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 : 名人 : 地理學教育 : 林業 : 乘飛機旅行 : 歌麯音樂 : 大阪 : 科迪勒拉行政區 [顯示全部] > 高山
顯示地圖
目錄
《高山》
詩人: 歌麯作者 Ge Quzuozhe

《高山》
詩人: 歌麯作者 Ge Quzuozhe

高峻的山 High and steep mountains
  高峻的山。亦比喻崇高的德行。《荀子·勸學》:“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三國志·魏志·杜畿傳》“其得人心如此” 裴鬆之 註引 晉 杜篤 《杜氏新書》:“今吾亦冀衆人仰高山,慕景行也。” 宋 秦觀 《呂與叔輓章》之一:“舉舉西州士,來為邦國華。藝文尤爾雅,經術自名傢。正有高山仰,俄成逝水嗟。”參見“ 高山景行 ”。
傳說中的山名 Legend of mountains
  傳說中的山名。《山海經·西山經》:“又西北五十裏 高山 ,其上多銀,其下多青碧、雄黃。”
少數民族名 Minorities were
  少數民族名。 清 魏祝亭 《兩粵傜俗記》:“其在西者,種凡三:曰 高山 ,曰 花肚 ,曰 平地 。”
No. 6
  高山四面環山,被稱為“飛彈的小京都”,街道富有傳統特色,充滿自然情趣。至今仍保留着城下町古老的風貌。
山名
  數歷山再嚮西北五十裏是高山,山上多白銀,山下多碧玉、雄黃。山上生長着茂密的樹林,其中以棕樹最多,還生長着很多竹。涇水發源於此,嚮東流入渭水,水中多磬石、青碧。
  〔涇,即涇河,渭河的支流,在陝西省中部,源出於今寧夏自治區南部的六盤山東麓,東南流經甘肅省,到陝西省高陵縣境風的入渭河。支流衆多,以馬蓮河為最大。〕
  在福建省福州市境內有一座山,名為高山高山座落於壽山村的南面,海拔983米,是壽山村的主軸山,是高山石的唯一産地。高山石是壽山石傢族中的一員,以石質溫潤如脂著稱。
  高山除了具體指一座山外,還泛指高度較大的山,如詞語高山大河。
人名
  高山,原名高留鎖,當代詩人,河南盧氏人,已逾而立。1989年創辦《青春潮詩報》,任主編,詩界泰鬥蘇金傘題寫刊名。1999年加入河南省作傢協會,同年出版個人詩集《傾聽與凝視》。2006年10月參加由河南省作協、省詩歌學會主辦的12屆黃河詩會。詩歌、散文多次在全國性大賽中獲奬,另有詩作、散文三百餘篇,小說百萬字散見報刊,《三門峽文藝》闢有個人專欄。係中國詩歌學會會員,河南省作傢協會會員。
  現居鄭州,為河南省詩歌學會主辦的《大河》詩刊責任編輯。
代表作品:
  1990年,《稍息,1989》
  1994年,《讓真誠摸一把塞外的鬍須》
  2000年,《不眠午夜:深呼吸》
  2007年,《不回避之說》
  2008年,《吾汝之春》 《其實,你我都是長城的一塊方磚》
歷史人物(清,畫傢)
  字子仁,湖北沔陽人,清朝人。元美弟。工詩,畫山水,尤為擅名。蒼崖古樹,近形遠勢,老筆紛披,峭拔突兀,有元人筆意。《沔陽州志》
歷史人物(清,官員)
  字居東,峙江,山東歷城人,清朝官員,1723年高中進士,1730年至臺灣擔任巡視臺灣監察御史。以兵科掌印給事中官位任職的高山,於臺灣留任共兩年。
河北省滄州籍書法傢
  本名高炳山,1957年生於河北省滄州。幼年隨父移居黑竜江,畢業於牡丹江師範學校。現居 北京,專攻書法創作研究。高山先生少年時代就酷愛書法,刻苦臨摹名傢書畫藝術品,於翰墨結緣。求 學、從教閑暇之時,常常走訪求教江南塞北書畫名傢,博覽揣摩古今百傢書畫碑帖佳作,筆不離手,目 不轉帖,進而研究發揮創作一種卓而不群的運筆藝術和奇特的章法,行草隸篆融為一體,老辣神奇,獨具 匠心的藝術手法,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在2001年全國獲奬藝術傢博覽會榮獲最高銷售奬,在全國書法 藝術大賽中多次獲奬,作品曾在多傢報刊雜志發表。高山先生的書法藝術作品頗得國內外賓客的青睞和 好評。應中央電視臺邀請,揮毫潑墨為第二套節目題寫“文化北京”四個大字。高山先生的書法藝術作 品國內外知名度很高,他正在不遺餘力的為中國書法藝術潛心研究、再接再厲、再創輝煌。高山先生 現為黑竜江省書法傢協會會員、北京老年書畫聯誼會會員、北京禦苑書畫院理事、中國藝術研究員會員、 中國國際名人書畫院會員、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九州書畫院理事、中國書法協會會員、清華同方藝術顧問。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做訪問學者
