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高等靈長類
目錄
No. 1
  今天,人們對從猿到人的演化已經不再陌生,充滿好奇心的人類還想繼續知道,變成人的這些猿猴又是在什麽時候、在什麽地方、從什麽樣的動物中進化而來的。這就是當今古生物學界最熱門的研究課題之一,即高等靈長類的起源問題。
  我們人類所在的靈長類傢族分為低等靈長類和高等靈長類
  低等靈長類在動物分類學上被稱為猿猴亞目,早在距今6500多萬年以前的白堊紀末期就出現了。延續至今,仍有3個次目的原猴亞目動物生活在地球上,它們是分佈區僅局限於馬達加斯加島的狐猴次目、生活在非洲和南亞森林地區的瘦猴次目和分佈在東南亞部分島嶼上的眼鏡猴次目。
  高等靈長類在動物分類學上被稱為類人猿亞目,它們的現生類群包括生活在美洲地區的闊鼻猴次目(又稱新大陸猴類)和分佈在歐亞和非洲地區的狹鼻猴次目(又稱舊大陸猴類)。其中,狹鼻猴次目包括兩個超科--獼猴超科和人猿超科;人猿超科中包括猿科和人科。
   高等靈長類無疑起源於低等靈長類。但是,起源於哪種低等靈長類?起源時間和起源地又是怎樣?這就是古生物學家和靈長類學家要解决的問題。
  在這3個次目的低等靈長類中,眼鏡猴類與高等靈長類無論是形態結構還是dna序列都具有最大的相似性。因此,許多科學家認為,高等靈長類與眼鏡猴類的親緣關係最近。據此,並結合一些化石上證據,許多學者推測眼鏡猴類和高等靈長類都起源於一種稱為始鏡猴類的古老低等靈長類;而始鏡猴類與其它低等靈長類的祖先在進化的道路上早已分道揚鑣。
  但是,直到20世紀90年代之前,科學家發現的最早的高等靈長類化石證據卻是産於埃及法尤姆地區的生活在距今大約3500萬年前(晚始新世)的一些動物。它們與發現於北美始新世的假熊猴(一種原始的狐猴類)在形態上具有許多相似的特點。因此,另外一些古生物學家堅持認為,高等靈長類起源於狐猴類,而且起源於非洲。同時,由於現代公認的最早的人類祖先南方古猿也是起源於非洲、"綫粒體夏娃學說"所認為的現代人起源地也是非洲,因此,高等靈長類非洲起源論迎合了一種觀念,即涉及我們人類的起源與發展事件在一遍又一遍地上演着“走出非洲”的故事。
  顯然,在高等靈長類起源問題上,現生物種提供的生物學證據與化石記錄提供的古生物學證據之間曾經存在着矛盾;始鏡猴起源論和狐猴起源論這兩大學派各持己見。本來在科學上就是研究熱點的關於高等靈長類起源的問題到了20世紀90年代更加令世人矚目。
高等靈長類(化石)
  gaodeng lingzhang lei(huashi)
  高等靈長類(化石)
  現生的高等靈長類包括闊鼻猴類和狹鼻猴類,狹鼻猴類又包括猴類、猿類和人類。猿猴類化石多為頜骨和牙齒,這些化石的分類學上的地位一般可按照現生靈長目的分類係統來確定,但有些化石的分類學上的位置很難確定或常常有所變動。
  闊鼻猴化石發現於南美和牙買加的漸新統、中新統和更新統,數量有限。一般說來,這些化石還很難被看作是闊鼻類現生種類的祖先。其中,最古老的屬種發現於玻利維亞的早漸新世地層,其牙齒兼具低等靈長類和高等靈長類的若幹特徵。
  狹鼻猴化石較多,主要的有:
  亞闢猴(Apidium),發現於埃及法雍漸新統,從其牙齒特徵看,被認為與山猿(Oreopithecus)相近。
  傍猴(Parapithecus),典型標本為一個下頜骨,也發現於埃及法雍漸新統,被認為與亞闢猴的關係較近。
  原長臂猿(Prohylobates),發現於埃及中新統,曾被認為與長臂猿相近,後被認為與疣猴類關係較密切。
  中猴(Mesopithecus),發現於歐洲和近東的早上新統,被認為與亞洲葉猴祖先相近。
  現生獼猴的歷史可追溯到中新世—上新世。中國更新世地層中發現不少獼猴類化石,多為零星牙齒。
  漸新猿(Oli□opithecus),典型標本發現於法雍漸新世地層,曾被認為與舊大陸猴的關係較近,後被認為與原始的猿類較接近。
  風神猿(Aeolopithecus),以出自法雍漸新世地層的一具下頜骨為代表,其牙齒特徵有與長臂猿相似之處。
  上猿(Pliopithecus)和湖猿(Limnopithecus):上猿化石最早發現於法國中新統,湖猿化石發現於東非肯尼亞中新統。多數人認為上猿或湖猿中的某一種是長臂猿的祖先或接近於長臂猿的祖先。在烏幹達發現的細猿(Micropithecus)則被認為與現代長臂猿很相似。
  此外,還有埃及猿和醉猿、森林古猿、臘瑪古猿、南方古猿等。人類化石已發現於除南極洲及南美洲以外的不少地區。
  有些高等化石靈長類的係統位置較難肯定,如:巨猿、山猿和雙猴等。
  (張銀運)
相關詞
動物歷史古生物人類起源百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