髭蟾屬(vibrissa phora)
鋤足蟾科角蟾亞科的一屬。肩帶弧胸型。頭部極寬扁;口大、舌大,後端缺刻深;眼大,瞳孔縱置;上頜有齒;背面皮膚有小細疣粒,構成網狀細膚棱;四肢背面多成縱行,指、趾腹面有粗的縱膚棱;胯部多有一月牙形淺色斑,為中國特有屬,有峨眉髭蟾、崇安髭蟾、雷山髭蟾、瑤山髭蟾和哀牢髭蟾等5種。
雄蟾上唇緣的角質刺在繁殖期後脫落,僅基部有突起的軟組織,以後再角化成刺,每年周期性更替;雌蟾相應部位有橘紅色或米色點。成蟾棲息在海拔700~1800米林木繁茂的山區。白晝隱匿在石隙、土洞、雜草或樹根下。夜出覓食,多以蟋蟀、蝗蟲、蝽象、叩頭蟲等為食。蝌蚪大而粗壯,全長可達100毫米以上。後背與尾基交界處一般均有醒目淺色的y字形斑。角質頜強。以藻類等為主要食物,也吞食小蝌蚪。一般晝伏夜出。經1~2年才能完成變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