  (高承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做訪問學者,生於1962壬寅虎年的一個藝術家庭,父親是中央美術學院第一屆畢業生。高山自幼受家庭的熏陶,對自己的人生和藝術自然而然有了一個追求的方向。17歲時感動於敦煌藝術的偉大,開始學習和臨摹壁畫長達7年。留戀往返於石窟之中,也就與佛教文化藝術有了不解之緣。
太康在綫創始人
  河南太康人,新太康-太康在綫創始人,出生於一個教師家庭,自幼受家庭的熏陶,喜歡幫助別人,畢業後開始對網絡有了一定的瞭解,為了讓家乡人對世界有更多的瞭解,讓家乡的遊子更多地瞭解家乡的變化,讓世界人對太康得到更多人的瞭解,創建了太康在綫,有一個目標:讓太康走想世界,讓世界瞭解太康。太康古為陽夏,屬河南省周口市,面積1761平方公裏,人口134萬。是我國典型的農業大縣,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中國地質大學博導
  男, 1962年6月生,博士生導師,雲南人。1982年畢業於西北大學地質學係,1985年1月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碩士學位,同時留校任教,1989年獲博士學位。1993年8月至1995年6月獲洪堡奬學金資助,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從事研究。1992年晉升為教授,1995年遴選為博士生指導教師,1999年3月被聘為長江學者計劃西北大學特聘教授。
  現任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International Continental Drilling Program )科學顧問組(Science Advisory Group)成員、國傢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評審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科技委員會委員。
  他任教17年來,為碩士生、博士生講授過地球化學、高級地球化學、岩石圈化學地球動力學和專業英語等課程,培養碩士生2名,博士8名,博士後2名,他主要從事大陸動力學與地球化學的教學和研究,主持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傑出青年基金項目“中國東部世界若幹典型地區下地殼成分對比研究及下地殼大尺度化學不均一性”、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華北剋拉通中新生代下地殼的形成與演化”、國傢重點基礎研究“973”項目“大規模成礦作用與大型礦集區預測”二級課題“中國東部中生代構造大轉折、岩石圈減薄與大規模成礦作用”、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劃項目“中國中部高壓-超高壓帶的形成、岩石圈減薄與拆沉作用之間的關係及盆山動力學”、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培養計劃基金項目“喜馬拉雅與秦嶺造山帶下地殼結構和物質組成的對比研究及造山帶下地殼化學成分的動力學演化”等20項國傢級、省部級或國際合作項目或課題。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Chemical Geology,Tectonophysics, Precambrian Research ,Chemical Geology ,《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等刊發表有“How mafic is the continenfallower crost”,“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contimental crast as revealed by studies in East China”等70餘篇學術論文。著有《秦巴岩石圈構造及成礦規模地球化學研究》(第三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他的主要成果如下:①建立了秦嶺—大別造山帶和相鄰華北與揚子剋拉通以及中國東部上、中、下地殼物質組成模型,獲得了上述構造單元上、中、下地殼和地殼整體63種元素豐度值。