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 1962年6月生,博士生導師,雲南人。1982年畢業於西北大學地質學係,1985年1月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碩士學位,同時留校任教,1989年獲博士學位。1993年8月至1995年6月獲洪堡奬學金資助,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從事研究。1992年晉升為教授,1995年遴選為博士生指導教師,1999年3月被聘為長江學者計劃西北大學特聘教授。
現任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International Continental Drilling Program )科學顧問組(Science Advisory Group)成員、國傢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評審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科技委員會委員。
他任教17年來,為碩士生、博士生講授過地球化學、高級地球化學、岩石圈化學地球動力學和專業英語等課程,培養碩士生2名,博士8名,博士後2名,他主要從事大陸動力學與地球化學的教學和研究,主持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傑出青年基金項目“中國東部世界若幹典型地區下地殼成分對比研究及下地殼大尺度化學不均一性”、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華北剋拉通中新生代下地殼的形成與演化”、國傢重點基礎研究“973”項目“大規模成礦作用與大型礦集區預測”二級課題“中國東部中生代構造大轉折、岩石圈減薄與大規模成礦作用”、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劃項目“中國中部高壓-超高壓帶的形成、岩石圈減薄與拆沉作用之間的關係及盆山動力學”、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培養計劃基金項目“喜馬拉雅與秦嶺造山帶下地殼結構和物質組成的對比研究及造山帶下地殼化學成分的動力學演化”等20項國傢級、省部級或國際合作項目或課題。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Chemical Geology,Tectonophysics, Precambrian Research ,Chemical Geology ,《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等刊發表有“How mafic is the continenfallower crost”,“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contimental crast as revealed by studies in East China”等70餘篇學術論文。著有《秦巴岩石圈構造及成礦規模地球化學研究》(第三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他的主要成果如下:①建立了秦嶺—大別造山帶和相鄰華北與揚子剋拉通以及中國東部上、中、下地殼物質組成模型,獲得了上述構造單元上、中、下地殼和地殼整體63種元素豐度值。這是目前國際上第一套同時建立在地學斷面地球物理研究和區域大規模元素含量實測基礎上、包括不同構造單元、涉及元素種類最多的大陸地殼化學成分研究成果;②從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綜合角度論證了秦嶺—大別造山帶曾發生下地殼拆沉作用,建立了下地殼拆沉作用的化學地球動力學模型,結果表明被拆沉的物質應與大別—蘇魯榴輝岩相當,拆沉量為37—82km;③根據地球物理測深和深部岩石高溫高壓下物性實驗的綜合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下地殼具雙層結構模型,其中下地殼上部為長英質,下地殼下部為鎂鐵質,下地殼總體成分為中性,這種中性雙層下地殼模型明顯不同於現有的單層、鎂鐵質的全球大陸下地殼模型 ;④通過對全球太古宙沉積岩和現代深海沉積物的對比研究,論證了太古—元古宙界綫在大陸地殼成分演化方面不存在明顯突變;⑤從地球化學角度係統研究了秦嶺造山帶元古宙—顯生宙的構造演化;⑥對華北剋拉通岩石圈地幔減薄置換作用進行了Re-Os同位素研究,揭示出華北剋拉通岩石圈地幔減薄置換作用在時空上的分佈是十分不均一的。中部的減薄置換作用主要發生在早元古代而東部的減薄作用可能主要發生在中生代,兩次岩石圈地幔減薄置換作用可能均與陸—陸碰撞引起的岩石圈地幔/下地殼的拆沉作用有關。
作為第三完成人的“秦巴岩石圈構造及成礦規律”1995年獲國傢自然科學三等奬;作為第六完成人的“秦嶺造山帶岩石圈結構與演化”1999年、1992年、1990年獲侯德封奬曾獲中國青年科技奬、侯德封奬、國傢自然科學二(排名第7)、三等奬(排名第3)各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奬1(排名第7)項。,1994年獲全國青年科技標兵稱號,1999年獲國傢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稱號。 發表SCI檢索論文42篇。先後負責國傢傑出青年基金項目、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培養計劃基金項目、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劃項目等。
1996年獲國傢傑出青年基金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