步,很快就轉變成為原始的兩棲動物。從此,脊椎動物的進化發展道路上許許多多新的可能性被開發出來了。
  有些科學家認為,促使肉鰭魚類離開水並且登上陸地的動力也許恰恰是為了獲得更多的水。這種推測認為,泥盆紀晚期的某些肉鰭魚類很可能曾經受到過極度幹旱的威脅,迫使它們設法尋找新的水塘或溪流以便在其中繼續生存下去,這就使它們不得不先爬上幹旱的陸地,結果,有些肉鰭魚類找到了新的水源,因此得以繼續過它們的魚類生活;大多數探險者很可能悲慘地死去;但是,最成功的恐怕要數那些在陸地上學會了新的生活方式的個體及其後代們,它們從此開創了全新的陸地生存空間,擺脫了水域對脊椎動物的限製,為嚮更高級的進化方向前進奠定了基??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發現的這種最早登上陸地的脊椎動物是一種叫做“魚石螈”的原始兩棲動物。
  魚石螈的頭骨結構堅實,頂蓋上的各塊骨片的位置和形狀都與進步的肉鰭魚類很相似,當然也更加進步一些。魚石螈身體上的骨骼特徵表現了兩棲類和魚類的奇妙組合,脊椎骨比肉鰭魚類稍有進步,但是尾巴上卻依然保留着像魚尾一樣的鰭條。強壯的肩帶、腰帶以及與之相關連的發育完全的前後肢則表明,魚石螈已經完全可以靠四肢在地面上各處走動了。
  從魚石螈式的祖先開始,兩棲類(綱)在適應陸地環境過程中分化出三個亞綱:迷齒亞綱、殼椎亞綱和滑體亞綱。
包含詞
魚石螈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