這是目前國際上第一套同時建立在地學斷面地球物理研究和區域大規模元素含量實測基礎上、包括不同構造單元、涉及元素種類最多的大陸地殼化學成分研究成果;②從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綜合角度論證了秦嶺—大別造山帶曾發生下地殼拆沉作用,建立了下地殼拆沉作用的化學地球動力學模型,結果表明被拆沉的物質應與大別—蘇魯榴輝岩相當,拆沉量為37—82km;③根據地球物理測深和深部岩石高溫高壓下物性實驗的綜合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下地殼具雙層結構模型,其中下地殼上部為長英質,下地殼下部為鎂鐵質,下地殼總體成分為中性,這種中性雙層下地殼模型明顯不同於現有的單層、鎂鐵質的全球大陸下地殼模型 ;④通過對全球太古宙沉積岩和現代深海沉積物的對比研究,論證了太古—元古宙界綫在大陸地殼成分演化方面不存在明顯突變;⑤從地球化學角度係統研究了秦嶺造山帶元古宙—顯生宙的構造演化;⑥對華北剋拉通岩石圈地幔減薄置換作用進行了Re-Os同位素研究,揭示出華北剋拉通岩石圈地幔減薄置換作用在時空上的分佈是十分不均一的。中部的減薄置換作用主要發生在早元古代而東部的減薄作用可能主要發生在中生代,兩次岩石圈地幔減薄置換作用可能均與陸—陸碰撞引起的岩石圈地幔/下地殼的拆沉作用有關。
  作為第三完成人的“秦巴岩石圈構造及成礦規律”1995年獲國傢自然科學三等奬;作為第六完成人的“秦嶺造山帶岩石圈結構與演化”1999年、1992年、1990年獲侯德封奬曾獲中國青年科技奬、侯德封奬、國傢自然科學二(排名第7)、三等奬(排名第3)各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奬1(排名第7)項。,1994年獲全國青年科技標兵稱號,1999年獲國傢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稱號。 發表SCI檢索論文42篇。先後負責國傢傑出青年基金項目、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培養計劃基金項目、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劃項目等。
  1996年獲國傢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長篇小說《沂蒙飛虎》中人物
  長篇小說《沂蒙飛虎》中的主人公,出身貧寒,以放牛為生。有一天他遇到了八路軍的老周政委,高山因此走嚮了革命的道路,後來成長為我黨優秀的區縣幹部。他率領地方武裝,打擊敵人、鏟除漢姦,被人們稱為“沂蒙飛虎”。
  《沂蒙飛虎》作者是著名作傢劉知俠。
編輯高山
  高山,本名黃展鵬(1932- )筆名展鵬、𠔌雨、高山。福建晉江人。中共黨員。1948年就讀於香港九竜沙田華僑大學中國文學專業,1950年畢業於廣州南方大學。歷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幹部,交通部廣州區港務管理局調度員及處長室、局長室秘書,政治部宣傳科負責人,中共中央高級黨校短訓班哲學專業學員,中共廣州市委講師團理論教師,《珠江》雜志編輯,《廣州日報》理論部副主任,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理論輔導組組長、哲學組組長,北京紅旗雜志社文教組、哲學組編輯,山東省出版局編輯、哲學組副組長,國傢教育部《人民教育》雜志理論組負責人,《高教戰綫》雜志一編室主任、《高等教育學報》雜志主編及副編審,中央政策研究室《學習·研究·參考》雜志編輯部主任、副總編輯、編審。1947年開始發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著有評論集《魯迅怎樣寫文章》、《魯迅是怎樣治學的》,政論《“不發達經濟學”是新殖民主義的“理論”》,報告文學《五個青年人的遭遇——記北京電影學院“上海藏書樓”五人冤案》,文學評論《“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等。
山西五臺縣歷史人物
  高山,又名高鼎,西雷村人。生於明天啓初年。出生於地主家庭。自幼兇悍雄勇,智力過人,本為村中無賴,常糾集一班惡少,滋事鬥毆。1648年(順治五年)大同總兵薑壤叛清起事,代州劉遷響應,起義軍占據豆村為營。高山遂聚衆響應,率領起義軍,與張還初起義軍協同作戰,圍城期年。起義軍出奇計,造雲梯,挖地洞,城欲破者數次。
  1649年(順治六年)清政府派宣府總兵李延壽鎮壓起義軍。李延壽佯言進剿代州,潘出峨口,夜抵豆村,高山起義軍猝不及防,遭到屠殺。高山為保存力量,遂率軍經孤峪溝,到五臺定襄交界的曹傢寨。曹傢寨嶙峋拔起,四面石壁,上可容千數人,僅通鳥道,滹沱河繞其下。高山占據數月,李延壽率乓攻打。高山抵抗不過,投降清軍,並嚮李延壽表示願效順清廷。接着便隨大兵徵剿各地起義軍。由於『也效忠朝廷作戰賣力遂擔任參將,不久,提升為甘肅總兵,後從徵吳三桂,以功授四川鬆潘鎮總兵。高山發跡後,移傢大同。康熙裂幸大同時,曾駐蹕其傢,並賜匾旌表。高山愈益受寵苦驚。高山交節投降,則為後人所不齒。
