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農業 : 建築 > 高粱蚜
目錄
蚜蟲的一種
  蚜蟲的一種。有翅胎生的雌蚜,頭和胸部都是黑色;無翅胎生的雌蚜,淡黃而略帶灰色。是高粱的主要害蟲之一,也桅玉米﹑甘蔗和麥類等農作物。
No. 2
  高粱蚜 (melanaphis sacchari)
  [中文名] 高粱蚜
  [別名] 甘蔗蚜、甘蔗黃蚜
  [學名] melanaphis sacchari (zehntner)
  [ 目 ] 同翅目
  [ 科 ] 蚜科
  [寄主] 高粱 甘蔗
  [為害特點] 多以成、若蚜聚集在高粱葉背,由下部葉片嚮上蔓延,刺吸汁液,並排出大量蜜露,滴落在莖葉上,油亮發光,緻寄主養分大量消耗,影響光合作用和産品質量。輕的葉片變紅,重的葉枯,穗粒不實或不能抽穗,造成嚴重減産或絶收。高粱蚜主要寄生在寄主葉片背面,由下嚮上擴展,主要為害高粱。而玉米蚜主要寄生在心葉或穗部,除為害高粱外,還可為害玉米、𠔌子、小麥及其他禾本科植物。
  [特徵描述]
  高粱蚜分為兩性世代和孤雌胎生世代。前者雌蚜無翅,較小,與雄蚜交尾後産卵,又稱無翅産卵雌蚜。雄蚜有翅,較小,觸角上感覺孔較多,行動迅速,東北於9月後大量出現。卵長卵圓形,初黃色,後變緑至黑色,有光澤。 孤雌胎生世代 無翅孤雌胎生母蚜長卵形,米黃色至淺赤色,觸角細長6節,等於或略長於體長1/2,復眼大,棕紅色。腹背中央3—6節間縣長方形大斑,腹管褐色,圓筒形。尾片圓錐形,鈍,中部稍粗。口器黑色4節,末節最長。有翅孤雌胎生母蚜 體長卵形,米黃色,具暗灰紫色骨化斑。腹部l一7節背板各具1深色橫帶,2—5節背中綫的兩旁各具1條深色縱帶,有時不清楚。觸角6節,約為體長2/3,第3節上具圓形次生感覺孔8—12個。
  [發生規律]
  吉林公主嶺年生16代,瀋陽19—20代。以卵在獲草的葉鞘或葉背上越鼕。翌年4月中下旬,地表氣溫高於10℃以上時,越鼕卵陸續孵化為幹母,沿根際土縫爬至獲草根部為害嫩芽,繁殖1—2代後,於5月下旬至6月上旬高粱出苗後,開始産生有翅胎生雌蚜,遷飛到高粱上為害,逐漸蔓至全田。7月中下旬為害嚴重。進入9月上旬後,隨氣溫下降和寄主衰老,有翅蚜遷回到獲草上,産生無翅産卵雌蚜,與此同時在夏寄主上産生有翅雄蚜,飛到獲草上與無翅産卵雌蚜交配後産卵越鼕。 高粱蚜繁殖力強。每頭無翅胎生雌蚜可生70—80頭若蚜,多時高達180頭,夏季3—5天即可繁殖一代。其發生程度與當年氣候和天敵數量密切相關。當6—8月大氣幹旱,氣溫24—28℃,旬均相對濕度60%—70%,旬降雨量低於20mm,高粱蚜易大發生。當高粱未封壟之前,旬降雨量高於50mm,相對濕度高於75%,氣溫低,會抑製高粱蚜的發生和蔓延。常見天敵有瓢蟲類、食蚜蠅、草蛉、蚜繭蜂等。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采用高粱與大豆6:2間種栽培法,可明顯減少高粱蚜發生及為害。鼕麥區可在鼕小麥中套種高粱,利用麥田中蚜蟲天敵,控製高粱蚜,效果顯著。(2)掌握在高粱蚜點片發生階段,及時用40%氧化樂果乳油塗高粱莖稈。當田間蚜蟲株率為30%—40%,出現起油株時,每667m2用40%樂果乳油50ml,對適量水稀釋,噴拌細幹土10kg,撤施在植株葉片上;也可用50%異丙磷乳油50ml拌潮濕細土10kg,隔5—6壟撒施1壟,效果顯著。(3)必要時噴灑40%樂果乳油或40%氧化樂果乳油1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殺滅菊酯乳油3000倍液、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9000倍液。(4)噴撤1.5%樂果粉劑或1.5%甲基1605粉劑,每667m2 2kg。
  [地理分佈]
  分佈北、東、南三個方位基本至國境綫,西限甘肅,由此折入四川、雲南。
百科大全
  gaoliangya
  高粱蚜
  Lon□iun□uis sacchari
  昆蟲綱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又名甘蔗蚜。作物害蟲,主要為害高粱。無翅胎生雌蚜體長1.8毫米,寬卵圓形,米黃色或淡赤色。腹背中央3~6節間具有長方形灰黑斑,腹管黑褐色,圓筒形。有翅胎生雌蚜體長2毫米,長卵形,米黃色,觸角第3節有感覺孔8~13個。中國分佈於黑竜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山西、河北、河南、 湖南、湖北、 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臺灣及甘肅等省(自治區)。也見於日本、朝鮮、印度尼西亞和印度。為害植物除高粱外,還有玉米、甘蔗、黍和麥類等。成、若蟲刺吸汁液,並排出大量蜜露,滴落在莖和葉面,影響光合作用和新陳代謝。為害輕者葉片變紅,重者葉枯、不抽穗或穗粒不實。在中國東北地區以卵在荻草上越鼕,卵多産於葉背及葉鞘內。春季地面溫度10℃左右時,越鼕卵□化為幹母,在荻草上孤雌生殖2~3代,衹産生有翅蚜,高粱出苗後,開始遷飛到高粱上,形成第1次遷飛高峰;此後又一次大批遷飛到高粱田,為第 2次遷飛高峰,使成蚜量上升。孤雌生殖10餘代後擴散蔓延,形成第3次遷移高峰,為害嚴重。當秋季平均溫度下降至14℃左右時,出現有翅雄蚜與無翅産卵雌蚜,形成第 4次遷飛高峰,返回越鼕寄主。氣象因素與發生為害關係最為密切。溫度適宜並遇幹旱時大量繁殖;在氣溫忽高忽低、相對濕度75%以上、旬降雨量在50毫米以上、溫濕係數大都在3以上的年份,發生較輕。沙土地和高旱地發生較重。雜交高粱受害較重。植株生長健壯的受害較輕。此外,不同品種抗蟲能力也有很大差異。早期多在植株下部葉片為害,逐漸嚮上部葉片以至穗部蔓延。天敵有異色瓢蟲、粉蠟瓢蟲、大灰食蚜蠅、食蚜斑腹蠅、大草蛉及蚜繭蜂等。
  防治措施包括:噴灑樂果等藥劑以消滅蚜害中心,減輕盛期蚜量;在蚜量開始蔓延而又大多群集下部葉片時,以樂果毒土、異丙磷毒土熏蒸;合理灌溉、施肥和密植,加強田間管理,選育高粱抗蟲品種,以及保護利用天敵等。(見彩圖高粱蚜)
  (陳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