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中草藥 > 鮧魚
  【鮧魚的功效介紹】:
  鮧魚 (《別錄》)
  【異名】鰋(《詩經》),額白魚(《爾雅》郭璞註),鰩(崔禹錫《食經》),鯷魚(《食經》),石鰋、潭虱(《醫林纂要》),鯰(《動物學大辭典》),粘魚(《吉林中草藥》)。
  【來源】為鮎科動物鮎魚的全體或肉。
  【動物形態】鮎魚(崔禹錫《食經》) 體長,前部平扁,後部側扁,體長約40釐米,大者可達90釐米以上。
  頭寬;口闊,口裂嚮上傾斜,下領突出,上下頜及鋤骨上有許多絨狀細齒。
  2對,上頜須較長,可達胸鰭之後,下頜須短小。
  眼小,側上位,位於頭的前半部;上有透明薄膜,眼間距極寬。
  體光滑無鱗,皮膚富粘液腺,側綫上有粘液孔一行。
  背鰭4~6,萎縮,呈叢狀,位於腹鰭之前。
  胸鰭圓,有一硬棘,雄體在棘前後緣有鋸齒,雌體則僅限於前緣,而後緣光滑。
  臀鰭77~83,很長,後端與尾鰭相連。
  尾鰭小,呈圓形。
  體灰色或褐色,具有黑色斑塊,有時全身為黑色;腹部白色;各鰭呈灰黑色。
  生活於江河、湖泊和水庫中,白天多棲於水草叢生的底層,喜夜出覓食,食物大都為小型魚類。
  秋後居於深水或污泥中越鼕。
  分佈黑竜江、長江及珠江流域。
  。
  【性味】甘,溫。
  ①《別錄》:味甘,無毒。
  ②崔禹錫《食經》:溫。
  ③《醫林纂要》:甘鹹,平,滑。
  【功用主治-鮧魚的功效】滋陰開胃,催乳利尿。
  治虛損不足,乳汁不多,水氣浮腫,小便不利。
  ①陶弘景:作舋食之雲補。
  ②《唐本草》:主水,浮腫。
  利小便。
  ③崔禹錫《食經》:主風冷冷痹,赤白下利,虛損不足,令人皮膚肥美。
  ④《綱目》:五痔下血肛痛,同蔥煮食之。
  ⑤《醫林纂要》:滋陰補虛,和脾養血。
  ⑥《本草求原》:醋煮,開胃。
  【用法與用量】內服:煮食。
  【宜忌】《綱目》:反荊芥。
  【選方】①治浮腫:鮎魚二條,香菜五兩,香油適量。
  將魚剖腹去雜,把香菜納入魚腹中,香油加水燉食(不加????),連續服用。
  (《吉林中草藥》) ②治産婦乳汁不足:鮎魚一條。
  熬湯,沃雞蛋,連續服用。
  (《吉林中草藥》) ③治面項身體白駁:鮎魚一頭,約重半斤。
  去腸肚,淨洗後,一依鮓法,用????、椒、蔥、粳米飯勻拌,即用青荷葉裹作三包,各用蒲片係,更用荷葉重裹,令大臭爛,先以布拭白駁,令赤,次炙鮓,包,熱熨,令汗出,以綿衣包,無令風冷所傷。
  (《聖濟總錄》白駁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