  10、軍事CG畫傢筆名
  高山,活躍於中國著名軍事論壇“超級大本營”的軍事愛好者,軍事CG畫傢。曾創作出許多軍事裝備的想象圖。其創作水平精湛,猜想的準確性很高,頗有一些神秘色彩,得到了廣大軍事愛好者的廣泛認同。
古麯名
  古代琴麯。戰國時已有關於高山流水的琴麯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係伯牙所作。樂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朱權成書於1425年)》,此譜之《高山》、《流水》解題有:“《高山》、《流水》二麯,本衹一麯。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麯,不分段數。至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兩千多年來,《高山》、《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麯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
  隨着明清以來琴的演奏藝術的發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變化。《神奇秘譜》本不分段,而後世琴譜多分段。據神奇秘譜題解,高山自宋已分為4段,但神奇秘譜收錄的為不分段的唐本。
民族名
  我國少數民族之一,是居住在臺灣省的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在臺灣省臺灣本島的山地和東部沿海縱𠔌平原以及蘭嶼上。臺灣當局稱之“山地同胞”,簡稱“山胞”。因地區、語言的差異,內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魯凱人、卑南人、曹人、賽夏人和雅美人等之別。此外,尚有10多萬已被漢化的平埔人。平埔人歷史上包括10個族群。他們散居在臺灣西部、北部、西南部平原與沿海,長期與漢族雜處、通婚,較早接受漢族文化,至19世紀以後已基本與漢族融為一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還有4461人散居祖國大陸東南沿海。高山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島語係印度尼西亞語族,無文字。不同地域的高山族使用不同的語言。 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
  高山族 泛指早期即已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族。就慣例講,原住民族係針對遷徙而來的民族而言。屬於南島語係或者馬來-玻裏尼西亞語係。該民族確實早於漢人、荷蘭人、西班牙人在17世紀以前就已居住於臺灣,他們的確有資格被稱為臺灣的原住民族。
  雖然歷史語言學者不認為臺灣是南島語言的發祥地。而就臺灣的考古學和民族學研究也還無法將這兩者關聯在一起,但在大部分原住民族的神話中,可發現他們已把臺灣視為其民族的發祥地。
  在與外人發生接觸以前,他們以刀耕火種的技術種植粟(小米)、芋頭、甘藷等農作物,或飼養豬、雞、犬等傢畜傢禽,兼營打獵和捕魚。他們沒有文字、貨幣,亦未建立城市,更無類似國傢的組織。但有自己的政治制度、土地制度、經濟與宗教體係等。
  根據學者的研究,臺灣的原住民族可分為兩大類︰1.住在西部平原與外界接觸較早的平埔諸族,多已融合於臺灣漢人社會中;2.住在山區或東部平原的諸族,尚能保持其固有風俗與語言。後者目前共有泰雅、賽夏、布農、鄒、邵、魯凱、排灣、卑南、阿美、雅美、噶瑪蘭等11族,總人口約436,131(2003)。
  高山族地區處於臺灣中部山區、東部縱𠔌平原和蘭嶼島上, 海拔5 0 0 至2 0 0 0 米,屬熱帶和亞熱帶氣候,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
  高山語屬南島語係印度尼西亞語族。各地區高山語差別較大。目前起碼有1 5 種語言,大致可分為"泰雅"、"曹"、"排灣"三大語群。沒有通用的民族文字。散居於大陸的高山族通用漢語文。
英文解釋
  1. :  high mountain
  2. n.:  alp,  edelweiss,  a high mountain,  alpine
  3. adj.:  a lofty mountain
  4. lat.:  mountain
近義詞
高山, 高山
高山社區, 高山居委會
高山
高山
相關詞
一休神秘學字典探密海濱蔬菜反季節浙江濕地保護區
景寧景南浙南雲和縣行政村
包含詞
高山縣高山鎮高山族高山病高山的
高山輝
分類詳情
邦都